(人教版语文课文动漫朗诵系列)八年级下册第08课 短文两篇动漫朗诵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3
8、短文两篇定向思维疏导〔学习标准〕1、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2、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3、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的美感。
4、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语言积累〕1、释词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旸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
旸,日出。
轰轰烈烈: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
凭栏:依栏。
2、赏句①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赞美飞蛾扑火是为追求光和热的壮举,这真是一种新而独到的思考角度。
②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此句很有哲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③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夸父的行为也是值得赞美的,他同样是为了追求光和热而献身的。
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篇章解读〕《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
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姮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
姮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巴金的散文诗《日》和《月》,虽然风格不同,内容有差异,但都是以朴素无华的文字,借景喻人,以情点“睛”,哲理的思考与诗意的描绘水乳交融,崇高的美学理想给人以启迪和教诲。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2,……)段内的层次,用“~”标出中心论点,用[ ]标出论据,用“——”标出扣论点议论的文字,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增添光彩。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二、整体感知1.划分层次,概括大意怡情、傅彩和长才。
第一层:(从开头到“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三种偏向谁才能够读书、用书第二层:(读书时至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的作用。
2.《谈读书》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明确:是分别从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三个方面来谈读书的。
第二步,请读课文,深入理解㈠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然后思考:1.作者将读书的作用概括为怡情、傅彩、长才,并分别阐明了它们的作用发挥在什么地方,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明确:(言之成理即可)2.作者指明了读书的三种偏向?你有这些偏向吗?若有该怎样克服?明确:(自由发言,师生点评)3.作者认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你是怎样看待的?明确:(自由发言,师生点评)㈡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然后思考:1.“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2.作者认为对不同的书应采用不同的读法,你同意作者的说法吗?为什么?明确:(言之成理即可)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㈢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然后思考:1.“读史使人明智……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作者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明确:举例论证。
2010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上下册文言文精读理解问题梳理八年级上册1、《桃花源记》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
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
没有人来问渡口。
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语文读读写写(注音+解释)八年级下册语文读读写写注音及解释第1课《社戏》钳(qián):夹东西的用具。
撮(cuō):用手收集散碎东西。
偏僻(piān pì):远离交通要道的地方。
行辈(háng bèi):辈分。
照例(zhào Iì):遵照常例。
欺侮(qī wǔ):欺负侮辱。
宽慰(kuān wèi):宽解安慰。
嘱咐(zhǔ fù):叮嘱,吩咐。
怠慢(dài màn):不恭敬。
礼数(lǐ shù):礼节。
撺掇(cuān 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色彩为贬义词)凫水(fú shuǐ):游泳。
潺潺(chán chán):水流动的样子或声音。
踊跃(yǒng yuè):比喻做某事积极。
屹立(y ìIì):高耸挺立。
家眷(jiā juàn):眷属。
皎洁(jiǎo jié):一般指月亮很白很亮。
(范围多指月光)好歹(hǎo dǎi):好坏。
第2课《回延安》盏(zhǎn):量词,用于灯。
登时(dēng shí):立刻。
糜子(méi zi):小米。
油馍(yóu mó):油条。
脑畔(nǎo pàn):这里指窑洞的顶上。
眼眶(yǎn kuàng):眼睛周围的部位。
第3课《安塞腰鼓》瞳仁(tóng rén):指眼珠。
恬静(tián jìng):形容为人闲适安静。
(多用来赞美人)亢奋(kàng fèn):极度兴奋。
晦暗(huì àn):昏暗。
文中指迷惘、糊涂。
束缚(shù fù):受到约束限制。
羁绊(jī bàn):缠住不能脱身。
闭塞(bì sè):交通不便。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教案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蛾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导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收集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故事
2、了解巴金的创作
3、了解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为什么有与众不同的观点,去赞美飞蛾和怀念夸父呢?从文章可找到答案吗?
2、我们该如何理解文中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
烈烈的死。
请联系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谈谈你的想法。
(三)探究
1、题目是《日》,可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和夸父逐日,并且是赞赏他
们。
这与太阳有关系吗?
2、本文的月亮给我们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冷。
3、既然月的光是死的光,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蛾奔月的传说?(对照《日》比较)
(四)拓展延伸
(五)小结
(六)作业布置。
新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版权全部@新世纪教育网目标:⒈ 着重朗诵,感觉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特色,意会其思想内涵。
⒉ 指引学生进行踊跃的感情体验,在赏识品尝中享受审美乐趣。
⒊ 模拟写作,初步培育学生创建性地感觉与表达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素材作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作者纪伯伦的有关资料,准备在讲堂上作有关介绍。
教课内容:⒈ 指导朗诵,在朗诵中整体感知这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品读赏识,促进学生在踊跃的感情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3.经过模拟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教课步骤:一、导入新课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经过前方几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散文诗” 这类文学体裁的特色已经有所认识,哪位同学能对此说说?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所谓“散文诗”,就是拥有散文抒怀特色的诗,它在抒怀手法上相当平和地靠近散文:不分行,拥有一般分行诗所缺乏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怀层面以及在必定程度上不清除逻辑思想等。
但它又毕竟是诗(或许是一种形式特其余诗)体裁较为短小,拥有诗质的致密等。
我们在前方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有名散文诗作者吗?如屠格涅夫、波德莱尔、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月起影响过我国许多作家。
我们学习过他的《金色花》。
)我们还学习过高尔基的《海燕》等。
今日我们学习的这两首散文诗的作者纪伯伦,其在散文诗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均可与以上各位并肩。
谁来对纪伯伦的有关状况作些介绍?学生介绍后教师可作适合增补(参照教师用书上的“有关资料”部分。
)二、听读,整体感知形象及作者感情听诗朗诵是一种文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沉醉。
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显现的画面,进入情境,领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放朗诵录音或教师配乐朗颂。
2.默读思虑: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浪”和“雨”的形象各有什么特色?请在横线上增添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目标:
⒈注重朗读,感受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领悟其思想内涵。
⒉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欣赏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
⒊模仿写作,初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感受与表达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素材作好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作者纪伯伦的有关资料,准备在课堂上作相关介绍。
教学内容:
⒈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这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 品读欣赏,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3.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哪位同学能对此谈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所谓“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
但它又毕竟是诗(或者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体裁较为短小,具有诗质的致密等。
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
如屠格涅夫、波德莱尔、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
我们学习过他的《金色花》。
)我们还学习过高尔基的《海燕》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首散文诗的作者纪伯伦,其在散文诗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均可与以上诸位并肩。
谁来对纪伯伦的有关情况作些介绍?
学生介绍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参考教师用书上的“有关资料”部分。
)
二、听读,整体感知形象及作者情感
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
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颂。
2.默读思考: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浪”和“雨”的形象各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的浪的雨
如:热情洋溢的浪一往情深的浪无比忠诚的浪多情浪漫的浪温柔善良的浪痴情的浪缠绵的浪任性的浪等
滋润万物的雨让山河欢乐的雨让花草欢笑的雨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
充满爱心的雨启迪心扉的雨沁人心田的雨等
3.“诗根情”,作者写作散文诗,其根本就是要抒发内心充溢的情感。
而这种情感往往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传达。
也就是说,诗的形象(意象)之中渗透着诗人的情意。
那么,这两首散文诗借助“浪”和“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可以参考《教师用书》中的“整体感知”部分内容。
4.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诵这两首散文诗,以加深对诗中形象及情感的理解。
其他同学可轻声跟读。
女声配乐朗诵《浪之歌》,音乐可轻柔、舒缓一点。
男生配乐朗诵《雨之歌》,音乐可阳刚一点。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中美点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通过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可以培养我们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品读这两首散文诗,可以从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修辞方式,诗的结构形式,诗的情感,诗的抒情方式等方面进行。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选择其中一篇认真品读,自选角度,说一句或多句品析课文美点的话。
先说《浪之歌》:“美在……”
学生自由评说。
再说《雨之歌》:“美在……”
学生自由评说。
2.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可作如下小结:
同学们赏析的内容,综合起来,有如下美点:
第一,形象之美。
在《浪之歌》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分难舍。
不仅如此,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还被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在《雨之歌》里,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第二,意蕴之美。
意蕴,就是渗透在作品艺术形象中的理性内涵,是读者能够体味得到的作品内在的情感、灵魂、风骨、精神及某种人生精义。
从《浪之歌》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
从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而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多么令人欣喜,它是慷慨无私的奉献者和殷勤的使者。
自然万物因为它的滋润而生动而美好。
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就是在这潺潺的雨水中,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离我们很遥远的记忆、梦想,以及深邃的精神世界。
第三,表达之美。
两首散文诗的表达之美,美在语言的清丽流畅,美在诗中语义的递进伸展,美在丰富的想象,美在作者的想象与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相贴合,美在比喻、对比、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特别是《雨之歌》中拟人手法的灵活的多方面运用)美在它所营造出的咏叹调似的浪漫与抒情,……
四、美读,享受审美乐趣
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现在,请大家自由选择组诗《浪之歌》或《雨之歌》中的任意一首,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媒体展示:
一读:重在整体感知诗中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
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
注意韵脚,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五、模仿,锻练自由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
正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人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
请你采用第一人称,发挥丰富的想象,学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选取一物,以“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等)模仿写作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六、布置作业
将本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抄写到摘抄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