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责任能力的幅与度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9
刑罚裁量制度的概念从法院对刑事案件开始审判到对犯罪分⼦判处具体刑罚的过程中,刑罚裁量制度的运⽤发挥着重要的作⽤。
刑罚裁量制度是什么,其包含哪些内容?店铺⼩编整理了相关内容,供⼤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刑罚裁量制度的概念刑罚裁量制度简称量刑制度,指⼈民法院根据⾏为⼈所犯罪⾏及刑事责任的轻重,在定罪并找准法定刑的基础上,依法决定对犯罪分⼦是否判处处罚,判处何种刑罚,刑度或者所判刑罚是否⽴即执⾏的刑事审判活动所遵循的系列制度规则。
《刑法》第六⼗⼀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第六⼗⼆条规定:“犯罪分⼦具有本法规定的从重处罚、从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刑罚。
”第六⼗三条规定:“犯罪分⼦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本法规定有数个量刑幅度的,应当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个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
”⼆、刑罚裁量制度基本原则《刑法》第六⼗⼀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这就是刑罚裁量应当遵循的⼀般原则,它是我国审判机关长期以来量刑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法律适⽤原则在量刑上的具体化和法律化。
1、以犯罪事实为根据的原则犯罪事实是量刑的客观基础或根据,没有犯罪事实,就不能成⽴犯罪,更谈不上量刑。
贯彻量刑以犯罪事实为依据的原则,必须做到:(1)查清犯罪事实;(2)确定犯罪性质;(3)分析犯罪情节;(4)判断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
2、以刑事法律为准绳的原则(1)依照刑法分则对具体犯罪规定的量刑幅度,选择确定与犯罪分⼦的罪⾏相适应的刑种和刑期。
(2)依照刑法总则关于负担刑事责任的原则的规定,做出对犯罪分⼦是否从重、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决定。
(3)依照刑法总则关于各种刑罚⽅法和刑罚制度的适⽤对象与适⽤条件等规定,适⽤各种刑罚⽅法和刑罚制度。
刑法 2024 知识点一、刑法概说。
1. 刑法的概念与性质。
-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 其性质具有阶级性(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和法律性(调整特定社会关系)。
2. 刑法的任务与机能。
- 任务包括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等。
- 机能有规制机能(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评价)、保护机能(保护法益)、保障机能(保障公民权利免受国家刑罚权不当侵害)。
3. 刑法的体系与解释。
- 体系:总则、分则、附则等结构。
- 解释:- 立法解释(由立法机关作出的解释)。
- 司法解释(最高司法机关作出的解释)。
- 学理解释(学者等作出的解释,无法律效力)。
二、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1. 犯罪概念。
-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的行为。
2. 犯罪构成。
- 犯罪客体: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 犯罪客观方面: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
- 危害行为是在人的意志或者意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活动。
- 危害结果有实害结果和危险结果之分。
- 犯罪主体:- 自然主体: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刑事责任年龄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不满12周岁)、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12 - 14周岁、14 - 16周岁、16周岁以上等不同阶段)。
刑事责任能力包括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
- 单位主体:单位犯罪的概念、特征及处罚原则。
- 犯罪主观方面:- 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
三、正当行为。
1. 正当防卫。
- 概念: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 成立条件:- 起因条件:存在不法侵害。
- 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第1篇一、引言刑事案件法律备忘录旨在为办理刑事案件提供全面、系统的法律依据和操作指南。
本备忘录依据我国现行刑法、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刑事案件办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梳理,以期为刑事辩护和侦查工作提供参考。
二、立案1. 立案条件: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2. 立案主体: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
3. 立案程序:- 公安机关:接到报案、控告、举报或者发现犯罪事实后,应当立即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
- 人民检察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
- 人民法院:对于自诉案件,被害人有权向人民法院直接起诉。
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
三、侦查1. 侦查主体: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
2. 侦查措施:- 询问证人、被害人。
- 询问犯罪嫌疑人。
- 询问证人、被害人、犯罪嫌疑人应当个别进行。
- 检查、勘验、鉴定。
- 搜查。
- 侦查实验。
- 财产保全。
- 证据保全。
3. 侦查期限:- 一般案件:公安机关对案件的侦查期限为3个月;特殊案件,经批准可以延长。
- 人民检察院对案件的侦查期限为1个月;特殊案件,经批准可以延长。
四、起诉1. 起诉主体:人民检察院。
2. 起诉条件: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3. 起诉程序:- 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当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 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听取辩护人、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意见。
- 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
中文版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评定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纪术茂;刘协和;吴斌;房明;郭娟【摘要】Objective:To study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Chinese version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s-sessment scale(R-CRAS)in mental patients. Method:Twelve forensic psychiatrists from different provinces were presented three cases,and conducted blindly assessment of identification capacity,control ability and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three suspects. the assessment results were analyzed. Results: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coefficient(Cronbach′s alpha)of the scale was r = 0. 846. The consistency coefficient of 12 forensic psychiatrists was r = 0. 493. The obvious inconsistency items were 10th,11th,14th and 17th item,accounted for 22. 22% of full items(r = 0. 099 ~ 0. 294,all P > 0. 05),suggesting that there was no necessarily link between these items and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Thirty-six rating results for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ccording to 12 foren-sic psychiatrists assessments as follows:partial 7(19% ),small partial2(6% ),most 8(22% ),full 15(42% ) and no 4(11% )responsibility,suggesting that assessment results varied much. Based on 36 rating results for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of 12 forensic psychiatrists converted to rank data,Friedman test(χ2 = 208. 824,df = 17) and Kendall′W test(Kendall Wa = 0. 341,χ2 = 208. 824,df = 17,all P = 0. 000)results showed diversified as-sessments of the scale. Multi dimensional scaling(MDS)found that the scale items could be divided into sever-al different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identification capacity”and“control abili-ty”could notgeneralize their characteristics. Conclusion:The Chinese version of R-CRASis still imperfect and needs further improvement.%目的:探讨中文版《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评定量表》(中文版 R-CRAS)的信度和效度。
两⾼《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试⾏)》(2021.7.1施⾏)最⾼⼈民法院最⾼⼈民检察院印发《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试⾏)》的通知法发[2021]21号各省、⾃治区、直辖市⾼级⼈民法院、⼈民检察院,解放军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新疆维吾尔⾃治区⾼级⼈民法院⽣产建设兵团分院、新疆⽣产建设兵团⼈民检察院:为进⼀步规范量刑和量刑建议⼯作,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增强量刑公开性,实现量刑公正,最⾼⼈民法院、最⾼⼈民检察院研究制定了《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试⾏)》(以下简称《量刑指导意见》)。
现将《量刑指导意见》印发你们,并从2021年7⽉1⽇起在全国法院、检察院全⾯实施。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深⼊推进量刑规范化⼯作和量刑建议⼯作。
量刑规范化改⾰和量刑建议改⾰对规范刑罚裁量权,推进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保障司法廉洁发挥了重要作⽤。
最⾼⼈民法院、最⾼⼈民检察院联合制定实施《量刑指导意见》,是深⼊推进量刑规范化⼯作和量刑建议⼯作的重要举措,对于进⼀步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落实以审判为中⼼的刑事诉讼制度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司法责任制改⾰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民法院、⼈民检察院要⾼度重视,统⼀思想认识,统⼀标准尺度,精⼼组织实施,积极推动量刑规范化⼯作和量刑建议⼯作深⼊发展,促进量刑公开公平公正,努⼒让⼈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共同制定实施细则。
《量刑指导意见》对量刑的指导原则、量刑的基本⽅法、常见量刑情节的适⽤、常见犯罪的量刑等作了原则性规定。
各⾼级⼈民法院、省级⼈民检察院要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按照规范、实⽤、符合司法实际的原则要求,共同研究制定《量刑指导意见》实施细则,重点细化常见量刑情节的适⽤、常见犯罪的量刑以及罚⾦、缓刑的适⽤,确保实施细则符合相关规定,符合量刑实际,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具有较强的实⽤性和可操作性。
2021年6⽉底前,各⾼级⼈民法院、省级⼈民检察院完成实施细则制定⼯作,经审判委员会、检察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分别报最⾼⼈民法院、最⾼⼈民检察院备案审查,并与《量刑指导意见》同步实施。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某市,发生了一起性质恶劣的刑事案件。
被告人李某,男,35岁,无业。
案发当晚,李某因与他人发生纠纷,持刀将对方刺伤,致其重伤。
在逃亡过程中,李某再次作案,将一名妇女抢走,并实施强奸。
案发后,李某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
这起案件涉及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等多个罪名,案情复杂,社会影响恶劣。
在审理过程中,法官面临诸多难题,难以作出公正的判决。
二、案件争议点1.故意伤害罪的量刑问题在故意伤害罪中,法官需要根据受害人的伤情、被告人的犯罪情节等因素来确定刑罚。
本案中,受害人的伤情属于重伤,但被告人在犯罪过程中存在自首情节。
对此,部分人认为,自首可以减轻刑罚,但考虑到受害人的伤情严重,被告人的行为性质恶劣,应当依法严惩。
2.抢劫罪的认定问题在抢劫罪中,法官需要判断被告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本案中,被告人抢劫妇女,并实施强奸,其行为已经构成了抢劫罪。
但在认定抢劫罪的过程中,法官面临一个问题:被告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妇女财物的目的?如果认为被告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则可以认定抢劫罪;如果认为被告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则可能构成强奸罪。
3.强奸罪的量刑问题在强奸罪中,法官需要根据受害人的年龄、被告人的犯罪情节等因素来确定刑罚。
本案中,受害人为成年女性,但考虑到被告人在作案过程中存在暴力、胁迫等手段,其行为已经构成强奸罪。
然而,在量刑时,法官面临一个问题:被告人的行为是否属于情节恶劣,是否应当加重处罚?4.自首情节的认定问题在自首情节的认定中,法官需要判断被告人的自首是否真诚、是否具有悔罪表现。
本案中,被告人李某在案发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行为。
但部分人认为,被告人的自首动机不纯,存在逃避法律制裁的嫌疑。
三、法院判决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充分考虑了上述争议点,并结合案件事实、证据,作出了如下判决:1.被告人李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犯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试论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降低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广泛关注。
刑事责任年龄作为判定未成年人是否承担刑事责任的重要标准,其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和社会公共安全。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降低问题,分析现行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利弊,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降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以期为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法律体系,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益参考。
二、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理论基础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所必须达到的最低年龄。
它是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高度关注。
对于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降低,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从生物学和心理学角度来看,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信息获取的便捷,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成熟速度普遍加快。
他们更早地接触和理解社会,更早地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从科学角度讲,适当降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有其合理性。
从法律公平性和正义性的角度出发,每个人都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虽然未成年人在法律上享有特殊的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完全逃避法律责任。
特别是在一些严重犯罪中,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他们应当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再次,从预防犯罪和改造罪犯的角度考虑,通过设定合适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可以对那些严重违法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和惩罚,以防止他们继续犯罪,同时也可以对其他未成年人产生警示作用。
从国际法的角度看,我国降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也符合国际社会的普遍趋势。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不断调整其刑事责任年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降低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它既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也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预防犯罪和改造罪犯的重要举措。
最⾼⼈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法发[2010]36号)最⾼⼈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法发[2010]36号)为进⼀步规范刑罚裁量权,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增强量刑的公开性,实现量刑均衡,维护司法公正,根据刑法和刑事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意见。
⼀、量刑的指导原则1、量刑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决定判处的刑罚。
2、量刑既要考虑被告⼈所犯罪⾏的轻重,⼜要考虑被告⼈应负刑事责任的⼤⼩,做到罪责刑相适应,实现惩罚和预防犯罪的⽬的。
3、量刑应当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确保裁判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
4、量刑要客观、全⾯把握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治安形势的变化,确保刑法任务的实现;对于同⼀地区同⼀时期,案情相近或相似的案件,所判处的刑罚应当基本均衡。
⼆、量刑的基本⽅法1、量刑步骤(1)根据基本犯罪构成事实在相应的法定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2)根据其他影响犯罪构成的犯罪数额、犯罪次数、犯罪后果等犯罪事实,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增加刑罚量确定基准刑;(3)根据量刑情节调节基准刑,并综合考虑全案情况,依法确定宣告刑。
2、量刑情节调节基准刑的⽅法(1)具有单个量刑情节的,根据量刑情节的调节⽐例直接对基准刑进⾏调节。
(2)具有多种量刑情节的,根据各个量刑情节的调节⽐例,采⽤同向相加、逆向相减的⽅法确定全部量刑情节的调节⽐例,再对基准刑进⾏调节。
(3)对于具有刑法总则规定的未成年⼈犯罪、限制⾏为能⼒的精神病⼈犯罪、⼜聋⼜哑的⼈或者盲⼈犯罪、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等量刑情节的,先⽤该量刑情节对基准刑进⾏调节,在此基础上,再⽤其他量刑情节进⾏调节。
(4)被告⼈犯数罪,同时具有适⽤各个罪的⽴功、累犯等量刑情节的,先⽤各个量刑情节调节个罪的基准刑,确定个罪所应判处的刑罚,再依法实⾏数罪并罚,决定执⾏的刑罚。
如何审查轻度精神障碍及智障者的刑事责任能力(一)裁判规则在审查轻度精神障碍及智障者的刑事责任能力时,应坚持医学标准和法学标准相结合原则:首先通过医学标准来确定行为人是否存在精神障碍以及其程度,是属于精神病还是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是否是在精神病发病期实施的危害行为,以及其精神病理机制与危害行为的实施有无直接因果关系;再适用法学标准(即心理学标准),通过考察上述精神障碍对其辨认、控制能力是否存在影响以及影响的大小。
(二)规则适用关于精神障碍人有无刑事责任能力问题,应当采取医学标准和法学标准(心理学标准)相结合的方式来认定。
其中,医学标准又称生物学标准,是指从医学上来看,行为人是基于精神病理的作用而实施特定危害行为的精神病人,包括如下两层含义:①行为人必须是精神病人。
所谓“精神病”,是由于人体内外原因引起的严重的精神障碍性疾病。
精神病不同于精神障碍,精神障碍又称精神疾病,包括两大类:一是精神病,包括以下几种严重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以及严重的智能欠缺或者精神发育不全达到中度(痴愚)或者更为严重者(白痴),此外还包括病理性醉酒等,上述这些情形会导致辨认和控制能力完全丧失。
二是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如神经官能症(包括癔症、焦虑症、强迫症、神经症性抑郁、恐怖症等)、人格障碍、性变态、生理性醉酒等,上述情形通常不会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
②精神病人实施危害行为必须是基于精神障碍的作用。
这就要求行为人的精神病在危害行为实施当时必须处于发病期,而不能是缓解期或间歇期。
另外,行为人的精神病理与特定危害行为的实施具有直接因果关系。
如果精神病人在发病期实施的危害行为并非由于精神病理性机制(如幻觉、妄想等)所致,精神病与危害行为无直接关系时,应认定其不属于无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对于上述问题的判断,往往需要精神医学、心理学等专门知识,为此,刑事诉讼法往往专门设立司法鉴定制度。
法学标准又称心理学标准,是指从心理学、法学的角度看,患有精神病的行为人的危害行为不但是由于其精神病理机制直接引起的,而且由于精神病理的作用,使其行为时丧失了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触犯刑法之行为的能力。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某某,男,28岁,某市某区居民。
2021年7月,张某某因与邻居李某某因邻里纠纷产生矛盾,在一次酒后与李某某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张某某持械将李某某打伤,致其重伤二级。
案发后,张某某逃离现场,后于同年8月被公安机关抓获。
二、案件审理过程1. 立案侦查:案发后,公安机关接到报案,立即对案件进行立案侦查,并对张某某进行传唤、讯问。
2. 强制措施:鉴于张某某涉嫌故意伤害罪,公安机关对其采取了刑事拘留强制措施。
3. 起诉与审判:案件侦查结束后,公安机关以故意伤害罪将张某某移送至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张某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遂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4. 一审审判: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
在审理过程中,法庭充分听取了公诉机关的起诉书、被告人张某某的答辩、辩护人的辩护意见以及被害人李某某的陈述。
一审法院认为,张某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依法应予惩处。
5. 判决与执行:一审法院根据张某某的犯罪事实、性质、情节、悔罪表现以及社会危害程度,依法判处张某某有期徒刑五年。
三、案例分析1. 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本案中,张某某与李某某因邻里纠纷产生矛盾,在争执过程中,张某某持械将李某某打伤,致其重伤二级,其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2. 刑事责任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本案中,张某某已满十六周岁,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3. 自首情节:案发后,张某某逃离现场,但于同年8月被公安机关抓获。
虽然张某某没有自动投案,但其被抓获后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属于坦白情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对于坦白情节,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 被害人过错:在本案中,被害人李某某在争执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过错,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对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5月,张某某与李某某因邻里纠纷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张某某持刀将李某某刺伤,致其重伤二级。
事后,张某某主动投案,并赔偿了李某某的损失。
案件发生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本案涉及的法律问题主要是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及法律衡量对错。
二、案件事实1. 张某某与李某某系邻里关系,双方平时相处尚可。
2. 2019年5月某日,双方因邻里纠纷发生争执,争执中张某某持刀将李某某刺伤。
3. 李某某被刺伤后,张某某主动投案,并赔偿了李某某的损失。
4. 经鉴定,李某某伤情为重伤二级。
三、法律分析1. 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健康,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包括:(1)主体: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主观方面: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健康。
(3)客体:他人的身体健康。
(4)客观方面:实施了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
2. 本案中张某某的行为是否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1)主体:张某某已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2)主观方面:张某某在争执中持刀将李某某刺伤,其行为明显具有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主观故意。
(3)客体:张某某的行为侵害了李某某的身体健康。
(4)客观方面:张某某实施了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
综上所述,张某某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3. 法律衡量对错(1)张某某的行为具有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主观故意,且造成了李某某的重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2)张某某在案发后主动投案,并赔偿了李某某的损失,具有悔罪表现,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故意伤害罪的量刑幅度较大,综合考虑张某某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因素,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四、判决结果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结合本案事实和法律规定,法院依法判处张某某有期徒刑五年。
浅论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评定作者:麦碧霞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5期【摘要】现今各国对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评定主要采取医学标准与法学标准结合的方法。
在法学标准中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评定主要考虑行为人实施违法行为时是否具有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
在司法实践中,司法人员不能仅仅根据司法精神鉴定结论认定精神病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更要运用其专业的法学知识评定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这样才能真正保障精神病人的权益,维护司法的公平公正,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刑事责任能力;辨认能力;控制能力我国《刑法》第18条规定,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主要有三种,一是,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对该类精神病人的处理是不负刑责,由家属看管和治疗,必要时,由政府强制医疗;二是,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对该类精神病人的处理是要负刑责,但可从宽处理;三是,完全负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对该类精神病人的处理是要负刑责,无从宽免责的规定。
现今,评定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主要有两个判断标准:一是医学标准;二是心理学标准,又称法学标准。
而大多数国家在评定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上都采取医学与法学结合的判断标准,即鉴定人员判定行为人的精神状况后,再由法官判断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
本文主要是从法学标准的角度探讨精神病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能力。
一、外国对精神病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的评定标准在英美法系的刑法理论中,英美国家认为倘若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由于主观上缺乏犯意就不构成犯罪。
在英国早期的案例中,他们主要是运用“野兽规则”标准来评定精神病人是否具有辨认能力。
但由于“野兽规则”没有提供一个明确的法学判断标准,而是将判断的权力全给精神科医生,使得在司法实践中存在适用混乱的问题,随后法学家在不断地对精神病的认识而陆续创立了“善恶标准”、“野兽标准”、“是非标准”,通过对辨认能力的研究来分析精神病人实施犯罪时的主观心理态度,这些标准为“麦克纳顿规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21 年 6 月第37卷第3期Jun. 2021Vol. 37 No. 3犯罪低龄化之应对一一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为视角屈舒阳(云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昆明650221)〔摘要〕青少年“依法犯罪”案件频发导致了社会的愤怒与焦虑,要求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呼声此起彼伏,《刑法修正案(十一)》对民意予以积极回应,并将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作个别下调处理。
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关系到多 学科的科学评估和理性探讨。
在我国应对青少年犯罪的刑事政策指导下,根据刑罚的局限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 性、救济措施的多元性以及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律性,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不应当作为应对犯罪低龄化的主要手段。
在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下降的背景下,进一步明确专门矫治教育的适用条件,合理适用教育惩戒措施,增加监护人刑事监督责任,平衡惩罚与保护的边界,才是法律层面应对犯罪低龄化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刑事责任年龄;刑罚;专门矫治教育;教育惩戒;监护人刑事监督责任〔中图分类号〕DF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21)03-0282-08一、问题源起:刑事责任年龄个别下调的现实背景(一)青少年“依法犯罪”案件的频繁出现2019年10月20日,发生在大连的一起故意杀人案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年仅10岁的女童被未满 14周岁的蔡某某残忍杀害。
案发后,蔡某某曾多次自我脱罪,强调自己还未满14周岁,不应承担刑事责 任。
在2019年1月15日,安徽滁州来安县警方破获了一起盗窃案,两名14岁少年被抓获归案。
两人在多地作案40余起,涉案金额达20万元。
更令人瞠目 结舌的是,二人被抓后,其中一人竟得意地说:“我知 道我还能偷400多天,到16岁我就不偷了。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实施细则(试行)闽高法发(2010)21号2010年9月30日为进一步规范刑罚裁量权,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增强量刑的公开性,实现量刑均衡,维护司法公正,根据刑法和刑事司法解释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结合我省刑事审判实践,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量刑的指导原则1.量刑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决定判处的刑罚。
2.量刑既要考虑被告人所犯罪行的轻重,又要考虑被告人应负刑事责任的大小,做到罪责刑相适应,实现惩罚和预防犯罪的目的。
3.量刑应当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确保裁判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4.量刑要客观、全面把握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治安形势的变化,确保刑法任务的实现;对于同一地区同一时期,案情相近或相似的案件,所判处的刑罚应当基本均衡。
二、量刑的基本方法1.量刑步骤(1)根据基本犯罪构成事实在相应的法定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2)根据其他影响犯罪构成的犯罪数额、犯罪次数、犯罪后果等犯罪事实,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增加刑罚量确定基准刑;(3)根据量刑情节调节基准刑,并综合考虑全案情况,依法确定宣告刑。
2.量刑情节调节基准刑的方法(1)具有单个量刑情节的,根据量刑情节的调节比例直接对基准刑进行调节。
(2)具有多个量刑情节的,根据各个量刑情节的调节比例,对于具有刑法总则规定的未成年人犯罪、限制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又聋又哑的人活着盲人犯罪、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等量刑情节的,采取连诚的方法确定调节比例后,对基准刑进行调节,在此基础上,对其他的量刑情节采取同向相加、逆向相减的方法确定调节比例,再次进行调节。
(3)被告人犯数罪,同时具有适用各个罪立功、累犯等量刑情节的,先用各个量刑情节调节个罪的基准刑,确定个罪所应判处的刑罚,再依法实行数罪并罚,决定执行的刑罚。
第1篇一、引言谋杀罪作为刑法中的重要罪名,一直以来都是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中的焦点。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谋杀罪案例为切入点,通过法律教师之间的讨论,深入剖析谋杀罪的法律规定、犯罪构成要件以及辩护策略,以期提高对谋杀罪的理解和认识。
二、案例简介某年某月,甲与乙因经济纠纷产生矛盾。
在一次争吵中,甲持刀将乙刺伤,致乙当场死亡。
案发后,甲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行为。
经调查,甲曾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于两年前刑满释放。
三、讨论主题1. 谋杀罪的法律规定2. 谋杀罪的犯罪构成要件3. 甲的刑事责任4. 甲的辩护策略四、讨论内容(一)谋杀罪的法律规定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二)谋杀罪的犯罪构成要件1. 客观要件:甲实施了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即持刀将乙刺伤,致乙当场死亡。
2. 客观要件:甲的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3. 主体要件:甲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即年满十八周岁。
4. 主观要件:甲具有故意杀人罪的犯罪动机,即因经济纠纷产生矛盾。
(三)甲的刑事责任1. 甲的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应承担刑事责任。
2. 甲曾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属于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3. 甲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行为,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四)甲的辩护策略1. 累犯情节:甲曾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属于累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 自首情节:甲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行为,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 争取被害人谅解:甲可以尝试与乙的家属进行沟通,争取被害人谅解,从而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1篇一、引言量刑标准是法律案件审判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犯罪嫌疑人的刑罚轻重。
在我国,量刑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制定。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法律案件的量刑标准进行详细阐述。
二、量刑原则1. 依法原则:量刑必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
2. 公正原则:量刑应当公平、公正,不得偏袒任何一方。
3. 严肃原则:量刑应当严肃、慎重,充分考虑犯罪事实、情节、后果等因素。
4. 适度原则:量刑应当与犯罪事实、情节、后果相适应,既不能过轻,也不能过重。
三、量刑因素1. 犯罪事实:犯罪事实是量刑的基础,包括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目的、动机等。
2. 犯罪情节:犯罪情节是量刑的重要依据,包括犯罪的性质、情节、后果等。
3. 犯罪后果:犯罪后果是量刑的重要参考因素,包括犯罪行为对被害人、社会、国家造成的损失。
4. 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包括犯罪嫌疑人的故意、过失、认识程度等。
5. 犯罪嫌疑人悔罪表现:犯罪嫌疑人悔罪表现是量刑的从轻或减轻情节。
6. 犯罪嫌疑人前科:犯罪嫌疑人前科是量刑的从重情节。
四、量刑标准1. 刑法分则规定(1)故意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故意犯罪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①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分为故意犯罪和故意犯罪未遂。
故意犯罪的量刑,根据犯罪的性质、情节、后果等因素,可划分为以下几种情况:a. 刑法分则条文明确规定的刑罚,如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等。
b. 根据犯罪情节、后果等因素,参照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刑罚,确定相应的刑罚。
②故意犯罪未遂:故意犯罪未遂的量刑,根据犯罪未遂的性质、情节、后果等因素,参照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刑罚,可以比照故意犯罪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过失犯罪:过失犯罪的量刑,根据犯罪的性质、情节、后果等因素,参照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刑罚,可以比照过失犯罪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浅议刑法部分法定刑的刑度设置及罪刑均衡和罚当其罪原则内容摘要:在当今社会某些领域中,个别违法犯罪现象甚为严重,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已严重的破坏了社会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刑法的威慑作用几乎荡然无存。
究其原因,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个别国家机关执法不力,纵容了犯罪行为的发生;二是违法犯罪者的违法成本太低,刑法部分法定刑的刑度过于轻微,严重背离了罪行均衡、罚当其罪的原则。
重罪轻罚,使违法犯罪者付出的代价轻微,进而导致了某些领域违法犯罪的猖獗。
本文就针对现行刑法个别法定刑的刑度设置以及刑法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进行一些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法定刑刑度罪行均衡罚当其罪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减刑引言:目前国家整体形势良好,整个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发展势头强劲。
但是在这些繁荣的背后,我们却不能不痛心疾首地看到,在社会某些微观方面还存在着诸多极其不和谐的地方,并且日益严重,已成为社会的毒瘤,严重阻碍着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诸如:诚信危机,道德沦丧,利欲熏心、唯利是图等等;又诸如:食品安全、制假售假、洋垃圾进口加工、环境污染、安全事故、贪污与侵吞国有资产、国家工作人员渎职等等。
这些问题渐有愈演愈烈之势,已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安定团结,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这些问题在某些地方存在往往有数年之久,当地政府打着发展地方经济的幌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同流合污,沆瀣一气,猫鼠同床。
个别国家机关执法不力,纵容了犯罪行为的发生,这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更深层的原因则是现行刑法法定刑的刑度过于轻微,违背了罪刑均衡、罚当其罪的原则,违背了制刑的份量应以遏制犯罪为必要,刑罚的严厉程度应与预防犯罪的需要相适应的原则。
重罪轻罚,使犯罪人的犯罪成本、违法代价轻微,刑罚的威慑力大打折扣,几成无效之刑,进而导致了犯罪的猖獗。
人皆有惰性,都有侥幸的心理,缺乏约束和约束力太弱,都将无法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以上提及的各类犯罪行为频频发生,且愈演愈烈,已充分的显示了刑法相关法定刑设置的失败。
刑事责任调研报告范文刑事责任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刑事责任的概念及其在法律实施中的适用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为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刑事责任的相关问题,我们对公众对刑事责任的认知、法律规定及其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研究。
二、调研内容在本次调研中,我们以在线问卷和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背景的500名受访者进行了调研,主要了解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公众对刑事责任的认知程度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受访者(约85%)对刑事责任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刑法的基本概念和刑罚的种类能够作出正确的回答。
然而,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限制、刑事责任与行为能力的关系等问题,公众的认知度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2. 刑事责任法律规定的知晓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大部分受访者对刑事责任法律规定的知晓情况较为模糊。
只有约30%的受访者能够准确回答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
部分受访者普遍认为,刑事责任的规定过于宽泛,缺乏明确性。
而一些受访者则认为刑法中的法律责任与社会正义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
3. 刑事责任的实际应用情况根据调研数据和访谈结果,我们发现公众对刑事责任的实际应用情况产生了一定的关注。
有部分受访者认为,刑事责任的确定应该综合考虑被告人的人格特征、犯罪动机、危害程度等因素,而不仅仅看重犯罪事实。
三、调研结果分析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 公众对刑事责任的认知程度整体较高,但对于特定问题的认知度较低。
因此,在普法工作中应加强对刑事责任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2. 刑事责任法律规定的知晓情况普遍较低,需要加强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3. 公众普遍关注刑事责任的实际应用情况,希望更加公正、合理地确定刑事责任的制度。
四、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加强公众对刑事责任的相关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刑事责任法律规定的知晓度。
2. 完善刑事责任法律规定,明确刑事责任的适用范围和标准,使其更加合理、公正。
陕西省盗窃罪定罪量刑数额标准根据陕西省⾼级⼈民法院和省检察院制定的《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实施细则第六条的规定,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在陕西省内犯盗窃罪之后的量刑标准。
接下来,就让店铺⼩编为您整理介绍,希望能让⼤家对陕西省的犯盗窃罪认定标准有个⽐较清晰的认识,有需要的可以仔细阅读下⽂。
陕西省盗窃罪⽴案标准:个⼈盗窃公私财物价值⼈民币2000元以上的,为数额较⼤;个⼈盗窃公私财物价值⼈民币5万元以上的,为数额巨⼤;个⼈盗窃公私财物价值⼈民币40万元以上的,为数额特别巨⼤。
陕西省盗窃罪定罪量刑数额标准1.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的量刑起点和基准刑盗窃公私财物,犯罪数额达到较⼤起点(⼆千元以上)的,在三个⽉拘役⾄⼀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或者在两年内盗窃三次的,在三个⽉拘役⾄六个⽉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盗窃公私财物,犯罪数额达到前款规定标准的百分之五⼗,具有下列情形之⼀的,在三个⽉拘役⾄六个⽉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曾因盗窃受过刑事处罚的;⼀年内曾因盗窃受过⾏政处罚的;组织、控制未成年⼈盗窃的;⾃然灾害、事故灾害、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期间,在事件发⽣地盗窃的;盗窃残疾⼈、孤寡⽼⼈、丧失劳动能⼒⼈的财物的;在医院盗窃病⼈或者其亲友财物的;盗窃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因盗窃造成严重后果的。
盗窃国有馆藏⼀般⽂物的,在九个⽉⾄⼀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根据盗窃数额、⼿段等其他影响犯罪构成的犯罪事实增加刑罚量,确定基准刑。
具有下列情形之⼀的,增加相应的刑罚量:(1)盗窃数额每增加三千元,增加⼀个⽉⾄⼆个⽉刑期;(2)⼊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两年内盗窃三次(数额未达到较⼤起点)的,在此基础上,每增加⼀次作案或者增加⼀种情形,增加⼀个⽉⾄三个⽉刑期;(3)盗窃国有馆藏⼀般⽂物⼆件的,增加九个⽉⾄⼀年刑期;(4)其他可以增加刑罚量的情形。
刑事责任能力的幅与度王军仁(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 北京100029)摘要:刑事责任能力既有程度之分,也有幅度之别,并且责任能力主要是个幅度问题。
相对刑事责任能力与部分刑事责任能力是有关刑事责任能力幅度的概念,而减轻刑事责任能力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是刑事责任能力在程度上的范畴。
刑事责任能力的幅度主要涉及其范围划定的问题,而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则主要涉及程度细分问题。
我们必须摈弃过去那种单角度地审视刑事责任能力的传统思维,树立起双纬度地考量刑事责任能力的崭新观念。
关键词: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能力的幅度;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一、序说责任能力是刑法理论中的重要范畴,德日等国的刑法理论通常是在责任论中予以研究,并且一般认为它包括以下三个议题:一是责任能力的基本理论;二是无责任能力与限制责任能力问题;三是原因中的自由行为问题。
如果抛开原因中的自由行为不论,则德日等国的刑法理论十分单纯,就只有责任能力一个概念,至于其他所谓的概念也都只是影响责任能力的各种因素而已。
但是,我国的刑法理论则有所不同,围绕着责任能力问题至少存在着以下六个概念: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年龄、相对刑事责任能力、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和部分刑事责任能力,俨然形成了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概念群。
加上我国刑法理论界对上述概念又缺乏深入的研究,所以,概念混乱不可避免。
不要说是初学刑法者面对这一堆概念一头雾水、不知所指,就连专业人员也很难做到尽知其然。
所以,笔者认为有对这些概念进行适当整合的必要,为了做到合理的整合,就得先对这一概念群进行一番必要的梳理。
根据我国传统理论,所谓刑事责任能力,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刑法上的辨认控制能力,是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的统一。
辨认能力,是指行为人认识自己特定行为的性质、后果与意义的能力,因而也可以称之为认识能力;而控制能力,是指行为人支配自己实施或者不实施特定行为的能力。
所谓刑事责任年龄,就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行为人实施刑法禁止的犯罪行为所必须达到的年龄。
所谓相对刑事责任能力,就是指仅就刑法规定的几种严重犯罪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况。
所谓限制刑事责任能力,是指因精神障碍而使行为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有一定程度减弱、降低的情况。
所谓减轻刑事责任能力,是指因年龄而使行为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有一定程度减弱、降低的情况。
部分刑事责任能力因在传统理论上一直与限制或减轻刑事责任能力相混同,故其概念容后详述。
从概念的属种关系角度来看,刑事责任能力与刑事责任年龄显然处于属概念的地位,而其他四个概念则是从属于刑事责任能力与刑事责任年龄的种概念。
换言之,在概念位阶上,刑事责任能力与刑事责任年龄属于上位概念,①而其他四作者简介:王军仁(1973—),男,河南固始人,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学。
①刑事责任年龄与刑事责任能力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限于篇幅,本文暂不赘述。
个概念则属于下位概念,它们是从不同角度审视刑事责任能力与刑事责任年龄而得出的认识结果。
但问题是,这四个下位概念是单角度审视刑事责任能力的结果还是多角度检视的结果呢?我国传统刑法理论一直以来都是单角度地看待刑事责任能力的。
他们认为,不管是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与减轻刑事责任能力,还是相对刑事责任能力与部分刑事责任能力,都是刑事责任能力在程度上的区分,都是诸如年龄、精神障碍、生理功能等相关因素影响的结果。
因此,对于刑事责任能力的划分,不管是二分法、三分法,抑或是四分法,都是基于刑事责任能力在程度上的不同而单角度认识问题所作的划分。
但是,根据哲学上认识事物的一般原理,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
刑事责任是质和量的统一,刑事责任能力也是质和量的统一。
不管是限制刑事责任能力,还是减轻刑事责任能力,都是对犯罪具有辨认和控制能力,只是由于年龄或者精神障碍等因素的影响,在程度上有所减弱而已。
换言之,相对于完全刑事责任能力而言,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与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只是程度上的区别,是发生了量变的结果。
与此不同的是,相对刑事责任能力与部分刑事责任能力则是仅对于部分犯罪具有辨认和控制能力,并且对于这些犯罪具有完全的辨认和控制能力,但对于这些犯罪以外的犯罪行为却完全没有辨认和控制能力。
易言之,相对于全面刑事责任能力而言,显然不是一种数量上的变化,而是发生了质变(严格地讲是一种部分质变),也显然不是一种程度上的变化,而是行为人的辨认控制能力在幅度上的变化和范围上的限缩。
简言之,我们应该改变单角度审视刑事责任能力的传统做法,要多角度地去认识刑事责任能力问题:从辨认和控制能力的幅度上来看,刑事责任能力可分为全面刑事责任能力、相对刑事责任能力与部分刑事责任能力;从辨认和控制能力的程度上来看,刑事责任能力可分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与减轻刑事责任能力。
[1]230区分刑事责任能力的幅度和程度,并不是笔者一时性起的游戏之举,而是有着一定的逻辑基础的,其理论根据如下:1.区分刑事责任能力的幅度与程度符合我们人类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
大家知道,所谓能力,是指人的自然能力,是人认识现实世界和支配现实世界的种种可能性。
从横的方面来讲,一个人可以具有这个方面的能力,比如能从事A 行为的能力,也可以具有那个方面的能力,比如能从事B行为的能力,这是能力的幅度问题;从纵的方面来讲,甲在从事A行为方面可能具有较高的能力,而乙在从事A行为方面可能只具有较低的能力,这是能力的程度问题。
刑事责任能力也是如此,它无非就是人的犯罪能力,[2]113当然也是幅度和程度的统一。
所以,完全可以说,相对刑事责任能力与部分刑事责任能力是刑事责任能力幅度上的概念,而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与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则是刑事责任能力程度上的范畴。
2.区分刑事责任能力的幅度与程度也符合我国司法过程的基本思路。
我们知道,定罪与量刑是刑事审判的两个基本环节,刑事责任能力的幅度是为了解决定罪问题的,而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则主要是个量刑问题。
这也反映出两者在功能取向上的不同,前者主要具有定罪功能,而后者的功能则主要表现在量刑上。
3.区分刑事责任能力的幅度与程度也和有关刑事责任及其根据的认识相一致。
我国刑法理论一般认为,刑事责任是质与量的统一,刑事责任的根据也存在质与量的根据。
质的根据,回答行为人应否承担刑事责任;量的根据,回答行为人承担何种刑事责任。
显然,后者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
只有在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研究行为人应当承担何种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能力也是如此,只有在确定责任能力的幅度和范围之后,才能进一步认定其责任能力的程度问题。
二、刑事责任能力的幅度一如上述,立足于能力幅度的角度,刑事责任能力可分为全面刑事责任能力、相对刑事责任能力与部分刑事责任能力:(一)全面刑事责任能力全面刑事责任能力,是指对于所有犯罪行为都具有辨认和控制能力的情况。
它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常态,按照我国刑法第17条第1款的规定,就是指年满十六周岁且无精神障碍和生理缺陷的正常自然人所应具有的犯罪能力。
(二)相对刑事责任能力相对刑事责任能力是指因为年龄关系导致辨认控制能力限缩而只对部分严重犯罪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况。
在我国就是指年满十四周岁但不满十六周岁的正常自然人所具有的犯罪能力,由于年龄关系使得其责任能力幅度有所限缩,故此立法者就推定其仅能对诸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等严重犯罪行为具有辨认和控制能力。
在德日刑法中并无此概念,是我们从前苏联刑法中继受得来的。
在俄罗斯现行刑法中仍然存在着有关规定,而且范围更广。
对于这一概念的称呼,有的学者称之为“相对负刑事责任能力”或者“相对有刑事责任能力”,有的则称为“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而有关司法解释则称为“相对刑事责任能力”。
①关于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学界对所列的八种犯罪如何理解几乎都有争议,其中争论尤为激烈的是以下三个问题:1)本款规定中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与“抢劫”是否包括刑法分则所规定的以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和抢劫罪论处的情形;2)本款规定中的“抢劫”是否包括刑法第127条所规定的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3)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自然人在绑架过程中故意杀人的是否应承担刑事责任。
可见,这不但是确定相对刑事责任能力的幅度与范围的关键问题,也是一个对于第17条第2款的刑法解释问题。
若从立法论上来说,虽然我国现行刑法这种明列8种犯罪的做法,较之于1979年旧刑法的概括规定更为进步和明晰。
但与俄罗斯现行刑法明列分则条文的立法模式相比,还是存在着随意解释的可能性的,也是滋生上述争论的根本原因所在。
但从解释论上来说,为了杜绝随意解释的出现,还是有确立一些有关解释规则的必要。
笔者认为,结合我国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起码应确立如下两个解释规则:1.“兼顾犯罪的严重性与常发性”规则关于相对刑事责任能力的立法理由,我国传统理论一直认为是基于有关犯罪行为的严重性,这可从1979年旧刑法的有关规定中很轻易地得出。
但问题是,实际上还有许多犯罪的危害性并不轻于上述8种犯罪,那么为什么对严重犯罪要负刑事责任,而对更为严重的其他犯罪就不负刑事责任呢?有的学者干脆就把这一现象归因于“立法逻辑的矛盾混乱”。
可是,我们知道,轻率地批判刑法容易,而合理地解释刑法则要困难的多,只有使法律之间相协调的才是最好的解释方①比如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人承担刑事责任范围有关问题的答复》即是如此称呼,笔者认为,为了统一刑法适用,还是采用最高司法机关“相对刑事责任能力”的称呼为妥。
法。
如果我们确立兼顾严重性与常发性的解释规则,认为刑法之所以列举上述几种犯罪,除了考虑犯罪的严重性外,还兼顾了犯罪的常发性,则许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俄国学者在解释《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20条第2款的规定时也认为,“在自14岁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清单中,只包含了在这个年龄能够理解其社会危害性的犯罪。
……这些犯罪在少年中的相对普遍性也起着重大的作用。
实践表明,《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20条第2款所列举的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部分。
”[3]267民法中也有类似的理论,民法学者一般认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一般不能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但也有例外,比如在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场合,他们称之为“日常生活例外”,这就是基于这些民事行为的常发性。
[4]1022.“具体犯罪行为”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2002年7月24日在《关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范围问题的答复意见》中,明确地指出:“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
”确立并遵循这一解释规则是基于如下两个理由:一是能保持刑法总则的相对稳定性,使得总则规定不会随分则罪名的改变而改变,比如上述规定中的“投毒”就不会随“投毒罪”改为“投放危险物质罪”而改变;二是所谓刑事责任能力,就是行为人对具体犯罪行为的辨认与控制能力,辨认和控制能力与分则的具体罪名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