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妇产科学笔记3版(魏保生,许兰芳主编;傲视鼎考试与辅导高分研究组编写)思维导图

妇产科学笔记3版(魏保生,许兰芳主编;傲视鼎考试与辅导高分研究组编写)思维导图

妇产科学重点

妇产科学思考题(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胎产式: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的关系。 2.胎先露:最先进入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 3.胎方位:胎儿先露部的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 ~ 4.稽留流产:胚胎或胎儿已死亡滞留于宫腔内仍未自然排出者。 5.异位妊娠:(宫外孕)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 6.胎儿窘迫:是指胎儿在子宫内急性或慢性缺氧危及其健康和生命的综合征。 7.前置胎盘:妊娠28周后,若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下缘达到或覆盖子宫颈内口,位置低于胎先露部。 8.胎盘早剥: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未娩出前,部分或完全从子宫壁剥离。 @ 9.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指妊娠20周以后,孕妇出现高血压、蛋白尿、水肿,严重时出现抽搐、昏迷、心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围生期:指妊娠满28周(即胎儿体重》1000g或身长》35cm)至产前1周。 10.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剖宫产时超过1000mL,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 11.病理性缩复环:在先兆子宫破裂时,因胎先露部下降受阻,子宫收缩过强,子宫体部肌肉增厚变短,子宫下段肌肉变薄拉长,在两者之间形成环形凹陷。12.宫颈糜烂:宫颈阴道部颗粒状红色区,炎症刺激时,正常的柱状上皮代替了正常的鳞状上皮。 [ 13.子宫内膜异位症: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身体其它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14.卵巢巧克力囊肿:卵巢囊肿大小不一,直径多在5cm左右,大至10~20cm,

内含暗褐色,似巧克力样糊状陈旧血性液体。 15.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出现和生长在子宫肌层,称为子宫腺肌病 16.原发性闭经:年满16岁妇女仍无月经来潮者。 17.继发性闭经:指以往曾建立正常月经,但以后因某种病理性原因而月经停止6个月以上者。 { 18.原发性不孕:婚后未避孕而从未妊娠者。 19.继发性不孕:曾有过妊娠而后未避孕连续2年不孕者。 20.人工流产:是指因意外妊娠、疾病等原因而采用人工方法终止妊娠,是避孕失败的补救方法。 二、思考题 1、女性骨盆的特点及标志与临床意义 — 特点:骨盆入口呈横椭圆形,入口横径较前后径稍长。骨盆侧壁直,坐骨棘不突出,耻骨弓较宽,坐骨棘间径》10cm。 标志与临床意义: ①骶岬:骶骨的上缘向前突起,是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重要标志之一及产科骨盆内测量对角径的重要标志; ②坐骨棘:两侧坐骨结节后上方,各有一尖形突起,是分娩过程中衡量胎先露部下降程度的重要标志。 ③耻骨弓:两耻骨降支的前部相连构成,应》90o 2、< 3、子宫有哪些韧带 ①圆韧带:有维持子宫前倾位置的作用 ②阔韧带 ③主韧带:固定子宫颈的位置、防止子宫下垂的主要结构 ④宫骶韧带:维持子宫前倾位置 4、| 5、性激素的功能及临床应用

妇产科学知识点总结

妇产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一、女性外生殖器 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前庭球、前庭大腺、尿道外口、阴道口、处女膜) 二、女性内生殖器 1.阴道 ●阴道复层扁平上皮,:没有腺体,受雌、孕激素影响有周期性变化。 ●阴道壁富有静脉丛,损伤后易形成血肿。 ●阴道后穹窿深12cm,顶端与子宫直肠陷窝相邻(腹腔最低点),可用于诊断穿刺(宫外孕)或引流。 ●自洁作用:月经前半期,鳞状上皮,受雌激素影响,增生,在生理正常菌阴道杆菌作用下分解糖原,乳酸增加, PH↓抑制致病菌. 月经后半期,孕激素↑,鳞状上皮脱落,PH↑, 自洁作用下降, 月经后易感染, 平时不要频繁清洗阴道。 2.子宫 ●子宫峡部(isthmus uteri):为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形成的最狭窄的部分,在非孕期长1cm,其下端与子宫颈内口相连,上端为解剖学内口,下端为组织学内口,孕期可长达7—lOcm。 ●子宫内膜: 基底层:内1/3,贴近子宫肌层,不受激素影响,不发生周期性变化,手术过度损伤后易导致闭经; 功能层:外2/3,靠近宫腔,受激素影响周期性变化,可剥脱、出血。(分为致密层和海绵层) ●子宫的4对韧带: ?①圆韧带:保持前倾。 ?②宫骶韧带:拉向后方,维持前倾。 ?③阔韧带:保持子宫呈中间位置。 ?④主韧带:固定宫颈位置、防止子宫下垂 3.输卵管:间质部;峡部;壶腹部(正常受精部位\宫外孕好发部位);伞部(拾卵作用) 4.卵巢功能:产生卵子,内分泌功能。

三、血管、淋巴与神经 1.子宫动脉:髂内动脉前支,后外方走向前内方,在宫颈内口外侧2cm处跨越输尿管(桥下有水)至子宫侧缘,手术时应靠内,避免损伤输尿管。 四、骨盆 1.骨盆的组成: ●髋骨2(髂骨、坐骨、耻骨),骶骨1、尾骨1。 ●关节3个:左、右骶髂关节;骶尾关节、耻骨联合 ●韧带2个: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骶骨一坐骨结节) 2.骨盆分界:以骶骨岬,髂耻线,耻骨联合上缘分为大骨盆(假)、小骨盆(真) 五、骨盆底 1.会阴体(perineal body):肛门与阴道之间的契形软组织,厚约3-4cm, 由皮肤、皮下脂肪筋膜、会阴中心腱、提肛肌组成。分娩时变薄易撕伤,要注意保护。 2.肛提肌组成:耻尾肌、髂尾肌、坐尾肌 六、邻近器官:尿道、膀胱、输尿管、直肠、阑尾 第三章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1、月经(menstruation):青春期后,受卵巢周期性排卵和激素内分泌影响,产生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出血,规律的月经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之一 2、卵巢的周期性变化:月经前半期→卵泡成熟→雌激素。月经后半期→黄体形成→孕激素 ●卵泡的生长发育过程:卵泡发育与成熟→排卵→黄体形成→白体 ●排卵时间:下次月经前14天,不管卵泡期(月经周期多长),黄体期不变。 ●雌激素来源:颗粒细胞,卵泡内膜细胞 ●孕激素来源:颗粒黄体细胞 ●雄激素来源:卵泡外膜细胞、髓质 3、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增生期(5-14天)→排卵后,分泌期(15-28天)→月经期(1-4天) 4、性周期调节: ●月经前半期(排卵前):促FSH→FSH→卵泡→雌激素↑↑→内膜增生

妇产科学复习100个知识点(以考试为中心,用高分来证明)

一、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及生理 1、内生殖器:指生殖器的内藏部分、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其中输卵管和卵巢称为子宫附件。 2、子宫解剖学内口及组织学内口: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的最狭窄部分称子宫峡部,其上端在解剖学上较狭窄,故称为解剖学内口;峡部的下端,为粘膜组织体与颈的交界处,因而称为组织学内口。 3、妇女一生的7个阶段:胎儿期、新生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性成熟期、绝经过渡期、绝经后期。 4、月经: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这种出血是卵巢内卵泡成熟、排卵和黄体形成,且子宫内膜有从增生到分泌变化的结果(月经血不凝是因为其含有一种激活因子能使血中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 5、卵巢的功能:一是生殖功能,二是内分泌功能(合成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及小量的雄激素)。 6、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有:增生期5-14、分泌期15-28、月经期1-4,其中排卵多发生在两次月经中间,一般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天左右。 二、妊娠生理、妊娠诊断、正常分娩 1、着床:指晚期囊胚植入子宫内膜的过程。其必须具备条件有:A、透明带消失B、囊胚细胞滋养细胞分化出合体滋养细胞C、囊胚与子宫内膜的发育同步化D、孕酮作用使子宫允许受精卵着床。 2、胎儿循环系统方面有一条脐静脉、两条脐动脉,在肺动脉与主动脉弓之间有动脉导管,左右心房之间有卵圆孔;肺动脉血液大部分经动脉导管流入主动脉,再经腹下动脉至脐动脉、进入胎盘,与母血进行气体交换。 3、妊娠后心脏心搏出量从妊娠10周开始增加,至妊娠32-34周达高峰,并持续此水平直至分娩;血容量也发生同样的变化。 4、临床上将妊娠全过程共40周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妊娠即妊娠12周末以前;中期妊娠13-27周末;晚期妊娠即妊娠28周后。 5、黑加征:有些孕妇子宫峡部极软,双合诊检查时,子宫颈和子宫体似不相连。 6、妊娠12周子宫增大,子宫底已位于耻骨联合上2-3横指;16周后,胎动每小时3-5次;18-20周起用听诊器能听到胎心音,似滴答声。 7、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的关系称为胎产式,平行的称为纵产式,占大数;最先进入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称为胎先露;胎儿先露部的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称为胎方位,简称为胎位。 8、推算预产期(EDC):问清末次月经日期推算预产期的方法,按末次月经第一天算起,月份减3或加9,日数加7,如为阴历,则日数加14。 9、决定分娩的三因素是产力、产道、胎儿,产力包括子宫收缩力(节律性、对称性和极性、缩复作用)、腹肌及膈肌收缩力和肛提肌收缩力。缩复作用即:子宫体部收缩时,平滑肌纤维短、变宽,收缩后肌纤维松弛,但不能完全恢复到原来的长度而较前略短的现象。 10、骨盆轴:连续骨盆各假想平面中点的曲线。分娩时胎儿沿此轴方向娩出。软产道是由子宫下段、子宫颈、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弯曲管道。 11、见红:分娩发动前24-48小时,因宫颈内口附近的胎膜与子宫壁分离,毛细血管破裂,流出少量血液与宫颈管内粘液混合后排出。是分娩即将开始的一个比较可靠的征象。产程总时正常不超过24小时,其中宫口扩张最大时限为8小时,超过8小时为活跃期延长。 12、胎盘剥离征象有:A、宫底上升达脐上、B、剥离的胎盘降至子宫下段,阴道口外露的一段脐带自行延长、C、少量阴道流血、D、在耻骨联合上方向下按压子宫下段时,子宫底上升而外露的脐带不再回缩。 13、新生儿评分满分为10分,8-10分为良好,4-7分为中度窒息,4分以下为重度窒息需紧急抢救。

妇产科护理学复习重点分析

妇产科护理学复习重点 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 1、骨盆的组成:2块髋骨+1块骶骨+1块尾骨 2、骨盆的分界:以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缘、骶岬上缘的连线为界,分界线以上部分为假骨盆,又称大骨盆;分界线以下部分为真骨盆,又称小骨盆。 3、骨盆的类型:女性型、男性型、类人猿型和扁平型 4、外生殖器组成:1>阴阜:脂肪垫 2>大阴唇:皮肤皱襞 3>小阴唇 4>阴蒂 5>阴道前庭 5、子宫的大小:成人的子宫约重50g,长7 ~8cm ,宽4 ~ 5cm ,厚2 ~ 3cm 7、子宫韧带:1>圆韧带—前倾 2>阔韧带—中央 3>主韧带 4>子宫骶韧带—前倾 8、输卵管:1>间质部 2>峡部 3>壶腹部 4>伞部 9、卵巢:是妇女性腺器官,产生卵子和激素,成年生育年龄非妊娠女子的卵巢为4㎝×3㎝×1㎝大小 10、妇女一生的生理特点可以按照年龄划分为新生儿期、幼年期、青春期、性成熟期、围绝经期和老年期几个阶段。 11、月经:随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之一。 12、月经周期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下丘脑、垂体和卵巢的激素作用,称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此轴又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 13、子宫内膜的变化:1>增生期:第5~14天 2>分泌期:第15~28天 3>月经期:第1~4天。 第三章妊娠期妇女的护理 1、受精部位:输卵管壶腹部与峡部连接处 2、着床:需经过定位、粘着和穿透三个阶段 3、胎儿附属物:是指胎儿以外的组织,包括胎盘、胎膜、脐带和羊水。 4、胎盘的功能:1>气体交换 2>营养物质供应 3> 排出胎儿代谢产物 4>防御功能 5>合成功能 6>内分泌功能 5、脐带:2条脐动脉,1条脐静脉 6、羊水:呈中性或弱碱性,PH为7.20 7、妊娠期子宫峡部称为子宫下段,从非妊娠期的1cm到临产时变为长约7-10cm,是剖腹产的部位。 8、妊娠期妇女的体重于妊娠13周前无明显变化,以后平均每周增加350g,若体重无变化,说明胎儿发育迟缓,应该用B超监测。 9、早期妊娠诊断的病史:1>停经 2>早孕反应:6周左右出现HCG增多、胃酸减少及胃排空时间延长有关 3>尿频 10、早期妊娠诊断的辅助检查:1>妊娠试验—最方便2>超声检查——停经40天最准确的检查方法 3>宫颈粘液检查 4>黄体酮试验 5>基础体温测定 11、胎产式:胎儿身体纵轴与母体身体纵轴之间的关系胎先露:最先进入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胎方位:胎儿先露部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 12、妊娠期营养:足够的蛋白质、热能、必需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妇产科学大纲

《妇产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妇产科学 授课专业:五年制本科预防医学专业 学分与学时:理论课31学时,见习课24学时,3学分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妇产科学是一门关于妇女保健和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临床学科。包括产科(围生医学)、妇科、妇女保健、计划生育等内容。主要研究妇女一生尤其在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的生理和病理,胎儿和新生儿的生理和病理及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学生通过学习要求掌握妇产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保证妇女儿童健康服务以及医学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妇产科学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围生保健、生理、病理产科和妇科知识,掌握其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方法,熟悉妇女保健和计划生育的意义和内容、各种妇产科常用的诊疗操作。在课堂讲授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讲授效果,加强基础理论,阐明妇产科基本知识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介绍祖国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努力做到中西医结合,适当介绍国内外本领域新进展,反映现代科学水平并说明某些课题研究方向,使学生逐步熟悉社会-心理-生物的医学模式。通过见习以实现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结合临床病例讨论,CAI、SP模型、幻灯、示教等方法达到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并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妇产科教学内容分三部分:课堂讲授、临床见习和生产实习。

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目的要求】 一、熟悉女性外、内生殖器的解剖;熟悉女性内生殖器的解剖及与邻近器官的关系;熟悉女性生殖器的血管分布;熟悉女性型骨盆的结构与特点。 二、了解淋巴与神经分布;了解骨盆底及会阴。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时数】1+1/2学时 【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女性外生殖器。 二、详细讲解女性内生殖器。 三、详细讲解女性生殖器官的血管(包括卵巢动脉、子宫动脉、阴道动脉、阴部内动脉)。一般介绍淋巴和神经分布。 四、详细讲解骨盆。 五、一般介绍骨盆底。 六、一般介绍邻近器官。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目的要求】 一、掌握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掌握卵巢的功能,掌握性激素的生理作用和生殖器的周期性变化;掌握月经周期的调节机理。 二、熟悉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及其激素的分泌。 三、了解妇女一生中各阶段的生理特点;了解月经周期的调节。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时数】1+1/2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妇女一生中各时期的生理特点。 二、重点讲解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 三、详细讲解卵巢内卵泡的发育和成熟、排卵、黄体形成和萎缩的过程,以及它所分泌

中医妇产科学考点总结

---------------------------------------------------------------最新资料推荐------------------------------------------------------ 中医妇产科学考点总结 中医妇产科学考点总结月经病一、月经先期: 当地补阴经 1.气虚证 1)脾气虚证: 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证: 固阴煎 2.血热型 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 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 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要补当温经 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大补元煎3)血寒证: 虚寒型-温经汤《金匱》 ; 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 4)气滞型-乌药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要固定 1)肝郁型-逍遥散2)肾虚型-固阴煎四、月经过多: 保举笑 1)气虚型-举元煎 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五、月经过少: 苍滋归逃 1)肾虚型-归肾丸 2)血虚型-滋血汤 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 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六、经期延长:原地红 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 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七、经间期出血: 清淤地 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 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八、崩漏: 1 / 8

上清虫子左右固脾虚证__固本止崩汤肾虚证__肾气虚: 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肾阳虚: 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肾阴虚: 左归丸合二至丸血热证__虚热证: 上下相资汤实热证: 清热固经汤血瘀证__逐瘀止血汤九、闭经: 四人血重阴 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 2)肾气亏损_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十、痛经: 圣清调少膈 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 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 3)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 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经行泄泻: 健身 1)脾虚-参苓白术散 2)肾虚-健固汤经行吐衄: 清静 1)肝经郁火: 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 2)肺肾阴虚: 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经行****胀痛: 逍遥观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肝肾亏虚: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经行头痛: 通林珍肝火证:羚角钩藤汤血瘀证:通窍活血汤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经行感冒: 采金菊风寒:荆穗四物汤风热:桑菊饮邪入少阳:小柴

妇产科护理学考试重点

妇产科护理学考试重点 1 、胎先露: 最先进入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称胎先露。 纵产式有头先露、臀先露,横产式有肩先露。 2 、胎方位: 胎儿先露部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称胎方位。 3 、胎产式: 胎儿身体纵轴与母体身体纵轴之间的关系称胎产式。 4 、流产: 凡妊娠不满28 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 而终止者称为流产。 5 、习惯性流产: 指自然流产连续发生3 次或3 次以上者。 6 、异位妊娠: 受精卵在子宫体腔外着床发育时,称异位妊娠,也叫宫外孕。 7 、妊高症: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指妊娠20 周以后出现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三大症候群,严重时可出现抽搐、昏迷、心肾功能衰竭,甚至发生母婴死亡。 8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DUB), 简称功血,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型病变存在。 常表现为月经周期长短不一、经期延长、经量过多或不规则阴 道流血

9 、前置胎盘: 孕28 周后若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处,其位置低于胎儿先露部时,称胎盘前置。 10 、继发性闭经: 以往曾建立正常月经,但以后因某种病理性原因而月经停止6 个月以上者,或按自身原来月经周期计算停经3 个周期以上者称为继发性闭经。 11 、人工流产综合反应:指手术时疼痛或局部刺激使受术者在术中或术毕出现心动过缓,心率不齐,面色苍白,头昏胸闷,大汗淋漓,严重者甚至出现血压下降,昏厥,抽搐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 12 、产褥期: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从胎盘娩出至恢复成接近正常未孕状态的一段时期,成为~,一般需六周。 13 、葡萄胎: 是一种滋养细胞的良性病变,主要为组成胎盘的绒毛滋养细胞增生,间质水肿变性,各个绒毛的乳头变为大小不一的水泡,水泡间借蒂相连成串,形如葡萄得名,也称水泡状胎块。 14 、纵产式: 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平行者。 15 、横产式: 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垂直者。 16 、斜产式:

妇产科护理学复习知识点汇总

一、名词解释 1.早期妊娠:妊娠13周末以前称为早期妊娠。 2.胎方位:胎儿先露部位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称胎方位。 3.分娩:妊娠满28周(196日)及以上,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开始到由母体娩出的全过程,称为分娩。 4.胎盘早剥: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称为胎盘早剥。 5.前置胎盘:妊娠28周后,若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其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位置低于胎儿先露部,称为前置胎盘。 6.羊水过多:妊娠期间羊水量超过2000ml者,称为羊水过多。 7.胎膜早破:是指胎膜在临产前发生自然破裂。 8.产力异常:在分娩过程中,子宫收缩的节律性、对称性及极性不正常或强度、频率有异常,称为子宫收缩力异常,简称产力异常。 9.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出后24小时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超过500ml,剖宫产者超过1000ml。 10.产褥感染:是指分娩及产褥期内生殖道受病原体侵袭引起的局部和全身感染。 二、简答题 1.预产期的推算方法 末次月经第一日起,月份减3或加9,日期加7。(如为农历,月份仍减3或加9,但日期加15)。 2.临产标志 ①有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持续30秒或以上,间歇5-6分钟,

②同时伴随进行性子宫颈管消失、 ③宫颈口扩张和胎先露下降。 3.三个产程划分 ①第一产程又称宫颈扩张期。从临产开始至宫口开全。初产妇约需11-12小时,经产妇约需6-8小时。 ②第二产程又称胎儿娩出期。从宫口开全至胎儿娩出。初产妇约需1-2小时,经产妇一般数分钟即可完成。 ③第三产程又称胎盘娩出期,从胎儿娩出后至胎盘胎膜娩出,约需5-15分钟,不应超过30分钟。 4.胎盘剥离征象 ①子宫底变硬呈球形,宫底升高达脐上。 ②剥离的胎盘降至子宫下段 ③阴道少量流血 ④用手掌尺侧在产妇耻骨联合上方轻压子宫下段时,宫体上升而外露的脐带不再回缩。 5.硫酸镁注意事项 ①膝腱反射必须存在 ②呼吸不少于16次/分 ③尿量每24小时不少于600ml,或每小时不少于25ml ④应随时备好10%的葡萄糖酸钙注射液,以便出现毒性作用时及时予以解毒。 6.宫缩乏力对母儿影响

妇产科考试重点总结 完整版

妇产科考试重点总结完整版 1.大阴唇外伤后最易形成血肿。 2.阴道后穹窿位置最深,可穿刺或引流。 3.子宫峡部上为解剖学内口,下为组织学内口。 4.子宫内膜表面2/3为功能层,1/3为基底层。 5.宫颈黏膜上皮为单层高柱状上皮,阴道黏膜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 6.子宫圆韧带起自宫角,止于大阴唇前端,维持前倾位。 子宫阔韧带限制向两侧倾斜,有子宫动静脉和输尿管穿过。 子宫主韧带横行于宫颈两侧和骨盆侧壁之间,固定宫颈位置、防止子宫下垂。 宫骶韧带维持子宫前倾。 7.输卵管有间质部(最狭窄)、峡部、壶腹部和漏斗部(拾卵)。 8.卵巢表面无腹膜,由生发上皮覆盖,上皮深面有卵巢白膜(防御作用)故不易感染。 9.卵巢固有韧带(卵巢韧带)是子宫与卵巢之间,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不需要切除此韧带。卵巢悬韧带(骨盆漏斗韧带)是卵巢与骨盆之间,有卵巢动静脉穿过,只切除子宫不需要切除此韧带。 10.卵巢动脉起自腹主动脉,子宫、阴道、阴部内动脉起自髂内动脉。 11.阴道上段:子宫动脉。中段:阴道动脉。下段:阴部内动脉和痔中动脉。 12.右侧卵巢静脉→下腔静脉。左侧卵巢静脉→左肾静脉。 13.淋巴:阴道下段、宫体两侧→腹股沟浅。阴道上段→髂内、闭孔。宫体、宫底、输卵管、卵巢→腰。 14.乳房发育是第二性征最初特征,是青春期发动标志。月经初潮为青春期重要标志。

15.卵巢功能:生殖(产生卵子),内分泌(产生性激素)。 16.雌激素可正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垂体。 17.排卵发生于下次月经来潮前14日。 18.黄体生命14天,排卵后7~8日高峰,9~10日退化。 19.雌激素在月经第7日(排卵前)卵泡分泌第1次高峰,排卵后7~8日黄体分泌第2次高峰。孕激素在排卵后7~8日黄体分泌达高峰。 20.性激素为甾体激素(类固醇),肝脏代谢。 21.雌三醇生物活性最低,为筛查项目(检测孕妇尿中雌三醇含量可判断胎儿是否宫内死亡)。 22.雌激素:促子宫输卵管发育,增对缩宫素敏感性,宫颈黏液湿稀,阴道上皮增生角化,乳腺管增生,水钠潴留易肿,骨基质代谢。 孕激素:子宫黏膜增殖期转分泌期,宫颈黏液干黏,抑输卵管平滑肌节律性收缩频率振幅,阴道上皮细胞脱落,乳腺小叶及腺泡发育,基础体温排卵后升高0.3~0.5℃作排卵日期标志。 23.月经周期:月经期(1~4日),增殖期(早期5~7日,中期8~10日,晚期11~14日,腺上皮:低柱状→弯曲→高柱状),分泌期(早期15~19日,中期20~23日,晚期24~28日,糖原小泡→顶浆分泌→糖原溢出)。 24.宫颈黏液:瞳孔样,羊齿植物叶状结晶(雌),椭圆体(孕)。 25.精子获能部位:子宫腔和输卵管。 卵子受精部位:输卵管壶腹部与峡部连接处。 26.着床在受精后第6~7日。受精后8周称胚胎,9周起称胎儿。 27.自觉胎动:初产妇18~20周,经产妇16周末。 28.身长:前5个月=月数平方,后5个月=月数×5。

中医妇科学考试重点考试试题(共2套)

中医妇科学试卷一 一选择题 A型题: 1.最早设妇科专著的医著是() A《黄帝内经》 B《金匮要略》 C《脉经》 D《千金要方》E《景岳全书》 2.下列各项,不属导致崩漏最常见病因的是() A脾虚 B 肾虚 C血虚 D血瘀 E血热 3.妊娠期瘀阻胎元,使用活血化瘀的原则是() A治病与安胎并举 B衰其大半而止 C禁止使用 D病去即止 E慎用 4.身体无病,月经定期三个月一潮者,称为() A居经 B并月 C暗经 D激经 E避年 5.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妇科疾病,关系最密切的是() A肾、肝、脾 B肾、脾、心 C肝、脾、胃 D肝、脾、心 E肾、脾、肺 6.因寒而致痛经,宜选用的止痛药是() A香附 B艾叶、吴茱萸 C当归、川芎 D丹皮、赤芍 E青皮、川楝子 7. 妊娠期间,小腹疼痛,反复发作者,可诊断为() A胎动不安 B胞阻 C儿枕痛 D胎漏 E胞转 8.孕7个月,腹部急剧增大,胸中满闷,喘逆不安,应诊断为() A子悬 B子肿 C 子满 D 子 E子气 9.素有滑胎病史的病人,孕后保胎治疗的时间一般需超过既往流产月份的 () A一周以上 B两周以上 C一月以上 D两月以上 E三个月以上 10.哪一项是异位妊娠破裂时最主要的症状() A 停经史和早孕反应 B 不规则阴道出血 C 突然发生下腹剧烈疼痛 D 休克 E急性贫血 11.某妇停经50天,阴道少量出血3天,伴小腹隐痛,腰酸,恶心,纳差, 舌淡红,苔白,脉细猾。妊娠试验阳性,应诊断为() A胎漏 B胎动不安 C胎死不下 D胎堕难留 E激经 12.“属心而络于胞中”的经脉是() A冲脉 B胞脉 C任脉 D督脉 E带脉 13.下列哪一项不是天癸成熟的条件() A肾气旺盛 B脾气健旺 C年已18岁 D精血充实 E肾阴充盛 14.《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由五味药组成,即: A.桂枝、茯苓、丹参、赤芍药、桃仁 B.桂枝、茯苓、牡丹皮、红花、桃仁 C.桂枝、茯苓、川芎、红花、桃仁 D.桂枝、茯苓、牡丹皮、赤芍药、桃仁 E.桂枝、茯苓、牡丹皮、白芍药、桃仁

《中医妇科学》知识要点总结

产后病 一、产后血晕 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独参汤 2)瘀阻气闭:行血逐瘀-夺命散 二、产后腹痛 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 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 三、恶露不绝 1)气虚:益气摄血-补中益气汤 2)血热: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 3)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生化汤 四、产后身痛 1)血虚:补血益气、宣络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2)风寒: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 3)肾虚:补肾强腰壮筋骨-养荣壮骨汤

五、产后发热 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2)外感:养血祛风、散寒解表-荆防四物汤 3)血虚:养血益气、和营退热-八珍汤 4)血瘀:活血祛瘀、和营除热-生化汤 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 1)胃虚: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 2)肝胃不和:抑肝和胃、降逆止呕-苏叶胡黄连汤3)痰湿:化痰除湿、降逆止呕-小半夏茯苓汤 二、胎漏 1)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 2)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 3)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

三、胎动不安 1)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 2)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 3)血虚: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 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 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 6)徵瘕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四、滑胎 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 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 五、子肿 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 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 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四物汤六、子淋 1)阴虚津亏:滋阴润燥通淋-知柏地黄汤

妇产科学重点整理终极版

名解 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在通过产道时,为适应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连串的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过程。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为衔接 病理性缩复环:因胎儿先露部下降受阻,子宫收缩过强,强有力的宫缩使子宫下段拉长变薄,而子宫体部肌肉增厚变短,两者间形成明显的环状凹陷,此凹陷逐渐上升达到脐部以上,压痛明显,称为此 晚期产后出血:部分产妇分娩24小时之后于产褥期内发生子宫大量出血称为此,多发生于产后1~2周 恶露:产后随子宫蜕膜的脱落含有血液、坏死的蜕膜等组织经阴道排出称为恶露。(总量为250~500ml) 稽留流产:又称过期流产,是指胚胎或胎儿死亡滞留在宫腔内尚未自然排出者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是指妊娠晚期孕妇取仰卧位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胸闷、面色苍白、出冷汗、心跳加快及不同程度血压下降,当转为侧卧位后,上述症状即减轻或消失的一组综合征。严重者可危及母儿的生命。 原发性闭经:原发性闭经是指凡妇女年满18岁或第二性征发育成熟2年以上仍无月经来潮者。见于子宫发育不全或缺如等先天性生殖道发育异常、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或缺如,原发性垂体促性腺功能低下及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等疾病,少数应除外下生殖道闭锁引起的假性闭经。 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阴道口以外,常伴有阴道前后壁膨出 不孕症:女性无避孕性生活至少12个月而未受孕,称为不孕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人工流产综合反应:是指部分受术者在术中或手术刚结束时出现恶心,呕吐、心动过缓、心律不齐、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头晕、胸闷、大汗淋漓,甚至出现昏厥和抽搐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也称人工流产综合征 功能性子宫出血:正常月经的周期为21~35日,经期持续2~8日平均失血量为20~60ml,凡是不符合上述条件,皆为异常子宫出血 产褥病率:是指分娩24小时以后的10日内,每日测量体温4次,间隔时间4小时,有2次体温≥38℃(产褥病率常见的原因是产褥感染)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娩出者出血量超过500ml,剖宫产者出血量超过1000ml。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 葡萄胎:是妊娠后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增生、间质水肿变性,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泡,水泡间借蒂相连成串形似葡萄而得名,也称水泡状抬块。 胎头着冠:胎头双顶径越过骨盆出口,宫缩间歇时候胎头也不回缩。 产程异常8个概念 潜伏期延长:从临产规律宫缩开始至宫口开大开始3cm称为潜伏期,初产妇潜伏期约为8小时,最大时限16小时,超过16小时称为为潜伏期延长。 活跃期延长:从宫口开大3厘米开始至宫口开全称为活跃期,初产妇需要4小时,最大时限8小时,超过8小时称为活跃期延长。 活跃期停滞:进入活跃期后宫口扩张停止超过4小时称为活跃期停滞 第二产程延长:第二产程初产妇超过2小时,经产妇超过1小时尚未分娩 第二产程停滞:在第二产程中,抬头不再下降达1小时者 胎头下降延缓:活跃期晚期及第二产程胎头下降速度初产妇每小时<1cm;经产妇每小时<2cm称为此 胎头下降停滞:活跃期晚期抬头停留在原处不下降达1小时以上,称为抬头下降停滞 滞产:总产程超过24小时者 前置胎盘:妊娠28周后,若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其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位置低于胎儿先露部,称为此。 产褥期:是指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所需要的一段时期,一般为6w 胎产式:胎儿身体纵轴与母体身体纵轴之间的关系(纵、横、斜) 胎先露:最先进入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称为胎先露(枕、臀、肩) 胎方位:胎儿先露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称为胎方位简称胎位。 围生期:是指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段时间,是从妊娠满28周(即胎儿体重≥1000g或身长≥35cm)至产后一周 分娩:妊娠满28周及以上,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开始到由母体娩出的全过程称为分娩。 流产:凡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者,称为流产。 妊娠12周以前早期流产 妊娠12周不足28周晚期流产 简答题 葡萄胎 完全性葡萄胎临床表现 1停经后阴道流血:最常见的症状 2子宫异常增大、变软:大于停经月份 3妊娠呕吐:较正常妊娠早,持续时间长、程度重(HCG增高有关) 4子娴前期征象(但是这种病人不会发生子娴) 5卵巢黄素化囊肿 6腹痛 7甲状腺功能亢进 8自觉无胎动 部分性葡萄胎:除阴道流血外,病人常没有完全性葡萄胎的典型症状。 处理原则:清宫术预防性化疗子宫切除术葡萄胎一经诊断应及时清除子宫腔内容物。 辅助检查 1超声检查B超是诊断葡萄胎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首选) ((动态)落雪状/飞絮状、(静态)蜂窝状) 2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查(数值越高,恶化几率越大) 常见护理诊断 1焦虑 2自我认同紊乱 3有感染的危险 4组织灌注量不足 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详细评估病人对疾病的心理承受能力,鼓励病人疏离战胜疾病的信心。 2严密观察病情:观察腹痛和流血情况,流血过多时候,注意观察有无休克征象,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一旦有水泡组织流出,立即送

妇产科学题库

妇产科学题库 第一单元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1. 右卵巢动脉是从哪条动脉分支来的 A髂内动脉B 髂外动脉C肾动脉D腹主动脉E 髂总动脉 2.关于子宫的解剖,下述哪项正确 A成年的子宫长7-8cm,宽4-5cm,厚2-3cm B 成年人子宫体与子宫颈的比例为1:2 C子宫峡部的粘膜无周期性变化D子宫颈主要由平滑肌构成 E 成年妇女子宫颈管长4-5cm 3.维持子宫正常位置是 A 盆底肌肉及筋膜的支托作用B膀胱和直肠的支托C子宫韧带和盆底肌肉筋膜的支托 D子宫四对韧带的作用E腹腔压力作用 4.由子宫颈到骨盆侧壁的韧带是 A 圆韧带 B 卵巢固有韧带C骨盆漏斗韧带D子宫骶骨韧带E主韧带 5.子宫动脉来自 A髂外动脉B腹下动脉C腹主动脉 D 臂上动脉 E 肾动脉 6.子宫最狭窄的部分是 A组织学内口B解剖学内口C子宫峡部D子宫颈管E子宫颈外口 7.左侧卵巢动脉不同于右侧卵巢动脉,还可以来自 A 髂外动脉B髂内动脉C腹主动脉D肾动脉E以上都不是 8.关于输卵管各部,正确的是 A通入子宫壁内的为间质部 B 间质部外侧的为壶腹部 C 峡部比间质部的管腔窄 D 漏斗部(伞部)为输卵管宽大部分E以上都不是 9.做全子宫及单侧附件切除术时,切断下列哪项最不易损伤输尿管 A骨盆漏斗韧带B卵巢固有韧带C子宫骶骨韧带D子宫动脉 E 主韧带 10.子宫峡部是 A子宫颈阴道部B子宫颈阴道上部 C 子宫颈管最狭窄部分 D子宫颈与子宫体之间最狭窄部分E子宫体最狭窄部分 11.关于子宫,正确的是 A成年的子宫长7-8cm,宽4-5cm,厚4-5cm B 子宫体与子宫颈的比例,成年人为1:2 C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形成最狭窄的部分为子宫峡部D子宫峡部的上端是组织学内口 E 已产妇的子宫颈外口是圆形 12.输卵管的组织解剖及生理作用是 A长6-8cm B峡部为输卵管腔最狭窄部C伞部有“拾卵”作用 D 内膜为复层柱状上皮E输卵管粘膜不受性激素影响 13.右侧卵巢动脉来自 A髂外动脉 B 髂内动脉C腹主动脉D肾动脉E以上都不是 14.维持子宫前倾位置的主要韧带是 A 阔韧带B子宫圆韧带C卵巢固有韧带 D 主韧带E子宫骶骨韧带 15.髂内动脉前干分支不直接供血的是 A卵巢B子宫 C 阴道 D 膀胱 E 输卵管 16.骨盆对角径的正常值是 A 9cm B 10cm C 11cm D 12cm E3cm 17.骨盆出口横径指哪项 A 坐骨结节中段外侧缘之间的距离B坐骨结节前端内侧缘之间的距离 C 坐骨结节后端外侧缘之间的距离 D 坐骨结节后端内侧缘之间的距离 E 坐骨结节前端外侧缘之间的距离 18.下列哪项为骨盆测量的正常值 A 对角径10-11cm B坐骨棘间径9cm C坐骨切迹<2指D耻骨弓角度90°E骨盆倾斜度80° 19.卵巢囊肿发生蒂扭转时,其蒂的组成是 A 骨盆漏斗韧带,输卵管,卵巢固有韧带,圆韧带B骨盆漏斗韧带,输卵管,卵巢固有韧带 C 骨盆漏斗韧带,卵巢韧带,圆韧带 D 骨盆漏斗韧带,输卵管,圆韧带E输卵管,卵巢韧带 20.作子宫切除时,下列注意事项哪项是错误的 A 推离膀胱腹膜反折时,避免损伤膀胱 B 推离直肠子宫腹膜反折时,避免损伤直肠 C 切除子宫骶骨韧带时,避免损伤输尿管D切除阔韧带时,避免损伤膀胱 E 切断子宫动脉时,注意勿损伤输尿管 21.关于子宫颈的解剖学,下列哪项不正确

妇产科学复习重点笔记

第一节骨盆 一、骨盆的类型:分四种类型 (一)女型(gynecoid type):入口呈横椭圆形,入口横径>前后径,耻骨弓较宽,两侧坐骨棘间径≥10cm。最常见,为女性正常骨盆。 (二)扁平型(platypelloid type):入口前后径短而横径长,呈扁椭圆形。骶骨直向后翘或深弧形,骨盆浅,较常见。 (三)类人猿型(anthropoid type):入口呈长椭圆形,入口、中骨盆和出口横径均较短,前后径长。两侧壁稍内聚,坐骨棘较突出,骶骨向后倾斜,故骨盆前部较窄而后部较宽。骶骨较直,骨盆深。较少见。(四)男型(android type):骨盆入口呈三角形,两侧壁内聚,坐骨棘突出,耻骨弓窄,坐骨切迹窄呈高弓形,骶骨较直而前倾,出口后矢状径较短。骨盆呈漏斗形,常造成难产。 临床上所见多混合型骨盆。骨盆的形态、大小与种族差异以及生长发育还受遗传、营养和激素的影响。 二、骨盆平面和径线 (一)骨盆入口平面 呈横椭圆形 前:耻骨联合上缘 两侧:髂耻缘 后:骶岬上缘 4条径线。 (1)入口前后径(真结合径):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上缘正中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11cm。 (2)入口横径:两侧髂耻缘间的最大距离,正常值平均13cm。考乐网,医师考试专业网站 (3)入口斜径:骶髂关节至对侧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斜径,正常平均12.75cm。左右各一。 (二)中骨盆平面 为骨盆最小平面。 前方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坐骨棘,后方为骶骨下端。 2条径线。 (1)中骨盆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中点通过两侧坐骨棘连线中点至骶骨下端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11.5cm。(2)中骨盆横径:(坐骨棘间径)。两坐骨棘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10cm。 (三)骨盆出口平面 由两个不同平面的三角形所组成。 底边:坐骨结节间径。 前三角平面顶端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耻骨降支. 后三角平面顶端为骶尾关节,两侧为骶结节韧带。本文来自于<考乐网。 出口平面有4条径线: (1)出口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关节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11.5cm。 (2)出口横径:(坐骨结节间径)。两坐骨结节前端内侧缘之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9cm。 (3)前矢状径:耻骨联合下缘中点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6cm。 (4)后矢状径: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8.5cm。 若出口横径短与出口后矢状径之和>15cm时,正常大小的胎儿通过后三角区经阴道娩出。 骨盆轴和骨盆倾斜度 三、骨盆与分娩相关的解剖特点:骨盆以髂耻线为界分为——假骨盆及真骨盆。 假骨盆与产道无关,但径线长短关系到真骨盆的大小。测量假骨盆的径线作为了解真骨盆的参考。

妇产科学各章节复习要点和试题练习

妇产科学各章节复习要点和试题练习 第一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考纲要求】 1.骨盆的类型、平面和径线、轴、骨盆与分娩相关的解剖特点。 2.骨盆底和会荫。 3.外荫的范围和组成。 4.内生殖器及其功能与邻近器官的关系。 5.骨盆血管来源及分支、盆腔淋巴分布与器官淋巴管的流经方向。 【考点纵览】 1.掌握骨盆各径线值,尤其是骨盆人口平面前后径、中骨盆平面横径(坐骨棘间径)及出口平面横径(坐骨结节间径)。 2.掌握外生殖器的解剖特点及作用,注意前庭大腺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其临 床意义。 3.内生殖器官的解剖特点及功能,维持子宫正常位置的韧带是圆韧带、阔韧带、主韧带、宫骶韧带。 4.熟悉盆腔血管的来源与分支;盆腔淋巴的分布及回流。 5.女性内外生殖器的血液来自卵巢动脉、子宫动脉、荫道动脉及荫部内动脉。 【历年考题点津】 1.卵巢与子宫连接的韧带是 A.圆韧带 B.骨盆漏斗韧带 C.主韧带 D.阔韧带 E.卵巢固有韧带 答案:E 2.子宫动脉来自 A.髂外动脉 B.髂内动脉 C.髂总动脉 D.腹主动脉 E.肾动脉 答案:B 3.外荫部外伤后最易发生血肿的部位是 A.荫阜 B.荫蒂 C.大荫唇 D.小荫唇 E.会荫部

答案:C 4.左侧卵巢静脉一般汇入 A.髂总静脉 B.髂内静脉 C.髂外静脉 D.左肾静脉 E.腹主静脉 答案:D 5.欲行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不需要切断的韧带是 A.圆韧带 B.卵巢固有韧带 C.卵巢悬韧带 D.阔韧带 E.主韧带 答案:B 6.关于女性外生殖器的解剖,不正确的是 A.荫阜皮下有丰富的脂肪组织 B.大荫唇富含神经末梢 C.小荫唇为一对纵形粘膜皱襞,表面湿润 D.荫蒂为小荫唇前端的海绵体组织 E.荫道前庭为两侧小荫唇之间的菱形区域 答案:B 7.关于子宫的描述,正确的是 A.成年女子的子宫长7~8cm,宽4~5cm,厚4~5cm B.宫体与宫颈之间最狭窄的部分为子宫峡部 C.幼年时宫体和宫颈的比例是2:1 D.子宫峡部上端是组织学内口 E.子宫峡部下端为解剖学内口 答案:B (8~9题共用备选答案) A.单层高柱状上皮 B.有纤毛的高柱状上皮 C.复层鳞状上皮 D.鳞状上皮化生 E.生发上皮 8.荫道黏膜上皮为 答案:C 9.宫颈黏膜上皮为 答案:A 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考纲要求】

妇科护理学重点整理

妇科 1.1妇科护理病例 MI左移--不成熟细胞增多 MI右移--雌激素升高 后穹隆穿刺有落空感---进针2cm 盆腔检查的注意事项: 关心体贴病人,做好解释工作 排空膀胱 一人一垫 体位:膀胱截石位 月经期避免检查 未婚妇女禁做双合诊和阴道窥器检查 妇科检查不满意时可在麻醉下进行 男性护理人员检查时必须有一名女性医护人员在场 2.1妇科常用特殊检查与护理配合 阴道涂片:刮片在阴道侧壁上1/3处刮取分泌物均→匀涂在玻片上→干燥后入95%乙醇或10%甲醛中固定染色镜检 巴氏分类法: 巴氏Ⅰ级正常 巴氏Ⅱ级炎症临床分为ⅡA及ⅡB。ⅡB是指个别 细胞核异质明显,但又不支持恶性;其 余为ⅡA 巴氏Ⅲ级可疑癌 巴氏Ⅳ级高度可疑癌 巴氏Ⅴ级癌 阴道清洁度分度: Ⅰ大量阴道杆菌和阴道上皮细胞,白细胞0-5/HPF,杂菌无或极少 Ⅱ中等阴道杆菌和阴道上皮细胞,白细胞0-5/HPF,杂菌少量正常 Ⅲ少量阴道杆菌和阴道上皮细胞,白细胞0-5/HPF,杂菌较多提示炎症 Ⅳ无阴道杆菌和阴道上皮细胞,白细胞0-5/HPF,大量杂菌严重阴道炎 宫颈活检的适应症:(1)可疑宫颈癌或者慢性特异性宫颈炎需要明确诊断(2)TBS巴氏Ⅲ或以上,巴氏Ⅱ经治疗仍为Ⅱ者,TBS分类鳞状细胞异常者。(3)宫颈细胞学检查已查到癌细胞(4)阴道镜检查反复可疑阳性或阳性者。 后穹隆穿刺禁忌症:(1)盆腔严重粘连或疑有肠管与子宫后壁粘连(2)临床高度怀疑恶性肿瘤(3)异位妊娠准备采用非手术治疗者。 3.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病人的护理 合并糖尿病的阴道炎症常见于:白色念珠菌阴道炎 传播途径:沿生殖道黏膜上行蔓延、经血液循环蔓延、经淋巴系统蔓延、直接蔓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