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学生版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1、苏轼的《赤壁赋》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句子是连用四个比喻写出箫声的哀怨与悲切的语句。
2、《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句子是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与远方的天际相接。
3、《赤壁赋》中“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句子是在写完赤壁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后,两句描写了曹操被困的赤壁山环水绕、草木茂盛的自然景色。
4、苏轼的《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句子是写作者希望与仙人同游,与明月长存。
5、《赤壁赋》中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描绘的景色是:清爽的风吹得那么舒缓,波也正平,浪也正静。
6、《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交代了时间是七月十六,“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则交代了人物及活动。
7、《赤壁赋》中“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两句描写出客人吹箫尾声凄切,婉转修长,绵绵不绝。
8、《赤壁赋》中“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两句写曹操在赤璧之战中于江边饮酒赋诗、踌躇满志的场景,尽显豪迈伟壮的英雄之气。
9、《赤壁赋》中写客人听了苏子的一番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极尽赏饮之乐:“杯盘狼籍”以桌面餐具之情景衬饮酒之乐;“相与枕藉乎舟中” 以酣睡之场景衬超然之乐。
10、《赤壁赋》中“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两句是写清风和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
1、苏轼的《赤壁赋》中,“,”句子是连用四个比喻写出箫声的哀怨与悲切的语句。
2、《赤壁赋》中,“ , ”句子是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与远方的天际相接。
3、《赤壁赋》中“,”句子是在写完赤壁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后,两句描写了曹操被困的赤壁山环水绕、草木茂盛的自然景色。
4、苏轼的《赤壁赋》中,“,”句子是写作者希望与仙人同游,与明月长存。
5、《赤壁赋》中用“,”两句描绘的景色是:清爽的风吹得那么舒缓,波也正平,浪也正静。
6、《赤壁赋》中“ , ”交代了时间是七月十六,“”则交代了人物及活动。
7、《赤壁赋》中“,”两句描写出客人吹箫尾声凄切,婉转修长,绵绵不绝。
《赤壁赋》理解性默写1、《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
2、《赤壁赋》中写作者荡漾江中,与水中的生物和岸上的动物为伴的句子是:“,。
”3、《赤壁赋》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的诗句是:“,。
”4、《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
5、《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气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6、《赤壁赋》中,苏轼以“,”两句写自己面对月下美景,兴致所至吟诵明月之诗,让人不禁陶醉其中。
7、《赤壁赋》主客对话中化用《论语·子罕》中“逝者如斯夫”,表达万物看似流逝却并未真正逝去的两句是:“,”。
8、《赤壁赋》中写泛舟江上让人感到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升入仙境一样的句子是:“,”。
9、《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的句子是:“,”。
《赤壁赋》理解性默写1、《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赤壁赋》中写作者荡漾江中,与水中的生物和岸上的动物为伴的句子是:“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赤壁赋》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的诗句是:“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4、《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5、《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气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6、《赤壁赋》中,苏轼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两句写自己面对月下美景,兴致所至吟诵明月之诗,让人不禁陶醉其中。
7、《赤壁赋》主客对话中化用《论语·子罕》中“逝者如斯夫”,表达万物看似流逝却并未真正逝去的两句是“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8、《赤壁赋》中写泛舟江上让人感到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升入仙境一样的句子是“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说课稿一、说教材《赤壁赋》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文言文,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东晋末年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壮丽场面以及作者与友人的畅谈人生。
这篇课文在教材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文化传承:《赤壁赋》作为一篇古代文学作品,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和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 语言学习:本文语言优美、辞藻华丽,对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有很好的锻炼作用。
3. 思想教育:本文通过作者与友人的谈话,探讨了人生、命运、友情等主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4. 艺术鉴赏:本文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丽场面,展现了作者的艺术才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本文在课文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价值:《赤壁赋》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 教学要求: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本文是高中阶段必读的文言文之一。
3. 考试导向:在高考中,文言文阅读占有较大比重,本文作为经典篇目,经常出现在考试中。
主要内容:《赤壁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观场面;第二部分叙述了作者与友人的夜游赤壁,畅谈人生;第三部分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全文以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
四、说教法在教学《赤壁赋》这篇课文时,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1. 启发法:- 我将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赤壁之战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什么?”“苏轼为何能在战争背景下写出如此意境深远的文章?”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探索课文的深层含义。
- 亮点:我会在启发过程中,结合历史背景,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现赤壁之战的历史地位,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能对历史有更清晰的认识。
《赤壁赋》理解性默写1.《赤壁赋》中“”交代了时间是七月十六,“”则交代了人物及活动。
2.《赤壁赋》》中作者用精炼的笔墨描写游览赤壁时风平浪静的句子是:“,”。
3.《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写在攻破荆州后曹操水军南下时阵容盛大,气势非凡。
4.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 ”,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5.《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唱《诗经》中咏月的诗句的骈句是:“,”。
6.《赤壁赋》中写客人听了苏子的一番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极尽赏饮之乐:“”一句以桌面餐具之情景衬饮酒之乐;“”一句以酣睡之场景衬超然之乐。
7.《赤壁赋》中写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与李白《襄阳歌》中“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都属于造物主,可以你我共享。
8.《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与远方的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9.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刻画出曹操在攻破荆州后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英雄形象。
10.《赤壁赋》中“,”两句写诗人任凭--叶小舟随意飘荡在宽阔的江面上,超然悠然,怡然而乐。
11.《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了人生短暂的感叹:“,。
”12.《赤壁赋》中“,”两句,表达客人理想的生活是同神仙一起飞行,与明月相伴终始。
13.《赤壁赋》中“,”两句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
14.《赤壁赋》中“,”两句写泛舟江上,心旷神怡,飘然欲举,像长出翅膀,超脱人世升入仙境。
15.《赤壁赋》结尾两句“,”既照应了开头,又生动地描绘了主客和衣而卧、乐而忘归的场面。
16.《赤壁赋》中“,”两句,写以桂树木兰等香木为桨,拍打着澄澈的江水,追逐着闪烁的月光,不仅前应“凭虚”之句,后伏第四段超然之哲思,且意境清雅,诗意盎然。
17.《赤壁赋》中苏子泛舟赤壁时心情很是高兴,于是“”以抒发其思“望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会吹洞箫的客人也“”,只是箫声过于悲伤,为下文主客互答伏笔。
1、《赤壁赋》中“客”的箫声悲凉异常,“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两句极尽描写这一音乐声足以让天地万物为之动容。
2、《赤壁赋》中写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与李白《襄阳歌》中“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都属于造物主,可以你我共享。
3、《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句子是描写完月出美景之后,接着写月下江面的景象。
4、苏轼在《赤壁赋》中,“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句子是写作者与友人在扁舟中举杯共饮。
5、《赤壁赋》中苏子泛舟赤壁时心情很是高兴,于是“扣舷而歌之”以抒发其思“望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会吹洞箫的客人也“倚歌而和之”,只是箫声过于悲伤,为下文主客互答伏笔。
6、《赤壁赋》中苏轼用静止的眼光看待万物和“我”的问题,得出结论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7、《赤璧赋》中“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句子是客人在感叹人生短暂、渺小之后,亮明了理想的生活场景。
8、在《赤壁赋》中,苏轼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9、苏轼的《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句子是描绘秋江的爽朗和平静,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
10、《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写客人以虫为喻叹息生命短暂,“哀吾生之须臾”写客人感叹个人的渺小。
1、《赤壁赋》中“客”的箫声悲凉异常,“,”两句极尽描写这一音乐声足以让天地万物为之动容。
2、《赤壁赋》中写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 ,”与李白《襄阳歌》中“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都属于造物主,可以你我共享。
3、《赤壁赋》中“ , ”句子是描写完月出美景之后,接着写月下江面的景象。
4、苏轼在《赤壁赋》中,“,”句子是写作者与友人在扁舟中举杯共饮。
5、《赤壁赋》中苏子泛舟赤壁时心情很是高兴,于是“”以抒发其思“望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会吹洞箫的客人也“”,只是箫声过于悲伤,为下文主客互答伏笔。
赤壁赋学生对联学生对联如下:上联:赤壁烽烟起,史书留千古下联:学海浩瀚深,知识润万家上联:英雄辈出,赤壁之战永载史册下联:学子荟萃,校园赋诗谱写新篇上联:诸葛亮智谋犹存,赤壁之战震惊天下下联:学子才华横溢,赋诗对联展现风华上联:赤壁之战充满智慧与勇气下联:学生对联彰显才情与豪情上联:曹操大军千里迢迢,欲图东南地盘下联:学子知识百般丰富,志在成就伟业上联:赤壁之战,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明珠下联:学生对联,校园文化中的一朵花上联:赤壁一战,以智取胜,以勇御敌下联:学生对联,以才华荣耀,以文化辉煌上联:赤壁之战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下联:学生对联展现青年一代的才华风采上联: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壮丽战役下联:学生对联是校园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上联:赤壁之战让人们铭记英雄事迹下联:学生对联让人们感受知识的力量上联: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下联:学生对联是现代校园文化的代表上联:赤壁之战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明珠下联:学生对联是校园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星辰上联:赤壁之战堪称兵法智慧的典范下联:学生对联展现学识才情的绝艳篇章上联:赤壁之战激励人们追求正义与公平下联:学生对联彰显青年一代的追求和理想总结:赤壁赋学生对联,展现了赤壁之战的英勇和智慧,以及学生对联中的才华和风采。
这些对联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学生们对于知识和文化的热爱与追求。
他们用丰富多彩的语言,将赤壁之战与学生对联相结合,展现了青年一代的智慧、才华和理想追求。
这些对联不仅彰显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展示了现代校园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通过这些对联的创作和传播,可以激发人们对历史和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下册理解性默写3《赤壁赋》1、《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气弥漫,水的光色与天相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用蛟龙和嫠妇听到箫声的反应来表现箫声凄切、委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其思慕“美人”而不得的迷惘惆怅之情。
4、《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针对客人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感慨,苏轼在《赤壁赋》中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7、《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打消了学生们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设想的“千乘之国”面临的困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路认为治理这样的国家的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体现了子路自信、有抱负、自认为具有优秀的政治才能。
《赤壁赋》挖空训练参考答案《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著名散文,以下是一份《赤壁赋》挖空训练的参考答案,供大家参考:1、()月之望,游于赤壁之下。
答案:七月2、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答案:客3、少焉,月出于()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答案:东山4、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
答案:天一方5、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者之乐。
答案:知音6、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答案:举7、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答案:哀吾生之须臾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答案: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9、且夫天地之间,()物也,物各有主。
答案:万10、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皆耳得之而为声。
答案:取之无禁1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答案:取而12、相与枕藉乎舟中,()然不知东方之既白。
答案:梦《师说》挖空训练参考答案《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著名文章,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
本文旨在通过挖空训练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师说》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
一、填空题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师说》一文通过对(为师之道)的探讨,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3、韩愈认为,对于那些不从师学习的人,他们(愚)而且(鄙)。
4、在《师说》中,韩愈用“(人非生而知之者)”这一句话来强调人不是生来就懂得道理的。
5、(圣人无常师)这句话表明了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他们可以向不同的人学习。
6、在《师说》中,韩愈提到自己的从师经历时说,(余嘉其能行古道),盖余之善易如此。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在古代社会中地位较低,但他们却能够相互传授技艺,这种行为让韩愈深感敬佩。
8、在《师说》中,韩愈用“(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来描述那些只会教学生读书认字的老师。
9、(士大夫)阶层的人在古代社会中地位较高,但他们往往自视过高,不愿向他人请教。
《赤壁赋》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及其时代背景。
分析并欣赏《赤壁赋》中的辞藻华美与意境深远。
解读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设问等。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文言文的阅读,提炼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的豪放与豁达,理解其超脱的人生态度。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与翻译: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并翻译重点句子。
文学鉴赏:分析文章的布局、辞藻、修辞等,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之美。
文化背景:介绍苏轼及其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写作与讨论:以课文为素材,进行写作练习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翻译。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
2.2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探讨。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苏轼的生平图片或视频,引出《赤壁赋》的作者背景。
激发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的兴趣,为课文学习做铺垫。
3.2 课文学习分段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韵律。
逐句翻译课文,解释生僻字词和难句。
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3.3 课堂互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不同理解。
3.4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写作任务,如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一篇读后感等。
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辞藻和修辞手法,进行实际写作练习。
第四章:作业布置与评价4.1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扩展对苏轼及其时代的了解。
4.2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互动情况。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内容、语言表达和修辞运用。
1、香草美人是屈原开创的- - 个传统。
《赤壁赋》中“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两句化用《楚辞.少司命》的“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 ,表达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隐隐流露出些许政治上的失意和哀伤。
2、《赤壁赋》中“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两句写泛舟江上,心旷神怡,飘然欲举,像长出翅膀,超脱人世升入仙境。
3、苏轼在《赤壁赋》中,“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句子是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
4、苏轼在《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极写“客"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感叹。
5、苏轼的《赤壁赋》中,“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两句写出了作者对于世间“有主”的万物的个人态度。
6、《赤璧赋》中客人想到,像曹操这样的英雄人物也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而他们只是以鱼虾麋鹿为友,驾着扁舟举杯相属的小人物,于是发出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叹。
7、苏轼《赤璧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昆虫来慨叹生命的短暂,“哀吾生之须臾”--句直接表达出对人生短暂的感喟。
8、《赤壁赋》中“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两句写作者用桂木和兰木做的桨划着船,在铺满月光的江面逆流而行,极富诗情画意。
9、《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两句用写假想中蛟龙与寡妇听到箫声的反应,侧面描写了箫声的悲凉幽怨。
10、《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句子是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诗人泛舟江上的两句。
1、香草美人是屈原开创的- - 个传统。
《赤壁赋》中“,” 两句化用《楚辞.少司命》的“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 ,表达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隐隐流露出些许政治上的失意和哀伤。
2、《赤壁赋》中“,”两句写泛舟江上,心旷神怡,飘然欲举,像长出翅膀,超脱人世升入仙境。
3、苏轼在《赤壁赋》中,“,”句子是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
4、苏轼在《赤壁赋》中“,”极写“客"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感叹。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稿(学生版)一.课题:《赤壁赋》(粤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5课)二.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及其作品,了解“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掌握本文的一些重要词语。
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鉴赏本文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
3.领悟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表现出的旷达乐观的情怀。
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明确自己的人生观。
4.体味本文的音韵美,背诵全文。
三.学习重点:积累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句式。
学习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鉴赏本文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
四.学习难点:通过主客问答,了解并学习苏东坡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明确自己的人生观。
五.学习课时:四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自主【走进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写作背景】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也不得擅离安置所,他的心情非常苦闷,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
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
1、《赤壁赋》中,“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句子是写作者在江洲上过着渔樵生活,与鱼虾麋鹿为伴。
2、《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两句,表达客人理想的生活是同神仙一起飞行,与明月相伴终始。
3、《赤壁赋》中客人应答的“托遗响于悲风”-句照应了前文“其声鸣呜然”“苏子愀然”,“知可乎骤得”一句则直接回答了苏子“何为其然也”之问。
4、《赤壁赋》中“山川相缪,郁乎苍苍”两句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曹操被周瑜所困之地的自然景象。
5、《赤壁赋》中,“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句子是写作者引吭高歌,吟唱《诗经》中咏月的诗句的骈句。
6、《赤壁赋》中,苏轼以主客互答的形式,借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人生感悟,抚慰了客人的悲思,其中变的角度是:“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不变的角度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7、《赤壁赋》中,“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两句是作者以月亮作比,表现月亮虽有盈亏却又无所增减。
8、《赤壁赋》中,作者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两句表现任由小船飘荡于广阔江面时的潇洒惬意。
9、《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句子是客人感叹人生短暂,羨慕长江无穷无尽。
10、《赤壁赋》中“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两句,写以桂树木兰等香木为桨,拍打着澄澈的江水,追逐着闪烁的月光,不仅前应“凭虚”之句,后伏第四段超然之哲思,且意境清雅,诗意盎然。
1、《赤壁赋》中,“,”句子是写作者在江洲上过着渔樵生活,与鱼虾麋鹿为伴。
2、《赤壁赋》中“,”两句,表达客人理想的生活是同神仙一起飞行,与明月相伴终始。
3、《赤壁赋》中客人应答的“”-句照应了前文“其声鸣呜然”“苏子愀然”,“”一句则直接回答了苏子“何为其然也”之问。
4、《赤壁赋》中“,”两句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曹操被周瑜所困之地的自然景象。
5、《赤壁赋》中,“,”句子是写作者引吭高歌,吟唱《诗经》中咏月的诗句的骈句。
《赤壁赋》理解性默写1.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不禁感叹人生的短暂:“ , ”。
2.成语“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的“ , ”演化而来。
3.在《赤壁赋》中,针对客人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感慨,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了“ , ; , ”的观点。
4.苏轼《赤壁赋》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的语句是“ , ”。
5.《赤壁赋》中,写如泣如诉的箫声使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孤舟中的寡妇悲泣的语句是“ , ”。
6.古代作品中写山水之胜的,有《赤壁赋》中的“ , ”,还有《蜀道难》中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7.苏轼曾用“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两句诗来描写微风与水波,他在《赤壁赋》中写游览之地微风与水波的句子是“ , ”。
8.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雾气笼罩的江面上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句子是“ , ”,这与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秋水共长天一色”有着一样的意境。
9.苏轼《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句子是“ , ”。
10.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漂荡在宽阔浩渺的江面上。
11.在《赤壁赋》中,描写江面辽阔,仿佛要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哪里是尽头,抒发作者心旷神怡的心情和飘然欲举的超然之乐的语句是:“ , ; , ”。
12.苏轼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赤壁赋》中提出了另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看法。
他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来攻破客人“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指出我们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的语句是:“ , ”。
又指出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则万物都是无尽的的语句是:“ , ”。
13.苏轼《赤壁赋》“ , ”用比拟手法借箫声写愁情。
14.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必修上册《赤壁赋》一、思维导图二、课文重点实词挖空训练(第1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 )万顷...()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第2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第3段)苏子愀然..()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正襟危坐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临江,横..()千里,旌旗蔽空,酾酒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第4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第5段)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赤壁赋》中,“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两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亮在夜空中令人不易觉察地缓缓移动的状态。
2、《赤壁赋》中“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两句表达了苏轼的观点:在大自然中听到的风声、看到的月色应有尽有,无穷无尽。
3、《赤壁赋》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两句描绘箫声悲凉幽怨,“余音袅袅”写箫声余韵悠长,“不绝如缕”写箫声如丝如缕,不曾断绝。
4、《赤壁赋》中“扣舷而歌之”,“苏子愀然”句子是苏子泛舟赤壁愉悦心情的外在表现,即听到箫声时内心伤感,于是他正襟危坐向客人发问:“何为其然也?”全文开始进人赋常见的主客互答结构。
5、《赤壁赋》中苏轼答客问时先以“逝者如斯”写水,以“盈虚者如彼”写月 ,继而分别以“而未尝往也”,“卒莫消长也”先综述“变者未变”的道理,引出后文对“变”与“不变"的议论。
6、《赤壁赋》中“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两句写客人觉得只能驾-叶扁舟,以瓢为杯,举酒属友,个人之卑弱,不言自明,为后文生命之慨继续蓄势。
7、《赤壁赋》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两句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
8、《赤壁赋》结尾两句“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既照应了开头,又生动地描绘了主客和衣而卧、乐而忘归的场面。
9、《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句子是作者用精炼的笔墨描写游览赤壁时风平浪静。
10、《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句子是客人感受到生命短暂,个体渺小,于是感伤。
11、《赤壁赋》中“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两句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兴致很高地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
1、《赤壁赋》中,“,”两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亮在夜空中令人不易觉察地缓缓移动的状态。
2、《赤壁赋》中“,” 两句表达了苏轼的观点:在大自然中听到的风声、看到的月色应有尽有,无穷无尽。
3、《赤壁赋》中“,” 两句描绘箫声悲凉幽怨,“”写箫声余韵悠长,“”写箫声如丝如缕,不曾断绝。
高一语文班级:组别:姓名:
<<赤壁赋(第三课时)>>(导学案)
版本:人教版必修二日期 12.23 周次18 星期一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四五段
2、理解作者情绪变化的原因;
3·感悟作者旷达豪迈的胸襟。
二自主学习
解释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2)倚歌而和之()(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4)侣鱼虾而友麋鹿()(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2.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2)凌万顷之茫然()(3)哀吾生之须臾()(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5)苟非吾之所有()(6)耳得之而为声()(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8)吾与子之所共食()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月出于东山之上()(3)徘徊于斗牛之间()(4)于是饮酒乐甚()(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6)渔樵于江渚之上()(7)寄蜉蝣于天地()
(8)托遗响于悲风()
三.问题探究
1、诵读第三自然段,客面对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他之
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
2、诵读第四自然段,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说服“客”的?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
3.第五自然段感情色彩如何?
4.主旨领悟
本文写的是的情景。
主要通过和,表现了作者,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胸襟。
四、课堂检测:名句填空
(1)1、举酒属客,
2、,而不知其所止,,羽化而登仙。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4、,羡长江之无穷。
(2)下列句子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D)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托遗响于悲风
D.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五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