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赤壁赋3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必背课文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刺秦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必背课文2《诗经·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高中必修一赤壁赋原文及译文1.原文篇一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 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16 赤壁赋必备知识基础练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两句,描写自己任凭小船漂荡而越过广阔江面的情景。
(2)苏轼《赤壁赋》中“, ”两句,用动植物设喻来表达对人生短暂、个人渺小的感慨。
(3)苏轼《赤壁赋》中“, ”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的幽怨,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由欢乐转入悲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写景状物。
我国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文人绝好地提供了写作机会。
( ),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
苏轼在《赤壁赋》中寥寥数笔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 ,读着这段文字,我们仍如一般,看到波光粼粼的江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目望去,皓月在云间穿梭。
托物言志是古代游记散文的又一特点。
在中国的山水游记散文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在描写美丽景物的同时,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古代许多文人雅士,置身于田园山林之间,徜徉在风花雪月之中,虽,潇洒飘逸,但难消人生多舛的伤感与无奈。
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给山水游记散文增加了许多魅力。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假托游山之行,得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让世人领悟到治学态度的谨严。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国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成为历代文人绝好的写作机会。
B.我国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为历代文人绝好地提供了写作对象。
C.我国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为历代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
D.数不胜数的我国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成为历代文人绝好的写作对象。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才华卓越的文人加上秀丽的景象B.秀丽的景象加上才华卓越的文人C.秀丽的景象受到文人们的钟爱D.文人们十分珍惜秀丽的景象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时不我待身临其境放荡不羁金科玉律B.时过境迁设身处地放荡不羁金科玉律C.时过境迁身临其境放浪形骸至理名言D.时不我待设身处地放浪形骸至理名言能力素养提升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必背课文《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刺秦王》2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必背课文《诗经·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高中语文必修三《赤壁赋》教案范文一【作者介绍】一、多灾多难的一生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自幼慧颖,博通经史。
十岁时,父亲苏洵赴京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
一日,程氏为苏轼讲授后汉书・范滂传。
程氏讲授此篇,慨然叹息,当时苏轼问母:“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母回答:“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苏轼自幼即在母亲这种教育下淬励苦读。
十九岁时娶妻王弗,感情甚笃。
21岁时出蜀,与弟随父亲赴京。
翌年参加礼部进士考试。
主考官是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他曾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并对家人说,三十年后,世人将只知苏轼,不再记得有欧阳修。
进士及第不久,母亲程氏于四川病逝,苏轼兄弟随父亲归蜀服丧。
还京后,嘉佑六年,出任凤翔府判官。
十一月赴任,踏上浮沉不定的宦途。
英宗治平二年,元配王氏去世,第二年,父亲亦于汴京病逝,轼与辙扶柩返蜀居丧。
三年后,娶王氏堂妹为继室。
神宗熙宁二年,方赴京还朝。
苏轼一生经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其仕途之浮沉,与当时新旧党争息息相关。
苏轼曾二次上书神宗,力陈新法之弊,但不为采纳。
遂自请外任,调任杭州通判。
元丰二年,王安石致仕后,章惇、吕惠卿等人恶意谗毁、流放旧派人士。
此时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知事,到任未满三个月,即发生“乌台诗案”。
身系囹圄的苏轼,自觉难逃大难,于狱中写下寄子由诗(近乎绝命诗)。
后适逢皇太后生病,神宗下旨减刑罪犯,于是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七年,苏轼改授汝州团练副使,道经金陵,前往拜访早已退隐的王安石。
元丰八年三月,神宗崩殂,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
苏轼被召还朝后,却与掌权者意见不尽相合,故屡请外任,先后知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
元佑八年十月,哲宗亲政,新派重新掌权,兴起「元佑党祸」。
苏轼首当其冲,贬知英州,途中又再传旨贬至惠州。
苏轼于惠州前后三年,常以陶潜与柳子厚之文自遣,称二人为「南迁二友」。
赤壁赋【教材分析】《赤壁赋》是第四册古代散文单元中一篇哲理性很强并蕴涵了作者深沉的情感的散文。
由以前的自读课文升格为讲读课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而且,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影响深远的巨匠,他的很多作品都被选入教材,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和学生。
【学生分析】经过近两年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积累了相当的文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学文化修养,他们已经有能力把作品再深一层,穿过作品这道长廊,走进作家的内心深处,更深层次地探究作家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任务分析】掌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念怒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三次咏叹中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轨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重点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设计思想】分两步:一、掌握《赤壁赋》的基本知识及背诵;二、比较“三咏赤壁”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美读成诵(一)导语(投影):“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讲解:这是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分析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后,得出的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的结论。
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绝唱的独特魅力。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篇目【导语】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
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
因为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
以下内容是为你整理的《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篇目》,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篇一】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篇目(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3)《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新人教高中语文必修1赤壁赋—课文赏析新人教高中语文必修1赤壁赋—课文赏析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这篇赋以游赏山水为题材,全文共分五段。
开头一段先交代游赏方式、时间、地点和人物:“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方式是“泛舟〞,时间是“七月既望〞,于是才有后文关于江水、月亮的描写、议论;地点是“赤壁之下〞,于是才有后文关于三国历史的追叙与联想;人物是“苏子与客〞,子是才有后文关于宇宙人生见解的双方对话.这几句看去像一般游记文的寻常格套,却并非可有可无的闲笔。
作了这样的交代之后,下面接着总写游地的优美景色与游人的欢快心情。
扣着“泛舟〞二字,写水兼写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简短两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
扣着“七月既望〞再写月:“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一边举起酒杯,与客共饮这秋江之酒,一边引吭高歌,吟唱古代咏月的诗篇.“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指《诗经·陈风》里《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这章诗描写诗人看到明亮月光下美人娇好的容貌和幽闲的体态,引起感情上的爱慕向往和烦闷不安。
吟唱这样的诗,除了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之外,在这里还有以“月出皎兮〞召唤月亮飞临的用意.果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一、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
在狱中一百多天,受审十余次,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元丰三年二月,苏轼由开封到了黄冈,直到元丰七年四月才离开。
前后《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的七月和十月,这是苏轼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
随着政治权利和行动自由的丧失,戴上了“思过而自新”的“罪人”帽子,在沉重的精神压力下,东坡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感慨世事的纷扰和虚无,他哀叹人生如梦,愁绪难谴:“万事到头终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他渴望从那唯一不变而又与世事无关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中,求得慰藉和超脱。
在黄州的四年,他过着清苦恬淡的生活,与和尚为友,同渔樵杂处置地耕田,种桑养牛。
这时,他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在《前赤壁赋》里抒发了这种感慨,流露出超然出世的思想。
然而,东坡毕竟是一个胸怀旷达,政治上有抱负的人,表现在他的诗、文、书、画中是豪放的风格和浪漫的色彩。
苏轼处于当时的复杂政治斗争中,本来是很想有所作为的,但在入狱受审并贬谪黄州的沉重打击下,他不由得不从佛老思想中寻求慰藉,寄情山水,幻想出世。
可是,他终究未能超脱也不甘超脱。
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念,他触景生情,倾吐了自己对曾经大显身手、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崇敬、颂扬的感情,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
总之,苏轼的内心是复杂的、矛盾的。
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两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二、赏析无端受屈、含冤入狱的苏轼,在"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所幸的是黄州地方官吏钦慕他的为人与俊才,非但不加管束,还常常任他在管区内纵情游山观水,而情豪兴逸的苏东坡则每游一地必有诗文纪盛,《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不朽名篇。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5)规定背诵篇目总集总目录: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1)1、《沁园春•长沙》2、《雨巷》3、《再别康桥》4、《烛之武退秦师》5、《荆轲刺秦王》(第8段)6、《记念刘和珍君》(第2、4节)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2)1、《诗经•氓》*2、《离骚》(节选)3、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4、《兰亭集序》5、《赤壁赋》6、《游褒禅山记》(第2、3段)*7、《荷塘月色》(第4、5、6段)*8、《孔雀东南飞》(开头到“千万不复全”)新课标高中人教版必修(3)1、《蜀道难》2、《秋兴八首》(其一)3、《咏怀古迹》(其三)4、《登高》*5、《琵琶行》(并序)6、《寡人之于国也》7、《劝学》8、《过秦论》(第3、4、5段)*9、《锦瑟》*10、《马嵬》(其二)*11、《师说》高中部分(一)《劝学》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逍遥游》1.在《逍遥游》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赤壁赋
第三课时
研讨思想
(一)梳理读本上的《后赤壁赋》并理清思路
(二)写作背景
学生介绍: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何正臣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诗句进行诬陷),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
1082年,被贬黄州已经两年。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江城的一切,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这年四月,他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比较分析苏轼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使学生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1、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们能读出什么?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见景生情,壮怀激烈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少年英雄,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不世伟业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自叹自怨,无奈虚度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沧海一粟,人生虚无
看苏轼思想,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三咏赤壁”的第一篇,词中包含着苏轼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
壮阔的江山与悠远的历史,小我的忧患显得多么无足轻重!
素来有“胡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那种施展抱负、展翅高飞的万丈豪情;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训早就使他确立了经时济世、身体力行、造福民生的宏伟目标。
所以,作者在这里体现更多的是儒家的济世情怀及找不到出路的苦闷。
2、从《前赤壁赋》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
山川美景,“羽化登仙”的山水之乐;
箫声悲戚,“客”发人生虚无之感慨,跌入现实人生的苦闷;
“苏子”论眼前水月,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在旷达乐观中得到解脱。
稍晚的《前赤壁赋》,从乐到悲,又以乐作结。
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
老师解说:
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当中亨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这种乐观与洒脱,源于《庄子》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及齐物的自然观点。
人原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死与昼夜的变化是自然规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种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种形式,“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羡乎”。
苏轼年少读《庄子》时,就曾说过:“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他觉得《庄子》所讲的道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想的:“人生一世,如屈伸肘。
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人生所遇无不可”,“我生百世常随缘”。
苏轼常拿起从《庄子》中获得的思想武器捍卫自己的心灵,保持乐观的情绪,应对人生的坎坷。
《前赤壁赋》中主人对客人的劝慰正是苏轼用老庄思想与厄运抗争的表现。
3、从《后赤壁赋》中,我们可以读书什么?
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
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更像一篇游记。
诡异的道士化鹤的故事收束全文。
这里面是什么思想?
老师引导:
如果说,《前赤壁赋》以说理为主,说理谈玄,议论风生,寓悲愤于旷达;
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表现的是一种随缘任性、清澈无滓的自然之境。
诗人处处以自然本心对人处事,无有杂念二心,乐则乐,悲则悲,恐则恐,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一如江山景色,秋冬更迭,发乎自然,毫无刻意造作的人为痕迹。
“划然长啸”的诗人与“戛然长鸣”的孤鹤一样,都是涤尽了世俗机心的自然之子,虽敏感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这种梦幻般的飞速变化,却没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物我合一,无所哀,无所羡。
可以说苏轼的豁达超脱更上一层。
4、小结深化:
除了儒、道思想,佛教的揭示人生与宇宙本质的教义,对苏轼也有极深的影响。
苏轼的朋友中有不少是和尚、道士,他也常出入寺、观,获得超越是非、荣辱、得失的人生了悟。
在该期他的其它诗文中颇有体现。
可以说正是佛、道思想使苏轼走出了人生的低潮,使他变得更豁达乐观。
可以说这是他精神解脱的主线。
但儒家思想是其基础,儒家入世进取的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的处世原则都在他的身上留下了烙印。
(四)作业:随笔《逆境中的超脱-----我看苏轼》
【教学总结】
《赤壁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这篇名赋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之一。
背诵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而应注意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相机强化。
弄清楚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是一大难点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对苏轼的思想进行由点到面的把握、由表入里的挖掘,可以引导学生作比较学习,整体把握,做综合的研究。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有意地联系以前学过的东西,既可以帮助理解新文章,又可以激活已有的积累,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联系的意识,整体把握的意识,思维能力提高。
【教学后记】
如果仅就课文而言,学习起来是比较容易的,想要全面的了解苏轼,使同学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理解他在厄运中的奋争及精神的救赎可能有点困难,但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的渴求及课后的反响使我觉得下再大的工夫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