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审定西师大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质课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3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课文及教案教师要善于用教案,借鉴、自编、改编一些题,作为补充题。
总之,认真的研究教案是钻研教材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对教学质量提高有着重要好处。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课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登鹳雀楼》课文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登鹳雀楼》教案教学目标: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
学写生字。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 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境之美。
3.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文蕴涵的哲理。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理解题意1. (课件出示:黄鹤楼视频)同学们,刚刚大家欣赏了一则鹳雀楼风光视频,谁来把你积累的风光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谁来背两首听听。
你真是背诗小达人!2.今天我们要来学一首古诗,是什么呢?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师板书课题:登鹳雀楼)3.课题上哪个字你还不认识?(结合学生回答教学生认读“鹳“)4.透过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5.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
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
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
(师贴图)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感知韵律之美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
(课件出示:古诗原文)要求:1.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划出生字,并想一想你是怎样记住他们的?2.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试着读出诗句的节奏来。
交流:(个读、领读) 1.认读生字。
交流识记字形。
加一加:楼:“木+米+女”;“依”是“亻+衣”;“尽”是“尺”加两点。
“层”是“尸”加“云”。
2.认识了生字,才能把古诗读准确,你会读了吗?谁来试读一下。
(出示古诗)3.要想读好诗歌,还需要节奏和字音的轻重来帮忙。
请看,出示带节奏的古诗,(课件出示:配乐展示读)。
三、图文结合,品味意境之美。
过渡:(师贴上王之涣人物图)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去看看。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省级优质课教案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省级优质课教案1.孩子们,你们好,很高兴认识你们,今天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旅游,好不好?你们看,这是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美誉的黄鹤楼,这是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的岳阳楼,这是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滕王阁,这些建筑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散发着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接下来的这座楼阁他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他叫――鹳雀楼,你们知道他为什么叫鹳雀楼吗?看到鹳这个字,你觉得鹳和什么有关?的确,鹳雀是一种鸟,在这座楼阁上,经常会栖息着很多很多的鹳雀,所以人们就把这座楼叫做――鹳雀楼。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王之涣一起去――(齐读诗题)。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借助拼音把诗读正确。
3.a谁来读?(3人)b同学们读的字正腔圆,老师也想跟你们一起合作读,咱们一起读题目,然后老师读一句,你们读下一句c合作的真好,这回咱们变换角色,再来读d这样的合作有趣吗?男女生合作一次怎么样?题目我来读,然后男生读一句,女生读一句e男生齐读f女生齐读g一起读4.a同学们现在读出了古诗独有的韵律美,可是就在你们有滋有味地读诗的时候,有几个汉字从古诗里逃跑了。
(课件出示:隐去会写的字的全诗)b古诗变成这样了,你还会读吗?(1人)c你可真厉害,老师把跑掉的字抓回来了,你能把他送回家吗?这个字读什么?结构,组词,请你把他送回家。
e我们来检验一下,他做得对不对,齐读。
5.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从诗中的哪个词语看出太阳快要落山了――依山尽,那白日就是指――快要落山的太阳,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啊,谁来读一读这一句。
(3人)6.读了这首诗,你的眼前还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黄河奔流入海)你从哪句诗中有了这样的体会?在这句诗中,我们从哪个词知道了黄河水流向大海?你能读出黄河入海的雄浑气势吗?(3人)7.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生先说)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落,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深情吟诵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语文教师,我深入研究了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这一课文,并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方案: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主要涉及第三单元中的这首古诗《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所见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大好春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2. 能够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能够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进行简单的创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难点则是让学生能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以及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课件、黑板、粉笔,以及学生的学习手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于这座楼的了解和想象,从而引出今天的课文。
2. 朗读:我会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3. 解释:我会解释诗中的生词和句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
4. 讲解:我会讲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体会诗的美。
5. 练习:我会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六、板书设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我会设计如下的板书: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七、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如下:1. 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
2. 用诗中的修辞手法,创作一个小片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我还会对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引导他们阅读其他相关的古诗,进一步体会古诗的美。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
这些细节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至关重要,我将对它们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登鹳雀楼教案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难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教师: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1、读课文三遍,包括课后生字。
2、勾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给田字格中的生字注音。
4、给生字组词,至少两个,鼓励找四字词语。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3、著名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看到了这样的景色,留下了传送千古的名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生读题,学习题目中的三个汉字,只要求认。
二、读熟古诗,认识汉字。
1、师:王之涣笔下的黄鹤楼是什么样子的呢?先听老师读一读,一边听一边划出停顿来。
2、师:你能在拼音娃娃的帮助下,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吗?自己试一试吧!生读完以后,交流展示。
3、诗歌读得这么好,汉字娃娃一定记得很熟!咱们来打打招呼吧!生:自由读汉字,交流识字方法,组词。
4、把汉字娃娃送回到古诗中,你一定读得更好。
生再读古诗。
5、师:孩子们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能看着这样的情景背诵吗?练习背诵。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第【1】篇〗各位老师好,今天我模拟上课的题目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7课《登鹳雀楼》。
好,上课!同学们好!一、导入: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你来吧,你背的是《游子吟》,不仅背的准,还加上动作,声情并茂,真像个小诗人,你真棒。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板书:《登鹳雀楼》3、请同学们看这幅图,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而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4、所以登鹳雀楼就是-----------对,就是走上、登上鹳雀楼。
二:解释题目中字:a、雀: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生字宝宝吗?好,你说,你观察的真仔细,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小字去勾加“隹”,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b、那“楼”这个字,谁能观察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吗?,你先说,你说的是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很好,你观察的很仔细。
你也说,你说的是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你也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是啊,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木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c、同学们,你看,标题中的斜线你知道有什么作用吗?你说,你说的很对,斜线表示的作用是停顿,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 / 鹳雀楼。
请你们跟老师这样来读读,好吗?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诗中还有很多的生字,请你把生字宝宝圈出来,并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1、看,古诗中的生字宝宝在向你们招手了,我们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
你认识谁就和谁打招呼,不会的可以请小朋友帮忙!好,开始!2、谁想当小老师领读,你来吧,你读的声音很响亮,音也读的准,真是一位称职的好老师。
【篇一】教學目標:1、學習本課生字,讀准字音,讀通詩句。
2、理解詩中重點詞句,體會詩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教學難點、重點:1、弄懂每個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指導朗讀。
教學準備:1、答錄機、配樂朗誦磁帶。
2、掛圖、活動的詩人和太陽。
3、田字格黑板。
教學時間:一課時教學過程:一、激發興趣,揭示課題1、同學們喜歡學習古詩嗎?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古詩一起來背一背。
(學生背誦)同學們都背得不錯,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
(板書《登鸛雀樓》)2、齊讀課題,注意正音。
二、解題、介紹作者1、登鸛雀樓是什麼意思?2、“登”還可以說登什麼?3、揭示掛圖。
述:鸛雀樓在山西永濟縣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見中條山,下麵臨近黃河,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鳥兒鸛雀在樓臺上休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臺叫做鸛雀樓。
有一天,唐朝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看到將要落山的太陽和奔騰的黃河,想了很多,就寫下了這首詩。
三、整體感知1、聽錄音。
2、聽完錄音,同學們的心裏在想什麼呢?四、初讀課文1、要求讀准字音。
2、檢查:指名讀後正音。
3、再讀古詩,想想哪些詞語你能理解,還有哪些不能理解,將不能理解的詞語做上記號。
五、學習理解詩意1、學習一二行。
(1)指名讀。
(2)說說哪些詞不懂,借助圖畫理解“白日”、“依”、“盡”。
(3)指名說一二行詩意。
(4)看圖想像,說說黃河怎樣流入大海。
(5)小結:這兩行詩主要講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傍晚的太陽靠著山慢慢落下去,黃河滾滾地流入大海。
(6)指導朗讀。
同學們想想,應該怎麼讀,試著在座位上讀一讀,指名讀,齊讀。
過渡:看到如此壯麗的景象,詩人產生什麼想法。
2、學習三四行。
(1)理解詞語的意思:欲、窮、千裏、目、更。
(2)說說詩句的意思。
(3)結合生活體驗談談“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4)師小結:要想看得遠必須站得高,這是詩人寫下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我們要多學習一些知識、本領,眼界才能開闊。
5。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
认读本课生字,做到是写规范、端正、整洁。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登鹳雀楼》一、激趣导入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 / 鹳雀楼.全班齐读.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楼(楼房)(高楼)依(依靠)(依然)尽(尽头)(尽力)欲(欲望)(欲念)穷(贫穷)(穷人)层(云层)(层次)瀑(瀑布)(飞瀑)布(一匹布)(瀑布)炉(火炉)(炉子)烟(烟雾)(烟气)遥(遥远)(遥望)川(山川)(四川)三、学习生字出示生字.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1、检查生字鹳雀楼一共三层.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
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其中“层”是平舌音.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
三个字了。
依河目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
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站在最高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中出现的生字,会认6个,会写2个。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感受祖国山河之壮美,知道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一句的意思,并知道古诗所讲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前两天教师节,老师收到了大家的祝福很是感动,因此老师也送给了大家一份祝福,你们还记得吗?生:祝所有的同学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
师:是啊,这是一句名言,它经常出现在一些寄语、祝福语中,那你们知道它出自哪首诗吗?生:《登鹳雀楼》。
师:(板书课题)出示:鹳雀,师:猜猜这两个字跟什么有关?鹳雀楼正是因为鹳雀常成群栖息于此而得名,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在鹳雀楼留下来了很多诗词名篇,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你们愿意听老师读一读这首诗吗?师强调:听清楚节奏。
请你试着读一读,画出节奏。
组内赛读展示,齐读。
三、学习生字同学们把登鹳雀楼读的这么好,那么你们想不想去鹳雀楼看看呢?要想去鹳雀楼欣赏美丽的景色,必须穿过三关,你们有信心吗?第一关:认字:楼、依、尽、欲、穷、层。
第二关:辩字:楼、搂,你用什么办法来区分这两个字?第三关:写字四、品读诗句恭喜大家勇敢闯过三关,接下来就让我们尽情欣赏鹳雀楼的美丽景色吧!观察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这么多美丽的景色,大诗人王之涣只用了十个字就写了出来,那就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师:王之涣称太阳为“白日”,师:为什么你画的太阳跟山依靠呀!对,这就是依山,太阳都到山边了,说明现在是什么时间啊!依山尽就是太阳马上就要落山了。
指导朗读:手托太阳,加上动作,读出傍晚时夕阳落山的无限留恋感。
指名读、齐读。
师:远处连绵不断的群山之上,一轮落日正缓缓落下,山脚下,滚滚的黄河水一路奔流,那它究竟是要去向哪里呢?生:大海。
师:诗中哪个字让你得出了这个答案呢?生:入,表示进入。
齐读。
师:老师这里有黄河奔流的视频,我们一起看看吧!指导朗读:黄河一路奔涌,流向大海!黄河奔流不息,流往大海!滔滔黄河水,奔涌向大海!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欣赏一下祖国的美景。
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登鹳雀楼》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重点: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
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
3、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
(学生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板书《登鹳雀楼》)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二、解题、介绍作者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3、揭示挂图。
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
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四、初读课文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
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8古诗二首【教材分析】《登鹳雀楼》是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
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
《望庐山瀑布》是“诗仙”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下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抓住了瀑布的动态美,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品读全诗,短短28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风格。
尽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通过学习本诗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爱美情趣。
【教学目标】1.理解“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9个生字。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1.理解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字卡、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鹳雀楼》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很多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
出示图片。
预设: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很多诗词名篇。
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4.补充板书课题:登鹳雀楼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
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
《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诗歌的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读背诗句。
教学难点:
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学案预习自学。
2.搜集资料,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书上插图,提问:孩子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在图上看到了哪些景物?小朋友们在图上所看到的这座楼,名叫鹳雀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位于山西省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楼高三层,建好后有鹳雀在上面栖息,因此而得名。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好诗《登鹳雀楼》。
我们今天一块来学习。
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讲授新课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不会的字音。
2.请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需要给大家提个醒?在难读的字下做上记号。
3.学生按要求借助资料、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小组内交流,练读难读的字。
4.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反复朗读生字,教师正音。
dēng guan què yī rùjìn qióng céng
登鹳雀依入尽穷层
(2)观察生字栏和描描写写中的生字,记住这些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登山鹳鸟麻雀依靠
进入尽头无穷层次
5.以小组为单位练习读课文,看哪些小组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
指导诗的节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朗读比赛(可以小组为单位分段读),师生评价。
(二)反复朗读,探究诗意
1.反复吟诵古诗,图文对照,同桌互相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全班交流:一轮白日靠着山渐渐的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流如大海。
你若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2.作者登上鹳雀楼都看到了些什么?感受到了些什么?你可以用语言说一说,也可以用你手中的画笔画一画。
作者看到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3.联系实际谈一谈更上一层楼以后会看见什么?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可以想象远处的高山连绵,黄河曲曲折折流向大海,落日美丽的余晖,大片的雾气逐渐升起,还有树林、高楼,集市,来来往往的人群。
教师小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要想看得远,就要站得高。
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多上一层楼,看到的东西就要多一些,登得越高,眼界越开阔的道理。
诗歌内含的更深一层的意思可以暂不让学生弄明白,让学生有所感悟就行了。
(三)熟读成诵,想象意境
1.让学生用自己认为合适的语气、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配乐朗诵古诗,想象诗歌的意境。
3.给学生提供舞台,让学生上台表演朗诵。
4.齐背本诗。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生字卡片,指导学生在书上描红书写。
2.背诵古诗。
四、总结梳理
孩子们,祖辈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你们想多了解它们吗?老师给大家推荐《必背古诗80首》、《唐诗300首》等课外阅读资料,希望你们能和古诗交上朋友,在今后的学习中“更上一层楼”。
五、布置作业
1.将生字写两遍并组词。
2.将这首古诗背诵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听。
六、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