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3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通用17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通用1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1一、课文说明这首诗写诗人登楼远望所见及其深刻的感受,激发人们积极进取。
第一、二句,描绘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
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句写所见的壮丽山河,抒写诗人的感受。
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写更丰富的内容。
全诗画面宽广,景色壮丽,具有阔大雄浑的气势。
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
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二、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6个生字。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课文挂图、生字卡片、配乐朗读带四、教学时数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学生背诵古诗,教师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二)学习古诗,体会意境。
1.教师范读古诗。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从古诗中找出生字自由认读或与学习小组间的同学互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学生读古诗(集体读、分男女读、小组读、指名读)巩固生字的读音。
6.结合挂图,体会意境。
边指导学生看图边讲述:一轮红日傍着山巅逐渐落下去了,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奔腾不息流入大海,要想看到很远的地方,那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7.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
(三)朗读古诗,读中悟韵。
1.指导学生断句,读出韵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9 古诗三首课堂教学实录题目: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9 古诗三首课堂教学实录【引言】在四年级上学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进入了古诗的学习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以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为基础,选择了三首经典的古诗进行教学。
通过这些古诗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审美情趣。
【实录一】第一节课,我们选择了《登鹳雀楼》这首著名的唐诗。
首先,我通过图片和文字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鹳的特点和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时的情景。
接着,我逐句解读,重点讲解了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例如“揽”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们对整首诗的意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实录二】第二节课,我们选择了《静夜思》这首简短而深情的唐诗。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我设计了一些互动的活动。
首先,我要求学生一起仿写第一句“床前明月光”,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想象力描述自己的卧室和月光的景象。
接着,我请几位学生到黑板前展示他们的作品,并与全班共同欣赏和鉴赏。
这样的活动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也让他们对古诗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实录三】第三节课,我们选择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金陵凤凰台》。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将军在凤凰台上眺望江山的壮丽情景,表达了对家国的热爱之情。
在讲解中,我还介绍了唐代的历史背景,并与学生们一同探讨将军的责任与担当。
通过这样的课堂互动,学生们对于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总结】通过这三堂古诗课程,学生们除了学习到了古诗的语言之美,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欣赏古诗、理解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和历史意义。
同时,通过互动活动的设计,学生们也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古诗的学习,他们增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培养了审美情趣。
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们将继续探索更多的古诗,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能力。
【结尾】以上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9古诗三首课堂教学实录的内容,通过这三节课程,我们成功地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理解古诗、感受古诗,并在互动中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古诗《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及评课古诗《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及评课一、谜语导入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猜谜。
出示猜谜:四四方方,有门有窗,出出进进,人往里藏。
师:根据谜语中的意思,猜个字,谁来猜一猜。
生:床、房……师:不对哦,你再来想想,提醒你们这个字跟木有关系。
生:楼师:对了,你太聪明了。
那这个楼去掉左面,右面是“娄”,我们来玩个生字开花娄加上竹字头是“篓”字;加上‘艹’是“蒌”;加上提手旁是“搂”(搂抱的搂);加上木字旁就是“楼”(楼房的楼,它还可以作为一个姓,知道我姓什么吗?我就姓楼,所以你们可以叫我—生:楼老师师:对的,你们真是聪明了。
可是这些字有表音有表声的字叫—形声字)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诗,学习前我们接着来猜字。
二、初读文本师:出示:日、山、目的甲骨文,让小朋友们猜猜生:日、山、目(师指导这是—象形字)师:这些汉字是祖先创造的,它们蕴藏很多的内容。
出示:雀字的甲骨文,来猜猜它是什么字?生:雀字师:是啊,答对了,雀指的是体型娇小的鸟儿。
这是一个会意字。
你们看看它下面是个锥子部,藏着锥子部的还有哪些字啊?生:准、谁、雁师:汉字好玩吗楼老师这有写好字的秘诀想知道吗生:想师:读字帖(tiè)认结构找主笔师:伸出手来,一起书写“雀”、“楼”,拿出课前发的书写纸描红一个。
楼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小姑娘(写字姿势端正)的图片,小朋友们比不比。
生:比(提醒写字的姿势)师:有一种鸟的名字也藏着锥子部,是什么知道吗?我来写写:鹳雀楼(板书)师:谁来读一读生1、生2、生3:鹳雀楼师:读的真好,带你们看看鹳雀。
出示图片,边看边说在山西省有一座楼,这种座楼常有鹳鸟出现,所以就叫它鹳雀楼。
师:请同学们读读诗,听清楚我的要求是:看清字形,准字音。
好开始师: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登鹳雀楼(指读3个人—齐读)去掉拼音,指名读,指导教读五古诗的时候停顿的方法是2、3停顿。
师:读诗不仅要停顿,还要读出抑扬顿挫,师示范朗读。
会读了吗(生齐读)师:三读古诗要读出画面,让我们赶紧走入古诗,看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王之涣登上鹳雀楼,他看到了什么?生:看到了鹳雀楼(师在黑板上画出鹳雀楼)师:除了这,还有吗还要在图上画些什么呢生:白云、山(师立马在黑板上画了山、白云)师:王之涣看到了这样的景色,所以他吟诵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6篇)《登鹳雀楼》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会读会写6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诗句内容,回答课后问题。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挂图、生字卡片、CAI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
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
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
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
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二、教师范读教师一边读,一边演示电脑课件(画面:诗人正站在黄河边的鹳雀楼上观看景色,太阳渐渐地落下山去。
)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四、指导学习生字1.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
2.学生书空练习。
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重点指导:楼:lóu,读边音。
“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
入:rù,独体字,两笔。
注意和“人”区别开。
穷:qió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
目:mù,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
更:gèng,读后鼻音。
独体结构。
有7笔。
层:céng,读平舌音,后鼻音。
五、课堂练习1.组词:人日入目2.在练习本上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一、复习齐读课文。
二、导读课文,适时演示电脑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大意1.指名学生朗读后,逐行导读。
2.指名试读试讲后,教师精讲点拨:第一句:白日:此处指傍晚的太阳。
依:挨着,靠着。
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
尽:完。
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篇1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
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靠着"的意思。
(依)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三、四行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
穷:穷尽。
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
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案登鹳雀楼教案七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登鹳雀楼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登鹳雀楼教案篇1知识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点: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诵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1、初读感知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2、检查读的效果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课堂实录)古诗三首(课堂实录)在五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古诗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
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还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三首精选的古诗,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欢乐。
《登鹳雀楼》杜祈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祈咏的《登鹳雀楼》描绘了人们登上高楼之后所能观赏到的壮丽景色。
通过这首诗,杜祈咏表达了站在人生的巅峰,追求更高的目标和境界的愿望。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给人以宽广无垠的感觉,展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饱含着人们的追求和进取之心。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静夜思》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一个人在夜晚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诗人通过“明月光”和“地上霜”两句诗,描绘出夜晚的寂静和凉意。
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思念之情的真切和深沉。
《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是李白以自然景色为题材创作的,充满了想象力和豪情壮志。
诗中以“瀑布”为主题,通过形容瀑布的景象和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仰和对人生的无限向往。
李白运用夸张的手法,将瀑布比喻成了银河从天而降,给人一种巨大而神秘的感觉。
通过欣赏这三首古诗,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些古诗既有着深刻的内涵,又能够展示出古人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
在学习和欣赏古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多多品味古诗的魅力,感受诗歌带给我们的美好!。
8、《登鹳雀楼》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认识“楼、依”等6个生字,会写“楼”等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座楼(出示课件),它叫鹳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板书,指名读)。
想知道它名字的来历吗?请看(出示课件)。
说到鹳雀楼,自然会使我们想到唐代的大诗人------王之涣,他的一首诗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鹳雀楼,看到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水,想了很多很多写下的——《登鹳雀楼》(补充板书,并解题)指名读,齐读,读准“登”。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王之涣和他的这首诗吧。
(出示课件)生:学生自由练读古诗。
师:边读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师板书诗句、诗人)二、学习古诗(一)学习生字师:老师把这首诗中的生字单列了出来,请你们自己来读一读,认一认。
(出示课件,指名读,开火车读)生:学生自由练读词语。
师:你会写这些字吗?说说你的记字方法,能为生字找找朋友吗?重点讲几个难写字“雀、楼、欲、依、更”。
生:“楼”把“数学”的“数”换个偏旁就得到了,“雀”把“准确”的“准”两点水旁换成小字头等。
生:说了不少字的组词。
生:按笔顺描红一遍,注意“欲“和“楼”的笔顺。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出示诗句,理解关键词。
(出示课件)&学习第一、二行诗句师:自读一、二行诗句,根据后面词语的意思来理解诗句。
师:许多诗中都藏着画面,读这两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能把它背下来吗?生:我看到太阳了。
生:我看到那边有很多山。
师:闭上眼睛,听听诗人的吟诵。
你们想读吗?试一试,能背一背吗?(给学生画好节奏,自读、指背、赛背)生:学生按画好的节奏自由练读练背。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优秀8篇】《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
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
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
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
板书“颧雀楼”。
谁来叫叫它的名字?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 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生(齐):登到最顶层!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1.《登鹳雀楼》课堂实录老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座楼(出示),它叫鹳雀楼。
谁来叫叫它的名字?数名学生读“鹳雀楼”老师:因为有一种叫鹳雀的鸟经常栖息在上面,所以叫它鹳雀楼。
故址在我国的山西省,直到北宋时还在,后来被黄河水冲没了。
鹳雀楼本来不出名,就因为一个人写了一首诗而名扬四海。
这个人叫王之涣。
他是唐代的大诗人。
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因为这首诗,鹳雀楼成为我国古文化的象征。
今天我们来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老师:谁来读读课题?数名学生读课题。
老师:谁来读读古诗呢?指名学生读。
老师:老师将本课生字单独列了出来,各自读一读。
生各自读一读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老师:在这些生字中,哪些字的读音要注意呢?学生:“更”要读准后鼻音。
学生:“木”不能都城“末”。
老师:大家说的真好!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老师:现在老师去掉拼音,你们还认识吗?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
老师:大家都有已经掌握了生字,我们再来读读古诗。
生读古诗。
老师:在每一首诗中都藏着画面,你们能读出来是什么样的画面吗?请同学们边读诗句,边看图,看看在图上可以找到诗句中的哪些事物?学生:在图上可以找到白日。
学生:可以找到黄河。
学生:可以找到山。
学生:还可以找到大海。
老师:大海离鹳雀楼比较远,我们只能看到黄河朝着大海的方向流去,并不能看到大海。
老师:请大家说说“白日依山尽”是指什么靠着什么?学生:太阳靠着群山。
老师:说的真好。
请大家说说,读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学生:我仿佛看到太阳靠着山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流向大海。
学生:我仿佛看到夕阳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看不见了,黄河的水正滚滚地流向大海。
老师:诗人短短的两句话就让我们看到了这么美的画面,可是有的小朋友说,我还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呢!怎么办?学生:再登上一层楼。
学生: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往高处爬。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1. 引言《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被誉为唐诗三百首之一。
本文档记录了本人在课堂上就《登鹳雀楼》进行教学的实录,旨在分享教学经验和课堂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2. 课前准备在开始课堂教学前,我对《登鹳雀楼》的诗歌背景和作者进行了简要介绍,向学生展示了一幅描绘鹳雀楼的图片。
学生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讨论。
3. 课堂教学过程3.1 诗歌解读首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我对《登鹳雀楼》进行了逐句解读。
•白日依山尽:这句描述了白天的结束和夜晚的开始,山与天空融为一体,构成了美丽的自然景观。
•黄河入海流:诗人通过描绘黄河入海的景象,强调了大自然壮丽的力量和宏伟的场面。
•欲穷千里目:这里表达了人们对于远方的向往和探索欲望。
千里目指的是视野广阔的远方。
•更上一层楼:这一句提醒我们应该不断追求进步,超越自我。
3.2 诗歌鉴赏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鉴赏,从语言、意境和修辞等方面进行分析。
•语言:《登鹳雀楼》运用了平淡自然的语言,使人产生亲近感。
通过与黄河、鹳雀楼等大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意境:诗人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营造了宏伟壮丽的意境。
同时,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远方的向往与渴望,给人以豁达开阔的感觉。
•修辞:诗中运用了对仗、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排比的手法突出了大自然景色的壮丽。
3.3 诗歌背景讲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登鹳雀楼》,我向他们介绍了诗歌的背景。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时期,文人墨客们在社会稳定和繁荣的环境下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王之涣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以其深刻的诗歌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大自然景色和表达人们对未来的向往,突出了作者豁达、开阔的人生态度。
3.4 课堂互动与讨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 ( 一)课堂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老师在黑板上提前板书好古诗《登鹳雀楼》,诗句写在黑板的下方,学生可以够得着的地方。
)师:孩子们,这是今天王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的一首古诗,请大家打开课本114面,请大家观察观察,除了这首古诗外,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生:一条黄色的河,那叫黄河。
生:一轮红红的太阳。
师:是红色的吗?再看看。
生:白色的,是夕阳,所以是白色的。
生:我还看到了远处的山。
生:我看到了帆船,船上有人。
师:观察真仔细。
你还有什么发现?生:我看到了一座楼,第一层里有两个人。
师:你真棒。
你知道这座楼叫什么名字吗?生:鹳雀楼。
师:大家一起说说这座楼的名字吧。
生:鹳——雀——楼;师:知道鹳雀楼在哪儿吗?生:知道,在这些石头上面。
(众大笑)师:是啊,鹳雀楼是建造在黄河岸边的山上,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在山西省,与湖北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一生急着举手)生:还有河南的岳阳楼。
师:(微笑着)孩子,你是河南人吗?生:不是啊。
师:那你可不能把湖南的岳阳楼搬到河南去。
(众笑)师:除了图画之外,你还发现了诗以外的文字吗?生:我发现了,在课本的角落里写了“作者王之涣”。
师:这个小朋友好细心啊。
你们发现了吗?这首诗的作者是——生:王——之——涣。
师:王之涣是唐朝的大诗人,写了不少著名的诗。
其中有一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登——鹳雀楼。
师:现在请小朋友自由读读这首古诗,注意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师:观察课后的生字表,把这些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再读几遍。
(学生拿出铅笔边圈生字,边反复读生字。
)师:我请圈得仔细,读的认真的小朋友到黑板上把这些生字圈出来。
(指名一学生上台用红色的粉笔将生字圈出来。
)师:我们一起大声读读这些生字吧。
(老师指着黑板上圈出的红色的生字,学生一起大声读生字。
)师:生字的字音读得真准确,古诗能读好吗?再自由练练。
(学生再次练习朗读。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试试。
《登鹳雀楼公开课教学实录《登鹳雀楼公开课教学实录(通用10篇)引言:古诗《登鹳雀楼》的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让他们用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诗中的意思,去体验诗中的情感,从而感受语言的美。
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希望给在备课的老师一些参考。
《登鹳雀楼公开课教学实录篇1一、谜语导入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猜谜。
出示猜谜:四四方方,有门有窗,出出进进,人往里藏。
师:根据谜语中的意思,猜个字,谁来猜一猜。
生:床、房……师:不对哦,你再来想想,提醒你们这个字跟木有关系。
生:楼师:对了,你太聪明了。
那这个楼去掉左面,右面是“娄”,我们来玩个生字开花娄加上竹字头是“篓”字;加上‘艹’是“蒌”;加上提手旁是“搂”(搂抱的搂);加上木字旁就是“楼”(楼房的楼,它还可以作为一个姓,知道我姓什么吗?我就姓楼,所以你们可以叫我—生:楼老师师:对的,你们真是聪明了。
可是这些字有表音有表声的字叫—形声字)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诗,学习前我们接着来猜字。
二、初读文本师:出示:日、山、目的甲骨文,让小朋友们猜猜生:日、山、目(师指导这是—象形字)师:这些汉字是祖先创造的,它们蕴藏很多的内容。
出示:雀字的甲骨文,来猜猜它是什么字?生:雀字师:是啊,答对了,雀指的是体型娇小的鸟儿。
这是一个会意字。
你们看看它下面是个锥子部,藏着锥子部的还有哪些字啊?生:准、谁、雁师:汉字好玩吗?楼老师这有写好字的秘诀?想知道吗?生:想师:读字帖(tiè) 认结构找主笔师:伸出手来,一起书写“雀”、“楼”,拿出课前发的书写纸描红一个。
楼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小姑娘(写字姿势端正)的图片,小朋友们比不比。
生:比(提醒写字的姿势)师:有一种鸟的名字也藏着锥子部,是什么知道吗?我来写写:鹳雀楼(板书)师:谁来读一读生1、生2、生3:鹳雀楼师:读的真好,带你们看看鹳雀。
出示图片,边看边说在山西省有一座楼,这种座楼常有鹳鸟出现,所以就叫它鹳雀楼。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登鹳雀楼》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精品推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登鹳雀楼》课堂实录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
小朋友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17登鹳雀楼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
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guàn。
3、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古诗我们早就会背了,但现在我们放在课文中进行学习,大家觉得现在的要求是什么?(要会背,而且要有感情地背诵;要了解它的意思;要会写)二、初读课文1、幻灯出示课文内容。
2、由于学生已经能背诵,所以直接出示不带拼音的课文,指名读。
三、理解诗句1、学习一、二两行。
(1)指名读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挂图。
设置情境:一天黄昏,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
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黄昏的太阳的?课文中称黄昏的太阳叫什么?这轮黄昏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依)*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协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相机板书:景(看)]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2)指名读三、四两行。
(3)理解。
欲:想要。
穷:穷尽。
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老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座楼(出示),它叫鹳雀楼。
谁来叫叫它的名字?数名学生读“鹳雀楼”老师:因为有一种叫鹳雀的鸟经常栖息在上面,所以叫它鹳雀楼。
故址在我国的山西省,直到北宋时还在,后来被黄河水冲没了。
鹳雀楼本来不出名,就因为一个人写了一首诗而名扬四海。
这个人叫王之涣。
他是唐代的大诗人。
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因为这首诗,鹳雀楼成为我国古文化的象征。
今天我们来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老师:谁来读读课题?数名学生读课题老师:谁来读读古诗呢?指名学生读。
老师:老师将本课生字单独列了出来,各自读一读。
生各自读一读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老师:在这些生字中,哪些字的读音要注意呢?学生:“更”要读准后鼻音。
学生:“木”不能都城“末”老师:大家说的真好!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老师:现在老师去掉拼音,你们还认识吗?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
老师:大家都有已经掌握了生字,我们再来读读古诗。
生读古诗。
老师:在每一首诗中都藏着画面,你们能读出来是什么样的画面吗?请同学们边读诗句,边看图,看看在图上可以找到诗句中的哪些事物?学生:在图上可以找到白日。
学生:可以找到黄河。
学生:可以找到山。
学生:还可以找到大海。
老师:大海离鹳雀楼比较远,我们只能看到黄河朝着大海的方向流去,并不能看到大海。
老师:请大家说说“白日依山尽”是指什么靠着什么?学生:太阳靠着群山。
老师:说的真好。
请大家说说,读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学生:我仿佛看到太阳靠着山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流向大海。
学生:我仿佛看到夕阳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看不见了,黄河的水正滚滚地流向大海。
老师:诗人短短的两句话就让我们看到了这么美的画面,可是有的小朋友说,我还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呢!怎么办?学生:再登上一层楼。
学生: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往高处爬。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及评析《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及评析《登鹳雀楼》教学实录是怎样的呢?要如何进行评析呢?下面一起来看看!一、导入新课(师依次课件出示:)师:小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生l:日。
(师课件出示:日)生2:山。
(师课件出示:山)生3:目。
(师课件出示:目)师:小朋友,象形字是一幅图,也是一个字。
(师课件出示: )师:这个字,你们还认识吗?生:雀。
(师课件出示:雀)师:小朋友,“雀”字的部首是“隹”,表示“鸟”。
这样的字还有很多,想一想还有哪些字也藏着这个部首呀?生:鹰、雕。
生:雁、难。
师:“雀”这个字中,撇是关键笔域。
(“雀”字的撇变红)师:“雀”字上面是个“小”,写的时候“先中间后两边”,中间一笔没有钩,因为汉字的笔画走势要向字的中间集中,有了钩,走势就向上了。
撇要写得长,托上罩下。
(边讲解边范写,生跟着书空。
) (师课件出示:鹳雀)师:(出示“鹳雀”图)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师:来,跟老师读读这个词语。
生(齐读):鹳雀。
(师在“鹳雀”旁边出示“楼”字)师:跟老师再来读读这个词。
生(齐读):鹳雀楼。
师:(出示“鹳雀楼”图片)“鹳雀楼”在山西省永济市,这座楼有三层,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因常有鹳雀停留,所以人们称这座楼为鹳雀楼。
(讲完后粘贴在黑板上)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座楼的名字吧。
生(齐读):鹳雀楼。
师:小朋友,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楼”字?生:“数”去掉反文旁,左边加个木字旁。
师:真棒!你采用了换一换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这是一个识记字形的好方法。
师:“楼”是个形声字,右半部分(课件将“娄”变红)也读“lou”,左半部分的木字旁告诉我们什么呀?生:那时候的房子是用木头建造的。
师:写“楼”字的时候右下方“女”字的横要长,托住上面的“米”,使整个字平稳。
(师范写,生跟着书空。
)(生在《习字册》上练习书写“雀”“楼”两字。
写完后,师打开投影进行点评。
)师:鹳雀楼本来不是很出名,后来因为有个诗人写了一首诗《登鹳雀楼》而名扬四海。
《登鹤雀楼》教学实录《登鹤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作者写的是登鹤雀楼凭栏远眺时的的感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
全诗洋溢着盛唐时期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鹤雀楼》教学实录,供您阅读,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登鹤雀楼》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认识“黄、更、层、楼”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2、简单理解诗意。
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自渎课文那么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学生自渎课文)三、学习生字1.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
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2、(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和它们打招呼,叫出它们的名字就能和它们成为朋友。
3、小朋友读得好,但是想和生字宝宝成为朋友不仅要认识它们,还要会写。
下面,我们一起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4、指导写字,注意笔顺。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
千:去掉一笔是“十”。
目:去掉一笔是“日”,再去掉一笔是“口”。
5.过渡:我们认识了生字朋友,它们回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指名读,男女生读)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下面跟着老师读一遍吧。
登鹳雀楼课堂实录导言《登鹳雀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由唐代文学家、政治家王之涣所作。
这首诗抒发了登临高楼的壮美情怀,以及对历史兴衰变迁的思考。
以下是一堂关于《登鹳雀楼》的课堂实录,记录下了学生们的讨论和老师的讲解。
学生A:字词解析学生A:老师,我注意到诗中出现了一些生僻的字词,比如“衔”、“翔”等。
请问这些字词怎么理解?老师:很好的提问!这些字的理解可以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结合常识推断。
首先,我们来看到“高下”,这是用来形容道路的。
在古代,道路通常以高低来衡量,相当于现代的“坡度”。
所以,“高下”应该理解为陡峭之意。
然后,“衔”是指鸟类、牲畜等用嘴、牙、爪等抓取、咬住或握住的意思。
在这首诗中,“衔”应该指的是鸟儿叼着食物飞翔。
最后,“翔”指的是鸟飞翔的姿势。
通过观察鸟的翅膀展开,以及翱翔的动作,我们可以联想到“翔”这个词的意义。
学生B:老师,除了这些字外,我还发现了一些平时没见过的字,如“千里目”,“云销雾绕”。
这些古怪的字句是什么意思呢?老师:“千里目”是指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景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目远视广”。
用来形容登高望远,眺望远方的意境。
“云销雾绕”是表达天空晴朗无阻的景象,没有云雾遮挡,宛如天空澄碧、明朗无比。
这些都是描绘自然景色的手法,由于是唐诗,所以表达方式较为华丽,给人以美好的感觉。
学生C:情感表达学生C:老师,我觉得这首诗中还传达了一种壮美的情感。
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大自然的崇敬和对历史兴衰的思考。
这是怎么实现的?老师:非常好的观察!《登鹳雀楼》以壮美的场景作为背景,通过对楼高山川景色的描绘,传达出对自然景物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另外,在最后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中,作者将目光投向远方的边疆,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
青海、暗雪山、孤城以及玉门关等都是历史兴衰的象征,通过描绘这些地方的遥远、寂静和孤独,进一步凸显出历史变迁的无情和人类的渺小。
这种情感的表达是通过描述自然景色和历史背景的方式来实现的,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和人生的哲思和感慨。
课堂教学实录
登鹳雀楼
新牌坊小学吴君
课前活动:背古诗
一、课件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诗、一座楼(课件出示),它叫鹳雀楼。
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数名学生读“鹳雀楼”,认识课题《登鹳雀楼》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都有些什么样的疑问呢?
生: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为什么题目是《登鹳雀楼》而不是《鹳雀楼》呢?
生:鹳雀是什么东西呢?
生:鹳雀楼在哪里呢?
师:出示课件:观察鹳雀的“鹳”字部首引出鹳雀是一种形如仙鹤的鸟。
师:因为有一种叫鹳雀的鸟经常栖息在这座楼阁上面,所以人们就叫它鹳雀楼。
师:我国历史上有四座最著名的文化鼓楼(黄鹤楼、鹳雀楼、滕王阁、岳阳楼),鹳雀楼只是是我国四大文化古楼之一,故址在我国的山西省,直到北宋时还在,后来被黄河水冲没了。
鹳雀楼本来不出名,就因为一个人写了一首诗而名扬四海。
这个人叫王之涣。
他是唐代的大诗人。
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因为这首诗,鹳雀楼成为我国古文化的象征。
今天我们来欣赏和学习《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
二、新授过程
师:谁来读读课题?
数名学生读课题
师:谁来读读古诗呢?
指名学生读。
师:老师将本课生字单独列了出来,生自读一读。
生:自读一读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师:在这些生字中,哪些字的读音要注意呢?
生:“更”要读准后鼻音。
生:“层”的读音要注意平舌音和后鼻音。
生:“尽”的音节是<jin>不能读成<jing>
师:大家说的真好!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现在老师去掉拼音,你们还认识吗?
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写四个生字。
(穷、尽、入、层)
师:谁能说说写这几个字要注意什么?
生:“尽和层”的部首一样,都是“尸”字部。
生:“穷”是上下结构的字,注意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不能放太高,也不能压太低。
生:“尽”和层字的部首是“尸”字部,写的时候要注意。
生:“入”字书写时要注意和“人”的区别。
“人”的捺画在下,“入”的捺画在上。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空生字,注意笔顺。
(课件演示)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笔顺在描描写写上认真写好这四个字。
师:大家都有已经掌握了生字,我们再来读读古诗。
生读古诗。
师:在每一首诗中都藏着画面,你们能读出来是什么样的画面吗?
请同学们边读诗句,边看图,看看在图上可以找到诗句中的哪些事物?
生:在图上可以找到白日。
生:可以找到黄河。
生:可以找到山。
生:还可以找到大海。
师:大海离鹳雀楼比较远,我们只能看到黄河朝着大海的方向流去,并不能看到大海。
师:请大家说说“白日依山尽”是指什么靠着什么?
生:太阳靠着群山。
师:说的真好。
请大家说说,读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生:我仿佛看到太阳靠着山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流向大海。
生:我仿佛看到夕阳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看不见了,黄河的水正滚滚地流向大海。
师:诗人短短的两句话就让我们看到了这么美的画面,可是有的小朋友说,我还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呢!怎么办?
生:再登上一层楼。
生: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往高处爬。
师:诗人和你们想的一样,他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出示诗句)。
两千多年前,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引读),诗人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于是诗人说(引读)。
这首诗主要写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写诗人看到诗句是——?写诗人想法的诗句是——?
师:课件出示课堂回顾小练习。
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师:这首诗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齐读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师:这首诗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最后两句诗(齐读),也是因为它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齐读)。
现在人们常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勉励自己或朋友。
同学们想更上一层楼吗?
(指数名同学读古诗)
生:其诵读古诗
生:分组读、比赛读。
生:熟读成诵表演。
师、生:评价
三、课堂小结
为了以后我们能在学古诗时更上一层楼,现在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品读古诗学法。
师领读:
1、初读,读准字音。
2、细读,理解字词。
3、精读,体会诗意。
4、赏读,想象意境。
师:除了以上方法,其实学习、品读古诗,欣赏、表现古诗的形式和方法还有很多:可以吟诵、可以书画、可以制作书签贺卡、还可以吟唱……
师:希望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学习了解更多的古诗,使我们的学习更上一层楼。
四、下课
师:播放古诗新唱《登鹳雀楼》歌曲。
生:在音乐声中离开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