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额盆地近50年日照时数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25.34 KB
- 文档页数:3
塔额盆地大风的时间变化特征方秀云;王文新;董延虎;任荣【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09(037)001【摘要】[目的]研究塔额盆地大风的时间变化特征.[方法]利用1961~1999年塔额盆地4个气象站大风天气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盆地大风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塔额盆地年平均大风日数27~45 d,多出现在4~7月.塔城和托里大风天气高发期分别在12:30~19:30和14:00~19:00,两站大风持续时间集中在1 h以内,分别占总数的61%和68%.塔额盆地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大风日数呈减少的趋势,39年内盆地年大风日数长期变化趋势系数为-0.73~-0.85.盆地年大风日数在70年代发生突变,之后大风日数明显减少.盆地大风日数年际变化具有15~20年的震荡周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为强盛周期.[结论]该研究为揭示西北地区大风的时间变化趋势与震荡周期提供科学依据.【总页数】3页(P250-251,282)【作者】方秀云;王文新;董延虎;任荣【作者单位】新疆塔城地区气象局,新疆塔城,8347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0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防雷减灾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02;新疆塔城地区气象局,新疆塔城,834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1.7【相关文献】1.塔额盆地扬沙日数的时间变化 [J], 古丽汗;王文新;董延虎2.塔额盆地雾的时间变化 [J], 古丽汗;王文新;董延虎3.塔额盆地大风、沙尘天气统计特征分析 [J], 李新东;马玲霞;张广兴;米热古丽;曾春蕾4.气候变暖下柴达木盆地风速、大风和沙尘暴日数的变化特征分析 [J], 许学莲;韩忠全;王发科;祁栋林;石秀云;李纳新5.1961-2018年柴达木盆地大风日数变化特征 [J], 高三星保;许学莲;何爱兵;杨龙涛;梁志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60—2009年塔城盆地日照百分率的时间变化特征摘要研究1960—2009年塔城盆地日照百分率年、季、月时间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塔城盆地年平均日照百分率均在60%以上,其中塔城站、裕民站最多,均为66%;额敏站最少,为63%。
四季平均日照百分率以夏季最多,普遍在200%以上,其次为秋季,春季居第三,冬季最少。
关键词日照百分率;时间变化特征;塔城盆地;1960—2009年气候变化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只有研究和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及时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种种问题,科学合理地安排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气候变化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国内专家研究地热点问题。
研究表明,近100年来,全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逐渐变暖的过程[1]。
大气物理和化学结构会随着气候变化发生变化,而大气物理和化学性质是影响太阳辐射能量的重要因素,其发生变化,太阳辐射能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因此,研究气候变化与太阳辐射能量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
笔者利用1960—2009年塔城盆地4个气象观测站实测年、季、月日照百分率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近50年塔城盆地日照百分率年、季、月时间变化的基本特征,为当地农牧业生产、太阳能利用提供参考[3-4]。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研究区塔城盆地位于新疆西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82°56′~83°36′,北纬45°56′~46°44′。
塔城盆地三面环山,西部开阔与哈萨克斯坦是塔城地区重要的粮、棉、畜产品生产基地。
为了监测当地的气候变化,获得第一手气象资料,为农牧业生产提供参考,在盆地北部和南部各设立2个气象站,分别为塔城站、额敏站、裕民站、托里站。
塔城、额敏、裕民等3个气象站地海拔为520~715 m,托里站海拔为1 078 m。
本文研究资料主要为地面实测年、季、月日照百分率,来源于塔城盆地4个气象观测站,气象资料测定时间为1960—2009年。
内蒙古近50年生长季日照时数变化特征杨丽桃;江像评【摘要】The downward trend of sunshine duration in growing season adversely affect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Inner Mongolia. Through analyzing the sunshine duration data of 20 stations over Inner Mongolia from 1961 to 2010, using the methods of least square, cumulative anomaly, and moving 2-test,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nshine duration in Inner Mongolia in the growing season in the 50 year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annual sunshine duration in growing season generally exhibited a decreasing tendency, and the decreasing rate in the central part was the most fast (- 29.1 h/ 10a), the next in the west ( - 19. 10 h/10a), and the least in the east ( - 14. 7h/10a) . (2) There was a sudden change in 1978 and the decreasing tendency speeded up after 1978, but there were two slight increase periods in the process of reduction. (3) The monthly variation tendency of sunshine duration was different, which was the biggest in June, and the least in April.%内蒙古生长季日照时数明显减少的趋势会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有不利的影响.通过分析内蒙古自治区20个气象站1961-2010年生长季日照地面观测资料,用最小二乘法、累积距平、滑动t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内蒙古地区近50年生长季的日照时数变化特征,揭示其主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内蒙古生长季近50年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中部地区减少速率最大(-29.4 h/10a),西部地区其次(-19.10h/10a),东部地区最小(-14.7 h/10a).②内蒙古生长季日照时数在1978年附近存在一次显著突变,表现为日照时数的急剧减少;但其在减少的过程中有两次微弱的反弹.③生长季各月的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为不同速率的减少趋势.其中6月减少最多,其次是5、9、7、8月,4月减少最慢.【期刊名称】《气象科技》【年(卷),期】2012(040)005【总页数】4页(P854-857)【关键词】日照时数;生长季;变化特征;内蒙古【作者】杨丽桃;江像评【作者单位】内蒙古气候中心,呼和浩特010051;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呼和浩特010051【正文语种】中文日照是重要的气候因子,也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更是农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条件。
近50年青海高原生长季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祁栋林;苏文将;李璠;肖宏斌;李晓东;周万福【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年(卷),期】2015(31)20【摘要】为了了解近50年青海高原生长季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及其变化原因,选用青海高原43个气象站的基本气象数据,分析整个区域和4个生态功能区生长季日照时数在过去50年中的变化趋势和变化成因。
结果表明:青海高原整个区域和柴达木盆地生长季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其他3个生态功能区变化趋势不明显。
空间分布为从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减小。
变化趋势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性。
整个区域和柴达木盆地日照时数突变时间分别为2004年和1999年,环青海湖地区、东部农业区和三江源地区在2006—2008年之间发生突变。
影响青海高原整个区域和生态功能区生长季日照时数的主要因子是云量,而次要因子表现略有不同。
生长季日照时数的分布随着经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经度的影响最大。
【总页数】9页(P186-194)【关键词】日照时数;突变检验;生态功能区;青海高原【作者】祁栋林;苏文将;李璠;肖宏斌;李晓东;周万福【作者单位】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12.14【相关文献】1.基于GIMMS NDVI 3g.v1的近34年青海省植被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特征 [J], 代子俊;赵霞;李冠稳;王兴春;庞龙辉2.1970-2012年青海湖流域冷暖季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J], 李姗姗3.内蒙古近50年生长季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J], 杨丽桃;江像评4.近60年福建省生长季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 [J], 孙晓航;林玉蕊;丘永杭;黄奇晓;陈晓瑜5.黄土高原作物生长季近地层干湿状况变化特征 [J], 姚玉璧;李耀辉;杨金虎;肖国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疆阿克陶县近50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分析仙米西努尔·克里木;阿布杜克尤木·吾布力;古丽巴哈尔·吾布力【摘要】依据新疆阿克陶县气象站1960—2009年逐月日照时数以及与日照变化相关的水汽压、降水、云量等资料,利用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阿克陶县近50年日照时数年代际、年际和各季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近50年来阿克陶县的年、季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各季减少的气候倾向率不同,减少幅度最多的是夏季,最少的是春季.相关分析得出降水是影响阿克陶县日照时数变化的主要因子.%By means of the observed data of sunshine duration in Akto County in recent 50 years,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precipitation, total cloud amount and low cloud amount in Akto County, the inter-decadal, inter - annual and seasonal climat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n sunshine hours are analyzed, and the climatic causes for the decreasing sunshine duration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cadal, annual and seasonal sunshine durations in Akto County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past 50 years, while the decrease of seasonally climatic tendencies are unlike, the most decreasing range is in summer and the least is in spring. Correlation analysis concluded that precipitation i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Akto County sunshine hours change.【期刊名称】《沈阳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24)002【总页数】4页(P31-34)【关键词】日照时数;减少趋势;降水【作者】仙米西努尔·克里木;阿布杜克尤木·吾布力;古丽巴哈尔·吾布力【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新疆阿克陶县皮拉勒乡恰尔巴格小学,新疆阿克陶845550;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027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的共同影响,全球气候正经历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气候变化会引起大气物理结构和化学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不少学者对太阳辐射、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李晓文[1]等指出1960—1990年中国大部分地区太阳总辐射和直接辐射呈减少趋势.陈少勇[2]等研究了47年来西北地区日照时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表明西北地区的日照时数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冬季日照最少,夏季最多,春季多于秋季.西北地区大部分地方日照时数显著减少,全区平均减少速率为1.992 h/a,1980年发生突变.陈志华[3]等详细分析了近40年来新疆地区日照时数的分布和时空变化趋势,表明近40年来新疆地区日照时数呈总体下降趋势,新疆日照时数分布的主要地理特征是自西向东逐渐增加.了解日照得到气候特征[4]、变化趋势,对于合理进行农牧业生产布局、调整种植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阿克陶县光能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变化原因还不清楚,有必要进行研究.出于此目的[5],本文利用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阿克陶县近50年日照时数年代际、年际和各季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变化原因.新疆阿克陶县位于我国西北边陲帕米尔高原东部,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面积为24 176 km2.地处北纬37°41′~39°29′,东经73°36′~76°41′,绝对海拔1 180~7 719 m,西南高东北低,截然分为平原农区与山间牧区两部分.阿克陶县属于温暖大陆性干旱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四季分明.平原区多年平均气温11.01℃,年均降水量75.5 mm,蒸发量1 971.2 mm,无霜期平均198 d,年均日照时数2 719 h,太阳辐射年总量58.41 kJ/cm2,≥10℃的积温为3 994℃.资料来源于阿克陶县气象站,包括1960~2009年的逐月日照时数、降水量、总云量、低云量、水汽压等气候资料.日照时数是表征太阳光照时间长短的物理量,它表示某地太阳能可被利用时间的多少,其长短直接影响着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对人类的日常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是表征某一地区光能资源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单位为h.讨论日照时数的变化规律时采用了季节、年代、月份,四个季节的划分方式为:当年的12月至来年的2月为冬季,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首先对日照观测资料进行均一化检验,然后应用统计程序计算年、季的平均日照时数序列资料,利用计算的日照时数时间序列,以时间为自变量,要素为因变量,建立一元回归曲线模拟方程(方程略).计算模拟序列与原序列的相关系数、日照时数的变化倾向率以及各年代的平均值,运用气候趋势分析、各要素对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日照时数的历史演变、年代变化特点及其成因.从阿克陶县年日照时数变化曲线图(图1)可知:阿克陶县日照时数多年平均值为2 719.2 h,1960—2009年的50年间,呈逐渐减少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10.224 h/a,减少趋势非常明显.将逐年数据与多年平均值对比发现,阿克陶县年日照时数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大于多年平均值时期,80年代以后为小于多年平均值时期.从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幅度看,日照时数最多年份为1963年,为3 162.3 h,最少年份为2009年,为2 323.6 h,两者相差838.7 h,由此可见,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比较大.阿克陶县多年日照时数的统计结果表明:从1960—2009年的50年中,阿克陶县年代际之间的日照时数也是一直减少的,年日照时数从20世纪60年代的2 880.5 h到21世纪初的2 495.2 h,减少了385.3 h,减少比较明显.各年代之间减少的幅度存在差异,21世纪初减少幅度最大,20世纪60年代减少幅度最小.图2给出了阿克陶县四季日照时数逐年变化情况,从春季日照时数变化情况可见,日照时数近50年来逐渐减少,春季日照时数变化倾向率为-1.788 h/a.将逐年数据与多年平均对比发现,春季日照时数变化波动比较频繁,阶段性不是很明显.从夏季日照时数变化图可见,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夏季日照时数变化倾向率为-2.817 h/a.对比发现夏季日照时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大于多年平均值时期,1984—1994年在多年平均值附近波动时期,1995年以后逐渐少于多年平均值时期,最大值出现在1963年(1 008.1 h),最小值出现在 1998 年(806.2 h).从秋季日照时数变化图可见,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秋季日照时数变化倾向率为-2.659 h/a.其阶段性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前大于多年平均值,90年代以后小于多年平均值.近50年来春季最大值出现在1979年(833 h),最小值出现2009年(576.8 h).从冬季日照时数变化图可见,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冬季日照时数变化倾向率为-2.758 h/a,冬季日照时数的减少对年日照时数减少的影响大.同春季日照时数变化情况比较相似,冬季日照时数的阶段性不显著.近50年来冬季日照时数最大值出现在1963年(643.6 h),最小值出现在2006年(283.4 h).从阿克陶县逐月日照时数变化图(图3)可以看出,一年中7月份的日照时数最长,达309.5 h,其次是6月份,日照时数为307.7 h;1月份日照时数最短,数值为153.6 h,其次是2月份,日照时数为154.07 h;日照时数最长的7月份与最短的1月份之间相差155.9 h.各月日照时数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见表2),呈现为不同速率的减少趋势.1、12月减少最多,50年共减少了73 h;3、4月份减少速率比较慢.影响日照时数的气象因子很多,主要因子有云量、水汽压、降水量等,下面具体讨论各影响因子变化情况及与日照数的关系.从阿克陶县年日照时数变化曲线图(图1)和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曲线图(图4)中可以看到,1960—2009年50年来阿克陶县的年降水总量值的波动比较频繁,而且波动幅度也比较大,反映了降水量多年值的状态不稳定,年际变化比较大,但是仍然可以看出曲线呈波动式上升的特征.近50年来阿克陶县降水量增加趋势明显,变化倾向率为0.875 mm/a.年日照时数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变化倾向率为-10.224 h/a,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照时数减少比较明显,但是这个时期降水量的增加也较为明显,年降水量在年内分布不均匀;夏季降水量增加最多(变化倾向率为0.464 mm/a);夏季的日照时数减少的最多(变化倾向率为-2.817 h/a);春季降水量增加最少(变化倾向率为0.025 mm/a);春季日照时数减少最少(变化倾向率为-1.788 h/a),说明日照时数的减少与降水量的增加有关,降水量增多,日照时数减少.因此气候变化是日照时数减少的原因之一.对于其他影响日照时数的因子,例如云量,其变化与阿克陶县近年来日照时数的减少关系不明显.1960—2009年的总云量和低云量不管在年平均值上还是在四个季节里都呈增加的趋势,但增加的趋势不是很明显.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说明,50年来阿克陶县日照时数减少主要是由大气降水的增加引起的,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降水量的显著增多趋势对日照时数的减少有显著的影响.(1)通过分析阿克陶县1960—2009年50年的日照时数资料,发现阿克陶县日照时数逐年减少的趋势比较明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照时数的减少幅度比较大.日照时数最多年份为1963年,日照时数为3 162.3 h,最少年份为2009年,日照时数为2 323.6 h.(2)阿克陶县四个季节的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但各季节的减少幅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日照时数的变化倾向率分别为-1.788 h/a、-2.817 h/a、-2.659 h/a、-2.758 h/a.其中夏季平均日照时数减少最多,春季平均日照时数减少最少.(3)年日照时数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夏季日照时数的多少;年降水量的增减主要取决于夏季降水量的变化.阿克陶县年降水量的增多是引起日照时数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4)影响日照时数减少的因素很多,而且不同季节影响因素可能也不同,由于资料有限,本文只分析了降水量和云量等成因.【相关文献】[1]李晓文,李维亮,周秀骥.中国近30年太阳辐射状况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998,9(l):25-32.[2]陈少勇,张康林,邢晓宾,董安祥.中国西北地区近47a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7):1142-1152.[3]陈志华,石广玉,车慧正.近40a来新疆地区太阳辐射状况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5,28(6):734-739.[4]李燕,王莎丽,刘强.济宁市45年日照时数变化的统计特征[J].现代农业科技,2007(7):12-15.[5]龚宁,邢开成,王亚璞.近30年来沧洲地区日照时数与风速变化特征[J].中国农业气象,2007(3):263-267.。
90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Agronomy2020年9月上新疆地区近3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预测买买提江!赛提尼牙孜,曼吾拉•卡德尔(新疆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乌鲁木齐830001)摘要:本文选用新疆部分地区一共7个站点1987—2016年的气温、日照时数观测数据资料,主要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针对新疆地区近3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区域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87—2016年新疆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315!/10a的速率呈现出一定的升温趋势。
春季、夏季与秋季平均气温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升温趋势,而冬季平均气温则有所下降。
其中春季增温最为显著,夏季,秋季温平(关键词:气温;日照时数;气候变化特征;新疆地区中图分类号:P46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872(2020)17-0090-02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岀,近百年来全球地表温度升高0.85!,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气温变暖幅度更是显著增加,全球加速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叫与此同时,气候变化问题也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新疆作为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介于东经73。
40#~96。
18'及北纬34。
25'~48。
10‘之间,境内包、盆地、高地,被喻称为“新疆于温大陆性气候区,表现岀日温差较大、气候燥、、日。
,新疆年气温的北差较大,年150mm左右,年日照时数位于2500$3500h之间。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加剧变暖,新疆大部分地区气候也显变化〔2〕。
于此,新疆部分地区1987-2016年的各种气象要,新疆地区的气候变化,以:够为来气候变化、及境的与°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的来于1987-2016年的度,气温、日时气,其为:3—5月为;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1.2主要研究方法性新疆地区气候变化。
准噶尔盆地位置:80°E~90°E42°N~50°N(85°E,45°N穿过盆地中部)。
范围:南部天山,北部为阿尔泰山,天山西侧有伊犁谷地,天山中部有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
地势:盆地南高北低。
地形:盆地,海拔500米以上,位于地势二级阶梯。
地貌及成因: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最冷月-30°~-10°。
西北有缺口,可以接受到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相对湿润。
天山北麓降水多,成为半干旱地区。
属于我国中温带,积温在1600℃~3200℃之间。
生长期为100~160天,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
准噶尔盆地冬季温度低,盆地积雪,由于雪面反射和日照不强,近地面温度低,形成逆温现象,污染物不易扩散。
河流及水文特征:外流河→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北冰洋内流河→伊犁河→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补给水源: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水文特征:流量小,汛期在夏季,冬季有断流现象,沿途河水被大量蒸发、下渗,使河流水量减少,甚至消失。
植被:耐旱植物:胡杨、骆驼刺资源:克拉玛依油田、太阳能、风能农业生产:山地牧业和绿洲农业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灌溉水源,有良好的山地牧场。
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降水少,水资源短缺,风蚀作用强烈,热量不足,蒸发强烈,土壤次生盐渍化。
农作物:春小麦、甜菜。
一年一熟。
工业生产:在石油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石油化学工业交通:兰新线。
从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哈萨克斯坦城市:乌鲁木齐——天山北麓,新疆省会。
※补充资料:1.天山位于43°N2.吐鲁番盆地位于(90E°、43N°)附近,盆地中的艾丁湖是我国陆地表面的最低点(﹣155米)。
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区(盆地地形,不易散热,山地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变干热,晴天多,日照强烈,沙漠吸热多。
)3.中哈输油管线(哈萨克斯坦阿塔苏—阿拉山口)4.新疆瓜果特别甜的原因:由于云量少,光照资源丰富,气温日较差大,易于糖类的积累。
共和盆地近6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分析闫蓉1,安光辉21.共和县气象局,青海共和813000;2.青海省海南州气象局,青海海南813000摘要根据共和县气象局1961—2018年的逐日、逐月、逐年气候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法等数理统计方法,对共和盆地近60年来的气温、降水变化特征以及大风日教及日腮时数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近年来共和盆地气温呈明显的增加趋势,线性增温率最大达到0.519/10年,存在较为明显的2次增温期,最大增幅达1.739/年;季节变化上,以冬季和秋季增温趋势最明显;年降水量呈微弱增加趋势,增加幅度为7.6mm/10年;大风B数呈明显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2.16 d/10年;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12.2d/10年。
共和金地目前正处于壇温增湿阶段。
关键词气温;降水;大风日数;日照时数中图分类号:P4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1-0117-04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区概况共和县地处青海省东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青海南山、日月山、鄂拉山等山地,北靠青海湖,南临黄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总面积1.73x104km2,平均海拔3200m,年平均气温4.6t,最冷月平均气温-9.01,最热月平均气温16.0T;,多年平均降水量324.7mm,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全年日照时数达2914.0h;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极端最高气温33.7T,极端最低气温-25.6T,年平均降水量324.7mm,无霜期141.6d,年平均大风日数36.4d;以干旱、寒冷、多风为主要特征。
1.2数据及研究方法选取1961—2018年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气象站的逐日、逐月、逐年气候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季节划分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12月)旳。
主要利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分析共和盆地年平均气温、降水、大风、日照时数及要素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在各个季节分布特征。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地方。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果园冻害发生时,近地面常伴有逆温现象。
高架防霜风机可通过提高下层空气温度来预防冻害,原理如左下图所示。
基于高架防霜风机工作原理,科研人员利用无人机搅动某果园(38°01'37"N、115°27'40"E)近地面气流,测试其对冻害的防御能力。
右下图示意某月23日果园近地面0.6m、1.5m气温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科研人员测试的月份最可能是()A. 1月B. 4月C. 7月D. 10月2. 无人机开始飞行的时间大致在()A. 4:50左右B. 5:10左右C. 5:30左右D. 5:50左右【答案】1. B 2. A【解析】【1题详解】根据材料,据图可知,该地为坐标为(38°01'37"N、115°27'40"E),无无人机时北京时间5点50左右气温开始明显升高,说明此时该地日出,通过计算可知此时该地地方时为5点30左右,根据所学知识,38°N在地方时5点30左右日出,说明昼长大于12小时,为13小时,此月份应为夏半年,AD错误,4月份最符合要求,7月份38°N昼长应大于13小时,且气温较高,B正确,C错误。
故选B。
【2题详解】据图可以看出,北京时间4:50前,该果园无论有无无人机,温度曲线都基本重合,说明无人机尚未开始工作,4:50左右,有无人机的曲线气温数值明显上升,说明此时无人机开始工作,A正确,BCD错误。
近50年成都市日照时数变化规律陈碧辉;张平;郝克俊;罗磊【期刊名称】《气象科技》【年(卷),期】2008(36)6【摘要】对近50年成都日照时数的年、季和月变化特征及其与云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用气候突变理论对日照时数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成都市年日照时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其气候变化率为每10年减少69.41 h,日照时数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峰值点(1963年)与谷点(1989年)相差可达662.8 h.日照时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各季季日照时数年际变化减少的趋势从大到小依次为:夏季>冬季>春季>秋季;相应的气候变化率分别为每10年-29.77,-20.17、-9.91、-9.56 h.各月的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其中8月减少的趋势较为显著,4月减少的趋势较弱.日照时数与日照百分率的年际变化基本保持一致.年日照时数在1978年附近发生突变,表现为日照的急剧减少,从气候多日照时段转变成少日照时段.【总页数】4页(P760-763)【作者】陈碧辉;张平;郝克俊;罗磊【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610071;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610071;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成都,610071;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61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相关文献】1.塔额盆地近50年日照时数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分析 [J], 曾春蕾;朱海江;陆辉;刘清芳;袁秀丽2.近50年青海省贵德县日照时数变化规律 [J], 赵金忠;段永红;马文元3.近50年青海省贵德县日照时数变化规律(英文) [J], 赵金忠;段永红;马文元4.江口县近50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 [J], 邓苏; 宋润武5.江口县近50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 [J], 邓苏; 宋润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61—2013年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肖莲桂;祁栋林;石明章【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年(卷),期】2017(33)2【摘要】为了了解近50年来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及其变化原因,利用1961—2013年青海省柴达木盆地9个气象站日照时数、气温、云量、降水、风速和水汽压等月资料,通过统计学方法和突变检验等方法,对柴达木盆地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近53年来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日照时数在全年及四季均呈现出显著减少的年际变化特征,1990年前后日照时数由明显偏多变为明显偏少。
年日照时数呈现出从西北部向东南部减小的分布格局特点,最大值在西北部的冷湖站,最小值在东南部的茶卡站。
春夏秋3季日照时数的分布特征与年日照时数的分布特征相似,冬季的分布特征为从南部向北部逐渐减小。
年日照时数气候倾向率分布特征以大柴旦和格尔木为分界线,形成东西2个明显的下降区域,其中东西2个区域日照时数下降最大的为冷湖和茶卡站。
柴达木盆地年日照时数在1995年发生突变。
影响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日照时数的主要因子是云量,而次要因子表现略有不同。
【总页数】9页(P106-114)【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日照时数;变异系数;MK突变检验【作者】肖莲桂;祁栋林;石明章【作者单位】青海省天峻县气象局;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青海省湟中县气象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相关文献】1.1961—2010年莎车县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J], 仙米西努尔·克里木2.1961-2010年梁山地区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J], 马丽;楚鹏;邓海利3.1961-2010年新疆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 张立波;肖薇4.1961~2013年山东东明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J], 徐国栋;孙翠凤;董永红;;;5.1961-2015年新疆天山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武鹏飞;张钧泳;谭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业基础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3期IPCC 第3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平均地表温度自1861年以来一直在增高,20世纪增加了(0.6±0.2)℃。
众多气候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近100年来中国气候也呈变暖趋势[1]。
塔城盆地介于东经82°56′~83°36′,北纬45°56′~46°44′,盆地中有4个气象站,分别是位于盆地北部的塔城、额敏和位于盆地南部的裕民、托里;前3个测站海拔高度为520~715m ,而托里海拔高度为1078m 。
本文利用1960—2009年塔城盆地11月至翌年4月的降水量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冷季降水的气候统计特征及其演变特征,以期为该区域短期气候预报、预测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利用塔城盆地4个气象观测站(塔城、额敏、裕民、托里)近50年(1960—2009年)冷季(11月至翌年4月)月、日降水量资料,参照文献[2-3]以11月至翌年4月共6个月的资料定义为一个冷季,如1960年冷季为1960年11月至1961年4月,依此类推。
上述气象资料均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未经任何插补延长处理。
2结果与分析2.1冷季降水极值的空间分布近50年塔城盆地冷季各月降水极值呈单峰型分布,基本以1月、4月最多(塔城以11月最多);11月、3月或4月次之;最少为2月、12月,其中托里以12月最少。
2.2近50年塔城盆地冷季降水的演变特征2.2.1冷季降水的线性变化趋势。
各月冷季降水的线性倾向率总体表现为增多的趋势,11月、4月4站线性倾向率均为正值,但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12月仅托里以1.06mm/10年的速率显著增多;1月4站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表现为显著增多的趋势,其中裕民站增速最快,达4.42mm/10年;2月除额敏外,其余3站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表现为显著增多的趋势,其中塔城站增速最大;3月塔城、裕民呈增多的趋势,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额敏、托里呈减少趋势,亦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呼伦贝尔地区近50年日照变化特征分析作者:王晓红来源:《科学种养》2013年第15期【摘要】呼伦贝尔地区近50年日照时数呈波动减少趋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735h,月平均日照时数最多出现在5月为282h,最少出现在12月为151h。
从1960年到2010年,日照时数是持续减少的,递减率为-32.2h/10a。
近50年来呼伦贝尔地区除秋季呈增加趋势其余季节日照时数呈递减趋势。
冬、春季递减趋势明显分别为-14.8h/10a、 -9.0h/10a;夏季递减趋势较弱为-0.3h/10a;秋季为增加趋势1.8h/10a。
经过分析可知总云量低云量的增加及探测环境的变化是日照时数减少的主要因素。
水汽压、白天降水量与日照时数均均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水汽压越大或白天降水量越多日照时数越少。
【关键词】呼伦贝尔地区;日照时数;总云量;低云量;变化特征日照时数也称日照时间,是指太阳在一地实际照射地面的时数[1]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郭守生等利用青海省海南州贵南县1961~2009年日照时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贵南县年日照时数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2];杨霞等对喀什地区近39年日照时数的变化及其可能影响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喀什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年际变化较大,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3]。
杨丽桃等对内蒙古近50年生长季日照时数变化进行分析表明生长季各月日照时数呈现不同速率减少趋势[4]。
目前研究呼伦贝尔地区照时数变化的成果较少。
本文运用线性倾向估计统计分析方法,对呼伦贝尔市近50年日照时数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为当地合理利用光能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选取呼伦贝尔市16个气象站1960~2010年的各年、季、月日照时数、总云量、低云量、白天降水量、水汽压资料,用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等统计方法对呼伦贝尔近50年来的年日照时数及各季节日照时数时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昭鲁盆地近50 年主要气象灾害变化特征分析发表时间:2014-12-04T16:57:21.640Z 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7月上旬供稿作者:刘燕[导读] 气温和降水都相应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其变化对本区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The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Zhaolu Basin in the Nearly 50 Years刘燕LIU Yan曰沈波SHEN Bo曰邓敏DENG Min(昭通学院管理学院,昭通657000)(College of Management,Zhaotong University,Zhaotong 657000,China)摘要院利用云南省昭通市昭鲁盆地内气象观测站近50 年干旱、洪涝、8 月低温冷害、病虫资料分析,其结果表明:近50 年旱灾出现的频率有增多趋势,21 世纪农作物年平均旱灾为多年平均经济损失的近3 倍;洪涝灾使农作物的成灾率从70 年代的26.9%上升到21 世纪为64.2%,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性逐步加重;8 月低温冷害近50 年来共造成了中等及以上的低温冷害共26 年,其发生的频率为46%,随着近20年来夏季气温升高趋势的影响,在21 世纪冷害发生的年数也有减少的趋势。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ata analysis of Zhaolu Basin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Zhaotong City, Yunnan Province drought, floods,August cold damage, pest in the nearly 50 yea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requency of drought in the past 50 years has a growing trend,in the 21st century, the average drought of crop nearly three times more than the average annual economic loss; Flood disaster makesdisaster rate of crops increased from 26.9% in the 1970s to the 64.2%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danger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graduallyincreased; August cold damage in the nearly 50 years resulting in a total of 26 years of medium and above cold damage, the frequency ofoccurrence of 46%. With the influence of nearly 20 years of summer warming trends,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number of cold damage has adownward trend.关键词院昭鲁盆地;干旱;洪涝;低温冷害Key words: Zhaolu basin;droughts;flood;cold damage中图分类号院P429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19-0294-03引言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增多,全球极端天气及气候事件发生频繁,洪涝、干旱、暴雨、台风、大风、冰雹等给人类带来较极大危害,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