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对门的杨二嫂”要细细品——鲁迅小说《故乡》的人物设计艺术
- 格式:pdf
- 大小:237.49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鲁迅小说《故乡》的语言艺术作为语言艺术大师,鲁迅十分注意选用恰当的色彩语言,运用准确的性格语言及一些精当的词语来表现人物、事物、景物所具有的本质意义的特征,本文试从语言特色这一角度,对鲁迅小说《故乡》进行浅析。
一、用色彩语言描绘人物的肖像,描写景物,揭示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时代特征。
所谓“色彩语言”是指表示“红、黄、蓝、白、黑、紫、绿”等具体色彩的语言。
运用色彩语言有助于反映生活,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同时,运用色彩语言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因此,作家往往在自己的作品中精心选用色彩语言,从视觉上吸引、感染、打动读者。
在《故乡》这篇小说中,对闰土的肖像描写有两次。
少年时代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这是个朝气蓬勃、生机焕发、淳朴天真的孩子。
闰土到了中年以后,“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这段肖像描写,具体从身材、面容、眼睛、衣着、手五个方面进行,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出中年闰土受尽生活折磨,衰老、迟钝、麻木的神态。
从以上两次肖像描写中,特别是对闰土脸色、手变化的描写,由“紫色”到“灰黄”、由“红活圆实”到“松树皮”,运用十分恰当的色彩语言,显示了闰土性格和精神的变化,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人物总是生活在具体的现实环境中的。
少年闰土生活在“一幅神异的图画”之中:“深蓝的天空中挂者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海边还有着“红的、绿的”或“五色”的贝壳。
在这里,鲁迅用色彩语言的描绘,使人物、景物的色彩和谐统一,美好的景物更加衬托出少年闰土的活泼可爱,二者相映成辉。
那么,中年闰土又是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之中呢?小说是这样描写的:天气“阴晦”,“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鲁迅小说《故乡》中杨二嫂的艺术形象分析作者:刘诗浩来源:《参花·下半月》2016年第08期摘要:《故乡》是鲁迅先生众多小说作品中非常优秀的作品之一,小说的主人公——杨二嫂,被称为“豆腐西施”,她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可笑、可气但是又非常可怜的人物,为了活下去,只能采取一些让人看不惯的非常手段来保证自己的生存。
她原本就是卖豆腐的,为了更好地卖出豆腐,她终日擦着白粉,坐在豆腐店的门口,希望自己的美貌可以招徕更多的顾客。
在她身上“美”不是一种纯粹的精神需求,更多的是一种获取利益的手段和资本。
关键词:鲁迅《故乡》杨二嫂艺术形象杨二嫂是鲁迅笔下的为生活而辛苦打拼的一类人,她的道德良心日渐被辛苦的生活碾压,最终变得没有信仰、操守,更没有最真挚的感情,也变得越来越不讲道理、自私自利、狭隘。
一、杨二嫂所处时代的背景介绍虽然鲁迅笔下的杨二嫂只是小说中的人物,但是“豆腐西施”的称号却事出有因。
比如:中国的四大美女之一——貂蝉,乡下人通过听故事看戏文,从字面意思将貂蝉理解为是一个比较“刁”的女人,但不知道又从哪儿得知古时候有一个叫西施的美人,因此便拿来用作形容美人。
而“豆腐西施”大概也是豆腐店的搔首弄姿的美人。
杨二嫂确实是鲁迅小说中在平常街上卖豆腐的女人,她的言行大体上可以确认是真实的。
小说的故事背景大致在辛亥革命前后,鲁迅通过塑造杨二嫂的典型形象:尖酸刻薄、贪小便宜、伶牙俐齿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二、对鲁迅小说《故乡》中杨二嫂艺术形象的具体分析(一)她的人生目的被物质实利所充斥为了追求和获取物质上的实利,杨二嫂甚至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道德名义。
年轻时,她把自己的青春美貌当作自己获取物质实利的唯一筹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经的青春貌美不再时,她身边的任何东西都能当做她获取物质实利的手段和条件。
由此,她把自己的人生完全过成了自私狭隘的人生、物质的人生,亲近逐渐成为她获取物质实利的唯一条件,同样也使她不能再承受起别人的感情,在她的感受里,感情只不过是她获取利益的手段而已。
杨二嫂:童年故乡的靓丽风景r——鲁迅《故乡》杨二嫂形象的教学解读陈景【摘要】传统观点认为二十年前的杨二嫂是一个用美色招徕生意、"被侮辱摧残"的旧中国妇女形象.其实,这都是因她的美丽而招致的.从文本的语言、创作的手法、作者的思想、人的成长等角度来探究,年轻的杨二嫂反倒为童年的故乡增色.当下,再提这个"被侮辱被摧残"的说法确是一个不合时宜的腔调.【期刊名称】《福建基础教育研究》【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2页(P143-144)【关键词】杨二嫂;二十年前;被侮辱被摧残;靓丽的风景;与时俱进【作者】陈景【作者单位】尤溪县第五中学,福建尤溪 365100【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教鲁迅的小说《故乡》,笔者发现一个奇特、令人费解的现象:在解读二十年前的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时,根据教参,笔者曾不断暗示,努力引导学生往“杨二嫂是个被侮辱摧残的妇女形象”这个立意方向思考,可是学生就是不买账,不给力,竟都无动于衷,他们无法理解杨二嫂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怎就被侮辱了呢?老师颇感困惑。
旧教参认为杨二嫂是个“被侮辱摧残”的人;新课标苏教版的教参也认为:“其‘豆腐西施’的称号是她用美色招徕生意的本钱和被游手好闲之徒的轻薄和戏辱的见证”;新课标人教版教师教科用书对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只字不作评论,当然其态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这些解读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深深地打上了20世纪“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时代烙印。
但对作品的解读应与时俱进,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当下教师应以新眼光重新解读杨二嫂,笔者认为二十年前的杨二嫂更是童年故乡一道靓丽的风景。
年轻的杨二嫂都做了哪些惹得众人不高兴呢?不妨看看课本:“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但是擦着白粉”,“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因为她长得美,又擦了白粉,整日坐在店里,所以她的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因为她长得美,店里的生意好了,所以她就是卖色,所以她就是被侮辱被残害的妇女了。
《故乡》人物对比手法之赏析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使反映的生活更集中,更具有代表性。
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通常会运用大量的对比,鲁迅的《故乡》便是如此。
《故乡》所运用的对比形式各不相同的,呈现出灵活多样的特性。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人物不同时期的对比。
这种对比在鲁迅的作品中是常用的。
例如,小说《故乡》中,杨二嫂和闰土这两个人物的刻画就用了这样的对比。
先说杨二嫂这个人物的刻画。
记忆中的“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的豆腐西施”的年轻美丽的形象与眼前的“凸颧骨、薄嘴唇、像细脚伶仃的圆规”的泼辣放肆的形象形成对比;记忆中的“终日坐着卖豆腐、豆腐卖得非常好、自食其力”的勤劳能干的形象与眼前的“说话唠叨刻薄、爱搬弄是非、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顺便将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的贪婪自私的形象形成对比。
这些对比表现了杨二嫂从外貌到精神的显著变化,揭示了她生活日趋贫困、社会地位日益低下的生存现状,从而有力地说明了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
再说闰土这个形象的刻画。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是很典型的。
少年闰土是一个“紫色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手捏一柄钢叉”的刺猹英雄,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还能装弶逮鸟,动作干脆利落,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儿”,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和“我”又是这样的亲密无间,“迅哥儿”的呼唤显得毫无距离,还送“我”些贝壳、鸟毛并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那么的活泼机智、热情纯真,是“我”儿时羡慕向往的英雄;而中年的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皱纹很深,眼睛红肿,衣着单薄破旧,浑身瑟索着,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提一个纸包和长烟管”,一副饱经风霜、悲苦可怜的样子,此时不仅原先的“迅哥儿”已改称“老爷”,而且“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显得迟钝麻木,已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试论鲁迅小说《故乡》巧妙的艺术构思作者:刘宇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故乡》在构思上的特点:一是借助精炼的故事情节来描绘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表现深刻的主题;二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对生活原型进行取舍和调度,并作必要的虚构;三是精心挑选了对比和抒情的艺术方法来深刻地表现主题。
《故乡》的成功,直接催生了乡土文学的涌现,它也成为了乡土小说的典范。
关键词:鲁迅;《故乡》;构思;精炼的情节;虚构;对比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230-03小说的创作讲究虚构,鲁迅小说的写作也不例外。
鲁迅曾说,他的小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
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是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1]鲁迅采用这种“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2]的艺术方法,成功地塑造出了阿Q、狂人、孔乙己、祥林嫂、魏连殳、爱姑等等不朽的艺术典型。
但有一篇却有些不同,这就是《故乡》。
《故乡》写于1921年1月。
鲁迅曾在1919年12月回绍兴迁家北上。
在故乡,他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生活的凄苦,于是以这次返乡搬家为“触机”,调动了与农村题材有关的全部生活素材进行加工锤炼,创作出了这篇反映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面貌的杰作。
其中写的故乡的环境、人物,小说中的情节,大多是作者亲身的见闻和经历。
小说中所写的“故乡”的环境,正是鲁迅的故乡绍兴。
农村的衰败,也是鲁迅深深感受到的。
《故乡》中的两个重要人物——闰土和杨二嫂,也确有其人。
闰土,是鲁迅儿时的朋友。
“这闰土本名章运水,小说里把土代替了水字,闰运是同音的(指在绍兴话中同音——笔者注),也替换了……。
他的父亲名叫章福庆,是城东北道墟乡杜浦村人,那里是海边,他种着沙地……”[3]杨二嫂也可找到生活原型:鲁迅家的对面有一个宝林大娘,以前被人称为“草舍美女”。
析《故乡》中的杨二嫂课题:从杨二嫂的角度看《故乡》教学目标:1.揣摩文本中人物的感情,带着感情读文本。
2.运用咬文嚼字和联想的方法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3.通过人物性格的变化来探讨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人认为《故乡》一课中,杨二嫂和闰土的人物形象是重复的,她可以删去;但是,杨二嫂真的是与闰土位置重叠吗?今天,我们就走进杨二嫂的世界,从她身上看看当时的故乡是怎样的,鲁迅先生又想通过这样一个人物表现什么思想感情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读人物1.请用审美的语气大声朗读45段。
(提示:记忆中的家乡是美好的,所以家乡的人也应该是美好的,所以请用温柔美好的语气读第45段。
)2、分角色朗读第39——52段,用尖酸刻薄、伶牙俐齿的语气读杨二嫂的语言。
(先分组自由阅读,然后找1 ~ 2个组阅读,其他组评论。
)三、写人物请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个,写200字左右。
1、《年轻的杨二嫂——故乡一道美丽的风景》2、美在“一坐”;3、“豆腐西施”的艰辛与不易;4、《那山,那水,却不是那人》5、《是你变了吗?》(分组选题,咨询后写作;限10分钟,请从小组中选出代表与全班同学交流。
)四、话题讨论话题:别样的“乡愁”通过杨二嫂的性格的前后变化,你都看到了什么样的“故乡”?心中的“乡愁”是怎样的?请组织语言,准备三分钟左右的发言。
【教师最后归纳文章主旨】【设计意图】余映超老师提倡的“长文短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我把《故乡》一课分为两个小专题来设计:闰土专题和杨二嫂专题,从这两个不同的人物身上去探究《故乡》的主旨;通过不同语气的读,去感受人物的特点,通过写的板块活动,和学生交流学生的感悟以及看法,了解他们对教材的研读情况;最后,通过“说”的小版块,和大家交流、探讨文章的主旨,以及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咬文嚼字”是我的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手法,就是阅读中抓住关键词去品析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课文中常有“留白”的现象出现,展开联想的方法就显得很必要,在此说明!。
《故乡》分析人物形象案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速读课文,掌握小说中进行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描写的具体方法,包括作家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
(2)学会准确分析主要人物闰土、杨二嫂的性格特点,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积淀的爱憎之情,正确理解小说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来表现主题。
(3)通过表演使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活、栩栩如生,从而使其在趣中显智,能够快速地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1)选择能体现小说主题的精彩片段,分角色阅读小说,掌握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描写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创造性的分析能力。
(2)重视从小说典型人物闰土、杨二嫂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方面来探究人物的言行及影响人物的性格因素,让学生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
(3)合作探究小说的人物形象时,重点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积淀的爱恨之情,并概括出小说主题。
(4)通过学生人物形象的表演,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主题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旧社会人民痛苦的根源,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珍惜与热爱。
(2)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做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社会有用之人。
教学重难点对比中刻画人物性格特点来表现主题。
教学方法分角色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人物形象表演法。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一)小说有三要素。
其中哪些要素最主要?为什么?(二)如何通过这些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的主题?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看看他们有怎样的人物性格特点?二、速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一)复述故事情节,思考: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二)分角色诵读法在文中标出闰土、杨二嫂前后二十年变化的有关的句段。
三、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年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表现的?(一)分析闰土形象1.填充表格。
鲁迅小说的人物出场艺术赏析小说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这个典型人物怎么出场,却很有讲究!一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不多,但是其小说人物的出场却别具一格,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值得我们认真揣摩。
下面就鲁迅先生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故乡》中的杨二嫂和闰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谈谈他们的出场。
《祝福》是鲁迅先生小说的精品之一,这篇出自《彷徨》的短篇小说,其主人公祥林嫂的出场先生采用的是“画像法”,即作者向读者展示了祥林嫂的“形骸”:“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这是濒临死亡边缘的祥林嫂,作者通过视觉展现在读者面前的祥林嫂,无论是形体、神态还是色彩,无不显示着她内心极度的悲哀和痛苦,无不揭示了她从外形到精神的枯槁和幻灭!因而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引起了读者对她的极大关注:祥林嫂何以成为一个近乎死人的活物?她的肉体和精神究竟承受着怎样的虐待和摧残?当然,鲁迅先生对祥林嫂外形的刻画,并不仅仅是设置悬念,吊读者的胃口,作者这样为祥林嫂画像,更重要的是通过祥林嫂的肖像来强化祥林嫂的悲剧色彩,为整篇小说奠定一种沉郁、压抑的基调!如果说祥林嫂的出场是绘形的,那么鲁迅先生小说《故乡》中的杨二嫂的出场则是绘声:“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这突如其来的尖利声音,是如此突然和怪异,让“我”不由得“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这也正是杨二嫂要追求的效果——显示自己的存在,从而让对方不至于“贵人眼高”忽视自己!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法,和《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出场有异曲同工之妙!她的大叫大嚷,鲜明的突现了她尖嘴利舌、泼辣贪图小便宜的自私性格,也折射着她日趋贫困、每况愈下的生活窘况。
当然,杨二嫂的典型意义还不仅仅如此!她是中国病态社会的产物,她和祥林嫂一样有着令人吃惊的显著变化:原先“终日坐着”,而现在则不停挪动她那“细脚伶仃的圆规”;原先“没有这么薄”的嘴唇,现在也变得贫嘴滑舌、伶牙俐齿起来。
鲁迅《故乡》:浅析其艺术表现手法及蕴含的深刻批判和博大情怀文:团子姐鲁迅的小说里,《故乡》绝对是值得一得再读的,也曾一度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上。
在我看来,这是经典中的经典。
创作背景:取材自真实生活经历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曾说过:“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效果。
”所以,鲁迅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取材于自己的人生经历,从生活中攫取而来,《故乡》这个作品也不例外。
鲁迅于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在《(呐喊)自序》中他写到“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在1919年12月,鲁迅最后一次回到老家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到北平生活。
根据《鲁迅日记》中的记录,1919年,鲁迅卖掉了绍兴的老屋,买了北京西城八道弯宅第。
鲁迅这次回乡,大概在老家呆了二十来天,鲁迅以此段真实生活经历为蓝本,创作了小说《故乡》。
在《故乡》中,以“我”回故乡为线索,描述了“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感所思,蕴意深远。
小说运用白描手法,生动刻画故乡的景与人在文学创作中,“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运用叙述进行描写的一种方法,即抓住描写对象的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朴素简练的文字,不加烘托,干净利落地勾勒出事物的形态,表达出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反映作者的感情。
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
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故乡》正是如此。
鲁迅先生所创造的白描手法主要表现为简洁。
也就是少陪衬,少冗长的叙述和描写,少烦琐人物内心描写,而把描写景物、人物和事物的发展以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紧密联系起来。
鲁迅曾把这种手法概括为十二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这种手法,也是鲁迅作品的一大特色,在《故乡》中也体现的很明显。
场景白描:《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故乡》的艺术构思与教学构想作者:杨树泉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4年第12期艺术构思是作家艺术创造的总体设计,它凝聚着作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思考,包蕴着作家特有的审美判断。
把握一个作品的艺术构思,于作品赏析,犹如找到了解开这个艺术体的钥匙;于作品教学,便提挈了通贯全篇的纲。
鲁迅小说《故乡》是一篇艺术上具有颇多特色的作品,但只要把握住了艺术构思,就能把欲讲析的诸方面串连起来,做到繁而不乱,多而不杂。
从渐近故乡的破败景象落笔;写到了故乡“我”的回忆;再写现实故乡的情景;以“我”离别故乡的情思收篇。
这就是一般论者以“我”回故乡这条线索为依据,对作品所作出的结构剖析。
其实,这仅是呈现在《故乡》外部的结构形态。
若深入揣摩鲁迅的创作意图,仔细体察鲁迅由作品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不难发现,《故乡》实际是以“我”由故乡的变异引起的感情变动这一意念或情绪为主线网络情节、配置人物的。
这是作品的深层结构。
把握住了这一点,在理解和讲析时就可以打破作品的既成格局,理顺作品的内在联系及其构图。
《故乡》深层艺术构思的简单表述是这样的:“我”以追寻或重温儿时故乡的友情的心境重访故乡;故乡的现实无情地粉碎了珍藏于“我”记忆深处的儿时美景;故乡的现状与忆想中的故乡的强烈比照,重新唤起“我”对新生活的希望。
教师把其归结为“希望——失望——希望”三个环节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作品的艺术构思及其表达的思想情感。
《故乡》以作者返家迁居为创作契机。
这位离乡多年的“游子”重访故里,自然会撩起对往昔故乡美好的人和事的追寻。
对故乡美好情景的回忆,则是以“我”与闰土少年时代的交往和友谊为集结点。
当时,闰土的到来,使“我”听到了许多“希奇的事”,并在与闰土短暂的交往中,建立起了深厚而又纯洁的友谊。
尽管闰土不久就“被他父亲带走了”,从此又“没有再见面”,然而,“我”和闰土的友谊,闰土可爱的形象,以及所讲的种种“新鲜事”,却永久地保存在“我”的记忆深处。
细读“斜对门的杨二嫂”作者:赵振翔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6年第12期杨二嫂是《故乡》中的一个人物。
文中刻画她的笔墨虽然不多,却隐含了许多信息。
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但是擦着白粉……而且终日坐着……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这段话介绍了杨二嫂年轻时的一些情况:杨二嫂居住在乡镇上,是我的近邻;她是一名手工业者,从年轻时就靠售卖豆腐维持生活。
这段话也隐含着她年轻时的三个特点:首先是年轻漂亮。
“豆腐”虽是介绍杨二嫂的职业——卖豆腐,也暗含她皮肤白皙干净。
“西施”自古是对美人的称呼,故乡的人称她为“西施”,可见那时的她模样俊俏。
“擦着白粉”虽说是她做生意的需要,也是她爱美的体现。
其次是生活不错。
“终日坐着”说明她不用走乡窜户,四处售卖豆腐,只需坐等顾客上门买货就可以了。
“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也是一条证据,可见其生意的热闹。
此时的杨二嫂一家靠着豆腐店维持着生计,日子过得还可以。
再次是安分守己。
这段话中“终日坐着”反复出现,并且其前用了“确乎”和“而且”加以强调,意在说明杨二嫂专注于自己的生意,没有游手好闲,更没有与人厮混。
她家豆腐店生意好可能和她的姿色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全部的因素。
年老时的杨二嫂与年轻时的杨二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些对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擦着白粉”与“没有系裙”在描写年老时杨二嫂的外貌时,作者这样写到: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没有系裙”这一细节看似闲笔,实则意味颇深。
当年江浙民间妇女有系一条蓝布的长围裙在腰间的习俗。
特别是外出时一定要系裙。
杨二嫂“没有系裙”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是忘记系裙。
年老时的杨二嫂早已失去了往日安定的生活,陷入了经济困窘之中,她已无暇顾及自己的形象。
此时“忘记系裙”的随意和彼时“擦着白粉”的庄重构成鲜明的对比。
《故乡》杨二嫂人物形象分析《故乡》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名作,收在《呐喊》集内,自1921年1月问世以来,受到不少专业研究者和语文教育者的重视,相关的文章难以数计,从主题思想到人物形象,到结构安排,到语言艺术,到景色描写……方方面面,均有涉猎。
实在是鲁迅先生的作品本身包孕太丰厚了,大有咬嚼的空间。
笔者也曾经对杨二嫂这个形象投入过关注,现将一点思考笔陈于此。
杨二嫂是个家道败落的小市民的典型已成定论,她在小说中虽然着墨不算很多,但作为主人公闰土形象的一个陪衬,对主题思想的深化所起的作用可不小。
因而,是否能正确地理解这个形象,就不是无关紧要的了。
似乎不少人热衷于用作者在小说结尾部分概括出的三种人的生活方式来比况小说里的人物的生活现状,于是有了“辛苦展转而生活”的“我”,“辛苦麻木而生活”的闰土和“辛苦恣睢而生活”的杨二嫂。
这种提法俯拾皆是:于漪、陶本一等人如是说(《中学语文备课手册》·初中第三册);朱铭的《两张肖像,一个形象》一文(见《语文报》1981.10.12⑤,总280号)这样讲:“《故乡》中的杨二嫂是一个在旧制度下辛苦恣睢的小市民形象”;严冰的《论< 故乡>的主人公——鲁迅小说研究商兑》(见《中学语文教学》1981.9)持此见:“杨二嫂的辛苦恣睢强化了对旧社会的批判,更加促使‘我’去探求新的人生道路……”似乎又是一个定论了?且慢!作者笔下的杨二嫂是个“辛苦恣睢”的形象吗?作者心中的杨二嫂是个“辛苦恣睢”的形象吗?回答是否定的。
因为非但作品本身没有提供佐证,鲁迅先生九泉之下有知的话恐怕也不会赞同。
按照传统的说法:“恣睢”是“放纵、凶暴”的意思;而三个“辛苦”也只是形音相同而实际上义大相异。
“辛苦恣睢”之“辛苦”乃“处心积虑,挖空心思”之谓也。
如此说来,用“辛苦恣睢”来概括杨二嫂的生活方式显然失之过重。
之所以这样说,理由有二:其一,从小说本身看,鲁迅先生这样写道:“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故乡》艺术特色面面观作者:潘玉艳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09年第06期在《故乡》教学中我确定以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为基础,把小说的艺术特色放在首位,以《故乡》为载体,针对小说的艺术特色进行比较全面的教学。
1.小说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贯穿全文,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文章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围绕“变”字,突出中心,揭示主题。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质朴、勇敢充满无穷无尽的智慧与中年闰土的麻木、木讷、老实、说话吞吞吐吐进行对比,反映了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以及“我”和闰土关系的前后对比,揭示了封建等级制度对人们的毒害。
青年杨二嫂终日坐着,长得像西施一样美,像豆腐一样白,用姿色招揽生意,卖点豆腐维持生计,但也安分守己;老年杨二嫂在我搬家之时每日便到,竟敢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张着两脚,像细小伶仃的圆规,像放连珠炮似的说“我”“放了道台,有三房姨太太,出门八抬的大轿”。
出门时顺手牵羊把母亲的手套塞进裤腰里;第二日来时,抓着狗气杀飞似的跑了,还中伤闰土偷埋碗碟。
苦难的生活把她折磨成放肆、泼辣、贪小便宜、不知廉耻的小人,反映黑暗社会已病入膏肓。
记忆的故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碧绿的西瓜……是那样的平静、安宁与祥和。
现实的故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
显得萧条、冷落、破败。
理想的故乡:眼前展开一片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传达出一种平和、安宁与和谐。
三个故乡三组画面进行鲜明的对比,作者的感情,文章中心的表达不言而喻。
3.文章采用多种方法生动形象的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记: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景物陪衬。
正面描写:描写少年闰土、中年润土、中年杨二嫂,直接描写他们的外貌、语言、动作及神态,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侧面描写:第33段“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第74段“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个木偶人。
由《故乡》看鲁迅小说人物刻画的方法作者:陈翠岚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2年第05期【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刻画方法【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B-0058-02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5号上,发表了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一篇“表现深切,格式特别”的白话创作小说。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的小说是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一块奠基石。
小说题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人们”,目的是“要将旧社会的病暴露出来,催人留心”,写出“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同时也留下他在追求探索中孤独、苦闷、彷徨的心灵轨迹。
小说集中揭露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反映了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迫下农民生活的真实面貌,描写了在激烈的社会矛盾中挣扎的知识分子的命运。
他的小说主要塑造了三类人物的形象:一是农民,二是知识分子,三是妇女。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鲁迅先生的小说有非常突出的个人风格。
下面以《故乡》为例,谈谈鲁迅小说的人物刻画方法。
《故乡》写于1921年1月,发表于1921年5月《新青年》杂志第9卷第1号,后收入《呐喊》。
在《故乡》中,作者主要塑造了闰土(农民)、我(知识分子)、杨二嫂(妇女)三个人物形象,通过具体的人物形象,揭示出深刻的社会问题。
一、“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在《故乡》中,作者着力刻画了闰土这个艺术形象。
闰土这个形象,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章闰水为原型的。
虽说有生活原型,但他仍是个虚构的人物,是曾在鲁迅家做过长工的章福庆及其子章闰水的概括。
英姿勃发的少年闰土,是千千万万个农村少年的集合体,“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是捕鸟的能手,刺猹的勇士,有许许多多的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是“我”羡慕向往的小英雄的形象。
中年闰土在“多子、饥荒、兵、匪、官、绅”的层层重压下,“像个木偶人了”。
闰土的形象,在近代中国农村有相当普遍的代表性,他淳朴、勤劳,像大地一样沉默、厚实,承受着一切艰辛、痛苦。
浅谈《故乡》中的对比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是反映社会变革的一面镜子,具有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运用了对比写法。
我们在阅读中,若能把握这一写法,会有利于对小说主题的深刻理解。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变化揭示主题。
《故乡》着重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
其中,闰土又是作者重点刻画的中心人物,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方法,这里仅就对比略作探讨。
一、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的对比二十年前的少年闰土只有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这时,他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生活无忧无虑,白天与朋友玩耍,间或帮父母干些农活;夜晚带着甜甜的笑意,可以尽情地做个好梦;夏日里到海边捡贝壳、看跳鱼,或者披着朦胧的月色,踏着碧绿的西瓜地手捏胡叉轻轻地向猹走去;冬天里用短棒支起大竹匾来捉小鸟……他的知识全是在生产实践中获得,又用于生产实践,这是生活在一个有饭吃、有衣穿、有活干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
如果说这种社会闭关自守不令人向往,那么二十年后又怎样的呢?请看中年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还被沧桑岁月刻下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显然,这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旧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他在社会的最底层艰难地挣扎着,以至于生活“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闰土这样大的变化?是社会制度:天下“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
种点粮食要捐好几次钱,折本是常事,再加上“苛税、兵、匪、官、绅”,既便是铁打铜铸的闰土,经过这重重盘剥,还能打上几根钉?更何况他是一个善良朴实、厚道的老农民!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是一个遭受着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榨的社会,在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勾结下,旧中国劳动民众的命运日益悲惨,他们的生命力和活力正在一步步地被扼杀!二、“我”和“闰土”关系的前后对比少年闰土刚到“我”家的时候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鲁迅先生《故乡》杨二嫂人物分析材料鲁迅先生《故乡》杨二嫂人物分析材料《故乡》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名作,收在《呐喊》集内,自1921年1月问世以来,受到不少专业研究者和语文教育者的重视,相关的文章难以数计,从主题思想到人物形象,到结构安排,到语言艺术,到景色描写……方方面面,均有涉猎。
实在是鲁迅先生的作品本身包孕太丰厚了,大有咬嚼的空间。
笔者也曾经对杨二嫂这个形象投入过关注,现将一点思考笔陈于此。
杨二嫂是个家道败落的小市民的典型已成定论,她在小说中虽然着墨不算很多,但作为主人公闰土形象的一个陪衬,对主题思想的深化所起的作用可不小。
因而,是否能正确地理解这个形象,就不是无关紧要的了。
似乎不少人热衷于用作者在小说结尾部分概括出的三种人的生活方式来比况小说里的人物的生活现状,于是有了“辛苦展转而生活”的“我”,“辛苦麻木而生活”的闰土和“辛苦恣睢而生活”的杨二嫂。
这种提法俯拾皆是:于漪、陶本一等人如是说;朱铭的《两张肖像,一个形象》一文这样讲:“《故乡》中的杨二嫂是一个在旧制度下辛苦恣睢的小市民形象”;严冰的《论的主人公——鲁迅小说研究商兑》持此见:“杨二嫂的辛苦恣睢强化了对旧社会的批判,更加促使‘我’去探求新的人生道路……”似乎又是一个定论了?且慢!作者笔下的杨二嫂是个“辛苦恣睢”的形象吗?作者心中的杨二嫂是个“辛苦恣睢”的形象吗?回答是否定的。
因为非但作品本身没有提供佐证,鲁迅先生九泉之下有知的话恐怕也不会赞同。
按照传统的说法:“恣睢”是“放纵、凶暴”的意思;而三个“辛苦”也只是形音相同而实际上义大相异。
“辛苦恣睢”之“辛苦”乃“处心积虑,挖空心思”之谓也。
如此说来,用“辛苦恣睢”来概括杨二嫂的生活方式显然失之过重。
之所以这样说,理由有二:其一,从小说本身看,鲁迅先生这样写道:“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