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展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脑梗塞的基因因素和家族遗传风险脑梗塞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由于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大脑缺血而引起。
除了一些常见的风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基因因素和家族遗传也被认为是脑梗塞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探讨脑梗塞的基因因素和家族遗传风险。
一、基因与脑梗塞的关系科学研究表明,基因突变与脑梗塞发生的关系密切。
基因是人体内控制生物活动的基本单位,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和生理功能。
一些特定的基因突变被发现与脑梗塞的风险增加相关。
例如,凝血因子基因突变(如PT20210A突变、FVL突变等)会增加血液凝块形成的风险,进而导致脑血管阻塞;炎症相关基因和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突变也与脑梗塞的发生相关。
这些基因突变可以通过改变血液凝块形成、斑块稳定性和脑血管功能来增加脑梗塞的风险。
二、家族遗传风险除了个体基因突变的影响,家族遗传也被发现与脑梗塞的风险增加相关。
家族遗传意味着亲属之间共享相似的基因组成,因此具有相似的遗传特征和疾病风险。
多个家族研究表明,脑梗塞的家族聚集现象明显。
如果一个人有一位近亲患有脑梗塞,其发生脑梗塞的风险将明显增加。
这种家族聚集现象表明了家族遗传在脑梗塞中的重要性。
三、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尽管基因突变和家族遗传对脑梗塞风险的影响确实存在,但人们也认识到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脑梗塞的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
环境因素,如饮食、体育锻炼、吸烟、饮酒等,可以改变基因的表达方式,并影响脑梗塞的发生。
例如,一个人可能携带有脑梗塞相关的基因突变,但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摄入均衡的饮食、保持适量的运动,可以降低脑梗塞的风险。
结论脑梗塞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基因因素和家族遗传风险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基因突变与脑梗塞的发生密切相关,而家族遗传风险则增加了个体脑梗塞的风险。
然而,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不容忽视,人们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减少脑梗塞的风险。
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脑梗塞的病因机制,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脑梗塞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导致瘫痪、失忆和言语障碍等严重后果。
了解脑梗塞的危险因素以及进行风险评估对于临床诊断和预防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脑梗塞危险因素,并探讨如何进行脑梗塞的风险评估。
一、高血压高血压是脑梗塞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长时间的高血压会导致脑血管的病理性变化,从而增加脑梗塞的发生风险。
控制血压是预防脑梗塞的重要环节之一。
二、高血脂高血脂也是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血液中的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水平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最终导致脑血管阻塞。
通过改善饮食结构和药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减少脑梗塞的风险。
三、高血糖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容易发生脑血管损伤和微循环障碍,增加脑梗塞的危险。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水平非常重要,可以通过规律的运动、合理的饮食和药物治疗来实现。
四、吸烟吸烟是造成脑梗塞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以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功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也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戒烟对于预防脑梗塞至关重要。
五、心脏疾病心脏疾病也与脑梗塞的发生密切相关。
心房颤动、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患者发生脑栓塞的风险明显增加。
保持良好的心脏健康状态对预防脑梗塞至关重要。
针对脑梗塞的危险因素,我们可以进行风险评估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脑梗塞的患病风险。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1. CHA2DS2-VASc评分系统CHA2DS2-VASc评分系统用于评估房颤患者中脑栓塞的风险。
该评分系统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心衰、缺血性心脏病等多个因素,根据评分结果来预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患病风险。
2. ABCD2评分系统ABCD2评分系统是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卒中风险的工具。
该系统包括年龄、血压、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和糖尿病几个因素,根据评分结果来判断患者短期内发生卒中的风险。
3. FRS评分系统FRS评分系统是针对一般人群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工具。
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一、引言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逐渐加重,呈阶梯式进展,病情恶化。
急性期治疗是降低脑梗死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本文将对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进行探讨。
二、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现状1. 早期识别与诊断早期识别和诊断是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关键。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4.5小时内,若符合溶栓治疗适应症,应尽快进行溶栓治疗。
此外,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MRI)和神经功能评估量表(如NIHSS)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以判断是否进展性脑梗死。
2. 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目前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方法。
溶栓药物主要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尿激酶(UK)。
研究显示,溶栓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然而,溶栓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脑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在选择溶栓治疗时,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3.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
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研究显示,抗血小板治疗能够降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复发风险和死亡率。
然而,抗血小板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在选择抗血小板治疗时,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4.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另一种方法。
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肝素等。
研究显示,抗凝治疗能够降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复发风险和死亡率。
然而,抗凝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在选择抗凝治疗时,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5.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近年来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新技术。
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等。
研究显示,介入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然而,介入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脑出血等并发症。
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及常见症状有哪些?发表时间:2019-09-11T09:37:14.313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7期作者:杨运芳[导读] 脑梗塞是因脑部血液供应不足,缺氧、缺氧导致的脑组织坏死。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人民医院内二科 620860)脑梗塞是因脑部血液供应不足,缺氧、缺氧导致的脑组织坏死。
脑梗塞属于突发性疾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人为多发人群,发病急,且初期无明显的前驱症状,如果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病情进一步加重会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症状,对人们健康危害性极大[1]。
知晓脑梗塞常见的症状、掌握其危险因素,及时做预防,可以减轻脑梗塞对人们造成的危害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本文主要介绍脑梗塞的常见症状,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提出相关的治疗及预防措施,旨在为人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1脑梗塞常见症状脑梗塞的临床症状十分复杂,与损害的部位、缺血程度、是否存在合并疾病具有紧密的关系。
对于轻度患者,完全无症状,因此将其称之为无症状性脑梗死,病情严重患者则会出现肢体瘫痪、急性昏迷等,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
脑梗死多在休息时发病,且症状在发病后的几个小时或者1~2天内达到高峰,那么,患有脑梗塞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哪些呢?人们生活中统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主观症状。
脑梗塞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头痛、眩晕、感觉性失语等症状;第二,躯体症状。
部分脑梗塞患者躯体症状表现为轻度肢体偏瘫、大小便失禁、步态不稳等症状;第三;神经症状。
中枢性面瘫、吞咽困难、舌瘫等[2]。
此外,以脑动脉供血分布区为原则,对脑功能缺损症状分析,常见的症状如下:(1)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对于主干闭塞的患者,多表现为下肢运动障碍,因中央小叶受累,会出现小便失禁症状,如果患者双侧动脉均来自同一主干,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例如淡漠、少语等;对于深穿支闭塞,患者表现为上肢轻度偏瘫,中枢性舌、面瘫痪(对侧)等;对于皮质支闭塞,表现为下肢远端瘫痪,伴有感觉异常,且部分患者出现神经症状、共济失调等等。
脑梗塞的遗传风险与基因突变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是由于脑血管堵塞导致供血不足,最终引发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脑梗塞的病因复杂多样,其中遗传因素被认为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脑梗塞的遗传风险与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
脑梗塞的遗传风险是指个体患上脑梗塞的可能性与遗传因素相关的程度。
研究表明,脑梗塞在家族中有明显的聚集性,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直系亲属患有脑梗塞,那么他本人患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这种遗传风险可能是由于共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导致的,但更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了基因功能的异常。
脑梗塞的发生与一些基因的突变密切相关。
多个研究发现,一些基因的突变会显著增加个体患上脑梗塞的风险。
其中最重要的是APOE基因、MTHFR基因和ACE基因。
APOE基因突变是脑梗塞的遗传风险研究中最为广泛关注的基因。
研究人员发现,APOE基因的ε4等位基因与脑梗塞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突变的个体患上脑梗塞的风险约为非突变个体的两倍。
APOE基因的突变会影响胆固醇的代谢和清除,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进而增加脑梗塞的风险。
MTHFR基因突变也被认为与脑梗塞的遗传风险密切相关。
这种突变会导致体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加,从而降低血小板凝聚功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研究表明,MTHFR基因突变与脑梗塞患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突变的个体更容易患上脑梗塞。
此外,ACE基因的突变也被发现与脑梗塞的遗传风险相关。
ACE基因编码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该酶参与调节血压和血管收缩。
研究人员发现,ACE基因的缺失型或突变型与脑梗塞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联。
这种突变会导致血管紧张素的生成和代谢异常,进而增加脑梗塞的危险。
虽然上述基因的突变与脑梗塞的遗传风险密切相关,但需要注意的是,它们并不是直接导致脑梗塞的原因。
脑梗塞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叠加作用的过程,遗传因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其他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和饮酒等生活方式因素以及年龄、性别等非可改变因素也都与脑梗塞的发生密切相关。
甘肃医药2019年38卷第7期Gansu Medical Journal ,2019,Vol.38,No.7脑卒中占全球每年总死亡人数的9.5%[1]。
缺血性脑卒中在世界范围内是导致人类死亡主要原因[2]。
在美国和中国每年分别有大约80万和200万人卒中[3]。
进展性脑梗死(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PCI )是各种因素导致脑梗死体积增大,病情进展性加重,虽然经过治疗、干预,仍难以控制,预后欠佳,致残率显著升高。
一般认为急性脑梗死起病6小时至1周神经功能缺失加重,脑梗死体积扩大可认为脑梗死出现进展[4]。
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病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脑卒中家族史、冠心病史、高脂血症史、颈动脉狭窄、发热、年龄、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NIHSS 评分、血糖、总胆固醇(TC )、甘油三酯(TG )均可能导致缺血性卒中的进展。
本研究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研究引起卒中进展的危险因素,评估其危险程度,对其早期进行干预。
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6年6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住院治疗脑梗死患者80例,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其中进展性脑梗死患者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64.50±6.85)岁;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50例,其中男性27,女性23例,平均(64.36±7.13)岁;两组一般资料及基础疾病无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急性脑梗死诊断按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诊治指南2014[6];②起病24小时内入院;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评分增加2分或以上认为脑梗死出现进展。
排除标准:①脑栓塞;②脑出血及梗死后出血;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④风湿免疫性疾病;⑤血液系统疾病;⑥重要脏器功能不全。
脑梗塞的患病趋势与流行病学调查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常因脑动脉阻塞导致脑区缺血缺氧而发生。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梗塞的患病率逐渐增加。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的分析,探讨脑梗塞的患病趋势以及可能的风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一、脑梗塞的患病趋势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脑梗塞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15百万人患上脑梗塞,是导致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特别是在发达国家,脑梗塞已经成为人口健康的重大问题。
二、脑梗塞的流行病学调查1. 年龄和性别的关联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脑梗塞的患病率逐渐增高。
尤其是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脑梗塞的风险显著升高。
此外,男性在脑梗塞中的患病率略高于女性,但女性由于寿命更长,在总体上患病人数相对较多。
2. 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研究发现,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与脑梗塞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习惯都会增加患脑梗塞的可能性。
3. 慢性病和疾病风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是导致脑梗塞的主要风险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这些慢性病与脑梗塞的关联性较高,控制好这些疾病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脑梗塞的发生。
三、预防与治疗策略在了解脑梗塞的患病趋势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来降低患者的风险和改善患者的病情。
1. 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能够有效预防脑梗塞的发生。
特别是在中年以及存在慢性病风险的人群中,更需要重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2. 控制慢性病的发展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的患者,积极控制病情,定期检测相关指标,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有助于降低脑梗塞的发生风险。
3. 教育与宣传加强对脑梗塞的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脑梗塞风险的认识,促使大家关注自身健康,了解预防措施,及早发现病情。
脑梗塞的风险评估和预防指南脑梗塞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生与心脑血管系统的病理变化密切相关。
为了更好地评估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本文将详细介绍脑梗塞的风险评估及预防指南。
一、脑梗塞的风险评估1. 家族史家族史是判断个体脑梗塞风险的重要依据之一。
如果家族中有脑梗塞或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个体的脑梗塞风险将显著增加。
2. 年龄和性别年龄是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脑梗塞的风险也会逐渐增加。
在同等条件下,男性较女性更容易发生脑梗塞。
3. 高血压高血压是脑梗塞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患有高血压的人群脑梗塞的发病风险较高。
4. 糖尿病糖尿病可以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增加血管病变的风险。
因此,糖尿病患者患脑梗塞的可能性也较高。
5. 高血脂高血脂是脑梗塞的危险因素之一。
血液中高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增高会导致血管阻塞,增加发生脑梗塞的风险。
二、脑梗塞的预防指南1. 健康饮食合理的饮食是预防脑梗塞的重要策略之一。
应尽量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的摄入。
仅靠饮食无法满足所需的营养时,可以适量补充合适的营养素。
2. 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体重对于预防脑梗塞非常重要。
肥胖会增加患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从而进一步增加发生脑梗塞的概率。
3. 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制饮酒和避免药物滥用是预防脑梗塞的重点。
研究表明,长期吸烟和过度饮酒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管阻塞的风险。
此外,滥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脑梗塞的发生。
4. 控制血压和血糖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来说,控制血压和血糖的水平非常关键。
定期测量血压和血糖,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脑梗塞的风险。
5. 积极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健康水平。
定期参加运动活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对预防脑梗塞非常有益。
结语脑梗塞的风险评估和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评估个体的危险因素,制定合理的预防策略,可以显著降低脑梗塞的发病率。
脑梗塞的并发症及风险评估脑梗塞是由于脑部血管突发性阻塞导致的血液供应不足。
它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和风险。
本文将探讨脑梗塞的常见并发症,并介绍风险评估的方法。
一、脑梗塞的常见并发症1.1 脑功能障碍:脑梗塞导致脑血液供应不足,会引起脑组织损伤或死亡。
这可能导致一系列脑功能障碍,如语言障碍、认知障碍、运动障碍等。
这些并发症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肢体瘫痪:脑梗塞会导致肢体的运动障碍,从轻微的运动受限到完全瘫痪。
这是由于脑部某个区域的血供中断,导致神经信号无法传递至肢体。
肢体瘫痪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1.3 咀嚼和吞咽障碍:脑梗塞会影响脑干的功能,导致咀嚼和吞咽困难。
患者可能会有吞咽困难、喉咙疼痛以及食物误吸等问题。
这样的并发症可能增加患者患肺炎等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1.4 语言障碍: 脑梗塞可能损害导致语言能力的大脑区域,导致患者出现言语困难或失语症。
这给日常交流和社交活动带来了挑战。
二、脑梗塞的风险评估为了预测脑梗塞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医生通常会进行风险评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风险评估方法:2.1 CHA2DS2-VASc评分系统:该评分系统用于评估患者患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时发生脑梗塞的风险。
通过考虑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可以计算出患者的风险得分。
根据得分,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2 ABCD2评分系统:该评分系统用于评估患者脑梗塞短期发生的风险。
该评分系统考虑了患者的年龄、血压、临床症状等因素,并根据得分来评估患者的危险程度。
2.3 血液检测: 有一些特定的生化指标如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D-二聚体(D-Dimer)等可以用来评估脑梗塞风险。
这些指标可以检测炎症、凝血和血栓形成等相关因素,从而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脑梗塞风险。
三、结论脑梗塞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和风险。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脑功能障碍、肢体瘫痪、咀嚼和吞咽障碍以及语言障碍。
进展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中华硕博网 WWW.CHINA-B.C0M 2009年03月07日来源:互联网
中华硕博网核心提示:摘要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
方法:进展性脑梗塞30例和稳定性脑梗塞30例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进展性脑梗塞患者合
摘要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
方法:进展性脑梗塞30例和稳定性脑梗塞30例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进展性脑梗塞患者合并血管狭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血管狭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进展性脑梗塞患者的危险因素。
感染、发热也是相关因素。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塞危险因素
进展性脑梗塞是指发病后经临床治疗仍进行性加重的梗塞,病情进展一般发生在发病后6h至1周。
这些患者在发病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神经功能恶化,从而导致致残率和病死率高。
从2003年至2006年我们共收治了30例进展性脑梗塞。
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0例SIP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发病年龄48~76岁,平均61.8岁,症状加重时间为数小时至8d,3d内加重22例,3d后加重8例。
对照组30例脑梗塞患者中男21例,女9例,发病年龄46~78岁,平均6
2.3岁。
1.2病例选择:30例SIP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经头颅CT证实为脑梗塞,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在入院时,病情进展后进行,两者相差4分以上,病情进展后复查头颅CT排除脑出血,同时除外脑栓塞。
30例稳定性脑梗塞患者为同期住院的患者。
1.3方法:全部患者入院时均做头颅CT检查,入院后监测血压和体温,d2晨起抽血化验测定空腹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并与一周后复查。
所有患者均做颈部血管彩超检查。
1.4统计学方法:均采用t和X2检验。
2结果
进展性脑梗塞合并血管狭窄、高血压病22例,合并糖尿病12例,合并高血脂15例,合并纤维蛋白原增高7例,感染、发热5例。
对照组合并血管狭窄17例,合并高血压病10例,合并糖尿病8例,合并高血脂10例,合并纤维蛋白原增高4例,合并感染、发热2例,两组数据相比有显著差异性。
3讨论
进展性脑梗塞是目前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患者表现为治疗过程中病情出现恶化,脑梗塞的原发神经症状和体征加重,如出现肢体瘫痪加重,言语障碍加重,意识障碍加重等。
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脑血管狭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与进展性脑梗塞密切相关。
感染、发热也是相关因素。
根据病理学观点,进展性脑梗塞意味着通过组织坏死的扩散或凋亡使病变体积增加。
在脑梗塞最初数小时内半暗带体积可占最初缺血损伤区50%。
根据闭塞血管的大小,侧支循环的程度,可有不同的转变。
如存在足够的侧支血液供给和早期自发性再通,则出现早期临床症状改善。
相反则导致梗塞进展[2]。
3.1血压与脑梗塞进展:本资料显示SIP患者大都有长期的高血压病史,而早期的降压治疗可促进SIP发生。
长期慢性高血压可使脑大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脑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出现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
大血管病变可导致狭窄远端血液灌注减低,在侧支循环不良的部位发生梗塞。
假如这时血压下降,可加重这部分缺血,从而发生SIP。
早期血压下降是肢体瘫痪,症状加重的重要原因。
因此,我们提倡脑梗塞急性期,假如血压不是太高,应禁止降压治疗,以保证足够的侧支循环血量。
3.2糖尿病与脑梗塞进展:糖尿病能导致和加重脑梗塞。
长期糖尿病可使脑内大小血管发生狭窄和闭塞。
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塞时,高血糖和缺血缺氧,导致细胞内外酸中毒,加重局部脑细胞缺血、水肿和坏死,从而使半暗带区转化为不可逆损伤。
糖尿病患者血浆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增高、血小板聚集性高,合并高脂血症导致血粘度增高[3],易造成SIP。
3.3血管狭窄与脑梗塞进展:颅内外血管闭塞是进展性脑梗塞的主要原因。
大多数进展性脑梗塞患者闭塞的动脉位于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
动脉闭塞而侧支循环不良或根本无侧支循环,故出现临床症状加重。
3.4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与脑梗塞进展: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增高可使血粘度增高,可促进血栓形成和扩展。
高脂血症可加速动脉硬化,加速大血管闭塞,可造成脑梗塞的临床症状进一步加重。
3.5感染、发热与脑梗塞进展:脑梗塞发病后最初24h发热,即使体温轻度升高,也是预后不良和与原发性无关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重要猜测因素。
有研究表明体温升高1℃,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对危险度增高8.2倍。
起病前后近期感染可以作为脑梗塞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4]。
综上所述进展性脑梗塞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应针对不同的机制进行治疗。
扩容、降纤、抗凝、神经细胞的保护可同时进行,同时注重急性期不可盲目降压。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界脑血管学术会议.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82.[2]陈兴洲,李宏建,陆兵勋.恶化性卒中[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2000,8:109-111.[3]蒲传强,郎森阳,吴卫平.脑血管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69.[4]姬恒梅,贾艳辉.进展性脑卒中36例病因分析[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