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甘露之变影响:朝权被宦官掌控 能废立皇帝
- 格式:docx
- 大小:4.69 KB
- 文档页数:2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文宗与甘露之变甘露之变为什么最后会失败?导语:唐文宗即位后,深恶宦官专权乱政,乃以李训为宰相,以郑注为凤翔节度使,谋内外结合而除之。
太和九年,李训和舒元舆等以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唐文宗即位后,深恶宦官专权乱政,乃以李训为宰相,以郑注为凤翔节度使,谋内外结合而除之。
太和九年,李训和舒元舆等以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为名,试图将宦官一网打尽。
唐文宗是由宦官从十六王宅中迎出而立为皇帝的。
文宗的祖父宪宗、哥哥敬宗都是被宦官杀害,其父穆宗也是宦官拥立的。
为了“刷君父之仇耻”,文宗决心剪除骄横的宦官。
宦官最初是以一种特殊的奴隶身份出现的,但此时的宦官却握有军权,控制禁军,指挥朝政,实力非同小可。
而文宗本身是由藩王登上皇位的,既没有东宫之侍者,也很少有心腹重臣。
当时的朝官中党争激烈,对去宦毫无兴趣,文宗只有在资历不深的朝官中寻找可靠之人。
最先被文宗看中的是孤寒而进的翰林学士宋申锡。
于是文宗与宋申锡密谋去除大宦官王守澄,却不料密谋泄露。
王守澄等人反诬告宋申锡谋反。
宋申锡被贬,死于开州。
第一次去宦虽然失败,但文宗并没有因此灰心,相反,他吸取教训,又开始物色新的人选。
这时,李训与郑注便应运而出。
郑注为维州翼城人.家世微贱,机智善辩,医术高明。
行医到徐州,由牙将推荐给节度使李愬。
李愬服用郑注的药很有效验,就任用为牙推,后把他推荐给监军宦官王守澄。
王守澄为枢密使,就带郑注入京。
大和七年,文宗患了风疾不能言语,王守澄便推荐已为昭义行军司马的郑注进京为文宗治病,很有效果。
由是郑注得宠,被召入长安。
李训是世家子弟,李逢吉的侄子,精通经学,中过进士。
曾因事流放,后来居住洛阳,认识了郑注。
郑注将李训介绍给王守澄,王遂将其推生活常识分享。
甘露之变,甘露之变为何会发生,甘露之变造成了什么影响?前言说起我们中华人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有过许多许多的朝代,而在这些朝代发展的过程中又有着许多的不同的阶级。
在这些不同的阶级中,其中拥有最高地位的一般就是君主,君主阶级一般是最好的地位。
但是今天我们要讲到的是君主阶级在之前受到别人的控制,渐渐的随着时间的变化,君主不想要再受到这些人的控制了。
于是在一次机会中,当时的君主利用了一些计谋将这些控制他的人给杀死了。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都知道这场事变是什么了吧。
没错,这场事变就是历史上著名鼎鼎的甘露之变,关于这场甘露之变,历史上的许多人对于这场甘露之变认为有着许多不一样的看法,许多人认为当时唐朝的最高统治者这种做法有些残暴,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甘露之变的一些具体内容吧。
郑李之争唐朝在建立后,经过多位君主数年的发展,成为了著名鼎鼎的富裕的朝代。
但是由于唐朝政治的一些长期的发展缺陷,导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发生导致了唐朝宦官手中势力开始不断扩大。
而这些宦官因为想要让自己的政权不断扩大,于是,他们便安排一些人进入朝堂做官。
宦官安排李训和政主担任较高的职位,但是这两个人却想要将这些宦官给解决了。
虽然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但是他们却开始相互争功,渐渐的导致了他们二人开始分为两派。
当李训成为当时唐朝的宰相后,他便打算开始执行他要除掉宦官的计划了,在李训的计划里除掉宦官后,他便要将郑注除掉。
当郑注知道了李训的计划后,于是,李训便决定为自己谋划一把。
在后来二人的合作除掉宦官的活动中,郑注便率先抢下了功劳。
在后来的邀功中,郑注将他手下的人不断安插到各个地方,李训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十分生气。
据《资治通鉴》记载:始,郑注与李训谋,至镇,选壮士数百,皆持白,怀其斧,以为亲兵。
是月,戊辰,王守澄葬于水,注奏请入护葬事,因以亲兵自随。
仍奏令内臣中尉以下尽集水送葬,注因阖门,令亲兵斧之,使无遗类。
约既定,训与其党谋:'如此事成,则注专有其功,不若使行余、以赴镇为名,多募壮士为部曲,并用金吾、台府吏卒,先期诛宦者,已而并注去之。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甘露之变不甘受制于家奴而进行的反击—甘露之变纵观中国历史,宦官擅权的情形在东汉、唐朝和明朝最为严重。
而唐朝尤有特点:连天子的废立也常常由宦官来决定。
从唐穆宗起,唐代有九个皇帝,其中穆宗(821~824年在位)文宗(827~840年在位)、武宗(841~846年在位)、宣宗(847~859年在位)、懿宗(860~873年在位)、僖宗(874~888年在位)、昭宗(889~903年在位)七个皇帝为宦官所立。
只有敬宗(825~826年在位)是穆宗册立的,最后的皇帝哀帝(904~907年在位)是藩镇朱温所立,不关宦官的事,然而只有四年唐朝就亡国了。
所以可以说,唐朝后期八十年,皇帝是宦官所掌握的。
这些被宦官所掌握的皇帝中,并非所有的皇帝都任由宦官胡作非为。
他们中还是有人想铲除宦官势力,重振当年祖上的荣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文宗所发动的甘露之变。
从文宗的父亲穆宗开始,皇帝由宦官拥立。
掌握唐朝廷政权的人,不是皇帝而是宦官。
当时宦官梁守谦、王守澄等掌握朝政,穆宗在宦官手下当皇帝,只求奢侈放纵的生活得到满足,根本不想参与朝政。
穆宗希望长生不老,宠信方士,结果服用长生药时中毒而死,只当了三年皇帝。
太子李湛即位,就是唐敬宗。
敬宗倒是穆宗册立的太子,但即位时才十五岁,不思进取,一味玩乐,还荒唐之极地创造了击球将军的官衔。
敬宗性情暴躁,刻薄寡恩,稍有不如意,就拿左右的人出气,因为左右都怨恨他。
有一天,唐敬宗“打夜狐”还宫,兴致盎然,与宦官刘克明、击球将军苏佐明等二十八人饮酒作乐。
酒酣之时,敬宗入室更衣。
殿上烛火忽灭,刘克明等人合伙将敬宗杀死于室内。
敬宗在位不足三年,死时才十八岁。
随后,刘克明等假冒敬宗旨意,拥立绛王李悟(宪宗第六子)为皇帝。
又开始谋夺其他宦官手中的权力,结果惹恼了被称为“四贵”的四大宦官——内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以及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魏从简、中尉梁守谦。
这四人是是宦官中的实力派。
为了自保,王守澄等人领禁兵迎立敬宗弟江王李涵为皇帝。
历史典故:天降甘露事件导读:从唐穆宗以后,唐朝的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的。
这样一来,宦官的权力就更大了,连皇帝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还有谁敢跟他们作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唐文宗李昂(穆宗的儿子)即位的第二年,各地推荐的举人到京都应试。
有一个举人叫做刘蕡(音fén),在试卷里公开反对宦官掌权,认为要国家安定,应该排斥宦官,把政权交给宰相,把兵权交给将帅。
这份考卷落在几个考官手里,考官们传来传去地看,赞不绝口,觉得不但文采好,而且说理精辟,是篇难得的好文章。
但是到了决定录取的时候,谁也不敢表示态度,因为录取了刘蕡,得罪了宦官,他们的位子也就保不住了。
结果,跟刘蕡一起来投考的二十二人都中了,刘蕡却落了选。
刘蕡是大家公认的杰出人才,这次因为说了些正直话落选,大家都觉得委屈了他。
中选的举人说:“刘蕡落选,我们倒中了榜,太叫人惭愧了。
”唐文宗在宦官操纵之下过日子,自己也很气恼,他一心一意想除掉宦官。
有一次,唐文宗生了一场病,急于找医生。
正好宦官头子李守澄手下有个官员叫做郑注,精通医道。
王守澄把他推荐给唐文宗治病。
文宗服了他的药,果然病一天天好了起来。
唐文宗很高兴,召见郑注,发现郑注口齿伶俐,像是个有才干的.人,就把他提拔为御史大人。
郑注有个朋友李训,原是个很不得志的小官员,听到郑注受到朝廷重用,就带了一些礼物求见郑注。
郑注正好想找个帮手,就请王守澄把李训推荐给文宗。
李训也得到文宗的信任,后来,竟被提升为宰相。
李训、郑注两人取得了唐文宗的信任,文宗把自己想除掉宦官的心事告诉他们。
他们就跟文宗秘密商量,想法削弱王守澄的权。
他们打听到王守澄手下有个宦官仇士良,跟王守澄有矛盾,就请文宗封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带领一部分禁卫军。
接着,李训又解除了王守澄的兵权。
王守澄失了兵权,就容易摆布了。
最后,唐文宗给王守澄一杯毒酒,把他杀了。
去了王守澄,接下来就要除掉仇士良了。
历史事件:甘露之变历史事件:甘露之变导语:甘露之变,唐朝后期历史事件。
公元835年,27岁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
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以前,有个举人叫刘蕡,他是个直言不讳之人。
他为人正直,意见鲜明。
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身边的人都是这么看待他的。
唐文宗李昂即位的第二年,各地推荐的举人到京都应试。
有一个举人叫做刘蕡,在试卷里公开反对宦官掌权,认为要国家安定,应该排斥宦官,把政权交给宰相,把兵权交给将帅。
这份考卷落在几个考官手里,考官们传来传去地看,赞不绝口,觉得不但文采好,而且说理精辟,是篇难得的好文章。
但是到了决定录取的时候,谁也不敢表示态度,因为录取了刘蕡,得罪了宦官,他们的位子也就保不住了。
结果,跟刘蕡一起来投考的二十二人都中了,刘蕡却落了选。
刘蕡是大家公认的杰出人才,这次因为说了些正直话落选,大家都觉得委屈了他。
中选的举人说:“刘蕡落选,我们倒中了榜,太叫人惭愧了。
”唐文宗在宦官操纵之下过日子,自己也很气恼,他一心一意想除掉宦官。
有一次,唐文宗生了一场病,急于找医生。
正好宦官头子李守澄手下有个官员叫做郑注,精通医道。
王守澄把他推荐给唐文宗治病。
文宗服了他的药,果然病一天天好了起来。
唐文宗很高兴,召见郑注,发现郑注口齿伶俐,像是个有才干的人,就把他提拔为御史大人。
郑注有个朋友李训,原是个很不得志的小官员,听到郑注受到朝廷重用,就带了一些礼物求见郑注。
郑注正好想找个帮手,就请王守澄把李训推荐给文宗。
李训也得到文宗的信任,后来,竟被提升为宰相。
李训、郑注两人取得了唐文宗的信任,文宗把自己想除掉宦官的心事告诉他们。
他们就跟文宗秘密商量,想法削弱王守澄的权。
他们打听到王守澄手下有个宦官仇士良,跟王守澄有矛盾,就请文宗封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带领一部分禁卫军。
接着,李训又解除了王守澄的兵权。
王守澄失了兵权,就容易摆布了。
最后,唐文宗给王守澄一杯毒酒,把他杀了。
甘露之变造成了什么后果?甘露之变是公元835年,唐文宗与臣子策划的一场针对宦官的政变行动。
企图通过里应外合的政变,将宫内权宦彻底铲除,但因多种因素导致失败,愤怒的权宦们随后对包括宰相在内的朝臣展开血腥镇压和清洗,也为唐朝的覆灭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甘露之变唐朝宦官专权的背景唐朝的灭亡有三个重要的原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但是宦官专权对唐朝政府的危害显然比另两者来的更深,因为相对于藩镇和朋党来说,宦官对于唐朝皇帝或者中央政府的危害来的更直接也更持久。
•唐朝的权宦始于玄宗朝的高力士,但是高力士还没有表现出威胁朝廷的迹象,他仅仅是因为受到玄宗皇帝的宠信,在朝野内外有较大影响力而已。
真正开始出现权倾朝野的宦官是从肃宗朝的李辅国开始,因为在拥立肃宗和平定安史之乱等重要事件上的功劳,李辅国权倾朝野,在肃宗、代宗两朝拥有非常大的权势,甚至代宗皇帝都得叫他“尚父”。
•公元762年代宗诛杀了李辅国后,另一个权宦鱼朝恩登场了。
他本来就已是当时李辅国之外的一大权宦。
他有两件事深刻影响了后来中晚唐的政局,一是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接收了原来哥舒翰在西北建立的神策军,这支部队在被唐朝抽调回中原平叛时,老巢被吐蕃占领,无家可归的神策军便被鱼朝恩收留,从此成为鱼朝恩掌握的军队。
二是在公元763年,吐蕃人进攻长安,代宗仓皇逃离,身边的禁军离散,鱼朝恩率领神策军救驾有功,此后神策军就成为了唐朝的禁军。
后来代宗又设计诛杀了跋扈的鱼朝恩,也使神策军的控制权回到了唐朝皇帝的手中。
•此后在783年,唐朝又爆发了一场“泾原兵变”。
导致当时的德宗皇帝逃离长安,而身边护驾的又只有宦官,此后虽然在其他忠于唐朝的将领的努力下平定了叛乱,但是德宗皇帝已经不再信任统兵的将领了,于是他将身边的禁军也就是神策军的指挥权交给了亲信的宦官,因为他认为宦官没有子嗣就不会有反叛和篡位的可能。
从此唐朝的禁卫军就掌握在宦官的手中了。
这也导致后来宦官专权的情况难以消除,因为皇帝已经逐渐没有能力控制那些权宦们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朝中后期血流成河的“甘露之变”
导语:唐朝中后期,握有枪杆子神策军的的宦官群体成为凌驾于皇权之上的特殊人群,他们擅行废立、把持朝政。
文武百官只有向他们靠拢、仰他们鼻
唐朝中后期,握有枪杆子——神策军的的宦官群体成为凌驾于皇权之上的特殊人群,他们擅行废立、把持朝政。
文武百官只有向他们靠拢、仰他们鼻息才能在朝堂上立稳脚跟。
不过,如果你以为这帮死太监只会舞刀弄枪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经验积累,他们已经逐渐总结出了一套非常成熟并且行之有效的对付皇帝、掌握大权的办法,并经有宦官界的翘楚和老前辈仇士良总结如下:
“经过多年实际工作经验,深入比对多个鲜活案例,本人发现如何引导咱们选的天子走上正路呢?最主要是不能让他们闲着没事干,要用天下各种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好看的、好听的东西去引诱他,让他的生活充实起来,让他沉迷吃喝玩乐不能自拔,再也没有精力管其他的事情。
如此一来,朝廷上下,不都是我们说了算嘛!特别的要注意的是:不能让皇帝读书,一个通晓古今、满腹韬略的皇帝相当可怕,也不能让皇帝靠近那些个读书人,那些人蔫坏蔫坏的的,会给皇帝讲前朝那些兴亡旧事,这样就会让皇帝对咱们产生戒备心理,从而不断疏远防范我们,这样就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麻烦!”
仇老前辈不愧是宦官界的先进工作者,总结的相当精辟。
不过,哪里有压迫,哪儿就有反抗!面对这帮宦官的倒行逆施、胡作非为,还是有一些皇帝在身边大臣们的配合下对他们发起猛烈的冲击,“甘露之变”就是其中最接近成功的一次!
(一)A方案、B方案
生活常识分享。
甘露之变造成了什么后果?甘露之变是发生在唐代文宗朝的除宦事件。
这是一起由翰林学士李训、郑注合谋发动的,旨在全部消灭当时颇具权势的在朝宦官集团的一场未遂流血政变。
政变的结果是翰林学士势力失败被杀,还因此祸及外朝宰相等官员,一度造成了宦官专权独大的局面,并由此对当时的政治形势与社会面貌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一、“甘露之变”的背景唐朝从玄宗时起,宦官逐渐掌权,肃宗时,因李辅国拥立之功,开始掌握兵权,此后李辅国更加跋扈嚣张,擅权作福。
此后,皇帝不再信任朝臣,转而相信宦官,开始了唐朝真正的宦官专权。
唐肃宗时用权阉李辅国掌禁兵,德宗设护军中尉二人、中护军二人,全以宦官充任,统率左右神策军、天威军等禁军。
元和初年,宪宗设枢密使一职,以宦官二人充任。
枢密使的任务是为皇帝传宣诏令,承受外朝表奏。
二枢密使和二护军中尉合称“四贵”,中尉掌军和枢密掌政,为宦官专权提供了切实的保证。
宦官掌握中央禁军军权后,地位愈加巩固,权势愈加膨胀,以至“藩镇节将,多出禁军,台省清要,时出其门”,连皇帝的废立生杀也操纵在他们手中。
唐朝后期的皇帝顺宗、宪宗、敬宗皆死于宦官之手,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都是由宦官拥立的。
唐代宰相等朝官机构均在宫城之南,俗称“南衙”。
宦官机构及禁军驻地均在宫城之北,俗称“北司”。
宦官挟军干政,侵夺宰相等朝官职权,引起所谓“南衙北司之争”。
宦官专权威胁到皇权,也引起朝臣的反对。
皇帝和朝臣不甘心受宦官支配,于是发生了反宦官的斗争。
二、甘露之变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27岁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
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
史称“甘露之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甘露之变为什么会失败甘露之变的影响
导语:甘露之变是指发生在大和九年十一月的一次政变,在这次政变中最终得力的是宦官,从而造成了朝廷中很多官员被杀。
那么发生甘露之变是哪个皇帝
甘露之变是指发生在大和九年十一月的一次政变,在这次政变中最终得力的是宦官,从而造成了朝廷中很多官员被杀。
那么发生甘露之变是哪个皇帝,这个皇帝做了什么呢?
当唐敬宗被宦官杀了以后,宦官王守澄就立李昂唐文宗为帝。
所以甘露之变是发生在唐大和时期。
唐文宗向来就是不满宦官的专权,于是就和大臣李训、郑注谋划。
李训和郑注本来商量好由郑注以协助王守澄的葬礼为名,带领数百精兵前来,趁机将宦官一网打尽,但是李训不想让郑注得功,所以就自己出任,暗中招募士卒,提前行动了。
大和九年,文宗和大臣在紫宸殿上早朝,左金吾卫大将军禀奏说在左金吾仗院内的石榴树晚上生了甘露,是祥瑞的征兆。
李训等人劝文宗亲自去观看,文宗到含元殿,他命宰相及中书、门下两省的官员前去视察一下,他们回来禀报说那不是真甘露。
文宗刻意派仇士良等一些宦官前去查验,李训等人事先暗藏着甲兵,用来暗杀宦官。
仇士良到达后,看到韩约神色有些惊慌,又发现周围有伏兵,于是立即返回含元殿劫持了文宗回内殿。
李训见状,叫金吾军前去护驾。
金吾军带领一些兵卒虽然杀了不少宦官,但还是阻止不了宦官挟持走了文宗。
仇士良挟持文宗之后,杀了很多大臣,将李训、郑注等人全都捕杀。
宦官认为这是文宗和李训、郑注等人事先熟知的,于是对文宗十分不满,此后文宗更是受到了宦官的压制,最后郁郁而终。
甘露之变为什么会失败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晚唐时期郑注和李训发动甘露之变标志着什么?导语:唐敬宗李湛只做了3年皇帝就被杀掉,李湛的弟弟李昂在宦官王守澄、梁守谦的拥立下当上了皇帝,是为唐文宗。
文宗是唐朝中后期有所作为的皇帝唐敬宗李湛只做了3年皇帝就被杀掉,李湛的弟弟李昂在宦官王守澄、梁守谦的拥立下当上了皇帝,是为唐文宗。
文宗是唐朝中后期有所作为的皇帝之一,他看不惯宦官的胡作非为,一心想铲除宦官势力,夺回政权,便从下层分别提拔了郑注、李训为御史大夫和宰相作为心腹。
而“甘露政变”就是由他发动的,旨在惩治宦官,夺回权力的一次政变,但可惜是安排欠周密而以失败而告终。
大和九年(835年)11月21日,文宗上朝,李训指使手下官员奏称,左金吾大厅后的石榴树上有甘露,李训说这是祥兆,就带领文武百官向文宗道贺。
文宗命李训率领百官去察看,李训回来又说这不象真的甘露,文宗故意表示惊讶,命仇士良、鱼志弘带领众宦官去复看。
李训事先已经在左金吾衙门埋伏了了亲兵几百人,当仇士良等宦官在李训的党徒禁卫军将军韩约陪同下走到左金吾门口时,韩约显得神情很紧张,脸色都白了,这使仇士良产生了怀疑。
这时,一阵风吹动了门边的布幕,仇士良等见里面埋伏了许多兵士,知道不妙,退身逃回,将文宗推入软轿抬着就走。
李训追上去拉住轿子不放,被一个宦官当胸一拳打倒在地,仇士良等便簇拥着轿子逃入宫内。
李训见计谋败露,化装逃出京城。
仇士良指挥神禁军大加搜捕,屠杀了朝官1千多人,并于终南山追杀了李训。
郑注闻变,引兵退回风翔,也为监军张仲清所杀。
这就是史称的“甘露之变”。
事变以后,文宗就被宦官软禁,国家政事由宦官集团专权,朝中宰相只是行文书之职而已。
宦官气势凌人,威胁天子,藐视宰相,欺凌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朝宦官仇士良为何能将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导语:仇士良,汉族,循州兴宁(今广东兴宁)人。
他曾担任五坊使、神策左军中尉、内侍监等官职,十分善于玩弄权术。
那么,这位骄横跋扈的宦官仇士良仇士良,汉族,循州兴宁(今广东兴宁)人。
他曾担任五坊使、神策左军中尉、内侍监等官职,十分善于玩弄权术。
那么,这位骄横跋扈的宦官仇士良如何控制皇帝的呢?仇士良如何控制皇帝仇士良早年在东宫侍候太子李纯,李纯即位后,封仇士良为内给事。
唐文宗李昂即位后,想借宦官之力打击宦官。
太和八年,唐文宗李昂不幸得了中风,一个名叫郑注的御医替皇帝把病治好了,因此郑注也受到了唐文宗李昂的信任。
之后,郑注把他的朋友——一个被流放的进士李训推荐给唐文宗,文宗就与他们二人商议清除宦官的办法。
可惜二人并不完全齐心协力,李训在没有与郑注商量的前提下,与舒元舆一起改变了事先定好的计划。
公元835年十一月的一天,将军韩约向唐文宗奏报:“左金吾卫中庭后面的石榴树上,夜里降下甘露。
”众臣认为这是祥兆,李训建议唐文宗派仇士良等宦官去仔细观察。
其实,李训和舒元舆早已在左金事吾卫的院内埋伏了几百名将士,韩约带着仇士良等宦官来到金吾卫时因紧张竟汗流不止。
这个细微的动作引起仇士良的怀疑,仇士良等宦官立刻退回含元殿。
他们劫走了唐文宗,以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令。
由于“甘露之变”仇士良完全掌握了朝廷大局。
事后,仇士良知道了文宗也参加了这场政变,心中对他十分憎恨,经常对皇帝无礼,失去朝廷大权的傀儡皇帝也无可奈何。
开成五年,唐文宗驾崩,仇士良竟丧心病狂地颁发伪诏,立李炎为皇太弟处理朝堂政事。
由于武宗是自己立的,仇士良更加猖獗,把皇生活常识分享。
什么是甘露之变与争党唐宪宗李纯去世后,穆宗李恒即位,他即位后游乐无度,藩镇割据局面再次出现,宦官的权势更加膨胀,朋党之争亦愈演愈烈,朝政又开始走下坡。
穆宗即位仅三年就去世。
接替即位的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都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且都是宦官拥立,又都是非正常死亡,反映出唐朝的政治形势已经越来越坏。
敬宗即位后,完全不理朝政,专好游乐击球摆宴,连上朝都很少。
敬宗过度的玩乐为他最后的结局埋下祸根。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初八日辛丑,敬宗出去“打夜狐”,回宫后又大摆宴席,在酒酣之时被宦官害死,时年仅十八岁。
接替即位的是文宗李昂,文宗勤勉听政、生活节俭、打击宦官,但后来因触犯宦官集团利益,于甘露之变中密谋诛杀宦官失败。
甘露之变后宦官团结一致,大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埋下残唐时藩镇和宦官的直接冲突。
开成五年(840年)正月初四,文宗于大明宫太和殿去世,时年33岁[25]:106。
接替文宗的是武宗,建元会昌(841年)。
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拥立下继位。
由于当时朝廷派系林立,仇士良不得已只好让武宗亲自处理朝政。
武宗重用李德裕以削减仇士良权力,也提出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会昌中兴。
他大力推行灭佛,史称会昌灭佛,在佛教史上他被列为三武灭佛的三个君主之一。
武宗推行道教,希望长生不老,最后因为服用金丹去世。
在这四朝期间,牛李党争进行得异常激烈,严重损耗唐朝国力。
牛李党争起始于元和三年(808年)的科举考试,举人牛僧孺、李宗闵、皇甫湜等在考卷里批评朝政要求改革。
考官认为两个人符合选择的条件,便把他们推荐给宪宗。
这引发当时宰相李吉甫(李德裕之父)不满,因而引发两派激烈争夺,最后李吉甫贬为淮南节度使,另任命宰相。
朝中大臣由此开始分为两派。
李党主张对藩镇用兵以恢复中央集权,而牛党主张和平妥协。
牛党不满科举制度,李党则倾力拥护。
李党建议精简国家机构,牛党反之[1]。
唐穆宗即位后,又举行进士考试。
由牛党人物钱徽主持,却被告徇私舞弊。
历史典故:甘露之变历史典故:甘露之变甘露之变后,宦官一直牢固地掌握军政大权,君主的废立、生杀也是掌握在宦官手中,为中国历史的第二次宦官时代的开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甘露之变,欢迎阅读!唐宪宗平定淮西以后,变得骄傲自得起来。
他开始信奉神道,下诏求能炼长生金丹的方士。
公元820年,他服了金丹以后,脾气变得暴躁不定,宦官因而常常被认为有罪而处死。
不多久,他就暴死于宫中。
宪宗虽然平定了藩镇之乱,但对宦官一直是信任并依靠的,所以宦官的势力很大。
宪宗死后,宦官王守澄、陈弘x擅自立李恒为帝,这就是唐穆宗。
穆宗病死后,他的儿子敬宗只做了一年皇帝,就被宦官杀了,王守澄等人又迎立李昂为帝,这就是唐文宗。
文宗即位后,王守澄因拥戴有功,由枢密使升为骠骑大将军。
表面上,文宗对宦官加以恩宠,但内心非常恨他们。
特别是看到杀害宪宗的凶手还没有被惩治,宦官们却权力大到可以任意弑杀、拥立皇帝,文宗心里更加不能忍受。
公元831(太和五年),文宗曾与宰相宋申锡密谋,如何剪除宦官。
可是秘密却被京兆尹王泄露,宋申锡因此被贬,计划也失败了。
但文宗不甘心,仍在悄悄地物色能帮他除去宦官的人。
两年后,文宗患病,嘴里说不出话来。
王守澄推荐了他手下的官员郑注,给文宗看病。
郑注早年以行医为业,那年他到襄阳时,襄阳节度使李正患病,他给李使用了偏方,李服用后十分见效,就让他留下来做官,军政之事都让他参加决定。
通过李,郑注又认识了王守澄,王守澄调到内廷后,郑注也随着来到京师。
文宗服了郑注的药,也很有效,于是郑注又得到了文宗的宠信。
文宗憎恨宦官,但经过太和五年的失败,他又不敢向朝中大臣明说这件事。
郑注深知文宗的心思,常常秘密为文宗献计;又向文宗推荐了进士李训。
文宗见李训仪表堂堂,善辩论,多有手腕,十分高兴,对他越来越信任。
李训、郑注对当时的朝政都很有自己的见解,能准确地指出政治中的弊病和症结,加上他们又是王守澄推荐的,不会引起宦官的怀疑,文宗便与他们密谋除掉宦官的计划。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甘露之变背景:宦官势大掌握禁军控制皇帝?导语: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宦官专权的时代,没有一个是政治清明的,而宦官为祸最烈的,却是唐朝。
唐朝初期,统治者接受历史教训,对宦官有明确的限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宦官专权的时代,没有一个是政治清明的,而宦官为祸最烈的,却是唐朝。
唐朝初期,统治者接受历史教训,对宦官有明确的限制。
他们只用来侍侯皇帝、嫔妃和管理皇宫事务,不得干涉政务。
到开元末年,唐玄宗荒于政务,宠倚宦官高力士。
当时高力士权势显赫,贵盛无比,外间进奏的表文要先送到他那里,小事由他直接处理,大事才奏请唐玄宗。
太子李亨称他为二兄,诸王公主称他为阿翁,驸马称他为爷,唐玄宗本人称之为将军。
其权势之大,可见一斑。
不过高力士倒没有什么野心,他至死都像奴才一样效忠唐玄宗。
安史之乱以后,宦官势力在纷乱中恶性膨胀,一发而不可收拾。
特别是自设立枢密使和左右护军中尉的官职以后,宦官专权进一步得到了制度上的保证。
这两个官职都是由宦官专任。
前者的职责是把下面的奏章转呈皇帝,把皇帝的诏命下达朝臣,宦官因此能够参予国家机密,上下其手;后者统领神策禁军,神策禁军是国家的主要军事力量之一,负有卫戍皇宫的责任,皇帝实际上处在了宦官的监护之下。
安史之乱后,唐朝宦官势力开始坐大,唐德宗委任宦官掌管禁军并且成为定制,从此宦官势力变得不可抑制。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唐敬宗被宦官刘克明杀害,另一宦官王守澄立文宗为帝。
文宗向来不满宦官专权,大臣李训、郑注知道文宗有反抗之心,便与文宗密谋诛灭宦官。
李、郑二人是因为王守澄的引荐而得以进入朝廷任高职,文宗认为与二人谋事不易引起宦官们的警觉。
生活常识分享。
甘露之变的惨痛后果皇宫作为一个老百姓心中神秘的存在,在皇宫居住的皇帝妃子们,似乎都是老百姓一辈子都难以见到的对象。
在皇宫中除了皇帝和后妃之外,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宫女和宦官的,在历史上很少能够听见宫女干政产生一系列政变的,而宦官干政产生政变却是历史上常见现象。
并且在唐朝时期,宦官的权力已经达到了顶峰。
宦官掌兵原本以为在汉朝的时候宦官干政,干预皇帝的废立已经算是权力顶峰了。
毕竟在汉朝时期,由于外戚势力比较强大,当时的皇帝深受外戚的困扰,于是只能选择与自己亲近的一同长大的宦官作为自己取得权力的重要阶梯。
可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宦官一旦接触到了权力,他们滋生出来的欲望就开始不受皇帝所掌控了。
于是宦官们开始掌握朝廷的大事小情,干预朝政,甚至决定皇帝的废立,但是这还能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毕竟在汉朝宦官不掌兵权。
然而在唐朝,却出现了宦官掌兵的事件,这下直接将大唐王朝的兴衰交给了宦官的手中。
宦官掌兵的开端在于高力士。
高力士作为李隆基的贴身宦官,他掌兵完全是为了李隆基能够成功的平定当时的太平公主之乱。
李唐王朝在传至三世的时候经历了武周政权,但是经过神龙政变,武则天交出皇位,并且幽居深宫。
她将皇位传给了太子,而后太子登基之后居然将朝廷政务交由韦皇后、太平公主以及一群武氏家族的人一同打理。
这也就逐渐滋生了韦皇后等人的权力欲望,他们也想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因此,韦皇后与安乐公主毒死皇帝,李隆基提前探知此事,决定诛杀韦皇后一党,于是这才有了后来的大唐江山。
在这场战争中,由于自己的贴身宦官高力士作战有功,于是李隆基让高力士掌管禁军,毕竟禁军守卫皇宫,不交给自己放心的人,李隆基睡不安稳,于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启了宦官掌兵的先例。
马嵬坡兵变由于唐玄宗李隆基过度宠爱杨贵妃,因此将杨贵妃的三个姐妹分别称为国夫人,而杨贵妃的表哥杨国忠也被唐玄宗封为了丞相。
此时的唐玄宗已经没有了开元之治时的英明贤主的形象,反而变成了昏庸无道、残暴害人的昏君,重用外戚,宠信奸臣安禄山,积极扩大安禄山的权力。
甘露之变导读:公元835年,27岁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
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众多官员被杀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
史称"甘露之变"。
从唐穆宗以后,唐朝的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的。
这样一来,宦官的权力就更大了,连皇帝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还有谁敢跟他们作对呢?唐文宗李昂(穆宗的儿子)即位的第二年,各地推荐的举人到京都应试。
有一个举人叫做刘蕡(音fén),在试卷里公开反对宦官掌权,认为要国家安定,应该排斥宦官,把政权交给宰相,把兵权交给将帅。
这份考卷落在几个考官手里,考官们传来传去地看,赞不绝口,觉得不但文采好,而且说理精辟,是篇难得的好文章。
但是到了决定录取的时候,谁也不敢表示态度,因为录取了刘蕡,得罪了宦官,他们的位子也就保不住了。
结果,跟刘蕡一起来投考的二十二人都中了,刘蕡却落了选。
刘蕡是大家公认的杰出人才,这次因为说了些正直话落选,大家都觉得委屈了他。
中选的举人说:“刘蕡落选,我们倒中了榜,太叫人惭愧了。
”唐文宗在宦官操纵之下过日子,自己也很气恼,他一心一意想除掉宦官。
有一次,唐文宗生了一场病,急于找医生。
正好宦官头子李守澄手下有个官员叫做郑注,精通医道。
王守澄把他推荐给唐文宗治病。
文宗服了他的药,果然病一天天好了起来。
唐文宗很高兴,召见郑注,发现郑注口齿伶俐,像是个有才干的人,就把他提拔为御史大人。
郑注有个朋友李训,原是个很不得志的小官员,听到郑注受到朝廷重用,就带了一些礼物求见郑注。
郑注正好想找个帮手,就请王守澄把李训推荐给文宗。
李训也得到文宗的,后来,竟被提升为宰相。
李训、郑注两人取得了唐文宗的信任,文宗把自己想除掉宦官的心事告诉他们。
他们就跟文宗秘密商量,想法削弱王守澄的权。
他们打听到王守澄手下有个宦官仇士良,跟王守澄有矛盾,就请文宗封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带领一部分禁卫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甘露之变历史评价:第二次宦官掌权的时代导语:《旧唐书》:王者之政以德,霸者之政以权。
古先后王,率由兹道,而遂能息人靖乱,垂统作则者。
如梓人共柯而殊工,良奕同枰而独胜,盖在得其《旧唐书》:王者之政以德,霸者之政以权。
古先后王,率由兹道,而遂能息人靖乱,垂统作则者。
如梓人共柯而殊工,良奕同枰而独胜,盖在得其术,则事无后艰。
昭献皇帝端冕深帷,愤其厮养,欲铲宫居之弊,载澄刑政之源。
当宜礼一代正人,访先朝耆德,修文教而厚风俗,设武备以服要荒。
俾西被东渐,皆陶于景化;柔祗苍昊,必降于阙祥,自然怀德以宁,无思不服。
况区区宦者,独能悖化哉?故竖刁、易牙,不废齐桓之霸;韩嫣、籍孺,何妨汉帝之明。
盖有管仲、亚夫之贤,属之以大政故也。
此二君者,制御阍寺,得其道也。
而昭献忽君人之大体,惑纤狡之庸儒。
虽终日横经,连篇属思,但得好文之誉,庸非致治之先。
且李训者,狙诈百端,阴险万状,背守澄而劝鸩,出郑注以擅权。
只如尽陨四星,兼权八校,小人方寸,即又难知。
但虑为蚤虱而采溪荪,翻获螾蜓之患也。
呜呼明主!夫何不思,遽致血溅黄门,兵交青琐。
苟无籓后之势,黄屋危哉!涯、餗绰有士风,晚为利丧,致身鬼蜮之伍,何逃瞰室之灾。
非天不仁,子失道也!《新唐书》:李训浮躁寡谋,郑注斩斩小人,王涯暗沓,舒元舆险而轻,邀幸天功,宁不殆哉!李德裕尝言天下有常势,北军是也。
训因王守澄以进,此时出入北军,若以上意说诸将,易如靡风,而反以台、府抱关游徼抗中人以搏精兵,其死宜哉!文宗与宰相李石、李固言、郑覃称:“训禀五常性,服人伦之教,不如公等,然天下奇才,公等弗及也。
”德裕曰:“训曾不得齿徒隶,尚才之云!”世以德裕言为然。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揭秘血洗大明宫的始末唐文宗皇帝有感于敬宗的被弑乃至若干年前宪宗的暴崩,总想对宫里的宦官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洗。
为此,他特别留意于物包能够承此重任的合适人选。
最初,文宗想利用朝中大臣的权力来抑制宦官。
他先后提拔韦处厚、路隋、李德裕、牛僧孺为宰相。
这些人都是通过科举道路做官的,又多出身豪门大族,为了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彼此之间互相排挤、各树宗派,进行着激烈的“竞争”,有的不惜和宦官相勾结。
在这种情况下,文宗只好等待时机,物色新的人选。
终于,他找到了李训和郑注。
李训是肃宗时期宰相李揆的族孙,兵部郎中、翰林学士。
郑注为通王府司马,充右神策判官。
郑注、李训先是利用宦官内部的矛盾,不动声色地收拾了左神策军中尉元素。
王守澄对此感到很满意。
随后,郑注、李训又推荐宦官仇士良当左神微军中尉。
仇士良原来和王守澄一伙,在拥立文宗当皇帝过程中有功,因为王守澄对他没有提拔,所以心怀不满。
郑注、李训建议文宗提拔仇士良,就是要牵制王守澄。
不久,郑注、李训又怂恿文宗提拔王守澄为左右神策观军容使,解除他中尉的兼职,从而削夺了他的实权。
大和九年十月初九日,在郑注、李训策划下,文宗派遣中使李好古携带有毒的酒食赐给王守澄。
王守澄遂被毒死。
在此之前,他们还以追査宪宗被害为名,乱棍打死了在外地当监军的宦官陈弘志。
不久,文宗任命李训和舒元舆为宰相。
李训为了更好地和宦官抗衡,进行了更周密的布置。
他通过文宗让郭行余、王璐分别当了邠宁节度使和太原节度使,掌握了地方的军政大权;让韩约当金吾卫将军,召募军队,聚集力量;让郑注出任凤翔节度使,做为外援,以应付可能发生的事变。
这一切安排好了以后,著名的甘露之变发生了。
十一月二十一日,即在王守澄葬礼的前两天,文宗皇帝到紫宸殿上朝。
按照唐宫以往的惯例,皇帝升御座之后,金吾将军即高声奏道:“左右厢内外平安!”但是在这一天,韩约没有报平安,却奏称:“左金吾厅堂后的石榴树上,昨天夜里降了甘露。
”朝官们一听,立刻感到非常惊讶——八月间,紫宸殿前的樱桃树上才降过一次甘露,记得当时皇帝还曾亲手釆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甘露之变是哪个皇帝甘露之变是谁要谋杀宦官
导语:甘露之变是指发生在大和九年十一月的一次政变,在这次政变中最终得力的是宦官,从而造成了朝廷中很多官员被杀。
那么发生甘露之变是哪个皇帝
甘露之变是指发生在大和九年十一月的一次政变,在这次政变中最终得力的是宦官,从而造成了朝廷中很多官员被杀。
那么发生甘露之变是哪个皇帝,这个皇帝做了什么呢?
当唐敬宗被宦官杀了以后,宦官王守澄就立李昂唐文宗为帝。
所以甘露之变是发生在唐大和时期。
唐文宗向来就是不满宦官的专权,于是就和大臣李训、郑注谋划。
李训和郑注本来商量好由郑注以协助王守澄的葬礼为名,带领数百精兵前来,趁机将宦官一网打尽,但是李训不想让郑注得功,所以就自己出任,暗中招募士卒,提前行动了。
大和九年,文宗和大臣在紫宸殿上早朝,左金吾卫大将军禀奏说在左金吾仗院内的石榴树晚上生了甘露,是祥瑞的征兆。
李训等人劝文宗亲自去观看,文宗到含元殿,他命宰相及中书、门下两省的官员前去视察一下,他们回来禀报说那不是真甘露。
文宗刻意派仇士良等一些宦官前去查验,李训等人事先暗藏着甲兵,用来暗杀宦官。
仇士良到达后,看到韩约神色有些惊慌,又发现周围有伏兵,于是立即返回含元殿劫持了文宗回内殿。
李训见状,叫金吾军前去护驾。
金吾军带领一些兵卒虽然杀了不少宦官,但还是阻止不了宦官挟持走了文宗。
仇士良挟持文宗之后,杀了很多大臣,将李训、郑注等人全都捕杀。
宦官认为这是文宗和李训、郑注等人事先熟知的,于是对文宗十分不满,此后文宗更是受到了宦官的压制,最后郁郁而终。
甘露之变要谋杀宦官的是谁
生活常识分享。
甘露事件的历史故事唐文宗李昂,唐穆宗第二子,是中唐时期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
唐朝后期,隐患丛生,矛盾激化,特别是宦官掌握了禁军,把持着朝政,不仅朝廷大臣的升降须由宦官首肯,就连皇帝的废立亦由宦竖操纵。
自唐宪宗李纯之后,除唐敬宗李湛是以太子身份继承皇位外,其他诸帝无不由宦官拥立。
如唐穆宗李恒由宦官梁守谦、王守圭等拥立;唐文宗李昂由宦官梁守谦、王守澄、杨承和等拥立;唐武宗李炎由宦官仇士良、鱼弘志等拥立;唐宣宗李忱由众宦官拥立;唐懿宗李漼由宦官王宗实拥立;唐僖宗李漼由宦官刘行深、韩文约拥立;唐昭宗李晔由宦官杨复恭、刘季述拥立。
拥立之外,宦官还操有弑杀之权。
唐宪宗是被宦官陈弘志所杀;唐敬宗是被宦官刘克明等所杀。
天子式微,阉宦坐大,权倾朝野,实在令人发指。
宦官仇士良一生曾弑二主、杀一妃和四位宰相,贪酷暴虐20余年,恩宠不衰,因他有一套驾驭皇帝、篡权自大的方术。
会昌三年(843)仇士良告老退休,众宦官以隆重之礼送他还府。
他为了表示对众宦的感谢,将自己数十年来专权乱政的经验传授给他的徒子徒孙。
他说:天子不能够让他闲暇起来。
若有空闲时间,他一定会阅读古今书籍,会见有知识的大臣,接受大臣们的治国方略。
政治经验丰富了,就会深谋远虑,对财宝器玩的爱好也会减弱,游幸声色的兴趣也会降低,而我们的恩遇必然渐薄而权也必然渐轻了。
为了你们的前途着想,莫若多方搜寻奇珍异宝,多多豢养猎鹰猎马,每日用击球、打猎、娱声、幸色的办法去蛊惑皇帝,让他在声色娱乐之中,耽侈求靡,沉沦下去。
这样他必然厌恶经书中的治国之道,对朝廷内外的大事充耳不闻,朝廷内外的一切大权自然控制在我们宦者手中。
这样一来,我们手中的恩泽和权力谁能夺得去呢?这的确是为宦之道的经验之谈,难怪他二十多年作威作福而恩宠不衰。
由此可见,中唐时期,天子只是宦官手中用来争权夺利的玩物,稍不惬意,就可以废旧立新。
唐敬宗李湛只做了三年皇帝就被杀掉,唐武宗李炎只做六年皇帝就被废掉。
这就是宦官杨复恭狂妄叫嚣定策国老,天子门生的缘由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甘露之变影响:朝权被宦官掌控能废立皇帝
导语:李训见唐文宗已被抬入宫门,知道事情无可挽回,便从一个随从官吏的身上脱下一件绿衫,自己穿起来逃出宫去了。
他单骑逃到终南山,投奔好友宗
李训见唐文宗已被抬入宫门,知道事情无可挽回,便从一个随从官吏的身上脱下一件绿衫,自己穿起来逃出宫去了。
他单骑逃到终南山,投奔好友宗密和尚。
李训打算削发假扮和尚,藏身寺院。
不料被人阻止,只好又向凤翔逃去,打算投奔郑注。
不料刚刚出山,便被抓获,押送京城。
走到长安附近的昆明池时,李训担心受到宦官的严刑折磨,便对押送他的士兵说:“现在到处都有捉拿我的士兵,抓住我的人,会有一大笔赏钱,还会升官。
你们不如把我杀了,悄悄拿我的头入城请功。
以免被别人发现夺走。
于是,士兵杀死李训,把首级送入长安。
十一月二十三日,舒元舆、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等李训集团的主要成员,和并非李训集团的宰相王涯、贾涑以及河东节度使王璠,由神策军监押,被腰斩于长安的独柳树下。
他们的亲属,不论亲疏,甚至连不懂事的孩子,也都惨遭杀害。
其妻女,没有死的,统统没为官奴婢。
仇士良痛恨宗密和尚收留李训,把他抓来,打算杀掉。
宗密坦然地说:“贫僧认识李训多年,也知道他要造反。
但是,我佛慈悲,救苦救难,不爱身命,死也甘心。
“宦官鱼弘志听了十分佩服,便奏请唐文宗,赦免了他。
在这场大屠杀中,除了唐文宗以外,宗密和尚大概是唯一受到牵连而又被宦官放过的人。
甘露之变后,宦官一直牢固地掌握军政大权,君主的废立、生杀也是掌握在宦官手中,为中国历史的第二次宦官时代的开始。
“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
宦官“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