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傅聪的一封信(原创完美)
- 格式:ppt
- 大小:396.50 KB
- 文档页数:6
给傅聪的一封信教学设计(沪教版七年级下册)给傅聪的一封信教学设计(沪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掌握书信体格式。
2、深入文本,重点圈划,通过对详细段落、词句的朗读与品味,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3、会坦诚地面对父母、理解父母。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深入文本,重点圈划,通过对详细段落、词句的朗读与品味,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2、难点:①能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儿子变了朋友”的内涵。
三、教学环节设计1、导入前面两篇文章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来展现两代人之间的情感和理解;今天,我们学习《给傅聪的一封信》,看看父辈们对于孩子又有着怎样的期待和情感。
2、初读课文,谈谈自己从信中读到了什么?主要指导学生圈画、体会信中蕴含的情感:父母对孩子的思念和关爱之情;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和体谅;父母对孩子的劝诫和教导……如:“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得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抓住关键词“没一天不”、“翻来覆去”,透露出父母非常想念儿子的心情。
3、在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品析,感受父子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我快乐的是我又多了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还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抓住“儿子变了朋友”进展探究,傅雷和傅聪本是父子,现在变了朋友,亲情之中又加了友情,非常难得。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父子变成了朋友,详细表现在哪里呢?从文中找一找。
)想儿子,却怕儿子厌烦,于是作罢;想倾诉回忆,想到年轻人向前看的特点,也作罢;对自己提出不落伍的要求,对儿子提出理解父母的要求;相互学习……4、拓展延伸1、在你们的实际生活中,你们和父母是如何相处的?2、你们希望和父母建立一种怎样的关系?你该怎么做?唐子缘。
八给傅聪的一封信教学目标1、掌握书信体格式。
2、朗读品味课文中真挚感人、朴实无华的语句。
3、理解父子之爱、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交融。
学会坦诚地面对父母、理解父母。
说明:著名学者傅雷在儿子傅聪远赴欧洲学习音乐后,从父亲、朋友的角度出发,用笔记录下分别的日日夜夜,寄托对儿子的惦念和牵挂,给儿子留下了动人心弦的文字。
本文《给傅聪的一封信》是一封情真意切的家书,也是一篇意味深长的散文。
作者用真挚感人、朴实无华的语言既抒发了真挚感人的父爱与母爱,更表达了“儿子变了朋友”是“高兴”,是“幸福”的博大胸襟和豁达情怀。
文章中许多语段非常感人,可读性很强,因此课堂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并且在不断诵读品味中,充分认识和理解作品的真情实感。
本文是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的一篇,这一单元的主题讲的是两代人之间的心灵对话,而现在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普遍面临着和父母相处不融洽、不和谐的问题。
本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们会感兴趣。
通过学习也有助于他们和父母沟通。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深入文本,重点圈划,通过对具体段落、词句的朗读与品味,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2、难点:①能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儿子变了朋友”的内涵。
②学会给亲人写信,诚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
说明:语文学习需要沉浸,要给学生思考活动的时空、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表达各自见解。
文中傅雷对父子关系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父子关系的理想境界是“儿子变了朋友”。
文中充满了傅雷对儿子深挚的父爱,他们之间特殊的父子情感,需要在阅读中细心体会。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和父母的关系已有所改善,但是中国数千年“父为子纲”封建思想影响或多或少还留些痕迹,即使父母和你讲民主了,但是由于忙于工作学习,彼此间还是缺少交流。
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处在青春期,往往不能有效的和父母进行沟通,所以让学生尝试用书信的方式和父母交流,学会感恩。
教学过程思路点拨还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散文的感情色彩,以读促写;然后指导学生写作,学习在记叙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给傅聪的一封信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傅雷【自学指导】1 . 认识这封书信的语言特色。
2 . 采纳自读与议论联合法,进一步感觉、理解本文的要旨。
3 . 理解信中表达的父子友情,理解作者对儿子的无穷希望与殷切关心。
【正音正字】找几个陌生汉字注音,记着每个字的书写重点。
【累积词语】找出文章中的成语和气词语,并仔细抄录几遍。
【朗诵课文】【课文简析】这封信,语言平实诚心,字里行间充足表露出父亲对儿子的想念和殷切希望,表达了对儿子成长的宽慰之情。
本文对理想的父子关系的认识,是对数千年来“父为子纲”的否认。
全信是父亲与儿子的心灵对话。
信以“亲爱的孩子”开篇,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父亲对儿子成长的快乐和难过的心态;明显想念儿子想写信,却怕儿子不耐烦,不可以写;心里对儿子的成长充满了骄傲感,但又怕儿子嫌罗嗦,不敢说;只好把全部埋藏于心,但儿子不在身旁时,老两口细细回想儿子的成长经历,倾吐对儿子的想念之情。
这类情况是父亲母亲都有的,但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领会到的。
第1段,“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能够和你说,但是不敢说”,而事实上信中已经写了“这一类的话”。
这是作者对自己心里世界的解析,一方面,作为父亲母亲,回想儿子的各种旧事,这是一种本性;另一方面,怕影响儿子的情绪,怕打搅儿子的正常生活,所以“不敢说”。
作者这样坦诚地把这个心理矛盾写出来,正表示他对儿子的相信与理解,所以也与全文的中心、基调是一脉相承的。
“这一类的话”,指的是傅聪 2、3 岁至 6、7 岁时的小故事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得了忍受,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表示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为了达到教育。
以傅聪的身份回一封信300字亲爱的爸爸:从我离开家起,我一直期待着您的来信.然而今天,我收到的信封里,并不仅是一封书信,而是我一直期待的您对我的爱的絮语.昨天夜里上床后,我很快进入了梦乡.然而,我却是晕晕忽忽地在半醒半梦见度过了一夜.我不停地听到了妈妈轻声的啜泣,和柔和的呼唤.像童年的回忆一样.\"阿聪,阿聪\"的呼唤声像水一样,浸湿了我那像纸一样的梦境.有几次,我都感到眼眶热热的,不知道是在梦中的泪水,还是真实的眼泪.从前几天离家后,我想着您当时送我的情景,不由又回忆到您日日渐增的白发,心里不免有一丝心酸与愧疚.想起我曾对您严厉管教的买员,真实不应该.此时此刻的我好想再见您和妈妈一面,好想好想再一次拥抱您,我曾经避雨的港湾.傅聪傅聪给傅雷写过什么,后傅雷回了傅聪《傅雷家书两则》中的两封信傅聪给父亲傅雷写的第一封知信讲的是他现在正处于迷茫困境之中,不知怎么办才好,于是傅雷回了第一封家书,安慰他,教他如何走出困境;而给傅雷的第道二封信则是说他现在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感谢父亲的教导,版于是傅雷回了第二封家书,提醒他不要骄傲自负,告诫他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被名权利冲昏了头脑。
大致就是这样的。
以傅聪明的身份给父母写一封信多用行动代替语言,平时试着和她多亲近,熟了以后慢慢你就会放得开了,平时有事无事时多和她聊聊你们共同关注和喜欢的话题,只要你能逗得她开心(不管你用什么办法也好),那么你想说什么话都可以了.读完傅雷家书,以儿子的口气给傅雷写一封信800字左右写给傅雷的一封信读《傅雷家书》有感敬爱的傅雷先生:您好,虽然我知道您一定收不到这封信,但还是忍不住在这儿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在你的家书中,我看到了您作为一个父亲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看到了您作为一个丈夫的无微不至,始终如一,也看到了您那“可贵的理智之光”和刚直不阿的品格,以及在文学艺术天地中对人生对学问孜孜不倦的追求。
您身在中国,心系远方爱子,您的第一封家书与最后一封家书前后相隔八年之久,您对傅聪的殷殷关切,舐犊情深,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给傅聪的一封信
您好!
我是一位平凡的宁外学子,也是一位《傅雷家书》的读者,我们都知道,以前令尊与您的交往,都是通过书信,后被编成此书。
说实话,一开始,我还真的不怎么习惯这本书,因为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人生只不过是睁开了眼,学会了走步罢了,对于是非的分辨,还是懵懵懂懂,对于文学方面,我们更喜欢的是一些有故事的小说,甚至是超越现实的,所以对于一本全部都是书信的书,还是难以接受(就像有很多人难以接受最近的电影“悲惨世界”这种全部都是歌舞的“故事剧情”片一样)。
话说回来,我看《爱的教育》《安妮日记》《少年维特的烦恼》这种以日记形式发展故事线索的书,但我在《傅雷家书》的一封封信中,虽然看不到剧情,但感受到了人生的教育,我感到您父亲是对广天下所有青少年的关怀与爱惜。
为了使中国更加强大,立足于世界而写。
他知道有一天,许许多多的人们将要来看这本书,体会他的语言,使感情得到升华,思维变的广泛,思想得到深入,走更少的弯路。
“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
老是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目的”这是我看后记得最牢的一句话。
我不断体会它,想,大概的意思就是我们追求一个目标,目标很遥远,过程很艰辛,我们需要不断努力,使出浑身解数,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它,可
是在实行的过程中,会有诱惑,会有成功与失败,以至于我们忘记我们当初为什么走上这条路,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很多人都迷惑不解的人生难题吧。
您已快进入耄耋之年,对人生已有感悟,也许像您父亲一样的深刻,也许像杨绛一样坦然,我希望,您也能写本书,为我们讲述人生。
此致
敬礼
陈启德。
谈父亲(“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烦,也就罢了。
可是没有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晨六七点就醒了,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了什么。
真的,你那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
我高兴的是我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
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生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摘编自《傅雷家书》)爸爸这封信里说的事我还记得。
那还是我在波兰留学的时候,第一次回国,大概是1956年吧!我在家里觉睡得很少,跟家里人有说不完的话,特别是跟我爸爸,简直是促膝长谈呵!整晚谈的是各种各样的题材,音乐上的,哲学上的,真是谈不完!我在13岁到17岁之间有3年多的浪子生涯,一个人呆在昆明,念云南大学时我才15岁。
当时我当然没念什么书,整天在搞什么学生运动啊、打桥牌啊、谈恋爱啊……可以说我17岁回到上海的时候比一般17岁的孩子要早熟,那时我才真的下决心要学音乐。
那时我和父亲之间已经像朋友一样了!后来出国几年,自信心也多一些,56年回上海,跟爸爸聊天的时候,他那种特别的感觉就是父亲和儿子真的变成朋友了!他对我说的很多话都会肃然起敬,我讲的音乐上的道理他觉得已经到了一个水平。
对他来说,这不是父亲和儿子的问题,而是学问的问题,在学问面前他是绝对谦虚的!离开上海时父亲的临别赠言其实我从小就听他说过:“做人,才做艺术家,才做音乐家,才做钢琴家。
”其实对我来说,怎样做人是一个很天然的事情。
我从小已经有了一个很明确的信念——活下来是为了什么?我追求的又是什么?父亲说先要做人然后才能做艺术家。
艺术家的意思是要“通”,哲学、宗教、绘画、文学……一切都要通,而且这“做人”里头也包括了做人的基本的精神价值。
傅雷给傅聪的一封信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其中傅聪成为了钢琴大师,品性优良,这些都离不开傅雷的教育。
下面店铺整理了傅雷给傅聪的一封信,欢迎大家阅读。
傅雷给傅聪的一封信篇一亲爱的孩子:你好!8月20日报告的喜讯使我们心中有说不出的欢喜和兴奋。
你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踏上一个新的阶段,开始负起新的责任来,我们要祝贺你,祝福你,鼓励你。
希望你拿出像对待音乐艺术一样的毅力、信心、虔诚,来学习人生艺术中最高深的一课。
但愿你将来在这一门艺术中得到像你在音乐艺术中一样的成功!发生什么疑难或苦闷,随时向一两个正直而有经验的中、老年人讨教,(你在伦敦已有1年8个月,也该有这样的老成的朋友吧!)深思熟虑,然后决定,切勿单凭一时冲动:只要你能做到这几点,我们也就放心了。
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刻。
事情总有正反面:追得你太迫切了,你觉得负担重;追得不紧了,又觉得不够热烈。
温柔的人有时会显得懦弱,刚强了又近乎专制。
幻想多了未免不切实际,能干的管家太太又觉得俗气。
只有长处没有短处的人在哪儿呢?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抚躬自问,自己又完美到什么程度呢?这一类的问题想必你考虑过不止一次。
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
有了这三样,其他都可以逐渐培养;而且有了这三样,将来即使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波也不致变成悲剧。
做艺术家的妻子比做任何人的妻子都难;你要不预先明白这一点,即使你知道“责人太严,责己太宽”,也不容易学会明哲、体贴、容忍。
只要能代你解决生活琐事,同时对你的事业感到兴趣就行,对学问的钻研等等暂时不必期望过奢,还得看你们婚后的生活如何。
眼前双方先学习相互的尊重、谅解、宽容。
对方把你作为她整个世界固然很危险,但也很宝贵!你既已发觉,一定会慢慢点醒她;最好旁敲侧击而勿正面提出,还要使她感到那是为了维护她的人格独立,扩大她的世界观。
倘若你已经想到奥里维的故事,不妨就把那部书叫她细读一两遍,特别要她注意那一段插曲。
给傅聪的一封信小红书这封信,语言平实恳切,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父亲对儿子的思念和殷切期望,表达了对儿子成长的欣慰之情。
本文对理想的父子关系的认识,是对数千年来“父为子纲”的否定。
全信是父亲与儿子的心灵对话。
信以“亲爱的孩子”开篇,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述了父亲对儿子成长的快乐和惆怅的心态;明明思念儿子想写信,却怕儿子不耐烦,不能写;内心对儿子的成长充满了自豪感,但又怕儿子嫌罗嗦,不敢说;只能把一切埋藏于心,但儿子不在身边时,老两口细细回想儿子的成长经历,倾诉对儿子的思念之情。
这种情形是父母都有的,但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体会到的。
第1段,“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而事实上信中已经写了“这一类的话”。
这是作者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剖析,一方面,作为父母,回忆儿子的种种往事,这是一种天*;另一方面,怕影响儿子的情绪,怕打扰儿子的正常生活,所以“不敢说”。
作者如此坦诚地把这个心理矛盾写出来,正表明他对儿子的信任与理解,因此也与全文的中心、基调是一脉相承的。
“这一类的话”,指的是傅聪2、3岁至6、7岁时的小故事。
“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中,“快乐”是因为这次与孩子团聚联想起孩子成长的情景。
孩子长大了,有出息了。
“惆怅”是因为孩子即将离家,而且今后将“离多聚少”,所以很伤感。
“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和这种幸福相比的”,“朋友”的意义,首先在于感情上、精神上的互相理解与慰籍。
傅聪情绪消沉时,毫无顾虑地向父亲倾诉,而父亲没有高高在上、横加训斥,或者教条式的训诫。
相反,他充分理解儿子的痛苦,尽力安慰他,让儿子觉得温暖、放心;然后娓娓而谈,以平等的口气给他一些忠告。
朋友的境界,还在于志同道合,互为知音。
傅雷与傅聪对音乐艺术有许多共同的感受可以交流,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这也是“父子如朋友”的体现。
“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冬烘,不至于惹你厌烦。
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