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会考总复习 《古文中“之”字的几种用法》
- 格式:doc
- 大小:1002.00 KB
- 文档页数:2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女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一.作代词1.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2.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3.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4.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二.作助词1.定语的标志.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定语[百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表示限制的偏正关系.此句可译为[代管百官的职事呢?".<过秦论>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别连结形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表示修饰的偏正关系.2.补语的标志.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作[得".表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咛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5.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6.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7.衬音助词(不译).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如<劝学>中的[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嵌在时间词[须臾"的后面.协调音节.作词缀.此句译作[比不上片刻学到的东西多".<谏逐客书>中的[由此观之".这里的[之"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8.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介之推不言禄".[宫之奇谏假道"中的[佚之狐".[烛之武".[介之推".[宫之奇".9.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如<病梅馆记〉中的[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前一个[之"用在[病梅馆"这个专用名词中.不译.三.作动词用在处所句词前.可译作[到.往.去".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之1. 做代词:① 一般:第三人称的人、事、物② 特殊:(1) 第一人称:君将哀而生之乎(2) 指示代词:表复指,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故为之说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古代汉语之的用法
“之”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字,其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 做代词:
- 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
例如:“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顿蔺相如列传》);
- 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
例如:“通说范阳令徐公曰:‘……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
’”(《史记·扁鹏列传》);
-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
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之”代指“燕子”。
- 做动词:“之”做动词时,有“到”的意思。
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
-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
例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
- 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厌”是宾语,理应在“有”的后面,加上“之”,和定语成分“何”一块儿放在了谓语的前面。
如果你还想了解“之”字其他用法,可以继续向我提问。
一、「之」的意思和用法「之」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它有多种意思和用法,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
1. 代词:表示持有或指代在古代汉语中,「之」可以用作第三人称的代词,表示持有或指代关系。
例如:「吾爱之」,意思是「我爱他/她」。
2. 形容词后缀:表示属于某种关系「之」也能够作为形容词后缀,表示属于某种关系。
例如:「风之子」,意思是「风的子女」,也就是「风的孩子」。
3. 连词:表示连词关系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连词,表示连词关系。
例如:「天之道」,意思是「天的道理」,表示上帝的智慧和规律。
4. 古代助词:用于古文翻译在古代汉语的文言文中,「之」还可以用作助词,用于古文翻译。
例如:「湘山之巅」,意思是「在湘山的山顶」,表示位置关系。
5. 名词后缀:表示名词性质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名词后缀,表示名词性质。
例如:「圣人之道」,意思是「圣人的道德」,表示名词的属性。
二、「之」的例子1. 《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
」2. 《庄子》:「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3. 《孟子》:「恻隐之心,人也;羞恶之心,人也;恭敬之心,人也;是非之心,人也。
」4. 《四书五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总结通过以上的介绍和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文言文中,「之」有着多种意思和用法,它可以作为代词、形容词后缀、连词、古代助词和名词后缀,而且在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掌握好「之」的意思和用法对于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读者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对「之」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在古代汉语中,「之」作为一个虚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非常广泛,除了代词、形容词后缀、连词、古代助词和名词后缀之外,在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也是非常丰富的。
下面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子。
6. 动词后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动词后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
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大全翻译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
而其中一些虚词的翻译,更是关键。
所以今天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大全,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大全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中学课外辅导。
(《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大铁椎传》)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古文中之的意思和用法
1. “之”可以作代词用呀!比如说“学而时习之”,这里的“之”就是指代前面学的东西呢,是不是很神奇?就像你找到了一个特定的宝贝一样!
2. “之”还能当助词用哦!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里,“之”就是表示“到、往”的意思呀,这就好像给孟浩然指引了一个方向,送他去往广陵呢!哈哈!
3. 有时候“之”用作助词,有“的”的意思呢!比如“三里之城”,你想想,这不就是一座三里的城嘛,多形象呀!好像我们能看到那座城就在眼前一样,真有意思!
4. 嘿,“之”还有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呢!就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里的“之”就让“师道不传”变成了一个整体,就好像给句子加上了一种特别的力量呢!
5. 哎呀呀,“之”也能用来凑足音节呀!比如“久之”,它没有什么特别具体的意思,但就是让句子读起来更顺溜了呢,是不是很有趣呀!
6. 你知道吗?“之”还可以用来表示定语后置呢!像“蚓无爪牙之利”,这里的“利”本来应该在“爪牙”前面,但加上“之”后就放到后面去啦,就像给句子变了个小魔术一样!
7. 还有呢,“之”用于主谓之间的时候,可以表示一种特殊的关系哦!比如“吾妻之美我者”,这里的“之”让“吾妻美我”有了不一样的感觉,真的是太奇妙啦!
我觉得“之”在古文中的用法真是丰富多彩,就像一个充满魔力的小符号,给古文增添了无尽的魅力呀!。
(完整版)文言文中之字用法文言文中"之"的用法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一. 作代词1. 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2. 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3. 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4. 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二. 作助词1. 定语的标志.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定语[百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表示限制的偏正关系.此句可译为[代管百官的职事呢?".<过秦论>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别连结形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表示修饰的偏正关系.2. 补语的标志.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作[得".表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3.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4.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6. 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7. 衬音助词(不译).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如<劝学>中的[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嵌在时间词[须臾"的后面.协调音节.作词缀.此句译作[比不上片刻学到的东西多".<谏逐客书>中的[由此观之".这里的[之"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8. 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介之推不言禄".[宫之奇谏假道"中的[佚之狐".[烛之武".[介之推".[宫之奇".9. 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如<病梅馆记>中的[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前一个[之"用在[病梅馆"这个专用名词中.不译.三. 作动词用在处所句词前.可译作[到.往.去".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之①一般:第三人称的人、事、物②特殊:(1)第一人称:君将哀而生之乎(2)指示代词:表复指,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故为之说2.做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之在古⽂中的六种意思之在古⽂中的六种意思有:1、助词,表⽰领有、连属关系;2、助词,表⽰修饰关系;3、⽤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成分;4、代词,代替⼈或事物;5、代词,这,那;6、虚⽤,⽆所指。
1之在古⽂中的六种意思1、到……去;2、指⽰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3、第三⼈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4、指代说话者本⼈或听话者的对⽅;5、第⼆⼈称代词,相当于“你”、“您”;6、⽤在定语和中⼼词之间,表⽰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
“之”的解释还有很多,需要结合⽂章理解。
主要有:1、动词,指到……去。
如:《为学》:“吾欲~南海。
”2、代指⽰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均~⼆策,宁许以负秦曲。
”3、代指第三⼈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
如:《论积贮疏》:“⽣~有时⽽⽤~⽆度。
”《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
”4、指代说话者本⼈或听话者的对⽅。
如:《捕蛇者说》:“君将哀⽽⽣~乎?”5、第⼆⼈称代词,相当于“你”、“您”。
如:《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
”6、助词,⽤在定语和中⼼词之间,表⽰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
如:《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甚于防川。
”7、⽤在主谓之间,取消句⼦独⽴性,⼀般不必译出。
如:《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
”8、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劝学》:“蚓⽆⽖⽛~利。
”9、补语的标志。
⽤在中⼼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
如:《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
”10、⽤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师说》:“句读~不知。
”11、⽤在表⽰时间的副词后,补⾜⾳节,没有实义。
如:《⾚壁之战》:“顷~,烟炎张天。
”12、⽤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
如:《教战守策》:“数⼗年~后,甲兵顿弊。
之的用法文言文举例初中
《之》的用法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它是一个重要的虚词,可以作为代词、介词、连词等等。
下面是一些《之》的用法文言文举例,供初中生们参考。
1、代词用法
《之》可以作为代词,表示“它、他、她”的意思。
比如:
夫人乘车,车盖上有一只黑鹰,夫人笑而不答,乃取坐之。
意思是夫人坐车,车上有一只黑鹰,夫人笑了但没有回答,然后坐了进去。
2、介词用法
《之》可以作为介词,表示“的、之间、在……当中”的意思。
比如: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之道也。
意思是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像挥霍时间,思考而不学习就像走进险境。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开心吗?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行为吗?
3、连词用法
《之》可以作为连词,表示“之后、因此、所以”的意思。
比如:敢问尊意为何?答曰:“寡人之疑虑,以至于此。
”
意思是问敬爱的您为什么这样想?回答是:“因为我有疑虑,所以会这样。
中考语文文言文代词知识点:之字用法之1、代词①“之”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这是我们最熟悉的用法。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它(们)”。
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这个“之”代的就是曹刿,翻译过来就是“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
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这个“之”代指这件事,这里相当于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
②也可以当指示代词用,相当于“这”。
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的“之”就是翻译成“这”。
这句话等于说:权衡这两种计策,宁可答应下来,让秦来承担理亏的后果。
2、助词①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我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意义。
例: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凑足音节,没有意义,只表停顿。
例: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④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这句话翻译过来应该是:有什么简陋的呢例:宋何罪之有(《公输》)等于说:宋有什么罪过呢⑤结构助词,用在倒置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等于说: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3、动词。
可以译为“到,往”。
例: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这里的“之”就是动词,整句话等于说“(陈涉)停止耕种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
之文言用法
"之"在文言文中有多种用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代词:表示第三人称的他、她、它或它们。
例如:“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出自《诗经·周南·桃夭》)
2. 助词:用于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例如:“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
”(出自《孟子·离娄上》)
3. 介词:表示动作的对象或范围。
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出自《论语·子罕》)
4.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出自《庄子·山木》)
5. 动词后缀: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结果。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学而》)
6. 方位词:表示位置关系。
例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出自《论语·子罕》)。
之字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一、代词1.人称代词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
例句:“具答之。
”(《桃花源记》,陶渊明):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
之:代指桃花源中的人。
“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亲戚背叛反对他。
之:代指前文提到的君主或领导者。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左丘明):所以战胜了他们。
之:代指敌军。
2.指示代词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
例句:“渔为甚异之。
”(《桃花源记》,陶渊明):渔人感到非常惊异这件事。
之:代指桃花源这一奇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桃花源记》,陶渊明):听说了这件事。
之:代指桃花源的事。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列子):还不能挖掉魁父这样的小山。
之:代指“魁父之丘”这样的小山。
二、动词用法:相当于“到”、“往”、“去”。
例句:“辍耕之垄上。
”(《史记·陈涉世家》):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之:到。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史记·陈涉世家》):又暗中让吴广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之:到。
“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我想去南海,怎么样?之:到。
三、助词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左丘明):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处理。
之:的。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句:“宋何罪之有?”(《公输》):宋国有什么罪呢?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周敦颐):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之:用在主语“莲”和谓语“出淤泥而不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音节助词用在句中或句末,调节音节,无实义。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及例句一、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在古代文言文中,字有着丰富多样的用法。
其中一个常见的用法是“之”。
它是一个副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补充说明、限定和强调等功能。
下面将分别介绍“之”的几种常见用法及相应例句。
1. 表示性质、状态或属性“之”可以用来表示名词前面所修饰的性质、状态或属性。
例如:(1)天子之志:指天子的志向。
(2)吾心之所愿:指我内心的愿望。
(3)学问之难易可见:表明学习知识的难度或容易程度。
2. 表示方位关系或动作目标“之”还可以表示方位关系或动作目标。
例如:(1)归去自其内,唯义与人焉:表明回到自己内心去寻找真理,在道义和人才方面得到满足。
(2)教化四方,亦为至妙事也:表明教育影响万方,并希望达到最妙的境地。
3. 作为宾语前置语“之”还可以作为宾语前置语,使得宾语更加具体明确。
例如:(1)朝闻道,夕可死矣:表明听说了道理,晚上就可以心满意足地去死。
(2)欢喜者不见于其金屋也:说明开心快乐的人并不一定住在金碧辉煌的大宅之中。
4. 标志名词性短语“之”还常常标志名词性短语,以达到修辞或表达的需要。
例如:(1)汉家天子:表示汉朝的皇帝。
(2)儿女宾客:指儿女和客人。
二、文言文中之字的例句为了更好地理解“之”的用法,下面列举一些典型的例句,并给出简要解析:1. 盖闻贤者之言多奇而已。
(《鲁仲连传》)这句话通过“贤者之言”这个名词性短语,突出强调了贤者们所说话语的奇特与不凡。
利用“之”这个副词加以修辞增强语气效果。
2. 君子作赋以记功业也,请象自太公朝稽首次郴陵山水而不能成东晋文章之盛运。
(《新序·刘子阳伏藏篆隶传》)这句话通过“东晋文章之盛运”这个名词性短语,表达了君子作赋不能够达到东晋盛期文章如山水画般的美妙情境的意思。
3. 羡余以死去已病人之乐。
(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这句话用“病人之乐”这个名词性短语,非常精确地表达了羡慕自己的死而无从享受快乐的感慨。
初中阶段文言虚词“之”的主要用法,值得收藏一,充当代词(一)人称代词。
常用作第三人称,可根据语境灵活翻译为他(她,它),他(她,它)们例:1.友人惭,下车引之。
(之:代词,可译为“他”,指元芳)(《太丘与友期》)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之,代词,可译为为“它”)《〈论语〉十二章》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它,代指石兽)(《河中石兽》)4.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它,指石兽)(《河中石兽》)5.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它,指石兽)(《河中石兽》)6.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7.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关雎》8.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9.又数刀毙之(《狼》)10.石青糁之(《核舟记》)11.执策而临之。
(《马说》)12.心乐之。
(《小石潭记》)13.具答之(《桃花源记》)14.策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
(二)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此”等1.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代这件事)(《河中石兽》)2.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这件事)(《岳阳楼记》)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4.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5.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6.处处志之(《桃花源记》)二,充当助词,相当于“的”例: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爱莲说》)2.其反击之力…(《河中石兽》)3.然则天下之事…(《河中石兽》)4.山间之朝暮也。
(《醉翁亭记》)5.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6.山之僧曰智仙也(《醉翁亭记》)7.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醉翁亭记》)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闲人之述备。
(《岳阳楼记》)9.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10.余尝求古仁人之心,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11.夫君子之行(《诫子书》)12.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1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14.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15.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之字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一、之字的用法介绍在文言文中,“之字”是一个十分常见的字词,它具有丰富多样的用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在各种句子结构中。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之字”的几种主要用法,并通过例句来加深理解。
二、表示所属关系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之字”的最常见的功能是表示所属关系。
它可以连接名词和名词、动词和名词,以及形容词和名词,表达出某物属于另外一物或属性于另外一个事物。
例如,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就运用了这个用法:1.兄之婚:指兄弟的婚姻。
例句:红楼梦中有很多充满戏剧性的情节,比如说贾母反对探春与薛蝌结婚,不同于她同意薛蝌娶宝玉。
2.东南其之雨甚 : 指东南地区降雨非常丰富。
例句:明代刘基所撰写的《龙湫吟草》第四百九十五回提到:“督护临敌,剿贼如拾,已十有馀年。
不孕之地,奈何?”通过以上例句可以看出,“之字”在古代文言文中常用于表达一种所属或归属的关系。
三、表示连词除了表示所属关系外,“之字”在文言文中还经常被用作连接词语之间的连词。
它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与”。
以下是一些例子:1.赵云与刘备边打之收兵了。
例句:这个句子意思是说赵云和刘备边打边收兵,在战争过程中他们紧密合作。
2.读书之余,我喜欢参加一些校内活动。
例句:这个句子表达了作者在他读书以外的空余时间里喜欢参加校内活动的情况。
四、表示替代在某些情况下,“之字”还可用来替代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以避免重复。
下面是几个例子:1.高悬嵬岩之后:指琅琊山高高耸立岩石上。
例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尔雅·釋詁》(释义):“之,颣翻上詔也。
”2.以抵乌啼金之力:指用金属的力量抵挡和制止不正常的行为。
例句:刘禹锡的《乌台诗案·丁亥览戏有感》中有这样一句:“闺门虽设琉璃滴,可惜朱弦象未群。
”表达了他对儿子“白发温柔”的好感。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之字”在文言文中还可以起到代替名词的作用,从而使语言更加简练、凝练。
“之”的所有用法: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
如: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③“请京,使居之。
”“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
如: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③“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
”“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
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②“行不知所之。
”“之”意为“到……去”。
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如;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
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
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之字的七种用法之的7种用法:代词,他,她;的;动词,往;这,此;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主谓结构中;用在句中,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文言文中之的7个用法⑴【代词】他,她,它(们)。
例:①人皆吊之。
(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之:它,指狼。
)⑵翻译为:的。
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⑶【动词】往,到......去。
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⑷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⑸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
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⑹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
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⑺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例:①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之的基本字义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
不速之客。
莫逆之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
等闲视之。
5、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往,到:“吾欲之南海”。
文言文之字用法归纳及例句第一、用作代词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
之:代指桃花源人。
②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戚背叛反对他。
之:代指道的君主。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左秋明《曹刿论战》)译:所以战胜了他们。
之:代指齐国军队。
④又数刀毙之。
(蒲松龄《狼》)译:杀死了狼。
之:代指狼。
⑤箬篷覆之。
(魏学伊《核舟记》)译:用箬篷叶做成的船篷覆盖在上面。
之:代指船舱。
⑥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魏学伊《核舟记》)译:关上窗户。
之:它,代指窗户。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为非常惊异这件事。
之:代指桃花源的情景。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听说了这件事。
之:代指桃花源事。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译:还不能挖掉魁父这样的小山。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史记陈涉世家》)译: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译:到蜀州上任。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史记陈涉世家》)译: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第二、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第三、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九年级语文学科总复习(微课)导学案课题古文中“之”字的几种用法课型总复习
主备人潘树钺备课组长教研组长
授课人潘树钺授课时间微课
教师寄语创新思维归纳总结,善于辨析快乐学习。
学习目标1.诵读古文课文,了解积累文言词语。
2.感受“之”字用法,领会文言文语言特点。
3.结合课文中的句子实例归纳“之”字几种用法特点。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之”字文言文词语。
拓展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多角度理解,善于辨析总结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
教学难点“之”字在语句中出现的位置的多样性,辨析前后词语的关系。
教学方法电脑微课讲授,启发引导。
一、实例归纳分析:
古文中“之”字的几种用法(注意加框“之”字的翻译)1.用在动词之后或句尾,作代词——代前面语句中提过的人、事或物。
如:《黔之驴》—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它,指代:驴。
)《卖油翁》—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指代:这个道理。
)2.用在两个名词之间或代词和名词之间,作结构助词“的”。
如:《醉翁亭记》——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结构助词:的。
)
《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结构助词:的。
)
永靖县地方语言中有——“我之书。
”、“他之妈”、“我们之屋”等。
(结构助词:的。
)个人加减
3.用在主、谓语之间,作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
义不做翻译。
如:《为学》——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助词,取消句子独
立性,无意义不做翻译。
)
《扁鹊见蔡桓公》——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助词,取
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不做翻译。
)
4.用在意动词“打算、想、盼着”等之后,特殊情况用作动
词——“到……去”。
如:《为学》——吾欲之南海,何如?(动词:到……去。
)
5.用在时间性单音节名词之后形成短语,作语气助词,无
意义不做翻译。
如:《狼》——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作语气助词,无
意义不做翻译。
)
分析学生提出
的句子实例。
二、归纳小结
古文中“之”字的几种用法:
1.用在动词之后或句尾,作代词——代前面语句中提过的
人、事或物。
2.用在两个名词之间或代词和名词之间,作结构助词“的”。
3.用在主、谓语之间,作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
义不做翻译。
4.用在意动词“打算、想、盼着”等之后,特殊情况用作动
词——“到……去”。
5.用在时间性单音节名词之后形成短语,作语气助词,无
意义不做翻译。
三、学以致用——整合练习
1.《醉翁亭记》—山水之(结构助词,的。
)乐,得之(代
词,它,指代乐趣。
)心而寓之(代词,它,指代乐趣。
)
酒也。
2.《卖油翁》—康肃笑而遣之(代词,他,指代卖油翁。
)。
3.《周处》—且人患志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
义不做翻译。
)不立,
4.《为学》—吾欲之(动词:到……去。
)南海,何如?
5.《狼》——久之(作语气助词,无意义不做翻译。
),目
似暝,意暇甚。
分析学生提出
的句子实例。
四、布置作业
1.课后课后完成完成古文总复习题二。
2. 搜集已经学习过的古文课文中有“之”字的语句,分析翻译它的意思。
五、预习作业
搜集已经学习过的古文课文中有“其”字的语句,分析翻译它的意思。
六、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