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 格式:ppt
- 大小:2.07 MB
- 文档页数:25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1)【基础须知】词语理解大吃一惊(dà chīyījīng):形容对发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
多灾多难(duōzāi duō nàn):形容灾难很多。
媲美(pì měi):两者之间美的、好的程度差不多。
叫苦不迭(jiào kǔ bù dié):形容连声叫苦。
不迭,不停止。
沉积(chén jī):指河流流速减慢时,水中所挟带的岩石、沙砾、泥土等沉淀下来,淤积在河床和海湾等低洼地带。
河道(hé dào):河水流经的路线,通常指能通航的河。
河床(hé chuáng):指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也叫河槽或河身。
悬河(xuán hé):指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挂在半空中。
侵蚀(qīn shí):逐渐地破坏或腐蚀。
水土流失(shuǐtǔ liú shī):土地表面的肥沃土壤被水冲走或被风刮走。
开垦(kāi kěn):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随心所欲(suí xīn suǒ yù):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随,任凭。
欲,想要。
经营(jīng yíng):筹划并管理。
不折不扣(bù zhé bù kòu):没有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
水利工程(shuǐ lì gōng chéng):利用水力资源和防止水的灾害的工程,包括防洪、排洪、蓄洪、灌溉、航运和其他水力利用工程。
【重点梳理】黄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黄河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黄土高原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绿色植被遭到破坏,从而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堵塞河道。
因此,黄河中的泥沙越积越多,以致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越来越频繁。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黄河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其历史悠久。
黄河流经中国大部分地区,其变化多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黄河的起源。
古黄河起源于西藏的青藏高原,从大禹治水时期开始,黄河开始演变,沿着青藏高原的山谷深处,流经中国大部分地区,形成了今天的黄河。
第二阶段:黄河的改道。
黄河在古代被称为“大河”,自西北向东南流淌,但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改道,从今天的河南省流向江苏省,又从江苏省流向山东省,最终流入渤海。
第三阶段:黄河的改造。
从清朝到现在,黄河的河道一直在改造,从改建水利工程、改变河道、改建河床、拓宽河道到治理洪水,黄河的改造工程一直在进行。
总之,黄河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源、改道和改造。
它的演变,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世界的水文地质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稿一、说教材《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
它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治理的方案,从而告诉人们要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二、说目标与重难点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并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a.认识8个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
b.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c. 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
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确定为:基本理解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
三、说教学方法作为一名老师,除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授予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
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本节课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1.目标教学法2.自读自悟法3.合作探究法这几种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主体的原则。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调动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四、说教学程序1.激情导入,共享资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的激情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很快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当中。
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汇报搜集的资料,既培养了他们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
2.读题目提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和勤于解决问题的习惯,因为有时候提出问题甚至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3.初读感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学生学习了上篇课文《自然之道》,已初步学会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本节课,当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再次落实这一单元训练重点。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之一,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国文化的发源地”。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变化,黄河的变化也越来越明显。
黄河的流域包括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和渤海湾等区域,沿途多山丘陵,水势湍急,易产生水患。
在过去的千年里,黄河已经造就了四大灾害——水患、泥沙、黄河水害和黄河改道,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
黄河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流量和水质的变化黄河在流经青海、甘肃、陕西、河南等省份时,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不同,使得其水质和水量都有所不同。
在青海省境内,黄河发源于插岗山,水质清澈、透明,水量较小,在这里就有了“鸟巢蓝”的美称;在甘肃省境内,黄河首次出山横穿中条山,水量和水质都有了一定的增强,而在陕西省境内,黄河流域进入黄土高原,水势陡增,泥沙携带量大,水质变差,而在河南省境内,则在和地方电站围绕大坝开发水电的同时,水质也因化肥和农药等断断入残,甚至有变成黑色油水的说法。
二、河床的侵蚀与改变黄河的泥沙含量极高,长年累月,对河道的侵蚀力强大,甚至改变了黄河的河床,导致黄河左、右两岸的高低和地表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
黄河在历史上曾多次改变她流向,经过几次河道的改道后,这条大河的流域也变得越来越狭窄。
目前,大量的堤防和水利设施的修建,已经有效地减少了黄河的侵蚀力,保护了黄河的河床不再改变。
三、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沿岸城市和乡村的人类活动影响了黄河的渗透和消耗。
人工开垦和招折造成了许多泉水枯竭、泥石流和地质灾害等问题,而人类活动也使得黄河流域土地的瘠薄度和水质素质人口得到明显改善。
四、生态环境的变化近年来,中国政府为了提升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治理情况,进行了大量的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整治。
这其中,黄河治理、草原建设和河道保护是其中的重点,重要的草原系统和植被被建设,并保持了黄河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努力结果了黄河的治理和综合改善。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阅读理解附答案黄河是怎样变化的①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可是一查黄河近2000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
黄河在近2000年来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②人们不禁要问: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③说来有趣,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
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
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
④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
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⑤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
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量达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
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泥沙上。
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
每到洪水季节,黄河这些地段的堤坝很容易决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灾。
⑥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
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
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
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
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
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⑦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巩固泥沙设计了方案。
小学四年级《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文《黄河是如何样变化的》课文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但是一查黄河近2021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
黄河在近2021间来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 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繁重的苦难。
人们不禁要问:像如此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如何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说来有味,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专门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比美。
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顺,森林茂盛,土地肥沃,专门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
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那个地点生息繁育。
但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残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连天。
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担忧。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
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
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泥沙上。
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
每到洪水季节,黄河这些地段的堤坝专门容易决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灾。
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缘故。
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
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专门容易受腐蚀和倒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
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峻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爱护层,引起了严峻的水土流失。
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腐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严峻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
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峻。
如此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为所欲为地流进黄河。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差不多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引言黄河,中国第二长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自古以来,黄河流域温润肥沃,孕育了千百年的中华文明。
然而,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的形态和流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黄河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
黄河的演变过程古代黄河的流域古代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在早期历史时期,黄河曾经是一条宽阔而平缓的河道,两岸多为湿地和沼泽。
河水湍急,泥沙淤积较少,黄河也因此被称为“泥河”。
黄河的泥沙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流域逐渐受到泥沙的淤积问题的困扰。
泥沙的淤积导致黄河河床抬高,河道变浅。
这种泥沙问题不仅对农田灌溉和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增加了洪水的威胁。
黄河的改道受到泥沙淤积和洪水的困扰,黄河在历史上多次改道。
这些改道是黄河流域地理变化的重要标志。
最著名的是在公元1194年发生的“大江南北”(又称“毁千里堤”),黄河改道南流,改变了黄河下游的地理格局。
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除了自然因素,人类活动也对黄河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现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的扩张和工业的发展,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成为了黄河流域的一大问题。
黄河变化的原因自然因素黄河流域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和地质构造。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黄河流域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气候的干旱或多雨直接影响黄河水量的变化。
例如,黄河上游的降水量减少会导致黄河的水量减少,反之亦然。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对黄河的流向和水系的改变起到重要作用。
深层地质运动和地表地貌变动会导致黄河发生断流、改道或堵塞的情况。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主要包括水资源利用、土地利用和污染等影响。
•水资源利用:黄河流域的农业、工业和城市用水对黄河的水量造成了巨大压力。
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了黄河水量减少,加剧了干旱和水资源供需矛盾。
•土地利用:水土保持和河岸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对黄河的形态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了水土流失、河岸冲刷等问题。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介绍黄河,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在流经九个省份后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和工业区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的变化不仅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对中国的经济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黄河是如何变化的以及这些变化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黄河的历史变迁黄河的变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发生了多次改道和洪水灾害,给古代农民和城市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这些变化通常是由于河道的淤积和河床的上升导致的。
河道淤积是由于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堆积,导致水流逐渐变慢,最终形成河床上升。
这种趋势在过去的几百年中尤为严重,特别是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类活动加剧的情况下。
黄河改道的原因黄河改道的原因有许多。
其中一些原因是自然的,如河床淤积和泥沙的堆积。
另一些原因是人为的,如水库的建设和农业活动的改变。
这些变化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和经济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探讨一些主要的原因。
河床淤积和泥沙堆积黄河的水量很大,带来了大量的泥沙。
这些泥沙在河流中沉积,逐渐堆积形成河床。
河床的上升导致了水流的减速,从而增加了洪水的风险。
这种淤积和堆积是黄河改道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河道维护的重要问题。
水库建设为了控制洪水和供水,许多水库在黄河流域建设。
然而,水库的建设也导致了河道的变化。
水库的蓄水使得泥沙的沉积在水库中而不是在下游,减少了下游的泥沙供应。
这导致了下游河道的土地流失和河床的上升。
农业活动农业活动是黄河流域的主要经济活动之一。
然而,过度的农业活动对黄河的变化也有很大的影响。
过度的水灌溉导致了土壤的盐碱化,使得土地不能再种植作物。
这导致了土地的荒漠化和农业产量的下降。
黄河变化的影响黄河的变化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些影响涉及到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
经济影响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约有2000多万人口从事农业生产。
黄河简介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世界第六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
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
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每年都会生产差不多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你知道吗?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500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就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对黄河的赞叹。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蓝田,山西丁村等处都发现了猿人化石,在西安半坡发现了母系氏族的遗址。
这都证明了从遥远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了。
我国古都成阳、长安(现在的西安),洛阳和开封都位于黄河流域,历史上北京也在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有3亿多亩肥沃的耕地,黄河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
教材展示·感悟课文课文简析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课文梳理感悟课文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①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②:①自然条件优越,适合人类生存,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生息繁衍,黄河流域成了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②这段话告诉我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要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大自然;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幸福美好的发展前景,才能为子孙后代造福;保护环境,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
课文结构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却给黄河两岸人民带来苦难。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
第三段(第7自然段):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
日积月累·丰富知识生字理解会认的字辨多音字词语积累词语表摇篮苦难多灾多难媲美繁衍折腾忧患叫苦不迭侵蚀随心所欲恢复不折不扣数管齐下解释词语摇篮:指发源地。
<造句: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流域:指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流过的所有地区。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完美版)黄河简介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
发源于青海高原,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流经9个省、区,注入渤海。
干流全长5464公里(1万多里),水面落差4480米。
二、母亲河的贡献1、中华民族发祥地二、母亲河的贡献2、丰富的水能资源二、母亲河的贡献3、灌溉作用黄河-----祸河资料:“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古人称黄河是“一石(担)水,六斗泥”。
黄河每立方米水的年平均含沙量约35千克,高峰时达到570千克。
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
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
这些泥沙,若用载重4吨的卡车运送,每天装运110万车次,也要一年时间才能运完。
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
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为环境保护做哪些事情?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水黄河每立方米的年平均含沙量约为35千克,高峰时达到570千克。
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
古人称黄河是“一石水,六斗泥”。
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
(相当于绕地球27圈)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
中游流经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悬河)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米~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
(列数字)地上河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地上悬河土质疏松暴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势低平流速减慢泥沙淤积河床黄河下游“地上河”形成的流程图中游下游}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读读课文的6自然段,划找关键词加以说明。
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
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到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