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精品科学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3.15 下雨了|鄂教版 (共34张PPT)
- 格式:pptx
- 大小:10.63 MB
- 文档页数:34
(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下雨啦一、学生分析下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
学生已经学过了刮风,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但作为四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雨的形成和用雨量器测降水量是还不清楚的,也是很想知道的,所以学生对学习这一内容会很有兴趣的。
加上顺德是个多雨的地方,理解雨的形成及对雨量大小的测量很有作用。
二、教学理念及思路学生天生好奇、活泼好动,富于幻想。
对周围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肯探索,充满憧憬;也许梦想自己成为一名小科学家,在研究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相互依存;也许……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就是选取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科学学习的活动,所要研究的课题越贴近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
鉴于以上,我从活动入手设计了这一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模拟下雨的活动和用雨量器测一次降水的降水量的活动,查看课本资料,紧接着又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家乡的雨量,让学生了解更多下雨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1)能用简单的实验材料进行模拟下雨实验。
(2)把实验现象与自然界的降雨对应起来,理解自然界降雨的简单过程。
(3)学会使用量雨器测量降水量。
(4)认识降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
四、教学准备:水槽、玻璃片、冰块、雨量器、有关云的资料。
五、、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自然界中降雨的过程;学会使用量雨器测量降水量。
六、教学过程设计及反思(一)导入[多媒体投影]下雨的情景,引出核心问题“天上为什么会下雨?”[教学反思]这一环节让学生对看到的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由老师引导到教学主要问题,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各抒己见[教学反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天上为什么会下雨”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可能会有一些神话和迷信的见解,让他们说出来,为后面的正确解释作铺垫,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修改他们的前概念。
(二)活动一[教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想法,那么现在我们看看到底“天上为什么会下雨?”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下雨啦》课件PPT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下雨的定义;2.掌握下雨对大地的意义;3.理解下雨的形成过程和影响;4.观察和描述下雨时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1.下雨的定义和形成过程;2.下雨对大地的意义;3.下雨时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1.理解下雨的形成过程;2.掌握下雨对大地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归纳法:由教师引领学生发现下雨的定义和形成过程;3.演示法:用实际操作演示下雨的形成过程和对大地的影响;4.课堂讨论法:带领学生讨论下雨的形成过程和对大地的意义;5.问答法: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思考和学习。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利用学生日常接触到的“下雨”话题,利用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下雨的意义和影响。
第二步:新课讲解1.教师示范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下雨的定义和形成过程,以及下雨对大地的影响。
2.教师进一步说明下雨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意义,例如,下雨有助于植物和其他生物生长,维持物种的多样性等。
第三步:课堂讨论教师带领学生探讨下雨的形成过程和对大地的意义,引导学生通过问答等方式,逐步掌握知识点。
例如:下雨的形成有哪些因素造成?下雨有哪些对大地的好处?第四步:实践操作1.教师示范如何观察下雨时的现象,例如:下雨时地面变湿,雨水流淌;2.学生实践操作,观察下雨时的现象,并描述它们看到的具体的现象。
第五步: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通过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了下雨的定义、形成过程和对大地的影响等相关知识。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下雨时的现象,从而达到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注重在学生及时纠正问题,及时反馈等方面,从而不断提升本节课教学质量。
下雨啦教学目标1 、探究目标: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研究、设计、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
2 、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雨的形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动手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使学生对自然现象产生兴趣,从而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4. 体会到与人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1、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想自然界中雨的成因:2、知道自然界的雨的成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玻璃片、木夹子、热水;雨的成因的相关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人。
(1)出示课件.(2)板书课题(3)提问:你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雨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2、做雨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1)教师演示:雨的成因模拟实验。
(2)提出实验要求:分工合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
交流实验现象,并填好表格。
( 3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 4 )集体交流实验现象。
( 5 )小组讨论:实验中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6 )集体交流讨论结果。
3、推想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1)分小组讨论:请你们联系上面的实验现象讨论,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2)集体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3)出示有关雨的形成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
(4)师总述自然界雨的形成。
4、总结与拓展。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雨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帮助?5.作业布置关于风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如海风、陆风、山谷风等,请你们回家查找有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15下雨啦遇热遇冷水→水蒸气→小水珠→雨教学后记从刚才大家的表现中,老师发现小朋友们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
雨,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是自然界水资源循环的一种形式,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使大自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请同学们课后多了解一下家乡的雨水情况。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雨下得有多大》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雨水是由水蒸气经过冷却后形成的。
2.学习雨滴的大小和形状不同。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雨水对湿润地面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雨水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雨滴的大小和形状的差异。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水蒸气冷却后变成雨水的过程。
2.学生观察和实验过程的设计和操作。
三、教学准备1.雨滴实验装置:包括透明玻璃容器、一小瓶水、冰块。
2.教学PPT:包括雨水的形成过程、雨滴的大小和形状的差异等内容。
3.实验记录表格。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利用幻灯片展示下雨的图片,引入学生对雨水的注意和兴趣。
步骤二:了解雨水形成的过程1.利用幻灯片解释雨水形成的过程:–太阳照射地面,地面上水分蒸发成水蒸气。
–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到冷空气后开始冷却。
–冷却后的水蒸气转变成小水滴,形成云朵。
–云朵中的水滴不断增多,变得足够大时,会由云朵下落形成雨水。
步骤三:实验观察雨滴的大小和形状1.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水滴的大小和形状。
2.实验步骤:–准备一个透明玻璃容器,加入一小瓶水。
–在容器上方放置冰块,使容器内空气温度下降。
–观察水滴在容器内的变化,记录所观察到的结果。
步骤四:讨论和总结1.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水滴在冷却后变得越来越大,最终成为雨滴。
–雨滴的形状有圆形、卵形等。
步骤五:展示湿润地面的效果1.利用幻灯片展示雨天后地面湿润的效果,引导学生思考雨水对地面的作用。
五、课堂练习1.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设计合适的练习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等。
六、课堂小结1.对于本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和复习。
2.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收获和思考问题。
七、作业布置1.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和强化学生对雨水形成过程和特征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1.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以上是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雨下得有多大》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通过利用幻灯片、实验观察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雨水的形成过程和雨滴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