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1班鉴赏之题材、形象
- 格式:ppt
- 大小:263.50 KB
- 文档页数:81
专题15 小说阅读之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1、学会分析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2、学会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3、学会分析事物形象的作用。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小说考查的重点,考查频率极高。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主题。
高考命题要求通过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发掘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对小说形象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有两种题型:分析概括主要人物形象和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1.分析概括主要人物形象[设问示例](1)×××是一个怎样的人?(2)×××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3)×××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概括与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六角度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贸、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这是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时最需关注的一点。
从分析情节入手 在情节的展开中,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反映了人物的鲜明个性。
从分析环境入手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
学习目标知识梳理[答题模板]2.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设问示例]本文的主人公为×××,那么另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四角度3.分析事物形象的作用[设问示例](1)小说以××(物象)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小说多次写到××(物象),有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3)小说用不少笔墨写××(物象),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分析事物形象的作用四角度专项练习一、(2022秋·福建三明·高一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人教版)美术鉴赏教材7、时代风采——现代中国画与油画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山水画对传统山水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了解中国油画的发展情况。
2.了解现代山水画的艺术风貌及作品中体现的时代感情,了解著名油画的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3.了解公共环境中大型绘画作品为适应现代生活环境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所进行的探索。
重点:1.通过作品的比较,分析当代部分代表性山水画家的不同风格特色,在哪些方面表现出艺术上的首创性。
2.简要介绍油画发展史。
难点:1.讲解现代山水画在题材内容、绘画样式、意境的追求、表现手法上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理解艺术形式与时代生活环境的关系。
2(重要油画作者与作品的介绍。
教具资料:多媒体设备图片教学过程与内容一、导入:教师提问:传统山水画艺术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
二、新课那么现代山水画有什么特点呢,1(感知作品仔细观察李可染《无限江山入画图》、《鲁迅故乡绍兴城》、《麦森教堂》三幅作品。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
让学生对作品形成初步的印象。
教师小结:画家探索融会中西方艺术精神,推动中国画创新。
他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为座右铭,写生于大江南北,立足生活,借鉴传统,使古老的山水画获得新的生命。
他的山水、人物和牛等作品画风深厚凝重,博大沉雄,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创作程式,成为中国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2(出示黄宾虹作品讨论自学:提供背景资料黄宾虹的山水画创作道路,经历了师古人、师造化和融化古人造化形成独创风格三个阶段。
在师古人方面,他师长舍短,合众长为己有。
他从明人入手,直追北宋,而以元人为归。
黄宾虹师造化,以黄山为基点,向周围扩展,一生旅行纪游画稿当以万计。
他游历山川,注意景物变化,风格浑厚华滋,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
从笔墨上看,属于繁体的“黑、密、厚、重”,即积笔墨数十重,层层深厚,是他的山水画最显著的特点,也有简洁疏朗仅以墨线勾勒,或稍加淡墨渲染的减笔,即疏体。
前者实中见空灵,后者虚中见雄逸。
2018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意象)班级:姓名:成绩:学习目标:1.能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它的含义和作用。
2.掌握解答意象类题目的一般步骤。
学习重点:学会分析意象的含义和作用课时安排: 四课时第一、二课时学习目标:熟悉考点,梳理整合形象鉴赏考点知识学习过程:自学交流一、考点样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命题探讨品读诗歌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开始。
诗歌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高考考查重点放在景物形象(即意象)上。
对意象的考查是从三个角度进行的:一是辨析所用的意象,二是把握形象特征及思想感情,三是兼及意境的把握。
意境分析是诗歌鉴赏中的难点。
不过从近两年的命题看,考得很浅,多是要求分析景象(画面)特征或气氛特点。
二、知识整合一、意象类意象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术语,也是一个重点。
什么是意象?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含诗中所写的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因物象而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具有意象的作品往往更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一)鉴赏人物形象1.知识梳理诗歌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前者即诗中的诗人形象“我”,如《登幽州台歌》中抒情主人公——陈子昂的形象;后者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的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把握。
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只有如此,才能对人物形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其次要对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形象特点,理解形象意义;再次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揭示作者情感。
专题15 古代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鉴赏形象【高考真题演练】1.【2020·新高考Ⅰ卷(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们: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2020·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略的饭菜。
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看见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历风雨磨练。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和诗人情感的读懂和理解。
“表达含蓄蕴藉”错误。
从本诗颔联可以看出诗人对朋友的感情表达十分直接,并不含蓄。
2.(1) C 【解析】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文学作品鉴赏从几个方面文学作品鉴赏是一种深入剖析和理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过程。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细致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提升我们对文学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文学作品鉴赏。
一、题材与主题文学作品的题材和主题是作品的基本元素,它们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承载着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核。
通过分析作品的题材和主题,我们可以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二、形式与结构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结构是作者在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时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和方式。
通过分析作品的形式和结构,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技巧,进一步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
比如,小说的叙事结构、诗歌的韵律和格律、戏剧的舞台布景和人物对话等方面都是我们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时需要注意的。
三、人物与形象文学作品的人物和形象是作者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人物和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心理活动、形象塑造手法等,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同时,人物和形象的塑造也是作品中的重要艺术手法,通过分析人物和形象的形成过程和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作品的艺术价值。
四、语言与修辞文学作品的语言和修辞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通过分析作品的语言和修辞,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进一步感受作品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比如,作品中的比喻、隐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都是我们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时需要关注的。
五、背景与社会意义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背景和人们的思想风貌。
通过分析作品的背景和社会意义,我们可以了解作品的时代特点和社会背景,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
同时,作品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启示也是我们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时需要关注的。
文学作品鉴赏是一项复杂而有趣的任务。
通过对作品的题材与主题、形式与结构、人物与形象、语言与修辞、背景与社会意义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古诗文鉴赏总结篇一:古诗词鉴赏个人总结(适用新课标)古诗词鉴赏一.鉴赏形象1.人物形象(1)一句概括,形象特点+社会属性(…的隐士;…的底层劳动妇女;…的书生)(2)结合全诗的句子进行分析,有描写手法的要鉴赏所用的描写手法(侧面,正面)(3)概括出形象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作者…)2.事物形象(咏物诗中)(1)一句概括,所描写事物的形象特点(2)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哪句怎样表现了哪个特点)(3)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写出所咏之物中的所托之情(托物言志)3.景物形象(1)一句概括,诗句描写了一幅+(季节、地点、事件)+(什么样氛围特点的,孤寂冷清,雄浑壮阔,恬静优美,萧瑟凄凉等)的图景(2)用自己的语言将诗中所写之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3)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二.鉴赏语言1.炼字、词、句(1)释义,“…”字在句中的含义是…;或“…”字的特殊语法现象(名词动用之类的)、修辞手法(拟人,通感,化无情为有情,化静为动等)(2)把该字放回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所烘托出的意境(3)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2.鉴赏语言风格(1)点明语言特色(沉郁顿挫[常见杜甫]、绮丽典雅、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浑奔放、悲慨凄凉)(2)结合相关诗句分析(3)表达了人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鉴赏表达技巧1.抒情方法(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前人语句]、借事抒情)2.描写方法(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2)实写和虚写(虚写:神仙鬼怪世界、梦境、已逝之情景、设想想象未来之情景)(3)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4)色彩变换描写(异色相衬,在答描写的景象时要注意)(5)视角变换描写(可设题如:全诗怎样体现“望”字的;描写景物很有层次,请分析)(6)白描(一般不着抒情和议论,常和简练、质朴的语言风格相联系)(7)细节描写(常是动作描写,小的场景化描写)(8)通过不同感官描写(嗅、视[注意颜色词]、声[注意拟声词]、触[注意动作词]、味)3.修辞方法(1)比喻(要注意暗喻,说清本体和喻体,注意它能化具体为抽象,化无形为有形,突出事物特点)(2)比拟(注意拟人,拟物[人拟物,A物拟B物])(3)对比(把…和…作对比,更加突出了…,表达了作者…)(4)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永恒衬无常[常见咏史诗],以无情衬有情[注意托物言志诗],虚实相衬,异色相衬)(5)象征(咏物诗中)(6)借代(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人)(7)设问(片头设问,引起全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8)反问(加强语气,表达更加强烈的感情)4.构思方法(1)欲扬先抑,铺垫,照应,以小见大,以景结情,卒章显志。
古诗鉴赏九大题材主题归类
古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拥有丰富多样的题材和主题。
以
下是对古诗常见的九大题材进行归类和鉴赏。
1.风景题材:歌颂自然山水之美,通过描绘山水景色来表达对自然的
热爱和赞美。
如《登鹳雀楼》中描绘了烟波江上使人升起幽思的景色。
2.思乡题材: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古人常常因为流离失所或远行
而怀念家乡,这种怀念常常通过诗歌来抒发。
如《登高》中表达了对故乡
的思念之情。
3.咏史题材: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通过诗歌来咏史、讴歌
历史。
如《白日依山尽》通过文天祥的事迹,表达了忠诚的情感和对正义
的赞颂。
5.感慨题材:通过对社会风俗、人生哲理等方面的观察和思考来表达
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如《乌衣巷》通过描绘乌衣巷的景色来表达对社会
风气的不满和思考。
7.思考人生题材: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思考生老病死等人生的现实。
如《登鹳雀楼》通过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对名利的看透和超脱。
8.咏物题材:以自然或人造物品为题材,通过描写物的特点和形象来
表达情感。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通过描写小桥、流水和人物来借物抒怀。
诗歌鉴赏专题——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分类。
2.掌握高考中诗歌鉴赏的相关考点。
过程与方法:1.分类讲解不同题材诗歌的特点。
2.引导学生掌握从题材入手读诗的方法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掌握不同类别诗歌的思想内容。
2.感受中国古典诗歌内容的丰富多彩。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不同类别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分类别鉴赏诗歌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掌握分类别鉴赏诗歌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探究法、练习法。
五、教学课时:七课时六、教学工具:多媒体七、教学过程:一山水田园诗——水光潋滟晴方好教学目的: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方法把握教学难点:主旨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天人合一”是今天人们追求的终极理想。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大自然以其无言的深沉让我们懂得了许多,让古代、现代的人在忙碌的社会生活之外找到了精神的归宿。
二、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1、投影学生熟悉的山水诗并让学生齐读。
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⑵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鉴赏诗歌题材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的定义和特点,能够辨析不同题材的诗歌作品;2. 培养学生对于不同题材诗歌的欣赏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3.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题材的敏感性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定义和特点2. 不同题材的诗歌作品3. 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了解诗歌吗?它有什么特点?”2. 定义诗歌:“诗歌是一种运用声音、韵律和形象等手法,通过文字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
”3. 说明诗歌的特点:“诗歌通常具有押韵、节奏和形象的特色,是一种短小精练的文学形式。
”步骤二:讲授不同题材的诗歌作品1. 分别介绍自然题材、爱情题材、人生感悟题材、社会题材等常见的诗歌题材,并给出相关的诗歌作品进行讲解。
2. 让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并引导他们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3. 提供一些经典诗歌作品,帮助学生对不同题材的诗歌进行比较。
步骤三: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1. 通过示范,教授学生一些鉴赏诗歌的常用方法和技巧,包括注重语言、形象和节奏的理解,尊重诗意的主题和情感,注意结构和意象的解读等等。
2. 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和解读诗歌,从感受和思考的角度出发,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意象和主题等。
步骤四:课堂练习和表达1.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阅读经典诗歌,并选择一首诗进行表演、朗读或创作。
2. 各小组表演或朗读时,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鉴赏,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3. 鼓励学生在文学角度上进行诗歌的创作,提供创作平台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在小组活动和诗歌创作中进行评分;2. 学生通过参与讨论、表演和创作活动,展示和发展了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鉴赏各类题材的诗歌作品,并进行个人的思考和表达;2. 推荐一些诗歌鉴赏的相关书籍和网站,供学生深入研究和学习。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不仅学会了诗歌的定义和特点,也能够辨析不同题材的诗歌作品,并培养了对于诗歌题材的敏感性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