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历史九下《第三次科技革命》word教学参考
- 格式:doc
- 大小:107.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七学习主题现代科技与文化第1课第三次科技革命【课标要求】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标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的三大技术;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背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及其影响、生物工程技术的蓬勃发展;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初步认识新的经济形态一一知识经济,了解知识经济出现的情况。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形成原因的分析,归纳出科学技术革命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学生通过交流和体会感受到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面貌的改变,联系实际感知历史;通过指导学生看图片,阅读史料和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通过目标导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积极创新的精神;通过学习,让学生树立尊重知识,热爱科学和献身科学的意识;通过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培养学生为增强国家综合国力而努力学习的精神【重点难点】一、重点: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二、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指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查阅有关资料,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导学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谈话法、图示法等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师:(用多媒体演示)神舟5号和神舟6号发射和回收的实况录象资料,指出这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我国在航空领域所取得的骄人业绩,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提问:什么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何时?有哪些成果?我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取得了哪些成果?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影响?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科技的不断发展和革新,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高效,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行业的改革和变革。
教育科技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必需品,应用于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更全面、更个性化的支持和服务。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我们学习了关于教育科技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知识,这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运用教育科技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针对性强的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大热点。
一、教育科技的发展历程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教学管理者开始关注教育科技的应用,并将其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部分。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教育科技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尤其在近年来,科技已成为教育领域的一种趋势和潮流。
在教育科技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学技术的逐步丰富和完善,如从最初的幻灯片到视频和音频文件的广泛应用。
同时,学习管理系统、虚拟学习环境、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多样的教育模式,也逐渐被广泛应用和推广。
这一切都为教育领域带来全新的发展和前景。
二、教育科技的作用教育科技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在各个学习环节中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优质的教育服务。
教育科技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育科技还可以帮助学校和教育机构改善和优化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利用,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效率,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家长和教师的个性化需求,让教育变得更加贴近人性化。
三、教育科技的限制尽管教育科技使得教育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快,但是其应用和发展还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和限制。
教育科技的应用引发了学生上网沉迷和玩游戏的问题,导致学生分心和精神不集中。
教育科技的成本过高,相对而言,许多地区的教育机构还难以承担其成本。
此外,教育科技也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方案的发展,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实现其全面的发展和提高的效果。
四、教育科技的发展趋势作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教育科技的应用和应用方向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第20课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培养学生分析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对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提高比较分析认识规律、比较历史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现代科技成就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积极创新的精神;(2)通过学习科技革命的史实,让学生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和献身科学的意识. 2.【教学重点】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教学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在人类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中刷新了中国高度。
我们把“玉兔号”的足迹刻在了月球上,也把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刻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光辉史册上。
它反应的是哪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一、三大技术的突破教师: 1、你知道第一、二次科技革命开始的时间和标志吗?学生: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标志:蒸汽机的广泛运用;第二次科技革命时间:19世纪70年代,标志: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
教师:2、说说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的三大技术。
学生: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教师:3、记一记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的时间。
学生: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
教师:4、说一说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发射的时间。
学生: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零7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一号”在苏联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教师:5、想一想阿姆斯特朗这句名言的深刻含意?学生:表明人类对茫茫宇宙的探索从此跨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4.现代生活中,电子信息类产品更新升级速度很快,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并创造出巨额财富。
如:既无厂房也无原料的微软公司,其市场价值曾大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
这些材料说明世界正在进入()A.蒸汽时代 B.电气时代 C.工业化时代 D.知识经济时代5.科技发明促进了社会进步,也催生了许多新兴的职业。
下列职业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关的是()A.火车司机 B.轮船司机 C.飞行员 D.网络工程师6.右边图示反映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是()A.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不断加快B.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与结合C.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D.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最活跃的因素7.“科技是把双刃剑”,科技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祸害。
下列不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带来消极影响的是()A.日本福岛核电站因地震和海啸导致了核泄漏B.美国通过网络大量窃取中国经济和军事信息C.北约使用精确制导导弹在阿富汗造成平民伤亡D.中国多地因大量使用煤炭而使空气污染加剧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号称“世界工厂”。
其生铁产量1848年为200万吨,1870年时已增长到600万吨,占全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二 1865年至1900年,(在美国)被正式批准登记的发明专利就达到了64万多种。
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美国很快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独占鳌头。
——电视片《大国崛起·美国》材料三空间技术包括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新科学技术,并以数学、物理、化学等多门学科知识为基础。
空间技术的发展开创了卫星通信、空间科学和军事应用等领域。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中华书局版)(1)材料一中提到的“英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时期,为英国生铁生产提供动力的主要机器是什么?请写出当时英国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第20课第三次科技革命导学提纲一、第三次科技革命概况:20世纪__________年代以来:_____________技术、________技术、__________________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______________技术二、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代__________技术与先进_________技术的结晶,是电子信息时代的产物。
: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__到来的主要标志之一。
:(1)计算机网络技术集中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______、______、高度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特点(2)也反映了_________与_________严密结合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_______________。
三、生物工程技术(1)1953年,_________〔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双螺旋构造的测定,开创了现代生物学的新时代。
(2)1973年,____________技术获得成功,使人类有可能按照自身需要改造和创造新的物种。
(3)2000年和2003年,美国等6国科学家合作,先后完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作草图和序列图谱,为破译大千世界的生命之谜奠定了根底。
生物工程技术的开展,加快了人类_______________的进程,推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革命性进展,为全人类的安康带来了福音。
四、知识经济的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兴起,揭开了____________时代的帷幕。
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对新知识、新技术的需求与掌握,已到达争分夺秒的程度。
如饥似渴地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并勇于创新,已成为现代人的共同追求。
随着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知识经济悄然而至。
第七学习主题 现代科技与文化【主题概述】本主题主要介绍了现代科技与文化发展状况及代表性成就。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来临时现代科技发展新阶段到来的标志。
这次科技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揭开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帷幕。
现代文学艺术领域更是迎来了异彩纷呈、硕果累累的大好局面。
第20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导学指要】1.课标要求以计算机网络、生态与人口等问题为例,了解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2.学法指导(1)归纳出科学技术革命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2)通过指导学生看图片,阅读史料和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知识建构】(自主学习,完成填空)密结合 ; 突出的核心技术,也是___________的新时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______经济: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现代经济,它以产业为第一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以发展为目标。
它对加速___________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构建新型社会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基础过关】一、单项选择题1.如图,大家一定熟悉这个小标志,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这主要归功于( )A.第一次工业革命B.第二次工业革命C.第二次世界大战D.第三次科技革命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 )A.蒸汽机技术的成熟 B.内燃机的广泛使用C.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D.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3.科学改变世界,技术优化生活。
五一长假期间,家住郑州的张先生去重庆旅游,他一路享受的方便条件,哪一项源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发明( )4.右图主要反映的是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中( )A.电子计算机领域的成就B.原子能领域的成就C.现代生物工程技术领域的成就D.空间技术领域的成就5.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伴随着科技的发明创造,能源逐渐被人类开发和利用。
下列能源利用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煤炭——电力——原子能——石油B.煤炭——原子能——电力——石油C.煤炭——电力——石油——原子能D.煤炭——石油——原子能——电力6.从18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自然科学的革命教案川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自然科学的革命教案川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自然科学的革命教案川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3课自然科学的革命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牛顿和他力学研究的划时代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及代表作《物种起源》;了解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学生通过制作表格,归纳出近代自然科学的基本线索,培养归纳,概括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多种形式的交流汇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归纳概括、合作学习等的习惯和方法.通过对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取得成就的原因探讨,分析自己存在的不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科学家的历史贡献,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教学重点】三位科学家的成就及其贡献。
【教学难点】自然科学成就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科技展现给我们越来越神奇的世界。
你可知道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科技进程一直比较缓慢,只是最近二三百年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你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你想认识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吗?今天我们就走入第3课自然科学的革命,追寻自然科学发展的轨迹。
一、近代自然科学奠基者牛顿和达尔文教师:1、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原因?学生:(1)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冲破封建统治和基督教神学的束缚,人们开始用科学实验和科学方法来认识世界.(2)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迫切需要科学和技术(17世纪始)。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情况,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进而使学生体会、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对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2、学生通过交流和体会感受到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面貌的改变,联系实际感知历史。
3、通过阅读史料和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让学生清楚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已成为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此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励学生积极应对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刻苦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作出贡献。
教学重点: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教学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神舟九号安全返回图片:2012年6月29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返回地面,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健康出舱。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实现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进展。
引导学生思考:航天技术是第几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果,除了这一成果,第三次科技革命还有哪些成果?有哪些特点和影响?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2、整体感知:本节课分成三部分进行学习:一、认知科技(主要掌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起源地、主要标志、主要成果和核心)二、感受科技(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三、反思科技(分析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3、自主学习:结合下列问题阅读教材,把握住主要信息,完成表格。
2024年关于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使学生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本概念、主要特点、重要发明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技能:培养学生分析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知识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技革命的兴趣和热情,认识科技创新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树立崇尚科学、尊重知识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发明及其影响。
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难点:如何深入理解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结构和国际关系的深远影响。
如何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科技革命对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的标志性发明(如电视机、计算机等),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发明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吗?”引导学生思考科技与生活的关系。
简要介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背景和时代特征,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新课讲解科技革命的兴起:讲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地点和主要标志。
分析科技革命兴起的原因,如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扩张等。
探讨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初步影响,如生产力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等。
重要发明及其影响:详细介绍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重大发明,如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等。
分析这些发明如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讨论这些发明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影响,如信息时代的到来、国际竞争的加剧等。
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分析科技革命如何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全球化的加速等。
探讨科技革命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如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关系的复杂化等。
研究科技革命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如文化交流的加强、文化多元化的趋势等。
科技革命与环境保护:介绍科技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讨论如何平衡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分析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这次技术革命中出现的新技术,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技术群。
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诸多领域。
第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如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三,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构成了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生产力,如生物工程这一综合性科学技术的兴起。
第四,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科学进步日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主要表现在:
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并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第二,科技进步使人类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
第三,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科技,提高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科技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对中国而言,既存在机遇,也面临挑战。
三、学法指导
(1)明确概念:本课涉及到较多概念,但都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接触过的,因此在学习基础知识之前要明确这些概念的内涵。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网络:就是利用通讯系统将设立在各地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以其中的一台计算机作为中心。
这样,设置在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计算机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加工“联合企业”。
网络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满足更多人的信息需要。
生物工程:一般认为是以生物学(特别是其中的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细胞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结合化工、机械、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工程技术,充分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成就,自觉地操纵遗传物质,定向地改造生物或其功能,短期内创造出具有超远缘性状的新物种,再通过合适的生物反应器对这类“工程菌”或“工程细胞株”进行大规模的培养,以生产大量有用代谢产物或发挥它们独特生理功能一门新兴技术。
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初,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微生物工程)四个部分。
基因工程(又称遗传工程)是其中的核心技术。
基因工程:按照人类的需要把这种生物的这个“基因”与那种生物的那个“基因”重新“施工”,“组装”成新的基因组合,创造出新的生物。
这种完全按照人的意愿,由重新组装基因到新生物产生的生物科学技术,就称为“基因工程”,或者说是“遗传工程”。
克隆技术:克隆是英文“clone”一词的音译,在台湾与港澳一般意译为复制或转殖,是利用生物技术通过无性繁殖的手段,从一个细胞获得遗传上相同的细胞群或个体群。
利用胚胎分割技术或细胞核移植技术,可以产生遗传上相同的哺乳动物。
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其本身的含义是无性繁殖。
(2)分析、讨论法:第三次科技革命在诸多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后,着重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
首先搜集有关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更新换代的图片、数据资料,如第一代至第五代电子计算机的图片、计算机运算速度不断提高的数据,等等。
从而认识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此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的影响,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对于克隆技术,首先了解引文中“多利”羊的问世及此后一系列克隆动物的诞生,从而感受到生物工程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
通过谈论是否应该克隆人这一话题,进一步体会到在发展科技的过程中应具有前瞻性,避害趋利。
(3)列表法:学习本课时,注意知识的纵向联系,联系第一、二次工业革命,进行列表比较:
(4)图文结合法:图片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直观形象的信息。
通过《多利羊》《克隆技术的发展》的图片,来了解生物工程及其取得成果。
通过《网络长椅》,来体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对信息化社会的理解。
(5)联系生活实际:从比较熟悉和了解的身边事物入手,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体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特点和影响,如学生熟悉的家用电器、网络技术、交通工具、通讯工具、食品、衣着、日用品,等等。
通过身边的史实增强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学习兴趣,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6)论从史出:教材中的观点和结论,要避免生硬地去掌握。
要通过多种途径,收集阅读相关的文字、数据和图片资料,通过分析史料,运用逻辑方法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有关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例如教材中“动脑筋”部分关于是否应该克隆人的问题,以此问题为契机进行讨论,由克隆技术的利弊延伸科技的高度发达,给人类带来了种种便利,但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空气的污染,农药的使用对人体的危害。
再如手机带给人们全新的通信观念,但长时间使用手机会造成微波对人脑的轻微辐射,而且手机的工作频率与飞机的导航雷达相近,乘客在飞机升降中使用手机会造成干扰而使飞机偏离航向甚至坠毁。
还有,作为生活必需品,城市家庭几乎家家都有电冰箱、空调器。
但由于电冰箱和空调器中的制冷剂氟里昂不断泄漏,使大气中的臭氧层受到严重的破坏,造成紫外线对地面的照射强度加大,患皮肤病的人数大量增加等。
通过这样的拓展,进一步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科技发展中应当更关注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提高,注重可持续发展,趋利避害。
在此基础上用已学过的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
(8)联系时政:第三次科技革命本身就是今天的时政,但是教材的编排没有涉及到目前科技的前沿成果,因此在学习本课内容的时候,注意搜集时政材料,整理有关的前沿科技成果,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
如航天技术方面,联系今天的“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四、中考命题分析
随着当今科技与经济发展,三次科技革命越来越来成为中考的热点,涉及到主要知识点是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领域、成果、特点、影响等。
题型多为选择题,以图片做命题的切入点。
命题趋向于对三次科技革命的综合考查,大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
还要注意结合时政,如对于航天科技的考查跟“嫦娥奔月”联合在一起。
五、中考试题分析
例题1.(2007年湖北省荆门市)1914-1938年的25年中,资本主义生产平均年增长率不到1.7%;战后1946-1970年的25年中,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平均增长绿高达6%左右,这最能说明()
A.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B.第三次科技革命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
C.第三次科技革命比第二次科技革命进步
D.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发展的时间一样长
解析;此题关键在于从题干中提取历史知识,抓住时间词语“战后1946-1970年的25年”可知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从年增长率的变化上可以判断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
答案:A
例题2.(2007年湖北省十堰市)科技进步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生产。
其中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成果是()
A.乘飞机旅游不再是梦想B.铁路运输日益繁忙
C.电脑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D.电灯照亮千家万户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之的灵活运用。
题干创设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情景,体现了中考命题的一种趋势,但是对解决问题没多大关系。
题干的最后指出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分析备选项提取关键词,明确与每一项有关的科技成就。
A——飞机B──火车C──电脑D──电灯。
在此基础上链接课本基础知识,可以直接选择答案。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