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致空气》学案(无答案)(新版)语文版
- 格式:doc
- 大小:111.00 KB
- 文档页数:5
《致空气》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1.把握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的主题——对人世间真情的希望和赞美。
2、.了解象征的手法;反复诵读,结合背景分析一课时一自主学习(一)文学常识邵燕祥,1933年生于北京,当代著名。
1947年开始诗歌创作,20世纪50年代就成为有影响的年轻诗人。
诗歌代表作主要有、等。
《致空气》属于诗歌中的诗。
(二)音、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鼾息()窒息()鼻翼()厮守()(三)整体研读把握诗歌的结构:第一节;第二至五节;第六节。
诗歌总是表达一定的情感的,体会这首诗中作者表达出。
全诗以第人称“ ”作为叙述的角度,就像诗人面对一个知心朋友在真诚的倾诉。
那么诗歌采用第二人称来表述情感,好处是。
(四)分节赏析1.诗人在第一节总括的空气有、、的特点。
它象征着一份的感情。
2 .第二节中,两个动词“ ”用的最巧妙,写出了黑暗之深、孤独之深和“我”被包围的。
二、三节是紧扣空气的属性来写的。
这两节诗让你联想到。
3.四、五节中的意象除了空气还有“地牢”,它象征;“海风”和“青气”象征;“街头”、“柳丝”、“丁香”分别象征。
4.第六节在全诗中起到作用,再次强调空气,与第一节遥相呼应。
(五)总结这首诗不仅仅歌咏空气,还赞美了。
空气在这里象征了、、、等等。
(六)能力提升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有些事物有着固定的象征意义,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致空气》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诗中的生字词语。
2、把握诗的主要内容,领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主题及象征写法的运用。
4、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新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的主题。
难点:理解诗歌的象征写法。
【教具】:录音机、朗读带【课时】:1课时【教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先请同学们猜个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打一自然物)同学们猜是什么呢?(空气)。
我们人类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空气。
生活中还有没有和空气同样宝贵的东西呢?今天,我们学习邵燕祥的一首诗《致空气》,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二、课前热身:1、作者简介:邵燕祥,当代诗人,1933年出生于北京。
50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
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yè shuò hān sī jiázhìxū摇曳闪烁鼾息厮守面颊窒息嘘三、整体感知:1、听一遍录音朗诵,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自由朗读全诗,初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探究:1、作者所写的空气的特点是什么?提示:“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又“难寻踪迹”。
2、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有什么作用?提示:诗人用第二人称,更便于直接抒发情感,第一诗节就奠定了全诗的叙述角度和抒情方式——诉说和直抒胸臆。
第二人称也更显语气亲切,缩小了距离感。
可以让读者更深切地体会作者对空气的赞美之情。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如有难度、深度组内不能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
致空气说课稿一、说教材致空气是八年级下第二单元中继三篇现代诗歌后一首自读篇目,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习焉不察空气为歌颂对象。
在对空气这一自然现象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友谊、真情、理想、信念等赞颂。
诗歌主题比拟深刻、含蓄。
再学习这首诗歌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体会一下人间真情以及人生中理想、信念、目标等巨大作用,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自己人生目标与学习目标。
二、学情分析该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课堂中,已经有了一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点滴经历。
并且本单元也已经学习了三首现代诗歌,对于诗歌一些知识与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了解,所以在这个根底上,学习这首自读诗时主要让学生在结合作品写作背景与诗人生活经历进一步研习现代诗歌,利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与模仿写小诗能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本诗作者及其思想。
2、反复阅读本诗,把握主要内容与体味诗歌情感。
3、理解诗歌主题及象征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只做适当点拨。
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中感情,领会文章主题。
3、本诗流露了作者对目标执着追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加以体会并引导确立自己学习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用诗中最精华思想与精巧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与人生。
2、培养学生合作与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本诗歌作者及其思想。
2、反复诵读,在此根底上理解诗内容,领会主旨。
难点:1、理解诗歌象征手法,学习用象征手法练习写一首小诗。
2、培养学生自学诗歌能力。
五、教学理念1、强调学生自我阅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与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
〞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与体验。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思想情感与人文内涵。
《致空气》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致空气》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1《致空气》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一、导学目标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克服环境污染的行为,从而树立绿色环保的观念。
2.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致空气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3.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如何保护空气,积极行动起来,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二、教材分析本课所选文章《致空气》是一篇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议论文。
作者在文中直接点出“呼吸新鲜空气已成为奢侈”的事实,引起人们的共鸣,使人们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
作者主要介绍了四种致空气的危害:一是工业废气的排放;二是机动车尾气的排放;三是燃放烟花爆竹;四是生活垃圾的处理。
三、教材内容一、致空气的原因1. 工业废气的排放2. 机动车尾气的排放3. 燃放烟花爆竹4. 生活垃圾的处理二、致空气的危害1. 空气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 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三、保护空气1. 改善交通工具2. 种树造林3. 开展环保活动四、名词解释1. 空气污染:指大气中有害物质浓度升高而影响人体健康和生态平衡的现象。
2. 废气:指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不含利用价值的气体。
3. 绿色环保:促进环境保护的一种理念,强调在减少污染和资源消耗的同时,保护和发展自然生态系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课堂活动1. 观看科普视频《空气质量指数》,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空气污染及其严重危害,引导学生珍惜每一次呼吸。
2. 分组讨论:“致空气”的原因及其对我们的影响,并展开表态发言。
从而引导学生了解致空气的原因,树立绿色环保的观念。
3. 以“当我是一棵树”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空气,并展开激烈的讨论。
最后,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完成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看法。
4. 班级里开展“绿色行动”,号召同学们拾起地上的垃圾,不扔垃圾,让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
第7课《致空气》学习目标与要求:1.反复朗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从朗读中体味诗人所呈现出来的情感。
3.体会诗歌中运用到象征手法的表现以及其丰富意象的作用。
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文革”(文化大革命1966—1976)期间作者本人遭到迫害,后来被平反,这首诗歌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作品。
2.作者简介:邵燕祥,当代诗人。
1933年出生,北京人。
祖籍浙江绍兴。
1948年入北京中法大学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新华广播电台任编辑,记者。
1947年开始诗歌创作,20世纪50年代即为有影响的青年诗人,后转向散文、杂感写作。
诗歌代表作主要有《歌唱北京》、《到远方去》等。
曾任《诗刊》副主编,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
3.象征: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象征手法的古源:这种手法,来源于《诗经》中的“比”、“兴”。
《楚辞.橘颂》就是通篇运用比兴手法的古代名作。
此后在诗歌、散文中成为常见的手法之一。
它一般用来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有时也可用来讽刺丑恶的事物,抨击不合理的现象,它既可以通篇运用,作者并不点明,而由读者自己去体会象征的含义,也可以只用于某些章节片段,由作者直接点明象征的含义。
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模块一:自主学习模块二:交流研讨模块三:巩固内化课题:第7课《致空气》授课时间第六周班级姓名模块四:当堂训练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A 摇曳(yè)鼻翼(yì)B鼾声(hān)踪迹(jī)C 厮守(sī)面颊(jiá)D 闪烁(shuò)窒息(zhì)2、选出下列各句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 A)A.风带着雨星,像在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7.致空气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的内容。
2.了解象征的手法。
3.体味诗歌表达的情感。
学法指导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诗歌在语言运用、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学习象征的手法,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从此长期沉默。
文化大革命期间住过牛棚,坐过牢,后被平反。
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2.文学常识: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摇曳.()踪迹.()鼾.息()污浊.()窒.息()面颊.()鼻翼.()厮.守()4.词语释义摇曳:闪烁:厮守:窒息:5.反复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情感)。
合作探究探究一:说说这首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探究二:品析诗歌,体悟情感。
1.空气有哪些特点?2.作者从几个方面对空气进行歌颂?3.作者写这首诗仅是为了赞美空气吗?为什么?4.这首诗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探究三:鉴赏诗歌,了解象征手法及意义诗人在这首诗中,尽情讴歌了空气给予自己特别的关爱,诗中空气的意象无不染上诗人浓浓的主观色彩,因此这个意象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是寄托了一种特别的意味,这就是诗歌中所常用的象征手法。
你认为诗人所赞美的空气有什么象征意义?能不能从诗歌中找出具体的例证加以说明呢?探究四:拓展延伸在这首诗中所赞颂的空气,有人说它象征着友谊,有人说它象征着理想,有人说它象征着信念,更有人说它象征着真理,你认为呢?谈谈你的看法。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这种无处不在的东西呢?谈谈你的发现。
我的收获2.学习本首诗,你还有其他收获吗?7.致空气自主学习3.yè jì hān zhuó zhì jiā yì sī4.摇曳:摇荡。
湖南省邵东县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 致空气学案(无答案)语文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湖南省邵东县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 致空气学案(无答案)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湖南省邵东县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 致空气学案(无答案)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致空气“三学四导”导学案主备人:审核人:时间: 2017 年上学期课型新授年级八年级课时1课时科目语文课题致空气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的情感2.体会诗歌的主题——对人世间真情的希望和赞美3.了解象征的手法重点难点1。
把握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的情感2。
了解象征的手法导学过程主讲人备课自主预学情趣导入:明确目标,个性导入谜语导入: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自主预习单:一自主学习(一)文学常识邵燕祥,1933年生于北京,当代著名( ) .1947年开始诗歌创作,20世纪50年代就成为有影响的年轻诗人。
诗歌代表作主要有(),( ) 等。
《致空气》属于诗歌中的()诗。
(二)音、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鼾息( ) 窒息( ) 鼻翼()厮守()互助探学探究导研:合作探究,互助研讨(一)整体研读把握诗歌的结构:第一节;第二至五节;第六节。
诗歌总是表达一定的情感的,体会这首诗中作者表达出。
《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致空气》是语文版八年级必修阅读2的第一篇文章,作者杨春良从感性到理性,从空气污染的现状到我们每个人应该为环保做到的细节方面,以及为保护环境而采取的具体措施方面,展开阐述和探讨,揭示出环保与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环保献力贡献。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能逐步理解“空气”深层含义,把握文章中的语义信息,能正确理解并运用一些新词汇和表达方式。
b)掌握环境保护与健康的基本知识,认识一些环保行动的意义,会运用相关知识作出环保行为。
c)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环保问题的思考和感受,感知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扩展想象工具箱,拓宽思考视野。
2.情感态度与值观a)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使其能够在生活、学习中培养环保习惯,落实环保行动。
b)引导学生具有“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预习:师生探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意义,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每个人的责任进行探讨。
2.阅读理解:学生根据文章中的空气污染、空气的质量及环保问题等方面展开阅读,同时根据课文提示,进一步掌握新的表达方式、表达技巧,逐步提升语感和语丽度。
3.阅读讲解:教师对学生理解不够深刻或存在问题的词句、句子进行讲解,解释作者的表达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强调环保的态度和制定环保计划的必要性。
4.分析阅读策略:教师分析本文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目的和效果,可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操刀、格式模仿训练等形式进行。
5.思考与讨论:通过环境保护示例进行讨论,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需要我们做出哪些贡献,展开思考环境保护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关联方面。
6.写作训练: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教师的指导,运用新的言语技巧和写作方式,完成书面表达训练。
四、教学实施1.针对理论知识和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同时操练学生的阅读策略和写作技巧。
第7课《致空气》教案(语文版初二下)2doc初中语文一、教学目标:1.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期望和人一辈子。
3.学习诗人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明白得诗的象征意义。
2.难点:巧妙的构思。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谜语导入: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讲,是再一般只是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那么不然,他以敏捷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给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观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2.作者简介。
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唱歌北京城»。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阻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要紧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确实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二)读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判。
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
学生评判。
(三)悟(A)整体感知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明白。
)(B)阅读分析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
2.速读课文摸索:(点击课件中的〝摸索〞)(1)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如何样的经历?(2)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讲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脸蛋;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学生讨论回答: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期望、信仰等。
湖南省常德市第九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致空气》导学案语文版课题《致空气》一课时学习目标1.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3.学习诗人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难点:巧妙的构思。
导学过程知识链接一. 课前预习1、了解邵燕翔及其诗歌和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圈点批注。
预习检测: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摇曳.()闪烁.()鼾.声()厮.守()面颊.()窒.息()嘘.声()姓邵.()四.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在我将要窒息..的时候。
窒息:2.踪迹难寻又无所不至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
厮守:五.《致空气》作者,当代诗人。
二.展示目标 1.导入课题。
2.熟悉目标三.探究交流展示1、速读课文思考:(1)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泰戈尔曰: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人生虽只有几十春秋,但它决不是梦一般的幻灭,而是有着无穷可歌可颂的深长意义的;附和真理,生命便会得到永生。
在的道路上,所有的人并不站在同一个场所——有的在山前,有的(2)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2) "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
"如何理解?(3) "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
"有什么深刻含义?3、再次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朗读,谈谈喜欢的原因或感受。
课堂小结在海边,有的在平原;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站着不动,所有的人都得朝前走。
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
眼睛不能看到你,因为你是眼睛中的瞳仁;心灵不能了解你,因为你是内心深处的秘密。
四.目标检测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第7课致空气【导学目标】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感知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3.理解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了解其象征意义。
【课时计划】2课时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深悟文本”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精彩导入激发兴趣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摇曳.(yè) 厮.守(sī) 窒.息(zhì) 污浊.(zhuó)(2)词义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污浊:(水、空气等)不干净。
厮守:互相守着。
3.作者名片邵燕祥,1933年生,北京人。
当代诗人。
诗歌代表作主要有《歌唱北京城》《致远方去》等。
4.背景资料《致空气》选自《古今文学名篇》(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本诗写于1984年。
“文革”期间,诗人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诗人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写成的。
《致空气》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朗读基调。
(2)掌握诗歌象征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对人间真情的讴歌。
【教学重点】(1)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2)朗读作品,体味诗歌表达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而真挚的情感,感悟诗人精神上的追求。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谈话导入:同学们,你认为你生命中最可宝贵的是什么?师:对,在我们生命中最可宝贵的有亲情、友情……,今天我们来读读邵燕祥的诗歌,去感受一下他对人间真情的讴歌。
二、作者简介邵燕祥,1933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绍兴。
1948年入北平中法大学学习,解放后在北京新华广播电台任编辑、记者。
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三、整体感知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请同学朗读,注意诗歌朗读的生意的节奏的把握。
3.为下列生字词注音(课件出示)鼾.息(hān)垂拂.(fú)窒.息(zhì)鼻翼.(yì)厮.守(sī)闪烁.(shuò)摇曳.(yè)4.解释下列词语厮守:互相守着。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
摇曳:摇荡。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污浊:(水、空气等)不干净;混浊。
四、合作探究1.理清结构层次。
师:这首诗根据诗人情绪发展,各节都写了些什么?第一部分(第1节):总括空气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2—5节):从几个方面讴歌空气。
2019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致空气学案无答案【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的内容。
2、体味作者的情感。
3、了解象征手法。
【学习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学习难点】作品的创作背景及诗歌表达的情感。
【知识链接】邵燕祥,当代诗人,1933 年出生于。
50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
1951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
1955 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 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 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1958 年初被错划为右派, 1979 年 1 月平反。
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预学环节】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摇曳.()闪烁.()鼾.息()厮.守()面颊.()窒.息()嘘.()2、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每节中所抒发的情感。
【讨论环节】★(通过第1、2题完成小节内容归纳)1、诗人认为空气具有怎样的特点?在书中圈画。
(第一节)“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又“难寻踪迹”。
(“厮守身边”却又“默无一语”)(总写空气的特点)2、“我”为什么要赞美空气?(第二节)空气帮“我”战胜黑暗和孤独;(第三节)空气“在我生命如丝的时候”,给“我”以生命;(第四节)空气给“我”以关怀和对未来的信心;(第五节)空气给“我”带来自由和美好的希望、青春的朝气。
3、诗人有着怎样的经历使他如此地热爱空气呢?你能从诗中找到暗示诗人人生经历的词语吗?★结合“知识链接”来理解。
黑暗、孤独、窒息、地牢、自由等词语暗示了作者特殊的人生经历。
4、结合诗人特殊的人生经历,谈谈:①“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
”这句话仅仅是在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②“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
”如何理解?主人公获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致空气》教案语文版八班级下册《致空气》教案1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育同学鉴赏诗歌的力量。
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主题及象征写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引导同学在熟读此文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受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诗歌主题。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致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同学,感悟真情、抱负、盼望和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2、难点:理解诗歌的象征写法和奇妙的构思。
教学预备:老师预备:朗读带、录音机、有关资料同学预备:预习课文、收集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谜语导入: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一般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目光抓住空气的特点,给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去观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二、课堂活动(一)简介。
邵燕祥,1933年诞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唱歌北京城》。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月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二)朗读1.老师配乐范读。
2.同学自读,老师作朗读指导。
3.同学在小组内朗读,同学相互评价。
4.老师指名配乐朗读。
同学评价。
(三)第一次自学展现1、内容:阅读全诗,整体感知。
诗歌不是随心所欲之物,它与其它文学作品一样,同样有着严谨的结构,试说说这首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2、方法:先老师作朗读指导, 然后同学自读,再让同学在小组内朗读,同学相互评价,以读促理解。
同学小组内合作自学,老师巡察、指导。
展现提升,老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致空气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及象征写法的运用;2、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二、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2、感悟诗歌的巧妙构思。
三、学习过程:(一)导入作者简介。
邵燕祥,1933年出生,50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二)读1、配乐范读。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
学生评价。
(三)悟(A)整体感知: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
(大多数同学都可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
)(B)阅读分析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
2、速读诗歌思考:(1)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2)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课文,感悟课文思想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C)问题研究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如有难度、深度组内不能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
2、教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部影片。
请同学们从2—5小节中任选一节,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当时主人公所经历的情景。
可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D)小结(1)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等的歌颂。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对信念、对希望的歌颂)(2)人们渴望真情,呼唤真情,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真情是无处不在的。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谈一谈。
(四)赏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朗读,谈谈喜欢的原因或感受。
7.致空气【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的内容。
2、体味作者的情感。
3、了解象征手法。
【学习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学习难点】作品的创作背景及诗歌表达的情感。
【知识链接】邵燕祥,当代诗人,1933 年出生于北京。
50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
1951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
1955 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 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 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1958 年初被错划为右派, 1979 年 1 月平反。
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预学环节】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摇曳.()闪烁.()鼾.息()厮.守()面颊.()窒.息()嘘.()2、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每节中所抒发的情感。
【讨论环节】★(通过第1、2题完成小节内容归纳)1、诗人认为空气具有怎样的特点?在书中圈画。
(第一节)“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又“难寻踪迹”。
(“厮守身边”却又“默无一语”)(总写空气的特点)2、“我”为什么要赞美空气?(第二节)空气帮“我”战胜黑暗和孤独;(第三节)空气“在我生命如丝的时候”,给“我”以生命;(第四节)空气给“我”以关怀和对未来的信心;(第五节)空气给“我”带来自由和美好的希望、青春的朝气。
3、诗人有着怎样的经历使他如此地热爱空气呢?你能从诗中找到暗示诗人人生经历的词语吗?★结合“知识链接”来理解。
黑暗、孤独、窒息、地牢、自由等词语暗示了作者特殊的人生经历。
4、结合诗人特殊的人生经历,谈谈:①“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
”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②“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
”如何理解?主人公获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③“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
”有什么深刻含义?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5、诗人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描写空气呢?有什么好处?诗人抓住空气的特点,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对空气作了具体、形象的描写,将空气人格化、形象化,感情细腻而丰富,使空气具体可感。
6、诗歌以空气为歌颂对象,诗人是不是仅仅歌颂空气?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实际上,诗人已赋予空气以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人世间忠贞不渝的感情,比如亲情、友情还有爱情。
它也可以象征着理想、信念、希望等,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
总之,诗人在对空气这一须臾难离的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友谊,对真情的赞颂。
7、这首诗在抒情方式上与一般的诗歌比较,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人称方面理解。
全诗以第二人称“你”作为叙述的角度,就像是诗人面对一个知心朋友在真诚地倾诉。
这样写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也觉得十分的亲切。
【拓展环节】1、生活的路不会是一条坦途,当你遭遇坎坷,或身处困境时你学会了到哪里寻找力量?请自由谈谈。
2、你能就一些生活中的小事物赋予它深层含义,也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一两句或三四句的小诗吗?如:仙人掌、白杨、蜡烛、楼梯、太阳、月亮、向日葵等。
【检测环节】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摇曳.()鼾.息()窒.息()2、辨字组词。
曳()窒()翼()厮()拽()侄()冀()撕()3、依次填入下面语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C)。
①王伟拒不接受领导和同志们的批评帮助,多次_______安全操作规程,最近受到了公司的严重警告处分。
②《宰相刘罗锅》播出前,并未_______宣传,可播出后很快吸引了大量观众,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③我们发扬民主就要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决不允许任何忽视 ________压制批评的现象出现。
A.违反大肆以致 B.违犯大事以至C.违反大事以至 D.违犯大肆以致(“违反”指“不符合法则、规章等”;“违犯”指违背和触犯国法等。
①句应用“违反”。
“大肆”意为“无顾忌地”多指做坏事;“大事”意为“大力从事”,中性。
②句应用“大事”。
“以至”表示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以致”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文所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③句应用“以至”。
)4、请选出下列句子中短语搭配无误的一项()。
A.最近,他的学习明显下降了。
B.同学们把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 10 月 1 日的国庆节。
C.刺眼的灯光,照得人眼睛都睁不开。
D.各种读书声汇成一支动听的歌声。
C(短语搭配有主谓搭配、谓宾搭配、修饰语与中心语的搭配、主宾搭配。
在本题中,A 项“学习”和“下降”,B 项“10 月 1 日”和中心语“国庆节”,D 项中“一支”和其修饰语“歌声”都不能搭配。
故选 C 项。
)5、文学(文体)常识。
①《致空气》的作者是邵燕祥,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绍兴。
20世纪 50 年代即为有影响的青年诗人,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
当代诗人。
他是中国当代诗人。
这首诗借“_空气”这个意象,抒发了诗人对一种“无所不在、_又难寻踪迹”的事物的感受,给人以无尽的联想。
②本诗从体裁上看是___抒情____诗;主要运用了___象征____的艺术手法写成。
6、阅读课文,回答 1~3 题。
①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意蕴深刻的抒情诗。
这首诗表面上讴歌空气__,实际上讴歌的则是___友谊__与_真情____。
②本文中的空气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目的?“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厮守身边”又“默无一语”。
在对空气这一须臾难离的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的赞颂。
③本诗第二至第五节从哪几方面歌颂了空气?第二节,写空气帮“我”战胜黑暗和孤独。
第三节,写空气“在我生命如丝的时候”,陪伴着我“呼吸”,给“我”以生命。
第四节,写空气给“我”以关怀和对未来的信心。
第五节,写空气给“我”带来自由和美好的希望、青春的朝气。
7. 致空气(学生用)【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的内容。
2、体味作者的情感。
3、了解象征手法。
【学习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学习难点】作品的创作背景及诗歌表达的情感。
【知识链接】邵燕祥,当代诗人,1933 年出生于北京。
50 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
1951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
1955 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 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 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1958 年初被错划为右派, 1979 年 1 月平反。
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预学环节】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摇曳.()闪烁.()鼾.息()厮.守()面颊.()窒.息()嘘.()2、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每节中所抒发的情感。
【讨论环节】1、诗人认为空气具有怎样的特点?在书中圈画。
2、“我”为什么要赞美空气?3、诗人有着怎样的经历使他如此地热爱空气呢?你能从诗中找到暗示诗人人生经历的词语吗?★结合“知识链接”来理解。
4、结合诗人特殊的人生经历,谈谈:①“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
”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②“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
”如何理解?③“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
”有什么深刻含义?5、诗人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描写空气呢?有什么好处?6、诗歌以空气为歌颂对象,诗人是不是仅仅歌颂空气?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7、这首诗在抒情方式上与一般的诗歌比较,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人称方面理解。
【拓展环节】1、生活的路不会是一条坦途,当你遭遇坎坷,或身处困境时你学会了到哪里寻找力量?请自由谈谈。
2、你能就一些生活中的小事物赋予它深层含义,也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一两句或三四句的小诗吗?如:仙人掌、白杨、蜡烛、楼梯、太阳、月亮、向日葵等。
【检测环节】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摇曳.()鼾.息()窒.息()2、辨字组词。
曳()窒()翼()厮()拽()侄()冀()撕()3、依次填入下面语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王伟拒不接受领导和同志们的批评帮助,多次_______安全操作规程,最近受到了公司的严重警告处分。
②《宰相刘罗锅》播出前,并未_______宣传,可播出后很快吸引了大量观众,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③我们发扬民主就要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决不允许任何忽视 ________压制批评的现象出现。
A、违反大肆以致B、违犯大事以至C、违反大事以至D、违犯大肆以致4、请选出下列句子中短语搭配无误的一项()。
A.最近,他的学习明显下降了。
B.同学们把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 10 月 1 日的国庆节。
C.刺眼的灯光,照得人眼睛都睁不开。
D.各种读书声汇成一支动听的歌声。
5、文学(文体)常识。
①《致空气》的作者是,生于北京,祖籍。
20世纪 50 年代即为有影响的青年诗人,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
当代诗人。
他是中国当代诗人。
这首诗借“”这个意象,抒发了诗人对一种“无所不在、”的事物的感受,给人以无尽的联想。
②本诗从体裁上看是__ ____诗;主要运用了___ ___的艺术手法写成。
6、阅读课文,回答 1~3 题。
①这是一首用手法写成的意蕴深刻的抒情诗。
这首诗表面上讴歌,实际上讴歌的则是与。
②本文中的空气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目的?③本诗第二至第五节从哪几方面歌颂了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