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数学下册特殊三角形--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81.55 KB
- 文档页数:4
第17讲特殊三角形【考点梳理】1.等腰三角形(1)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两腰相等;等腰三角形的_高线_、中线、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高线(或底边中线、顶角平分线)所在直线是它的对称轴.(2)判定:有两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_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等边三角形(1)性质:三边相等,三个内角都等于60°;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_3__条对称轴.(2)判定:三边相等、三内角相等或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直角三角形(1)性质:①两锐角之和等于_90°_;②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③30°的角所对应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_一半_;④勾股定理: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则有a2+b2=c2.(2)判定:①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②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③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④一条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等腰直角三角形(1)性质:两直角边相等_;两锐角相等且都等于_45°_.(2)判定:有两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45°的直角三角形;顶角为90°的等腰三角形;有两个角是45°的三角形.【高频考点】考点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相关计算【例题1】在△ABC中,AC=BC,∠ACB=120°,点D是线段AB上一动点(D不与A,B重合).(1)如图1,当点D为AB的中点,过点B作BF∥AC交CD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AC=BF;(2)连接CD.作∠CDE=30°,DE交AC于点E.若DE∥BC时,如图2.①∠CDB =120°;②求证:△ADE 为等腰三角形;③在点D 的运动过程中,△ECD 的形状可以是等腰三角形吗?若可以,请求出∠AED 的度数;若不可以,请说明理由.【解答】 解:(1)证明:∵CA =CB ,CD 是△ABC 的中线,∴AD =BD. ∵BF ∥AC ,∴∠A =∠FBD.∵∠ADC =∠BDF ,∴△ACD ≌△BFD.∴AC =BF. (2)②证明:∵AC =BC ,∴∠A =∠B. ∵DE ∥BC ,∴∠EDA =∠B.∴∠A =∠EDA ,∴△ADE 为等腰三角形. ③△ECD 可以是等腰三角形.理由如下:Ⅰ.当∠CDE =∠ECD 时,EC =DE ,∴∠ECD =∠CDE =30°. ∵∠AED =∠ECD +∠CDE , ∴∠AED =60°.Ⅱ.当∠ECD =∠CED 时,CD =DE ,∵∠ECD +∠CED +∠CDE =180°, ∴∠CED =180°-∠CDE2=75°.∴∠AED =180°-∠CED =105°.Ⅲ.当∠CED =∠CDE 时,EC =CD ,∠ACD =180°-∠CED -∠CDE =180°-30°-30°=120°, ∵∠ACB =120°,∴此时,点D 与点B 重合,不合题意.综上,△ECD 可以是等腰三角形,此时∠AED 的度数为60°或105°.归纳:在以等腰三角形为背景求线段长的问题中,最常用的工具为“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由此可以找到相应的角度、线段长度以及垂直关系,进而可通过三角形全等、相似、勾股定理等求解,若已知图形中有两个中点时,常用中位线的性质得到线段平行和数量关系. 考点2: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相关计算【例题2】(2018·河北模拟)如图1,在等边△ABC 和等边△ADP 中,AB =2,点P 在△ABC 的高CE 上(点P 与点C 不重合),点D 在点P 的左侧,连接BD ,ED.(1)求证:BD =CP ;(2)当点P 与点E 重合时,延长CE 交BD 于点F ,请你在图2中作出图形,并求出BF 的长; (3)直接写出线段DE 长度的最小值.【解析】:(1)证明:∵△ABC 是等边三角形, ∴AB =AC ,∠BAC =60°. ∵△ADP 是等边三角形, ∴AD =AP ,∠DAP =60°. ∴∠DAB +∠BAP =∠BAP +∠CAP. ∴∠DAB =∠CAP. ∴△DAB ≌△PAC(SAS). ∴BD =CP.(2)如图2,∵△ADP 是等边三角形,∴当点P 与点E 重合时,有AE =DE ,∠AED =60°. ∵CE ⊥AB ,∴AE =BE =DE ,∠BCE =12∠ACB =30°.∴∠EBD =30°.∴∠DBC =90°.在Rt △BCF 中,∵BC =2,tan ∠BCE =BFBC ,∴BF =2tan30°=233.(3)DE 长度的最小值是12,理由:如图3,由(1)知:△DAB ≌△PAC ,∴取AC 的中点F ,连接PF ,则PF =DE ,∴PF 长度的最小值就是DE 长度的最小值,过点F 作FG ⊥CE 于点G ,垂足G 就是PF 最小时点P 的位置,此时PF =12,故DE 长度的最小值是12.归纳:对于等边三角形的问题主要考查三边关系与三角的特殊之处,判定时注意两个角为60°的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抓住特殊求三角形高等线段长度即可得到。
第1讲 等腰三角形 1. 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利用它证明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以及两条直线垂直.2. 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 熟练运用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进行推理和计算. 知识点01 等腰三角形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如图所示,在△ABC 中,AB =AC ,则它叫等腰三角形,其中AB 、AC 为腰,BC 为底边,∠A 是顶角,∠B 、∠C 是底角.要点诠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且都等于45°.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角(或直角).∠A =180°-2∠B ,∠B =∠C =1802A ︒-∠ .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作用性质1证明同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角相等.是证明角相等的一个重要依据.性质2用来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垂直关系等.4.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目标导航知识精讲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直线是它的对称轴,通常情况只有一条对称轴.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要点诠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是将三角形中的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定理.【知识拓展1】根据等边对等角求角度例1.(2021·贵州·思南县张家寨初级中学八年级阶段练习)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点D为AC上一点,且AD=BD=BC,则∠A等于多少?例2.(2021·黑龙江省八五一一农场中学八年级期末)如图,△ABC中,AB=AC=CD,BD=AD,求△ABC中∠CAB 的度数例3.(2021·广东·广州市白云区广大附中实验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已知:如图所示,在Rt△ABC中,∠C =90°,D是BC上一点,且DA=DB,∠B=15°.求∠CAD的度数.例4.(2021·广西三江·八年级期中)如图,在△ABC中,点D在BC上,AB=AD=DC,∠B=80°,求∠C的度数.【即学即练1】如图,已知△ABC中,AB=BD=DC,∠ABC=105°,求∠A,∠C度数.【即学即练2】已知:如图,D、E分别为AB、AC上的点,AC=BC=BD,AD=AE,DE=CE,求∠B的度数.【知识拓展2】利用三线合一求解与证明例1.(2021·湖北武汉·八年级阶段练习)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求证:BD =CE.⊥,垂足为D,E是BC延长线上的一点,例2.(2021·重庆·八年级期中)如图:已知等边ABC中,BD AC=,且CE CD(1)求证:BD DE=;(2)若M为BE中点,求证:DM平分BDE∠.例3.(2021·河南镇平·八年级阶段练习)下面是某数学兴趣小组探究用不同方法作一个角的平分线的讨论片段,请仔细阅读,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小明:如图1,(1)分别在射线OA,OB上截取OC=OD,OE=OF(点C,E不重合);(2)分别作线段CE,DF的垂直平分线l1,l2,交点为P,垂足分别为点G,H;(3)作射线OP,射线OP即为∠AOB的平分线.简述理由如下:由作图知,∠PGO=∠PHO=90°,OG=OH,OP=OP,所以Rt△PGO≌Rt△PHO,则∠POG=∠POH,即射线OP是∠AOB的平分线.小军:我认为小明的作图方法很有创意,但是太麻烦了,可以改进如下,如图2,(1)分别在射线OA,OB 上截取OC=OD,OE=OF(点C,E不重合);(2)连接DE,CF,交点为P;(3)作射线OP.射线OP即为∠AOB的平分线.……任务:(1)小明得出Rt△PGO≌Rt△PHO的依据是_______(填序号).①SSS;②SAS;③AAS;④ASA;⑤HL(2)如图2,连接EF.①求证:△CEF ≌△DFE ;②求证:△PEF 是等腰三角形;③小军作图得到的射线OP 是∠AOB 的平分线吗?请判断并说明理由.例4.(2021·广东广州·八年级阶段练习)如图,在ABC 中,AB AC =,AD BC ⊥,垂足为D ,AB :AD :13BD =:12:5,ABC 的周长为36,求ABC 的面积.例5.(2022·黑龙江富裕·八年级期末)已知:在△ABC 中,∠ABC =45°,CD ⊥AB 于点D ,点E 为CD 上一点,且DE =AD ,连接BE 并延长交AC 于点F ,连接DF .(1)求证:BE =AC ;(2)若AB =BC ,且BE =2cm ,则CF = cm .例6.(2021·江苏滨海·八年级期中)如图,厂房屋顶的人字架是等腰三角形,AB=AC,AD⊥BC,若跨度BC =16m,上弦长AB=10m,求中柱AD的长.【即学即练1】(2021·福建·福州三牧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如图,在△ABC中,∠A=40°,∠ABC=80°,BE 平分∠ABC交AC于点E,ED⊥AB于点D,求证:AD=BD.【即学即练2】(2021·黑龙江五常·八年级阶段练习)已知:以线段AB为边在线段的同侧作△ABC与△BAD,BC与AD交于点E,若AC=BD,BC=AD.(1)如图1,求证:CE=DE;AB的线段.(2)如图2,当∠C=90°,∠AEB=2∠AEC时,作EF⊥AB于F,请直接写出所有等于12【即学即练3】(2021·吉林·八年级期末)如图,在ABC 中,AB AC =,AD 为边BC 的中线,E 是边AB 上一点(点E 不与点A 、B 重合),过点E 作EF BC ⊥于点F ,交CA 的延长线于点G .(1)求证:AD //FG ;(2)求证:AG AE =;(3)若3AE BE =,且4AC =,直接写出CG 的长.【即学即练4】(2021·江苏·扬州市梅岭中学八年级阶段练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三角形△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 =BC ,BC 交x 轴于点D .(1)若A (﹣8,0),C (0,6),直接写出点B 的坐标 ;(2)如图2,三角形△OAB 与△ACD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连OD ,求∠AOD 的度数;(3)如图3,若AD 平分∠BAC ,A (﹣8,0),D (m ,0),B 的纵坐标为n ,求2n +m 的值.【知识拓展3】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例1.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为40°,求其余各角.例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3,一边长为3,求其余各边.【即学即练】如图,△ABC 中BD 、CD 平分∠ABC 、∠ACB ,过D 作直线平行于BC ,交AB 、AC 于E 、F ,AB=5,AC=7,BC=8,△AEF 的周长为( )A .13B .12C .15D .20【知识拓展4】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例1、已知:如图,ABC △中,45ACB ∠=︒,AD⊥BC 于D ,CF 交AD 于点F ,连接BF 并延长交AC 于点E , BAD FCD ∠=∠.求证:(1)△ABD≌△CFD;(2)BE⊥AC.知识点02 等边三角形1.等边三角形定义: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要点诠释:由定义可知,等边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也就是说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内角都等于60°.3.等边三角形的判定:(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知识拓展4】等边三角形例1、如图.在等边△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且OD∥AB,OE∥AC.(1)试判定△ODE的形状,并说明你的理由;(2)线段BD、DE、EC三者有什么关系?写出你的判断过程.【即学即练】等边△ABC,P为BC上一点,含30°、60°的直角三角板60°角的顶点落在点P上,使三角板绕P点旋转.如图,当P为BC的三等分点,且PE⊥AB时,判断△EPF的形状.【知识拓展5】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第02讲_三角形的中位线知识图谱三角形的中位线知识精讲一.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中位线定义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DE ∥BC , 12DE BC =如图,在△ABC 中,D 、E 分别是AB 、AC 边的中点,则线段DE 是△ABC 的中位线.求证:DE ∥BC , 12DE BC =证明过程:延长DE 到F ,使EF = DE ,连接 FC 、DC 、AF 1)证明四边形ADCF 是平行四边形 2)证明四边形BCFD 是平行四边形∴DE// BC 且DE=EF=12BC 2.任意两点的中点坐标公式: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任意两点()11A x y , ,()22B x y ,,线段AB 的中点C 的坐标为121222x xy y ++⎛⎫ ⎪⎝⎭,.ABCD EABCDEF出现两个中点,无三角形→构造三角形如图,四边形ABCD 中,点E 、F 、G 、H分别为四边中点连接对角线AC 、BD ,则HG 为△ADC的中位线,HG ∥AC 且HG =12AC 。
最后可证四边形HEFG 为平行四边形三.易错点(1)注意中线与中位线的区分 (2)中位线的辅助线构造三点剖析一.考点:1.中位线定理.二.重难点: 构造中位线,解决相关的角度线段问题.三.易错点:中线与中位线的区别.中位线定理例题1、 如图,▱ABCD 中,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 ,点E 是BC 的中点.若OE=3cm ,则AB 的长为( )A.3 cmB.6 cmC.9 cmD.12 cm【答案】 B【解析】 解:∵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OA=OC ;又∵点E 是BC 的中点, ∴BE=CE ,∴AB=2OE=2×3=6(cm ) 故选:B .例题2、 如图,在Rt △ABC 中,△A=30°,BC=1,点D ,E 分别是直角边BC ,AC 的中点,则DE 的长为( )A.1B.2C.D.1+【答案】 A【解析】 如图,△在Rt △ABC 中,△C=90°,△A=30°, △AB=2BC=2.又△点D 、E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 △DE 是△ACB 的中位线, △DE=AB=1.例题3、 如图,在Rt △ABC 中,∠B =90°,AB =5,BC =12,点D 在BC 上,以AC 为对角线的所有平行四边形ADCEH GFEA BCD中,DE 的最小值是( )A.5B.6C.12D.13【答案】 A【解析】 ∵在Rt △ABC 中,∠B =90°, ∴BC ⊥AB .∵四边形ADCE 是平行四边形, ∴OD =OE ,OA =OC .∴当OD 取最小值时,DE 线段最短,此时OD ⊥BC . ∴OD 是△ABC 的中位线,∴12.52OD AB ==,∴ED =2OD =5.例题4、 已知:如图,△ABC 中,∠ACB=90°,点D 、E 分别是AC 、AB 的中点,点F 在BC 的延长线上,且CF=DE ,求证:∠CDF=∠A .【答案】 见解析【解析】 证明:∵D 、E 分别是AC 、AB 的中点, ∴DE ∥BC ,∵点F 在BC 的延长线上, ∴DE ∥CF , ∵DE=CF ,∴四边形CEDF 为平行四边形, ∴DF ∥CE ,∴∠CDF=∠ECA ,∵∠ACB=90°,E 为AB 的中点, ∴CE=21AB=AE , ∴∠A=∠DCE , ∴∠CDF=∠A .例题5、 (1)如图1,在四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连接EF 并延长,分别与BA 、CD 的延长线交于点M 、N ,则BME CNE ∠=∠,求证:AB CD =.(提示取BD 的中点H ,连接FH ,HE 作辅助线) (2)如图2,在ABC ∆中,且O 是BC 边的中点,D 是AC 边上一点,E 是AD 的中点,直线OE 交BA 的延长线于点G ,若5AB DC ==,60OEC ∠=︒,求OE 的长度.【答案】 (1)见解析(2)52【解析】 连结BD ,取DB 的中点H ,连结EH 、FH . E 、F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EH AB ∥,12EH AB =,FH CD ∥,12FH CD =BME CNE ∠=∠,∴HE HF =, ∴AB CD =;(2)解:连结BD ,取DB 的中点H ,连结EH 、OH , AB CD =,∴HO HE =,∴HOE HEO ∠=∠,60OEC ∠=︒,∴60HEO AGO ∠=∠=︒, ∴OEH ∆是等边三角形, 5AB DC ==∴52OE =随练1、 一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则以这个三角形各边中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周长是( ) A.6 B.12 C.18 D.36 【答案】 C【解析】 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如图示, 点D 、E 、F 分别是AB 、AC 、BC 的中点,∴DE=12BC ,DF=12AC ,EF=12AB ,∵AB+CB+AC=36,∴DE+DF+FE=36÷2=18. 故选C .随练2、 如图,△ABC 中,已知AB=8,△C=90°,△A=30°,DE 是中位线,则DE 的长为( )A.4B.3C.D.2【答案】 D【解析】 △△C=90°,△A=30°, △BC=AB=4, 又△DE 是中位线, △DE=BC=2.故选D .随练3、 如图,已知ABC △是锐角三角形,分别以AB 、AC 为边向外侧作两个等边三角形ABM △和CAN △,D 、E 、F 分别MB 、BC 、CN 的中点,连结DE 、FE ,求证:DE EF =.【答案】 证明见解析【解析】 连接MC 、BN ,ABM ∵△和CAN △是等边三角形,60BAM CAN ∠=∠=︒∴,MA BA =,AN AC =, BAM BAC CAN BAC ∠+∠=∠+∠∴, 即MAC BAN ∠=∠, 在MAC △与BAN △中 MA BA MAC BAN AN AC =⎧⎪∠=∠⎨⎪=⎩, MAC BAN ∴△≌△, MC NB =∴,D ∵、E 、F 分别是MB 、BC 、CN 的中点,12DE MC =∴,12EF BN =,DE EF =∴.随练4、 如图所示,在△ABC 中,M 是BC 的中点,AN 平分∠BAC ,BN ⊥AN .若AB=14,AC=19,则MN 的长度为__________.【答案】 2.5【解析】 延长BN 交AC 于D ,∵AN ⊥BN ,AN 平分∠BAC ,∴AN 是BD 的垂直平分线,∵点M 是BC 的中点,∴MN 是△BCD 的中位线,111 2.5222MN CD AC AD AC AB ==-=-=()() 随练5、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中AD BC =,E 、F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延长AD 、EF 和BC 的延长线分别交于M 、N 两点,求证:AME BNE ∠=∠.ABCMN ABC D EFMNNMFD C BA【选项】【答案】见解析【解析】证明:连接BD,取BD的中点G,连接EG、FGE、F、G分别是AB、CD、BD的中点//FG BC∴,//EG AD且1=2FG BC,1=2EG ADAME FEG∴∠=∠,BNE GFE∠=∠AD BC=FG EG∴=FEG EFG∴∠=∠AME BNE∴∠=∠.拓展1、如图,在△ABC中,从A点向∠ACB的角平分线作垂线,垂足为D,E是AB的中点,已知AC=4,BC=6,则DE的长为()A.1B.43C.32D.2【答案】A【解析】如图,延长AD交BC于F,∵CD是∠ACB的角平分线,CD⊥AD,∴AD=DF,AC=CF,(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又∵E是AB的中点,∴DE是△ABF的中位线,∴12DE BF=,∵AC=4,BC=6,∴BF=BC-CF=6-4=2,∴1212DE=⨯=.2、如图,△ABC中,D、E分别是BC、AC的中点,BF平分∠ABC,交DE于点F,若BC=6,则DF的长是()A.2B.3C.52D.4【答案】 B【解析】 在△ABC 中,D 、E 分别是BC 、AC 的中点 ∴DE ∥AB∴∠EDC=∠ABC ∵BF 平分∠ABC ∴∠EDC=2∠FBD在△BDF 中,∠EDC=∠FBD+∠BFD ∴∠DBF=∠DFB∴FD=BD=12BC=12×6=3.3、 如图,已知△ABC 中,AB =10,AC =8,BC =6,DE 是AC 的垂直平分线,DE 交AB 于点D ,连接CD ,则CD =________.【答案】 5【解析】 ∵AB =10,AC =8,BC =6, ∴BC 2+AC 2=AB 2,∴△ABC 是直角三角形, ∵DE 是AC 的垂直平分线,∴AE =EC =4,DE ∥BC ,且线段DE 是△ABC 的中位线, ∴DE =3, ∴225AD DC AE DE ==+=.4、 如图,点A ,B 为定点,定直线l △AB ,P 是l 上一动点,点M ,N 分别为PA ,PB 的中点,对下列各值: ①线段MN 的长;②△PAB 的周长;③△PMN 的面积;④直线MN ,AB 之间的距离;⑤△APB 的大小. 其中会随点P 的移动而变化的是( )A.②③B.②⑤C.①③④D.④⑤【答案】 B【解析】 △点A ,B 为定点,点M ,N 分别为PA ,PB 的中点, △MN 是△PAB 的中位线, △MN=AB ,即线段MN 的长度不变,故①错误; PA 、PB 的长度随点P 的移动而变化,所以,△PAB 的周长会随点P 的移动而变化,故②正确;△MN 的长度不变,点P 到MN 的距离等于l 与AB 的距离的一半, △△PMN 的面积不变,故③错误;直线MN ,AB 之间的距离不随点P 的移动而变化,故④错误; △APB 的大小点P 的移动而变化,故⑤正确. 综上所述,会随点P 的移动而变化的是②⑤. 故选:B5、 如图,分别以Rt △ABC 的直角边AC 及斜边AB 为边向外作等边△ACD 、等边△ABE ,EF ⊥AB ,垂足为F ,连接DF ,当ACAB=______时,四边形ADFE 是平行四边形.【答案】32【解析】 当ACAB =32时,四边形ADFE 是平行四边形.理由:∵ACAB =32,∴∠CAB=30°,∵△ABE 为等边三角形,EF ⊥AB ,∴EF 为∠BEA 的平分线,∠AEB=60°,AE=AB , ∴∠FEA=30°,又∠BAC=30°, ∴∠FEA=∠BAC , 在△ABC 和△EAF 中, ACB EFA BAC AEF AB AE ∠=∠⎧⎪∠=∠⎨⎪=⎩, ∴△ABC ≌△EAF (AAS ); ∵∠BAC=30°,∠DAC=60°, ∴∠DAB=90°,即DA ⊥AB , ∵EF ⊥AB , ∴AD ∥EF ,∵△ABC ≌△EAF , ∴EF=AC=AD ,∴四边形ADFE 是平行四边形6、 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 中,AD BC ∥,AD BC <,F ,E 分别是对角线AC ,BD 的中点.求证:()12EF BC AD =-【答案】 见解析【解析】 如图所示,连接AE 并延长,交BC 于点G . AD BC ∥,∴ADE GBE ∠=∠,EAD EGB ∠=∠,又E 为BD 中点,∴AED GEB ∆∆≌.∴BG AD =,AE EG =. 在AGC ∆中,F ,E 分别是对角线AC ,BD 的中点∴F 、E 是AGC ∆的为中位线,∴EF BC ∥,()()111222EF GC BC BG BC AD ==-=-,即()12EF BC AD =-。
第一阶梯三角形证明基础巩固训练一.角平分线的性质(共1小题)1.如图,已知∠A=90°,BD平分∠ABC,AD=1cm,BC=6cm,则△BDC的面积为()A.1cm2B.6cm2C.3cm2D.12cm2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共5小题)2.△ABC中AC>BC,边AB的垂直平分线与AC交于点D,已知AC=5,BC=4,则△BCD的周长是()A.9B.8C.7D.63.到平面上三点A、B、C距离相等的点有()A.只有一个B.有两个C.有三个或三个以上D.有一个或没有4.△ABC中,∠C=90°,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E,交BC于点D,若CD:BD=1:2,BC=6cm,则点D到点A的距离为()A.1.5cm B.3cm C.2cm D.4cm5.如图所示,AB=AD,∠ABC=∠ADC=90°,则①AC平分∠BAD;②CA平分∠BCD;③AC垂直平分BD;④BD平分∠ABC,其中正确的结论有()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6.如果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和这边上的高重合,那么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共9小题)7.等腰三角形周长是32cm,一边长为10cm,则其他两边的长分别为()A.10cm,12cm B.11cm,11cm C.11cm,11cm或10cm,12cm D.不能确定8.等腰三角形周长为36cm,两边长之比为4:1,则底边长为()A.16cm B.4cm C.20cm D.16cm或4cm9.一个等腰而非等边的三角形,它的所有的内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的条数为()A.9B.6C.7D.310.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2cm,其中一边的长是8cm,则其余两边长分别为.11.顶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的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是°.12.AB边上的中线CD将△ABC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则∠ACB=度.13.如果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腰的夹角为30°,则该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为.14.如图,△ABC中,AB=AC,O是△ABC内一点,且∠OBC=∠OCB,求证:AO⊥BC.15.如图,在△ABC中,AB=AC,CD为AB边上的高,求证:∠BCD=∠A.四.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共1小题)16.△ABC中,AB=AC,∠ABC=36°,D,E是BC上的点,∠BAD=∠DAE=∠EAC,则图中等腰三角形有个.五.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共2小题)17.如图,等边△ABC中,E,D在AB,AC上,且EB=AD,BD与EC交于点F,则∠DFC=度,18.如图所示,△ABC、△ADE与△EFG都是等边三角形,D和G分别为AC和AE的中点,若AB=4时,则图形ABCDEFG外围的周长是.六.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共2小题)19.三角形中有两条中线分别平分它的两个内角,则这个三角形是()A.直角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D.等腰直角三角形20.已知a,b,c是△ABC的三边,且a2+b2+c2=ab+ac+bc,则△ABC是()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D.等腰直角三角形第二阶梯三角形证明能力提升训练一.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共1小题)1.如图所示,已知在△ABC中,∠C=90°,AD=AC,DE⊥AB交BC于点E,若∠B=28°,则∠AEC =()A.28°B.59°C.60°D.62°二.角平分线的性质(共1小题)2.如图,已知∠A=90°,BD平分∠ABC,AD=1cm,BC=6cm,则△BDC的面积为()A.1cm2B.6cm2C.3cm2D.12cm2三.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共3小题)3.已知△ABC中,AD⊥BC于点D,且BD=CD,若AB=3,则AC=.4.M、N、A、B是同一平面上的四个点,如果MA=MB,NA=NB,则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5.△ABC中,AB比AC大2cm,BC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D,若△ACD的周长是14cm,则AB=,AC=.四.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共6小题)6.等腰三角形周长为36cm,两边长之比为4:1,则底边长为()A.16cm B.4cm C.20cm D.16cm或4cm7.一个等腰而非等边的三角形,它的所有的内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的条数为()A.9B.6C.7D.38.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50厘米,若底边长为x厘米,则x的取值范围是.9.如图:△ABC中,∠B=∠C,E是AC上一点,ED⊥BC,DF⊥AB,垂足分别为D、F,若∠AED=140°,则∠C=度,∠A=度,∠BDF=度.10.分别以等腰三角形的腰与底边向三角形外作正三角形,其周长为24和36,求等腰三角形的周长.11.在△ABC中,AB=AC,它的两条边分别为3cm,4cm,那么它的周长为多少.五.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共5小题)12.如图,在△ABC中,已知∠ABC和∠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点F作DF∥BC,交AB于点D,交AC于点E.若BD=4,DE=9,则线段CE的长为()A.3B.4C.5D.613.如图,在△ABC中,AB=AC=10,点D为BC上一点,过点D分别作DF∥AC交AB于点F,DE∥AB交AC于点E.求四边形AFDE的周长.14.在△ABC中,AB≠AC,∠ABC、∠ACB的平分线交于O点,过O点作EF∥BC交AB、AC于E、F.(1)如图1,写出图中所有的等腰三角形.猜想:EF与BE、CF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ABC中∠ABC的平分线BO与三角形外角平分线CO交于O,过O点作OE∥BC交AB 于E,交AC于F.图中还有等腰三角形吗?如果有,分别指出它们.写出EF与BE、CF关系,并说明理由.15.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过点D作直线DF∥BA,交△ABC的外角平分线AF于点F,DF与AC交于点E.求证:DE=EF.16.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D为边AC的中点,AE⊥EC,BD=EC,请判断△ADE是不是等边三角形,并说明理由.六.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共3小题)17.如图,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2,则它的高为.18.△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分别以两腰为边向外作等边△ADB和等边△ACE,若∠DAE=∠DBC,则∠BAC的度数为.19.如图,已知等边△ABC边长为1,D是△ABC外一点且∠BDC=120°,BD=CD,∠MDN=60°.求证:△AMN的周长等于2.七.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共1小题)20.三角形中有两条中线分别平分它的两个内角,则这个三角形是()A.直角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D.等腰直角三角形第三阶梯三角形的证明综合训练(一)一、填空题1.如图,修建抽水站时,沿着倾斜角为30°的斜坡铺设管道,若量得水管AB的长度为80米,那么点B 离水平面的高度BC的长为米.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一条角平分线恰好是对边上的高,那么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3.如图,已知AC=DB,要使△ABC≌△DCB,只需增加的一个条件是或.4.命题“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的逆命题是,这个逆命题是(填“真”或“假”).5.如图,一个顶角为40°的等腰三角形纸片,剪去顶角后,得到一个四边形,则∠1+∠2=度.6.在△ABC中,已知AB=AC,AD是中线,∠B=70°,BC=15cm,则∠BAC=,∠DAC=,BD=cm.7.已知,如图,O是△ABC的∠ABC、∠ACB的角平分线的交点,OD∥AB交BC于D,OE∥AC交BC 于E,若BC=10 cm,则△ODE的周长cm.第7题图第8题图8.如图,在Rt△ABC中,∠B=90°,∠A=40°,AC的垂直平分线MN与AB交于点D,则∠BCD的度数是度.9.如图,△ABC中,∠C=90°,AD平分∠BAC,交BC于D,若DC=7,则点D到AB的距离DE=.10.如图,∠AOP=∠BOP=15°,PC∥OA,PD⊥OA,若PC=4,则PD的长为.二、选择题11.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与底边的比是1:2,则它的顶角等于()A.60°B.90°C.120°D.150°12.下列两个三角形中,一定全等的是()A.有一个角是40°,腰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B.两个等边三角形C.有一个角是100°,底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D.有一条边相等,有一个内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13.到△ABC的三条边距离相等的点是△ABC的()A.三条中线交点B.三条角平分线交点C.三条高的交点D.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交点14.△ABC中,∠A:∠B:∠C=1:2:3,CD⊥AB于点D,若BC=a,则AD等于()A.B.C.D.15.如图,△ABC中,AB=AC,点D在AC边上,且BD=BC=AD,则∠A的度数为()A.30°B.36°C.45°D.70°三、解答题16.如图,AD⊥CD,AB=10,BC=20,∠A=∠C=30°.求:(1)∠ABC的度数;(2)AD、CD的长.17.已知:如图,△ABC中,AB=AC,∠A=120度.(1)用直尺和圆规作AB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AB于点M、N(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2)猜想CM与BM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四、证明题18.已知:如图,CE⊥AB,BF⊥AC,CE与BF相交于D,且BD=CD.求证:D在∠BAC的平分线上.19.已知: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的AC边上取中点D,BC的延长线上取一点E,使CE=CD.求证:BD=DE.五、阅读下面的题目及分析过程,并按要求进行证明.20.阅读下面的题目及分析过程,并按要求进行证明.已知:如图,E是BC的中点,点A在DE上,且∠BAE=∠CDE.求证:AB=CD.分析: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常用的一般方法是应用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观察本题中要证明的两条线段,它们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且它们分别所在的两个三角形也不全等.因此,要证AB =CD,必须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现给出如下三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请任意选择其中一种,对原题进行证明.第四阶梯三角形的证明综合训练(二)一、填空题:1.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之比为1:2:3,它的最大边长等于16cm,则最小边长是cm.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36°,则另两个角分别是.3.Rt△ABC中,锐角∠ABC和∠CAB的平分线交于点O,则∠BOA=.4.如图,在△ABC中,∠B=115°,AC边的垂直平分线DE与AB边交于点D,且∠ACD:∠BCD=5:3,则∠ACB的度数为度.第4题图第5题图5.如图,已知∠ABD=∠C=90°,AD=12,AC=BD,∠BAD=30°,则BC=.6.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沿BD对折,使点C落在E处,BE与AD相交于点O,写出一组相等线段、相等角(不包括矩形的对边、对角).7.如图,将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绕点A逆时针旋转15°后得到△AB′C′,若AC=1,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8.命题“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的逆命题是,这个逆命题是(填“真”或“假”).9.如图,在Rt△ABC中,∠B=90°,∠A=40°,AC的垂直平分线MN与AB交于点D,则∠BCD的度数是度.10.如图,∠AOP=∠BOP=15°,PC∥OA,PD⊥OA,若PC=4,则PD的长为.二、选择题:11.在下列条件中:①∠A+∠B=∠C,②∠A:∠B:∠C=1:2:3,③∠A=90°﹣∠B,④∠A=∠B =∠C中,能确定△ABC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有()A.1个B.2个C.3个D.4个12.到△ABC的三条边距离相等的点是△ABC的()A.三条中线交点B.三条角平分线交点C.三条高的交点D.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交点13.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BD⊥BC,过A作AD⊥BD于D,已知△ABC周长为M,则AD=()A.B.C.D.14.在△ABC中,∠A:∠B:∠C=1:2:3,CD⊥AB于D,AB=a,则DB等于()A.B.C.D.15.已知Rt△ABC中,∠C=90°,若a+b=14cm,c=10cm,则Rt△ABC的面积是()A.24cm2B.36cm2C.48cm2D.60cm216.如图,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交BC的延长线于E,交AC于F,∠A=50°,AB+BC =16cm,则△BCF的周长和∠EFC分别为()A.16cm,40°B.8cm,50°C.16cm,50°D.8cm,40°17.如图所示,已知△ABC中,AB=AC,∠BAC=90°,直角△EPF的顶点P是BC中点,两边PE、PF 分别交AB、AC于点E,F,给出以下四个结论:①AE=CF;②△EP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③S四边形AEPF=S△ABC;④EF=AP.当∠EPF在△ABC内绕顶点P旋转时(点E不与A,B重合),上述结论中始终正确的有()A.①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18.如图,△ABC中,AB=AC,点D在AC边上,且BD=BC=AD,则∠A的度数为()A.30°B.36°C.45°D.70°三、解证题:19.如图,在△ABC中,AB=AC,BC=12,∠BAC=120°,AB的垂直平分线交BC边于点E,AC的垂直平分线交BC边于点N.(1)求△AEN的周长.(2)求∠EAN的度数.(3)判断△AEN的形状.20.已知:如图,D是等腰△ABC底边BC上一点,它到两腰AB、AC的距离分别为DE、DF,当D点在什么位置时,DE=DF?并加以证明.21.如图,在△ABD和△ACE中,有下列四个等式:①AB=AC;②AD=AE;③∠1=∠2;④BD=CE.以其中三个条件为题设,填入已知栏中,一个论断为结论,填入下面求证栏中,使之组成一个真命题,并写出证明过程.已知:.求证:.证明:22.如图,已知P点是∠AOB平分线上一点,PC⊥OA,PD⊥OB,垂足为C、D.(1)求证:∠PCD=∠PDC;(2)求证:OP是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23.已知:如图,△ABC中,AB=AC,∠A=120度.(1)用直尺和圆规作AB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AB于点M、N(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2)猜想CM与BM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24.如图所示,在直角梯形ABCD中,∠ABC=90°,AD∥BC,AB=BC,E是AB的中点,CE⊥BD.(1)求证:BE=AD;(2)求证:AC是线段ED的垂直平分线;(3)△DBC是等腰三角形吗?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第一阶梯三角形证明基础巩固训练一.角平分线的性质(共1小题)1.C;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共5小题)2.A;3.D;4.D;5.B;6.等腰;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共9小题)7.C;8.B;9.C;10.7cm、7cm或8cm、6cm;11.60或120;12.90;13.120°或60°;四.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共1小题)16.6;五.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共2小题)17.60;18.15;六.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共2小题)19.C;20.C;第二阶梯三角形证明能力提升训练一.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共1小题)1.B;二.角平分线的性质(共1小题)2.C;三.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共3小题)3.3;4.M;N;AB;5.8cm;6cm;四.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共6小题)6.B;7.C;8.0<x<25;9.50;80;40;五.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共5小题)12.C;六.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共3小题)17.;18.20°;七.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共1小题)20.C;第三阶梯三角形的证明综合训练(一)一、填空题1.40;2.等腰;3.∠ABC=∠DCB;AC=DB;4.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假;5.220;6.40°;20°;7.5;7.10;8.10;9.7;10.2;二、选择题11.B;12.C;13.B;14.C;15.B;第四阶梯三角形的证明综合训练(二)一、填空题:1.8;2.72°,72°或36°,108°;3.135°;4.40;5.6;6.DE=DC,∠OBD=∠ODB等.;7.;8.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假;9.10;10.2;二、选择题:11.D;12.B;13.B;14.A;15.A;16.A;17.C;18.B;三、解证题:21.在△ABD和△ACE中,AB=AC,AD=AE,BD=CE;∠1=∠2;。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正方形的蝴蝶三角形及其应用正方形是一种重要的特殊四边形,也是重要的考题载体之一,而正方形中的一个重要的图形---蝴蝶三角形也日益成为考题的焦点,下面就结合2019年的考题认识正方形中的蝴蝶三角形并梳理其具体应用,供学习时借鉴.一、初识正方形的蝴蝶三角形如图1,在正方形A BCD 中,点E,F 分别在B C,CD 上,BE=CF,连接AE,BF二线交于点G,称△ABE和△BCF构成的图形为正方形ABCD的蝴蝶三角形.蝴蝶三角形具有如下性质:(1)蝴蝶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即△ABE≌△BCF;(2)斜边AE,BF的关系是AE=BF且AE⊥BF;(3)三角形ABG的面积等于四边形GECF的面积;(4)四边形ABFD的面积等于四边形AECD的面积.二、蝴蝶三角形性质的证明(1)因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所以AB=BC,∠ABE=∠BCF=90°,因为BE=CF,所以△ABE≌△BCF;(2)因为△ABE≌△BCF,所以AE=BF,∠BAE=∠CBF ,因为∠BAE+∠BEA=90°,所以∠CBF+∠BEA=90°,所以∠BGE=90°即AE⊥BF.其余的两条性质,请同学们自己给出证明.三、蝴蝶三角形的应用1.寻找等角的个数例1 (2019▪广西池河)如图2,在正方形A BCD 中,点E,F 分别在B C,CD 上,BE=CF,则图中与∠AEB 相等的角的个数是()A.1 B.2 C.3 D.4分析:根据正方形的蝴蝶三角形的定义断定,△ABE和△BCF是正方形ABCD的蝴蝶三角形,因此△ABE≌△BCF,所以∠AEB=∠BFC.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得到AB∥CD,AD∥BC,继而得到,∠ABF=∠BFC, ∠AEB=∠EAD,这样就把与∠AEB相等的角都找出来了.解:选C.点评:确定等角的几种方法要熟记:(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4)等于同一个角的两个角相等.熟记这些基础方法,解答时,再附加适当的推理,相信一定能准确确定答案.2.探求线段的长度例2(2019•湖北孝感)如图3,正方形A BCD 中,点E.F 分别在边C D,AD 上,BE 与C F 交于点G.若B C=4,DE=AF=1,则G F 的长为()A.135B.125C.195D.165分析:根据勾股定理可以确定CF的长,再利用蝴蝶三角形,利用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确定CG的长,利用线段和的定义可以确定答案.解:因为BC=4,DE=AF=1,所以DF=EC=3,根据勾股定理,得AE=CF=5,根据蝴蝶三角形的性质,得BE⊥BF,所以CG=125,所以FG=5-125=135,所以选A.点评:解答时,处理好如下几点:(1)把DE=AF转化成DF=CE,从而为蝴蝶三角形的生成创造条件;(2)用好勾股定理是计算的第一个关键;(3)对于直角三角形,牢牢记住直角边的积等于斜边与其上高的积是解题的第二个关键;3.综合证明例3(2019•甘肃)如图4,在正方形A BCD 中,点E是B C 的中点,连接D E,过点A作AG⊥ED 交D E 于点F,交C D 于点G.(1)证明:△ADG≌△DCE;(2)连接BF,求证AB=BF.分析:利用同角的余角相等,找到一对新的等角,为三角形的全等完善所缺,其次,通过延长的办法,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原理完成等线段的证明.证明:(1)因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DF+∠EDC=90°,因为AG⊥ED,所以∠ADF+∠DAF=90°,所以∠EDC=∠DAF,因为∠ADG=∠DCE,AD=DC,所以△ADG≌△DCE;(2)延长AB,DE,二线交于点H,因为AB∥CD,所以∠EBH=∠ECD,因为∠BEH=∠CED,BE=CE,所以△BEH≌△CED,所以BH=CD,所以AB=BH,因为∠AFH=90°,所以BF=AB.点评:解答时,有两个基本模型在里面,一是正方形的蝴蝶三角形,一个是中点平行全等三角形模型,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几何模型,学习时一定要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专项练习:(2019•湖南长沙)如图5,正方形A BCD,点E,F 分别在A D,CD 上,且D E=CF,AF 与B E 相交于点G.(1)求证:BE=AF;(2)若A B=4,DE=1,求A G 的长.。
特殊三角形知识定位特殊三角形在初中几何或者竞赛中占据非常大的地位,不管三解形还是特殊三角形是平面几何中最重要的图形,它的有关知识是今后我们学习四边形、多边形乃至立体几何的重要基础。
特殊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证明有关三角形问题的基础,必须熟练掌握。
本节我们通过一些实例的求解,旨在介绍数学竞赛中特殊三角形相关问题的常见题型及其求解方法本讲将通过例题来说明这些方法的运用。
知识梳理三角形类型定义性质判定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条边分别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为底角1.等腰三角形是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所在直线为它的对称轴2.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即在同一个等腰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1.(定义法)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即,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它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1.等边三角形的内角都相等,且为60°2.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且有三条对称轴3.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的中线,高线和所对角的角平分线三线合一,他们所在的直线都是等边三角形的对称轴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三个内角都等于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即“R t△”1.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3.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4.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如果一个三角形中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逆定理)2、等腰三角形(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第2讲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知识定位讲解用时:5分钟A、适用范围:人教版初二,基础较好;B、知识点概述:本讲义主要用于人教版初二新课,本节课我们要学习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这是一节非常重要的内容,是中考大题考查的重点,所占分值也是非常高的,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几种判定方法和性质,学会处理这一类的几何题目。
知识梳理讲解用时:20分钟全等三角形1、全等形:在通常的平面几何里,把平面上的一个图形搬到另一个图形上,如果完全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或者可以表述为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2、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形状大小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平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A DB C E F3、对应顶点:A与D B与E C与F对应边:AB对应DE BC对应EF AC对应DF对应角:∠A对应∠D ∠B对应∠E ∠C对应∠F4、符号:△ABC≌△DEF “≌”读作“全等于”(注意:对应的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1)“边角边”简称“SAS”(2)“角边角”简称“ASA”(3)“边边边”简称“SSS”(4)“角角边”简称“AAS”(5)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1) AB=DE (2)∠A=∠D∠B=∠E AB=DEBC=EF ∠B=∠E 则△ABC≌△DEF(SAS)则△ABC≌△DEF(ASA)(3) AB=DE (4)∠A=∠DBC=EF ∠B=∠EAC=DF BC=EF则△ABC≌△DEF(SSS)则△ABC≌△DEF(AAS)A DB C E F(5)AC=DFAB=DE则Rt△ABC≌Rt△DEF(HL)注意:AAA和SSA都不成立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因为△ABC≌△DEF所以∠A=∠D ∠B=∠E ∠C=∠FAB=DE BC=EF AC=DF课堂精讲精练【例题1】选择题下列条件,不能使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是()A.两边一角对应相等B.两角一边对应相等C.直角边和一个锐角对应相等 D.三边对应相等【答案】A【解析】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边角边”,“角边角”,“边边边”“角角边”,“HL”,根据此可判断正误找出答案.解:A、“边边角”不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错误.B、两角一边对应相等能证明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正确.C、直角边和一个锐角对应相等能证明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正确.D、三边对应相等能证明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正确.故选:A.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关键是熟记这些“边角边”,“角边角”,“边边边”“角角边”,“HL”,判定定理.教学建议: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几种判定,有效区分.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练习1.1】如图,E,B,F,C四点在一条直线上,EB=CF,∠A=∠D,再添一个条件仍不能证明△ABC≌△DEF的是()A.AB=DE B.DF∥AC C.∠E=∠ABC D.AB∥DE【答案】A【解析】由EB=CF,可得出EF=BC,又有∠A=∠D,本题具备了一组边、一组角对应相等,为了再添一个条件仍不能证明△ABC≌△DEF,那么添加的条件与原来的条件可形成SSA,就不能证明△ABC≌△DEF了.解:A、添加DE=AB与原条件满足SSA,不能证明△ABC≌△DEF,故A选项正确.B、添加DF∥AC,可得∠DFE=∠ACB,根据AAS能证明△ABC≌△DEF,故B选项错误.C、添加∠E=∠ABC,根据AAS能证明△ABC≌△DEF,故C选项错误.D、添加AB∥DE,可得∠E=∠ABC,根据AAS能证明△ABC≌△DEF,故D选项错误.故选:A.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HL.教学建议:注意:AAA、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例题2】如图,点A在DE上,AC=CE,∠1=∠2=∠3,则DE的长等于()A.DC B.BC C.AB D.AE+AC【答案】C【解析】欲证DE=AB,需根据题中所给角之间的关系证明出∠ACB=∠DCE和∠BAC=∠CAE,又AC=CE,即可证明出△ABC≌△EDC,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DE=AB.解:∵∠2=∠3,∴∠DCE=∠3+∠ACD=∠2+∠ACD=∠ACB,即:∠ACB=∠DCE,又∵AC=CE,∴∠E=∠CAE,∠1+∠BAC=∠DAC=∠3+∠CEA,∵∠1=∠3,∴∠BAC=∠CEA在△ABC和△EDC中,∠ACB=∠DCE,AC=CE,∠BAC=∠E,∴△ABC≌△EDC,∴DE=AB.故选:C.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巧妙地利用∠1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教学建议: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几种判定,有效区分.难度: 4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练习2.1】如图,点A、D、C、E在同一条直线上,AB∥EF,AB=EF,∠B=∠F,AE=10,AC=7,则CD的长为()A.5.5 B.4 C.4.5 D.3【答案】B【解析】先证明△ABC≌△EFD,得出AC=ED=7,再求出AD=AE﹣ED=3,即可得出CD=AC﹣AD=4解:∵AB∥EF,∴∠A=∠E,在△ABC和△EFD中,,∴△ABC≌△EFD(ASA),∴AC=ED=7,∴AD=AE﹣ED=10﹣7=3,∴CD=AC﹣AD=7﹣3=4.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学建议:学会判定全等三角形,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边相等.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例题3】如图,AC⊥BC,AD⊥DB,下列条件中,能使△ABC≌△BAD的有(把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都填在横线上)①∠ABD=∠BAC;②∠DAB=∠CBA;③AD=BC;④∠DAC=∠CBD.【答案】①②③【解析】先得到∠C=∠D=90°,若添加∠ABD=∠BAC,则可根据“AAS”判断△ABC≌△BAD;若添加∠DAB=∠CBA,则可先利用“AAS”证明△ABC≌△BAD;若添加AD=BC,则可利用“HL”判断ABC≌△BAD;若添加∠DAC=∠CBD,则不能判断ABC≌△BAD.解:∵AC⊥BC,AD⊥BD,∴∠C=∠D=90°,①在△ABC和△BAD中,∴△ABC≌△BAD(AAS),所以①正确;②在△ABC和△BAD中,,∴△ABC≌△BAD(AAS),所以②正确;③在Rt△ABC和Rt△BAD中,∴△ABC≌△BAD(HL),所以③正确;④∠C=∠D和∠DAC=∠CBD两个条件不能判定△ABC≌△DCB,所以④错误.所以正确结论的序号为①②③,故答案为①②③.讲解用时:4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SSS”、“SAS”、“ASA”、“AAS”、“HL”.教学建议: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几种判定,有效区分.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练习3.1】如图所示,AB=AC,AD=AE,∠BAC=∠DAE,∠1=25°,∠2=30°,则∠3=.【答案】55°【解析】求出∠BAD=∠EAC,证△BAD≌△CAE,推出∠2=∠ABD=30°,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求出即可.解:∵∠BAC=∠DAE,∴∠BAC﹣∠DAC=∠DAE﹣∠DAC,∴∠1=∠EAC,在△BAD和△CAE中,∴△BAD≌△CAE(SAS),∴∠2=∠ABD=30°,∵∠1=25°,∴∠3=∠1+∠ABD=25°+30°=55°,故答案为:55°.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的应用,解此题的关键是推出△BAD≌△CAE.教学建议: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综合利用做题.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例题4】如图,已知AB=AC,∠ABE=∠ACD,BE与CD相交于O,求证:△ABE≌△ACD.【答案】△ABE≌△ACD【解析】由条件AB=AC,∠ABE=∠ACD,再加上公共角∠A=∠A,直接利用ASA 定理判定△ABE≌△ACD即可.证明:在△ABE与△ACD中,,∴△ABE≌△ACD(ASA).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HL.教学建议:通过等腰三角形判定角相等,利用“ASA”判定方法来证明.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练习4.1】已知:如图,BC∥EF,点C,点F在AD上,AF=DC,BC=EF.求证:△ABC≌△DEF.【答案】△ABC≌△DEF【解析】首先利用等式的性质可得AC=DF,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CB=∠DFE,然后再利用SAS判定△ABC≌△DEF即可.证明:∵AF=DC,∴AF+FC=DC+FC,即AC=DF,∵BC∥EF,∴∠ACB=∠DFE,在△ABC和△DEF中,,∴△ABC≌△DEF(SAS).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HL.教学建议:注意:AAA、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例题5】如图,四边形ABCD中,E点在AD上,其中∠BAE=∠BCE=∠ACD=90°,且BC=CE,求证:△ABC≌△DEC.【答案】△ABC≌△DEC【解析】由∠BAE=∠BCE=∠ACD=90°,可求得∠DCE=∠ACB,且∠B+∠CEA=∠CEA+∠DEC=180°,可求得∠DEC=∠ABC,再结合条件可证明△ABC≌△DEC.证明:∵∠BAE=∠BCE=∠ACD=90°,∴∠DCE+∠ECA=∠ECA+∠ACB,∴∠DCE=∠ACB,且∠B+∠CEA=180°,又∠DEC+∠CEA=180°,∴∠B=∠DEC,在△ABC和△DEC中∴△ABC≌△DEC(ASA).讲解用时:4分钟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即SSS、SAS、ASA、AAS和HL.教学建议:本题关键是通过∠BAE=∠BCE=90°,判断∠B=∠DEC,从而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难度: 4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练习5.1】如图,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CE∥DF,EC=BD,AC=FD,求证:AE=FB.【答案】AE=FB【解析】根据CE∥DF,可得∠ECA=∠FDB,再利用SAS证明△ACE≌△FDB,得出对应边相等即可.证明:∵CE∥DF∴∠ECA=∠FDB,在△ECA和△FDB中,∴△ECA≌△FDB,∴AE=FB.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此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学建议: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例题6】如图所示,点B、F、C、E在同一直线上,AB⊥BE,DE⊥BE,连接AC、DF,且AC=DF,BF=CE,求证:AB=DE.【答案】AB=DE【解析】欲证明AB=DE,只要证明Rt△ABC≌Rt△DEF(HL)即可;证明:∵BF=EC∴BC=EF∵AB⊥BE,DE⊥BE∴∠B=∠E=90°在Rt△ABC和Rt△DEF中∴Rt△ABC≌Rt△DEF(HL)∴AB=DE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属于中考常考题型.教学建议: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练习6.1】如图,∠A=∠B=90°,E是AB上的一点,且AE=BC,∠1=∠2.(1)Rt△ADE与Rt△BEC全等吗?并说明理由;(2)△CDE是不是直角三角形?并说明理由.【答案】(1)全等;(2)是【解析】(1)根据∠1=∠2,得DE=CE,利用“HL”可证明Rt△ADE≌Rt△BEC;(2)是直角三角形,由Rt△ADE≌Rt△BEC得,∠3=∠4,从而得出∠4+∠5=90°,则△CDE是直角三角形.解:(1)全等,理由是:∵∠1=∠2,∴DE=CE,∵∠A=∠B=90°,AE=BC,∴Rt△ADE≌Rt△BEC;(2)是直角三角形,理由是:∵Rt△ADE≌Rt△BEC,∴∠3=∠4,∵∠3+∠5=90°,∴∠4+∠5=90°,∴∠DEC=90°,∴△CDE是直角三角形.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做题时要结合图形,在图形上找条件.教学建议: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例题7】已知:△ABC中,BD、CE分别是AC、AB边上的高,BQ=AC,点F在CE的延长线上,CF=AB,求证:AF⊥AQ.【答案】AF⊥AQ【解析】首先证明出∠ABD=∠ACE,再有条件BQ=AC,CF=AB可得△ABQ≌△ACF,进而得到∠F=∠BAQ,然后再根据∠F+∠FAE=90°,可得∠BAQ+∠FAE═90°,进而证出AF⊥AQ.证明:∵BD、CE分别是AC、AB边上的高,∴∠ADB=90°,∠AEC=90°,∴∠ABQ+∠BAD=90°,∠BAC+∠ACE=90°,∴∠ABD=∠ACE,在△ABQ和△ACF中,∴△ABQ≌△ACF(SAS),∴∠F=∠BAQ,∵∠F+∠FAE=90°,∴∠BAQ+∠FAE═90°,∴AF⊥AQ.讲解用时:4分钟解题思路: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关键是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教学建议: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难度: 4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练习7.1】如图,在△ABC中,AD⊥BC,CE⊥AB,垂足分别为D、E,AD、CE交于点H,已知EH=EB=3,AE=4,则CH的长是()A.4 B.5 C.1 D.2【答案】C【解析】由AD垂直于BC,CE垂直于AB,利用垂直的定义得到一对角为直角,再由一对对顶角相等,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到一对角相等,再由一对直角相等,以及一对边相等,利用AAS得到三角形AEH与三角形EBC全等,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到AE=EC,由EC﹣EH,即AE﹣EH即可求出HC的长.解:∵AD⊥BC,CE⊥AB,∴∠ADB=∠AEH=90°,∵∠AHE=∠CHD,∴∠BAD=∠BCE,∵在△HEA和△BEC中,,∴△HEA≌△BEC(AAS),∴AE=EC=4,则CH=EC﹣EH=AE﹣EH=4﹣3=1.故选:C.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教学建议: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例题8】在△ABC中,AB=AC,点D是射线CB上的一动点(不与点B、C重合),以AD为一边在AD的右侧作△ADE,使AD=AE,∠DAE=∠BAC,连接CE.(1)如图1,当点D在线段CB上,且∠BAC=90°时,那么∠DCE= 度;(2)设∠BAC=α,∠DCE=β.①如图2,当点D在线段CB上,∠BAC≠90°时,请你探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②如图3,当点D在线段CB的延长线上,∠BAC≠90°时,请将图3补充完整,并直接写出此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不需证明)【答案】(1)90°;(2)α+β=180°;α=β【解析】(1)易证∠BAD=∠CAE,即可证明△BAD≌△CAE,可得∠ACE=∠B,即可解题;(2)易证∠BAD=∠CAE,即可证明△BAD≌△CAE,可得∠ACE=∠B,根据∠B+∠ACB=180°﹣α即可解题;(3)易证∠BAD=∠CAE,即可证明△BAD≌△CAE,可得∠ACE=∠B,根据∠ADE+∠AED+α=180°,∠CDE+∠CED+β=180°即可解题;【解答】解:(1)∵∠BAD+∠DAC=90°,∠DAC+∠CAE=90°,∴∠BAD=∠CAE,在△BAD和△CAE中,,∴△BAD≌△CAE(SAS),∴∠ACE=∠B,∵∠B+∠ACB=90°,∴∠DCE=∠ACE+∠ACB=90°;故答案为 90.(2)∵∠BAD+∠DAC=α,∠DAC+∠CAE=α,∴∠BAD=∠CAE,在△BAD和△CAE中,,∴△BAD≌△CAE(SAS),∴∠ACE=∠B,∵∠B+∠ACB=180°﹣α,∴∠DCE=∠ACE+∠ACB=180°﹣α=β,∴α+β=180°;(3)作出图形,∵∠BAD+∠BAE=α,∠BAE+∠CAE=α,∴∠BAD=∠CAE,在△BAD和△CAE中,,∴△BAD≌△CAE(SAS),∴∠AEC=∠ADB,∵∠ADE+∠AED+α=180°,∠CDE+∠CED+β=180°,∠CED=∠AEC+∠AED,∴α=β.讲解用时:8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考查了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的性质,本题中求证△BAD≌△CAE是解题的关键.教学建议: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难度: 4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练习8.1】如图,△ACB和△EC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ECD=90°,D为AB边上一点.求证:AE=BD.【答案】AE=BD【解析】要证AE=BD,经过观察分析我们可以将这两条线段放在三角形ACE和三角形BCD中,证其全等即可.首先我们根据△ACB和△EC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得出两对对应边的相等,然后又根据∠ACB=∠ECD,都减去中间的公共角ACD 再得一对对应角的相等,根据SAS证三角形ACE和三角形BCD的全等,最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即可得证.证明:∵△ACB和△EC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ECD=90°,∴EC=CD,AC=CB,∠ACB﹣∠ACD=∠ECD﹣∠ACD.∴∠ACE=∠BCD.∴△ACE≌△BCD.∴AE=BD.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解此题时要充分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证明以及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理解掌握.教学建议: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课后作业【作业1】如图,AB=DE,∠B=∠E,使得△ABC≌△DEC,请你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填一个即可).【答案】BC=EC【解析】解:添加条件是:BC=EC,在△ABC与△DEC中,,∴△ABC≌△DEC.故答案为:BC=EC.讲解用时:3分钟难度: 3 适应场景:练习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作业2】如图,点E,H,G,N在一条直线上,∠F=∠M,EH=GN,MH∥FG.求证:△EFG ≌△NMH.【答案】△EFG≌△NMH【解析】根据等式的性质得出EG=NH,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证明即可.证明:∵EH=GN,∴EG=NH,∵MH∥FG,∴∠EGF=∠NHM,∴在△EFG和△NMH中∴△EFG≌△NMH.讲解用时:3分钟难度: 3 适应场景:练习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作业3】如图,已知在△ABC和△ABD中,AD=BC,∠DAB=∠CBA,求证:∠C=∠D.【答案】∠C=∠D【解析】根据“SAS”可证明△ADB≌△BAC,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证明∠C=∠D.证明:在△ADB和△BAC中,,∴△ADB≌△BAC(SAS),∴∠C=∠D讲解用时:3分钟难度: 3 适应场景:练习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作业4】如图所示,AB⊥BC,DC⊥AC,垂足分别为B,C,过D点作BC的垂线交BC于F,交AC于E,AB=EC,试判断AC和ED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AC=E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普通两个三角形全等共有四个定理,即AAS、ASA、SAS、SSS,直角三角形可用HL定理.解:AC=ED,理由如下:∵AB⊥BC,DC⊥AC,ED⊥BC,∴∠B=∠EFC=∠DCE=90°.∴∠A+∠ACB=90°,∠CEF+∠ACB=90°.∴∠A=∠CEF.在△ABC和△ECD中,∴△ABC≌△ECD(ASA).∴AC=E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讲解用时:3分钟难度: 3 适应场景:练习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作业5】已知:如图,AB∥ED,点F、C在AD上,AB=DE,AF=DC,求证:BC=EF.【答案】EF=BC【解析】由已知AB∥ED,AF=DC可以得出∠A=∠D,AC=DF,又因为AB=DE,则我们可以运用SAS来判定△ABC≌△DEF,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即可得出EF=BC.证明:∵AB∥ED,∴∠A=∠D,又∵AF=DC,∴AC=DF.在△ABC与△DEF中,,∴△ABC≌△DEF.∴EF=BC讲解用时:3分钟难度: 3 适应场景:练习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
特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30°直角三角形)常考题及答案解析1.(2020秋•喀什地区期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B.等腰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互相重合C.三角形两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到三个顶点距离相等D.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外角是其底角的2倍2.(2020秋•顺城区期末)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7cm,一边长为4cm,则它的腰长为()A.4cm B.6.5cm C.6.5cm或9cm D.4cm或6.5cm 3.(2017•海南)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4、4、6,在△ABC所在平面内画一条直线,将△ABC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使其中的一个是等腰三角形,则这样的直线最多可画()条.A.3B.4C.5D.6 4.(2019•白银)定义: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其一个底角的度数的比值k称为这个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值”.若等腰△ABC中,∠A=80°,则它的特征值k=.5.(2013•凉山州)已知实数x,y满足,则以x,y的值为两边长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6.(2020秋•五常市期末)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AD=AE,BD=CE.(1)求证:AB=AC;(2)若∠BAC=108°,∠DAE=36°,直接写出图中除△ABC与△ADE外所有的等腰三角形.7.(2019秋•龙岩期末)如图,AB=AC,AE=EC=CD,∠A=60°,若EF=2,则DF=()A.3B.4C.5D.6 8.(2006•烟台)如图,CD是Rt△ABC斜边AB上的高,将△BCD沿CD折叠,B点恰好落在AB的中点E处,则∠A等于()A.25°B.30°C.45°D.60°9.(2020秋•慈溪市期中)已知:如图,AB=BC,∠A=∠C.求证:AD=CD.10.(2014秋•青山区期中)已知: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的三边上,分别取点D,E,F,使AD=BE=CF.求证:△DEF是等边三角形.11.(2018秋•六合区期中)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BD平分∠ABC交AC于点D,DE ∥BC交AB于点E.(1)求证:△ADE是等边三角形.(2)求证:AE=AB.12.(2017•裕华区校级模拟)已知,如图,△ABC是正三角形,D,E,F分别是各边上的一点,且AD=BE=CF.请你说明△DEF是正三角形.13.(2012秋•姜堰市校级期中)如图,点O是等边△ABC内一点,∠AOB=110°,∠BOC =α,将△BOC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ADC,连接OD.(1)△COD是什么三角形?说明理由;(2)若AO=n2+1,AD=n2﹣1,OD=2n(n为大于1的整数),求α的度数;(3)当α为多少度时,△AOD是等腰三角形?14.(2000•内蒙古)如图,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延长BC到D,延长BA到E,并且使AE=BD,连接CE,DE.求证:EC=ED.15.(2020秋•连山区期末)如图,在△ABC中,∠ACB=90°,CD⊥AB于点D,∠A=60°,AD=2,则BD=()A.2B.4C.6D.816.(2020秋•肇州县期末)如图,在△ABC中,∠ACB=90°,∠B=15°,DE垂直平分AB,交BC于点E,AE=6cm,则AC=()A.6cm B.5cm C.4cm D.3cm 17.(2020秋•朝阳县期末)如图,在△ABC中,AB=AC=11,∠BAC=120°,AD是△ABC 的中线,AE是∠BAD的角平分线,DF∥AB交AE的延长线于点F,则DF的长为()A.4.5B.5C.5.5D.618.(2020秋•抚顺县期末)右图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点D是斜梁AB的中点,立柱BC、DE垂直于横梁AC,AB=7.4m,∠A=30°,则DE长为.19.(2020秋•宽城区期中)如图,△ABC中,∠C=90°,∠A=30°,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D,交AB于E,CD=2,则AD等于()A.10B.8C.6D.420.(2020秋•无棣县期中)如图,在△ABC中,∠C=90°,AC=3,∠B=30°,点P是BC边上一动点,连接AP,则AP的长度不可能是()A.4B.4.5C.5D.721.(2020秋•云县期中)如图,点D是AB的中点,DE⊥AC,AB=7.2,∠A=30°,则DE=()A.1.8B.2.4C.3.6D.4.822.(2020秋•北碚区校级期中)如图,已知∠AOB=60°,P在边OA上,OP=8,点M,N在边OB上,PM=PN,若MN=5,则ON的长度是()A.9B.6.5C.6D.5.523.(2020秋•天宁区校级期中)如图,△ABC中,∠ACB=90°,∠CAB=60°,动点P 在斜边AB所在的直线m上运动,连结PC,那点P在直线m上运动时,能使图中出现等腰三角形的点P的位置有()A.6个B.5个C.4个D.3个24.(2020秋•连江县期中)如图,等边△ABC中,AB=4,点P在边AB上,PD⊥BC,DE ⊥AC,垂足分别为D、E,设PA=x,若用含x的式子表示AE的长,正确的是()A.2﹣x B.3﹣x C.1D.2+x 25.(2020秋•赣榆区期中)如图,在△ABC中,AB=AC=6,∠BAC=120°,AD是△ABC 的中线,AE是∠BAD的角平分线,DF∥AB交AE的延长线于点F,则DF的长是()A.5B.2C.4D.326.(2019秋•勃利县期末)如图,在△ABC中,∠ACB=90°,D是AB上的点,过点D 作DE⊥AB交BC于点F,交AC的延长线于点E,连接CD,∠DCA=∠DAC,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有()①∠DCB=∠B;②CD=AB;③△ADC是等边三角形;④若∠E=30°,则DE=EF+CF.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7.(2019春•秦淮区期末)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P是三角形内任意一点,D、E、F分别是AC、AB、BC边上的三点,且PF∥AB,PD∥BC,PE∥AC.若PF+PD+PE=a,则△ABC的边长为()A.a B.a C.a D.a2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②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③有两个角为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④底角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这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则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A.1个B.2个C.3个D.4个29.(2020•和平区三模)如图,在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ABC中,D为边BC上一点,且BD=CD.点E,F分别在边AB,AC上,且∠EDF=90°,M为边EF的中点,连接CM交DF于点N.若DF∥AB,则CM的长为()A.B.C.D.30.(2020秋•天心区期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B.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相等C.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相互重合D.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1.(2019春•杏花岭区校级期中)关于等边三角形,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等边三角形中,各边都相等B.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边三角形C.两个角都等于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D.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2.(2019•城步县模拟)一个六边形的六个内角都是120°(如图),连续四条边的长依次为1,3,3,2,则这个六边形的周长是()A.13B.14C.15D.16 33.(2018•柳州一模)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60°,∠D=90°,AB=2,则CD长的取值范围是()A.<CD<B.CD>2C.1<CD<2D.0<CD<34.(2018秋•罗庄区期中)如图,以点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与射线OM交于点A,再以点A为圆心,AO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B,画出射线OB,则∠AOB=()A.30°B.45°C.60°D.90°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考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专题】线段、角、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推理能力.【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判断A;根据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的定义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判断B;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可判断C;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判断D.【解答】解:A.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B.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的高、角平分线和中线不一定互相重合,故本选项符合题意;C.过O作OM⊥AB于M,OQ⊥AC于Q,ON⊥BC于N,∵O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的交点,∴OM=ON,ON=OQ,∴OM=ON=OQ,即三角形的两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D.∵AB=AC,∴∠B=∠C,∵∠EAC=∠B+∠C,∴∠EAC=2∠B,即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外角是其底角的2倍,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等知识点,能灵活运用知识点进行推理是解此题的关键.2.【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专题】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分析】分两种情况讨论:当4cm为腰长时,当4cm为底边时,分别判断是否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即可.【解答】解:①若4cm是腰长,则底边长为:20﹣4﹣4=12(cm),∵4+4<12,不能组成三角形,舍去;②若4cm是底边长,则腰长为:=6.5(cm).则腰长为6.5cm.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掌握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是解此题的关键.3.【考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专题】三角形.【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利用4作为腰或底边长,得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即可.【解答】解:如图所示:当AC=CD,AB=BG,AF=CF,AE=BE时,都能得到符合题意的等腰三角形(AD,AE,AF,AG分别为分割线).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以及应用设计与作图等知识,正确利用图形分类讨论得出是解题关键.4.【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专题】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分析】可知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则可求得底角的度数.从而可求解.【解答】解:①当∠A为顶角时,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度数为:=50°∴特征值k==②当∠A为底角时,顶角的度数为:180°﹣80°﹣80°=20°∴特征值k==综上所述,特征值k为或故答案为或【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熟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要注意到本题中,已知∠A的度数,要分∠A是顶角和底角两种情况,以免造成答案的遗漏.5.【考点】非负数的性质:绝对值;非负数的性质:算术平方根;三角形三边关系;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专题】压轴题;分类讨论.【分析】先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列式求出x、y的值,再分4是腰长与底边两种情况讨论求解.【解答】解:根据题意得,x﹣4=0,y﹣8=0,解得x=4,y=8,①4是腰长时,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4、4、8,∵4+4=8,∴不能组成三角形,②4是底边时,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4、8、8,能组成三角形,周长=4+8+8=20,所以,三角形的周长为20.故答案为:20.【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绝对值非负数,算术平方根非负数的性质,根据几个非负数的和等于0,则每一个算式都等于0求出x、y的值是解题的关键,难点在于要分情况讨论并且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判断.6.【考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专题】几何图形.【分析】(1)首先过点A作AF⊥BC于点F,由AD=AE,根据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DF=EF,又由BD=CE,可得BF=CF,然后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证得AB=AC.(2)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解答即可.【解答】证明:(1)过点A作AF⊥BC于点F,∵AD=AE,∴DF=EF,∵BD=CE,∴BF=CF,∴AB=AC.(2)∵∠B=∠BAD,∠C=∠EAC,∠BAE=∠BEA,∠ADC=∠DAC,∴除△ABC与△ADE外所有的等腰三角形为:△ABD、△AEC、△ABE、△ADC,【点评】此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辅助线的作法,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7.【考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数形结合;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过点E作EG⊥BC,交BC于点G,先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再证明∠AFE =90°,然后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求得EG的长,随后利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得DE的长,最后将EF与DE相加即可.【解答】解:如图,过点E作EG⊥BC,交BC于点G∵AB=AC,∠A=60°,∴△ABC是等边三角形,∴∠ACB=60°,∵EC=CD,∴∠CED=∠CDE=∠ACB=30°,∴∠AEF=30°,∴∠AFE=90°,即EF⊥AB,∵△ABC是等边三角形,AE=CE,∴BE平分∠ABC,∴EG=EF=2,在Rt△DEG中,DE=2EG=4,∴DF=EF+DE=2+4=6;方法二、∵AB=AC,∠A=60°,∴△ABC是等边三角形,∴∠ACB=60°,∵EC=CD,∴∠CED=∠CDE=∠ACB=30°,∵△ABC是等边三角形,AE=CE,∴BE平分∠ABC,∴∠ABE=∠CBE=30°=∠CDE,∴BE=DE,∠BFD=90°,∴BE=2EF=4=DE,∴DF=DE+EF=6;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及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相关性质及定理是解题的关键.8.【考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分析】先根据图形折叠的性质得出BC=CE,再由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得出CE=AE=BE,进而可判断出△BEC是等边三角形,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补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ABC沿CD折叠B与E重合,则BC=CE,∵E为AB中点,△ABC是直角三角形,∴CE=BE=AE,∴△BEC是等边三角形.∴∠B=60°,∴∠A=30°,故选:B.【点评】考查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图形折叠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推理能力.9.【考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几何图形.【分析】连接AC,根据等边对等角得到∠BAC=∠BCA,因为∠A=∠C,则可以得到∠CAD=∠ACD,根据等角对等边可得到AD=DC.【解答】证明:连接AC,∵AB=BC,∴∠BAC=∠BCA.∵∠BAD=∠BCD,∴∠CAD=∠ACD.∴AD=CD.【点评】重点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10.【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证明题.【分析】由△ABC是等边三角形,AD=BE=CF,易证得△ADF≌△BED,即可得DF=DE,同理可得DF=EF,即可证得:△DEF是等边三角形.【解答】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AB=BC=AC,∵AD=BE=CF,∴AF=BD,在△ADF和△BED中,,∴△ADF≌△BED(SAS),∴DF=DE,同理DE=EF,∴DE=DF=EF.∴△DEF是等边三角形.【点评】此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11.【考点】平行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几何图形.【分析】(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证明即可.(2)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答即可.【解答】证明:(1)∵△ABC为等边三角形,∴∠A=∠ABC=∠C=60°.∵DE∥BC,∴∠AED=∠ABC=60°,∠ADE=∠C=60°.∴△ADE是等边三角形.(2)∵△ABC为等边三角形,∴AB=BC=AC.∵BD平分∠ABC,∴AD=AC.∵△ADE是等边三角形,∴AE=AD.∴AE=AB.【点评】此题考查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关键是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解答.12.【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证明题.【分析】根据等边△ABC中AD=BE=CF,证得△ADE≌△BEF≌△CFD即可得出△DEF 是等边三角形.【解答】解:∵△ABC为等边三角形,且AD=BE=CF,∴AE=BF=CD,又∵∠A=∠B=∠C=60°,∴△ADE≌△BEF≌△CFD(SAS),∴DE=EF=FD,∴△DEF是等边三角形.【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和全等三角形判定,根据已知得出△ADE≌△BEF≌△CFD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3.【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分类讨论.【分析】(1)根据旋转的性质可得CO=CD,∠OCD=60°,根据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解答;(2)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判定△AOD是直角三角形,并且∠ADO=90°,从而求出∠ADC=150°,再根据旋转变换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与大小可得α=∠ADC;(3)根据周角为360°用α表示出∠AOD,再根据旋转的性质表示出∠ADO,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表示出∠DAO,再分∠AOD=∠ADO,∠AOD=∠DAO,∠ADO=∠DAO三种情况讨论求解.【解答】解:(1)△COD是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BOC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ADC,∴CO=CD,∠OCD=60°,∴△COD是等边三角形;(2)∵AD2+OD2=(n2﹣1)2+(2n)2=n4﹣2n2+1+4n2=n4+2n2+1=(n2+1)2=AO2,∴△AOD是直角三角形,且∠ADO=90°,∵△COD是等边三角形,∴∠CDO=60°,∴∠ADC=∠ADO+∠CDO=90°+60°=150°,根据旋转的性质,α=∠ADC=150;(3)∵α=∠ADC,∠CDO=60°,∴∠ADO=α﹣60°,又∵∠AOD=360°﹣110°﹣α﹣60°=190°﹣α,∴∠DAO=180°﹣(190°﹣α)﹣(α﹣60°)=180°﹣190°+α﹣α+60°=50°,∵△AOD是等腰三角形,∴①∠AOD=∠ADO时,190°﹣α=α﹣60°,解得α=125°,②∠AOD=∠DAO时,190°﹣α=50°,解得α=140°,③∠ADO=∠DAO时,α﹣60°=50°,解得α=110°,综上所述,α为125°或140°或110°时,△AOD是等腰三角形.【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旋转变换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与大小的性质,勾股定理逆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用α表示出△AOD的各个内角是解题的关键,注意要分情况讨论.14.【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证明题;压轴题.【分析】首先延长BD至F,使DF=BC,连接EF,得出△BEF为等边三角形,进而求出△ECB≌△EDF,从而得出EC=DE.【解答】证明:延长BD至F,使DF=BC,连接EF,∵AE=BD,△ABC为等边三角形,∴BE=BF,∠B=60°,∴△BEF为等边三角形,∴∠F=60°,在△ECB和△EDF中∴△ECB≌△EDF(SAS),∴EC=E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识,作出辅助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5.【考点】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专题】计算题;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分析】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求出∠BCD=∠A=60°,再根据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求出AC、AB的长,然后根据BD=AB﹣AD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ACB=90°,CD⊥AB,∴∠BCD+∠ACD=90°,∠A+∠ACD=90°,∴∠BCD=∠A=60°,∴∠ACD=∠B=30°,∵AD=2,∴AC=2AD=4,∴AB=2AC=8,∴BD=AB﹣AD=8﹣2=6.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直角三角形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同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6.【考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专题】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分析】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EB=EA,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EAB=∠B=15°,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求出∠AEC=30°,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计算.【解答】解:∵DE垂直平分AB,∴EB=EA,∴∠EAB=∠B=15°,∴∠AEC=30°,∴AC=AE=3(cm),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17.【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到AD⊥BC,∠BAD=∠CAD,从而可得到∠BAD=60°,∠ADB=90°,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可得到∠DAE=∠EAB=30°,从而可推出AD=DF,根据直角三角形30度角的性质即可求得AD的长,即得到了DF 的长.【解答】解:∵△ABC是等腰三角形,D为底边的中点,∴AD⊥BC,∠BAD=∠CAD,∵∠BAC=120°,∴∠BAD=60°,∠ADB=90°,∵AE是∠BAD的角平分线,∴∠DAE=∠EAB=30°.∵DF∥AB,∴∠F=∠BAE=30°.∴∠DAF=∠F=30°,∴AD=DF.∵AB=11,∠B=30°,∴AD=5.5,∴DF=5.5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点,能求出AD=DF是解此题的关键.18.【考点】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专题】推理填空题.【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BC,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计算即可.【解答】解:∵∠A=30°,BC⊥AC,∴BC=AB=3.7,∵DE⊥AC,BC⊥AC,∴DE∥BC,∵点D是斜梁AB的中点,∴DE=BC=1.85m,故答案为:1.85m.【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掌握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是解题的关键.19.【考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专题】计算题;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分析】先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ABC的度数,由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D,交AB于E,垂足为E,可得BD=AD,由∠A=30°可知∠ABD=30°,故可得出∠DBC =30°,根据CD=2可得出BD的长,进而得出AD的长.【解答】解:连接BD,∵在△ABC中,∠C=90°,∠A=30°,∴∠ABC=60°.∵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D,交AB于E,∴AD=BD,DE⊥AB,∴∠ABD=∠A=30°,∴∠DBC=30°,∵CD=2,∴BD=2CD=4,∴AD=4.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0.【考点】垂线段最短;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专题】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推理能力.【分析】在Rt△ABC中,利用“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求出AB的长,由点P是BC边上一动点结合AC,AB的长,即可得出AP长的取值范围,再对照四个选项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在Rt△ABC中,∠C=90°,∠B=30°,AC=3,∴AB=2AC=6.∵点P是BC边上一动点,∴AC≤AP≤AB,即3≤AP≤6.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以及垂线段最短,通过解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求出AB的长是解题的关键.21.【考点】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专题】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运算能力.【分析】求出AD的长,再根据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DE=AD,即可求出答案.【解答】解:∵点D是AB的中点,AB=7.2,∴AD=AB=3.6,∵DE⊥AC,∴∠DEA=90°,∵∠A=30°,∴DE=AD=1.8,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能根据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DE=AD是解此题的关键.22.【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专题】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推理能力.【分析】过P作PC⊥MN于C,先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CM=CN=2.5,再由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OC的长,然后由OC+CM求出ON的长即可.【解答】解:过P作PC⊥MN于C,如图所示:∵PM=PN,MN=5,∴CM=NC=MN=2.5,在Rt△OPC中,∠AOB=60°,∴∠OPC=30°,∴OC=OP=4,则ON=OC+CM=4+2.5=6.5,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熟练掌握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3.【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专题】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几何直观.【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答即可.【解答】解:如图所示:以B为圆心,BC长为半径画弧,交直线m于点P4,P2,以A为圆心,AC长为半径画弧,交直线m于点P1,P3,边AC和BC的垂直平分线都交于点P3位置,因此出现等腰三角形的点P的位置有4个,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关键是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答.24.【考点】列代数式;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专题】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推理能力.【分析】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BC=AC=4,∠B=∠C=60°,再利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计算即可.【解答】解:∵△ABC是等边三角形,∴AB=BC=AC=4,∠B=∠C=60°,∵PD⊥BC,DE⊥AC,∴BD=PB,CE=CD,∵P A=x,∴BP=4﹣x,∴BD=PB=2﹣x,∴CD=4﹣(2﹣x)=2+x,∴CE=1+x,∴AE=4﹣(1+x)=3﹣x,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关键是掌握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25.【考点】平行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专题】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推理能力.【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到AD⊥BC,∠BAD=∠CAD,从而可得到∠BAD=60°,∠ADB=90°,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可得到∠DAE=∠EAB=30°,从而可推出AD=DF,根据直角三角形30度角的性质即可求得AD的长,即得到了DF 的长.【解答】解:∵△ABC是等腰三角形,D为底边的中点,∴AD⊥BC,∠BAD=∠CAD,∵∠BAC=120°,∴∠BAD=60°,∠ADB=90°,∵AE是∠BAD的角平分线,∴∠DAE=∠EAB=30°,∵DF∥AB,∴∠F=∠BAE=30°,∴∠DAF=∠F=30°,∴AD=DF,∵AB=6,∠B=30°,∴AD=AB=3,∴DF=3,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点,能求出AD=DF是解此题的关键.26.【考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分析】由在△ABC中,∠ACB=90°,DE⊥AB,易证得∠DCA=∠DAC,继而可得①∠DCB=∠B正确;由①可证得AD=BD=CD,即可得②CD=AB正确;易得③△ADC是等腰三角形,但不能证得△ADC是等边三角形;由若∠E=30°,易求得∠FDC=∠FCD=30°,则可证得DF=CF,继而证得DE=EF+CF.【解答】解:∵在△ABC中,∠ACB=90°,DE⊥AB,∴∠ADE=∠ACB=90°,∴∠A+∠B=90°,∠ACD+∠DCB=90°,∵∠DCA=∠DAC,∴AD=CD,∠DCB=∠B;故①正确;∴CD=BD,∵AD=CD,∴CD=AB;故②正确;∠DCA=∠DAC,∴AD=CD,但不能判定△ADC是等边三角形;故③错误;∵若∠E=30°,∴∠A=60°,∴△ACD是等边三角形,∴∠ADC=60°,∵∠ADE=∠ACB=90°,∴∠EDC=∠BCD=∠B=30°,∴CF=DF,∴DE=EF+DF=EF+CF.故④正确.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注意证得D是AB 的中点是解此题的关键.27.【考点】平行线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多边形与平行四边形.【分析】延长EP交BC于点G,延长FP交AC于点H,证出四边形AEPH、四边形PDCG 均为平行四边形,得出PE=AH,PG=CD.证出△FGP和△HPD也是等边三角形,得出PF=PG=CD,PD=DH,得出PE+PD+PF=AH+DH+CD=AC即可.【解答】解:延长EP交BC于点G,延长FP交AC于点H,如图所示:∵PF∥AB,PD∥BC,PE∥AC,∴四边形AEPH、四边形PDCG均为平行四边形,∴PE=AH,PG=CD.又∵△ABC为等边三角形,∴△FGP和△HPD也是等边三角形,∴PF=PG=CD,PD=DH,∴PE+PD+PF=AH+DH+CD=AC,∴AC=a;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平行四边形的五种判定方法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相呼应,每种方法都对应着一种性质,在应用时应注意它们的区别与联系.28.【考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三角形.【分析】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判定、轴对称的性质即可判断;【解答】解: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正确.②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正确.③有两个角为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正确.④底角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这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则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轴对称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9.【考点】平行线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推理能力.【分析】根据等边三角形边长为2,在Rt△BDE中求得DE的长,再根据CM垂直平分DF,在Rt△CDN中求得CN,最后根据线段和可得CM的长.【解答】解:∵等边三角形边长为2,BD=CD,∴BD=,CD=,∵等边三角形ABC中,DF∥AB,∴∠FDC=∠B=60°,∵∠EDF=90°,∴∠BDE=30°,∴DE⊥BE,∴BE=BD=,DE=,如图,连接DM,则Rt△DEF中,DM=EF=FM,∵∠FDC=∠FCD=60°,∴△CDF是等边三角形,∴CD=CF=,∴CM垂直平分DF,∴∠DCN=30°,DN=FN,∴Rt△CDN中,DN=,CN=,∵M为EF的中点,∴MN=DE=,∴CM=CN+MN=+=,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综合应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等.熟练掌握这些性质是解题的关键.30.【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推理能力.【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逐个进行分析判断,即可得到答案.【解答】解:A.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故本选项不合题意;B.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相等,故本选项不合题意;C.等腰三角形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的中线,高相互重合,说法错误,故本选项符合题意;D.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故本选项不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31.【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推理能力.。
知识点一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判定两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SSS、SAS、AAS、ASA、HL。
例:如图,已知△ABC中,AB=AC=10厘米,BC=8厘米,点D为AB的中点.(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与△CQP全等?(2)若点Q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C的哪条边上相遇?知识点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两腰上的高、两底角的平分线长度均相等。
4、有两个角相等或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例: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是50º,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
例: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一腰上的中线BD将这个三角形周长分为15和12两部分,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
例:如图,在ABA 1中,∠B=20º,AB=A1B,在A1B上取一点C,延长AA1到A2,使得A1A2=A1C;在A2C 上取一点D,延长A1A2到A3,使得A2A3=A2D;…,按此做法进行下去,∠A n的度数为。
知识点三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三个角都相等,且都等于60º.3、有一个角等于60º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或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例:如右图,已知△ABC和△BDE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E=CD.M C B A 例:如图1,已知:∠MON=30º,点A 1、A 2、A 3……在射线ON 上,点B 1、B 2、B 3…在射线OM 上,△A 1B 1A 2、△A 2B 2A 3、△A 3B 3A 4…均为等边三角形,若OA 1=1,则△A 6B 6A 7的边长为 .图1 图2例:如图2,在等边△ABC 中,D 是边AC 上一点,连接BD ,将△BCD 绕点B 逆时针旋转60º,得到△BAE ,连接ED ,若BC=10,BD=9,则△AED 的周长是 。
第5讲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知识定位讲解用时:5分钟A、适用范围:人教版初二,基础较好;B、知识点概述:本讲义主要用于人教版初二新课,本节课我们要重点学习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我们知道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除了具有一般三角形所有的性质外,还有许多特殊性,正是由于它的这些特殊性,使得它比一般三角形的应用更广泛。
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这部分内容学得更扎实。
知识梳理讲解用时:20分钟等腰三角形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外一条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和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定义法)(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对应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AB C等边三角形我们知道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所以接下来要研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1、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我们把这样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1)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定义)(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3)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同样适用于等边三角形.3、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定义)(2)三个内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AB C课堂精讲精练【例题1】如图,点D、E在△ABC的BC边上,AB=AC,AD=AE.求证:BD=CE.【答案】BD=CE【解析】要证明线段相等,只要过点A作BC的垂线,利用三线合一得到P为DE及BC的中点,线段相减即可得证.证明:如图,过点A作AP⊥BC于P.∵AB=AC,∴BP=PC;∵AD=AE,∴DP=PE,∴BP﹣DP=PC﹣PE,∴BD=CE.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做题时,两次用到三线合一的性质,由等量减去等量得到差相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教学建议:熟练运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练习1.1】如图,在△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高,过点C作CE∥AB交AD的延长线于点E,求证:CE=AB.【答案】CE=AB【解析】先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AE=∠CAE,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E=∠CAE,最后根据等量代换即可得出结论.证明:∵AB=AC,AD是BC边上的高,∴∠BAE=∠CAE.∵CE∥AB,∴∠E=∠BAE.∴∠E=∠CAE.∴CE=AC.∵AB=AC,∴CE=AB.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解题时注意: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教学建议:熟练运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例题2】如图,在△ABC中,AB=AC,点D,点E分别是BC,AC上一点,且DE⊥AD.若∠BAD=55°,∠B=50°,求∠DEC的度数.【答案】115°【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到∠C=50°,进而得到∠BAC=80°,由∠BAD=55°,得到∠DAE=25°,由DE⊥AD,进而求出结论.解:∵AB=AC,∴∠B=∠C,∵∠B=50°,∴∠C=50°,∴∠BAC=180°﹣50°﹣50°=80°,∵∠BAD=55°,∴∠DAE=25°,∵DE⊥AD,∴∠ADE=90°,∴∠DEC=∠DAE+∠ADE=115°.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垂直定义,熟练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教学建议: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腰对等角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练习2.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将三角形的周长分成6cm和15cm的两部分,求这个三角形的腰和底边的长度.【答案】10cm,10cm,1cm【解析】根据题意,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到腰和底边的长,注意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对其进行检验.解:①如图,AB+AD=6cm,BC+CD=15cm,∵AD=DC,AB=AC,∴2AD+AD=6cm,∴AD=2cm,∴AB=4cm,BC=13cm,∵AB+AC<BC,∴不能构成三角形,故舍去;②如图,AB+AD=15cm,BC+CD=6cm,同理得:AB=10cm,BC=1cm,∵AB+AC>BC,AB﹣AC<BC,∴能构成三角形,∴腰长为10cm,底边为1cm.故这个等腰三角形各边的长为10cm,10cm,1cm.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三边关系;已知没有明确腰和底边的题目一定要想到两种情况,分类进行讨论,还应验证各种情况是否能构成三角形进行解答,这是解题的关键.教学建议: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例题3】如图,在△ACB中,AC=BC,AD为△ACB的高线,CE为△ACB的中线.求证:∠DAB=∠ACE.【答案】∠DAB=∠ACE【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即可.证明:∵AC=BC,CE为△ACB的中线,∴∠CAB=∠B,CE⊥AB,∴∠CAB+∠ACE=90°,∵AD为△ACB的高线,∴∠D=90°.∴∠DAB+∠B=90°,∴∠DAB=∠ACE.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此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关键是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答.教学建议: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练习3.1】如图,在△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E是AC 边上的一点,且∠CBE=∠CAD.求证:BE⊥AC.【答案】BE⊥AC【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D⊥BC,再得出∠CBE+∠C=90°.证明:∵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AD⊥BC,∴∠CAD+∠C=90°,又∵∠CBE=∠CAD,∴∠CBE+∠C=90°,∴BE⊥AC.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掌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是解题的关键.教学建议: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例题4】如图所示,已知△ABC中,AB=AC,∠BAD=30°,AD=AE,求∠EDC的度数.【答案】15°【解析】可以设∠EDC=x,∠B=∠C=y,根据∠ADE=∠AED=x+y,∠ADC=∠B+∠BAD即可列出方程,从而求解.解:设∠EDC=x,∠B=∠C=y,∠AED=∠EDC+∠C=x+y,又因为AD=AE,所以∠ADE=∠AED=x+y,则∠ADC=∠ADE+∠EDC=2x+y,又因为∠ADC=∠B+∠BAD,所以2x+y=y+30,解得x=15.所以∠EDC的度数是15°.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正确确定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教学建议: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练习4.1】在△ABC中,AB=AC,AD⊥BC,∠BAD=40°,AD=AE,求∠CDE的度数.【答案】20°【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CAD=∠BAD=40°,由于AD=AE,于是得到∠ADE==70°,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即可得到∠CDE=90°﹣70°=20°.解:∵AB=AC,AD⊥BC,∴∠CAD=∠BAD=40°,∠ADC=90°,又∵AD=AE,∴∠ADE==70°,∴∠CDE=90°﹣70°=20°.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熟知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之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教学建议: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以及等边对等角的性质.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例题5】如图,在△ABC中,AB=AC,D为BC上一点,∠B=30°,连接AD.(1)若∠BAD=45°,求证:△ACD为等腰三角形;(2)若△ACD为直角三角形,求∠BAD的度数.【答案】(1)△ACD为等腰三角形;(2)60°或30°【解析】(1)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出∠B=∠C=30°,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AC=120°,求出∠CAD=∠ADC,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得出即可;(2)有两种情况:①当∠ADC=90°时,当∠CAD=90°时,求出即可.(1)证明:∵AB=AC,∠B=30°,∴∠B=∠C=30°,∴∠BAC=180°﹣30°﹣30°=120°,∵∠BAD=45°,∴∠CAD=∠BAC﹣∠BAD=120°﹣45°=75°,∠ADC=∠B+∠BAD=75°,∴∠ADC=∠CAD,∴AC=CD,即△ACD为等腰三角形;(2)解:有两种情况:①当∠ADC=90°时,∵∠B=30°,∴∠BAD=∠ADC﹣∠B=90°﹣30°=60°;②当∠CAD=90°时,∠BAD=∠BAC﹣∠CAD=120°﹣90°=30°;即∠BAD的度数是60°或30°.讲解用时:4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应用,能根据定理求出各个角的度数是解此题的关键,用了分类讨论思想.教学建议:学会通过等角对等边证明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练习5.1】如图,△ABC中BA=BC,点D是AB延长线上一点,DF⊥AC于F交BC于E,求证:△DBE是等腰三角形.【答案】△DBE是等腰三角形【解析】首先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得到∠A=∠C,再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得∠FEC=∠D,同时结合对顶角相等即可证明△DBE是等腰三角形.证明:在△ABC中,BA=BC,∵BA=BC,∴∠A=∠C,∵DF⊥AC,∴∠C+∠FEC=90°,∠A+∠D=90°,∴∠FEC=∠D,∵∠FEC=∠BED,∴∠BED=∠D,∴BD=BE,即△DBE是等腰三角形.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此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关键是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及综合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来判定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教学建议: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例题6】如图:已知等边△ABC中,D是AC的中点,E是BC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E=CD,DM⊥BC,垂足为M,求证:M是BE的中点.【答案】M是BE的中点【解析】要证M是BE的中点,根据题意可知,证明△BDE△为等腰三角形,利用等腰三角形的高和中线向重合即可得证.证明:连接BD,∵在等边△ABC,且D是AC的中点,∴∠DBC=∠ABC=×60°=30°,∠ACB=60°,∵CE=CD,∴∠CDE=∠E,∵∠ACB=∠CDE+∠E,∴∠E=30°,∴∠DBC=∠E=30°,∴BD=ED,△BDE为等腰三角形,又∵DM⊥BC,∴M是BE的中点.讲解用时:4分钟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三线合一的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每个内角为60°的知识.辅助线的作出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教学建议: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难度: 4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练习6.1】如图,等边三角形ABC中,D为AC上一点,E为AB延长线上一点,DE⊥AC交BC 于点F,且DF=EF.(1)求证:CD=BE;(2)若AB=12,试求BF的长.【答案】(1)CD=BE;(2)4【解析】(1)先作DM∥AB,交CF于M,可得△CDM为等边三角形,再判定△DMF ≌△EBF,最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出结论;(2)根据ED⊥AC,∠A=60°=∠ABC,可得∠E=∠BFE=∠DFM=∠FDM=30°,由此得出CM=MF=BF=BC,最后根据AB=12即可求得BF的长.解:(1)如图,作DM∥AB,交CF于M,则∠DMF=∠E,∵△ABC是等边三角形,∴∠C=60°=∠CDM=∠CMD,∴△CDM是等边三角形,∴CD=DM,在△DMF和△EBF中,,∴△DMF≌△EBF(ASA),∴DM=BE,∴CD=BE;(2)∵ED⊥AC,∠A=60°=∠ABC,∴∠E=∠BFE=∠DFM=∠FDM=30°,∴BE=BF,DM=FM,又∵△DMF≌△EBF,∴MF=BF,∴CM=MF=BF,又∵AB=BC=12,∴CM=MF=BF=4.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应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作平行线,构造等边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求解.教学建议:熟练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难度:4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例题7】如图所示,BO平分∠CBA,CO平分∠ACB,过O作EF∥BC,若AB=12,AC=8,求△AEF的周长.【答案】20【解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OBE=∠OBC,∠OCF=∠OCB,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OBC=∠BOE,∠OCB=∠COF,然后求出∠OBE=∠BOE,∠OCF=∠COF,再根据等角对等边可得OE=BE,OF=CF,即可得证.解:∵BO平分∠CBA,∴∠EBO=∠OBC,∵CO平分∠ACB,∴∠FCO=∠OCB,∵EF∥BC,∴∠EOB=∠OBC,∠FOC=∠OCB,∴∠EBO=∠EOB,∠FOC=∠FCO,∴BE=OE,CF=OF,∴△AEF的周长=AE+OE+OF+AF=AE+BE+CF+AF=AB+AC,∵AB=12,AC=8,∴C=12+8=20.△AEF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主要利用了角平分线的定义,等角对等边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性质,熟记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教学建议: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难度:4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练习7.1】在△ABC中,AB=AC,DE∥BC,若M为DE上的点,且BM平分∠ABC,CM平分∠ACB,若△ADE的周长为20,BC=8,求△ABC的周长.【答案】28【解析】分别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说明DB=DM,EM=EC.把求△ABC的周长转化为△ADE的周长+BC边的长.解:∵BM平分∠ABC,∴∠ABM=∠CBM,∵DE∥BC,∴∠CBM=∠DMB,∴∠ABM=∠DMB,∴DB=DM.同理可证EM=CE∴AB+AC=AD+DB+AE+EC=AD+DM+ME+AE=AD+DE+AE∵△ADE的周长为20∴AB+AC=20∴△ABC的周长=AB+AC+BC=20+8=28.答:△ABC的周长为28.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本题的关键是利用平行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将△ABC的周长转化为△ADE的周长+BC边的长.教学建议: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例题8】如图,D为等边三角形ABC内一点,将△BDC绕着点C旋转成△AEC,则△CDE是怎样的三角形?请说明理由.【答案】△CDE是等边三角形【解析】因为△ABC为等边三角形,所以△BDC绕着点C旋转60°成△AEC,则∠DCE=60°,DC=EC,故可判定△CDE是等边三角形.解:△CDE是等边三角形.理由:∵△ABC为等边三角形,∴∠ACB=60°∴将△BDC绕着点C旋转成△AEC,旋转角为60°∴∠DCE=60°∴DC=EC∴△CDE是等边三角形.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利用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旋转的性质等知识解决问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教学建议:熟练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了解“手拉手”模型.难度: 4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练习8.1】已知,如图,△ABC是正三角形,D,E,F分别是各边上的一点,且AD=BE=CF.请你说明△DEF是正三角形.【答案】△DEF是正三角形【解析】根据等边△ABC中AD=BE=CF,证得△ADE≌△BEF≌△CFD即可得出△DEF是等边三角形.解:∵△ABC为等边三角形,且AD=BE=CF,∴AE=BF=CD,又∵∠A=∠B=∠C=60°,∴△ADE≌△BEF≌△CFD(SAS),∴DF=ED=EF,∴△DEF是等边三角形.讲解用时:3分钟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和全等三角形判定,根据已知得出△ADE≌△BEF≌△CFD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教学建议:熟练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难度: 4 适应场景:当堂练习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课后作业【作业1】如图,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在图中找出一条与BE相等的线段,并说明理由.【答案】BE=CD【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到两组角相等,再根据AAS可判定△ABE ≌△ACD,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证得BE=CD.解:BE=CD.理由如下:∵AB=AC,AD=AE,∴∠B=∠C,∠ADE=∠AED.在△ABE与△ACD中,,∴△ABE≌△ACD,∴BE=CD.故答案为CD.讲解用时:3分钟难度: 3 适应场景:练习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作业2】如图,已知∠BAC=60°,D是BC边上一点,AD=CD,∠ADB=80°,求∠B的度数.【答案】80°【解析】先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求出∠C的度数,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B的度数.解:∵∠ADB=80°又∵AD=CD∴∠DAC=∠C=40°,∴∠B=180°﹣∠BAC﹣∠C=180°﹣60°﹣40°=80°.讲解用时:3分钟难度: 3 适应场景:练习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作业3】已知:如图,AB=BC,∠A=∠C.求证:AD=CD.【答案】AD=CD【解析】连接AC,根据等边对等角得到∠BAC=∠BCA,因为∠A=∠C,则可以得到∠CAD=∠ACD,根据等角对等边可得到AD=DC.证明:连接AC,∵AB=BC,∴∠BAC=∠BCA.∵∠BAD=∠BCD,∴∠CAD=∠ACD.∴AD=CD.讲解用时:3分钟难度: 3 适应场景:练习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作业4】如图,在△ABC中,∠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F,过F作DE∥BC,分别交AB、AC于点D、E.判断DE=DB+EC是否成立?为什么?【答案】成立【解析】根据BF和CF分别平分∠ABC和∠ACB,和DE∥BC,利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和等量代换,求证出DB=DF,FE=EC.然后即可得出答案.解:DE=DB+EC成立.理由如下:∵在△ABC中,FB和FC分别平分∠ABC和∠ACB,∴∠DBF=∠FBC,∠ECF=∠FCB,∵DE∥BC,∴∠DFB=∠FBC=∠DBF,∠EFC=∠FCB=∠ECF,∴DB=DF,FE=EC,∵DE=DF+FE,∴DE=BD+EC.讲解用时:3分钟难度:4 适应场景:练习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作业5】如图,等边△ABC中,点D在延长线上,CE平分∠ACD,且CE=BD.说明:△ADE是等边三角形.【答案】△ADE是等边三角形【解析】由条件可以容易证明△ABD≌△ACE,进一步得出AD=AE,∠BAD=∠CAE,加上∠DAE=60°,即可证明△ADE为等边三角形.证明:∵△ABC为等边三角形,∴∠B=∠ACB=60°,AB=AC,即∠ACD=120°,∵CE平分∠ACD,∴∠ACE=∠DCE=60°,在△ABD和△ACE中,,∴△ABD≌△ACE(SAS),∴AD=AE,∠BAD=∠CAE,又∵∠BAC=60°,∴∠DAE=60°,∴△ADE为等边三角形.讲解用时:3分钟难度: 4 适应场景:练习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
第01讲_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知识图谱等腰三角形知识精讲一、等腰三角形二、思路点拨等腰三角形边或者周长的计算注意三边关系的隐含条件等腰、角平分线、平行(1)△ABC是等腰三角形,(2)AD∥BC(3)∠1=∠2以上三个结论知二推一(需简单证明)三角形中角的2倍关系三点剖析重难点12B CDA12AB CEDααβββ2αααβ2βα2ββ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性质1.两个底角相等,两条腰相等.2.三线合一:(1)顶角角平分线、(2)底边上的中线、(3)底边上的高(可直接使用)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三线合一逆定理:一个三角形(1)对角角平分线、(2)该边上的中线、(3)该边上的高有两条互相重合,则是等腰三角形(需简单证明)1.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及其逆定理2.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知二推一 3.等腰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综合问题 考点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2.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及其逆定理3.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知二推一 4.等腰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综合问题易错点1.等腰三角形边或者周长的计算问题容易忽略“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个隐含的限制条件2.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及可以直接使用,但是三线合一的逆定理需要证明之后才能用3.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知二推一要非常熟练,在使用的时候是需要简单证明的,不可直接得出结论等边对等角例题1、 如图,ABC 中,,,18,12==∠=︒∠=︒AB AC AD DE BAD EDC ,则∠DAE 的度数为( )A.58︒B.52︒C.62︒D.60︒ 【答案】 C【解析】 暂无解析随练1、 如图,等腰三角形ABC 中,AB=AC ,BD 平分∠ABC ,∠A=36°,则∠1的度数为( )A.36°B.60°C.72°D.108° 【答案】 C【解析】 ∵∠A=36°,AB=AC , ∴∠ABC=∠C=72°,∵BD 平分∠ABC ,∴∠ABD=36°, ∴∠1=∠A+∠ABD=72°随练2、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9,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________. 【答案】 22【解析】 暂无解析等角对等边例题1、 如图,在△ABC 中,AB=AC ,∠A=36°,BD 平分∠ABC 交AC 于点D . 求证:AD=BC .【答案】 见解析【解析】 ∵AB=AC ,∠A=36°, ∴∠ABC=C=72°,∵BD 平分∠ABC 交AC 于点D , ∴∠ABD=∠DBC=36°,∠BDC=72°, ∴∠A=∠ABD ,∠BDC=∠C , ∴AD=BD=BC .例题2、 如图,在ABC ∆中,5BC cm =,BP 、CP 分别是ABC ∠和ACB ∠的角平分线,且PD AB ∥,PE AC ∥,则PED ∆的周长是_______cm【答案】 5【解析】 ∵BP 、CP 分别是ABC ∠和ACB ∠的角平分线, ABP PBD ∴∠=∠,ACP PCE ∠=∠.PD AB ∥,PE AC ∥,ABP BPD ∴∠=∠,ACP CPE ∠=∠, PBD BPD ∴∠=∠,PCE CPE ∠=∠,BD PD ∴=,CE PE =, ∴PDE ∆的周长5PD DE PE BD DE EC BC cm =++=++==.随练1、 如图,△ABC 中,AD 是∠BAC 的平分线,DE //AB 交AC 于点E ,若7DE =,5CE =,则AC =( )A.11B.12C.13D.14【答案】 B【解析】 该题考查的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DE //AB ,∴BAD ADE ∠=∠,又∵BAD DAE ∠=∠ ∴DAE ADE ∠=∠ ∴7AE DE ==∴7512AC AE EC =+=+= ∴该题的答案是B .三线合一例题1、 如图,△ABC 中,AB AC =,100BAC ∠=︒,AD 是BC 边上的中线,且BD BE =,则ADE ∠的度数为( )A.10︒B.20︒C.40︒D.70︒【答案】 B【解析】 该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性质. ∵AB AC =, ∴B C ∠=∠, ∵100BAC ∠=︒, ∴40B C ∠=∠=︒,∵AD 是BC 边上的中线, ∴AD BC ⊥, ∴90ADB ∠=︒, ∵BD BE =,∴70BDE BED ∠=∠=︒, ∴20ADE ∠=︒, 故该题答案为B .例题2、 在Rt △ABC 中,90ACB ∠=︒,CD ⊥AB 于D ,∠BAC 的平分线AF 交CD 于E ,交BC 于F ,CM ⊥AF 于M ,求证:EM FM =.【答案】 见解析【解析】 ∵90ACB ∠=︒,CD ⊥AB , ∴90ADC ∠=︒,∴90AED DAE ∠+∠=︒,90CFE CAE ∠+∠=︒, 又∵∠BAC 的平分线AF 交CD 于E , ∴DAE CAE ∠=∠, ∴AED CFE ∠=∠, 又∵AED CEF ∠=∠, ∴CEF CFE ∠=∠, 又∵CM ⊥AF , ∴EM FM =.随练1、 如图,在△ABC 中,54B ∠=︒,72ACB ∠=︒,AD 平分BAC ∠,ME AD ⊥于G ,交AB 、AC 及BC 的延长线于E 、M 、F ,则BFE ∠=______________.ABC D E【答案】 9︒【解析】 该题考查的是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54B ∠=︒,72ACB ∠=︒,AD 平分BAC ∠∴1805472272BAD CAD ︒-︒-︒∠=∠==︒又∵AD ⊥EF 即90AGM ∠=︒∴902763CMF AMG ∠=∠=︒-︒=︒ 又∵△CFM 的外角72ACB ∠=︒∴72639CFM ACB CMF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知二推一例题1、 如图,D 为ABC △内一点,CD 平分ACB ∠,BD CD ⊥,A ABD ∠=∠,若5AC =,3BC =,则BD 的长为( )A.2B.1C.52D.32【答案】 B【解析】 该题考查的是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逆定理. 延长BD 与AC 交于点E ,∵A ABD ∠=∠, ∴BE AE =, ∵BD CD ⊥, ∴BE CD ⊥, ∵CD 平分ACB ∠, ∴BCD ECD ∠=∠, ∴EBC BEC ∠=∠,MAB CD(第6题)∴△BEC为等腰三角形,∴BC CE=,∵BE CD⊥,∴2BD BE=,∵5BC=,AC=,3∴3CE=,∴532=-=-=,AE AC EC∴2BE=,∴1BD=.所以答案选A例题2、(2013初二上期末怀柔区)如图所示,BO平分∠CBA,CO平分∠ACB,过O作EF∥BC,若△AEF的周长为12,则AB+AC等于____.【答案】12【解析】该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BO平分CBA∠,CO平分ACB∠,∴OBC OBA∠=∠,∠=∠,OCB OCA∵EF∥BC,∴OBA BOE∠=∠,OCA COF∠=∠,∴BE OE=,=,CF OF∴△AEF的周长AE OE OF AF AE BE CF AF AB AC=+++=+++=+,∵△AEF的周长为12,∴12+=.AB AC例题3、如图,在△ABC中,AB=AC,AD是高,AM是△ABC外角∠CAE的平分线.(1)用尺规作图方法,作∠ADC的平分线DN;(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和证明)(2)设DN与AM交于点F,判断△ADF的形状.(只写结果)【答案】(1)见解析;(2)等腰直角三角形.【解析】(1)如图所示:(2)△ADF的形状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理由是:∵AB=AC,AD⊥BC,∴∠BAD=∠CAD,∵AF平分∠EAC,∴∠EAF=∠FAC,∵∠FAD=∠FAC+∠DAC=12∠EAC+12∠BAC=12×180°=90°,即△ADF是直角三角形,∵AB=AC,∴∠B=∠ACB,∵∠EAC=2∠EAF=∠B+∠ACB,∴∠EAF=∠B,∴AF∥BC,∴∠AFD=∠FDC,∵DF平分∠ADC,∴∠ADF=∠FDC=∠AFD,∴AD=AF,即直角三角形AD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随练1、如图,在△ABC中,AB=AC,点D、E、F分别在BC、AB、AC边上,且BE=CF,BD=CE.(1)求证:△DEF是等腰三角形;(2)当∠A=40°时,求∠DEF的度数;(3)△DEF可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答案】(1)见解析(2)70°(3)△DEF不可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见解析【解析】(1)证明:∵AB=AC∴∠B=∠C,在△BDE与△CEF中BD CEB C BE CF=⎧⎪∠=∠⎨⎪=⎩∴△BDE≌△CEF.∴DE=EF,即△DEF是等腰三角形.(2)解:由(1)知△BDE≌△CEF,∴∠BDE=∠CEF∵∠CEF+∠DEF=∠BDE+∠B ∴∠DEF=∠B∵AB=AC ,∠A=40°∴∠DEF=∠B=18040702︒︒︒-=(3)解:△DEF 不可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B=AC ,∴∠B=∠C ≠90° ∴∠DEF=∠B ≠90°,∴△DEF 不可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综合例题1、 如图,△ABC 中,AB =AC =2,∠B =∠C =40°.点D 在线段BC 上运动(点D 不与B 、C 重合),连接AD ,作∠ADE =40°,DE 交线段AC 于E .(1)当∠BAD =20°时,∠EDC =________°;(2)当DC 等于多少时,△ABD ≌△DCE ?试说明理由;(3)△ADE 能成为等腰三角形吗?若能,请直接写出此时∠BAD 的度数;若不能,请说明理由.【答案】 (1)20(2)当DC =2时,△ABD ≌△DCE ,证明见解析 (3)∠BAD =30°或∠BAD =60°【解析】 (1)∵∠BAD =20°,∠B =40°, ∴∠ADC =60°, ∵∠ADE =40°,∴∠EDC =60°-40°=20°(2)当DC =2时,△ABD ≌△DCE ; 理由:∵∠ADE =40°,∠B =40°,又∵∠ADC =∠B +∠BAD ,∠ADC =∠ADE +∠EDC . ∴∠BAD =∠EDC . 在△ABD 和△DCE 中, B C AB DCBAD EDC ∠=∠⎧⎪=⎨⎪∠=∠⎩. ∴△ABD ≌△DCE (ASA ); (3)当∠BAD =30°时,∵∠B =∠C =40°,∴∠BAC =100°, ∵∠ADE =40°,∠BAD =30°, ∴∠DAE =70°,∴∠AED =180°-40°-70°=70°,∴DA =DE ,这时△ADE 为等腰三角形;当∠BAD =60°时,∵∠B =∠C =40°,∴∠BAC =100°, ∵∠ADE =40°,∠BAD =60°,∠DAE =40°, ∴EA =ED ,这时△ADE 为等腰三角形.例题2、 如图1,在ABC △中,2ACB B ∠=∠,BAC ∠的平分线AO 交BC 于点D ,点H 为AO 上一动点,过点H 作直线l AO ⊥于H ,分别交直线AB 、AC 、BC 于点N 、E 、M .(1)当直线l 经过点C 时(如图2),证明:BN CD =;(2)当M 是BC 中点时,写出CE 和CD 之间的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3)请直接写出BN 、CE 、CD 之间的等量关系.【答案】 (1)见解析(2)2CD CE =(3)当点M 在线段BC 上时,CD BN CE =+;当点M 在BC 的延长线上时,CD BN CE =-;当点M 在CB 的延长线上时,CD CE BN =-【解析】 该题考查的是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1)证明:连接ND . ∵AO 平分∠BAC , ∴12∠=∠, ∵直线l ⊥AO 于H , ∴4590∠=∠=︒, ∴67∠=∠, ∴AN AC =, ∴NH CH =,∴AH 是线段NC 的中垂线, ∴DN DC =, ∴89∠=∠. ∴AND ACB ∠=∠,∵3AND B ∠=∠+∠,2ACB B ∠=∠, ∴3B ∠=∠, ∴BN DN =. ∴BN DC =;(2)如图,当M 是BC 中点时,CE 和CD 之间的等量关系为2CD CE = 证明:过点C 作CN '⊥AO 交AB 于N '.由(1)可得BN CD '=,AN AC '=,AN AC '=. ∴43∠=∠,NN CE '=. 过点C 作CG ∥AB 交直线l 于G . ∴42∠=∠,1B ∠=∠. ∴23∠=∠.ABC M ElNHD O lNH A ABBC CD O O D 图1图2图3∴CG CE =. ∵M 是BC 中点, ∴BM CM =在△BNM 和△CGM 中, 1B BM CMNMB GMC ∠=∠⎧⎪=⎨⎪∠=∠⎩∴△BNM ≌△CGM .(ASA ) ∴BN CE =.∴2CD BN NN BN CE ''==+=.(3)BN 、CE 、CD 之间的等量关系: 当点M 在线段BC 上时,CD BN CE =+; 当点M 在BC 的延长线上时,CD BN CE =-; 当点M 在CB 的延长线上时,CD CE BN =-.随练1、 如图,已知线段AC ∥y 轴,点B 在第一象限,且AO 平分∠BAC ,AB 交y 轴于G ,连OB 、OC . (1)判断△AOG 的形状,并予以证明;(2)若点B 、C 关于y 轴对称,求证:AO ⊥BO .【答案】 (1)等腰三角形;证明见解析 (2)见解析【解析】 (1)△AOG 是等腰三角形; ∵AC ∥y 轴,∴∠CAO=∠AOG , ∵AO 平分∠BAC , ∴∠CAO=∠GAO , ∴∠GAO=∠AOG , ∴AG=GO ,∴△AOG 是等腰三角形;(2)连接BC 交y 轴于K ,过A 作AN ⊥y 轴于N ,∵AC ∥y 轴,点B 、C 关于y 轴对称, ∴AN=CK=BK ,在△ANG 和△BKG 中,AGN BGK ANG BKG AN BK ∠=∠⎧⎪∠=∠⎨⎪=⎩, ∴△ANG ≌△BKG ,(AAS ) ∴AG=BG , ∵AG=OG ,(1)中已证, ∴AG=OG=BG ,∴∠BOG=∠OBG ,∠OAG=∠AOG ,∵∠OAG+∠AOG+∠BOG+∠OBG=180°, ∴∠AOG+∠BOG=90°, ∴AO ⊥BO .等边三角形知识精讲等边三角形 (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 (2)是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性质三个内角都等于60︒判定判定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判定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证明:延长BC 至'B 使'CB CB =∴AC 垂直平分'BB ,∴'AB AB =,60B ∠=︒,∴'ABB △是等边三角形,∴'2AB BB BC ==,∴12BC AB =二.思路点拨90°60°60°30°A BCDB'CBA三点剖析一.考点: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2.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3.等边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综合.二.重难点:1.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具有等腰三角形的所有性质.做题时常作为隐藏条件考察.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用定义判断的不多,一般都是利用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来判定,所以在构造全等是要注意同时兼顾边相等,并且可以推导出有一个角为60°.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非常特殊,在证明或计算中要注意边角之间的转化,尤其是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中边的关系.4.在解决建立在等边三角形基础上的全等综合问题时,关键是抓住边相等,角度都是特殊角.三.易错点:在利用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必须在直角三角形中才能运用,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均不存在上述关系;二是一定要注意是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例题1、(2013初二上期末怀柔区)如图,等边△ABC的周长是9,D是AC边上的中点,E在BC的延长线上.若DE=DB,则CE的长为____.【答案】3 2【解析】该题考查的是∵△ABC为等边三角形,D为AC边上的中点,BD为ABC∠的平分线,∴60ABC∠=︒,30DBE∠=︒,又DE DB=,∴30E DBE∠=∠=︒,∴30CDE ACB E∠=∠-∠=︒,即CDE E∠=∠,∴CD CE=;∵等边△ABC的周长为9,∴3AC=,∴1322 CD CE AC===,即32 CE=.例题2、如图,在等边△ABC中,点D为BC边上的点,DE⊥BC交AB于E,DF⊥AC于F,则∠EDF的度数为___________.【答案】60°.【解析】∵△ABC是等边三角形,∴∠A=∠B=60°.∵DE⊥BC交AB于E,DF⊥AC于F,∴∠BDE=∠AFD=90°.∵∠AED是△BDE的外角,∴∠AED=∠B+∠BDE=60°+90°=150°,∴∠EDF=180°﹣∠A﹣∠AED﹣∠AFD=360°﹣60°﹣150°﹣90°=60°.例题3、在等边△ABC中,D是边AC上一点,连接BD,将△BCD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BAE,连接ED,若BC=5,BD=4.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AE∥BCB.∥ADE=∥BDCC.∥BDE是等边三角形D.∥ADE的周长是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图形旋转的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判定,熟知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首先由旋转的性质可知∥AED=∥ABC=60°,所以看得AE∥BC,先由∥ABC是等边三角形得出AC=AB=BC=5,根据图形旋转的性质得出AE=CD,BD=BE,故可得出AE+AD=AD+CD=AC=5,由∥EBD=60°,BE=BD即可判断出∥BDE是等边三角形,故DE=BD=4,故∥AED的周长=AE+AD+DE=AC+BD=9,问题得解.∥∥ABC是等边三角形,∥∥ABC=∥C=60°,∥将∥BCD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BAE,∥∥EAB=∥C=∥ABC=60°,∥AE∥BC,故选项A正确;∥∥ABC是等边三角形,∥AC=AB=BC=5,∥∥BAE∥BCD逆时针旋旋转60°得出,∥AE=CD,BD=BE,∥EBD=60°,∥AE+AD=AD+CD=AC=5,∥∥EBD=60°,BE=BD,∥∥BDE是等边三角形,故选项C正确;∥DE=BD=4,∥∥AED的周长=AE+AD+DE=AC+BD=9,故选项D正确;而选项B没有条件证明∥ADE=∥BDC,∥结论错误的是B,故选:B.随练1、如图,在五边形ABCDE中,AB=AC=AD=AE,且AB∥ED,∠EAB=120°,则∠DCB=()A.150°B.160°C.130°D.60°【答案】A【解析】∵AB∥ED,∴∠E=180°﹣∠EAB=180°﹣120°=60°,∵AD=AE,∴△ADE是等边三角形,∴∠EAD=60°,∴∠BAD=∠EAB﹣∠DAE=120°﹣60°=60°,∵AB=AC=AD,∴∠B=∠ACB,∠ACD=∠ADC,在四边形ABCD中,∠BCD=12(360°﹣∠BAD)=12(360°﹣60°)=150°.随练2、如图,点P是∠AOB内任意一点,OP=5cm,点M和点N分别是射线OA和射线OB上的动点,△PMN 周长的最小值是5cm,则∠AOB的度数是()A.25°B.30°C.35°D.40°【答案】B【解析】分别作点P关于OA、OB的对称点C、D,连接CD,分别交OA、OB于点M、N,连接OC、OD、PM、PN、MN,如图所示:∵点P关于OA的对称点为D,关于OB的对称点为C,∴PM=DM,OP=OD,∠DOA=∠POA;∵点P关于OB的对称点为C,∴PN=CN,OP=OC,∠COB=∠POB,∴OC=OP=OD,∠AOB=12∠COD,∵△PMN周长的最小值是5cm,∴PM+PN+MN=5,∴DM+CN+MN=5,即CD=5=OP,∴OC=OD=CD,即△OCD是等边三角形,∴∠COD=60°,∴∠AOB=30°;随练3、 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BD 平分∠ABC ,点E 在BC 的延长线上,且CE=1,∠E=30°,则BC=___________.【答案】 2.【解析】 ∵△ABC 是等边三角形, ∴∠ABC=∠ACB=60°,BA=BC , ∵BD 平分∠ABC ,∴∠DBC=∠E=30°,BD ⊥AC , ∴∠BDC=90°, ∴BC=2DC ,∵∠ACB=∠E+∠CDE , ∴∠CDE=∠E=30°, ∴CD=CE=1, ∴BC=2CD=2.等边的判定例题1、 △ABC 中,①若AB =BC =CA ,则△ABC 是等边三角形;②属于轴对称图形,且有一个角为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③有三条对称轴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④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上述结论中正确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 D【解析】 ①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正确;②属于轴对称图形,且有一个角为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正确; ③有三条对称轴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正确; ④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正确; 则正确的有4个.例题2、 如图所示,AD 是ABC △的中线,60ADC ∠=°,8BC =,把ADC △沿直线AD 折叠后,点C 落在C '位置,则BC '的长为________.【答案】 4【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等边三角形.由题意,60ADC ADC '∠=∠=︒,DC DC DB '==. 180606060BDC '∠=︒-︒-︒=︒,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118422BC BD BC '===⋅=.故本题的答案是4.例题3、 已知:如图,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ACM ∆,CBN ∆都是等边三角形,AN 交MC 于点E ,BM 交CN 于点F .(1)求证:AN BM =;(2)求证:CEF ∆为等边三角形.【答案】 见解析【解析】 (1)ACM ∆,CBN ∆是等边三角形, AC MC ∴=,BC NC =,60ACM NCB ∠=∠=︒,ACM MCN NCB MCN ∴∠+∠=∠+∠,即ACN MCB ∠=∠.在ACN ∆和MCB ∆中,AC MC =,ACN MCB ∠=∠,NC BC =, ACN MCB ∴∆≅∆,AN BM ∴=.(2)ACN MCB ∆≅∆,CAN CMB ∴∠=∠,又18060MCF ACM NCB ∠=︒-∠-∠=︒,MCF ACE ∴∠=∠,在CAE ∆和CMF ∆中,CAE CMF ∠=∠,CA CM =,ACE MCF ∠=∠, CAE CMF ∴∆≅∆,CE CF ∴=,CEF ∴∆为等腰三角形, 又60ECF ∠=︒,CEF ∴∆为等边三角形.随练1、 已知:如图,△AOB 的顶点O 在直线l 上,且AO AB =.(1)画出△AOB 关于直线l 成轴对称的图形△COD ,且使点A 的对称点为点C ; (2)在(1)的条件下,AC 与BD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 (3)在(1)、(2)的条件下,联结AD ,如果2ABD ADB ∠=∠,求∠AOC 的度数.【答案】 (1)如图1(2)平行(3)60AOC ∠=︒ 【解析】 该题考查的是轴对称与全等三角形. (1)如图1; (2)平行.AC DB∵AC与BD是对应点的连线,l为对称轴,∴AC l⊥,⊥,BD l∴AC∥BD.(3)如图2,∵由(1)可知,△AOB与△COD关于直线l对称,∴△AOB≌△COD.∴AO AB CO CD===,∵2∠=∠=∠,ABD CDB ADB而ADB DAC∠=∠,∴CDA CAD∠=∠,∴CD CA=,∴CA CO OA==,∴△COA为等边三角形,∴60∠=︒.AOC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边例题1、如图,已知ABC⊥,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为()∠=︒,AB AD∆中,AB AC=,30CA.BD CDBD CD= D.4=BD CDBD CD= B.2= C.3【答案】B【解析】该题考查的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C CAD∠=∠=︒,30∴DAC∆为等腰三角形,∴CD AD=,在Rt BAD∆中,30∠=︒,B∴22==BD AD CD故选B.例题2、如图,30∥交OA于C.若10PC=,则OC=__________,⊥于D,PC OBAOB∠=︒,OP平分AOB∠,PD OBPD=__________.【答案】10;5【解析】该题考查的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含30°直角三角形的性质.∵OP平分AOB∠,∴AOP BOP ∠=∠, ∵PC OB ∥,∴CPO BOP ∠=∠, ∴CPO AOP ∠=∠, ∴PC OC =, ∵10PC =,∴10OC PC ==,过P 作PE OA ⊥于点E ,∵PD OB ⊥,OP 平分AOB ∠, ∴PD PE =,∵PC OB ∥,30AOB ∠=︒ ∴30ECP AOB ∠=∠=︒在Rt ECP ∆中,152PE PC ==∴5PE PD ==随练1、 如图,ABC △中,90A ∠=︒,30C ∠=︒,BD 是ABC ∠的平分线,12AC =,则BCD △中BC 边上的高是____【答案】 6【解析】 该题考察的是三角形的高. 过A 做BC 的高AE , 在Rt △AEC 中,30C ∠=︒,由在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角边的一半得:11=12622AE AC =⨯=.等边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综合例题1、 如图△ABC 为等边三角形,直线a ∥AB ,D 为直线BC 上任一动点,将一60°角的顶点置于点D 处,它的一边始终经过点A ,另一边与直线a 交于点E .(1)若D 恰好在BC 的中点上(如图1)求证:△ADE 是等边三角形;ODB P CA E BA DCBA DCE(2)若D 为直线BC 上任一点(如图2),其他条件不变,上述(1)的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答案】 见解析【解析】 (1)证明:∵a ∥AB ,且△ABC 为等边三角形, ∴60ACE BAC ABD ∠=∠=∠=︒,AB AC =, ∵BD CD =,∴AD ⊥BC∵60ADE ∠=︒,∴30EDC ∠=︒,∴18090DOC EDC ACB ∠=︒-∠-∠=︒, ∴30DEC DOC ACE ∠=∠-∠=︒,∴EDC DEC ∠=∠,∴EC CD DB ==,∴△ABD ≌△ACE .∴AD AE =,且60ADE ∠=︒, ∴△ADE 是等边三角形;(2)在AC 上取点F ,使CF CD =,连结DF , ∵60ACB ∠=︒,∴△DCF 是等边三角形, ∵60ADF FDE EDC FDE ∠+∠=∠+∠=︒, ∴ADF EDC ∠=∠,∵DAF ADE DEC ACE ∠+∠=∠+∠,∴DAF DEC ∠=∠, ∴△ADF ≌△EDC (AAS ),∴AD ED =, 又∵60ADE ∠=︒,∴△ADE 是等边三角形.例题2、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中,∠C=90°,AC=BC=10cm ,等腰直角三角形DEF 的顶点D 为AB 的中点.(1)如图(1)所示,DE ⊥AC 于M ,BC ⊥DF 于N ,则DM 与DN 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两个三角形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多少?(2)在(1)的基础上,将三角形DEF 绕着点D 旋转一定的角度,且AC 与DE 相交于M ,BC 与DF 相交于N ,如图(2),则DM 与DN 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两个三角形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多少?【答案】 (1)DM=DN ;25cm 2(2)DM=DN ;25cm 2【解析】 (1)连接DC ,∵AC=BC ,D 为AB 的中点,∠ACB=90°,∴CD ⊥AB ,∠ACD=∠BCD=45°,∠A=∠B=45°, ∴∠A=∠DCN ,AD=DC , ∵DM ⊥AC ,DN ⊥BC , ∴∠DMA=∠DNC ,∴△ADM ≌△CDN (AAS ), ∴DM=DN ,则S 重叠=S △DNC +S △DMC =S △DMA +S △DMC =S △ADC =12S △ABC =12×12×10×10=25(cm 2); (2)连接CD ,则CD ⊥AB ,∠A=∠DCB=45°,AD=CD ,∵∠ADM+∠MDC=∠MDC+∠CDF=90°, ∴∠ADM=∠CDN ,∴△AMD ≌△CND (ASA ), ∴DM=DN , 同(1)可得S 重叠=12S △ABC =12×12×10×10=25(cm 2).随练1、 如图,已知∥ABC 为等边三角形,点D 、E 分别在BC 、AC 边上,且AE=CD ,AD 与BE 相交于点F .(1)求证:∥ABE∥∥CAD ;(2)求∥BFD 的度数.【答案】 (1)见解析(2)60° 【解析】(1)证明:∥∥ABC 为等边三角形, ∥∥BAE=∥C=60°,AB=CA , 在∥ABE 和∥CAD 中, AB CA BAE C AE CD =⎧⎪∠=∠⎨⎪=⎩, ∥∥ABE∥∥CAD (SAS ).(2)∥∥BFD=∥ABE+∥BAD , 又∥∥ABE∥∥CAD , ∥∥ABE=∥CAD .∥∥BFD=∥CAD+∥BAD=∥BAC=60°.随练2、 如图,在ABC ∆中,AB AC =,D 是三角形外一点,且60ABD ∠=︒,BD DC AB +=.求证:60ACD ∠=︒.【答案】 见解析 【解析】 延长BD 至E ,使CD DE =,连接AE ,AD ,BD CD AB +=,BE BD DE =+,BE AB ∴=,60ABD ∠=︒,ABE ∴∆是等边三角形,AE AB AC ∴==,60E ∠=︒,在ACD ∆和AED ∆中,AC AE CD DE AD AD =⎧⎪=⎨⎪=⎩,()ACD AED SSS ∴∆≅∆,60ACD E ∴∠=∠=︒.随练3、 已知:90A ∠=︒,AB AC =,BD 平分ABC ∠,CE ⊥BD ,垂足为E .求证:2BD CE =.【答案】 见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证明:延长CE 、BA 交于点F . ∵CE ⊥BD 于E ,90BAC ∠=︒, ∴ABD ACF ∠=∠.又∵AB AC =,90BAD CAF ∠=∠=︒, ∴△ABD ≌△ACF (AAS ), ∴BD CF =.∵BD 平分ABC ∠, ∴CBE FBE ∠=∠. 有BE BE =, ∴CE EF =,∴12CE BD =,∴2BD CE =.勾股定理的证明知识精讲一.勾股定理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222a b c+=.举例如图,在Rt ABC△中,A B C∠∠∠、、的对边分别用字母a、b、c来表示,则有:222a b c+=其中,当34a b==,时,则有斜边222223425c a b=+=+=变形22c a b=+,22a c b=-,22b c a=-.二.勾股定理的证明证明方法一:(赵爽弦图)22 2222222214()214()222ABCDS c ab b a c ab b ac ab b a abc b a==⨯+-∴=⨯+-=++-=+正方形证明方法二:(等面积法)()2222222214222ABCDS a b ab ca b ab ab ca b c=+=⨯+∴++=+∴+=正方形cbaCBA cabAFDCBEHG证明方法三:(总统证法)()()222222211222222ABCD a b a b S ab c a ab b ab c a b c ++==⨯+∴++=+∴+=梯形三.易错点:1. 运用勾股定理求直角三角形边长时,注意分清直角边和斜边,采用正确的计算公式。
直角三角形一、直角三角形的性质重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其推论:①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②推论:〔1〕在直角三角形中,假如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2〕在直角三角形中,假如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为30°.难点:1.性质定理的证明方法.2.性质定理与其推论在解题中的应用.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推断重点:驾驭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断定定理:斜边、直角边公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难点:创立全等条件与三角形中各定理联络解综合问题。
三、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间隔相等.定理的数学表示:如图4,∵ OE是∠AOB的平分线,F是OE上一点,且CF⊥OA于点C,DF⊥OB于点D,∴ CF=DF.定理的作用:①证明两条线段相等;②用于几何作图问题;角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2.关于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定理:〔1〕关于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点的定理:图4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边的间隔 相等.定理的数学表示:如图6,假如AP 、BQ 、CR 分别是△ABC 的内角∠BAC 、 ∠ ABC 、∠ACB 的平分线,那么: ① AP 、BQ 、CR 相交于一点I ;② 假设ID 、IE 、IF 分别垂直于BC 、CA 、AB 于点D 、E 、F ,那么DI =EI =FI. 定理的作用:①用于证明三角形内的线段相等;②用于实际中的几何作图问题. 〔2〕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位置与三角形形态的关系:三角形三个内角角平分线的交点肯定在三角形的内部.这个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即内切圆的圆心〕.3.关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作图:〔1〕会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会作角的角平分线; 〔3〕会作与线段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有关的简洁综合问题的图形. 四、勾股定理的证明与应用 1.勾股定理内容: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表示方法:假如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那么222a b c +=勾股定理的由来:勾股定理也叫商高定理,在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形式的勾股定理,后来人们进一步发觉并证明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许多,常见的是拼图的方法 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思路是①图形进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变更 ②依据同一种图形的面积不同的表示方法,列出等式,推导出勾股定理cba HG FEDCBA常见方法如下:方法一:4EFGH S S S ∆+=正方形正方形ABCD ,2214()2ab b a c ⨯+-=,化简可证.方法二: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为221422S ab c ab c =⨯+=+ 大正方形面积为222()2S a b a ab b =+=++所以222a b c +=方法三:1()()2S a b a b =+⋅+梯形,2112S 222ADE ABE S S ab c ∆∆=+=⋅+梯形,化简得证3.勾股定理的适用范围勾股定理提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所存在的数量关系,它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对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边就不具有这一特征,因此在应用勾股定理时,必需明了所考察的对象是直角三角形4.勾股定理的应用①直角三角形的随意两边长,求第三边在ABC ∆中,90C ∠=︒,那么c,b,a =②知道直角三角形一边,可得另外两边之间的数量关系③可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假如三角形三边长a ,b ,c 满意222a b c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其中c 为斜边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断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数转化为形〞来确定三角形的可能形态,在运用这肯定理时,可用两小边的平方和22a b +与较长边的平方2c 作比较,假设它们相等时,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假设222a b c +<,时,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假设222a b c +>,时,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②定理中a ,b ,c 与222a b c +=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不行认为是唯一的,如假设三角形三边长a ,b ,c 满意222a c b +=,那么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但是b 为斜边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用问题描绘时,不能说成:当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时,bacbac cabcaba bcc baE D CBA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①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即222a b c +=中,a ,b ,c 为正整数时,称a ,b ,c 为一组勾股数②记住常见的勾股数可以进步解题速度,如3,4,5;6,8,10;5,12,13;7,24,25等 ③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示n 组勾股数: 221,2,1n n n -+〔2,n ≥n 为正整数〕;2221,22,221n n n n n ++++〔n 为正整数〕2222,2,m n mn m n -+〔,m n >m ,n 为正整数〕7.勾股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可以扶植我们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边长的计算或直角三角形中线段之间的关系的证明问题.在运用勾股定理时,必需把握直角三角形的前提条件,理解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和直角边各是什么,以便运用勾股定理进展计算,应设法添加协助线〔通常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以便正确运用勾股定理进展求解.8..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能扶植我们通过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推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在详细推算过程中,应用两短边的平方和与最长边的平方进展比较,切不行不加思索的用两边的平方和与第三边的平方比较而得到错误的结论.9.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详细的几何问题中,是密不行分的一个整体.通常既要通过逆定理断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又要用勾股定理求出边的长度,二者相辅相成,完成对问题的解决.常见图形:AB C30°D C BA ADB C10、互逆命题的概念假如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题设,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
第1讲: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边的关系一、知识链接在下面画一个三角形,观察回忆你所学过或知道的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并写出来.二、新知预习1.根据小学认识的三角形判断,是三角形在括号内打“√”,不是三角形 打“×”.( ) ( ) ( ) ( ) ( )2.自主归纳:(1)三角形概念: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_____相连所组成的图形.(2)三角形的构成:如图,边:___ __条,分别为线段____、______、______;顶点:_ _个,点A 、B 、C 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角: ____个,分别为∠ A 、∠ B 、∠ C .∠A ,∠B ,∠C 是相邻两边组成 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顶点是A ,B ,C 的三角形记作: △ ,读作: .3.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________ 三角形,_____ 三角形和______三角形.三、自学自测如图中有几个三角形?用符号表示这些三角形.有____个三角形,分别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 B C课堂探究一、要点探究探究点1: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找一找:(1)图中有几个三角形?用符号表示出这些三角形?(2)以AB为边的三角形有哪些?(3)以E为顶点的三角形有哪些?(4)以∠D为角的三角形有哪些?(5)说出△BCD的三个角和三个顶点所对的边.方法总结:数三角形的个数时,抓住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再按字母的顺序去数.探究点2:三角形的分类问题1:观察下列三角形,说一说,按照三角形内角的大小,三角形可以分为哪几类?问题2:如果以三角形边的元素的不同,三角形该如何分类呢?观察图形作答.(1)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区别是什么?( 2 )从边上来说,除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还有什么样的三角形?( 3 )根据上面的内容思考:怎样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三角形按角分类:三角形三角形按边分类:三角形探究点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做一做:在A点的小狗,为了尽快吃到B点的香肠,它选择A→B路线,而不选择A→C→B 路线,难道小狗也懂数学?答: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议一议:(1)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有什么大小关系?(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大小关系?(3)三角形三边有怎样的不等关系?要点归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_______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差_______第三边.例1:判断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拼成三角形?为什么?(1)3cm、8cm、4cm;(2)5cm、6cm、11cm;(3)5cm、6cm、10cm.方法总结:.例2:用一条长为18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1)如果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2)能围成有一边的长是4cm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方法总结:.2.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7,则第三边长可能是()A.6B.3C.2D.113.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5,1+2x,8,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4.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6,则底边长3,周长为__________.5.一根木棒长为7,另一根木棒长为2,那么用长度为4的木棒能和它们拼成三角形吗?长度为11的木棒呢?若不能拼成,则第三条边应在什么范围呢?第1讲: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边的关系测试题考号:_____ 姓名:_____ 分数:______一、填空或选择题1.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3,8,4B .4,9,6C .15,20,8D .9,15,82.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是7cm ,另一边长是4cm ,则此三角形的周长是( )A . 18cmB . 15cmC . 18cm 或15cmD . 7.5 cm 或9cm3. 一个三角形周长为27cm ,三边长比为2∶3∶4,则最长边比最短边长 。
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知识梳理】1、等腰三角形及其性质(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2)性质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3.一般地,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叫做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都等于45°.4、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ABC可以表示为Rt△ABC.(1)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两条直角边为a、b,斜边为 c,斜边上的高为h,那么它们存在这样的关系:或h=.(2)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推理过程:在△ABC中,∵∠C=90°,∴∠A+∠B=90°(或∠A=90°-∠B,∠B=90°-∠A).说明:这一定理应用的前提是Rt△,已知一个锐角,求另一个角.反过来,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可以作为判定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3)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为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推理格式:∵在△ABC中,∠C=90°,∠A=30°,∴BC=AB.(4)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为30°.推理格式:∵在△ABC中,∠C=90°,BC=AB,∴∠A=30°【典型例题】知识点一:等腰三角形考点一:等腰三角形的判断与证明例1、如图,△ABC中,D、E分别是AC,AB上的点,BD与CE交于点O,给出下列四个条件:①∠EBO=∠DCO;②∠BEO=∠ODC;③BE=CD;④OB=OC.(1)上述四个条件中,哪两个条件可判定△ABC是等腰三角形(用序号写出所有情形).(2)选择第(1)题中的一种情形,证明△ABC是等腰三角形.分析:这是一道开放型的题目,考虑分析各种情形,从中选出适合题意的情形.解:(1)①③,①④,②③,②④.(2)选择①④来证明结论成立.已知:∠EBO=∠DCO,OB=OC.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证明:∵OB=OC,∴∠OBC=∠OCB.又∵∠EBO=∠DCO,∴∠ABC=∠ACB,∴AB=AC.∴△ABC为等腰三角形.例2、如图,在△ABC中,AB=AC,O为△ABC内一点,且OB=OC.求证:AO⊥BC.证明:延长AO交BC于D在△ABO与△ACO中,∴△ABO≌△ACO,∴∠BAO=∠CAO,即∠BAD=∠CAD,∴AO⊥BC.考点二:利用等腰三角形求度数例3、如图,点D在AC上,点E在AB上,且AB=AC,BC=BD,AD=DE=BE.求∠A的度数.分析:本题中没有给出一个角的度数,而要求∠A的度数,必然是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其解题思路是设某一个角的度数为x,其他各角都能用x的代数式表示,列出代数方程求解.解:设∠A=x.∵AD=DE=EB∴∠DEA=∠A=x,∠EBD=∠EDB.又∵∠DEA=∠EBD+∠EDB,∴∠EBD=∠EDB=.∴BDC=∠A+∠ABD=x.∵BD=BC,AB=AC,∴∠BDC=∠BCD=∠ABC=x.在△ABC中,∠A+∠ABC+∠ACB=180°,即x+x+x=180,∴x=45°,即∠A=45°.例4、AD和BE是△ABC的高,H是AD与BE或是AD、EB延长线的交点,BH=AC,求∠ABC的度数.(1)当H是AD与BE的交点时,∵BE、AD是△ABC的高,∴∠4=∠3=∠5=90°,∴∠1+∠C=∠2+∠C=90°,∴∠2=∠1.又∵BH=AC,∴△BHD≌△ACD,∴BD=AD,∴∠DBA=∠6.又∵∠6+∠DBA=90°,∴∠DBA=45°,即∠ABC=45°.(2)当H是AD、EB延长线的交点时,∵BE、AD是△ABC的高,∴∠3=∠2=90°,∠4=90°,∴∠1+∠H=90°,∴∠CAD+∠H=90°,∴∠1=∠CAD.又∵BH=AC,∴△DBH≌△DAC,∴DB=DA,∴∠5=∠6.又∵∠5+∠6=90°,∴∠6=45°,∴∠ABC=180°-45°=135°.故∠ABC的度数为45°或135°.考点三:几种辅助线作法: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问题时,常采用“截长”、“补短”等方法.例5、如图,已知AD是△ABC的角平分线,∠B=2∠C,求证:AC=AB+BD.(你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证明吗)方法一:(截长法)在AC上截取AE=AB,连接DE.因为AD平分∠BAC,所以∠2=∠1.又因为AD=AD,所以△BAD≌△EAD(SAS).所以BD=ED.所以∠3=∠B=2∠C.因为∠3=∠C+∠4,所以2∠C=∠C+∠4,所以∠C=∠4,所以DE=CE.所以CE=BD.所以AC=AE+EC=AB+DB.方法二:(补短法)如图,延长AB到E,使BE=BD,连接DE,所以∠E=∠1.因为∠2=∠E+∠1=2∠E,又因为∠2=2∠C(已知),所以∠C=∠E.因为∠4=∠3,AD=AD,所以△ADC≌△ADE(AAS),所以AC=AE.因为AE=AB+BD,所以AC=AB+BD.例6、数学课堂上,老师布置了一道几何证明题,让大家讨论它的证明方法,通过大家的激烈讨论,有几位同学说出了他们的思路,并添加了辅助线,你能根据他们的辅助线的作法写出证明过程吗?如图,已知△ABC中AB=AC,F在AC上,在BA延长线上取AE=AF.求证:EF⊥BC.方法一:解:首先,小明根据等腰三角形这一已知条件,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想到了过A作AG⊥BC于G这一条辅助线,如图.证明1:过A作AG⊥BC于G.∵AB=AC,∴∠3=∠4.又∵AE=AF,∴∠1=∠E.又∵∠3+∠4=∠1+∠E,∴∠3=∠E,∴AG//EF,∴EF⊥BC.方法二:接着小亮根据题设AE=AF,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作出过A作AH⊥EF于H这条辅助线,如图.证明2:过A作AH⊥EF于H.∵AE=AF,∴∠EAH=∠FAH.又∵∠AB=AC,∴∠B=∠C.又∵∠EAH+∠FAH=∠B+∠C,∴∠EAH=∠B,∴AH//BC,∴EF⊥BC.方法三:小彬也作出了一条辅助线,过C作MC⊥BC交BA的延长线于M,如图.证明3:过C作MC⊥BC交BA的延长线于M,则∠1+∠2=90°.∵AE=AF,∴∠AEF=∠AFE,∴∠EAF=180°-2∠AFE.又∵AB=AC,∴∠B=∠1.又∵∠EAF=∠B+∠1,∴∠EAF=2∠1,∴2∠1=180°-2∠AFE,∴∠1+∠AFE=90°,∴∠2=∠AFE,∴DE//MC,∴EF⊥BC.方法四:小颖的作法是:过E作EN⊥EF交CA的延长线于N,如图.证明4:过E作EN⊥EF交CA的延长线于N,则∠1+∠2=90°.∵AE=AF,∴∠2=∠AFE,∴∠EAF=180°-2∠2.又∵AB=AC,∴∠B=∠C,∴∠EAF=∠B+∠C=2∠B,∴2∠B=180°-2∠2,∴∠B+∠2=90°,∴∠1=∠B,∴EN//BC,∴EF⊥BC.方法五:小虎的作法是:过E点作EP//AC交BC的延长线于P,如图.证明5:过E作EP//AC交BC的延长线于P,则∠AFE=∠2,∠3=∠P.又∵AE=AF,∴∠1=∠AFE,∴∠1=∠2.又∵AB=AC,∴∠B=∠3,∴∠B=∠P,∴EB=EP,∴EF⊥BC.方法六:大家都在激烈地讨论着如何作出辅助线时,小红突然站起来说,不作辅助线也可以证明,你说是吗?(如图).证明6:∵AE=AF,∴∠1=∠E.又∵∠2=∠1+∠E,∴∠2=2∠E.又∵AB=AC,∴∠B=∠C,∴∠2=180°-2∠B,∴2∠E=180°-2∠B,即∠E+∠B=90°,∴∠3=180°-90°=90°,∴EF⊥BC.例7、如图,在△ABC中,AB=2AC,AD平分∠BAC,AD=BD.求证:CD⊥AC.证明:取AB的中点E,连结DE.∵AD=BD,∴DE⊥AB,∴∠3=90°.又∵AB=2AC,AB=2AE,∴AE=AC.又∵∠1=∠2,AD=AD,∴△AED≌△ACD,∴∠3=∠ACD,∴∠ACD=90°,∴CD⊥AC.例8、△ABC中,AB=AC,D在AB上,E在AC的延长线上,且BD=CE,连结DE交BC于F.求证:DF=EF.过E作EG//AB交BC的延长线于G,则∠G=∠B.又∵AB=AC,∴∠B=∠1.又∵∠1=∠ECG,∴∠G=∠ECG,∴CE=GE.又∵BD=CE,∴BD=GE.又∵∠BFD=∠GFE,∴△BDF≌△GEF,∴DF=EF.知识点二:直角三角形思路分析:过另一个顶点C作垂线CD如图,可得直角三角形,根据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求出有45°角的三角板的直角直角边,再由等腰直角三角形求出最大边.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及等腰直角三角形问题,关键是先由求得直角边,再由勾股定理求出最大边.例2.如图,∠ACB = ∠ADB = 90°,AC = AD,E是AB上的一点。
第01讲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知识梳理要点一、等腰三角形1.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ABC是等腰三角形,其中AB、AC为腰,BC为底边,△A是顶角,△B、△C是底角.2.性质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3.等腰三角形中重要线段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平分线(两腰上的高、两腰上的中线)相等.要点诠释:这条性质,还可以推广到以下结论:(1)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上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2)等腰三角形两底边上的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3)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平分线,两腰上的中线,两腰上的高的交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到底边两端上的距离相等.(4)等腰三角形顶点到两腰上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距离相等.4.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可以简单的说成: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要点诠释: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判定定理得到的结论是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边和角关系.要点二:等边三角形1.定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称为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一类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每个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线或中线)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2.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内角都等于60°.3.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要点三、直角三角形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定理: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1.2 直角三角形第1课时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1.复习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归纳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2.学习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能够运用其解决问题.(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古埃及人曾经用下面的方法画直角:将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按如图所示的方法用桩钉钉成一个三角形,他们认为其中一个角便是直角.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类型一】 判定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具备下列条件的△ABC 中,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A .∠A +∠B =∠C B .∠A -∠B =∠CC .∠A ∶∠B ∶∠C =1∶2∶3D .∠A =∠B =3∠C解析:由直角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求得三角形的每一个角的度数,再判断其形状.A 中∠A +∠B =∠C ,即2∠C =180°,∠C =90°,为直角三角形,同理,B ,C 中均为直角三角形,D 选项中∠A =∠B =3∠C ,即7∠C =180°,三个角没有90°角,故不是直角三角形.故选D.方法总结:在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时要注意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内角为90°.【类型二】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如图①,△ABC 中,AD ⊥BC 于D ,CE ⊥AB于E.(1)猜测∠1与∠2的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果∠A 是钝角,如图②,(1)中的结论是否还成立?解析:(1)根据垂直的定义可得△ABD 和△BCE 都是直角三角形,再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可得∠1+∠B =90°,∠2+∠B =90°,从而得解;(2)根据垂直的定义可得∠D =∠E =90°,然后求出∠1+∠4=90°,∠2+∠3=90°,再根据∠3、∠4是对顶角解答即可.解:(1)∠1=∠2.∵AD ⊥BC ,CE ⊥AB ,∴△ABD 和△BCE 都是直角三角形,∴∠1+∠B =90°,∠2+∠B =90°,∴∠1=∠2;(2)结论仍然成立.理由如下:∵BD ⊥AC ,CE ⊥AB ,∴∠D =∠E =90°,∴∠1+∠4=90°,∠2+∠3=90°,∵∠3=∠4(对顶角相等),∴∠1=∠2.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主要利用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探究点二:勾股定理【类型一】 直接运用勾股定理已知:如图,在△ABC 中,∠ACB =90°,AB=13cm ,BC =5cm ,CD ⊥AB 于D .求:(1)AC 的长; (2)S △ABC ; (3)CD 的长.解析:(1)由于在△ABC 中,∠ACB =90°,AB =13cm ,BC =5cm ,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C 的长;(2)直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S △ABC ;(3)根据CD ·AB =BC ·AC 即可求出CD .解:(1)∵在△ABC 中,∠ACB =90°,AB =13cm ,BC =5cm ,∴AC =AB 2-BC 2=12cm ;(2)S △ABC =12CB ·AC =30cm 2;(3)∵S △ABC =12AC ·BC =12CD ·AB ,∴CD =AC ·BC AB =6013cm.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一般是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利用两种方法表示出同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根据面积相等得出一个方程,再解这个方程即可.【类型二】 分类讨论思想在勾股定理中的应用在△ABC 中,AB =15,AC =13,BC 边上的高AD =12,试求△ABC 周长.解析:本题应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当△ABC 为锐角三角形时,在Rt △ABD 和Rt △ACD 中,运用勾股定理可将BD 和CD 的长求出,两者相加即为BC 的长,从而可将△ABC 的周长求出;(2)当△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在Rt △ABD 和Rt △ACD 中,运用勾股定理可将BD 和CD 的长求出,两者相减即为BC 的长,从而可将△ABC 的周长求出.解:此题应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当△ABC 为锐角三角形时,在Rt △ABD 中,BD =AB 2-AD 2=152-122=9,在Rt △ACD 中,CD =AC 2-AD 2=132-122=5,∴BC =BD +CD =5+9=14,∴△ABC 的周长为15+13+14=42;(2)当△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在Rt △ABD 中,BD =AB 2-AD 2=152-122=9.在Rt △ACD 中,CD =AC 2-AD 2=132-122=5,∴BC =9-5=4,∴△ABC 的周长为15+13+4=32.∴当△ABC 为锐角三角形时,△ABC 的周长为42;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ABC 的周长为32.方法总结:在题目未给出具体图形时,应考虑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凡符合题设的情况都要考虑,体现了分类讨论思想,这是解无图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探究点三: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类型一】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如图,正方形网格中有△ABC ,若小方格边长为1,则△ABC 的形状为( )A .直角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以上答案都不对解析:∵正方形小方格边长为1,∴BC =42+62=213,AC =22+32=13,AB =12+82=65.在△ABC 中,∵BC 2+AC 2=52+13=65,AB 2=65,∴BC 2+AC 2=AB 2,∴△ABC 是直角三角形.故选A.方法总结:要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先要构造出三角形,然后知道三条边的大小,用较小的两条边的平方和与最大的边的平方比较,如果相等,则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否则不是.【类型二】 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垂直关系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AE =EB ,AF =14AD ,求证:CE ⊥EF .证明:连接CF ,设正方形的边长为4.∵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AB =BC =CD =DA =4.∵点E 为AB 中点,AF =14AD ,∴AE =BE =2,AF =1,DF =3.由勾股定理得EF 2=12+22=5,EC 2=22+42=20,FC 2=42+32=25.∵EF 2+EC 2=FC 2,∴△CFE 是直角三角形,∴∠FEC =90°,即EF ⊥CE .方法总结: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以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所以此定理也是判定垂直关系的一个主要方法.【类型三】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面积问题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B =90°,AB =8,BC =6,CD =24,AD =26,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解析:连接AC,根据已知条件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证△ACD为直角三角形,然后代入三角形面积公式将△ABC和△ACD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求出,两者面积相加即为四边形ABCD的面积.解:连接AC,∵∠B=90°,∴△ABC为直角三角形.∵AC2=AB2+BC2=82+62=102,∴AC=10.在△ACD中,∵AC2+CD2=100+576=676,AD2=262=676,∴AC2+CD2=AD2,∴△ACD为直角三角形,且∠ACD=90°,∴S四边形ABCD=S△ABC+S△ACD=12×6×8+12×10×24=144.方法总结:此题将求四边形面积的问题转化为求两个直角三角形面积和的问题,既考查了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转化思想在解题时的应用.探究点四:互逆命题与互逆定理写出下列各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逆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3)相等的角是内错角;(4)有一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解析:分别找出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将其互换即可.解:(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真命题;(2)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真命题;(3)内错角相等.假命题;(4)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真命题.方法总结:一个定理不一定有逆定理,只有当它的逆命题为真命题时,它才有逆定理.三、板书设计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直角三角的两个锐角互余;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类讨论能力、交流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思考的魅力和知识创新的乐趣,突显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学习者.。
2019-2020年八年级数学下册特殊三角形--讲义
我们一起回顾
1、等腰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
3、直角三角形
重难点易错点解析
等腰三角形
题一:如图,已知BD=CE,AD=AE,求证:∠B=∠C.
等边三角形
题二: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A=60°,BD是中线,延长BC至点E,使CE=CD.求证:DB=DE.
直角三角形
题三:如图所示,△ABC是等腰直角三角板,过A点作AE⊥EF,过B点作BF⊥EF.
请证明:∠EAC=∠BCF,EF=AE+BF.
金题精讲
题一:如图,△ABC中,∠C=90°,∠B=30°,AD平分∠BAC交BC于D.
求证:BD=2CD.
题二:如图,在△ABC中,AD⊥BC,垂足为D,∠B=60°,∠C=45°,AC=2,求AB的长.
题三:如图,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D为BC延长线上的一点,CE平分∠ACD,CE=BD,求证:△ADE为等边三角形.
思维拓展
题一:已知:在同一平面内,直线m⊥l,直线n与l相交但不垂直,求证:直线m、n相交.
学习提醒
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边相等,3个60°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30°的直角三角形——30°所对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两锐角互余,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有两角互余,勾股定理逆定理
特殊三角形
讲义参考答案
重难点易错点解析
题一:证明略
点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题二:证明略
点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边相等,3个60°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30°的直角三角形——30°所对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题三:证明略
点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两锐角互余,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有两角互余,勾股定理逆定理
金题精讲
题一:证明略题二:
题三:证明略
思维拓展
题一:证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