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乐器
- 格式:doc
- 大小:155.00 KB
- 文档页数:2
54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摘 要: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众多的省,具有25个原住少数民族,多数少数民族因其历史沿革、文化传承,逐渐发展成本民族独有的乐器。
乐器的种类大致可分为吹管类、弹拨类、弓弦类、打击类四种。
其中弓弦乐器占据重要的地位。
在哈尼族、彝族聚居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小二胡的表现尤为突出,具有较强的民族性与地域性色彩。
其自身与中国传统京胡既有相通性又有差异性。
现将中国传统胡琴京胡与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小二胡,从外形、音色、演奏技法、乐曲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彝族;小二胡;京胡;演奏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小二胡与京胡的比较研究◎ 赵媛媛 (红河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艺术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我国庞大的少数民族中,彝族的音乐是少数民族音乐中的瑰宝。
京胡则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到了今天学习拉弦乐器的人也在不断增加。
这两种乐器在不同程度代表着不同领域不同民族音乐发展的状态及风格特色。
本文对彝族小二胡和京胡进行比较研究,一是彝族小二胡与京胡虽同为中国弓弦乐器之林中的一员,但二者的发展确是完全不同。
京胡名称的确定是在上世纪60年代确立的,在此之前被笼统的称其为“胡琴”,由于胡琴的种类众多,为将其进行详细的区分,也由于京二胡在京剧艺术中被广泛的使用,才定性为此种性质的二胡为京胡,自此京胡才有了专门的名称,代表了其主要为京剧伴奏的地位。
清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受到不同曲调与表演方法的影响,逐渐融合、发展成为了今天的京剧。
而彝族小二胡,仍沿袭着彝族地方特色,有着独特的演奏技艺,一是受到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影响,少数民族音乐开始展现出与汉族音乐迥然不同的音乐特征,带有了鲜明的少数民族音乐生活、劳作艺术特点,是最原生态的音乐旋律的象征。
二是对于演奏、形制、定弦等方面,红河州彝族小二胡与京胡有相似之处,但是所演奏出的风格确是极为不同,京胡作为京剧中弦乐的领导者,在烘托气氛,舞台调度方面都至关重要。
而红河州彝族小二胡作为舞蹈的伴奏乐器,是协助管乐器,加强伴奏音乐的柔和度,起到辅助作用。
民族乐器介绍葫芦丝葫芦丝是簧管乐器,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
葫芦丝:簧管乐器,又叫葫芦箫。
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
傣族的葫芦丝又称为“筚朗叨”,意为“带葫芦直吹的筚”,它是把三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入葫芦。
竹管下端,嵌有铜簧片,中间一根较长的竹管开七个按音孔,前六后一,可吹出由(g~g1)一个八度的旋律音,称为主管。
其余两根是副管,只设簧片、不开音孔,葫芦柄端开有送气孔或插入一小竹管形成吹口,吹奏时,主管奏主旋律,副管发单音,形成和声效果,音色柔美悦耳。
阿昌族的葫芦箫和傣族的相似,阿昌语称“泼勒翁”,意为“有葫芦的箫”。
用葫芦和金竹管制成。
吹管长6厘米,主管长50厘米,副管分别长33和17厘米,在两支副管靠近主管的一侧,分别留有一条竹片,用细竹条与主管捆扎在一起。
在西盟佤族,称葫芦箫为“拜洪廖”,3根箫管插入葫芦底部,用蜡封固,上端的竹制吹管仅长两厘米。
尤为独特的是,主管除开有7个音孔外,在正面的最下方还开有两个气孔。
主管演奏旋律,两根副管发出纯五度音程的持续音为旋律伴奏。
如不需要持续音或需要单持续着时,还可将副管堵住。
葫芦箫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1958 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 个音。
近年来,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箫。
其中的六管葫芦箫,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
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
葫芦丝的维修:如果你的葫芦丝筒音不准(全部按住的低音),则可以将葫芦丝的主管拆下来(一定小心!)。
然后,你会看到一个等腰三角的簧片。
你要用一把非常锋利刀轻轻的刮簧片的尾端,就是三角形和整块铜片的连接点,一定要轻轻刮!边刮边试吹,不用多久就可大功告成:)如果高音上不去,你也可以去刮簧片的尖端,但是一般不用,你可以将全部音孔按住,强度适中的吸气,慢慢的就可以将高音调出来了。
概况彝族历史:羌族的分支彝族人口分布:云、四川、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人口总数:约七百万约占全国人口的5.4 %月琴是彝族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弦普遍为两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口弦是用竹质、铜质制成形状象竹叶的簧片,在中间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来调节音色;“玛布”是彝族独特的乐器之一,其吹奏特点是利用鼻孔吸气,让鼓腮连续不断送气,可模仿婴儿啼哭,鸟雀鸣唱;葫芦笙和唢呐,多用于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调。
彝族服饰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
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
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俗彝族的服饰种类共分六种,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本型服饰过去多以毛,麻织品为主,现多用布料,尚黑,多为青、蓝色。
其基本款式为大襟右衽长衫、长诲。
女服盘肩,领口、襟边、裙沿有花饰3、红河型本型男装各地基本一致,多为立领对襟短衣、宽裆裤;女装则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长衫,也有长衣和短装,大多衣外套坎肩,普通着长裤,系围裙。
头饰琳琅满目,尤喜以银泡或绒线作装饰。
可分为元阳式、建水式及石屏式。
4、滇东南型本型服饰流行于滇东南彝区及广西那坡等地。
女装以右襟、对襟上衣及长裤为主要款式,个别地区着裙;男装上为对襟,外套坎肩,下穿宽裆裤。
广西那坡、云南麻栗坡部分彝族还保留着贯斗方袍的古老款式,这款服装仅在节日或举行仪式时妇女穿用。
本型衣装多以白、蓝、黑为底色,多饰动植物花纹和几何图案。
工艺有刺绣、镶补、蜡染等多种技法。
分路南、弥勒、文西三式。
彝族传说——阿诗玛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的经典性传说。
云南阿着底地方有个彝族姑娘名叫阿诗玛,她聪颖美丽,与勇敢憨厚的青年阿黑相爱。
头人热布巴拉之子阿支,贪婪阿诗玛的姿色,心存歹念。
一次,阿支在传统舞会上戏弄阿诗玛,遭到严厉斥责。
四川彝族传统乐器马布的“乐器学”与“非遗”文化语境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四川彝族传统乐器马布是一种独特的民族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马布在彝族传统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马布这一非遗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挑战。
彝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马布作为彝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价值。
通过对马布的研究和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彝族的传统文化,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从乐器学和非遗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四川彝族传统乐器马布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历史渊源、制作工艺、演奏技巧以及在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还将就非遗保护与传承等问题进行讨论,为未来关于马布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部分的完整内容请看下文。
1.2 研究意义马布作为四川彝族传统乐器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特色。
对马布进行“乐器学”与“非遗”文化语境研究,既有利于深入了解彝族传统音乐文化,也有助于探讨乐器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与意义。
通过对马布的历史、制作工艺、演奏技巧等进行系统研究,可以揭示其在彝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促进对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乐器学视角下的马布研究可以为乐器分类、演奏技巧传承、乐器文化的挖掘与传播等方面提供有益启示,对于拓展乐器研究领域、推动乐器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探讨马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有助于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尊重,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对马布的“乐器学”与“非遗”文化语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 正文2.1 马布的历史与文化渊源马布是四川彝族传统乐器之一,起源于彝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马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据传马布最早是彝族先民利用山间竹子和动物皮制作而成,用于祭祀活动以及日常生产劳作中的伴奏乐器。
在彝族的传统文化中,马布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彝族乐器彝族特色乐器有哪些“玛布”是什么乐器彝族特色乐器
我们熟知的少数民族几乎都是载歌载舞的民族,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嗓音以及各有特色的歌舞,其中配乐的各式各样的乐器更是少不了的。
彝族人十分喜爱器乐歌舞,因此,拥有各种各样的颇具民族特色的乐器,其中有些乐器与周边其他民族所共有,有些则独具特色。
彝族的乐器种类极多,按现代乐器分类,弦乐器主要有月琴、口弦、三弦、牛角胡琴、三胡;管乐器主要有巴乌、马布、葫芦笙、擎芦、克西觉尔;打击乐器有铜鼓、克拉蒙、额格子膜等。
彝族主要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
月琴是彝族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弦普遍为两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口弦是用竹质、铜质制成形状像竹叶的簧片,在中间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来调节音色。
“玛布”是彝族独特的乐器之一,其吹奏特点是利用鼻孔吸气,让鼓腮连续不断送气,可模仿婴儿啼哭,鸟雀鸣唱。
葫芦笙和唢呐,多用于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调。
口弦是一种独特而简易的乐器,由几片长约七八厘米的薄簧片组成,有竹片和铜片两种,最少的两片,最多的达五六片。
竹制的音色深厚、低沉。
铜制的音色清脆、秀丽。
吹奏时以手指拨动黄片,利用口腔共鸣变化音色。
簧片除发出本音外,还发出十分优美的泛音,构成音乐较宽的曲调。
1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传统文化】彝族乐器双管巴乌是彝族的一种特殊乐器【传统文化】彝族乐器双管巴乌是彝族的一种特殊乐器双管巴乌是一种单簧气鸣乐器。
双管巴乌是由两个巴乌升级组合而成的。
而升级过后的双管巴乌音色更好,而不会影响原巴乌的魅力音乐。
你知道这个独特的乐器是哪个民族的吗?本期彝族文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双管巴乌又称双眼巴乌。
彝族单簧气鸣乐器。
盛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都匀、蒙自、建水等地。
双管巴乌是在传统巴乌的基础上,通过两支巴乌的组合,在不破坏巴乌天然最美音段的基础上,对巴乌音域及演奏进行扩展。
双管巴乌从形状来看神似两支巴乌绑定,存有两支主管,因此形象的称作双管巴乌。
从单支主管的音域及弹奏方法来看,也和传统巴乌一样。
其技术创新是两支主管上运用的手指法相同,从而使巴乌音域拓展3个音。
这种异调双管巴乌,由吹头插座、管身、簧片和牛角垫构成。
吹头插座为两个独立的铜制吹管,上端为弯形吹口,下端设有安置管身的插座,吹头里面置有铜制簧片,为避免吹奏双管时漏气,在两个吹口之间夹有牛角垫。
两支管身均由内径较窄的竹管制作,上端挂在吹头插座内,一支为g调巴乌,音域b?e2;另一支为低四度的c调巴乌,音域g1?a2,其间存有长约大六度的vary音区,重复音达五个之多。
演奏时,管身竖置,嘴含吹口,气流通过吹头振动簧片按孔发音。
音域b?a2,近两个八度。
既可演奏单音旋律,又能吹奏丰满的二至八度双音和双音旋律,并可转五声音阶的d、g、c三个调。
在音色上保持了传统巴乌淳厚、浓郁的音色。
由于簧片放在吹头内,弹奏时不致舌碰到簧片,并使口腔技巧以求充分发挥。
弹奏中,只要把原来的旋律切换至另一支巴乌上弹奏,就可以达至音色上的变化和调性上的对照,从而多样了乐曲的表现力。
吴爱国创作的独奏曲存有:《金达莱》、《凯螺》等。
石林的传统音乐和舞蹈石林,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以其奇特的石林地貌而闻名于世。
然而,除了壮丽的自然风光外,石林还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音乐和舞蹈文化,这是石林彝族人民数百年来世代相传的宝贵艺术遗产。
一、传统音乐石林彝族人民以音乐为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编织着自己的文化和历史,通过音乐表达情感,传递祝福和寄托思念。
1. 彝族传统乐器在石林地区,彝族人民使用了多种传统乐器来演奏他们的音乐作品。
其中最具特色的乐器包括“打排箫”、“流线笛”、“唢呐”、“三排古箫”等。
每一种乐器都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为石林的传统音乐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
2. 音乐表演石林彝族人民以歌舞表演为主要形式展示他们的传统音乐。
他们通过合奏、合唱和独奏来演绎各种曲调和旋律。
其中,以《三火歌》、《大山深处的歌声》和《丹阳阳光下的舞蹈》等作品最为著名。
这些音乐作品以其欢快的节奏和富有感染力的旋律,吸引了许多游客和音乐爱好者的注意。
二、传统舞蹈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林的传统舞蹈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情感表达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这些舞蹈描绘了彝族人民的生活场景、丰收喜悦和感恩之情。
1. 雷鸣舞雷鸣舞是石林彝族人民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之一。
舞蹈中的动作仿佛雷声响动,造型优美而富有力量感。
舞者们手持铜鼓和铜钹,伴随着舞蹈的节奏用力敲击,营造出浓厚的氛围。
2. 抖肩舞抖肩舞是石林彝族人民另一种非常有特色的传统舞蹈。
舞者们在音乐的引领下,用幅度较大的肩部舞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喜悦。
抖肩舞形式多样,既有欢快明快的舞蹈,也有温柔婉约的舞蹈。
三、文化传承石林的传统音乐和舞蹈文化是石林彝族人民的宝贵财富,他们非常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 传统教育石林彝族人民通过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将传统音乐和舞蹈的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
孩子们在年长的亲人的指导下学习乐器的演奏技巧,参与舞蹈团队,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2. 民俗节日石林彝族人民将音乐和舞蹈融入到各种传统的民俗节日中,例如春节、彝族新年和丰收节等。
彝族口弦渐远的天籁乐器-旅行治理彝族口弦渐远的天籁乐器文·图/ 俄木尔坡彝族口弦,彝语叫“红火”,是一种彝族特有的民间乐器。
旧时,彼此倾心的彝族青年男女对弹口弦传情,以口弦为定情信物。
隐约还记得,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外婆的上衣挂着两根有简单修饰的小竹筒,两根小竹筒里面均有两片铜片,每当暮色降临时分,外婆老是靠坐在老屋的墙脚,从两根小竹筒里拉出那两片口弦,轻轻地拨动起铜片,一时刻,低沉,深厚,简单而让人听了忧伤的旋律,便使整个夜空加倍的宁静,致远。
弹着弹着,外婆的眼神慢慢变得有些呆滞,有时眼角也会开始变得湿润起来。
外婆归天后,这两副口弦便挂在妈妈不常穿的彝族衣饰上,妈妈也会偶然用外婆用过的口弦弹起外婆弹奏的旋律,弹着弹着,妈妈也开始沉思起了命运多舛的外婆和自己的过去……彝族谚语道:“口弦是医治想念母亲的良药,笛子是医治怀念父亲的良方。
”不管男女老幼,听起口弦美好的音律,都会被它把思绪带向久远的时空,如丝如雨,如梦如烟。
而今,如此一个能弹奏出如此天籁之音的乐器——彝族口弦,在彝家山寨里,会弹奏的人愈来愈少,会制作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千里难寻口弦传承人几经探访,终于探问到,美姑县拉木阿觉乡美女峰下有一个口弦村——拉达村。
听说,20年前,美女锋下的村民每家每户、男女老幼都会“叮叮铛铛”打造口弦,而且每一个人都多少会弹奏多首传统口弦乐曲。
咱们一行抱着去口弦村看个究竟的方式,驱车前去口弦村。
从美姑县城沿着美姑河而下,一个半小时后咱们来到了拉木阿觉乡,乡政府工作人员带路,走到了拉达村。
拉达村村落错落有致,居民大多居住着土墙房,零星有几户砖瓦房参差其间,房前屋后果树成林,整个村落依偎在美姑峰断层山脚下,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彝族传统民居村落。
在村口,咱们碰到了好几个人,问起他们有无在制作口弦时,他们都说以前会做,此刻再也不做了。
当问起他们什么缘故再也不做了,他们说打出来的口弦没人买,此刻的中青年更多的选择了外出务工。
尔的称呼有所出入;凉音《凉山彝族民间乐器》(中国音乐,1992,1)中对该乐器也称为“及嘿”,又音译为“觉嘿”“足嘿”,或“克西及嘿”,并对该乐器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包括它的形制,吹奏方式,古文献记载及有关的彝族谚语,还描写了该乐器的声音特点和部分曲调;1999年,曾令士《及嘿曲述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四川卷,1999,下册)中对该乐器的演奏曲目进行了记录;苏静《继承和发展甘孜彝族民间器乐的思考》(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报,2003)中提到在甘孜彝族有一种口含竹笛,称为“肯欣具尔”,文中对该乐器形状、大小的描述和凉山彝族“克西觉尔”非常相似,但是后文中又提到吹奏方法和箫的吹奏方法一样,这和前面文中“口含竹笛”的解释矛盾,所以有待考证甘孜的这种竖笛是否同类与凉山州的“克西觉尔”;罗嘉琪《彝族民间器乐的音乐风格特征及价值研究》(名作欣赏,2017.9)提到彝族乐器的原始性中,“达吉嘿”、“吉嘿”两种乐器已经失传这种说法不准确,目前该乐器有明确的州级传承人,不完全统计至少还有7人会演奏该乐器。
这篇文献之后2021年01月赵媛媛发表在文化产业上的《近四十年彝族乐器研究文献CNKI收录内容分析》对克西觉尔有所提及外,至2022年05月再没有找到关于该乐器的任何介绍,上述文献中除了《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曾令士的《凉山彝族民间器乐研究》、吴言韪《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大观》和凉音的《凉山彝族民间器乐》四篇文章对克西觉尔的形制,大小,声音特点和古文献记载有较详细的描述,以及曾令士《及嘿曲述略》对该乐器的曲目做了重要的记录外,其他文献都是简单一笔带过。
一、严重濒危,亟待抢救与保护近三年,笔者经过实地考察以及访问调研发现,会演奏克西举尔的民间艺人濒临消失的边缘,克西举尔文化岌岌可危。
州级克西举尔非物质传承人阿洛克古讲道:“当前四川昭觉、甘洛、美姑三个地区相对较普及克西举尔,但能制作、演奏的人已不到7人,现在克西举尔的传承可能断代,克西举尔的保护迫在眉睫。
凉山彝族民间乐器徐特摘要:“口弦会说话”、“月琴会唱歌”,这是对凉山彝族的器乐艺术及其审美心理的生动表述。
在凉山,民间乐器的吹、拉、弹、击皆有,且品种众多,其中以族奏、弹拨乐器最为古老,且最具民族特色。
关键词:口弦及嘿葫芦笙马布月琴一、口弦口弦,凉山彝语通称“合喝”。
有“吐丝(铜)合喝”、“马(竹) 合喝”两种。
竹的长10厘米多,形如短剑(图一);铜的一般长6至8厘米,宽1厘米,形如小树叶(图二)。
依靠中间的簧舌振动发音。
口弦是原始乐器的遗存,国内外都认为产生于新石器时代。
具《礼记》所载女娲“承伏羲制,始作笙簧”○1。
凉山彝文古籍《古侯》记述远古彝族先民迁徙史中就有“口弦莫捏在手上”的记载○2。
原始的口弦为单片,在凉山已经绝迹,现在通常为二片(基音排列为宫商)、三片(基音排列为羽宫商)(图三),其次为四片乃至五片组成一件。
两片的,其簧片分别以“母、公”相称; 三片的, 其簧片分别以“母、公、子”相称,仍保留着母系时代的遗风。
口弦演奏时将各片排成扇形,左手执尾部放在张开的嘴唇间,右手拇指(也有用中、食指) 拨动簧片顶端振动发音,通过口腔共鸣扩大送出音响。
口弦的特点和奥妙还不在于这样发出来的本质音, 而是演奏者利用口、唇型的变化,配合口腔及腔内气息状态的变化,每一片还能发出三个八度以上音域内的各个八度、五度、复大三度、复大二度的泛音,演奏出音域宽广(图四),多彩多姿的五声音阶旋律,音色变幻丰富,和音重叠丰满,韵味无穷。
图四:口弦的制作十分讲究,尤其竹口弦,要选年久质坚的金竹或楠竹,要经过选材、火烤、打磨、挖槽、启簧、点刀、调音的工序,最后的关键是精心修理簧舌以达到需要的音高,功夫奥秘全在启簧和簧舌调理的技术上。
彝族谚语这样讲道:“最好的蔑丝斗笠出在雷波口,最好的金竹口弦出在布西山下。
○3”彝族对歌这样唱道:“山上有千万棵树,有哪一棵可做犁头。
山里有千万株竹,有哪一株可做口弦!○4”由此可见,好的口弦是很珍贵的。
巴乌简介巴乌,是哈尼族、彝族单簧气鸣乐器。
哈尼语称各比、梅巴、妞巴。
彝语称非里、尔吉非里、比鲁、乌勒。
汉语称巴乌。
流行于云南省南部的红河、玉溪、思茅、西双版纳、临沧、德宏等地区。
关于巴乌,民间传颂着这样—个神奇而美妙的故事:很早很早以前,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区,哈尼族有—位纯洁、美丽、善良的姑娘梅乌,与英俊、勇敢、勤劳的小伙子巴冲相爱.他俩发誓要像树枝和绿叶那样永世相伴,寨子里的人无不赞叹和羡慕他们。
这事被深山里贪婪的魔鬼知道了。
就趁人们歌舞时,驾着一阵狂风把姑娘掠走了,硬逼着姑娘和他成亲,姑娘不畏魔鬼的威逼和利诱,始终坚贞不屈,一言不发。
于是魔鬼恼羞成怒,凶惨地割去了她的舌头,并将她扔进了深山老林。
姑娘怀念着心上的恋人,整天徘徊在山林之间,有苦难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
一天,树林里的仙鸟衔来了姑娘的舌头和一截竹子,让姑娘把舌头放进竹管里,告诉她“竹子会帮助你说话”。
于是姑娘吹响了竹子,发出了优美的乐声,表达对恋人的思念和对魔鬼的控诉。
乐声传到巴冲耳边,小伙子历尽艰险,把姑娘救了出来,回到亲人的身边,重新获得了幸福。
后来人们用二人的名字撷首去尾,给这件会说话的乐器取名为巴乌。
从此,巴乌就在哈尼山寨世代流传。
在个旧的彝族支系聂苏人中,有着这样的传说:古时候,有个聋哑人死了母亲,他万分悲痛,却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悲哀。
有一天,他发现一截带有虫眼的竹子,放在嘴里一吹,发出了低沉悲凉的音响。
他想,竹管虫眼能发响,要多挖几个洞呢?于是他用尖刀在竹管上挖了几个等距离的小孔,果然发出了抑扬顿挫的音响。
他听啊、吹啊,终于用会响的竹管吹出了自己思念母亲的心情。
此后,这种会响的竹管,彝语称非里的乐器就流传下来了。
巴乌由管身和簧片组成。
管身竹制。
哈尼族人民多使用青竹制作,由于当地气候温和湿润,一般都不会开裂变形,待缓慢干燥后,竹皮便呈白色。
彝族人民常用细毛竹管制作。
管身上端(或左瑞)由竹节或木塞封闭,中间竹节打通,管身下端(或右端)敞口。
少数民族乐器知多少作者:王树仁来源:《群文天地》2020年第02期中华民族的乐器宝库中,有成千上百种乐器,并为弘扬民族文化发挥了巨大作用。
现把一些少数民族的乐器简介如下,供读者备忘。
马头琴: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
是蒙古族最重要的独奏、伴奏和合奏乐器。
传说从前有一个牧人,因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小马的腿骨为柱,骨为筒,尾巴为弦,制成了二弦琴,琴杆的顶部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因此而得名。
琴身木制,长约100厘米,共鸣箱呈梯形,以马皮或羊皮蒙面。
长鼓:朝鲜族打击乐器,亦称“杖鼓”。
长约70厘米,鼓身圆筒形,木制,中段细实,用绳绷皮做鼓面。
演奏时挂在胸前或放在木架上,右手执细竹条敲击,左手敲击另一鼓面,两手节奏交错,变化多端。
常用以伴奏歌舞或用于器乐合奏。
东不拉:哈萨克族拨弦乐器。
用红松木或桦木制成。
琴腹呈梨形,分平底和凸底两种,颈细而长,其上缠丝弦以分隔音位,张二弦。
用右手弹奏,音量较弱,常用以伴奏歌舞。
象脚鼓:傣族打击乐器。
景颇、布朗、阿昌、独龙等民族亦采用之。
因形似象脚而得名。
木制鼓身,羊皮蒙面,形制大小不等,大者长约130厘米,鼓声雄壮深沉,演奏时斜挎肩上,用手拍擊鼓面,多用于舞蹈伴奏。
芦笙:苗、侗、水、彝、拉祜、仡佬等民族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流行更广。
分大、中、小等多种类型,均由笙管、笙斗和簧舌三部分构成。
常用的装有芦竹制成的笙管6根,外侧开有按音孔,下端装置铜簧,每管一音,每两三根笙管上端合套竹管作为共鸣管。
小芦笙的管长八九寸,大芦笙的管长至一二丈不等。
现经改革,笙管数增至20余根。
丹不尔:一作“弹布尔”,维吾尔族拨弦乐器。
琴身木制,瓢形,琴杆修长,缠丝弦以分隔音位。
弦钢丝弦5根,内二弦及外二弦调成同音,与中弦长五度关系。
常用于独奏和伴奏。
大三弦:彝族的拨弦乐器。
全长约130厘米,琴身木制,筒面蒙以羊皮,有3根筋弦,其中1根弹曲调,2根伴奏,弦下端系很多小铁片,随弦振动发声。
演奏时,斜挎肩上,边弹边舞,有时也用于伴奏。
汇报人:2023-11-20•彝族音乐概述•彝族音乐的乐器与演奏技巧•彝族音乐的曲调与节奏特点目•彝族音乐的演唱与歌词特点•彝族音乐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应用与发展录01彝族音乐概述彝族音乐起源于古代彝族生活,是彝族人民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音乐文化。
古老传统口头传承祭祀与民俗活动彝族音乐主要采用口头传承的方式,通过歌唱、舞蹈、器乐等形式,世代相传。
彝族音乐在各类祭祀、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030201彝族音乐音调高亢激昂,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音调特点彝族音乐节奏明快,韵律感强烈,常采用复调、对唱等表现形式。
节奏韵律彝族音乐中的器乐独具特色,如月琴、口弦、竹笛等,音色独特,演奏技巧丰富。
器乐独特彝族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现代彝族音乐家在传承传统音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艺术创新,推动彝族音乐的发展。
艺术创作与创新彝族音乐走出大山,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与其他民族音乐进行交流与碰撞,促进文化多样性。
跨文化交流彝族音乐成为彝族地区旅游和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推动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
旅游与文化产业彝族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02彝族音乐的乐器与演奏技巧月琴是彝族最重要的乐器之一,具有独特的音色和造型。
它在彝族音乐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常用于伴奏和独奏。
月琴口弦是彝族妇女喜爱的一种小型乐器,通过口腔吹气产生声音。
它具有简单的结构和动听的音色,常常用于表达情感和娱乐。
口弦彝族的鼓种类繁多,有大鼓、小鼓和战鼓等。
它们在彝族音乐中起到节奏支撑和氛围营造的作用,常用于舞蹈和庆典场合。
鼓彝族传统乐器种类与介绍彝族乐器的演奏技巧与方法月琴演奏技巧01演奏月琴时,演奏者一般采用坐姿,将琴身置于左腿上,用右手拨弦发声。
演奏技巧包括弹、挑、拨、扫等,通过不同的指法和力度表现出丰富的音乐情感。
口弦演奏方法02口弦演奏时,演奏者将口弦置于口中,通过吹气和吸气的方式产生声音。
---------------------------------------------------------------最新资料推荐------------------------------------------------------丰富多姿的云南民族乐器云南民族乐器竹片琴、象脚鼓、弦子、弯琴、佤擺、铜口弦、巴芦丝、四弦、其奔、牛角胡、独弦胡、小藏号、芦笙、古孜、葫芦笙云南民族乐器是我省民族文化艺术中的一块瑰宝。
它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云南省的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这些民族乐器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
据统计,我省民族乐器约一百多种,多种多样,各具特色。
打击乐器:如傣族的铓、钹、象脚鼓;彝族、瑶族、壮族的铜鼓;佤族的木鼓;基诺族的竹筒琴;克木人的道道。
这类乐器节奏鲜明、音量宏大,多用于节日庆典的仪式中,同时也作为歌舞中的伴奏乐器。
铓:铓又称冬锣。
因锣脐突起呈乳状(半球形) ,而又有乳锣、奶锣、包包锣之称。
是傣、景颇、佤、阿昌、哈尼、德昂、布朗、拉祜、傈僳、独龙、基诺、怒、彝、纳西、回、布依、土家、壮、苗、毛南、汉等族和克木人常用的敲击体鸣乐器。
景颇族称崩,佤族称罗碰、格龙孟,德昂族称孟、巩蒙,1/ 3独龙族称笼、冬等等。
常见的铓一般可分为大、中、小三种。
大铓面径 40 厘米、边宽 6 厘米、乳脐直径 7 厘米、乳高5 厘米;中铓面径 30 厘米、边宽 5 厘米、乳脐直径 6. 5 厘米、乳高 4 厘米;小铓面径 20 厘米、边宽 3. 5 厘米、乳径 6 厘米、乳高 3 厘米。
铓面边缘突起高度 0. 5 厘米~1 厘米,铓边一侧钻孔系绳。
此外,最小的铓,面径仅 9 厘米、边宽 1 厘米,音高可达 a2;最大的铓,面径 72 厘米、边宽 14 厘米,音低可到 F 或G。
钹:古称铜钹、铜盘,民间称镲。
打击乐器。
碰奏体鸣乐器的一种。
中国、外国乐队中都使用。
中国古代把铜钹、铜铙或铜盘、镲等,统称为铙钹。
彝族乐器
作者:普显宏
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2015年第08期
南华岔河咪依噜风情谷地处南华、牟定、姚安三县交界处,因有4条河流在此交汇而得名,彝语叫“伙笃瓦”,其中铺冲河、新村河、芹菜塘河3条小河一并流入岔河后再入龙川江。
岔河彝寨是个相对封闭的彝族部落,南面是海拔2400米的马鞍山,北面是海拔2525米的杨梅山,东面是海拔2597米的火把山,西面是连绵起伏的无名山。
岔河由北向南从山寨中间流过,下游汇入蟠龙村的双甸河后汇入龙川江。
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1538人全部都是“倮倮颇”,他们自称是虎的民族。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经沧海桑田,这里却极少受到现代文明的浸染,至今仍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彝族语言、彝族服饰和彝族传统的生产、生活习俗,过着一份恬淡宁静的田园牧歌式生活。
据小岔河80多岁的李炘老人说:从牟定腊弯李家迁到岔河居住的李姓彝族,是最早来到岔河生活的祖先,是他们几百年来的繁衍生息,才有了今天的岔河。
原来,岔河李姓家族的祖先居于牟定腊弯,有八兄弟,他们在打猎的过程中发现了山川秀美的岔河这块风水宝地。
因为战乱、自然灾害、家境贫困等原因导致无法生存,最后只好分家,其中一人选择来到岔河,垦荒种地,建家立业,这人就是来岔河生活的第一个祖先。
后来,又从姚安太平乡各佐村迁来了周姓和紫姓两个家族的彝族同胞,其中有一部分后来改成“起”姓,故今天的大岔河、小岔河、新村3个彝族自然村寨主要有李、周、起、紫4个姓氏的彝族居住。
最早定居于岔河的李氏家族清光绪15年立的家族灵牌位记载了6代人,清光绪15年后又繁衍了7代人,如果每代人按25年推算,大岔河、小岔河、新村的彝寨大致建于公元1700年,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
几百年过去了,至今我们还找得到南华岔河彝族与牟定腊弯彝族存在历史渊源的有力证据,那就是这两个地方的彝族老人,都跳一种十分古老的“玛姑舞”,即老人舞。
这种节奏缓慢,动作变化多样的老人舞是当地彝族老人年轻时从父辈手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一种左脚舞,至今已流传500多年了。
“玛姑舞”是把彝族歌舞、农耕文化、礼仪习俗、伦理道德、宗教历法等内容结合起来展示的一种风格奇异的舞蹈,基本舞步有直脚、甩脚、踮脚、跺脚、踏脚、提脚、赶脚、合脚等。
不论在什么场合跳舞,首先要让彝族老年人跳“玛姑舞”,老人跳完后,年轻人才能跳欢快的左脚舞。
老人舞分为直歌和杂歌两大类,伴奏乐器主要是三胡,还有三弦、笛子、月琴等,音乐婉转优美流畅,曲调与舞蹈紧密结合,风格独特。
著名导演李亚威在拍摄41集电视纪录片《火之舞》时,就多次到岔河咪依噜风情谷和牟定腊湾韭菜地拍过这种濒临失传的彝族“玛姑舞”。
“玛姑舞”的独到之处还在于老人跳舞时伴奏的乐器是三胡,而非二胡或京胡。
三胡是彝族先人自己发明创造的一种乐器,南华会做三胡的只有岔河新村的68岁的彝族老人李连昆。
他是南华唯一一个会做三胡的人,他这辈子也就一共制作过三把三胡,第一把是1961年制作的,早已拉坏不能用了,据老人说,这把三胡上他还刻有“保卫世界和平”的字样。
第二把是1963年制作,现在仍还可以使用,第三把三胡的制作费了些精力却没有完成,半途而废。
三
胡的制作与二胡有所不同,二胡只有两根弦,而三胡有三根弦,分别代表着彝族生活的苦难、辛酸与坎坷。
这三根弦线不是钢丝线也不是一般的彝弦线,而是一种纳鞋底的麻线,比前二者要粗得多。
弦筒处则是用羊皮绷成一个小鼓,弦线就从鼓上跨过。
巧妙的是三胡拉弓上的马尾是连在中间那根弦的两侧,拉三胡时两侧的马尾根据音阶的需要分别作用于两边的弦线,相当于一把二胡有两把弓。
这样,三胡独特的弦线与独特的鼓面天然合一,拉出的音乐就会有一种缠绵、宛转、浑厚的感觉。
跳“玛姑舞”时,男的每人手持一架三胡,胡筒别在腰部,左手的五个指头则在弦索上灵巧地滑动,右手舒缓地拉弓,这时三胡便发出铿锵有力、清脆而有节奏的旋律。
李连昆老人不仅会制作三胡,而且是会演奏三胡的老人。
他拉三胡发出的音质曲调高扬而有力,音质低沉而古朴,音色浓重而古老,充满沧桑感。
2013年10月25日,我再次到南华县岔河新村拜访彝族乐器三胡制作、演奏传承人李连昆,颇费了些周折才打听到,结果得到的是个令人沮丧的坏消息:老人去年刚刚离世!李连昆之后,南华就再也找不到三胡传承人了,一种民族民间乐器从此在南华本土消逝!岂不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