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中考语文”句式变换精讲精练
- 格式:doc
- 大小:26.57 KB
- 文档页数:9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句式变换1.下列句子变换后意思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A. 原句:吉安市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创新理念。
改句:吉安市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中怎能不断创新理念?B. 原句:当天16时,监测显示,南昌最高气温为35.9℃改句:监测显示,当天16时,为南昌最高气温35.9℃C. 原句:经过血与火的考验,陶侃成为一颗军事新星,冉冉升起于羸弱的晋王朝的军事新星。
改句:陶侃经过血与火的考验,成为一颗冉冉升起于羸弱的晋王朝的军事新星。
D. 原句:竹岩虽属赣地,但其风土、人情、语言均与浙江江山相似。
改句:竹岩即使属赣地,其风土、人情、语言也均与浙江江山相似。
【答案】 C【解析】【分析】A改句用反问句强调“创新理念”的必要性,原句则没有。
B“当天16时”是监测的时间,还是南昌最高气温的时间。
D原句强调“其风土、人情、语言均与浙江江山相似”,改句则没有。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对句式变换的考查。
句式变换的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意。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
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早都给别人定下了。
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dɑo起来。
母亲便宽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
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遏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
(1)给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气恼________②絮dɑo________③装模作样________(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文中“宽慰”的意思是:________。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答案】(1)nǎo;叨;mú(2)遏力;竭力(3)宽解安慰(4)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难道有留用的道理吗?【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的把握;(1)①“气恼”的“恼”应读“nǎo”;②“絮dɑo”应为“柳絮”;③“装模作样”的“模”应读“mú”。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句式变换1.请参照画线部分,再补写两个句子。
要求:能从不同角度揭示“梦想”的内涵,表达具体形象。
梦想的天空有灿烂的云霞,引领着无数的追梦人为之奔跑,如夸父逐日般执着。
追逐中会有迷惘,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追逐中会有疲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追逐中会有意气风发,这时给梦一艘航船,________,驶向彼岸。
【答案】这时给梦一把梯子;在薄雾中攀登高处;辨明方向;这时给梦一杯香茗;在思索中调整心态;昂扬斗志;在角逐中乘风破浪【解析】【分析】仔细观察题干,明确所写内容和梦想有关,还要采用暗喻的修辞手法,选择合适的喻体,并写出这一喻体对我们实现梦想的帮助。
故答案为:这时给梦一把梯子;在薄雾中攀登高处;辨明方向;这时给梦一杯香茗;在思索中调整心态;昂扬斗志;在角逐中乘风破浪【点评】本题是对句子仿写的考查。
做此题时,要注意仿写的句式必须和例句相同。
即结构,修辞格要相同,内容相近,语言相合,字数相当,要注意识别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或句子间的关系,然后直接套用。
2.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回答问题。
人间第一爱季羡林大千世界,爱有多端,但是最纯真、最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几乎近于本能的爱,就是母爱。
古今中外谈到母亲的文章,不胜枚举。
我为什么只信“古今”而不讲“中外”呢?因为在这一方面,中外是不相同的。
谈到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虽然很多,可是我在汗牛充栋的中国的古今典籍中,从来还没有见到哪一个文人学士把这方面的文章搜集在一起供人们阅读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
在年离德劭①为众人尊敬的钟敬文先生的启迪下,邓九平和他的友人们,付出很大的劳动和很多的时间,广闻博采,搜集现当代数百位作家、学者、艺术家回忆母亲的文章,这种异想天开有如张骞凿空之盛举,完全(mí)补了上面提到的憾事。
他们给学术界立了一大功,将会受到中国学术界以及一般人民的欢迎,这是毫无问题的。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句式变换1.下列句子表达情感最强烈的一项是()A. 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令人惊叹。
B. 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难道不令人惊叹?C. 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会令人惊叹吗?D. 令人惊叹,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
【答案】 B【解析】【分析】B相“难道不令人惊叹”是个反问句,语气最强,语意最重。
A为一般陈述句。
C一般疑问句。
D谓语前置句,比A句情感稍强,但没有B句强烈。
故答案为: B【点评】本题考查句子情感的把握,注意明确陈述句、疑问句、反问句等表达感情的不同。
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回答问题。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
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
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
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
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象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翻来覆去”在句子中的意思是:________。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合并为一个句子(意思可以有小的改动):________(4)请结合原著回答:①“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中“这些”指什么?②文段中“快乐”与惆怅”是否矛盾?为什么?【答案】(1)傅雷家书;傅雷(2)来回翻身(3)这些我和你妈妈都懂得(4)①你这个年纪是一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
②示例:不矛盾。
“快乐”是父母与孩子一起度过的愉快时光,“惆怅”是担心引起孩子的憎厌。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句式变换1.下列句子表达情感最强烈的一项是()A. 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令人惊叹。
B. 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难道不令人惊叹?C. 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会令人惊叹吗?D. 令人惊叹,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
【答案】 B【解析】【分析】B相“难道不令人惊叹”是个反问句,语气最强,语意最重。
A为一般陈述句。
C一般疑问句。
D谓语前置句,比A句情感稍强,但没有B句强烈。
故答案为: B【点评】本题考查句子情感的把握,注意明确陈述句、疑问句、反问句等表达感情的不同。
2.下面是摘自网络的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杜甫是家家户户都知道的诗圣,近日来却有两百余幅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传。
在这些对语文课本插图的“再创作”中,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________不过,恶搞应该是有底线的。
印度人不会不恶搞泰戈尔,希腊人不会不恶搞柏拉图,而杜甫却没有得到国人应有的尊重。
“杜甫很忙”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反省。
(1)请用合适的成语替换划线的文字:________。
(2)横线上应加上的标点是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修改划线的句子,使之符合文意。
【答案】(1)家喻户晓(2)……(省略号)(3)改为:印度人不会恶搞泰戈尔,希腊人不会恶搞柏拉图,而杜甫却没有得到国人应有的尊重。
【解析】【分析】⑴意思是每家每户都明白;谓人人皆知。
根据这个解释,很容易想到常用成语“家喻户晓”,应该说难度不大,⑵几个“时而”开头的句子构成排比句,最后的标点符号应该是省略号,表示并列和列举的省略。
⑶语病是否定不当,双重否定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文段实际要表达的外国对名人的尊重,不会恶搞,所以两个分句个去掉一个“不”字,变成否定句。
故答案为:⑴家喻户晓⑵ ……(省略号)⑶改为:印度人不会恶搞泰戈尔,希腊人不会恶搞柏拉图,而杜甫却没有得到国人应有的尊重。
苏老师09中考语文精讲精练篇(-)★精练之基础知识积累练习1、请给下列词语正确标注拼音:败兴卑鄙奔丧笨拙庇护2、请准确修改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碧波脖颈爱憎分明刚正不阿脍炙人口爱睦安祥爆怒辩别恻瘾3、请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潮讯截穿拔山涉水搬门弄斧变本加历败笔避讳变卖猝然簇拥打量低调安然无恙搬弄是非别具匠心4、请正确修改下列病句(成分残缺专练):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B、1958年建成的图书馆,现在几乎危房。
C、我们要尽快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
5、请正确排序(巧辨文体专练):A、把下面的句了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1在南坡,带状分布的原始云杉林海连绵不断,棵棵巨杉像一把把利剑,直插云天。
%1在北坡,五花甸草原上,你可以看见新疆细毛羊群和奔驰的伊犁马群。
%1在连天蔽日的杉木下,马鹿、狗鹿、棕熊、雪豹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
%1吃完早饭后,继续南下,就进入喀什河和巩乃斯河的草原和森林带。
%1各种森林鸟类,鸣声不断。
B、注意下面句子相互间用语的逻辑照应,把他们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1修建一所房屋或者布置一个花园,要让住在别地的朋友知道房屋花园是怎么个光景,就得画关于这所房屋这个花园的图。
%1编纂关于动物植物的书籍,要让读者明白动物植物外面的形态跟内部的结构,就得画种种动物植物的图。
%1读者看了,明白了,住在外地的朋友看了,知道了,就完成了它的功能。
%1这类的图,绘画的动机都在实用。
%1咱们画图,有时候为的是实用。
C、按顺序排列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1人类世界所创造出来的奇异图案浮露在鼎身上,各种图案以一定的秩序排列着,构成一个无言的小宇宙。
%1饕餐(taotie,传说中的一种贪残的猛兽,常见于青铜器上,用作纹饰,称为饕餐纹)的脸孔、凤凰的姿势、龙虎的文身、鱼兽的混种、牛羊的肢体……幻觉的、写实的、神话的或者生活的。
%1沸腾的铜、锡、铅合金按一定的比例构成了青铜器的配方,一旦倒入“陶范”中,就会形成设计者心中的器物。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句式变换1.下列句子变换后意思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A. 原句:吉安市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创新理念。
改句:吉安市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中怎能不断创新理念?B. 原句:当天16时,监测显示,南昌最高气温为35.9℃改句:监测显示,当天16时,为南昌最高气温35.9℃C. 原句:经过血与火的考验,陶侃成为一颗军事新星,冉冉升起于羸弱的晋王朝的军事新星。
改句:陶侃经过血与火的考验,成为一颗冉冉升起于羸弱的晋王朝的军事新星。
D. 原句:竹岩虽属赣地,但其风土、人情、语言均与浙江江山相似。
改句:竹岩即使属赣地,其风土、人情、语言也均与浙江江山相似。
【答案】 C【解析】【分析】A改句用反问句强调“创新理念”的必要性,原句则没有。
B“当天16时”是监测的时间,还是南昌最高气温的时间。
D原句强调“其风土、人情、语言均与浙江江山相似”,改句则没有。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对句式变换的考查。
句式变换的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意。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
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早都给别人定下了。
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dɑo起来。
母亲便宽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
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遏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
(1)给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气恼________②絮dɑo________③装模作样________(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文中“宽慰”的意思是:________。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答案】(1)nǎo;叨;mú(2)遏力;竭力(3)宽解安慰(4)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难道有留用的道理吗?【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的把握;(1)①“气恼”的“恼”应读“nǎo”;②“絮dɑo”应为“柳絮”;③“装模作样”的“模”应读“mú”。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决胜中考——病句专题》教案【教学目标】1、能准确判定句子有无语病。
2、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
3、能对病句进行恰当的修改。
【教学重点】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修改病句的方法,提高修改病句的能力。
【教学难点】常见病句类型的辨析及修改。
【教学方法】归纳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多媒体【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直接导入:1、出示复习提示,教师简介。
复习提示病句是指不符合语言规范的句子。
辨析和修改病句是衡量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初中生备考的基本能力之一,因而,无论是纵观近几年中考,还是通览各地区中考试卷,修改病句已成为必考考点。
对我们考生来说,一方面要能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另一方面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2、复习目标(1)、能准确判定句子有无语病。
(2)、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
(3)、能对病句进行恰当的修改。
二、学习新课1、归纳中考常见病句类型(多媒体展示)(一)搭配不当;(二)成分残缺;(三)语序不当;(四)表意不明;(五)不合逻辑;(六)结构混乱。
结合实例理解常见病句的六种类型。
(一)搭配不当1、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的眼前。
2、他参加了这届运动会后,正式退出了运动员生涯。
(二)成分残缺1、听了校长的报告,使我受到极大的鼓舞。
2、他出生在农民家庭里,从小就养成爱劳动。
(三)语序不当1、全校学生认真讨论和学习了《中学生守则》的内容。
2、你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今后希望你们要继续努力,不断前进。
(四)表意不明1、王明发现张华正在和他的同学探讨问题。
(指代不明)2、我要炒肉丝。
(有歧义)修改:我要自己炒肉丝吃。
(我要一碟炒肉丝。
)(五)不合逻辑1、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病,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阻止孩子不上网。
2、考试能否取得优良成绩,决定于平时的努力学习。
3、在假期里,我读了小说、文学作品和诗歌等。
4、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5、她那红润的脸蛋犹如盛开的梨花。
“决胜2020”句式变换精讲精练doc初中语文句式变换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依照语言表达的需要,将句子由一种句式变成另一种句式的过程。
它能够以客观选择题的面目显现,也能够以主观表达题的面目显现。
(一)变换句式的差不多要求:(1)变换句式一样是在同义句式中进行的,不管题目本身是否作出要求,变换后的句子一定都要保留原意。
为此,在具体操作中,与句式变换无关的文字可原封不动,必要时个不文字能够变动,如增、删、换、调等,但变动不要太多。
(2)每一种句式都有相对的同义句式,如长句与短句对应、主动句与被动句对应;整句与散句对应、常式句与变式句对应、口语句与书面语句对应等。
要按照相应的关系去变换句式,幸免张冠李戴。
(3)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讲求句子的选择是为了收到理想的表达成效,属于修辞的范畴。
一样地讲,修辞活动必须在合乎语法和逻辑的前提下进行,因此,在变换句式的同时,要注意语言的通顺生动合理,防止顾此失彼。
(二)变换和选用的原那么:①不改变原意;②不能增删改变内容;③可增删个不词语;④注意层次及逻辑关系;⑤尽量幸免重复,可用指代词简化。
(三)句式变换的方法:1.长句和短句的变换长句和短句是相对而言的,词语多、结构复杂的句子确实是长句;词语较少、结构简单的句子确实是短句。
长句和短句各有特点,表达成效也各有不同:长句能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致,使条理贯穿、气概畅达,适宜于政论性的文章和在文学作品中描写自然景色、心理活动的内容;短句节奏短促、干脆利落、简洁明快、生动爽朗,适宜于表达性的文章,专门适宜于表现紧张的气氛、激越的情绪、坚决的语气等。
(1)长句变短句。
长句变短句,第一要认清长句的特点。
长句的特点一样有三:—是修饰语(定语、状语)多,二是并列成分多,三是某一成分的结构比较复杂。
依照这些特点,我们还能够来用以下方法:①先抓住句子的主干,明确句子的中心、意思,然后抽出附加成分,将它们变成按时刻先后顺序排列的短句。
例如: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巴尔的摩地点法院1987年5月30日裁决亚特兰大市一个生产据称〝能使头发卷曲而发亮〞的美发剂的制造商向一位使用该厂生产的美发剂而毁发毁容的妇女赔偿45万美元巨款。
中考句式转换归纳练习及解析含答案一、选择题1.—________do you visit your grandparents, Timmy? — Once a week.A.How often B.How long C.How fast D.How many 2.—________is it from the railway station to the city park?—Half an hour by bus.A.How long B.How soon C.How far D.How often 3.—________ have you had this computer?—For two months.A.How much B.How long C.How far D.How often 4.— Bob, ___________ can you have your product ready?—I’m not sure. I’m still waiting for the final design.A.how soon B.how long C.how often D.how far 5.—Hey, Jason, could you tell me________homework do you have every day?—OK, about 2 hours of it.A.how long B.how much C.how many D.how much time 6.—__________ is it from your home to the nearest cinema?—The nearest? Let me think. About fifteen m inutes’ walk.A.How long B.How far C.How soon D.How often 7.—_________ will the high-speed railway from Huai’an to Nanjing be finished?—In three years.A.How soon B.How long C.How often D.How far 8.—________ is it from your home to Sunshine Mall?—It's a bout twenty minutes’ drive.A.How long B.How fast C.How often D.How far 9.—________ have you been away from your hometown?—For about 15 years.A.How many B.How long C.How much D.How often 10.一 ________ is it from the bus stop to the nearest airport?一About 20 minutes' ride.A.How long B.How far C.How soon D.How often 11.—____ will the project of the high-speed railway connecting Nantong to Shanghai be completed?—In about two months.A.How long B.How far C.How soon D.How often 12.—________ will the COVID-19 outbreak be over?—No idea, but Mr. Zhong Nanshan said, “There’s still the possibility that it could end in June.”A.How long B.How often C.How far D.How soon 13.—_________ will Changzhou Metro Line 2 start to use?—_________ the end of this year.A.How long; Not until B.How long; Until C.How soon; Not until D.How soon; Until 14.—________ does the Qinhuai Lantern Show usually last?— For about fifty days.A.How far B.How often C.How long D.How much 15.― is the nearest theme park from here?―It w ill take us half an hour to get there by bike.A.How long B.How soon C.How far D.How much 16.—________ can you have these trousers ready? —In 24 hours.A.How soon B.How long C.How often D.How many 17.— _____________ does it take you to get to school?— About 15 minutes by bike.A.How far B.How long C.How many D.How old 18.—________ do your parents come to visit you in the US, Tom?—Once a year.A.How often B.How long C.How soon D.How far 19.—Could you tell me ________ you will come back?—In ten minutes.A.how soon B.how often C.how long D.how fast 20.— ________ is it from your home to the park?—It’s about ten minutes’ walk.A.How often B.How far C.How long D.How soon 21.—________ do you read Duowei Reading books, Jack?—Once a week.A.How much B.How often C.How long D.How soon 22.—______ do you think we can finish the report?—Perhaps in one more hour.A.How long B.How much C.How soon D.How often 23.—A nice T-shirt! ________ is it?—It’s 50 yuan.A.How long B.How far C.How much D.How old 24.—________ is your hat, Tom?—It’s twenty dollars.A.How much B.How often C.How long D.How far 25.—________is it from our school to your home?— It's about 20 minutes' ride.A.How long B.How much C.How often D.How far 26.一I love these hair clips. are they?一They are ten yuan.A.How many B.How much C.How old D.How heavy 27.Why not ________ an English club to practice _________ English?A.join; speaking B.to join; speaking C.join; to speak D.to join; to speak 28.— did you celebrate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his year, Tod?—By making rice dumplings with my Chinese friends,A.Where B.When C.How D.Why29.–Mr Black, _______ will the parents’ meeting last?-It’s hard to say. Maybe one hour more.A.how long B.how much C.how far D.how often 30.—________ is singing over there?—My sister. She likes singing.A.How B.Who C.What D.When31.—________ is it from your school to your home?—It’s about 10 minutes’ walk.A.How far B.How long C.How often D.How much 32.—________ did it take J.K. Rowling to write the Harry Potter series?—Over 15 years.A.How soon B.How often C.How long D.How far33.—________ do you go to the school library?—Twice a week.A.How long B.How often C.How soon D.How much 34.—Millie, ________ are you reading?—Camel Xiangzi, by the famous Chinese writer, Lao She.A.who B.how C.where D.what35.-__________do you sleep every day, Eric?-For about eight hours.A.How much B.How fast C.How often D.How long36.---- does Joanna take the course in DIY?----Every Saturday afternoon.A.How long B.How much C.How soon D.How often37.—________ is it from Binhai to Shanghai?—It takes about three hours to reach Shanghai by high-speed train.A.How long B.How far C.How soon D.How many 38.— _______ are you going to the School Uniform Exhibition, Amy ?—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tyles of school uniform.A.What B.Where C.Why D.Which39.—________ is the concert going to start?—I’ve no idea. Why not check the ticket?A.What time B.What about C.How long D.How often 40.The air pollution in the small town is getting worse. People have to wear thick masks almost every day. __________ !A.What a shame B.What shame C.What a surprise D.What surprise41.— will the project of high-speed railway connecting Xuzhou to Lianyungang be completed?—In about two years.A.How long B.How far C.How soon D.How often42.—Millie, ________ do you take the course in DIY?—Every Saturday afternoon.A.how long B.how far C.how much D.how often 43.—_______have you studied in this school?—For nearly three years.A.How often B.How far C.How much D.how long 44.一___________do your parents take exercise, William?—Less than three times a week.A.How long B.How much C.How soon D.How often 45.— ________ orange juice does she need?— Just a little.A.How much B.How long C.How many D.How far 46.—________ is it from Shanghai to your hometown?—Well, it is about four hours’ high-speed rail ride.A.How long B.How often C.How soon D.How far 47.—Bob, ________ can you have your product ready?—It’s hard to say. I’m still waiting for the final desi gn.A.how long B.how soon C.how often D.how far 48.— ________ is it from your home to the bank?—About ten minutes’ walk.A.How often B.How far C.How long D.How much 49.—________ is it from the market to your home?—About 200 meters away.A.How long B.How far C.How soon D.How often 50.— will she stay here?— For .A.How soon, one hour and a half B.How long, one and a half hoursC.How soon, one and half hours D.How long, one hour and half【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A解析:A【详解】句意:——蒂米,你多久去看一次你的祖父母?——一周一次。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变换句式专项练习共道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一)随着初中语文中考的临近,各位同学应该开始着手进行复习了。
语文的知识点众多,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句式变换。
在中考中,很多题目都会考察学生对于句式变换的掌握程度。
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初中语文中考复习中的句式变换专项练习,本篇文章将共道题目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一、将词语换成近义词或词组这一类型的题目最为常见,所以也是需要我们最先掌握的。
具体操作上,根据所给的上下文语境,将词语换成与之意思相近的词语或词组。
以下是一些例题:1、他急急忙忙地走进了屋子。
改成:他匆匆忙忙地走进了屋子。
2、小明在草地上玩,脏兮兮的。
改成:小明在草地上玩,身上沾满了泥土。
3、他把书包拎在手里,走了出去。
改成:他手拿书包,走了出去。
二、将句式转换成其他句式这一类题目考察点是学生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需要学生对于各种不同的句式进行转换。
以下是一些例题:1、他们同学俩个人走在大街上。
改成:大街上,他们同学俩个人在走。
2、小狗静静地躺在草地上。
改成:小狗躺在草地上,一动不动。
3、这件事他已经做了很长时间了。
改成:他已经做这件事很长时间了。
三、将句子变成否定句这一类型的题目相对而言比较简单,目的是要求我们将一个口语化的句子转化为否定句。
以下是例题:1、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很高的。
改成:没人不知道这座山不高。
2、我们将会获得胜利。
改成:我们不可能失败。
以上这些题目仅是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变换句式专项练习的一部分,但它们涵盖了中考中最为常见的几类题目,需要同学们牢记并加以不断练习。
在切身实践中,同学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加强对于句式变换的练习,从而在中考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句式变换1.把下面的三个短句变换成一个长句。
(可以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①蒸发岩只有在海洋干涸的条件下才能形成是一个科学事实。
②海洋地质学家根据这一科学事实认为,地中海曾经干涸过。
③海洋地质学家还认为,地中海可能一度是沙漠。
【答案】海洋地质学家根据蒸发岩只有在海洋干涸的条件下才能形成这一科学事实认为,地中海曾经干涸过,还可能一度是沙漠。
【解析】【分析】将短句变长,主要将若干个短句的主语、谓语、宾语紧缩为长句的主语、谓语、宾语,将其余内容有序地变成附加成分。
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废,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
”(1)上面的语段出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应改为________。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4)你如何理解语段中的“坚强”一词?【答案】(1)傅雷家书;傅雷(2)白废;白费(3)成就的大小、高低,难道是在我们掌握之内的?(4)①成功时不为胜利冲昏头脑,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
②失败时也不因挫折打击而丧失信心,能够孤军奋斗。
【解析】【分析】(1)根据“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废”“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可得知出自名著《傅雷家书》,作者是傅雷。
(2)“费”是指用掉一些有用的东西,如花费时间、浪费水资源等。
“废”是指一些无用的甚至有害的失去效用的东西,如废气、废墟等。
(3)陈述句改为反问句飞方法,将否定词“不能”改为肯定词“能”,再在“能”前加上“怎么”,句尾加上“呢”,句号改为问号。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句式变换1.按要求变换句式有误的一项()原句:老同志这种看来淡漠的反应激怒了小李。
A. 被动句:小李被老同志这种看来淡漠的反应激怒了。
B. 反问句:老同志这种看来淡漠的反应怎能不激怒小李?C. 否定句:老同志这种看来淡漠的反应不能激怒小李。
D. 感叹句:老同志这种看来淡漠的反应激怒了小李啦!【答案】 C【解析】【分析】C项,语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原句是“激怒了小李”,而改后变成了“不能激怒小李”修改错误。
完全改变了原意。
故答案为: C【点评】考查了句子的改写,改写句子,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句式的改变或要求的其他形式的改变.各种句型掌握方法,熟能生巧,反复练习,即可达到效果。
2.学校开展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你所在的八(1)班安排你邀请校团委方老师下周一班会课在你班教室作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讲座,你将怎么对方老师说?(2)班级准备举行一场有关传统节日PK洋节日的小型辩论会。
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帮助拟写一个辩论题目。
在这个物质日益丰盈的年代,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到年味淡了,其它各种传统节日也都跟以前的隆重盛大无法比拟了。
作为我国传统节日里最有诗意和最富有民间传说的中秋节,与之相关的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传说故事至今流传,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也都曾写下了关于中秋佳节的诗句,并且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现在的情况是,如今传统节日显然缺少了其文化内涵。
随着洋节日纷纷进军中国,每逢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日时,全国各地的大小城市都会出现异常火爆的场面和景象。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生的群体,已经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肯德基里过生日了。
他们不知道长命锁,没见过八仙桌,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的脑海和记忆里越来越少了,有同学坦言:“我更喜欢西方节日中的那份轻松自由和快乐的气氛。
像春节这些节日,尽管有浓浓的亲情,但太正式,对我们来说没有诙谐和乐趣,不好玩。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句式变换1.下列句子句式变换后,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A. 原句:这本书的内容人人都说好。
改句:这本书的内容谁说不好呢?B. 原句:要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的宏伟目标,不光需要科技的力量,而且需要战略的眼光。
改句:要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的宏伟目标,不光需要战略的眼光,而且需要科技的力量。
C. 原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改句: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D. 原句:一个不可思议的能够理解宇宙的智慧生物,正是伟大的宇宙自己用纯粹的物质创造的。
改句:宇宙,它的伟大在于,它用纯粹的物质,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能够理解它的智慧生物。
【答案】 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句式之间的转换,答题时要注意,无论句式怎么转换,要看句子的意思有没有改变,重点注意两个句子之间哪些词语变了,这些词语有没有影响句意的表达。
本题中要特别注意肯定反问句表达否定意思,否定反问句表达肯定意思。
B 项意思发生变化,原句重点是战略的眼光,改句重点是科技的力量。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式变换能力。
根据语气的不同,句子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不同语气的句子可以表达大致相同的意思,但表达效果不同。
根据表达的需要,不同语气的句式可以变换。
注意句式的变换,其实只是句子形式的变化,它的意思不会发生变化。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盛夏,热浪滚滚,好似飓风扇动着烈火,大地也似在热浪中战栗。
繁枝伸向高空,仿佛要擎起整个沧穹。
根须深深扎入泥土,紧紧地拥抱着大地。
每一个叶孔都在悸动,拼命地呼吸着空气,吸收着阳光。
每一条叶脉都在沸腾,贪婪地shŭn吸着大自然的乳汁,为的是让秋的硕果更加甘甜。
烈火的洪波已经漫过了堤岸,但是别担忧,那未来的一切,正在这火的波涛中孕育。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画线的字注音。
shŭn________吸堤________岸悸________动(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擎起”中“擎”的意思是________。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句式变换1.下列对句子主干的提取正确的一项是()A. 郭老当年在游艇中伏案疾书的形象,又浮现在眼前。
——郭老浮现在眼前。
B. 满头白发的李老师总是兴致盎然地教我们写作文。
——李老师教作文。
C. 我不相信那些骗人的鬼话。
——我相信鬼话。
D. 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伟志向。
——鲁迅立下志向。
【答案】 D【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正确提取句子主干的能力。
分析句子,应先找出句子的主干,然后再找出各自的附加成分。
所谓“主干”,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指单句的主语、谓语、宾语的中心语。
A项的主干应为“形象浮现在眼前”;B项的主干应为“李老师教我们写作文”;C项的主干应为“我不相信鬼话”。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提取句子主干能力。
解答此题,学生要掌握汉语句子成分的知识,弄清句子的主干是指一个句子的主要成分,一般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几个部分,提主干就是提句子的主谓宾成分,不涉及定状补,要注意,主谓短语做宾语时,提主干时要全部保留。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
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早都给别人定下了。
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dɑo起来。
母亲便宽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
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遏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
(1)给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气恼________②絮dɑo________③装模作样________(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文中“宽慰”的意思是:________。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答案】(1)nǎo;叨;mú(2)遏力;竭力(3)宽解安慰(4)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难道有留用的道理吗?【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的把握;(1)①“气恼”的“恼”应读“nǎo”;②“絮dɑo”应为“柳絮”;③“装模作样”的“模”应读“mú”。
部编语文中考语文句式转换归纳练习含解析一、初中语文试卷修改病句1.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①我们人类不仅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②芍药低垂,那是在吟诵着人生的轮回;候鸟迁飞,那是在诠释着四季的唯美;幼树抽芽,那是在展示着生命的勃发(。
,……)③所有的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④大自然的语言是不是很奇妙?仔细líng听,相信你会听懂大自然的心声。
(1)根据拼音写汉字。
líng________听(2)①句存在语病,请改正过来。
(3)选择正确的标点符号,填写在②句中的横线上。
(4)把“大自然的语言是不是很奇妙?”改为陈述句。
(5)你读懂过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联系生活积累,仿照画线句,再续写一个句子。
2.下面是某校黑板报上一则消息的摘录,有不少毛病,请选择4﹣6处(不超过6处)在原文上加以改正。
我校初三学生杨亮,在全市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并受到评委的赞赏。
今年十五岁的杨亮,人小志高,平时学习克苦,全面发展,各科成绩都超过90分以上。
他不但注重课外学习,而且十分重视课内学习,并且注意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据他的班主任:李老师介绍,在比赛中,杨亮同学流利的语言、得体的姿式、渊博的知识赢得了各位评委的赞赏。
3.下面这段文字在标点使用、语言结构、用词得体上各有一处不当,请加以修改。
林书豪的成功,首先得益于自身的努力。
人前的风光,源自背后的汗水。
娴熟的运球,投篮精准,都来自极端刻苦的训练。
即便是在联赛停摆,饭碗无着之时,他的训练也没有中断。
而来大陆做活动时,他问得最多的是能否解决训练场所、条件如何、离宾馆多远……当那些与他同样的角色沉醉于迷茫、焦躁、抱怨、无所事事的时候,林书豪每天都在信心十足的训练体能,聚精会神的“阅读比赛”。
天分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后天的勤奋,一切自然无从谈起。
4.下面文段中,第②③两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语文学习既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又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其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决胜”句式变换精讲精练句式变换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将句子由一种句式变成另一种句式的过程。
它可以以客观选择题的面目出现,也可以以主观表达题的面目出现。
(一)变换句式的基本要求:(1)变换句式一般是在同义句式中进行的,不管题目本身是否作出要求,变换后的句子一定都要保留原意。
为此,在具体操作中,与句式变换无关的文字可原封不动,必要时个别文字可以变动,如增、删、换、调等,但变动不要太多。
(2)每一种句式都有相对的同义句式,如长句与短句对应、主动句与被动句对应;整句与散句对应、常式句与变式句对应、口语句与书面语句对应等。
要按照相应的关系去变换句式,避免张冠李戴。
(3)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讲求句子的选择是为了收到理想的表达效果,属于修辞的范畴。
一般地说,修辞活动必须在合乎语法和逻辑的前提下进行,因此,在变换句式的同时,要注意语言的通顺生动合理,防止顾此失彼。
(二)变换和选用的原则:①不改变原意;②不能增删改变内容;③可增删个别词语;④注意层次及逻辑关系;⑤尽量避免重复,可用指代词简化。
(三)句式变换的方法:1.长句和短句的变换长句和短句是相对而言的,词语多、结构复杂的句子就是长句;词语较少、结构简单的句子就是短句。
长句和短句各有特点,表达效果也各有不同:长句能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致,使条理贯通、气势畅达,适宜于政论性的文章和在文学作品中描写自然景色、心理活动的内容;短句节奏短促、干脆利落、简洁明快、生动活泼,适宜于叙述性的文章,尤其适宜于表现紧张的气氛、激越的情绪、坚定的语气等。
(1)长句变短句。
长句变短句,首先要认清长句的特点。
长句的特点一般有三:—是修饰语(定语、状语)多,二是并列成分多,三是某一成分的结构比较复杂。
根据这些特点,我们还可以来用以下办法:①先抓住句子的主干,明确句子的中心、意思,然后抽出附加成分,将它们变成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短句。
例如: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巴尔的摩地方法院1987年5月30日裁决亚特兰大市一个生产据称“能使头发卷曲而发亮”的美发剂的制造商向一位使用该厂生产的美发剂而毁发毁容的妇女赔偿45万美元巨款。
这句话的主干是“巴尔的摩地方法院裁决一制造商赔偿巨款”,然后,我们把修饰成分按时间先后排列组合,这个长句就可变为下列三个短句:a.亚特兰大市一制造商生产了一种据称“能使头发卷曲而发亮”的美发剂。
b.一位妇女因使用这种美发剂而毁发毁容。
c.1987年5月30日巴尔的摩地方法院裁决该制造商向这位妇女赔偿45万美元巨款。
②抽出句子的主干,让并列的修饰语分别变成分句。
例如:把下面的长句改成几个短句,语序标点可变动。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抓紧进行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干部队伍的“四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打击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内破坏社会主义的犯罪活动,在认真学习新党章的基础上,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这五项工作。
可改为: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抓紧五项工作:进行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干部队伍的“四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打击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内破坏社会主义的犯罪活动;在认真学习新党章的基础上,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
③抽出复杂的修饰成分中的一部分,改为复句里的单句,再让其他的修饰成分分别作分句。
例如:在牧场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骑着枣红马,穿着蓝色蒙古袍,腰间系着豆绿腰带,身上背着红十字药箱的青年。
可改为:在牧场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骑着枣红马的青年,他穿着蓝色蒙古袍,腰问系着豆绿腰带,身上背着红十字药箱。
(2)短句变长句。
短句变长句的方法与长句变短句的方法相反,可先找出几个短句陈述的主要内容,再找出其共有的部分作为句子的主干,然后把几个短句中的其他内容变为长句里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修饰成分;或把短句中分别与中心语搭配的修饰成分合并在一起与中心词搭配。
例如:把下面的短句变成一个长句。
他们都是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怀有远大的理想而又德才兼备,他们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青春献给伟大祖国。
可改为:他们都是怀有远大理想而又德才兼备,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青春献给伟大祖国的应届毕业的大学生。
长句变短句或短句变长句时,应注意:句子内容不能省略,不能改变,可以调整语序,增删个别词语,不能有语病。
长句和短句的变换方法也适宜于单句和复句的变换。
因为长句变短句就是把原来单句中的修饰成分变成一个或几个句子,这些句子与原来句子的主干部分组合在—起,也就成了一种复句的形式;反过来,短句变长句,也主要是把复句形式的几个句子组成结构复杂的单句。
2.主动句、“把”字句和被动句的变换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实施者的句子叫主动句。
用“把”字将谓语动词支配的对象提到谓语动词前的特殊句式叫“把”字句。
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句子叫被动句。
它们三者之间根据表达的重点可以互相转换。
例如:①他打扫了房间。
(主动句,一般陈述。
)②他把房间打扫了。
(“把”字句,强调“房间”。
)③房间被他打扫了。
(被动句,强调“他”。
)构成“把”字句有四个条件:(1)“把”字句中的动词要有较强的支配性,也就是说这个动词要在意念上管得住“把”字后面的词语。
我们可以说“我把桌子擦了”,但不可以说“我把工作参加了”。
原因是“擦”的支配性比较强,“参加”的独立性比较强。
(2)介词“把”后面的词语,应该是一个确定的事物。
例如:“他买了许多菜”,就不能说成“他把许多菜买了”。
但是可以有这样的说法:他把菜也买了,把酒也买了。
(3)动词前后总有别的成分,一般不能只用一个动词,尤其不能是个单音节动词,至少要带上动态助词,或者是重叠动词。
例如,我们可以说“把书读了”,但不能说“把书读”。
(4)“把”字句中若有否定词或能愿动词时,否定词或能愿动词要放在“把”字组成的介词结构的前边。
可以说“你放心,我不会把他吵醒”,但不能说“你放心,我把他不会吵醒”。
运用被动句有三个条件:(1)“被”字句中的动词一定是及物动词,能够有比较强的支配宾语的作用。
例如,可以说“有办法了”,但不能说“办法被有了”。
“我打了他”可以改成“他被我打了”,因为“打”字是支配宾语作用强的及物动词。
(2)“被”字句的动词,一般不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动词,它的后面需要带时态助词“了”、“过”,或者带补语、宾语。
例如:①他终于被我说服了。
②他从未被打败过。
(3)“被”字句中,若有表否定或时间的副词以及能愿动词时,这些副词或能愿动词应放在“被”字前。
例如,可以说“这一桌菜不算多,能被我们吃掉”,但不能说“被我们能吃掉”。
3.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一般肯定句和单重否定句的互相转换比较容易,但要特别注意的是由肯定句变成双重否定句或否定的反问句时,千万不要把意思说反了。
例如:①科学发展至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围绕太阳转这个简单的事实。
(三重否定表否定,与原意相反,应去掉“不是”。
)②老一辈革命家无时无刻都在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
(“无时无刻”是把“无”字嵌进“时刻”一词中的,只能算一重否定,把“都”改成“不”才能构成双重否定,表达肯定意思。
)③难道能否认《红楼梦》不是一部很好的古典小说吗?(反问等于一重否定,三重否定还是否定,与原意相反,应去掉“不”。
)4.陈述句和反问句的变换陈述句变疑问词句必须变成反问句才能与原意相等。
反之,去掉加强反问的副词、助词,变问号为句号即可。
如:陈述句:这种主观主义的作风,还在许多同志中间存在着。
反问句:这种主观主义的作风,不是还在许多同志中间存在着吗?5.祈使句和疑问句的变换将祈使句改成疑问句时,首先要去掉表示祈求命令的动词,使原先的被祈使者成为切司对象,作主语。
然后,要在谓语中心词前面加上“能不能”、“可不可以”之类的词语向对方发问,最后将祈使句末尾的句号、感叹号改成问号。
把疑问句改成祈使句,就是把谓语中心词前的“能不能”、“可不可以”之类的词语去掉,然后加上表示祈求命令的动词,最后将句末的问号改成叹号或句号。
如:祈使句:请你不要再批评他了。
疑问句:你能不能不再批评他了?6.口语句式与书面句式的变换口语里经常出现而在书面语里较少出现的句式,叫口语句式;书面语里经常出现而在口语里较少出现的句式,叫书面句式。
这两种句式的主要区别是:口语句式的特点是比较短小,结构也简单,少用关联词语,它的修辞作用主要是活泼、自然;书面句式的特点是多用长句,结构较复杂,关联词语用得较多,有时沿用一些文言句式,它的修辞作用主要是严谨、周密。
此外,口语句式和书面句式在所运用的词语方面,也具有明显的风格色彩上的区别:口语句式大都由通俗的口语词组成;书面句式大都由文雅的书面语词组成。
下面是一段书面句式,若改成广播稿,这种口语句式有四处非改不可。
自从我省西部(a)地区发生强烈地震(b)以来,本市各界(c)对震灾(d)以后的人民生活十分关心,积极开展赈灾(e)活动,捐款累计(f)已逾100万元之巨(g)。
我厂原来已经捐款(包括已经捐赠衣服、物品折款(h)8万元),昨天又捐款2万元,这些钱物已经转送(i)到了灾区。
应改动的四处序号是:d、e、g、h(按:d和e是同音词,听起来容易混淆。
g和h含有书面语词,未能口语化)。
7.常式句和变式句的变换常式句是指正常语序的句子,变式句是指句子成分倒装的句子。
例如:①你怎么了?(常式句)②怎么了?你?(主谓倒装)③学生家长明天下午在会议室开会。
(常式句)④学生家长明天下午开会,在会议室。
(状语后置)⑤明天下午,学生家长在会议室开会。
(状语前置)⑥他吃了一个苹果,红的。
(定语后置)另外还有复句中分句一般次序和特殊次序的变换。
例如:①因果倒置:因为虫害严重,所以今年棉花减产了。
(常式句)今年棉花减产了,是因为虫害严重。
(变式句)②转折倒置:他虽然有病,但还是坚持学习。
(常式句)他还坚持学习,虽然有病。
(变式句)②条件倒置:无论天气多么恶劣,他总能按时到达岗位。
(常式句)他总能按时到达岗位,无论天气多么恶劣。
(变式句)8、整句和散句的变换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叫整句;相反,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叫散句。
整句主要是排比、对偶句等;散句主要是长句短句交错、非排比句、非对偶句等。
整句改为散句是将整句中重复使用的提示词去掉,使相关内容变为细小成分。
散句改为整句则要加上重复使用的词语,使之和相关内容构成整齐句式;或将句中不太整齐的并列部分修整,分别组合,变为排比句或对偶句。
例如:花园里开满了红、黄、白三色鲜花。
风儿一吹,犹如跳动的火焰、闪闪发光的金子和即将飘落到地上的雪花。
(散句)花园里开满了鲜花,风一吹,红的像火焰在跳动,黄的像金子在闪光,白的像雪花在飘落。
(整句)(四)句式变换应注意的问题:句式变换要求根据既定的表述目的变换句子的表述形式。
需要注意的是,句式变换只是变换句子的表现形式,不是变换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