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精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11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0青山处处埋忠骨》一. 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主要讲述了先驱毛泽东为了人民的幸福和祖国的解放,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最终安葬在青山绿水之间。
课文通过讲述毛泽东的事迹,教育学生学习先烈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先烈的伟大精神,从而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此外,学生对于课文中的某些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可能存在一定的陌生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毛泽东的事迹,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毛泽东等先烈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毛泽东的事迹。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体会到毛泽东等先烈的伟大精神,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等,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情感参与和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课文内容,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教具。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学习和掌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如播放相关的歌曲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朗读课文,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的大意。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精美教案(统编版)一、教学内容《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主要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为保家卫国,英勇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事迹。
课文通过对志愿军战士英勇事迹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事迹。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已学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抗美援朝战争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事迹。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对志愿军战士的敬佩之情。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事迹和爱国精神。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2.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事迹,培养爱国情怀和文学素养。
3. 教学重点: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事迹和爱国精神。
4.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学素养。
七、作业设计1. 课下阅读: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和意义。
2. 写作练习:以《我心中的英雄》为题,写一篇赞美志愿军战士的作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优质教案三篇《青山处处埋忠骨》主要讲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主席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优质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优质教案一1.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读顺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体会深受感动的(句子),感悟父亲的慈父情怀的毛主席的无私胸襟。
3.感受描写人物的(方法)。
1.感悟*主席常人的慈父情感和超人的无私胸怀。
2.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
1.教师准备:PPT课件2.学生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以及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1课时一、直接导入上周我们感悟到了*作为一个诗人的豪放与乐观,也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国家的气概。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7课,来感受那博大而深沉的父爱和他非比寻常的伟人胸怀。
1.揭题:青山处处埋忠骨师:一齐读课题,读《青山处处埋忠骨》师:谁能接下一句?(1)生接下句:何须马革裹尸还。
(2)初解诗意: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两句诗,然后(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生:这句诗的意思应该是说:“青山上到处都可以埋骨灰,何必要用马革裹着尸体运回家乡呢?”师引导:忠骨仅仅指骨灰吗?它还指那些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的忠义之士的骨灰。
在文中具体指的是生答:毛岸英烈士的骨灰。
原意: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3)教师介绍:其实在古代打仗的时候,牺牲了的将士会被其他同伴用马皮包裹尸体运回故乡,表明他们是用生命来报答祖国的,活着的人以此来纪念他们对祖国的贡献,彰显他们的忠心。
后来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那么毛主席借用这两句诗想表达什么意思呢?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读通读顺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看黑板,谁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优秀5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精选篇1)执教时间:20__年12月21日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8个生字,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体会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大的胸怀。
3、学习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过程:◆启动一、谈话引入新课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领略了领导人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
领导人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也是一们伟大的父亲。
这节课,我将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领袖的内心,去感受领导人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情怀。
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题,检查预习1、理解题目意思。
2、认读词句。
3、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师生互动三、理解课文内容1、文中讲到了三封电报,请用__标出每封电报的内容。
2、齐读第4自然段,学生交流有关毛岸英的成长经历和牺牲经过资料,体会得到这突入其来的噩耗,主席悲痛的内心,并用一个词概括主席此时内心的感受。
3、接着主席收到了第二封、第三封电报,这是两封意见分歧的电报。
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安葬还是葬在朝鲜,决定权在谁手里?主席是怎样选择的?默读5—7自然段。
这抉择过程,又可用一个什么词概括?4、经过艰难痛苦的抉择,主席在电文稿后写出了怎样的批示?齐读、理解批文诗句意思。
这一批示意味着什么?理解作出这一批示主席内心是何等的痛苦。
5、质疑:不能理解啊,毛岸英是领导人最挚爱的儿子,破格把他的遗体运回祖国安葬,让主席见儿子最后一面,这是合情合理的呀,主席怎么会这么批示呢?◆生生互动四、品读重点词句,升华感情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用心去体会,去感受,看读这篇文章最揪你心的是什么?把最揪你心的句子勾出来多读几遍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3、这些感人的地方就是细节描写。
学习细节描写方法,扩写课文最后一段。
4、交流写的话,学生互评。
五、总结升华在这以前,领导人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革命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年逾花甲的主席又失去了心爱的长子,哀莫大于老丧子,主席的心中是何等的悲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在床上辗转翻侧,泪水打湿了枕巾,但了却作出批示决然将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的异国他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军民英勇抗击日寇,无数英雄儿女为国捐躯的感人事迹。
本课通过讲述烈士们的英勇事迹,教育学生学习烈士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塑造方面仍需引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文中的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产生疑问,需要教师耐心解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讲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烈士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烈士们的英勇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情感,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烈士们的英勇事迹。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自主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背景,准备相关历史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英勇烈士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烈士们的英勇事迹。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烈士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课文中所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将这种精神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10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一. 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篇描写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的课文。
课文以毛泽东主席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哀思为主线,通过讲述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故事,展现了革命先烈们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革命历史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进一步了解革命先烈们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中革命先烈们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尊敬革命先烈、热爱和平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难点:体会课文中革命先烈们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烈们的伟大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2.情感教学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培养他们尊敬革命先烈、热爱和平的品质。
3.自主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及相关背景资料。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课文朗读录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革命先烈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革命先烈的了解,从而引出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
2.呈现(10分钟)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革命先烈们具有哪些品质?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革命先烈们的伟大精神。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青山处处埋忠骨》人教部编版 (6)
一、教学背景分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散文。
本文通过描写烈士陵园的青山、碧水、绿树,表达了对革命烈士的尊敬和缅怀之情,引导学生珍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并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主旨;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革命烈士的尊敬之情,激发学生爱国情
怀;
3.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
1.理解革命烈士的伟大精神;
2.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抽象词语和意境的表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通过展示烈士陵园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主题,激发学生思考。
2. 学习课文
学生跟读课文,教师解释生词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第二课时
1. 讨论
组织学生就“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2. 朗读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三课时
1. 默写与讲评
让学生默写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进行错误讲评。
2. 课文复述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复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革命烈士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学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一. 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本课通过讲述革命先烈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展现了他们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课文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重点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他们对于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课文中的一些细节和深层次的含义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理解课文中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和交流。
4.能够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能够理解课文中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和交流。
3.能够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感和节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革命先烈的具体事迹,让学生理解他们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青山处处埋忠骨》2.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3.教学卡片:革命先烈的图片和事迹4.教学课件:课文内容、词语和句式的解释和示例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革命先烈的图片和事迹,引导学生回顾对革命先烈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感和节奏。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讲述先烈的英勇事迹,教育学生学习英雄,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本课内容丰富,情节感人,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课文了解英雄的事迹。
但部分学生对于文中的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展示课文内容,方便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和理解课文。
2.生字词卡片:帮助学生巩固生字词。
3.PPT或其他教学辅助材料:用于展示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报,展示课文标题《青山处处埋忠骨》,引导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标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在朗读过程中,注意停顿、重音和语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人教版(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描写先烈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他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本课篇幅较长,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教学本课,旨在让学生感受先烈的伟大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感悟先烈精神等方面,仍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此外,学生对课文中的某些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可能不太了解,需要在教学中加以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课文的叙事线索;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先烈的伟大精神,培养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课文的叙事线索;感受先烈的伟大精神。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某些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课文中情感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先烈的伟大精神。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自主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合作探讨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录音,以便于学生跟读和模仿。
2.相关资料: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资料,以便于学生了解和补充。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人物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人物都是先烈的代表,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内容及背景;–掌握本文的主要词语和句子;–能够初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培养思维敏捷、逻辑清晰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主要词语和句子,初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描绘的主人公情感,感受作者对烈士的敬仰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放映有关烈士抗战的影片,让学生感受烈士事迹的伟大,并引导学生讨论有关英雄和烈士的话题。
2. 预习(10分钟)请学生先阅读课文内容,从标题入手,让学生猜想《青山处处埋忠骨》可能讲述的主题,了解主题后再阅读全文。
3. 阅读(15分钟)学生朗读全文,教师逐段讲解,分析生字词语,让学生掌握词义。
让学生试着复述全文。
4. 感悟(15分钟)通过问题直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发散思维,谈谈自己的感受。
5. 课文分析(15分钟)对课文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6. 小组讨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以及课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7. 典故解读(10分钟)解释文中典故,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
8. 总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要点,回顾课文的主题和内容。
四、课后作业1.默写课文重点句子;2.小组讨论烈士精神的内涵;3.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为题写一篇感想,展示对烈士的敬仰之情。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感受到烈士的伟大精神,培养爱国情感,提升语文素养。
新统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优质精品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讲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到先烈们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但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事件和词汇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课文中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可能缺乏深刻的体会,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
2.难点:对课文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体验课文中先烈们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教学卡片和词汇表。
4.写作纸张和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情感氛围。
然后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先烈们的语气和情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_优秀教案1一. 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篇描写革命先烈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感人故事。
文章以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教育学生,使他们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精神风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感悟文章中的情感。
但部分学生对于革命历史知识了解不多,对于课文中的某些概念和事件可能存在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革命先烈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结构。
2.难点:深刻理解课文所表现的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体会课文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视频:准备相关革命历史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革命先烈的事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视频资料,引入革命先烈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情感。
然后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青山处处埋忠骨》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课以先烈的英勇事迹为主线,展现了先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而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风貌。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其中大意。
但在文本细读、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引导方面仍需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先烈的英勇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本中提炼信息,进行有效推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先烈的英勇精神,培养爱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先烈的英勇事迹。
2.难点:文本细读,情感体验,价值观引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先烈的英勇精神。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用于学生跟读、欣赏。
2.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先烈的英勇事迹。
3.相关资料:用于拓展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封面,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跟读课文,感受课文语言的韵味。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描绘的景色、人物和事件,体会先烈的英勇精神。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文中人物的语音、语调。
教师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提高朗读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
部编版(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为题材,通过讲述革命烈士毛泽东在革命斗争中的申请书事件,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革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和感悟课文中的情感。
但对于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部分学生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并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结构和层次。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激发爱国情感,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结构和层次。
2.难点:感悟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激发爱国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视频。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课件。
3.革命烈士的事迹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课文讲述的是谁的事迹,发生在什么时代,为什么值得纪念。
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课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如“青山处处埋忠骨”、“革命者”、“申请书”等。
让学生说说这些关键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优秀3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1、了解中国近代史。
2、相应课件。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
二、导入课文。
出示x少年时所作的诗:▲幻灯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zhǐ)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自由读。
2、你读明白,x当时有怎么样的志向?提名说——学成名,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任何地方都可以埋自己的尸骨,这是何等的豪情呀。
(这首诗是少年x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理解了这首诗,再读,我相信你一定会更加豪情万丈!3、x很善于用诗词表情自己的宽阔的胸襟和内心丰富的情感。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如此,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x作为诗人和的风采。
不过,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x的情感世界。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读写本课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拟定、锻炼、情不自禁”等1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文中表现毛泽东悲痛的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课文中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伟大意义,了解毛岸英个人及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实情实景。
2、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在《长征》中,毛泽东藐视一切困难,积极乐观的胸怀,令我们敬佩不已,无限敬仰。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毛泽东为题材,讲述了毛泽东对英勇牺牲的烈士的深切悼念和对事业的坚定信仰。
课文通过描绘毛泽东为烈士们送葬的情景,展现了毛泽东对烈士们的敬意和对事业的忠诚。
这篇课文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旨在培养学生对先烈的敬仰之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课文的内容。
然而,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可能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精神有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同时,学生对课文中的情感描写和人物形象可能有一定的理解难度,需要教师通过细致的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毛泽东对烈士们的深切悼念和对事业的坚定信仰,培养对先烈的敬仰之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描写和人物形象,体会到毛泽东对烈士们的敬意和对事业的忠诚。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2.情感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培养对先烈的敬仰之情。
3.互动教学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烈士图片:准备一些烈士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烈士的伟大和崇高。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青山处处埋忠骨》一. 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为素材,通过讲述革命烈士的动人事迹,教育学生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德育价值。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用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
3.小组讨论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革命先烈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并对其进行讲解和分析。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课文中所体现的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并尝试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讨论成果,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进一步了解课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文主要讲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了,毛主席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的遗骨是否归国安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
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培养。
围绕本单元“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要素,本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走进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同时,注重方法迁移,先是“扶”着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丧子之痛”,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自学,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抉择之痛”。
运用读读、画画、议议、写写等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读、议、写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掌握写人的方法,在反复朗读中进入文中情景。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制作相关课件。
2.搜集毛主席的相关资料和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抗美援朝资料;了解毛主席的亲人为革命献身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1.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2.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了解背景1.导入:同学们,在历时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在这三年里,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比海还深的情谊;在这三年里,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保家卫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永远长眠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大家看大屏幕,这就是位于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巍巍青山里,长眠着我们可敬、可爱的志愿军战士。
2.课件出示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引导学生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利用学生课前了解的背景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名句为题的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
设计意图:介绍历史背景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引出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为后文的理解埋下伏笔。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教师检测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1)检测字音。
课件出示:彭、拟、谋、赴、殊、踌、躇、黯、革。
教师相机强调:“拟”的读音为nǐ,“殊”的读音为shū,“踌躇”的读音为chóu chú,“革”读二声gé。
(2)检测词语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拟定高瑞欣损失锻炼眷恋奔赴搞特殊尊重签字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读词语。
再提出不懂的生词,全班讨论解决。
3.指名读文,检测课文朗读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把课文读通顺、流利,掌握生字和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大意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同桌互相交流每一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
3.全班交流。
教师要点拨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第一部分: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写志愿军司令部请示是否运回岸英的遗骨,而朝鲜方面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面对两种选择,毛主席心里充满了矛盾,最后做出了将爱子安葬于朝鲜的决定。
第三部分:写毛主席强忍悲痛,在电报记录稿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4.小结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概括,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设计意图:此环节进行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理清课文层次,并学会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书写生字,多样练习1.出示本课会写字:彭、拟、谋、瑞、损、锻、炼、眷、赴、搞、殊、尊、签、革。
2.指名认读生字。
3.形近字组词练习。
⎩⎨⎧谋( )媒( ) ⎩⎨⎧拟( )似( ) ⎩⎨⎧锻( )缎( )⎩⎨⎧炼( )练( ) ⎩⎨⎧搞( )稿( ) ⎩⎨⎧赴( )赵( )4.学生独立观察生字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哪些生字比较难写,然后进行交流。
5.教师相机指导,强调书写要点。
锻:整个字要写得紧凑一些。
“段”右上角是横折弯。
炼:左窄右宽。
“火”做偏旁时,捺变成点;右边不是“东”。
眷:撇、捺要舒展,盖住下边的“目”。
尊:要注意字整体上的平衡。
6.学生书写生字、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7.投影展示评议。
设计意图:落实生字和词语的书写,提高书写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对生字的掌握。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教学1.回顾主要内容: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课文先讲了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的悲痛心情。
又讲了毛主席最后做出了将爱子安葬于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最后他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2.交代本节课学习目标:抗美援朝爆发后,新婚不久的年仅28岁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可谁能想到,他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透过细节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教师出示课文题目,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复习课文的主要内容,交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在明确了目标后,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为高效学习做准备。
二、品析细节,感受丧子之痛1.自读课文第一部分,勾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
2.小组里交流:哪些语句令你感动?你体会到了毛主席怎样的内心世界?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全班汇报。
要给学生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不可频繁提问,相机点拨就好。
句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1)抓住“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体会毛主席内心巨大的悲痛。
(2)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毛主席可能在想什么?你能想象他的心理活动和神态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3)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是长还是短?(4)创设情境引读。
师: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比一个月还要长——生: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师: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真是度日如年哪——生: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句2: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语言描写:从“岸英!岸英!”的重复话语中,可以看出毛主席在心中不停地呼唤着儿子的名字,那该是多么悲痛啊!(2)动作描写:你知道“喃喃”的意思吗?从“情不自禁地喃喃着”可以看出什么?(3)神态描写:从“紧锁的眉头”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4)指导朗读,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好“喃喃着”。
4.小结:一个小动作,一句重复的语言,一个神态,都可以让我们体会到毛主席内心的万分悲痛。
5.创设情境引读。
师:噩耗传来,让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悲痛不已——生: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师:老来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六旬的毛主席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生: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师:更何况岸英已是毛主席一家为中国革命牺牲的第六位亲人了,他怎能不肝肠寸断呢——生: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师:此时此刻,老人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去苏联留学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像去农村锻炼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师:此时此刻,老人的眼睛模糊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生:“岸英!岸英!”师:此时此刻,老人多么希望岸英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亲切地唤着“爸爸”,他哽咽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生:“岸英!岸英!”师:可是,岸英再也不可能回来了,他再也唤不回心爱的儿子了。
6.总结方法。
(1)回忆刚才我们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毛主席内心巨大的悲痛的。
从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到毛主席的巨大的悲痛。
(2)小结:抓住这些细节描写仔细揣摩,可以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将这种体会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体会毛主席丧子的悲痛。
通过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来体会情感。
小结的环节设计更能促进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总结,提高学习能力,从而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
三、自主揣摩,感受抉择之痛1.课件出示秘书口述的电报内容:“朝鲜方面向主席表示慰问,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2.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毛主席面临着痛苦的抉择。
你能体会到毛主席的内心情感吗?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学习方法,通过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在感受深刻的地方进行批注。
3.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抉择之痛。
句1: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1)圈出描写毛主席此时动作的词语。
(“不由自主地站”“仰起头”“望着”)(2)从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3)再看看对毛主席的神态描写,你看到毛主席的目光了吗?你体会到了什么?(从“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可以看出:毛主席失去儿子的巨大痛苦,对儿子的无限眷恋,渴望再一次见到儿子的强烈愿望。
)(4)但是,毛主席此时此刻却“强忍着心中的悲痛”,你体会到了毛主席怎样的情怀?(毛主席也是常人,有着跟普通人一样的丧子之痛,但是又有着极大的意志力。
)(5)指名读。
句2:“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1)出示两种想法,请学生谈谈体会。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
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①体会父子情深。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主席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相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这个要求作为主席是能做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
父子情深在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中袒露无遗。
②体会伟大情怀。
毛主席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搞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的遗骨安葬于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
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2)还有哪个词语表现了毛主席从大局考虑问题?(从“打消了”可以看出毛主席的伟人的宽阔胸怀。
)(3)小结:心理描写的再现,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
这一部分中对于毛主席的心理活动就刻画得非常真实和细腻。
(4)创设情境,教师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