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1)
- 格式:docx
- 大小:19.46 KB
- 文档页数:6
端午的鸭蛋(节选)汪曾祺①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
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
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9、下面没有体现高邮咸蛋特点的句子是()(2分)A、高邮出双黄鸭蛋,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B、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C、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D、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10、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你对下面诗句含义的理解。
(3分)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我的理解:11、选文的语言很有特色。
《端午的鸭蛋》阅读理解
嘿,朋友们!咱今天要来聊聊《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
你们知道不,这篇文章就像是一个藏满惊喜的小盒子,等你去打开!
文章一开头啊,那简直就是把你直接拉进了那个充满端午氛围的世界里。
比如说,作者写端午的各种习俗,哎呀,就跟咱自己经历过似的。
“可不就是嘛,咱小时候过端午不也这样嘛!”就好像你能闻到那粽叶的清香,看到那热闹的龙舟比赛。
然后呢,重点来了,鸭蛋闪亮登场!作者写那鸭蛋的样子,那叫一个生动啊!“哇,那鸭蛋圆溜溜的,泛着好看的光呢!”这描写绝了,让你感觉那鸭蛋就在眼前。
你再想想,文章里说那鸭蛋的吃法,什么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还可以和豆腐一起拌着吃。
哎呦喂,读到这儿,我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这不就是咱记忆中的味道吗!”
文章里还写了鸭蛋的各种特别之处,什么蛋黄流油啊,蛋白细腻啊。
就好像在告诉你,这可不是普通的鸭蛋呀,这是带着端午独特印记的宝贝!
咱来跟其他文章类比类比啊,有的文章干巴巴的,哪有这么有趣。
这《端午的鸭蛋》就像一杯香醇的酒,越品越有滋味。
咱再想想,作者写这篇文章,不就是想让咱记住这些美好的东西嘛。
咱们读了,不也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端午情嘛。
我觉得呀,这篇文章真的太有意思了,让咱们对端午这个传统节日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情。
读了它,咱就好像回到了那个充满欢乐和温馨的端午节呢!。
《端午的鸭蛋》阅读附答案端午的鸭蛋鸭蛋是端午节期间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每年到了端午节,人们都会蒸鸭蛋、煮鸭蛋或制作成粽子。
那么,为什么鸭蛋在端午节如此重要呢?这篇文章将为你揭开端午的鸭蛋之谜。
起源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传说,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屈原的故事。
据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他为了救国不顾一切,最终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的五月初五都会举行划龙舟和吃粽子的活动。
而鸭蛋在端午节中的地位,则源于另一个传说。
相传,在屈原投江之后,当地的百姓们用粽子、鸭蛋和五色丝线投入江中,以防止鱼龙鳖蛇吃掉屈原的尸体。
后来,这种习俗逐渐发展成为了现在吃鸭蛋和制作粽子的传统。
鸭蛋的意义鸭蛋在端午节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方面它象征着“安邦宁国”的寓意。
古人认为,鸭蛋的形状像一个圆球,代表着团圆和和谐。
而鸭蛋的蛋壳是灰色的,与岁月的沉淀相似,寓意着平安和稳定。
因此,人们在端午节食用鸭蛋,希望家庭幸福美满,国家安定繁荣。
另一方面,鸭蛋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着丰富多样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鸭蛋常常被用来祭祀神灵,表示人们对神灵的敬仰和祈福。
此外,鸭蛋也被视为一种吉祥的象征,人们相信食用鸭蛋可以驱邪避凶,带来好运和好健康。
鸭蛋的制作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采购新鲜的鸭蛋,并用不同的方式加工制作。
最常见的就是蒸鸭蛋,将鸭蛋放入蒸锅中,用大火蒸熟后取出,鸭蛋的内部会呈现出黄白分明的层次感。
蒸鸭蛋食用时,可以加入适量的盐和花椒粉,增加口味。
另外,还有一种制作鸭蛋的方式是煮鸭蛋。
将鸭蛋放入锅中,加入足够的水,煮沸后改用小火慢慢煮熟,这样煮出来的鸭蛋口感更加绵密。
此外,鸭蛋还可以和糯米一起制作成粽子。
粽子是一种传统的中国食品,用竹叶包裹,内有糯米、鸭蛋、肉类等馅料,既美味又营养。
制作粽子时,先将糯米用水浸泡,然后加入调料和馅料,用竹叶包裹成锥形,大火蒸煮即可。
答案揭晓鸭蛋在端午节中的重要性,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习俗的象征,但其实鸭蛋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间传说。
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课文原文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课文原文端午的鸭蛋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系百索子。
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
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
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贴符。
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
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喝雄黄酒。
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
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
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
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
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端午的鸭蛋》课文家乡的端午, 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系百索子。
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 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 洗脸时沾了水, 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
丝线缠成小粽子, 里头装了香面, 一个一个串起来, 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
红纸剪成五毒, 贴在门坎上。
贴符。
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 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 还有两把小纸扇。
符送来了, 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 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 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
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 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 放黄烟子。
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 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 而是雄黄。
点着后不响, 只是冒出一股黄烟, 能冒好一会。
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 说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点了黄烟子, 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 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 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 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 其余的都记不清, 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 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
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 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 而且, 苋菜、虾、鸭蛋, 一定是有的。
这三样, 在我的家乡, 都不贵, 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 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 回答之后, 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 必用纸条特别标明: “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 但不如高邮的多, 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 里面圆圆的两个黄, 使人惊奇不已。
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课文原文端午的鸭蛋家乡的端午,特别多风俗与外地一样、系百索子。
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贴符。
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城隍庙的老道士依然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
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不?喝雄黄酒。
用酒与的雄黄在小孩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特别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
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
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能够熏五毒。
小小孩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因此我们那儿的小孩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
只是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因此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您们那儿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能够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事实上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快乐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只是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与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端午的鸭蛋上课教师:李琼时间:2015年4月8日教材分析:本文所在的单元主题是民间文化,旨在让大家关注民俗,了解各地民风民俗和民间艺人轶事。
就本文而言,要具体地体会作者用平实的笔触记录地平实生活中的诗意之美和动人底蕴。
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2、品味本文平淡质朴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体会鸭蛋中包含的作者的故乡情结,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教学过程一、导入1、这几年,在秭归每年都要进行划龙舟比赛,你们知道这是在什么时候?(学生答)2、那么我们这里过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呢?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蛋……),生1(大声抢答):吃粽子!生2:就知道吃!还有呢,插艾,我奶说能避邪,还驱蚊。
哦,还有,我奶还用艾草给我缝香包。
生3:赛龙舟师:说得没错。
南方地区端午多赛龙舟,而北方地区缺水,河流不多,而且端午时节,气温水温仍然很低,不适宜下水玩乐。
师:我们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是吃粽子、插艾草。
而有的地方端午习俗多的很呢。
今天咱们就去见识见识江苏高邮的端午节都有什么风俗习惯。
先请大家来认识一下作者,读一下注释1(生读注释)师:汪曾祺,江苏高邮人,可见,这篇文章正是写他家乡的端午节。
上课前就给时间让大家预习了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老师想检查一下你课前预习的收获(关于作者、关于课文),你能帮忙介绍吗?教师对学生掌握情况做评价。
3.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
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二、走近作者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
文风闲适自由,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自读课文: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端午的鸭蛋》课文原文哎呀,说起这端午的鸭蛋,那可真是个让人回味无穷的事儿。
你想象一下,端午节那天,家家户户门上挂着艾草,厨房里飘出阵阵粽香,还有那藏在篮子底下,等着给你惊喜的鸭蛋,嘿,那叫一个温馨,一个地道!一、端午习俗多,鸭蛋情意长咱们先说说这端午的习俗。
赛龙舟、挂艾草、吃粽子,这些个传统项目,大伙儿耳熟能详。
但今儿个,咱们得把聚光灯打在鸭蛋上,看看它如何在端午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1.1 鸭蛋里的家乡味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前夕,奶奶就会开始忙活着腌鸭蛋。
她老人家说,这鸭蛋得挑新鲜的,个大壳硬,腌出来才油汪汪的,好吃!那时候,我总觉得这鸭蛋不过是餐桌上的小菜一碟,现在回想起来,那里面藏着的,可都是家乡的味道,亲情的温度啊。
1.2 童趣与鸭蛋的不解之缘小孩子嘛,总是对啥都好奇。
我们那会儿,就喜欢拿着鸭蛋玩“碰蛋”的游戏。
谁的鸭蛋先破了皮,谁就输了,得乖乖地把自己的鸭蛋贡献出来。
那时候的欢笑,现在想起来还能暖到心窝子里去。
二、鸭蛋的华丽变身可别小看这小小的鸭蛋,经过腌制,它可是能华丽变身的。
2.1 咸香四溢的秘制鸭蛋奶奶腌的鸭蛋,那叫一个绝!蛋白嫩滑,蛋黄油亮,咸淡适中,吃上一口,满嘴生香,简直能让人把舌头都吞下去。
那时候的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剥开蛋壳,生怕错过那一口美味。
2.2 餐桌上的点睛之笔端午节的餐桌上,鸭蛋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员。
无论是搭配白粥,还是作为粽子的佐餐,它都能完美融入,给这顿节日大餐增添一抹亮色。
2.3 鸭蛋的多样吃法除了直接吃,鸭蛋还有好多种吃法呢。
比如切成丁,和豆腐、青蒜一起炒,那味道,鲜美得让人直舔嘴唇。
还有啊,用鸭蛋黄做的月饼、汤圆,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三、鸭蛋背后的文化意蕴其实啊,这端午的鸭蛋,不仅仅是一种食物那么简单,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3.1 寄托思乡之情对于很多在外漂泊的人来说,端午的鸭蛋就是一份思乡的寄托。
每当吃到那熟悉的味道,就能勾起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思念。
端午的鸭蛋阅读参考答案端午的鸭蛋阅读参考答案《端午的鸭蛋》是由汪曾祺所写的散文,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小编帮大家整理了该文的阅读答案,方便大家对文章有进一步的了解。
《端午的鸭蛋》课文原文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系百索子。
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
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
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坎上。
贴符。
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
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
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
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
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
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
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课文原文在家乡,端午节的许多风俗和其他地方一样。
其中包括系百索子,用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掉色,洗脸时会在手腕上留下红绿相间的印记。
还有做香角子,用丝丝缠成小粽子,里面装着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此外还有贴五毒,用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还有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据说可以避邪。
喝雄黄酒也是一种风俗,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许多地方都有这个风俗。
还有一个独特的风俗是放黄烟子,黄烟子是一种炮仗,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
将其点燃后,会冒出一股黄烟,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会用它在板壁上写虎字。
此外,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其中包括炒红苋菜、油爆虾和咸鸭蛋。
这三样在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都吃得起。
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以出产高邮大麻鸭而闻名。
由于鸭子数量众多,因此鸭蛋也十分丰富。
高邮人擅长腌制鸭蛋,尤其是咸鸭蛋,因此高邮的咸鸭蛋名声在外。
每当我在苏南或浙江等地提到我的家乡时,人们总会敬畏地说:“哦,你们那里出产咸鸭蛋啊!”在上海的腌腊店里,也可以买到咸鸭蛋,但是他们会特别注明:“高邮咸蛋”。
此外,高邮还以出产双黄鸭蛋而著称。
虽然其他地方也有双黄鸭蛋,但高邮的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地方,可以批量销售。
虽然双黄鸭蛋的味道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切开后两个圆圆的蛋黄让人惊叹。
但是当我听到异乡人称赞高邮的鸭蛋时,我并不感到高兴,好像我们那个贫穷的地方只能出鸭蛋一样。
但是高邮的咸鸭蛋确实非常美味,我曾经走过很多地方,吃过很多鸭蛋,但和我家乡的咸鸭蛋完全不能相比。
XXX在《随园食单小菜单》中提到了“腌蛋”,他的《食单》中很多菜的做法都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
但是他在《腌蛋》这一条中提到,高邮的咸蛋质地细腻,油脂丰富,是高文端公最喜欢的食品之一。
在宴会上,先夹取一些以敬客,然后放在盘子中。
最好是带着鸭蛋壳切开,同时食用蛋黄和蛋白;不要只吃蛋黄,否则味道不全,油脂也会散失。
《端午的鸭蛋》 1教学目的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苋菜(xian4)籍贯(ji2)硝药(xiao1)、腌腊(yan1)络子(lao4)大襟(jin1)车胤(yin4)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
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
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家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法与学法思路: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以“兴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品评——拓展学法: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拓展反思教学过程一、读诗导入首先大家看这两句诗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1、请你们猜猜这两句诗写的是哪一节日?何以见得?明确:端午节。
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
2、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
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板书课题《端午的鸭蛋》。
二、作者简介谁能帮老师介绍一下汪曾祺吗?汪曾祺 (1920? 1997),江苏高邮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 成就,发 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2003 年被评为国家优秀短篇小说。
著有 散文集《汪曾祺 自选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生字词自学的情况。
1、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沧海(c a g )门楣朱砂e (i s苋菜)(xi d 、腌咸蛋( a 鸭蛋络) B 子( I 小粽子( z o d、大襟(j n ng )② 把下列词语相对应的意思用线连起来肃然起敬 -- 没有人能够说明它的奥妙,使人不明白。
囊萤映雪一 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曾经沧海难为水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2、放声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字词掌握的很好,那对课文内容了解多少呢?大家看课文题目, 呢? 板书:端午的风俗一一家乡的鸭蛋一一端午的鸭蛋3、 自读课文,了解风俗过渡:那么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呢?较为独特的是哪个? 自读课文第一段,找出作者家乡端午的风俗。
讨论明确:外地一样的: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 喝雄黄 酒” 较为独特的:“放黄烟子”吃“十二红”两种。
(板书)教师小结:七种风俗,娓娓道来,精彩纷呈,显现了乡土生活的多姿多彩。
其中作者对鸭蛋更是情有独钟,那么作者家乡的鸭蛋到底是怎样的?它能给作者 带来怎样不一样 的快乐呢?4、 听读课文,欣赏鸭蛋请听 2-5 段朗读,完成下列问题( 1)请大家用“好一个 _______________ ■勺高邮鸭蛋!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 句式说一段话,来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感(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
小组合作,选代表发言 明确 : ① 名声远播 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板书(名声) ② 与众不同 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③ 令人惊喜 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④ 历史悠久(“老品牌”、“老字号”)袁枚的《随园食单 ?小菜单》就有了记载。
⑤ 质细而油多 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板书(特色)⑥ 吃法多样除了 “可以带壳切开吃” “可以用筷子挖着吃” “竟然可以和豆腐 炒着 吃。
⑦色彩鲜艳 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 2 ) 那么,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 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硝药( xi a o ) 门槛( k?n ) ) 橱柜( ch u 掉色( sh?i 纽扣( ni u ) 城隍庙 ( hu a ng ) ) 练囊 ( n a ng ) 系白索子 (j )i莫名其妙 -- - 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想想作者会 写什么明确:①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勤劳能干)。
②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
”有点爱屋及乌了吧!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
⑤“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
实际上认为高邮不仅出鸭蛋,还有那么多心灵手巧的勤劳能干的高邮百姓,自豪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小结:作者一提起家乡的鸭蛋,就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
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5、品读课文,感悟情致过渡:说起“故乡情结” ,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
因而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
你认为有趣在哪儿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4、5两段,划出你认为有趣的句子。
回答:作者讲了端午的鸭蛋的哪些趣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 “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
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
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
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板书:挑、装、挂、吃、玩)四、再读课文,品味语言过渡:作者是带着赞美,自豪,怀恋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
那么作者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本文的语有人说:汪曾祺的语言如同水中磨洗过的白石子,干净圆润清清爽爽。
他的语言魅力得益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完美化合。
汪曾祺能将精练的古代语言词汇自然地消融在文本中,又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中吸取甘美的乳汁,兼收并蓄,克刚化柔,扫除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独创一种新文体。
令人一读之下而悠然神往。
汪曾祺那信马由缰干净利索的文字,淡而有味,飘而不散,有初发芙蓉之美,可谓俗极,雅极,炉火纯青。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2-5 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爱的语句,并说说理由,仔细体会汪曾祺行文的语言特色。
讨论明确:1、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指导:善于用短句,一句一断,给人一种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
一句话,字数少,阅读就不会有急促的感觉。
相反,感觉会很平缓,悠闲。
加上与长句的交叉运用,从而产生一种和谐回旋的美感。
真正有一种平淡而有诗意的感觉。
2、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指导:均是十分朴素的大白话,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
且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3、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指导: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
实际上认为高邮不仅出鸭蛋,还有那么多心灵手巧的勤劳能干的高邮百姓,自豪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4、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指导: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5、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
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指导: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6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指导: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
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
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7、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一要挑淡青壳的。
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指导:平淡而有味。
生活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其中家乡的分量永远是最重的。
诗意的轻松中流露出作者对家乡无限的热爱。
8、一般是敲破空头” “白嘴吃也可以” 指导:“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小结:汪曾祺先生真的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
诚如他自己所言,他语言追求的是:平淡质朴而有味,熔方言、口语、书面语、古汉语于一炉,在平实,自然之中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
能够运用语言的造型,有淡淡的幽默,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下面让我们一起轻声朗读2-3 段,再次品味一位汪曾祺先生的语言魅力。
五:拓展延伸过渡:家乡的鸭蛋确实很好,但童年的生活更让人怀念。
故乡的水土更难以忘怀,端午的风情更让人留念。
汪曾祺正是写下了这种对传统节日,传统民俗,传统文化,既往生活刻骨铭心的记忆。
可惜的是许多民俗风情已经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
那么同学们你是如何看待这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现象的呢?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传统的端午佳节。
然而我们这个的传统节日,韩国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2005年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你对此有何看法?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中国该如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想想咱们中国人自己的节日有哪些?保护好自己的节日是不是我们的责任学生交流。
看看我们自己,一提起吃就是肯德基,一提起穿就是耐克,一提起节日首先想到的就是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再对照对照作者,有谁今天还这样虔诚地吃鸭蛋?有谁把端午吃鸭蛋还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有谁还在一年之中早早地期待着端午节幸福地到来?我们要深深的爱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