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3.70 MB
- 文档页数:46
第19课时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识记20世纪50~7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70年代的经济“滞胀”与“混合经济”、福利国家、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新经济”的出现;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改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掌握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的经济发展历程,分析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2.通过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及新变化的学习,努力学习、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学习的重点是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概况及其成因;学习的难点是认识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利用教材和相关史料,提高归纳、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思考讨论西方福利制度的利弊,提高全面、客观分析历史现象,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及原因,懂得分析历史现象要透过表象看到本质,懂得多角度分析问题。
1.通过介绍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提问:这项重大的科技活动是谁主导的?二战后的美国为何有实力从事如此庞大的、耗费巨资的工程?这体现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哪些方面的新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2.本课的重点是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关键是“变”“新”,概括为经济政策的新调整、社会政策的新变化、经济运行机制的新变化。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发展(1)时间: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2)理论: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①经济理论。
(3)表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4)结果:取得了一定成功,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调整(1)原因: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②”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
(2)措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第19课。
该单元意在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面貌,共有四课内容,分别是: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即四个要点:一是讲述二战后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态势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以及伴随冷战发生和发展,国际格局从两极逐渐走向多级的演变;二是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种种的新变化,三是社会主义国家经历了发展与曲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四是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与发展中国国家的发展。
本课位于本单元的第二课,与第20课和第21课呈并列关系。
教学目标:1.通过文字材料、图表、图片等史料创设情境,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运用唯物史观解释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辩证看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等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2.通过问题探究,理认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实质,解马克思的“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思想,从而提升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3.习得从文献、表格等不同类型的史料中提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习得用辩证唯物主义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有哪些重要的新变化难点:1运用唯物史观解释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各种新变化的内在联系。
2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发展,以及其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的现象。
教学过程:一、环节一:导入新课展示二战刚结束及二战后重建的英国、美国和日本的相关图片。
让学生思考:是什么灵丹妙药让资本主义国家从废墟萧条走向恢复繁荣?(设计意图:通过强烈反差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知欲。
)环节二: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表现1.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通过展示资本主义发展的时间轴引入第一个子目。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一、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第三产业、“新经济”的概念。
能够运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措施来理解战后出现的新变化;通过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评价,培养学生用一分为二的史学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用多媒体显示二战后留下的垃圾和废墟。
在满目疮痍的氛围中,问“如何重建家园”,导入新课。
采用“回顾昨天、把握今天、展望明天”的思路展开教学,通过对“昨天”的回顾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好历史知识点,以“今天”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以“明天”的思辩延伸展望历史的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的脉搏。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调整的分析,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从而正确看待国家政策的调整。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应对世界的新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动力。
二、重难点
重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干预经济,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难点:如何全面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单项选择题1.二战后,发达国家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原因有()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惨痛教训②“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③凯恩斯主义的盛行④罗斯福新政的影响A.①②③ B.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这表明() A.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B.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C.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D.私人经济依附于国家3.戴高乐曾说:“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
”据此,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做法是()A.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B.实行国有化,建立国有企业C.进行福利改革,保障劳动者利益D.大力革新技术,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4.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其主要背景是()A.二战导致经济衰退B.出现“滞胀”现象C.“福利国家”的建立D.“新经济”出现5.“政府应该用税收手段把富人的收入再次分配给穷人。
”这一主张属于()①平均主义②“福利国家”制度③民生主义④凯恩斯主义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6.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D.改变资本主义性质7.(2011年广东佛山一中高一期末)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到“福利国家”制度时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下列关于福利国家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①罗斯福新政中的一些措施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②二战后,世界各国普遍推行社会福利政策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④使政府财政不堪重负,20世纪70年代后,美英法等国缩小了福利的规模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8.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政策调整,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
课题44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知识点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一、国家的宏观调控1.背景(1)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_的资本主义的弊病。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2.特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_为核心的调整,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
3.主要措施(1)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等等。
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_”现象,各国再次实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_,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1.背景:(1)20世纪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2.主要内容:原子能的开发利用,_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
3.影响: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_,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1.主要原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2.表现(1)社会结构: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2)“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保持在人口比例的25%~30%。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1.“福利国家”(1)含义: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_,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2)评价①“福利国家”的建立,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主要内容】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默写、背诵提示】时间、原因、特点和影响。
【重点、难点破解】这一考点要求非常明确,两种教材叙述内容基本相似。
注意归纳要点记史实:(1)爆发的原因:①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
③具体原因(加剧因素):自由放任政策、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的刺激等。
(2)爆发: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市崩盘。
(3)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
(4)影响: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危机;各国加紧争夺世界市场,引发世界形势紧张。
复习时还要注意到命题可能会借助材料创设新情景来命题。
如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
就资本主义发展而言,“机会”是指:调整供求矛盾,经济重新获得活力等。
2.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默写、背诵提示】(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和特点。
(2)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是复习的重点。
首先要记住史实:(1)背景:经济大危机:胡佛自由放任经济政策;1932年罗斯福当选为总统。
(2)主要措施:整顿金融和银行业,恢复银行信用;调整农业,恢复农业生产;通过工业复兴法,恢复工业生产;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缓解失业,稳定社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
(3)特点:在保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调整。
(4)影响: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保留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