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平移2
- 格式:ppt
- 大小:496.50 KB
- 文档页数:15
第3课时平移(2)▷教学内容教科书P87例4,完成P87“做一做”,P88“练习二十一”第3、4题。
▷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运用平移的方法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加深对“平移”这种图形变换方式的理解。
2.在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面积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运用平移的方法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平移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温故设疑1.复习“平移”。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移,现在我来考考大家。
(出示课件)【学情预设】图形A向右平移9格得到图形B,图形B向下平移5格得到图形C。
平移改变了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2.复习“面积”。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现在将它们移入方格纸中,你能很快地知道它们的面积吗?你是怎样想的?(课件出示习题)◎教学笔记【教学提示】教学中,教师要能暴露自己的思考路径,和学生一起思考,帮助学生形成“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意识。
【学情预设】先在方格图中分别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6×3=18(cm2);正方形的面积:4×4=16(cm2)。
【设计意图】“转化”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要有将新问题转化后能解决问题的已有知识储备,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这节课新知生长的基础,通过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后面新知的探究奠定基础。
3.设疑。
课件出示教科书P87例4的主题图。
师: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板书课题:平移(2)\]二、自主探究1.探究解法。
(1)师: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学情预设】预设1:这个图形有两条边是曲线。
预设2:这个图形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图形不同。
我们以前学习的图形除了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以外,其他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预设3:这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第二单元:图形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第2课时图形的平移〔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例3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画出两次平移后的图形。
并能运用两次平移进行简单的图形变换。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平移的方法。
难点:理解一个图形通过平移可以变换成另一个图形。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3。
〔1〕引导:刚刚我们研究了如何把图形按要求进行平移,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看下面两幅图,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两幅图的平移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例3主题图。
〔2)启发:同学们请看这两幅图,想一想,图〔1〕和图〔2〕有什么区别和联系?①学生观察两幅图,寻找两幅图的区别和联系U②小组交流,在小组里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
③反应汇报:两幅图都是由仨个大正方形和4个小阴影局部组成的;不同之处在于正方形中的4个小阴影局部所处的位置不同,所以组成的图形不同。
(3)提问:图〔1〕中的4个小阴影局部分别和图〔2〕中的哪一局部相对应?把相对应的局部用相同的颜色涂一涂。
学生观察寻找,涂色。
(4)追问:想一想,如何通过平移,使图〔1〕变成图〔2〕,小组交流平移方法,教师巡视,到各小组听一听学生的发言。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平移方法。
学生汇报预测:生1:图〔1〕左上方的阴影局部向右平移2格,右上方的阴影局部向左平移2格;左下方的阴影局部向右平移2格,右下方的阴影局部向左平移2格,就变成图〔2〕了。
生2:图〔1〕左上方的阴影局部向下平移2格,右上方的阴影局部向下平移2格;左下方的阴影局部向上平移2格,右下方的阴影局部尚上平移2格,就变成图〔2〕了。
生3:把图〔1〕平均分成左右两局部,左边局部向右平移2格,右边局部向左平移2格,就变成图〔2〕了。
生4:把图〔1〕平均分成上下两局部,上面局部向下平移2格,下面局部向上平移2格,就变成图〔2〕了。
20212022学年二年级下学期数学《认识图形的平移现象例2》(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和责任。
在准备《认识图形的平移现象例2》这一课时,我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图形的平移现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五章第三节《平移与旋转》。
本节课主要通过例2来让学生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图形的平移现象。
例2是通过一个简单的图形,让学生们观察和体验图形平移的过程,从而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平移的概念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平移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平移的现象;2. 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和观察图形平移的过程;3. 能够运用平移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概念和特点。
难点在于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描述图形平移的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PPT、图形卡片、小黑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通过一个简单的图形,向学生们引入平移的概念,让学生们初步了解平移的现象。
2. 新课导入:我通过PPT向学生们展示例2,让学生们观察和体验图形平移的过程。
3. 讲解与演示:我通过实际操作,向学生们讲解和演示图形平移的过程,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概念。
4. 随堂练习:我给出一些实际的题目,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运用平移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设计了一些图形的平移过程,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看到图形平移的过程和结果。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学生们根据课堂所学,画出一个图形,并进行平移操作。
答案:根据课堂所学,学生们可以画出一个任意的图形,并进行平移操作。
答案:根据课堂所学,学生们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平移后的长方形的位置和大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第四章第一节图形的平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有关平移画图的步骤方法。
2、能按要求作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画图等过程,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体会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学及小组合作,展示交流,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环节复习回顾平移的基本性质如图,将ΔABC平移到ΔDEF,问(1)平移的方向是什么?(2)平移的距离是什么(3)ΔABC平移到ΔDEF时,平移了多少个点?平移的关键点是什么?(4)找出图中平行且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
设计意图:(1)复习平移的基本性质: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
(2)引出平移作图找关键点第二环节观察操作、探索归纳平移的作法(一)已知平面图形以及该图形上的某一点经平移后的对应点,求作平移后的平面图形。
例一:已知线段AB和平移后点A的对应点D,求作AB的对应线段CD连接A, D,得到线段A D,则A D的长度就是平移距离,由A到D的方向就是平移方向。
在这个问题的画图中,若有学生有不同的画法,应鼓励学生交流、展示。
这时,可以思考:①“画出选段CD的方法只有上面的方法吗?还有没有其他的画法”。
②确定一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除需知道原来图形的位置外,还需要什么条件?对于②,确定一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的全部条件为:(1)图形原来的位置 (2)平移方向 (3)平移距离.(4)关键点这几个条件缺一不可.只有这几个条件都具备,我们才能准确地找到一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进而作出它平移后的图形.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展示交流和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自学交流和合作能力;突破重点,初步掌握第一种平移的作图方法。
学生不一定能完整探究归纳完成,但只要能说出几点,教师加以提练方可。
练习:经过平移,△ABC的顶点A移到了点D,作出平移后的三角形。
课题2.1.2:图形的平移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学习目标】1、能在直角坐标系中用坐标的方法研究图形的平移变换,掌握图形在坐标平移过程中各点的变化规律。
2、运用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来进行简单的平移作图。
3、经历观察、分析、抽象、归纳等过程,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数形结合思想与空间观念,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复习自测】图形左、右或上、下平移与点的坐标变化间的关系()1.左、右平移:坐标系中的点(x ,y )( , );坐标系中的点((x ,y ) ( , );2.上、下平移:坐标系中的点(x ,y ) ( , );坐标系中的点(x ,y ) ( , ).【预习自学】阅读课本第51页至53页,完成以下内容: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是怎么移动的?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线段是怎么移动的?3、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图形是怎么移动的?【探索新知】1、如图2-8,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3,-2),(-1,2)。
①将线段AB 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线段CD,求点C 、D 的坐标,并在坐标系中画出线段CD;②将线段A 、B 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线段EF ,分别求出E 、F 的坐标并在坐标系中画出线段EF 。
2、如图2-10,△ABC 的顶点坐标分别为A(-3,3),B(2,3),C(0,5),将△ABC 平移后,得到 △A ′B ′C ′,已知A ′的坐标为(0,-2).①求点B ′和C ′的坐标;②画出△A ′B ′C ′向右平移a 个单位长度位 向左平移a 个单位长度 向上平移b 个单位长度向下平移b 个单位长度【学以致用】1、线段CD 是由线段AB 平移得到的。
点A (–1,4)的对应点为C (4,7),则点B (–4,–1)的对应点D 的坐标为________。
2、如图△ABC 中任意一点P(x 0,y 0)经平移后对应点为P1(x 0+5,y 0+3),将△ABC 作同样的移到△A 1B 1C 1。
1 11、1图形的平移 (2)学习目标:1、理解平移的概念和性质。
2、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概括等过程,认识图形的平移,探索平移的基本性质。
学习重难点:平移的概念,性质及其应用。
课前预习案1、下列四组图形中,•有一组中的两个图形经过平移其中一个能得到另一个,这组图形是( )2、如图所示,△DEF经过平移可以得到△ABC,那么∠C 的对应角和ED 的对应边分别是( ) A.∠F, AC B.∠BOD, BA; C.∠F, BA D.∠BOD, AC 3、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线段( )A.互相平行且相等;B.互相垂直且相等C.互相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4、如图所示,平移△ABC 可得到△DEF,如果∠A=50°,∠C=60°,那么∠E=•____度,∠EDF=_______度, ∠F=______度,∠DOB=_______度.课内探究案探究一:例2 :如图,任意剪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ABCD ,设∠B <90°.在边BC 上任取一点E ,连接AE,沿AE 将⊿ABE 剪下,将它沿边AD 向右平移,平移的距离等于AD 的长.(1)试判断平移后所得到的四边形AEFD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四边形AEFD 能否是矩形?如果能,AE 能满足什么条件?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3)四边形AEFD 能否是菱形?如果能,AD 能满足什么条件?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A B C D O F E C B A D O F E C B A D想一想:在上面的问题中,平移△ABE后所得到的平行四边形能否是正方形?如果能,应满足什么条件?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探究二:例3:如图①,A`是矩形ABCD边AD上的一点,把矩形ABCD沿它的一条对角线AC剪开,然后把⊿ABC沿AD向右平移,使平移的距离等于线段AA`的长,得到⊿A`B`C`(图②).设A`B`交AC于点E,A`C`交CD于点F.试判定⊿A`DF与⊿CB`E是否全等,说明你的结论针对性练习:1、如图,△ABC中,∠B=90°,AB=6cm,BC=8cm,将△ABC沿射线BC方向平移10cm,得到△DEF,A,B,C的对应点分别是D,E,F,连结AD,求证:四边形ACFD是菱形。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3 图形的平移》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7.3 图形的平移》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图形平移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通过学习图形的平移,学生能够理解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数学实践能力。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如何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了解平移的性质,包括图形的大小、形状和方向不变,以及对应点、对应线段和对应角的关系。
同时,学生还将学习如何运用平移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图案、规划路线等。
二. 学情分析在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旋转和缩放,他们对图形的变换有了初步的认识。
然而,对于平移的概念和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从基础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性质和应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移的概念,掌握平移的性质,能够运用平移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移的概念,掌握平移的性质。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平移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我将以引导探究法为主,辅以讲解法、讨论法和实践活动法。
2.教学手段: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数学软件等辅助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如滑滑梯、电梯等,引导学生思考平移的特点和规律。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观察和操作图形,发现平移的性质,如对应点、对应线段和对应角的关系。
3.讲解:我将以讲解法为主,向学生解释平移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4.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平移的性质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应用: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平移的知识进行解决,并展示解题过程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