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广东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课件第13单元--单元高效整合(精)
- 格式:ppt
- 大小:333.00 KB
- 文档页数:12
(对应学生用书第241页)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一、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历程、特点1.历程时期特征表现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掀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从学习制度到学习思想文化层面,用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社会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动了戊戌变法运动;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政治,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提倡民主与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无产阶级向俄国学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掀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主要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二、近代中国人的三种改造中国的道路1.走西方人的路(1)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向日本学习,通过改良,建立日本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结果失败。
实践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旧中国行不通。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向美国学习,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以美国为榜样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结果,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实践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也行不通。
2.走俄国人的路1918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传入中国。
之后,中国共产党试图通过学习俄国的“城市中心论”来夺取政权。
为此,中共“一大”规定党的中心任务是在城市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第29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考点1|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三民主义1.背景:面对鸦片战争后亡国灭种的危局,许多志士仁人提出的各种变法救国主张均告失败。
2.思想渊源(1)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
(2)中国传统“大同”思想。
(3)进化论与欣赏美国亨利·乔治的“单税社会主义”思想。
3.提出:1905年11月,孙中山为《民报》撰写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
4.内容(1)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2)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
(3)民生主义:重新分配社会财富,实行“平均地权”。
[轻巧识记]三民主义的含义及其关系5.意义(1)集中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2)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3)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误区警示]三民主义的局限性(1)民族主义把反清与反帝相混淆,既不明确反帝,又容易产生排满情绪。
(2)民权主义仅要求推翻封建专制政府而不是消灭整个地主阶级,因此是不彻底的。
(3)民生主义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也不可能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二、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1.背景(1)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及反袁、护国、护法斗争的相继失败,使孙中山萌发了“重新革命”的念头。
(2)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
(3)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2.提出: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3.内容(1)民族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和平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与自决。
(2)民权主义: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与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