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导体和绝缘体
- 格式:doc
- 大小:145.00 KB
- 文档页数:3
判断导体和绝缘体的方法导体和绝缘体是电学中常见的两类物质,它们在导电性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下面将从导体和绝缘体的定义、导电机制、实验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导体和绝缘体的定义1.导体:导体指的是对电流有较好导电性能的物质。
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可以自由移动,当电场作用在导体上时,导体内的电子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自由移动,形成电流。
常用金属如铜、铝等都是良好的导体。
2.绝缘体:绝缘体指的是对电流具有较差导电性能的物质。
绝缘体中的电子束缚在原子或分子中,不能自由移动。
当电场作用在绝缘体上时,绝缘体中的电子无法自由移动,电流几乎不产生。
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塑料等。
二、导电机制导体和绝缘体的导电机制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是它们导电性能不同的重要原因。
1.导体的导电机制:导体中的原子或分子具有较少的价电子,这些价电子处于杂质或替代原子中,即稀有价电子。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将会加速运动,并形成电流。
导体的导电性能与其自由电子的数量和迁移率有关,自由电子的数量越多、迁移率越高,导体的导电性能越好。
2.绝缘体的导电机制:绝缘体中的原子或分子处于稳定的能级上,没有或者几乎没有自由电子。
因此,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绝缘体内的电子无法自由移动,电流几乎不产生。
绝缘体的导电性能主要取决于其分子结构和能带结构。
绝缘体中通常存在价带和导带,两者之间的能隙非常大,电子激发到导带的能量需要很大的外能的输入。
三、判断导体和绝缘体的实验方法1.导电性测试:可以通过在电导率测量仪上将试样连接电极,然后应用电场,测量电导率以判断物质是否是导体,导电率越大,代表物质导电性能越好。
2.绝缘性测试:可以通过在一个较高电压下,将试样放在两个电极之间,观察是否出现电火花来判断物质是否是绝缘体。
如果没有电火花,则表示该物质具有较好的绝缘性能。
3.电阻率测量:通过测量试样的电阻值或电阻率来判断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的电阻较低,而绝缘体的电阻一般较高。
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导体和绝缘体是材料学中常见的概念,它们在电子学和电路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导体是能够传导电流的材料,而绝缘体则是隔绝电流传导的材料。
本文将讨论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特性和应用。
1.导体导体是能够传导电流的材料。
导体中的自由电子能够在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移动,从而形成电流。
常见的导体包括金属材料,如铜、铝和铁等。
导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导体具有低电阻性质。
由于导体中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电子可以自由地在材料内部移动,因此电流能够容易地通过导体流动。
其次,导体能够被热量和电能快速地传导。
导体内部自由电子的运动能够有效地传递能量,使得导体能够在短时间内均匀地分布电热或电能。
另外,导体还具有易弯曲、易加工的特点,使得它们可以方便地用于各种电路和电子设备中。
导体具有很高的导电性,这使得它们成为电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绝缘体绝缘体是不允许电流通过的材料。
绝缘体中的原子或分子结构使得电子无法自由地移动。
绝缘体常见的例子包括塑料、橡胶和木材等。
绝缘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绝缘体具有很高的电阻性质。
电阻使得电流无法在绝缘体中自由传导,因此绝缘体可以用来隔离电路,以保证电流流向预期的方向。
其次,绝缘体不易传导热量和电能,具有较低的热传导和电导率。
这使得绝缘体可以用于隔热和绝缘的目的,防止电路中的能量损失和电击等危险。
另外,绝缘体的特点还包括较高的力学强度和耐化学腐蚀性。
这些性质使得绝缘体在电子设备的外壳和绝缘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导体和绝缘体的比较导体和绝缘体在导电性和阻抗性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
导体具有低电阻和良好的导电性,能够容易地传导电流。
绝缘体具有高电阻和较差的导电性,将电流阻隔在其中。
导体能够形成电场内的等电位面,容易被电流通过。
而绝缘体则不容易在电场中形成等电位面,它的电阻很高,不容易被电流穿过。
导体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电线、电器和电路等。
绝缘体则主要用于电线的外绝缘、电容器和绝缘体等。
《导体与绝缘体》知识清单一、什么是导体导体是指那些能够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
在导体中,存在着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比如金属中的自由电子。
常见的导体有金属,如铜、铝、铁等;还有人体、大地以及各种溶液,比如盐水等。
金属之所以成为良好的导体,是因为它们的原子结构特点。
金属原子的外层电子比较容易脱离原子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能够自由移动,从而形成电流。
人体也是导体,这是因为人体内部含有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这些物质中的离子可以传导电流。
大地能够导电,是因为大地中存在着各种矿物质和水分,它们能够让电荷得以传输。
二、什么是绝缘体绝缘体则与导体相反,是那些很难让电流通过的物质。
在绝缘体中,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常见的绝缘体有塑料、橡胶、玻璃、陶瓷、干燥的木材等。
这些物质的原子结构比较稳定,其外层电子被紧紧束缚在原子周围,难以自由移动。
以塑料为例,它的分子结构通常是由长链状的大分子组成,这些分子之间的结合力很强,电子难以在其中自由移动,因此电流很难通过。
玻璃是由硅酸钠、硅酸钙等化合物组成,其内部的化学键非常牢固,电荷无法自由移动,所以表现出绝缘的性质。
三、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导体和绝缘体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们传导电流的能力。
导体能够让大量的电流通过,而绝缘体则几乎阻止电流的通过。
从微观角度来看,导体中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荷,而绝缘体中自由电荷极少。
这就决定了它们在电学性质上的巨大差异。
在实际应用中,导体常用于传输电能和信号,比如电线通常由铜或铝制成。
而绝缘体则用于隔离电流,保护人们免受电击,比如电线的外皮通常是塑料或橡胶。
四、导体和绝缘体的相对性需要注意的是,导体和绝缘体并不是绝对的,它们的性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某些物质在常温下是绝缘体,但在高温或者高压的条件下,可能会变成导体。
比如玻璃在常温下是绝缘体,但在加热到红热状态时,内部的原子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能够导电。
另外,一些半导体材料,如硅、锗等,它们的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且其导电性能会受到温度、光照、掺入杂质等因素的影响。
导体和绝缘体的特性与区分导体和绝缘体是物质的两种基本电性质,它们在电荷载流方面的特性有所不同。
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特性与区分对于认识物质的基本性质以及电流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一、导体的特性与区分1.自由电荷:导体内部有大量的自由电荷,这些电荷可以在导体内部自由移动,形成电流。
2.电导率:导体的电导率(G)是描述导体允许电流通过的能力,电导率越高,导体的导电性能越好。
所有金属都是良好的导体。
3.电阻:虽然导体有自由电荷,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较小,这种阻碍作用称为电阻(R)。
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
4.温度系数: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这是由于温度升高导致导体内部自由电荷的运动加剧,相互碰撞增多,从而导致电阻增加。
二、绝缘体的特性与区分1.束缚电荷:绝缘体内部几乎没有自由电荷,电荷被束缚在原子或分子结构中,不能自由移动。
2.电导率:绝缘体的电导率极低,几乎不允许电流通过。
这是因为绝缘体内部几乎没有自由电荷,所以电流无法在绝缘体内部形成。
3.电阻:绝缘体的电阻非常高,可以认为绝缘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非常大。
绝缘体的电阻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
4.温度系数:与导体相反,绝缘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这是由于温度升高导致绝缘体内部部分束缚电荷获得足够能量成为自由电荷,从而使电阻降低。
总结: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荷载流方面的特性有明显区别。
导体内部有大量自由电荷,允许电流通过;而绝缘体内部几乎没有自由电荷,不允许电流通过。
了解这些特性对于认识物质的基本性质以及电流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习题及方法:1.习题:金属和塑料分别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方法/答案:金属是导体,塑料是绝缘体。
2.习题:为什么说所有金属都是良好的导体?移动,形成电流。
3.习题:为什么说绝缘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非常大?方法/答案:因为绝缘体内部几乎没有自由电荷,所以电流无法在绝缘体内部形成。
4.习题: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方法/答案: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
13《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导体和绝缘体是根据物品的导电性能进行区分的。
教材围绕“利用简易检测装置识别导体和绝缘体”这一主线安排了四个渐进式的活动,让学生一步步地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首先利用前一课中所使用的导线这一元件作为基础,引导学生说一说它的制作材料以及各自的作用,揭示本课的学习内容。
再通过预测生活中常见物品是否容易导电,并用一个简单电路作为检测装置对它们进行实际检测,根据小灯泡的亮和灭进行判定,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导体,什么叫绝缘体。
根据所学知识辨别常见电工材料和工具的各部分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并解释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达到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最后利用其他检测工具对人体和不同的液体进行导电性能检测,使学生知道人体、自来水、盐水是导体,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某些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学情分析进入到四年级,部分学生通过看书或课外科学活动对电有了一些认识和了解的。
对于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能够进行一些比较片面的解释,但都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另外在前一课中很多学生对于连接简单电路的活动念念不忘,希望有机会能够多多动手参与其中,所以本课通过对简单电路知识的复习进行导入,使学生了解简易电路检测装置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到本课的学习当中。
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借助检测装置,知道有些物品容易导电,有些物品不容易导电。
借助验电球、LED灯等材料作为检测工具,知道人体、自来水、盐水是导体。
2.科学探究:通过将不同物品接入简单电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的活动,辨别导体和绝缘体。
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工具或材料,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是制造物品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身安全。
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检测导体和绝缘体的一般方法。
难点:指导导体和绝缘体在某些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PPT。
学生材料:各种常见物品(如橡皮、铁钉、硬币、木筷、玻璃片、纸片、陶瓷片、金属格尺、塑料格尺、湿纸片等)、简单电路组成的检测装置、验电球、烧杯、自来水、纯净水、食盐等。
电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电。
电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源形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然而,对于电的传导和隔离,我们需要了解电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本文将对电的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一、导体的概念和特点导体是指能够自由传导电荷或电流的物质。
在导体中,电子可以自由移动,并能够迅速传导电动力。
常见的导体包括金属、铜、银等。
导体的特点如下:1. 自由电子:导体中存在大量自由电子,它们可以随着外界电场的作用而自由移动。
2. 低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较小,电荷在导体内部的传递速度快。
3. 电荷均匀分布:导体内的电荷能够均匀地分布,即使在外界电场的作用下,导体内部的电势差很小。
二、绝缘体的概念和特点绝缘体是指对电流传导具有很高阻碍作用的物质。
在绝缘体中,电子无法自由移动,并且电阻较高。
常见的绝缘体包括塑料、橡胶、玻璃等。
绝缘体的特点如下:1. 无自由电子:绝缘体中几乎没有自由电子,所以电子无法自由移动,导致电流无法迅速传导。
2. 高电阻:绝缘体对电流的阻碍较大,电流在绝缘体中的传递速度很慢。
3. 电荷分布不均匀:绝缘体中的电荷分布不均匀,外界电场的作用下,绝缘体内部会出现较大的电势差。
三、电导率的区别电导率是衡量导体和绝缘体传导能力的物理量。
电导率越高,物质越好地传导电流。
在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电导率存在明显差异。
导体的电导率通常很高,具有良好的电导性能。
因为导体中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它们能够迅速传导电动力。
相反,绝缘体的电导率很低,几乎没有自由电子可供电流传导,导致电阻较高。
四、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的应用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由于导体具有良好的电导性能,它们常被用作电路中的导线,用于传输电流。
例如,铜导线和银导线常用于电力输送、电子设备等领域。
绝缘体则主要用于电路中的绝缘和隔离作用。
绝缘体能够有效阻断电流的传导,用于保护电路免受电流干扰和漏电的影响。
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分一、几种不同的说法在各种《电学》和《电磁学》的书巾,对于导体和绝缘体的定义有多种,没有统一的定义。
一般认为:电导率大的物体为导作,电导率小的物体为绝缘体。
有的书则从微观角度来描述,认为电荷能迅速转移或传导的物体为导体,电荷几乎只能停留在产生地方的物体为绝缘体。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曾这样定义的:容易导电的物休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也曾这样定义:能够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能够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两种定义,不尽相同,为什么这样定义。
教师巾有许多争论。
在初中,究竟怎样定义才好呢?二、导体和缘缘体的宏观区别若按电阻率的大小来划分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则应如下表:可以看出,无论多好的导体(超导例外),它的电阻率都不能完全为零:无论多好的绝缘体,它的电导率也不完全为零。
一般讲,导体和绝缘体的导电率相差1020倍在右。
从微观看,物质的导电性与其凝聚状态及组成结构有关。
例如:金属在液态和固态时是导体,而在气态时可能为绝缘体。
晶体锗是半导体,在高温液态时为导体,而在绝对温度零开附近为绝缘体。
因此,划分时还要考虑物质的结构和所处的条件,不能笼统地说,某物质是导体、半导体或者绝缘体。
以上说明:完全不导电的绝缘体是不存在的。
电磁学中所说的电介质一般指绝缘体。
就广义的电介质来说,还应包括半绝缘体和某些处于特殊状态下的半导体。
三、导体和缘体的微观区别从微观看,决定物质导电性强弱的微观参数为载流子的浓度和迁移速率的大小。
而物质的电导载流子是各种各样的,有电子电导,离子电导、胶粒电导等。
下面以电子电导为例说明导电和绝缘体的微观区别。
按照固体能带理论,物质的核外电子有不同的能量。
根据核外电子能级的不同,把它们的能级划分为三种能带:导电、禁带和价带(满带)。
在禁带里,是不允许有电子存在的。
禁带把导带和价带分开,对于导体,它的大量电子处于导带,能自由移动。
在电场作用下,成为载流子。
因此,导体载流子的浓度很大。
小学科学《检测导体和绝缘体》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导体的概念及生活中的导体实例。
2. 了解绝缘体的概念及生活中的绝缘体实例。
3.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导体和绝缘体的检测。
4. 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重点:1. 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2. 导体和绝缘体的检测方法。
教学难点:1. 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2.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电线、灯泡、导线、绝缘材料、电池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导体和绝缘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2. 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导体和绝缘体实例。
二、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特性(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将电线连接电池和灯泡,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2.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能导电的物体(如金属、人体、酸碱盐的水溶液等)能使灯泡发光,称为导体;不能导电的物体(如塑料、玻璃、橡胶等)不能使灯泡发光,称为绝缘体。
三、检测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10分钟)1. 教师提出任务:分组进行实验,检测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导体或绝缘体属性。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四、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 学生举例说明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线、电器外壳、插座等。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导体和绝缘体解决实际问题?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并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特性及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注重学生的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拓展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堂活动与互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区分导体和绝缘体?2. 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并分享给其他小组。
导体和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是物质的两种基本分类,它们在电学和电子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导体和绝缘体的定义、特性以及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定义导体是一种能够自由移动电荷的物质,通常是金属。
导体具有低电阻和良好的导电性能,可以容易地传导电流。
金属是最常见的导体,其原子结构中的自由电子使得电子在导体内部自由流动。
除了金属,其他材料如某些液体(如电解质溶液)和某些半导体也可以被视为导体。
绝缘体是一种不能自由移动电荷的物质,通常是非金属。
绝缘体具有高电阻,电荷不容易在其内部移动。
绝缘体的原子结构中的电子被束缚在原子或分子中,因此无法自由运动。
一些常见的绝缘体包括木材、橡胶、玻璃等。
特性导体和绝缘体具有以下特性的区别:电阻性质导体具有低电阻,可以容易地传导电流。
这是由于导体内部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它们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移动,形成电流。
绝缘体则具有高电阻,电流很难通过其内部流动。
自由电子导体内部的自由电子是导体具有导电性质的关键因素。
自由电子可以在导体内部自由移动,使得电流得以传导。
在绝缘体中,电子被束缚在原子或分子中,无法自由运动。
热导性导体具有良好的热导性,能够有效地传导热量。
绝缘体的热导性能较差,热量不容易通过其传导。
断点行为导体在中断电路时会出现断点行为。
当导体中断时,电流无法流经导体,导致电路中断。
而绝缘体不会产生这种行为,因为电流无法通过绝缘体流动。
彩色标识在实际应用中,导体和绝缘体通常会使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识。
导体常用的颜色有红色、蓝色、黄色等,而绝缘体则常用白色、黑色等。
应用导体和绝缘体在不同的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电力传输导体主要用于电力传输领域。
电力线路中使用的电缆和导线都是导体,能够有效地将电能传输到远距离。
对于高压输电线路而言,导体必须具有低电阻和高导电性能,以减少能量损耗。
电子元件导体在电子元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电子电路中的导线、连线和电极都需要使用导体材料,以确保电流的正常传输。
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导体和绝缘体是物理学中涉及电导性质的两个重要概念。
导体具有良好的电导性能,能够传导电流;而绝缘体则几乎不导电,其主要作用是阻止电流的流动。
导体和绝缘体在电导性、结构和应用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就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特点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导体的特点和性质导体是一种能够传导电流的物质。
在导体中,电荷的自由移动使得电流能够顺利通过。
导体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和性质:1. 高电导性:导体能够容易地传导电流,并具有较低的电阻。
这是因为导体中存在着大量的自由电子,这些电子能够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移动。
2. 电子云结构:导体的原子结构中外层电子较少,电子云结构不稳定。
这使得导体中的电子更容易脱离原子束缚并自由移动。
3. 热导性:导体不仅具有良好的电导性,还具有较好的热导性,能够有效地传导热量。
4. 低电阻损耗:由于导体自身电阻较低,传输电流时不会引起大量能量的损耗。
5. 金属导体:大部分导体都是金属,如铜、银、金等。
金属的电导性能非常好,因此广泛应用于电线、电路和电子器件中。
二、绝缘体的特点和性质绝缘体是指电阻极大,几乎不导电的物质。
它的特点和性质如下:1. 低电导性:绝缘体的电导性非常差,几乎不允许电荷的自由移动。
这是由于绝缘体中的电子几乎被束缚在原子核周围,无法形成自由电流。
2. 高电阻:绝缘体具有高电阻特性,阻抗远远大于导体。
这意味着绝缘体中流过的电流极小。
3. 稳定电子结构:绝缘体的原子结构中外层电子较多,电子云结构相对稳定。
由于电子与原子核的吸引作用较强,电子很难离开原子并移动。
4. 绝缘特性:绝缘体的主要作用是阻止电流的流动,起到隔离和保护的作用。
因此,在电路设计中经常使用绝缘体材料来分隔导线和电子器件,以保证电路的正常工作和安全。
三、导体与绝缘体的应用导体和绝缘体在实际应用中有着不同的用途和作用。
1. 导体的应用:a. 电线和电缆:导线和电缆常用导体材料,如铜线、铝线等,传输电能,用于电力输送和电路连接。
识别导体和绝缘体
1、如图2所示电路,把两个金属夹子A 、B 夹在下列某个学习用品的两端(物体保持干燥),
闭合开关后小灯泡能发光的是
A .钢制刻度尺
B .塑料笔杆
C .塑料透明胶带
D .绘图橡皮
2、手电筒长期使用,后盖的弹簧变松旋紧后,后盖与干电
池接触不好,小灯泡不能发光。
为了使手电筒正常发光,应
在后盖与电池之间垫上下列哪一种物质 A .塑料片 B .金属硬币 C .硬纸片 D .橡皮 3、下列选项中,都属于绝缘体的一组是
A .验电器上的金属球和金属箔
B .玻璃棒和橡胶棒
C .测电笔的笔尖和笔杆
D .电线的金属丝和塑料外皮
4、下列各组物质中,通常情况下都属于导体的是
A .金属、油、陶瓷
B .人、大地、塑料
C .玻璃、油、橡胶
D .盐水、大地、金属
5、图1中标出了制成铅笔的4种材料,在通常条件下,这4种材料中属于绝缘体的是
A .木材、橡胶
B .石墨、金属
C .木材、金属
D .石墨、橡胶
6、通常情况下,下列物体中不容易导电的是
A.铅笔芯
B.保险丝
C.胶条
D.酱油
7、下列物体在通常情况下属于绝缘体的是
A .人体
B .金属棒
C .塑料棒
D .食盐水溶液
(
8、下列物体中,在通常情况下属于绝缘体的一组是
A .人体、大地、铜钥匙
B .橡皮、煤油、塑料袋
C .铅笔、盐水、玻璃杯
D .瓷瓶、酒精、钢板尺
9、通常情况下,下列材料中都属于绝缘体的一组是:
A .玻璃棒、铜线
B .塑料绳、铅笔芯
C .橡胶棒、盐水
D .陶瓷碗、塑料尺
10、以下学习用品中,在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A .塑料刻度尺
B .物理课本
C .绘画橡皮
D .金属小刀片
11、通常情况下,下列几组材料中都是导体的是
A .油、干木材
B .稀硫酸、铜
C .大地、塑料
D .铝、陶瓷
12、通常情况下,下列物质是导体的是
A .空气
B .橡胶
C .油
D .盐水
13、下列物体在通常情况下属于绝缘体的是
A B 图2
图1 石墨 木材 金属 橡胶
图4 A .人体
B .湿木头
C .金属棒
D .塑料棒
14、下列四组物质中,通常情况下都属于导体的一组是
A .玻璃、陶瓷、人体
B .水银、大地、石墨
C .塑料、空气、橡胶
D .盐水、煤油、蒸馏水
15、下列四组物质中,通常情况下都属于绝缘体的一组是 ( )
A .铁、陶瓷、玻璃
B .石墨、油、大地
C .塑料、木材、橡胶
D .盐水、水银、人体
16、下列物体中,全是导体的一组是
A .铜丝、盐水、人体
B .铁丝、人体、汽车轮胎
C .铜丝、玻璃、大地
D .大地、盐水、塑料尺子
17、下列物体中,属于导体的是
A.铝丝
B.玻璃片
C.橡胶棒
D.陶瓷片
识别电路
1、在图2 所示的电路中,属于串联电路的是
2、如图2所示的四个电路图中,开关闭合时,三盏灯属于并联关系的是
3、图4所示的四个电路图中,闭合开关,三盏灯并联的是
4、在图1所示的四个电路中,两个灯泡组成并联电路的是
5、图1所示的电路中,开关闭合后,三盏灯属于并联的是
A .图甲
B .图乙
C .图丙
D .图丁
图2 A . B 图1
6、如图3所示的四个电路中,三只灯泡相互并联的电路是
7、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属于并联电路的是
A B C D
第9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