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节肢动物的实验解说词-何武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2
八年级上册初中生物(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认识节肢动物)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了解蝗虫的基本结构认识节肢动物从而延伸了解昆虫的一般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难点:观察蝗虫归纳出昆虫基本特征教学重点:观察常见的节肢动物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提问法情境导入法教学用具:PPT 课本教学时间:4分钟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 2022年,除了新冠肺炎和洪涝灾害,在我国云南勐腊县又发生了蝗灾!要知道蝗虫的繁殖能力极强,每隔三周就能进行一次繁殖,每平方米的土地中可能会存在多达30万枚虫卵!所以可见,一旦爆发蝗灾,后果将会非常严重!蝗虫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昆虫,昆虫是动物界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类群,也是唯一会飞的无脊椎动物,它们有哪些的特征呢?新课:下面老师给你们看一些图片,通过PPT给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节肢动物图片。
根据图片我们可以制作一个表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根据表格我们可以知道节肢动物的身体比较硬,说明节肢动物有外骨骼。
第二身体有分节,分为了头、胸、腹三部分,或者分为头胸部、腹部两部分。
第三触角和足有分节,我们可以总结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1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2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可以发现蝗虫和瓢虫的结构特征很相似。
蝗虫和瓢虫都属于昆虫,昆虫是节肢动物中最多的一类动物。
我们就以蝗虫为例看一下昆虫都有哪些特征?仔细看图片,然后我请同学起来说出它相对应的名称。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到蝗虫有1对触角、3对足、2对翅、身体有分节,主要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
这是我们通过观察得到的蝗虫的特征,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这些特征及其作用。
首先来看蝗虫的第一个特征1对触角,触角分节,具有触觉和嗅觉作用。
第二有3对足,足分节,后足发达,适于跳跃。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节肢动物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
2. 观察和比较不同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差异。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门,包括昆虫、蜘蛛、甲壳类等。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分节,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通过观察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可以了解其生长发育、生理功能和分类地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蝗虫、蜘蛛、虾、蟹等。
2. 实验仪器:解剖镜、显微镜、放大镜、镊子、解剖剪、解剖盘、酒精、盐酸、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节肢动物的整体形态结构:观察蝗虫、蜘蛛、虾、蟹等节肢动物的整体形态,注意其身体分节、外骨骼、足和触角等特征。
2. 解剖观察蝗虫的内部结构:(1)解剖蝗虫头部,观察其眼、触角、口器等器官;(2)解剖蝗虫胸部,观察其翅、足等器官;(3)解剖蝗虫腹部,观察其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3. 解剖观察蜘蛛的内部结构:(1)解剖蜘蛛头部,观察其眼、触角、口器等器官;(2)解剖蜘蛛胸部,观察其足、螯等器官;(3)解剖蜘蛛腹部,观察其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4. 解剖观察虾的内部结构:(1)解剖虾头部,观察其眼、触角、口器等器官;(2)解剖虾胸部,观察其足、触角等器官;(3)解剖虾腹部,观察其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5. 解剖观察蟹的内部结构:(1)解剖蟹头部,观察其眼、触角、口器等器官;(2)解剖蟹胸部,观察其足、触角等器官;(3)解剖蟹腹部,观察其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蝗虫:头部:具有一对复眼、一对触角和口器;胸部:具有两对翅和三对足;腹部:具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2. 蜘蛛:头部:具有一对复眼、一对触角和口器;胸部:具有四对足和一对螯;腹部:具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3. 虾:头部:具有一对复眼、一对触角和口器;胸部:具有五对足;腹部:具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4. 蟹:头部:具有一对复眼、一对触角和口器;胸部:具有五对足;腹部:具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
《节肢动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节肢动物》。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节肢动物》是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无脊椎动物”这一章节的重要内容。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节肢动物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为后续学习脊椎动物以及生物的进化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介绍了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包括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等。
然后通过列举蝗虫、蜘蛛、蜈蚣、虾、蟹等常见的节肢动物,让学生对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有更直观的认识。
教材还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有的是农业害虫,有的是人类的美食,有的具有药用价值等。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节肢动物的具体特征和内部结构,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此外,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在理解节肢动物的适应性特征等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观察、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蝗虫等节肢动物的标本,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1)理解节肢动物的外骨骼和分节的附肢对其生存和繁衍的意义。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通过实地调查,掌握本地节肢动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3. 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生物现象的能力。
二、实验时间2023年4月15日三、实验地点某市郊公园四、实验材料1. 纪录本2. 拍照设备3. 麦克镜4. 节肢动物采集工具(如采集网、采集瓶等)5. 环境记录表五、实验方法1. 文献复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实地调查:在实验地点进行节肢动物的实地调查,记录种类、数量、分布等信息。
3. 标本采集:使用采集工具采集活体或死体节肢动物,带回实验室进行鉴定。
4. 数据整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六、实验过程1. 准备阶段:分组讨论,明确实验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分组分工,确定调查区域。
2. 实地调查:按照分组,分别对实验地点的植物群落、水域、土壤等环境进行节肢动物的调查。
观察记录节肢动物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等特征。
3. 标本采集:根据观察到的节肢动物,使用采集工具进行采集。
对采集到的标本进行初步分类,记录种类、数量、分布等信息。
4. 数据整理:将采集到的标本带回实验室,使用麦克镜等工具进行详细观察和鉴定。
整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七、实验结果1. 种类统计:在实验地点共采集到节肢动物30余种,包括昆虫、蜘蛛、甲壳类等。
2. 数量统计:不同种类的节肢动物数量分布不均,其中昆虫类数量最多,甲壳类数量最少。
3. 分布情况:节肢动物在实验地点的分布与植被类型、土壤湿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八、实验分析1. 种类多样性: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地点的节肢动物种类丰富,表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稳定。
2. 数量分布:昆虫类数量最多,可能与昆虫的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等因素有关。
3. 分布与生态环境:节肢动物的分布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如水域、土壤等环境因素对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有显著影响。
九、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掌握了本地节肢动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观察与思考”实验报告单
名称观察与思考“观察水螅”年级八上学科生物学编号10 类型观察与思考编写何武提交时间
实验内容
培养的草履虫,草履虫整体装片,草履虫生殖装片,水螅整体装片,水螅横切片,水螅纵切片,材料用具
水螅过精巢、卵巢切片。
显微镜,擦镜纸,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
观看下面的水螅的结构图
观察与分析
方法步骤
1. 采集水螅:春末夏初或中秋季节,可在无污染、水草丛生的池塘、河流、湖泊、水库,先捞取适量的水草放入
白色洗脸盆内,再加足量的水,然后把脸盆端到明亮处静置片刻,用肉眼并配以放大镜,仔细从水草上寻找水
螅。
如果发现有身体一端附着在水草上,一端伸出长长的触手,灰褐色或灰白色的物体,那就是水螅。
2.培养水螅:水螅对水质十分敏感和要求严格,因此水质一定要洁净,必须勤换培养用水,这是养好水螅的关键。
如果水体大可放少量水草,如不放水草就要经常换水,每次换水以换原培养水的1/3为宜;每日要有3h光照,
以利于水草的光合作用,使水体能有较高的溶氧量,光线以散射光为宜,避免水温过高。
3.用吸管吸出玻璃缸中培养的水螅,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或试管里。
待水螅触手完全伸展后,用放大镜观察。
4.观察水螅的体型,触手的数目和排列状况,以及口,基盘的位置。
5.夏季或初秋温度适宜时,在饵料丰富的培养缸中,可以找到带有芽体的水螅。
观察芽体的形态和着生的位置。
在
秋末冬初温度下降时,在饵料较少的情况下,寻找体壁带有突起的水螅。
这突起就是水螅的精巢和卵巢。
注意观。
“观察与思考”实验报告单
名称观察与思考“观察缢蛏”年级八上学科生物学编号03 类型观察与思考编写何武提交时间
实验内容
材料用具
常见的软体动物,如一只双壳类动物如(活的河蚌、扇贝、文蛤、缢蛏等),
解剖器械、解剖盘、清水
观察与分析
观看下面的缢蛏的内部结构图
方法步骤
1. 将缢蛏小心地从水盆中捞出来,放在解剖盘中,观察外部形态。
2. 用解剖刀锋自两壳腹面中间合缝处平行插入,扭转解剖刀,打开贝壳。
3. 打开贝壳后,揭开部分外套膜,对照上图,观察内部结构。
4.观察内部结构,发现在缢蛏的后端由左、右外套膜形成的两个孔:腹方
为入水孔,背方为出水孔。
想一想缢蛏是如何获取食物的?
5. 去掉缢蛏左侧的外套膜,就会露出左侧的鳃,鳃丝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想一想缢蛏是怎么样呼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