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上册大气环流
- 格式:doc
- 大小:8.09 MB
- 文档页数:10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教学设计]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所以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准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所以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水平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实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因为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所以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理解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因为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世界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有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有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
2.4 大气环流一、预习导航【预习题】通过预习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是大气环流?对地理环境有何意义?2、三圈环流形成的条件是什么?3、三圈环流是怎样形成的?形成了哪些气压带和风带?4、气压带和风带季节性移动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规律?5、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有什么影响?冬、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有何不同?6、什么叫季风?季风的成因是什么?7、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有什么不同?【资料卡片】大雾立战功1940年7月,德国法西斯企图利用大雾作掩护轰炸伦敦。
他们认为:由于大雾笼罩使英国飞机无法起飞参加空战,而高于大雾之上的楼房、烟囱正好成为他们攻击的目标。
但是德国空军却打错了如意算盘,他们每次利用大雾空袭伦敦,总是在中途就遭到了英国飞机的拦截而以失败告终。
有一次,德国得知伦敦被大雾笼罩的消息后立即命令飞机起飞,可是飞机还没到伦敦上空就被浓雾包围了。
由于能见度差,机群失去了联系。
两架飞机好容易飞出雾区,还没来得及辨方向,就被尾随大雾之后的英国飞机击落了。
德军百思不得其解,怀疑内部出了间谍。
德军为什么弄巧成拙呢?原来西欧地处北半球西风带内,全年盛行偏西风,由于西风的影响,这里的天气变化总是由西向东发展。
英国在德国西部,根据自西向东天气发展变化的规律,很容易预报出德国的天气变化,而英国的气象情报对德军严加封锁,所以德军很难预测出英国的天气变化。
每当德军得知伦敦被大雾笼罩的情报时,实际上雾区已经向东移了。
英军正是利用了西欧地区天气自西向东变化的规律,在每次雾区东移时便派出战斗机尾随雾后攻击德军飞机。
为什么云总是从西向东运动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的卫星云图大家都很熟悉了,在图上,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在我国大陆上空,云总是从西向东运动的。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与全球性大气环流有关:由于我国所处的位置大部分在盛行西风带的下方。
盛行的西风带跨越的地理纬度为30°N~50°N,厚度离地面3~13km。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最新范文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最新范文【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教学设计]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A组导学内容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演示,相互间合作学习完成A组导学内容.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转.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思考地球自转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什么影响?B组导学内容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讲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之后,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完成B组导学内容中的2~3题.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3.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讲述:北纬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附近~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东北风风向常年不变,就好像一个人很守信用,因此,这个纬度带被命名为东北信风带.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而北纬30°附近~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中纬西风带.讲述:北纬60°(极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极地东风带.4.自北纬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思考、讨论.时间推移到18世纪,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观测证实,银河系是范围有限的恒星体系,并建立了银河系的天文体系,从而将人类认知的宇宙范围拓展到星系级别.之后,随着科学继续发展,技术不断进步,人类的宇宙范围观念也日渐扩大.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分光仪、射电技术的成熟,人造卫星、探测器等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使天文观测的尺度大大扩展,达到上百亿年和上百亿光年的时空区域.这里的光年是一个长度距离单位,它是指光在一年中所传播的距离,我们知道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0万km/秒,照此计算,1光年约为94605亿km.那么,能否说宇宙的范围大小就是这百亿光年呢.显然不行,这里所指的是目前我们所能观测到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认识的宇宙范围一定会继续扩大.我们在前面讲过,宇宙是物质的世界,那么宇宙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物质的东西,总有个外化的存在形式.例如,人的外化存在形式就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体”.仿此,宇宙(天)的物质存在形式就是一个个的“天体”.就像我们人体有高矮胖瘦的体态差异,黑白黄褐的肤色差异,男女老少的性别、年龄差异等等方面的差异一样,天体在大小、质量、光度、温度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别,这就是天体的多样性.天体的多样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在晴朗的夜晚,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到:星光闪烁的恒星(这是一种能够自行发光、发热的天体)、轮廓模糊的星云(主要成分为H,呈云雾状),这两种天体是宇宙空间中最基本的天体.还有较明显位移的行星(绕太阳[恒星]运转、反射太阳光线)、以及有圆缺变化的月亮、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巴的彗星.此外,在宇宙空间中,还有一些我们单凭肉眼看不见的天体,比如一些星际气体和尘埃,以及人类制造发射到宇宙空间的人造天体:如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空间站等.(边引导学生看图讲解边板书)3、宇宙的物质性(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2)天体的多样性自然天体:恒星------星光闪烁(自行发光、发热)星云------轮廓模糊,主要成分为H,呈云雾状)行星------移动(绕恒星运转、反射恒星光线)卫星------月亮(地球的卫星,有圆缺变化)流星------一闪即逝彗星------拖着长尾巴星际气体和尘埃人造天体: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空间站等这里有一点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天体是指存在于宇宙空间(星际空间)的物质.因此,掉落到地面的陨石、陨铁等就不能被称为天体.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个天体,但地球的一部分或附属部分就不能称为天体,如地球大气、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等.我们前面讲过,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这就是宇宙的运动性.根据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天体只要有了质量,就会相互吸引.而如果天体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就形成天体系统.那么是否所有的天体都属于天体系统呢?不,只有那些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的天体才能称为天体系统.目前,人们将认识到的天体系统,从小到大排列,分为以下几个层次:月球绕地球运行构成地月系,九大行星及其卫星以及流星、彗星、小行星和星际气体和尘埃等构成太阳系,太阳系又和跟太阳系相似的其他一些恒星系构成银河系,而银河系又和河外星系(简称星系)共同构成总星系──这是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宇宙的范围.讲了上述的内容,同学们不免要问:宇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这就涉及到宇宙的起源及演化.关于宇宙的起源,我国有盘古开天劈地的传说,西方则有“上帝创造宇宙”的信仰.我国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是这样的:“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盘古出,而天地分,阳清者为天,阴浊者为地……盘古日长万八千丈,天日高万八千丈,地日厚万八千丈.”这与我们现代天文学家所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在思想上十分接近.宇宙大爆炸的观点认为: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此时,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由于高温,这些物质极不稳定.在150亿年前的某个时刻,宇宙突然爆炸膨胀开来,这些物质迅速向外辐射出去,刹那间,宇宙空间扩大了1029倍,温度亦随着宇宙的膨胀而迅速下降.当温度下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或衰变,或与质子结合成重H(氢)、He(氦)的原子核,原子核继而捕获电子,早期化学元素开始形成.当温度继续下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弱,此时,宇宙主要物质是气态的,之后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期间,也有一些已经形成的恒星爆炸成星云或进一步塌缩为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以及膨胀成红巨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宇宙.因此,我们说宇宙中的天体不是同时形成的,各自都有其发生、发展、衰变的历史.作为整体的宇宙,也经历了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的演化.4、宇宙的运动性(1)天体系统:天体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天体系统层次:(见文中)(2)宇宙的演化: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Ⅲ、课堂小结:今天我们暂时讲到这,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进一步学习“宇宙中的地球”部分.请同学们做好预习,并着重掌握前面所学的各种天体的特征以及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来源:原创作品)讲述: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副极地低压带.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C组导学内容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思考、讨论,从而找出分布规律:南北对称、相间分布.过渡: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让我们把假设情境进一步接近实际情况来设定.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思考假设的含义: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D组导学内容总结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板书: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质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要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板书设计]2.4全球性大气环流一、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附:对高中地理观摩课《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的分析:《大气环流》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重点合难点,它是气候类型的原因与分布、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和掌握关键是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立体的空气运动图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气运动和高空空气运动,又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更好地加以运用.学生主体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两个突破点:1.运用素材库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周老师使用素材库中的《大气环流》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课件运用动画的形式把教学中单纯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2.学生主体参与,突出了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周老师根据教材,挖掘内涵,提出了导学内容,再结合课件演示内容,让学生观察、动脑、思考、研究、讨论,由学生总结、表达得出结论,再由师生共同总结,这种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法,效果优于其他形式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提倡的.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1.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由简入繁、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步骤.2.课前的复习提问设计巧妙.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绘制热力环流的方式来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内容,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的下笔顺序反映了他对热力环流的认识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学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错误同样反映了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通过大气环流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来引入大气环流,由简入繁,过渡自然,不留痕迹.3.不直接将大气环流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在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理解清楚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大气环流的概念.这种方式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更自然、更积极.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4.了解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关系.能力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德育目标: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教具准备:投影仪(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2.4全球性大气环流”(板书)新课教学: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本节课主要讲述典型意义的两种环流形式: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三圈环流.一、三圈环流(板书)为了简化起见,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如图.1.全球大气运动——单圈环流(板书)但实际上赤道与极地间的这种闭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三圈环流.2.全球大气运动——三圈环流(板书)由于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此时仍然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说明此时大气运动情况.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画箭头①),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 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1)低纬环流(板书)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 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2)中纬环流(板书)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3)高纬环流(板书)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投影图)7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的风带为: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问: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所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读图2.17).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承转: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二、海陆分布与大气环流的影响(板书)请同学们先读图2.18“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和图2.19“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分析一下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特点?从图上可以看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基本上沿纬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而北半球气压带则断裂成块状,特别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为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问:为什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南北半球的气压分布有这样的差异?投影世界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对照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就可以看出这是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显著增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的缘故.问:海陆性质不一样又是怎样影响气压分布的?在河里或海、湖里游泳的人,都有这个体会.盛夏的中午,如果你躺在岸边沙滩上会感到热乎乎的,而在水里却是温和的;冬季恰好相反.这主要是因为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大的缘故.在同样的太阳照射条件下,海水温度变化比陆地要缓慢得多.夏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高得多,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低得多,形成冷高压.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具体的气压分布情况,请同学们再来看图2.18和2.19.从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可以看出,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热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的亚速尔高压.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副极地低压带也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控制范围最广.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气候有着重大影响.这些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异常.同学们课后要阅读“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了解一下副高对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会引起我国哪些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等情况,从而认识规律,认识自然.综上所述,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投影片)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情况,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那么下面我们来学习季风环流这部分内容.。
年级高一学科地理版本湘教版内容标题大气运动和全球性的大气环流编稿老师王希军【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大气运动和全球性的大气环流二、教学重点、难点:(1)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2)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季风环流的形成三. 教学过程:2. 3 大气的运动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不均匀,造成高低纬间的温度差异。
例题:1.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A. 地球引力B. 太阳辐射能C. 水平气压梯度力D. 地转偏向力【解析】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答案】 C2. 地区间的冷热不均,首先引起大气的()A. 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B. 上升运动C. 下沉运动D. 水平运动【解析】地区间的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
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然后产生空气的水平运动。
【答案】A一、热力环流(一)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二)形成过程:(教材33页图2.8)(图一)(图二)(图三)垂直气流近地面气压高空气压水平气流受热(A)上升低压高压高压低压冷却(B、C)下沉高压低压例题:1. (综合题)读“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示意图”(图2—15),回答:(1)图中方框内是低压还是高压,用“高”或“低”填在图中。
(2)从空气的垂直运动来看:热的地区空气,冷的地区空气。
(3)从水平方向看:空气从气压流向气压。
(4)乙图的空气环流是因引起的,因此称为环流。
【解析】A地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积聚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受热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使A地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在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热力环流。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热力环流1. 引言在地理学中,大气热力环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它涉及到地球大气层的运动规律,对于我们理解气候、天气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大气热力环流,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概念。
2. 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大气热力环流是指地球上大气层中,由于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加热,导致大气层发生热量再分配的过程。
在地球旋转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各种不同规律的大气环流。
这种环流主要包括垂直环流和水平环流两种类型,通过这两种环流的作用,地球上形成了复杂的气候和天气现象。
3. 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因素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太阳辐射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加热使得地球不同地区的温度不同,也引起了大气层中的热能转移。
地球自转、地表的地形、水体的分布等也对大气环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 大气热力环流的主要环流带根据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地形等因素,大气热力环流形成了一些主要的环流带。
其中,赤道地区的热带低压带、中纬度地区的西风带、极地地区的极地高压带等是最为显著的环流带。
这些环流带对全球气候和天气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5. 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天气的关系大气热力环流对地球的气候和天气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大气环流带会导致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例如赤道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极地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变化也有直接的影响,例如西风带引起了我国东部地区常年的多风雨天气。
6. 个人观点与总结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对大气热力环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个人认为,大气热力环流是地球气候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我们的生活、农业生产、自然灾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深入理解大气热力环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和适应自然环境。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知识。
结语本文对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大气热力环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共享了个人观点与理解。
2.4 大气环流一、预习导航【预习题】通过预习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是大气环流?对地理环境有何意义?2、三圈环流形成的条件是什么?3、三圈环流是怎样形成的?形成了哪些气压带和风带?4、气压带和风带季节性移动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规律?5、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有什么影响?冬、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有何不同?6、什么叫季风?季风的成因是什么?7、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有什么不同?【资料卡片】大雾立战功1940年7月,德国法西斯企图利用大雾作掩护轰炸伦敦。
他们认为:由于大雾笼罩使英国飞机无法起飞参加空战,而高于大雾之上的楼房、烟囱正好成为他们攻击的目标。
但是德国空军却打错了如意算盘,他们每次利用大雾空袭伦敦,总是在中途就遭到了英国飞机的拦截而以失败告终。
有一次,德国得知伦敦被大雾笼罩的消息后立即命令飞机起飞,可是飞机还没到伦敦上空就被浓雾包围了。
由于能见度差,机群失去了联系。
两架飞机好容易飞出雾区,还没来得及辨方向,就被尾随大雾之后的英国飞机击落了。
德军百思不得其解,怀疑内部出了间谍。
德军为什么弄巧成拙呢?原来西欧地处北半球西风带内,全年盛行偏西风,由于西风的影响,这里的天气变化总是由西向东发展。
英国在德国西部,根据自西向东天气发展变化的规律,很容易预报出德国的天气变化,而英国的气象情报对德军严加封锁,所以德军很难预测出英国的天气变化。
每当德军得知伦敦被大雾笼罩的情报时,实际上雾区已经向东移了。
英军正是利用了西欧地区天气自西向东变化的规律,在每次雾区东移时便派出战斗机尾随雾后攻击德军飞机。
为什么云总是从西向东运动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的卫星云图大家都很熟悉了,在图上,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在我国大陆上空,云总是从西向东运动的。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与全球性大气环流有关:由于我国所处的位置大部分在盛行西风带的下方。
盛行的西风带跨越的地理纬度为30°N~50°N,厚度离地面3~13km。
因此,地面天气系统受高空西风带的西风引导由偏西向偏东方向移动。
这就出现了我们在电视卫星云图中常看到的云从西向东运动的现象。
低、中、高纬度环流与气候大气环流的基本形势是以纬向环流为主,表现在各盛行风系及高、低气压带大致是沿纬圈分布的。
大气环流对同一纬度内气候形成的作用是相类似的,从而使得同纬度带内各地气候应具有一般共同的特点。
低纬度环流包括信风带、赤道辐合带、赤道西风和副热带高压带,大体在30N°~30°S之间,占地球面积的一半。
在信风带大陆东岸(大洋西侧)是迎风海岸,降水丰沛,如有地形抬升作用则雨量更多。
在大陆西岸(大洋东侧)是背风海岸,则降雨稀少,贴近海岸亦可出现沙漠。
赤道辐合带在空间上是不连续的,其位置随季节而有明显的变化,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在赤道辐合带中气候最为单调,终年炎热潮湿,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都大,辐合上升气流盛行,多云、多降水。
赤道西风就是热带季风盛行的地带。
降水随风向的转变而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当西南风(北半球)盛行时降水特别丰沛。
副热带高压带的平均位置在30°纬度带上,一年中有显著的季节移动。
副热带高压的位置移动和强弱对东亚梅雨影响极大,在大陆西岸,因副高冬夏的南北位移,形成地中海式气候这一特殊气候型。
中纬度环流以温带西风为主。
温带西风与信风比较起来,无论在风向和风速两方面都是多变的。
在温带西风带大陆东、西岸气候有显著不同。
就亚欧大陆而论,西岸是迎风海岸,具有海洋性气候,东岸具有季风气候,大陆中心则是干旱的大陆性气候。
南半球西风带的气候是普遍的温和、湿润,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皆小。
在气旋活动过程中,纬度间气团交换所引起的非周期性温度变化亦较小。
极地是冰洋气团源地,因地面冷却作用形成反气旋。
极地又是地球上的冷源,通过极地环流将冷空气向中纬度输送,在中高纬度的边缘地区,冷暖气团交绥带上,气旋活动频繁,经常出现降水(雪)、大风等恶劣天气。
可见,大气环流在气候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当环流形势趋向于其长期的平均正常状态时,各地的气候也是正常的。
当环流形势在个别年份或个别季节内出现异常时,也就会影响某一时期内的天气和气候出现异常,导致某些地区出现旱和涝,过寒或过暖等不正常的天气现象。
二、课堂释疑【本节重点、难点】。
1、三圈环流的形成2、气压、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3、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4、季风环流的成因,亚洲两种季风的不同成因和特点 【要点预览】1、什么是大气环流?对地理环境有何意义?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作用:①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掌握大气环流的规律是了解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基础。
三圈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模式。
2、三圈环流形成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形成因素是什么?假设:①地表均匀,②太阳直射在赤道(不移动)。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3、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1)低纬环流赤道上空大气向北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流到北纬30°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成西风(见图中箭头1),不能继续北进。
从赤道源源不断流来的空气,在北纬30°附近上空聚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偏转成东北信风(见图中箭头2)。
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
这样便形成赤道与北纬30°之间的低纬环流。
(2)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风向偏转成西南风,又叫盛行西风;同时,从极地高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见图中箭头5),又叫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形成极锋,暖而轻的西风气流被抬升,形成上升气流。
致使北纬60°附近的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见图中箭头4和6)。
这样就形成了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
南半球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转,因而环流方向与北半球不同。
4、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情况如何?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列表说明如下:5、气压带和风带季节性移动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规律? 季节移动的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引起的。
季节移动的规律:夏季向高纬移,冬季向低纬移,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移动5~10个纬度。
6、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如何?上述的大气环流及其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在地球表面性质均匀的假设条件下的理想状况,实际上地球表面并非均匀,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比上述状况要复杂得多。
冬夏间海陆上的气压差异:从1月和7月等压线分布图上可以看出,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而北半球的气压带则断裂成块状,形成一个个高压区和低压区。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而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对比显著。
海陆热力性质差别很大,由于海洋的热容量比陆地大得多,因此夏季大陆升温快,气温比海上高,形成了低压区;冬季大陆强烈冷却,气温比海上低,形成高压区,从而使气压带呈现块状相间分布。
北半球气压带被断裂成块状分布的情况7月 陆高海低 陆低海高副热带高压带 仅在 海洋 北太 平洋 夏威夷高压北大西洋亚速尔高压 7、什么叫季风?怎么形成的?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
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夏②素。
8、不同?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分析上面的亚洲1月、7月的季风图,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列表比较如下: 【思维点拨】1、赤道低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与副热带高压带成因上有何不同?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膨胀上升或收缩下沉运动,从而导致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区或高气压区的原因,称之为热力原因。
赤道地区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源,极地是最大的冷源,因此,与之相应的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就是热力因素造成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气流运动造成空气质量在一定区域内聚集辐合或辐散,导致气压发生变化的原因,称之为动力原因。
在近地面,气流辐合上升,气压降低;气流辐合下沉,气压升高。
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即因气流辐散、辐合原因形成的,而与当地的冷热状况无直接关系。
所以我们前面曾跟大家交代过:“气温高的地区,气流一般上升;气温低的地区,气流一般下降”。
这里用“一般”,而不用“一定”,道理即在此。
2、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是世界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地区。
在全世界,亚洲东部的季风范围面积最大,类型多,从南到北有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具有世界上全部季风类型,而且季风随季节变化而转变风向的规律性和季风盛行时季风的势力都很强,所以说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其主要原因是:这里处在最大的大陆一一亚欧大陆的东部,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南临印度洋,冬夏海陆性质差异很大,海洋和陆地上所形成的高低气压区的范围大,气压差异很大。
因此,形成季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范围广,加上地转偏向力影响,冬季亚洲东部盛行西北季风,南部盛行东北季风;夏季亚洲东部盛行东南季风,南部盛行西南季风,特别是在亚洲东部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环流。
3、为什么东亚冬季风势力比夏季风强,而南亚夏季风比冬季风强?季风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海陆之间的气压梯度,即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东亚季风区冬季时由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形成的气压梯度极大,远大于夏季由夏威夷高压和印度低压形成的气压梯度,因而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
而南亚季风区冬季时因远离冬季风的源地一一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并有青藏高原等大地形的阻挡作用,再加上大陆面积变得狭小,又处于低纬,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已不十分显著,势力较弱;夏季,印度低压中心就位于印度北部,与南半球副热带高压之间形成明显的气压梯度,气流又来自广大的热带洋面,高温潮湿很不稳定,因而形成强盛的夏季风。
【方法总结】1、绘图分析法 通过绘图逐步理解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读图分析法 通过读图与课文知识结合,加强地理知识和现象的空间位置的建立和理解。
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比较分析法 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大气活动中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典型题解】1、读三圈环流示意图,并完成各项要求:(1)用箭头标出图左侧三圈环流的气流运动方向,准确表示出三圈环流。
(2)在图中相应位置用箭头绘出北半球三个风带的风向。
③①②BCA(3)图中各字母表示的气压带名称是AB C (4)图中数码所代表的风的方向是①③(5)哪些气压带和风带的控制下是多雨的 、 、 ,降水形成的原因都同气流运动,气温 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