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原虫概论》word版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10
第三十八章医学原虫概论原虫的生物学地位⏹属原生动物亚界(Protozoa)⏹单细胞真核生物(与细菌的区别),形态学结构类似于高等动物的一个细胞,生理学上具备多细胞动物的一切生理功能⏹定义: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全部功能的单细胞原生生物⏹医学原虫:寄生于人体管腔、体液、组织或细胞内的致病或非致病性原虫一、形态特征⏹细胞膜(表膜):质膜、复合膜结构:由单位膜构成细胞表被:由类脂或蛋白结合多糖分子形成,也称“糖萼”功能:维持外形,参与摄食、排泄、感觉、运动、侵入⏹细胞质:由基质、细胞器、内含物组成外质:凝胶状,参与摄食、呼吸、运动、排泄的主要场所内质:溶胶状,代谢与生理活动中心细胞器:膜质细胞器(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运动细胞器(伪足,鞭毛,纤毛)——原虫分类的主要标志,营养细胞器(胞口,胞肛,伸缩泡)内含物:食物泡,糖原泡,拟染色体⏹细胞核(空泡核/实质核):主宰虫体生长/繁殖与遗传的中枢二、生理⏹摄食与营养:体表渗透、伪足吞噬、胞饮、胞口取食生殖:无性生殖-叶竹虫,鞭毛虫(二分裂或多分裂生殖、出芽生殖)有性生殖-孢子虫(接合生殖、配子生殖、世代交替)三、生活史类型1. 人际传播型--需一个宿主⑴生活史中只有滋养体阶段-阴道毛滴虫⑵生活史中有滋养体与包囊两个阶段-鞭毛虫,纤毛虫滋养体:生活史中活动、摄食、增殖阶段的原虫,是原虫主要的致病阶段包囊或卵囊:条件不利时,滋养体团缩,脱出水分,分泌囊壁,形成成囊2. 循环传播型--需脊椎动物(冈地弓形虫)3. 虫媒传播型--需吸血昆虫(疟原虫)四、致病特点1.增殖破坏作用:原虫入侵宿主细胞后大量增殖,直接破坏宿主细胞,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
2.播散侵袭作用:原虫在建立原发病灶后向近邻或远方组织侵蚀和播散,从而累及多个器官。
3.毒性作用:原虫代谢产物、分泌物及虫体崩解物对宿主的毒性破坏作用。
4.机会性致病作用:极度营养不良,晚期肿瘤,长期应用激素及免疫缺陷或艾滋病患者常并发致死的原虫感染。
第二篇医学原虫学第五章医学原虫概论原虫是单细胞真核生物,属于原生动物亚界(Subkingdom Protozoa)。
原虫的整个机体虽仅由一个细胞构成,但却能够完成生命活动的全部功能,如摄食、代谢、呼吸、排泄、运动及生殖等。
在自然界,原虫的种类繁多,约近65000余种,多数营自生或腐生生活,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各类生态环境中,如海洋、土壤、水体或腐败物内。
寄生性原虫约近万种,生活于动物体内或体表。
其中医学原虫约近40余种,为寄生于人体管腔、体液、组织或细胞内的致病性或非致病性原虫。
致病性原虫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形态】原虫外形多样,呈球形、卵圆形或不规则。
原虫的结构由胞膜、胞质和胞核三部分构成。
1.胞膜亦称表膜(pellicle)或质膜(plasmalemma),在电镜观察下,胞膜由一层或一层以上单位膜构成。
其分子结构可用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解释。
即原虫的胞膜与其它生物膜一样,是一种具有可朔性、流动性和不对称性的、嵌有蛋白质的脂质双分子层结构。
蛋白质和脂质双分子层与多糖分子结合形成细胞被(cell coat)或糖萼(glycocalyx)。
由于表膜上的蛋白质分子中具有配体(ligand)、受体(receptor)、酶类和其它抗原等成分,故是寄生性原虫与宿主细胞和其寄生环境直接接触的部位。
表膜参与原虫的营养、排泄、运动、感觉、侵袭,以及逃避宿主免疫效应的多种生物学功能,对研究寄生虫与宿主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胞质原虫的胞质由基质、细胞器和内含物组成。
原虫的代谢和营养储存均在胞质内进行。
(1)基质基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肌动蛋白和微管蛋白分别组成微丝和微管,以此支持细胞的形状并在原虫的运动中起作用。
有些原虫的胞质有内、外质之分。
外质透明,呈凝胶状(gel-like),具有运动、摄食、排泄、呼吸、感觉及保护等生理功能;内质为溶胶状(sol-like),细胞器、内含物和细胞核含于其内。
第二篇医学原虫学第五章医学原虫概论原虫是单细胞真核生物,属于原生动物亚界(Subkingdom Protozoa)。
原虫的整个机体虽仅由一个细胞构成,但却能够完成生命活动的全部功能,如摄食、代谢、呼吸、排泄、运动及生殖等。
在自然界,原虫的种类繁多,约近65000余种,多数营自生或腐生生活,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各类生态环境中,如海洋、土壤、水体或腐败物内。
寄生性原虫约近万种,生活于动物体内或体表。
其中医学原虫约近40余种,为寄生于人体管腔、体液、组织或细胞内的致病性或非致病性原虫。
致病性原虫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形态】原虫外形多样,呈球形、卵圆形或不规则。
原虫的结构由胞膜、胞质和胞核三部分构成。
1.胞膜亦称表膜(pellicle)或质膜(plasmalemma),在电镜观察下,胞膜由一层或一层以上单位膜构成。
其分子结构可用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解释。
即原虫的胞膜与其它生物膜一样,是一种具有可朔性、流动性和不对称性的、嵌有蛋白质的脂质双分子层结构。
蛋白质和脂质双分子层与多糖分子结合形成细胞被(cell coat)或糖萼(glycocalyx)。
由于表膜上的蛋白质分子中具有配体(ligand)、受体(receptor)、酶类和其它抗原等成分,故是寄生性原虫与宿主细胞和其寄生环境直接接触的部位。
表膜参与原虫的营养、排泄、运动、感觉、侵袭,以及逃避宿主免疫效应的多种生物学功能,对研究寄生虫与宿主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胞质原虫的胞质由基质、细胞器和内含物组成。
原虫的代谢和营养储存均在胞质内进行。
(1)基质基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肌动蛋白和微管蛋白分别组成微丝和微管,以此支持细胞的形状并在原虫的运动中起作用。
有些原虫的胞质有内、外质之分。
外质透明,呈凝胶状(gel-like),具有运动、摄食、排泄、呼吸、感觉及保护等生理功能;内质为溶胶状(sol-like),细胞器、内含物和细胞核含于其内。
医学原虫概论一、形态原虫是单细胞真核生物,具有独立完成生命活动所需的全部生理功能呈球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由胞膜、胞质和胞核组成1.细胞膜(单位膜的结构)▪保护自身稳定▪参与与宿主相互作用▪参与虫体的感觉、运动、侵袭、摄食、营养、排泄等生理功能2.细胞质▪基质—外质(运动、摄食、呼吸等)和内质(营养存储、代谢)▪细胞器—①膜质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②营养细胞器,如胞口、胞咽等;③运动细胞器,如伪足、鞭毛、纤毛等▪内含物—如食物泡、糖原泡等3.细胞核▪由核膜、核质、核仁、染色质组成▪泡状核(多见)、实质核二、生理运动—运动方式:伪足运动(阿米巴)、鞭毛运动、纤毛运动滋养体(trophozoite) —能运动的原虫生活史阶段包囊(cyst)、卵囊(oocyst) —滋养体可分泌外壁,由运动转为静止营养—表膜吸收小分子营养;吞噬、吞饮、胞口摄取食物代谢—能量代谢与合成代谢大体符合寄生虫代谢特征生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或两者兼有无性生殖—①二分裂;②多分裂;③出芽生殖有性生殖—①接合生殖;②配子生殖三、生活史类型简单型—生活史只需一个宿主,凭借直接接触或传播媒介的机械携带在人群中传播①生活史只有滋养体阶段—阴道毛滴虫②生活史有滋养体和包囊两个阶段—多数肠道寄生阿米巴、鞭毛虫、纤毛虫循环传播型—完成生活史需要一种或一种以上脊椎动物,进行有性和无性生殖的世代交替,如刚地弓形虫虫媒传播型—完成生活史需经吸血昆虫体内的无性或有性增殖,再传播至人体或其他动物,如利什曼原虫四、致病特点增殖—虫血症(parasitemia)破裂—如弓形虫寄生的有核细胞,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压迫—如弓形虫的包囊阻塞—如疟原虫扩散—原位扩散、血行播散等机会性致病—有些原虫对健康人不表现出明显的致病性,但在一些极度营养不良、晚期肿瘤、长期使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以及艾滋病等免疫功能受累宿主,常引起急性感染或严重病症,这些寄生虫称为机会性致病原虫,如卡氏肺孢子虫、隐孢子虫、弓形虫等阿米巴感染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感染阶段:四核包囊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食物、水与手寄生部位:结肠,可移行于肝、肺与脑等致病阶段:滋养体诊断阶段:滋养体与包囊基本过程:包囊→滋养体→包囊1个四核包囊→口→小肠→脱囊成4核囊后滋养体→8个滋养体(二分裂繁殖)→定居于结肠粘膜皱褶或肠腺窝处→滋养体侵入肠壁或转变成包囊排出体外。
医学原虫--第九章概论(1)第二篇医学原虫第九章概论原虫为单细胞真核动物,体积微小而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全部生理功能。
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迄今已发现约65000余种,多数营自生或腐生生活,分布在海洋、土壤、水体或腐败物内。
约有近万种为寄生性原虫,生活在动物体内或体表。
医学原虫是寄生在人体管腔、体液、组织或细胞内的致病及非致病性原虫,约40余种。
其中的一些种类以其独特的生物学和传播规律危害人群或家畜,构成广泛的区域性流行。
形态原虫的结构符合单个动物细胞的基本构造,由胞膜、胞质和胞核组成。
1.胞膜包裹虫体,也称表膜或质膜。
电镜下可见为一层或一层以上的单位膜结构,其外层的类脂和蛋白分子结合多糖分子形成表被,或称糖萼(glycocaly x)。
表膜内层可有紧贴的微管和微丝支撑,使虫体保持一定形状。
研究表明,原虫的表膜作为与宿主和外环境直接接触的界面,对保持虫体的自身稳定和参与宿主的相互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已有证明某些寄生原虫的表膜带有多种受体、抗原、酶类,甚至毒素;表膜还具有不断更新的特点,一些种类的表膜抗原还可不断变异;在不利条件下,有些种类还可在表膜之外形成坚韧的保护性壁。
因此原虫表膜的功能除具有分隔与沟通作用外,还可以其动态结构参与营养、排泄、运动、感觉、侵袭、隐匿等多种生理活动。
对原虫表膜的深入研究已成为揭示宿主与寄生虫相互作用机制的重要方面。
2.胞质主要由基质、细胞器和内含物组成。
基质均匀透明,含有肌动蛋白组成的微丝和管蛋白组成的微管,用以支持原虫的形状并与运动有关。
许多原虫有内、外质之分,外质较透明,呈凝胶状,具有运动、摄食、营养、排泄、呼吸、感觉及保护等功能;内质呈溶胶状,含各种细胞器和内含物,也是胞核所在之处,为细胞代谢和营养存贮的主要场所。
原虫的细胞器按功能分为:①膜质细胞器:主要由胞膜分化而成,包括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溶酶体等,大多参与与合成代谢。
某些细胞器可因虫种的代谢特点而有所缺如或独有,如营厌氧代谢的种类一般缺线粒体;②运动细胞器:为原虫分类的重要标志,按性状分为无定形的伪足(pseudopodium),细长的鞭毛(flagellum),短而密的纤毛(cilia)三种。
第二篇医学原虫学第五章医学原虫概论原虫是单细胞真核生物,属于原生动物亚界(Subkingdom Protozoa)。
原虫的整个机体虽仅由一个细胞构成,但却能够完成生命活动的全部功能,如摄食、代谢、呼吸、排泄、运动及生殖等。
在自然界,原虫的种类繁多,约近65000余种,多数营自生或腐生生活,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各类生态环境中,如海洋、土壤、水体或腐败物内。
寄生性原虫约近万种,生活于动物体内或体表。
其中医学原虫约近40余种,为寄生于人体管腔、体液、组织或细胞内的致病性或非致病性原虫。
致病性原虫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形态】原虫外形多样,呈球形、卵圆形或不规则。
原虫的结构由胞膜、胞质和胞核三部分构成。
1.胞膜亦称表膜(pellicle)或质膜(plasmalemma),在电镜观察下,胞膜由一层或一层以上单位膜构成。
其分子结构可用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解释。
即原虫的胞膜与其它生物膜一样,是一种具有可朔性、流动性和不对称性的、嵌有蛋白质的脂质双分子层结构。
蛋白质和脂质双分子层与多糖分子结合形成细胞被(cell coat)或糖萼(glycocalyx)。
由于表膜上的蛋白质分子中具有配体(ligand)、受体(receptor)、酶类和其它抗原等成分,故是寄生性原虫与宿主细胞和其寄生环境直接接触的部位。
表膜参与原虫的营养、排泄、运动、感觉、侵袭,以及逃避宿主免疫效应的多种生物学功能,对研究寄生虫与宿主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胞质原虫的胞质由基质、细胞器和内含物组成。
原虫的代谢和营养储存均在胞质内进行。
(1)基质基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肌动蛋白和微管蛋白分别组成微丝和微管,以此支持细胞的形状并在原虫的运动中起作用。
有些原虫的胞质有内、外质之分。
外质透明,呈凝胶状(gel-like),具有运动、摄食、排泄、呼吸、感觉及保护等生理功能;内质为溶胶状(sol-like),细胞器、内含物和细胞核含于其内。
有些原虫的胞质并无内、外质之分,而是均匀一致的。
(2)细胞器大多数原虫具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动基体等膜质细胞器。
它们主要参与细胞的能量合成代谢。
有的虫种,因其代谢特性或在进化中处于原始地位,而缺少某种细胞器。
前者如行厌氧代谢的肠道阿米巴等虫种多无线粒体;后者如贾第虫并不具备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溶酶体(lysosome)含有多种水解酶,对食物、有害物质、衰老或损坏的细胞器起分解作用。
动基体(kinetoplast)的结构与线粒体的相似,且含与之相似的酶类,故一般认为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线粒体。
如,寄生于人体的锥虫和利什曼原虫具有动基体,它们合成的DNA与细胞核合成的不同。
此外,原虫还具有伪足(pseudopodium)、鞭毛(flagellum)和纤毛(ciliate)等三种运动细胞器。
具有相应细胞器的原虫,分别称为阿米巴、鞭毛虫或纤毛虫。
鞭毛虫还同时具有波动膜(undulating membrane)。
伪足是外质暂时性突出部分,可呈舌状或叶状。
伪足形成时,局部外质液化,凝胶发生断裂,内质涌出扩散至邻近的外质上。
鞭毛为较长的运动细胞器,数目较少,位于虫体的前端、侧面或后端。
与鞭毛相比较,纤毛则较短,数目多,常均匀密布于虫体表面。
每根鞭毛或纤毛均从基体,即毛基体(blephearoplast)发出。
胞质内的微管和微丝除起支持作用外,还参与鞭毛和纤毛的形成。
原虫的营养细胞器包括胞口、胞咽、胞肛等,其主要功能是摄食和排出废物。
寄生性纤毛虫体内含伸缩泡,为一种呈周期性收缩和舒张的泡状结构,具有调节细胞内外水分的功能。
除上述三种主要的细胞器外,胞质中还有食物泡,糖原泡、拟染体等营养储存小体,以及原虫的代谢产物(如疟原虫的疟色素)和共生物(如病毒)等。
3.胞核原虫属真核生物,细胞核是维持原虫生命和繁殖的重要结构。
细胞核由核膜、核质、核仁和染色质构成。
核膜由双层单位膜组成,其上面的微孔是核内外物质交换的通道。
核仁内富含RNA,染色质含DNA、蛋白质和少量RNA。
由于这两种核糖核酸均属酸性,故可被碱性物质深染。
只有经过染色,核仁的结构特征才能得以辨认。
寄生性原虫的核型分为两种:①泡状核(vesicular nucleus),核内染色质稀少、呈颗粒状,分布于核质或核膜内缘,具有1个粒状核仁。
多数寄生性原虫具有泡状核;②实质核(compact nucleus),大而不规则,染色质丰富,具有1个以上的核仁,如纤毛虫的核即是如此。
【生活史类型】医学原虫的生活史包括了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各个发育阶段,亦即虫体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的全过程。
这一过程也就是原虫所导致的疾病的传播过程,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医学原虫传播方式的不同,可将其生活史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由感染者传播至易感者的原虫此类原虫生活史简单,完成生活史只需一个宿主。
但有二种情况:整个生活史只有一个发育阶段,即滋养体(trophozoite)。
此阶段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一般以直接接触的方式传播,如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生活史有滋养体和包囊(cyst)两个阶段,滋养体具有运动和摄食功能,为原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阶段;包囊则处于静止状态,是原虫的感染阶段。
一般通过饮水或食物进行传播。
如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和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即属于此种类型。
2.通过循环方式传播的原虫此类原虫在完成生活史和传播过程中,需要一种以上的脊椎动物宿主作为终末宿主和中间宿主,其感染阶段可在二者之间进行传播。
不需要无脊椎动物宿主。
如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可在终末宿主(猫或猫科动物)和中间宿主(人和多种动物)之间传播。
3.通过媒介昆虫传播的原虫此类原虫只有在媒介昆虫体内才能发育至感染阶段。
如不同种的疟原虫(Plasmodium),只有在相应媒介蚊种吸血时将其吸入体内,最终发育成感染阶段——子孢子才能感染人体。
【生理】医学原虫的生理过程包括运动、摄食、代谢和繁殖等方面。
1.运动原虫的运动主要由运动细胞器完成。
运动方式主要取决于其所具有的运动细胞器类型。
伪足运动:如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滋养体借助伪足进行运动;鞭毛运动:如蓝氏贾第鞭毛虫以其4对鞭毛的摆动作翻滚运动。
阴道毛滴虫借助鞭毛的摆动前进,以其波动膜波动作螺旋式运动;纤毛运动:如纤毛虫,由于其体表有大量的纤毛,因此纤毛运动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纤毛的协调作用;其它运动方式:有的寄生性原虫体表并不具备可辨认的运动细胞器,但却可以特殊的运动方式找到适合的寄生部位,如疟原虫蚊期在蚊体内形成的合子,可以其螺旋式的运动,穿入到蚊的肠上皮内。
还有的原虫并不具备运动细胞器,只好以扭动或滑行的方式进行运动。
2.摄食原虫摄取营养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1)渗透当胞体内外浓度差别很大的时,有些可溶性营养物质可穿透细胞膜,以被动扩散的形式进入细胞。
但更多的有机分子可能是通过位于胞膜上的渗透酶的作用主动运转至细胞内。
(2)胞饮(pinocytosis)系指通过表膜摄入液体养料。
如某些阿米巴原虫行胞饮时,先在伪足样突起物上形成管状凹陷,然后断裂成许多小泡,将养料带入细胞内。
(3)吞噬(phagocytosis)原虫对固体食物的摄入称吞噬。
有些原虫具有胞口,可通过胞口将食物摄入。
不具有胞口的原虫,则通过表膜内陷将食物摄入胞内。
前者如疟原虫的滋养体经胞口摄食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后者如阿米巴原虫吞噬细菌,则以表膜内陷形式完成。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但在摄入食物后均先形成食物泡。
食物泡进入胞质后与溶酶体结合,然后再经各种水解酶的作用将养料消化、分解、吸收。
水解酶包括:核酸酶、蛋白酶、酯酶、脂肪酶和碳水化合物分解酶等等。
各种酶由粗糙内质网高尔基体产生并被包入溶酶体而参与消化过程。
3.代谢绝大多数寄生性原虫为兼性厌氧生物,尤其是在肠腔内寄生的原虫,如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几乎在无氧的环境下才能良好生长。
然而,在血液内寄生的原虫,如疟原虫和锥虫则行有氧代谢。
原虫一般利用葡萄糖或其他单糖取得能量。
糖的无氧酵解是原虫的主要代谢途径,有些种类还具有三羧循环的酶系。
此外,原虫在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需要较多的蛋白质和氨基酸。
例如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寄生时,将大部分血红蛋白分解成氨基酸,以合成本身的蛋白质。
在分解代谢过程中,原虫利用本身具有的各种酶类,将虫体内的糖类和脂肪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及其他小分子物质。
同时释放供虫体本身各种活动所需的能量;在通常情况下,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不占优势,它不是能量主要来源。
4.生殖原虫的生殖方式包括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主要方式。
(1)无性生殖二分裂:细胞核先分裂为二,然后胞质分裂,最后形成两个虫体,如阿米巴原虫滋养体的繁殖;多分裂:胞核先分裂为多个,胞质再分裂并包绕每个已分裂的细胞核。
如此,一个个体便增殖为多个子代个体。
例如,疟原虫在红细胞内期寄生时的裂体增殖(schizogony)即属此种方式;出芽生殖:母体细胞先经过不均等细胞分裂产生一个或多个芽体,再分化发育成新个体,即为出芽生殖。
可分为“外出芽”(exogenous budding)和“内出芽”(endogenous budding)二种方式。
如疟原虫在蚊体内的成孢子细胞以外出芽法繁殖,发育成子孢子。
而弓形虫的滋养体则是以“内出芽”法[“内二殖”或“内二芽殖”法(endodygony)]进行增殖的。
(2)有性生殖是原虫的一种重要生殖方式。
许多原虫的有性生殖过程是个体正常生活史中的一个阶段,往往与无性生殖阶段交替进行。
有性生殖分为较低级的结合生殖和较高级的配子生殖两种方式。
结合生殖(conjugation):仅见于纤毛虫纲。
两个虫体在胞口处相互连接。
分裂前,大核DNA混合并复制,而后DNA近似均等地随机分配到两个子核中,再分裂成两个新的细胞。
如结肠小袋纤毛虫。
配子生殖(gametogony):是由原虫的营养细胞分化产生的雌雄配子(gamete)融合在一起(受精)形成合子的过程。
如,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
有些原虫的正常生活史具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方式交替进行的世代交替生殖方式。
如疟原虫在人体内行无性生殖,而在蚊媒体内则行有性生殖。
【常见种类的分类】在生物学分类上,原虫属于原生生物界(Kindom Protista),原生动物亚界(Subkingdom Protozoa)下属的三个门,即肉足鞭毛门(Phylum Sarcomastigophora),顶复门(Phylum Apicomplexa)和纤毛门(Phylum Ciliophora)。
此外,根据运动细胞器的有无和类型,可将原虫分为鞭毛虫、阿米巴、纤毛虫和孢子虫四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