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复工必看: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知识全面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1.46 MB
- 文档页数:10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基础知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是现代化安全管理的基础,它们对于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的基础知识。
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对工作场所、工作设备、工作环境以及工作任务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估的过程。
它的目的是找出潜在的危险源,以便进一步评估和控制风险。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观察法:通过观察工作场所、设备和环境的现象和状况,寻找潜在的危险源。
例如,观察工作场所的现场布局、设备的运行状态、工作人员的行为等。
2.调查法:通过询问和调查,了解工作场所、设备和环境中存在的潜在危险源。
例如,询问工作人员对工作环境和设备的看法和意见,调查工作场所的历史记录和事故情况等。
3.检查法:通过检查工作场所、设备和环境的相关文件和记录,找出潜在的危险源。
例如,检查安全标志、操作规程、设备维护记录等。
4.测量法:通过测量和监测工作场所、设备和环境的相关参数,发现潜在的危险源。
例如,使用测量仪器测量噪音、震动、温度、湿度等。
5.分析法:通过对工作场所、设备和环境进行系统分析,识别其中存在的危险源。
例如,使用因果图、故障树分析等方法,找出危险源与事故的因果关系。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对潜在危险源造成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的过程。
它的目的是确定风险的程度和可能性,以便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风险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定性评价:使用专家判断或经验法对风险进行定性评估,将风险分为高、中、低等级。
例如,采用专家访谈法、专家意见法等。
2.定量评价:使用统计分析或数学模型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得出具体的风险值。
例如,采用事件树分析法、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法等。
3.层次评价:将风险分成不同层次进行评价,分析风险的组成部分和相对重要性。
例如,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动态评价法等。
4.多指标评价:考虑多个因素对风险的影响,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指标。
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一、相关术语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风险:指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
安全事故隐患:指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管控:上图为风险评估的流程图,首先是划分作业活动,然后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根据评价情况确定控制措施。
(一)作业活动划分在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之前,首先要准备一份作业活动表,用合理且易于控制的方式对其进行分类并收集必要的信息。
例如,其中必须包括不常见的维修任务,以及日常的生产活动。
(1)生产经营单位的地理位置;(2)生产过程或所提供服务的各个阶段;(3)有计划的工作和临时性的工作;(4)确定的任务。
要求:每种作业活动既不能太复杂,如多达几十个步骤,也不能太简单,仅一两个步骤或内容。
在划分作业活动的时候要考虑所有生产经营活动,包括辅助作业活动。
生产经营单位中的往往存在很多作业活动,比如配电站、车辆、试验活动、仓储物流、维修活动等,危险源识别时应全面考虑,不要遗漏。
(二)危险源识别实施危险源辨识活动的时,应考虑危险源的“三种时态”、“三种状态”、“两个种类”、“四个方面”,以便于在作业活动划分完毕后全面识别危险源。
1. 三种时态(1) 过去时态:作业活动及场所过去所遗留的危险危害因素(可能时)。
(2) 现在时态:作业活动及场所在现有(或拟定)控制措施下的危险危害因素。
(3) 将来时态:作业活动在开展后可能出现的危险危害因素。
2. 三种状态(1) 正常状态(常规):指正常的活动、经营、服务情况,作业活动按正常的活动、经营、服务流程进行,包括机械设备﹑工具等正常工作。
(2) 异常状态(非常规):非正常的活动、经营、服务情况,作业活动不能按正常的活动、经营、服务流程进行,包括机械设备的试运转、停机及发生故障和恶劣天气(雨天﹑高温﹑寒冷)。
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重点讲解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安全始终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保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需要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隐患排查工作。
这两项工作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我们提前发现潜在的危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消除或控制。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这两个方面的重点内容。
一、危险源辨识(一)什么是危险源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简单来说,就是可能引发事故的潜在因素。
(二)危险源的分类1、第一类危险源指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
比如,高压电、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气体等。
2、第二类危险源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
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因素等。
例如,违反操作规程、设备故障、恶劣的工作环境等。
(三)危险源辨识的方法1、询问、交谈与相关人员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危险情况。
2、现场观察直接到工作现场进行观察,查看设备、操作流程、工作环境等方面是否存在潜在的危险。
3、查阅有关记录查看过去的事故报告、安全检查记录、设备维护记录等,从中发现可能的危险源。
4、安全检查表法制定详细的安全检查表,按照表中的项目逐一进行检查和评估。
(四)危险源辨识的步骤1、确定工作活动和场所明确需要进行危险源辨识的工作流程和具体的工作区域。
2、分解工作活动将复杂的工作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简单的步骤。
3、识别危险源运用上述的方法,对每个工作步骤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
4、评估危险源的风险确定危险源可能导致的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以及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5、记录危险源将识别出的危险源及其风险评估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形成危险源清单。
二、隐患排查(一)什么是隐患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危险源辨识、风险分级与隐患排查重点(一)危险源辨识、风险分级与隐患排查重点在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危险源,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
因此,危险源辨识、风险分级与隐患排查是预防事故的关键点。
本文将介绍危险源辨识、风险分级与隐患排查的基本概念和重点。
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是指在生产、劳动或生活过程中,带有危险性的物质、设备和场所等,其存在可能会导致人员伤害、环境污染以及财产损失等不良后果。
辨识危险源可以通过对生产过程、设备、环境等进行全面的审核和评估完成。
危险源辨识的重点:1.全面细致地了解生产过程、设备、环境等,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2.针对各个危险源实施分级管理,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3.重点关注高风险危险源,定期进行巡查和评估;4.建立完善的危险源管理制度和规范,确保危险源的有效控制。
二、风险分级风险分级是指对各个危险源的危害程度、可能性和暴露程度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其风险等级,以便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风险分级的重点:1.对所有危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其风险等级;2.针对高风险危险源进行重点关注,确定防范措施;3.建立风险分级制度和标准,确保评估的科学准确。
三、隐患排查隐患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但还没有发生事故的不安全因素。
隐患排查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危险。
隐患排查的重点:1.对生产、设备、环境等进行全面排查和剖析,发现潜在隐患;2.针对不同的隐患实行不同的处理措施,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3.通过定期检查和复查,确保隐患处理的持续有效。
总之,危险源辨识、风险分级与隐患排查是重要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赋予高度的重视。
只有通过全面的辨识、科学的分级和有效的排查处理,才能够确保生产、工作环境的安全,避免事故的发生,保护员工的生命健康和企业的正常运营。
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2)第二类危险源:存在的、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健康损害的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或管理因素等。
4.四个方面1)设备、机器、工具等物理因素;2)化学品、危险物质等化学因素;3)人的行为、状态等生物因素;4)管理、安全制度等管理因素。
三)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对危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和可能性,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控制措施的过程。
风险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确定风险的等级,从而为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风险评价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半定量评价等。
在选择评价方法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和评价目的进行选择,同时还需考虑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指针对风险评价结果,采取措施降低或消除危险源对人身伤害和健康损害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的过程。
风险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人身安全和健康。
风险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人身防护措施。
在选择控制措施时,应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同时还需考虑控制措施的可行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总之,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和管控是生产经营单位保障人身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手段,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
每个部门或作业场所都应该进行事故隐患排查,但如何确定重点部位呢?首先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历史事故发生情况:对于曾经发生过事故的部位,需要更加重视,进行更加细致的排查。
2.作业条件: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作业条件,需要进行重点排查,比如高温、高压、高空等。
3.设备状态:对于老化、损坏或未经维护的设备,需要进行重点排查。
4.作业人员:对于缺乏专业知识或经验不足的作业人员,需要进行重点排查。
5.管理制度:对于管理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的部位,需要进行重点排查。
排查重点部位后,需要制定详细的排查方案,明确排查内容、时间、责任人等。
同时,排查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作业人员和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加强沟通和协作,确保排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安全施工中的危险源识别与隐患排查在建设工程领域,施工安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安全施工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危险源识别与隐患排查。
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有效减少施工事故的发生,保障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安全施工中的危险源识别与隐患排查。
一、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危险源识别与隐患排查一个好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应该包含危险源识别与隐患排查的环节,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管理。
项目管理人员需要从整体层面上对工程项目进行分析,认识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只有在项目开始前对危险源进行识别,才能在施工中及时发现和排除隐患。
二、现场施工环境中的危险源识别与隐患排查在施工现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危险源和潜在的隐患。
施工现场的经营者需要根据各种工程的特点,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的危险源识别和隐患排查。
必要时,可以借鉴之前类似工程的经验,结合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制定针对性的安全措施。
三、危险作业行为中的危险源识别与隐患排查施工现场中,存在许多危险的作业行为,如高空作业、高温作业、机械操作等。
针对这些危险的作业行为,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并进行培训和指导。
同时,还需要对作业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操作,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四、材料设备的危险源识别与隐患排查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和设备也有可能成为危险源。
例如,质量不合格的建材、老化、损坏的设备等都可能造成施工环境的安全隐患。
因此,材料和设备的采购人员需要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审核,确保所采购的材料和设备符合相关标准,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五、施工过程管控中的危险源识别与隐患排查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管控。
在不同的施工阶段,隐患形式各异。
例如,土方开挖过程中可能存在坍塌风险;混凝土浇筑时可能存在模板倒塌的隐患等。
因此,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仔细分析和评估,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并配备专业人员进行监督和检查。
节后企业复工隐患排查危险源辨识全面讲解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企业复工不可避免,但在复工过程中各种隐患也可能随之而来。
为确保员工的工作安全,企业需要对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排查和识别,尽可能消除安全风险。
本文将从节后企业复工的角度,全面介绍企业在复工前的隐患排查和危险源辨识。
1. 人员安全防护在疫情影响下,人员防护是企业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企业要做到以下几点:•实名制登记。
员工进入企业需进行实名登记,并记录进出记录,以备不时之需。
•必要的体温检测。
为确保员工的健康安全,企业需要尽可能对进入企业的员工进行体温检测。
•配发预防用品。
针对员工可能会面临的疫情风险,企业要配备员工必要的预防用品,如口罩、消毒液等。
•办公场所消毒。
企业需要对进入场所进行消毒,并经常做好场所的消毒工作。
以上是针对员工人身安全方面的隐患处理方法,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改进。
2. 设备安全排查设备的安全性对于企业的生产和员工的工作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企业要注意以下几点:•对设备进行必要的维护。
设备使用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故障,为使设备处于顶尖状态,企业要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修和保养等。
•设备使用前检查。
在设备的每次使用前,企业应该对设备进行必要的检查,以确保设备的安全性。
•设备配备必要的保护装置。
根据设备所用领域的不同,企业要为设备配备必要的保护装置,以保障员工的安全。
3. 环境危险源辨识环境中的危险源对员工的安全具有隐患。
因此,企业需要对可能存在的环境危险源进行识别,以消除安全风险。
企业可以根据以下几点进行环境危险源的出现预测和识别:•考虑业务环节中对原料、办公文具、危险物品等的使用情况,以判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检查企业设施中的风险因素并及时修复;如电缆短路、火灾隐患等;•定期进行环保设施检查,以判断与企业相关的行业安全问题和上游供应商的环境质量情况。
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并对企业的复工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