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共27页
- 格式:ppt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27
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一、相关术语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风险:指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
安全事故隐患:指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管控:上图为风险评估的流程图,首先是划分作业活动,然后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根据评价情况确定控制措施。
(一)作业活动划分在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之前,首先要准备一份作业活动表,用合理且易于控制的方式对其进行分类并收集必要的信息。
例如,其中必须包括不常见的维修任务,以及日常的生产活动。
(1)生产经营单位的地理位置;(2)生产过程或所提供服务的各个阶段;(3)有计划的工作和临时性的工作;(4)确定的任务。
要求:每种作业活动既不能太复杂,如多达几十个步骤,也不能太简单,仅一两个步骤或内容。
在划分作业活动的时候要考虑所有生产经营活动,包括辅助作业活动。
生产经营单位中的往往存在很多作业活动,比如配电站、车辆、试验活动、仓储物流、维修活动等,危险源识别时应全面考虑,不要遗漏。
(二)危险源识别实施危险源辨识活动的时,应考虑危险源的“三种时态”、“三种状态”、“两个种类”、“四个方面”,以便于在作业活动划分完毕后全面识别危险源。
1. 三种时态(1) 过去时态:作业活动及场所过去所遗留的危险危害因素(可能时)。
(2) 现在时态:作业活动及场所在现有(或拟定)控制措施下的危险危害因素。
(3) 将来时态:作业活动在开展后可能出现的危险危害因素。
2. 三种状态(1) 正常状态(常规):指正常的活动、经营、服务情况,作业活动按正常的活动、经营、服务流程进行,包括机械设备﹑工具等正常工作。
(2) 异常状态(非常规):非正常的活动、经营、服务情况,作业活动不能按正常的活动、经营、服务流程进行,包括机械设备的试运转、停机及发生故障和恶劣天气(雨天﹑高温﹑寒冷)。
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2)第二类危险源:存在的、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健康损害的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或管理因素等。
4.四个方面1)设备、机器、工具等物理因素;2)化学品、危险物质等化学因素;3)人的行为、状态等生物因素;4)管理、安全制度等管理因素。
三)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对危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和可能性,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控制措施的过程。
风险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确定风险的等级,从而为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风险评价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半定量评价等。
在选择评价方法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和评价目的进行选择,同时还需考虑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指针对风险评价结果,采取措施降低或消除危险源对人身伤害和健康损害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的过程。
风险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人身安全和健康。
风险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人身防护措施。
在选择控制措施时,应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同时还需考虑控制措施的可行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总之,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和管控是生产经营单位保障人身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手段,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
每个部门或作业场所都应该进行事故隐患排查,但如何确定重点部位呢?首先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历史事故发生情况:对于曾经发生过事故的部位,需要更加重视,进行更加细致的排查。
2.作业条件: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作业条件,需要进行重点排查,比如高温、高压、高空等。
3.设备状态:对于老化、损坏或未经维护的设备,需要进行重点排查。
4.作业人员:对于缺乏专业知识或经验不足的作业人员,需要进行重点排查。
5.管理制度:对于管理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的部位,需要进行重点排查。
排查重点部位后,需要制定详细的排查方案,明确排查内容、时间、责任人等。
同时,排查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作业人员和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加强沟通和协作,确保排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治理课件一、前言工作场所的安全是每个员工都关注的问题,而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治理是保障工作场所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课件将详细介绍危险源的分类及辨识方法,隐患排查方式和治理方法,还将给出实际应用案例,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工作场所安全。
二、危险源的分类及辨识方法2.1 危险源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因素,危险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物理危险源:如电击、机器设备运转、重物坠落等。
•化学危险源:如腐蚀品、易燃易爆物品、放射性物质等。
•生物危险源:如病毒、细菌、真菌等。
•环境危险源:如温度、湿度、气压等。
2.2 危险源的辨识方法危险源的辨识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工艺流程:对生产、操作、维护、管理等环节进行分析。
例如,对化工厂分析其生产流程,确定其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设备设施:对机器设备、电气装置、安全设施等进行检查、测试、评估。
例如,对生产线上的机器设备进行检查,确定可能出现的危险源。
•人员行为: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评估。
例如,对某员工的个人行为进行观察,确定可能存在的隐患。
•环境因素: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
例如,对火灾事故发生地点进行分析,确定可能导致火灾的环境因素。
三、隐患排查的方法和标准3.1 隐患排查的方法隐患排查的方法一般分为两类:•定期检查:根据规定的安全标准和周期,对工作场所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
•不定期检查:除了定期检查外,还要根据生产和操作的需要,随时检查工作场所的安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2 隐患排查的标准进行隐患排查时,需要按照以下标准进行:•中国国家标准:《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
•行业标准:根据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工作环境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
•企业内部标准:根据企业内部生产特点和安全管理需要,制定企业内部标准。
四、隐患治理的方法和手段4.1 隐患治理的方法发现隐患后,需要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常用的治理方法包括:•隔离控制:通过隔离控制区域,防止隐患扩散和人员受到伤害。
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重点讲解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是企业安全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事故的物、人、事、质、环境等因素或条件。
而隐患是指存在于事物或现象中的、可能导致或者预示灾害事故发生的不安全状态或者不安全成因。
为使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更加顺利,下面将对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的重点进行讲解。
一、危险源辨识重点1. 设备设施的安全隐患:企业设备设施的安全问题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
需要对设备设施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包括施工质量、材料质量、接地保护、线路绝缘、运转情况等多方面的问题。
特别是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的设备设施,需要重点关注其安全问题。
2. 人员操作的安全隐患:人的因素是造成事故的另一大因素,需对人员操作进行全面的分析。
如对工作操作规范及安全操作教育培训等进行全面的考察,建立全员安全意识,提高员工对于操作安全的警觉性和危机感。
3. 化学、物理、毒性危险源的辨识:企业中存在一些有毒有害的化学品、物质或者放射性等危险源,需统一做好化学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措施,从而确保企业生产的安全。
二、隐患排查重点1. 火灾隐患的排查:火灾是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一项重要隐患。
需要重点排查电气线路安全、用电、用气等方面的隐患,特别是在易燃易爆物品密集的区域,要把握好防范措施,以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2. 物理安全隐患的排查:如对于设备的操作、维修、管理等是否符合操作规范,是否存在疏漏等方面,需要进行细致的排查,建立健全的检查机制,及时发现和排除现有的安全隐患。
3. 卫生环境的隐患排查:企业的环境卫生问题,也是造成事故的一大因素。
需重视环境卫生问题,例如对企业生产环境的噪声、空气质量、温度等方面进行全面排查,建立环保检测常规,以保证工作环境的安全卫生。
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需要对企业的生产、管理、环境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更为具体的分析和防范工作。
在日常的安全管理中,要加强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能力,特别是针对较大风险的生产环节,需采取更为有效的逐级审核措施,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