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语言连贯试题解题5种视角
- 格式:ppt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27
高考语文语意连贯题的解题技巧语意连贯题解题技巧一、时间、空间的先后性【例4】给下列句子排出最恰当的顺序。
①太清宫,又名下清宫或下宫,是宋太祖(公元960—967)为华盖真人刘若拙建的道场。
②明万历年间,太清宫近乎荒废。
③南京报恩寺的和尚憨山买下宫前的一块空地,建了一座海印寺。
④后海印寺被毁,又建了太清宫。
⑤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国师邱长春曾在此宫修道。
【解析】第一步,诵读所有句子,理清思路,把握基本内容。
这是一段叙述性文字,它叙述太清宫的历史沿革。
第二步,找出与时间有关的词语:“宋太祖”“元太祖”“明万历年间”“买下宫前”“后”“建了”“又建了”。
我们根据时间的先后可以排出正确的顺序为:①⑤②③④。
【例5】下列几个句子的顺序已经被打乱,请重新排列。
①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②一片片坐着、卧着、走着的人影,看得清清楚楚了。
③沙滩上,也突然明亮起来。
④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
⑤是一轮灿烂的满月。
【解析】第一步,诵读所有句子,理清思路,把握基本内容。
这是一段描述性文字,它描绘了一幅大海月夜图。
第二步,这几句话,有“大海”“月亮”“沙滩”等描写对象,在排序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按“空间顺序”,按照从天上“月亮”到地上“大海”再到“海滩”的次序,我们可以排出正确的顺序为:⑤④①③②。
语意连贯题解题技巧二、客观事物的逻辑性众所周知,事物本身的发展具有规律性,人的思维也具有规律性——或由一般到个别,或由个别到一般;也可为由概括到具体,或由具体到概括……人们认识事物必须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或由易到难,或由浅入深,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做题时只有先把握了客观事物的逻辑性,然后才能进行合理的排序。
【例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顺序是:铁路客车动车组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车防火系统也很先进,重要设施都附有防火装置。
高考语文——语言连贯题解题技巧所谓“连贯”,是指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语言的连贯属高考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考查内容。
下面便结合典型例题谈谈解答连贯题的方法与技巧。
一、要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性是语言连贯的基本要求。
一个句子或句群,只有做到陈述对象一致,才能保证语意通贯。
如果中间调换了陈述对象,就会影响到句意的连贯。
如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第8题就涉及到陈述对象,请看试题: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
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
____________“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峰奇观。
”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两侧。
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B、门外两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
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两侧。
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D、门外两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
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这道题是从陈述对象是否一致的角度来考查语言连贯这一考点的。
不难看出,整个文段要描述的是南天门景象,因此,陈述对象自然是南天门了。
既然上文谈的是“门”,那么,下文只有以“门”起首的句子才能与之衔接,因此,可先排除A、C两项。
剩下的B、D两项,究竟选哪项才恰当呢?只要看看文末的内容就不难选择了。
既然文末写的是对联内容,那么,上文只有以“对联一副”作结才能与之衔接。
这样,B项就当然成为正确答案了。
可见,要做好连贯题就必须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性。
二、要做到前后照应一个句子,要做到连贯,就要注意前面意义与后面意义保持一致性,要注意内容的衔接和呼应。
请看1987年全国试题第8题:“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的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从下面的四句中选出能与之衔接的句子。
A、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很不恰当的。
例谈高考“语言表达连贯题”解题的 6 种方法语言表达连贯题型 多变难易 不同多变的高考 全国卷在连贯这一考点上有 3 大题 型,分别是语句复位题、语句排序 题、语句补写题。
2018 年、2019 年全国卷将语句复位与成语、语病 组合在一个语段材料中考查,体现 了“以情境任务为试题主要载体,以 综合考查为命题导向”的高考命题原 则。
总的来说,语句补写题难度最大, 其次是语句排序题,语句复位题相 对容易。
不变的考查实质连贯的考查无非两个方面,一 是逻辑思维,二是语言组织的 规律,即“事理”和“文理”。
事 理往往表现为“思路”和语段 的“中心”,而文理主要体现为 词语、句式等的运用,目的是 使句子更加通顺流畅。
所谓“连贯”,即上下文之间要有明显的联系,话题要统一,陈述对象尽 可能保持一致,句子的组合与衔接要自然。
考查的是书面表达中句与句之 间的组合与衔接问题,保持语言连贯,需要兼顾共同的话题、合理的句序 和语言的衔接与呼应,还要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
连贯题题型虽多, 但考查实质一样,其解题的着眼点也一样,下面就针对连贯的 6 大着眼点, 做详细讲解。
一、话题统一,是指组成段落的句子之间,或是组成复句的分句之间, 要密切相关,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或主旨,集中表现一个事实、场景或思想 观点。
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所讲述内容(主旨或观点)的统一、主语或陈 述对象的统一。
1.所讲述内容(主旨或观点)的统一 [例 1]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1其实,寂寞给人的不仅是真实,而且也是一种锤炼,一种感情与思想的升华。
有时,寂寞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取得非凡成就的人,________。
A.往往都是最有才能的人,又都是最耐得住寂寞的人 B.往往固然是最有才能,但首先是最能耐得住寂寞的人 C.往往倒不是最有才能的人,而是最耐得住寂寞的人 D.往往是那些首先具有才能,其次还耐得住寂寞的人 [自主尝试]选 [解析] 横线前的文字强调了“寂寞”的意义。
例谈语言连贯题“五看”的解题思路一看——语段话题是否统一在表现一个中心意思时,不要随意转换话题。
一个长句或句群,表意丰富,只有话题和陈述角度一致,中心才能明确,语意才能连贯。
而任意转换话题,容易造成思维的混乱。
因此在做题时,看前后语句的陈述对象(主语、话题、叙述角度)是否保持同一,是常见的解题思路。
[例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1995年高考第6题)①远处看,山顶上明显地有座宝塔。
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②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坐落在山顶上。
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③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
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这些活,连见也没见过。
④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
这些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连见也没见过。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分析:①②句要从话题和陈述对象上考虑,①句的着眼点是“山顶上”,后半句又以“宝塔”为陈述对象,前后不一致;②句的前后均以“宝塔”为陈述对象,前后一致,表述连贯。
③④句单从陈述对象上看,③句似乎更好,但若从语意的顺畅度或上下文的紧密与否上考虑,④句中的前半句的宾语作后半句的主语,紧扣“这些活”的话题,语意表达更为流畅。
答案D。
话题统一是语言连贯的基本条件,这样中心才会明确,重点才会突出。
不过有时为了突出特定话题的某个主要信息点,后一句的陈述对象也有可能紧承上句的句尾宾语而发生变化。
做题时,要坚持前后陈述对象一致、突出语段重点、句终句首衔接一致等原则。
二看——语句是否合乎逻辑一个复句、句群或语段,前后语句之间若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就会造成语句的脱节。
因此,句间的关系必须吻合其内在的由轻到重、先因后果、从主到次等一定的逻辑关系。
[例2].将下列四句话填在下面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1996年高考第8题)①就像勇猛的战士一样,②不顾一天行军的疲劳,③马上扔下背包,④听到大雨即将来临的广播,某校师生野营训练来到村里,和村民们一道投入抢收战斗。
高考语文复习语言连贯解题技法一、“排列句序题”解题技法——“三步”“四排”法第一步:根据横线前的内容确定第一句先观察四个选项,判断排在第一句的句子可能是哪几句;然后将横线前的内容分别与排在第一句的句子连起来读,确定联系紧密的一句为第一句。
确定第一句后一般可排除两个选项。
第二步:找出必须紧紧相连的两句在题目给出的句子中,找出必须紧紧相连的两句,然后从剩余两个选项中找出这两句排在一起的选项,即为答案。
如果两个选项都将这两个句子排在一起,可再找出必须紧紧相连的另外两个句子,即可得出答案。
确定两句话连在一起的排序法有四种简称“四排”法,后面的“语句复位题”也可用这四种方法第一种:词语排序法——根据起照应作用的词语来排序。
一个语段中句与句之间肯定是前后照应的,而这种照应关系通常会通过某些词语表现出来。
使用词语排序法排序时,首先,要看句子中是否有“相同的词语”,如果两句话中出现了相同的词语,一般情况下这两个句子应该排在一起。
其次,是找“关联词”和“代词”,如果能找到关联词、代词,就可根据关联词成对使用、指示代词和指代内容位置靠近的特点,确定必须连在一起的句子。
再次,是找“暗示性词语”,使用了“换句话说”一类词语的句子,要紧跟在和它意思差不多的句子之后;出现“与此相反”“反过来说”等词语的句子,要紧跟在与它意思相反、相对的句子之后;出现“首先”“其次”“再次”等词语,表示这些句子应该连在一起;出现“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等词语的句子,表示总结,是这个语段的最后一句话。
第二种:句式排序法——根据句式来排序。
句式排序法指的是根据前后句子的句式一般相同的特点,来确定必须连在一起的两个句子。
也就是说,如果上一句是主谓句式,那么,在题目所给的句子中,和它连在一起的句子也应是主谓句式。
但在具体运用中,根据句式排序的情况并不多见,但考生却不能不掌握,这样可避免在应使用此法时因不知此法而失分的情况。
第三种:标点排序法——借助横线中的标点来排序。
语文连贯题解题技巧所谓“连贯”,是指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语言的连贯属高考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考查内容。
该考点的能力层次为D级,属较高层次的“应用”类。
连贯题对思维条理性、语言连贯性、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的要求都很高,是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查重点,也是学生复习备考时的难点。
近十年来,连贯题在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
面对内容五花八门、题型不断翻新的连贯题,有的学生常常束手无策,望题兴叹,其实,只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仍可找到解答连贯题的规律。
下面便结合典型例题谈谈解答连贯题的方法与技巧。
一、要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性是语言连贯的基本要求。
一个句子或句群,只有做到陈述对象一致,才能保证语意通贯。
如果中间调换了陈述对象,就会影响到句意的连贯。
如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第8题就涉及到陈述对象,请看试题: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
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
____________“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峰奇观。
”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两侧。
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B、门外两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
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两侧。
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D、门外两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
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这道题是从陈述对象是否一致的角度来考查语言连贯这一考点的。
不难看出,整个文段要描述的是南天门景象,因此,陈述对象自然是南天门了。
既然上文谈的是“门”,那么,下文只有以“门”起首的句子才能与之衔接,因此,可先排除A、C两项。
剩下的B、D两项,究竟选哪项才恰当呢?只要看看文末的内容就不难选择了。
既然文末写的是对联内容,那么,上文只有以“对联一副”作结才能与之衔接。
这样,B项就当然成为正确答案了。
可见,要做好连贯题就必须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性。
高考语言的连贯题的解题技巧查看近年高考试卷会发觉,语言的连贯考查形式已起先从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变,考查难度有所提高。
尽管题型变更、难度提高,但只要我们能把握住出题者的六大思路,摸索、总结出有效可行的解题对策,养成良好的解题思维习惯,就可以心中有数地做好语言连贯考题。
下面就从六个方面详细谈谈:出题思路一:角度一样;解题对策:看主语、寻对象通常,前后几个句子的陈述角度一样,会使一组句子显得更连贯。
出题者往往便会据此出题,或抽去其中一句让考生选择,或变更其中一句叙述对象要考生修改。
要保持陈述角度一样,必定要求几个句子的主语一样或围绕同一对象绽开。
因此,我们的解题对策就是:一要看几个句子主语是否一样,二要看主语不一样的句子是否从同一对象角度绽开的。
例如:05年全国高考山东卷第22题,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几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
事实证明,各级领导干部常常到基层调研是了解真实状况、把领导阅历和群众才智结合起来,倾听群众的呼声,调动和激发广阔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建性,使领导干部增长学问才能,从而使决策严格地做到科学和从实际动身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和制度。
这道题干脆考查了我们将长单句改写成几个短句的实力,间接考查了我们语言连贯的实力。
长单句变成几个短句的方法通常是先找出主干句并将其独立成句,再将剩余的修饰成分——定语或状语,分别变成短句。
本题的主干句是“事实证明,各级领导干部常常到基层调研是了解真实状况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和制度。
”这不难看出,主干句还嫌长,可以再变短为“事实证明,各级领导干部常常到基层调研是一种很好的制度,也是了解真实状况的好方法。
”。
剩余的文字“了解真实状况……做到科学和从实际动身的”都是宾语前的修饰成分即定语,有几层。
稍作探讨,就知道题目要求我们运用语言连贯中角度一样的方法,把修饰成分变成陈述角度一样的几个短句子;那么以什么为各句的陈述对象呢?考察各修饰成分可以确定“各级领导干部常常到基层调研”就是陈述对象,为使语言简明,用“它”复指该对象。
寻找解答语句衔接题的六个角度语句衔接题是高考常规考题,它考查语言连贯能力,共有两种题型,一种是给几个句子(或几个短语)排序,一种是语句复位(即选出填入句子空白处最恰当的一句或一组句子)。
此类题解题的关键有三条:一是语感准确;二是熟悉各种题型;三是找到最佳角度。
解题的一般过程分三步:一是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二是比较各备选项的异同,结合语境要求的要点寻找答案;三是把选中的答案代入原文,检验效果。
要做好语句衔接题,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般从以下六个角度来确定语句衔接的是否恰当。
1、保持话题统一,保持内容上的前后一致。
任何一组句子都有一个确定的中心话题,或者叙述一个事件,或者说明一个事物,或者阐明一个观点,或者表达某种感情。
衔接的语句和上下文间要保持话题统一,一般从以下方面考虑:①保持中心统一,即所有的句子都要围绕一个中心,不能出现“离群句”。
例1、与下面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克林顿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举世瞩目的风云人物。
当谈及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总统先生不无感慨地表示:这完全得益于中学时代的一次总统模拟活动。
A. 从小立大志,定能从此走向辉煌。
B. 学生时代的生活经历,对人的影响实在重要。
C. 要想把理想变为现实,就一定要经历生活磨难。
D.多方面开展模仿活动,对人的成长不无裨益。
题干中讨论的中心话题是克林顿总统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提到了中学时代的一次模仿活动。
选项A谈的是志向的重要,与中心话题无关;选项C谈的是生活中磨难的必然性,也与中心话题无关;这两项都是离群句。
再比较B项和D项,发现D项虽然切题,但是讨论的范围过于狭小,不具有总结性质,所以也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是B项。
②保持陈述对象一致,所谓“陈述对象”就是指句子的主语,在一般情况下,保持前后句子的主语一致,保持前后句叙述角度不变,可以避免因主语暗换而导致语脉不畅、句意混乱的现象发生,会使一组句子显得更连贯。
例2、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______从床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
百花园地2013-11语句衔接连贯就是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与呼应。
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做题时要注意:①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
②弄清材料的陈述对象,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以及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
③语句的连贯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主要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
纵观近几年高考的语句衔接题,题型无非是两种:①嵌入题也称“复位题”,已给定上下文句,确定语境,要在其中填上一句话。
湖南省(2010年~2013年)四年的高考考卷中,2013年考卷第四题考查的就是这个题型。
②排序题,即给出若干句子,按语意连贯的要求排列成一段话。
如2013年新课标卷1第15题考查就的是这个题型。
无论是嵌入题还是排序题都需要根据句子语意的需要进行正确组合,这种组合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所以句序安排有一定的规律。
如果没有掌握方法,学生很难选择正确选项。
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五看”。
一、看话题是否一致话题一致是保持语言连贯的基本要求。
一个长句或句群只有话题和陈述的角度一致,中心才会明确,语意才能贯通。
如果中间转换了话题或陈述对象(主语),势必会影响到语意的连贯。
如,在文中①②横线上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金沙江大峡谷旁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纳西古城,①__________,是纳西人最原始的聚居地,我们步行了一个多小时,古城出现在前面。
②__________,上面镌刻这“宝山石头城”五个大字。
A.①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②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B.①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②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C.①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②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D.①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②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题干第一空前的陈述对象为“纳西古城”。
根据陈述对象一致性原则,紧接着的主语也应该为纳西古城。
2022高考语文答题模式:简明、连贯、得体一、考点解析高考命题人撰文对“简明、连贯、得体〞作了这样的概括:1、语言表达“简明〞,指能够删掉多余的语句,消除歧义。
2、语言表达“连贯〞,指能够调整语句之间的顺序,注意前后照应和衔接。
3、语言表达“得体〞,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表达语境和语体的要求。
一般语言表达的分值在6—12分左右。
每年都会考到,以简明和连贯的考查为主。
二、分点例析〔一〕简明简明,“简〞就是简要,言少意丰,没有多余的词句;“明〞就是明白,清楚易懂,没有费解的词句。
第一,要表达必要的信息,使用相应的简练词句,没有多余的信息及其词句。
第二,词句表意明确,没有费解的词句。
第三,根据语境决定详略,没有详略不当的毛病。
1、删掉多余的语句例如:为使下面画线的语句简洁、顺畅并保持原意,需要删掉一些词语。
在删改时哪些词语是必须保存的?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记得我感觉相当不错,兴奋了很长时间。
必须保存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由题干可知所给句子语言不够简洁,需要删改,但表达原意的词语必须保存。
句中能表达原意的词有:“一次〞“期末〞“考试〞“考完〞“语文〞。
“一次〞因与“兴奋了很长时间〞相照应,强调了“感觉相当不错〞这个表意重点,所以保存。
答案:②③④⑦⑨另外,语言表达勿啰嗦重复。
句子如果缺少了必要的成分,意思的表达就会不完整。
但如果一个句子里面不断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就会显得累赘、啰嗦,同样也不符合语言表达清晰性的要求。
例如:①尽管这部短篇小说的手稿他已经修改了三遍,但责任编辑还是希望要他仔细地再改一改。
②大家都在聚精会神、集中思想、全神贯注地倾听着专家的报告。
③你应当安心养病,康复之后照旧可以继续工作,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以上三例是同义词语的重复。
例①的“希望〞和“要〞在句中的意思相同,都表示要求对方做什么,可以删去一个。
例②中的“聚精会神〞“集中思想〞“全神贯注〞都是指注意力不分散,没有必要同时使用,留下任何一个都可以。
高考语言连贯题解法秘籍2010年高考语言连贯题解法秘籍一、概念:所谓连贯,就是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与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连贯题对思维条理性、语言连贯性、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的要求都很高,是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查重点。
在高考中,除单独进行命题外,还贯穿在其它语言表达运用题型中,当然在作文中也不能例外,因为它和语言的简明、得体一样,是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
此类试题灵活,对传统试题的内容和形式常有突破,每年都有一些新创意在这类题中出现,题型也年年有变。
1、陈述对象一致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意思要表达连续、完整,陈述对象必须保持一致,这是句子表达的基本要求,如果中途改换陈述对象,势必造成句子语气、语意的中断或阻隔,因此,陈述对象一致是语句衔接的重要条件。
(主语保持一致)例1:填到横线与上下文衔接最佳的一项是()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从床底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
A.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了他B.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C.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了D.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简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性,是做到语言连贯的重要因素。
从给定的语境上看,这道题的陈述对象(主语)是"小明",要找到衔接恰当的语句,必须把握这一特点。
A、D两项的陈述对象与题干显然不一致,题干中的"小明",在此已转换成了"妈妈";C项干扰性最大,因为在该项中,前半句与前文的陈述对象保持了一致,而后半句则变成了"妈妈"了。
B项中的陈述对象仍是"小明",承前省略,用"让妈妈给找到了"这一兼语,顺畅地连接了用"拽"、"送到"这两个用法上表示受事的词语组成的连动句,陈述对象始终一致。
2、行文内容一致所谓"行文内容一致",其实指的就是话题要一致,叙述一件事情,或者说明一个道理,要围绕一个中心说话,保持话题的前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