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 地质图的判图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地质图是将沉积岩层、火成岩体、地质构造等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用一定图例表示在某种比例尺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地质图分为剖面地质图和平面地质图,在阅读时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阅读分析:1.看图例、比例尺,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
看图例可以知道缩小的程度。
2.掌握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1)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如下图)(2)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如下图)(3)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如下图)(4)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形成的。
(如下图)(5)若地层中有侵入岩(或喷出岩)存在,说明周围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周围岩层的形成时代。
(如下图)3.分析图内的地形特征,有的地质平面图往往绘有等高线,可以据此分析山脉的延伸方向、分水岭所在、最高点、最低点、相对高差等。
若不带等高线,可以根据水系的分布来分析地形特点,一般河流总是从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出地势的高低起伏状态。
例1: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1)~(3)题。
(1)依图示信息可推断,岩石的形成距今时间最短的应是a.a b.bc.f d.g(2)在图示岩层中最不可能发现生物化石的是a.a、b b.b、cc.c、d d.f、g(3)形成时间晚于x断层形成的岩石可能是a.a、f b.b、cc.c、d d.f、g【解析及参考答案】(1)读图发现该图为一地质剖面图。
感谢下载地质图一、地质图的种类和基本内容用规定的符号、线条、色彩来反映一个地区地质条件和地质历史发展的图件,叫地质图.它是依据野外探明和收集的各种地质勘测资料,按一定比例投影在地形底图上编制而成的,是地质勘察工作的主要成果之一.(一)地质图的种类1、普通地质图以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为底图,反映一个地区的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及地质发展历史的基本图件,称为普通地质图,简称地质图.在一张普通地质图上,除了地质平面图(主图)外,一般还有一个或两个地质剖面图和综合地层柱状图,普通地质图是编制其它专门性地质图的基本图件。
按工作的详细程度和工作阶段不同,地质图可分为大比例尺的(>1:25000)、中比例尺的〔1:5000~1:10万〕、小比例尺的(1:20万~1:100万)。
在工程建设中,一般是大比例尺的地质图。
缺地质图2、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图以一定比例尺地地形图为底图,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第四纪沉积层的成因类型、岩性及其形成时代、地貌单元的类型和形态特征的一种专门性地质图,称为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图。
3、水文地质图以一定比例尺地地形图为底图,反映一个地区总的水文地质条件或某一个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规律的地质图件,称为水文地质图.水文地质图4、工程地质图工程地质图是各种工程建筑物专用的地质图,如房屋建筑工程地质图、水库坝址工程地质图、铁路工程地质图等。
工程地质图一般是以普通地质图为基础,只是增添了各种与工程有关的工程地质内容。
如在地下洞室纵断面工程地质图上,要表示出围岩的类别、地下水量、影响地下洞室稳定性的各种地质因素等.(二)地质图的基本内容1、平面地质图平面地质图又称为主图,是地质图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地理概况:图区所在的地理位置(经纬度、坐标线)、主要居民点(城镇、乡村所在地)、地形、地貌特征等。
一般地质现象:地层、岩性、产状、断层等.特殊地质现象:崩塌、滑坡,泥石流、喀斯特、泉及主要蚀变现象.2、地质剖面图在平面图上,选择一条至数条有代表性的图切剖面,以表示岩性、褶皱、断层的空间展布形态及产状、地貌特征等。
如何看地质图---地质图LT平面地质图又称为主图,是地质图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地理概况:图区所在的地理位置(经纬度、坐标线)、主要居民点(城镇、乡村所在地)、地形、地貌特征等。
一般地质现象:地层、岩性、产状、断层等。
特殊地质现象:崩塌、滑坡,泥石流、喀斯特、泉及主要蚀变现象。
2、地质剖面图在平面图上,选择一条至数条有代表性的图切剖面,以表示岩性、褶皱、断层的空间展布形态及产状、地貌特征等。
、地质剖面图3、综合柱状图主要表示平面图区内的地层层序、厚度、岩性变化及接触关系等。
4、比例尺说明比例尺的大小,用数字:1:×××;也可用尺标:5、图例主要说明地质图中所用线条符号和颜色的含义,按照沉积地层层序、岩浆岩、地质构造和其它地质现象的顺序排列。
6、责任栏(图签)说明地质图的编制单位、图名、图号、比例尺、编审人员、成图日期等,便于查找。
二、地质条件在地质图上的表示(一)地层岩性的表示地层岩性在地质图上是通过地层分界线、地层年代代号、岩性符号和颜色,并配合图例说明来表示的。
1、第四纪松散沉积层形状不规则,但有一定的规律性,大多在河谷斜坡、盆地边缘、平原与山地交界处,大致沿山麓等高线延伸。
2、岩浆侵入体的界线形状最不规则,也无规律可循,需根据实地情况测绘。
3、层状岩层的界线(1)水平岩层,水平岩层的产状与地形等高平行或重合,呈封闭的曲线。
(2)直立岩层,直立岩层的地层界线不受地形的影响,呈直线沿岩层的走向延伸,并与地形等高线直交。
(3)倾斜岩层有三种不同的情况: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反时,地层界线的弯曲方向(“V”字形弯曲尖端)和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但地层界线的弯曲程度比地形等高线的弯曲度小。
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同,而且倾角小于地面坡角时,地层分界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但地层界线的弯曲度比地形等高线的弯曲度大。
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同,而且倾角大于坡角时,地层分界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详细判读地质图(重点已标注)阅读地质图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1)读地质图首先要看图式和各种规格,即先看图名、比例尺和图例。
还应具备地形图和地图有关知识。
从图名和图幅代号、经纬度,了解图幅的地理位置和图的类型;从比例尺可以了解图上线段长度、面积大小和地质体大小及反映详略程度;图幅编绘出版年月和资料来源,便于查明工作区研究史。
(2)熟悉图例是读图的基础。
首先要熟悉图幅所使用的各种地质符号,从图例可以了解图区出露的地层及其时代、顺序,地层间有无间断,以及岩石类型、时代等。
读图例时,最好与图幅地区的综合地层柱状图结合起来读,了解地层时代顺序和它们之间接的触关系(整合或不整合)。
有时通过地质图相对图框上的两点画出黑色直线,两端注有AA′或II′…等字样,这样的直线称剖面线,表示沿此方向已经作了剖面图。
(3)在阅读地质内容之前应先分析一下图区的地形特征。
在比例尺较大 (如大于1:50000)的地形地质图上,从等高线形态和水系可了解地形特点。
在中小比例尺(1:10万-1:50万)地质图上,一般无等高线,可根据水系分布、山峰标高的分布变化,认识地形的特点。
如巨大河流的主流总是流经地势较低的地方,支流则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地方;顺流而下地势越来越低,逆流而上越来越高;位于两条河流中间的分水岭地区总是比河谷地区要高,等等。
了解地形特征,可以帮助了解地层分布规律、地貌发育与地质构造的关系.(4)一幅地质图反映了该地区各方面地质情况。
读图时一般要分析地层时代、层序和岩石类型、性质和岩层、岩体的产状、分布及共相互关系。
对于分析地质构造方面主要是褶皱的形态特征、空间分布,组合和形成时代;断裂构造的类型、规模、空间组合、分布和形成时代或先后顺序;岩浆岩体产状和原生及次生构造以及变质岩区所表现的构造特征等等。
读图分析时,可以边阅读,边记录,边绘示意剖面图或构造纲要图。
(5).在掌握全区地质轮廓的基础上,再对每一个局部构造进行分析:(1)开始时最好从图中老岩层着手,逐步向外扩展,以免茫无头绪;(2)对每一种构造形态,包括褶曲、断层、不整合、火成岩体等逐一详加分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地质构造构造图剖面图的判读一、知识讲解地质构造构造图剖面图的判读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如图1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
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
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2.地质构造判断方法(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
如图3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形成山岭(如图3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如图3中丙),未侵蚀前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Ⅱ处、图3中甲处均为断层。
若只有破裂而无相对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1)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
(2)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了。
实验五地质图的判图
一.实验目的
1.明确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地质图的图式规格。
2.掌握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认识岩性及地质构造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4.能综合判读地质图。
二、实验工具与药品
一份地形地质图、铅笔、三角尺、量角器、坐标纸等。
三、实验内容或原理
阅读地质图,读懂岩性及地质构造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一)地质图的概念
用规定的符号、色谱和花纹将某一地区的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如各种岩层、岩体、地质构造、矿床等的时代、产状、分布和相互关系),按一定比例缩小并概括地投影到平面图上,这会图件就是地质图。
地质图按比例尺大少可分:小比例尺地质图(比例尺<1:50万),中比例尺地质图(比例尺1:万20--1:10万)和大比例尺地质图(比例尺>1:5万)。
一幅地质图所反映的地质内容是相当丰富的。
从观察内容上先从地形入手,然后在观察地层、岩性、构造、地貌等;从观察方法上,采用一般----局部----整体的分析步骤,首先了解图幅内一般概况,然后分析局部地段的地质特征,逐渐向外扩展,最后建立图幅内宏观地质规律性的整体概念。
对土壤专业来说,应着重分析岩性和地质构造对地形、水文和土壤母质分布的影响。
(二)阅读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
1.看图名和方位从图名、图幅代号和经纬度可了解该图幅的地理位置和图的类型。
例如,湖北省地质图,湖北省第四纪地质和工程地质图等,图名列于图幅上方图框外正中部位,经纬度标于图框边缘。
一般地质图图幅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特殊情况也有用箭头指示方位。
一幅地质图一般是选择图面所包含地区中最大居民点或主要河流、主要山岭等命名的。
分析图内的地形特征有的地质平面图往往绘有等高线,可以据此分析山脉的延伸方向、分水岭所在、最高点、最低点、相对高差等。
如不带等高线,可以根据水系的分布来分析地形特点,一般河流总是从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出地势的高低起伏状态。
2.看比例尺比例尺一般注在图框外上方图名之下或下方正中位置。
比例尺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数字比例尺,它是表示地面实际距离被缩小的倍数,如1:50000,即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上50000厘米或500米或0.5公里;直线比例尺是把图上一定距离相当于实际的距离用直线表示出来。
比例尺反映了图幅内实际地质情况的详细程度,比例尺愈大,制图精度愈高,反映地质情况也愈详尽。
此外,图框的右下方注明编图单位或人员,编图日期及资料来源,以了解资料的新旧和质量。
3.读图例地质图上各种地层、岩层的性质和时代以及构造等都有统一规定的颜色和符号。
一幅地质图上,有其所表示的地质内容和图例。
图例通常放在图框外的右边,也放在图框内的空白处。
图例包括地层图例和构造图例两方面。
地层图例是把该图幅出露的地层由新到老,从上到下顺序排列,用标有各种地层的相应符号和颜色的长方形格子表示,长方格子的左边注明地层时代系统,右边注明主要岩性;岩浆岩体的图例按酸性到基性的顺序排列在地层图例之下。
构造图例就是用不同线条、符号所表达的地质构造的内容和意思,如岩层的产状要素,断层的种类等,构造图例常放在地层图例之后。
地形图例一般不标在地质图上。
4.读地层柱状图地层柱状图也叫综合地层柱状图,置于图框外的左侧,它是按工作区所出露的地层新老叠置关系综合出来的、具代表性的柱状剖面图。
柱状图中地层自上而下,由新到老顺序排列,各地层的岩性用规定的花纹表示之,另栏注明各地层单位的厚度和相邻地层的接触关系;喷出岩或侵入岩按其时代与围岩接触关系绘在柱状图里。
柱状图的左栏是界、系、统、介或群、组、段、带等地层单位,并注有相应的地层代号。
柱状图的右栏是简要的岩性描述有关化石、地貌、水文和矿产等,可各设专栏,也可一并放在岩性描述栏中。
5.读地质断面图地质断面图也有叫地质剖面图,就是在地质图上选一条尽可能穿越不同地形、地层和构造状况的有代表性的直线,把该线段上的地形、岩层和构造等用二维的垂直断面图的形式表示之。
地质断面图置于图框外的下方,一幅地质图可设一个或若干个地质断面图,断面图的图名以断面线上主要地名写在图的上方正中,或以断面线代号表示之,断面线代号就是用细线条画出在地质图上的线段两端的代号,如A—B等,它表明地质断面图在地质图的位置。
地质断面图的比例尺有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两种,水平比例尺一般与地质图的比例尺一致,垂直比例尺通常大于水平比例尺,后来标在断面图左右两侧的边框上。
各地层的代号标注在剖面线出露的相应地层的上面或下面,地层的符号(花纹)和色谱应与地质图一致,其图例放在地质剖面图框的下方正中。
断面图的两端上方要注明断面线方向,用方位角表示。
断面线所经过的主要山岭、河流、村镇等地名应注在断面地形上相应的位置。
6.地质图的综合分析在熟悉了上述各种图例的基础上,即可转向图面观察,一幅地质图所反映的地质内容是相当丰富的。
从观察内容上先从地形入手,然后再观察地层、岩性、构造、地貌等;从观察方法上,采用一般——局部——整体的分析步骤,首先了解图幅内一般概况,然后分析局部地段的地质特征,逐渐向外扩展,最后建立图幅内宏观地质规律性的整体概念。
分析图内的地形特征如果是大比例尺地质图,往往带有等高线,可以据此分析一下山脉的一般走向、分水岭所在、最高点、最低点、相对高差等。
如果是不带等高线的小比例尺地质图,一般只能根据水系的分布来分析地形的特点,如巨大河流的主流总是流经地势较低的地方,支流则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地方;顺流而下地势越来越低,逆流而上越来越高;位于两
条河流中间的分水岭地区总是比河谷地区要高,等等。
了解地形特征,可以帮助了解地层分布规律、地貌发育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等。
分析地质内容应当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方法,首先了解图内一般地质情况,例如:
(1)地层分布情况,老地层分布在哪些部位,新地层分布在哪些部位,地层之间有无不整合现象等;
(2)地质构造总的特点是什么,如褶皱是连续的还是孤立的,断层的规模大小,它发育在什么地方,断层与褶皱的关系怎样,是与褶皱方向平行还是垂直或斜交等等;
(3)火成岩分布情况,火成岩与褶皱、断层的关系怎样。
褶皱构造的表现:地层对称分布,中间地层较新为向斜;地层对称分布,中间地层较老为背斜。
如地层依次出露顺序为C-D-S-D-C,中间地层较老,为背斜构造。
断层在地质图上用红线表示,红色虚线表示推测断层。
在地质图上,地层错开是断层的重要标志。
把各个局部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整个构造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主要包括:(1)根据地层和构造分析,恢复全区的地质发展历史;
(2)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的关系;
(3)地质构造与地貌发育的关系,等等。
四、实验步骤和方法
先由教师讲解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在地质图上的特征,然后由学生自己读图,观察内容上先从地形入手,然后在观察地层、岩性、构造、地貌等;从观察方法上,采用一般----局部----整体的分析步骤,首先了解图幅内一般概况,然后分析局部地段的地质特征,逐渐向外扩展,最后建立图幅内宏观地质规律性的整体概念。
对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来说,应着重分析岩性和地质构造对地形、水文和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方式
讲解法,学生独立操作。
六、考核要求
观察学生的操作能力,根据课堂表现及实验报告考核。
七、实验报告要求
要求正确的写出观察的实验内容。
八、作业:熟悉地质图的一般格式内容,阅读太阳山地区地质图。
1. 分析图中的地貌特征?
2. 举例说明地质构造对地形的影响?
3. 举例岩性对地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