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物体运动的速度(一)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2
物体的运动和速度知识点总结物体的运动和速度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涉及到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定律。
本文将对物体的运动和速度进行深入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一、物体的运动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改变。
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直线运动:物体在直线上运动,其路径是一条直线。
2. 曲线运动:物体在曲线上运动,其路径呈曲线形状。
3. 循环运动:物体按照闭合的轨道做往复运动,如地球绕太阳运动。
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通过位置-时间图来表示,即将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绘制在坐标系中。
二、速度的概念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表示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置的改变量。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 = 位移 / 时间其中,位移是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末位置的位置改变量,时间为位移所需的时间。
速度的单位通常使用米每秒(m/s),也可以使用千米每小时(km/h)等。
三、速度的类型速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瞬时速度:瞬时速度指的是在某一瞬间的瞬时速度,是速度的瞬时值。
2. 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速度的平均值。
3. 瞬时速率:瞬时速率是速度的另一种说法,指的是在某一瞬间的速率。
4. 平均速率:平均速率是速率的另一种说法,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的速率。
四、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表示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加速度 = 速度的变化量 / 时间加速度的单位通常使用米每秒平方(m/s²)。
五、速度、时间和位移的关系速度、时间和位移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系。
根据速度的定义可以得出以下公式:位移 = 速度 ×时间即位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
这个公式是物体运动最基本的关系之一。
六、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定律,包括以下三个定律: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第二定律(动力学方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物体的运动和速度的计算物体的运动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通过对物体的运动进行计算,可以得到物体的速度以及其他相关参数。
本文将介绍物体运动和速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说明其应用。
一、物体的运动和速度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两种情况。
匀速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移动相等的距离,而变速运动则是指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移动不同的距离。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物理量,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 = 位移 / 时间其中,位移指物体从起点到终点的移动距离,时间则是物体运动所经历的时间。
速度的单位一般为m/s(米每秒)。
二、匀速运动的计算对于匀速运动,可以通过已知的位移和时间来计算速度。
假设某物体在10秒内移动了50米,则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速度:速度 = 位移 / 时间 = 50米 / 10秒 = 5米/秒所以,该物体的速度为5米/秒。
三、变速运动的计算对于变速运动,速度是随时间变化的,因此需要考虑物体在不同时间点的速度。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计算平均速度,即取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总位移与总时间之比。
假设某物体在10秒内的速度变化如下表所示:时间(秒)速度(米/秒)0 02 45 68 810 10首先计算每个时间段的位移,再将所有位移求和,可以得到总位移。
例如,第一个时间段(0秒到2秒)位移为0米,第二个时间段(2秒到5秒)位移为4米,以此类推。
然后将总位移除以总时间,可以得到平均速度。
假设总位移为30米,则平均速度为:平均速度 = 总位移 / 总时间 = 30米 / 10秒 = 3米/秒因此,在这个时间区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3米/秒。
四、运动的图像表示除了计算速度,我们还可以通过运动的图像来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
常用的运动图像包括位移-时间图像和速度-时间图像。
位移-时间图像是将物体的位移值表示在纵轴上,时间表示在横轴上的图像。
通过分析位移-时间图像的斜率,可以确定物体的速度。
物体运动的速度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3.会计算质点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4.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
【能力目标】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2.培养迁移类推能力【情意目标】1.通过解决一些问题,而向复杂问题过渡,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2.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二个概念及二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四、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在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质点、参考系、时间、时刻、位移和路程等概念,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能不能说,物体的位移越大,物体运动得就越快?(不能,因为物体的位移与运动的时间有关)那么,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二)新课内容1.平均速度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还是否是恒定的?那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问题:百米运动员,10s 时间里跑完100m ,那么他1s 平均跑多少呢? 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
百米运动员是否是在每秒内都跑10m 呢?答:否。
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跑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当我们只需要粗略了解运动员在100m 内的总体快慢,而不关心其在各时刻运动快慢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 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
此时的速度就称为平均速度。
所以在变速运动中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1)平均速度 ① 定义:表达式tsv =-中所求得的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在时间间隔t ∆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
课题: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3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1) 设计人:审核人:装订线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实验探究气泡的速度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27-28页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装置:取长约80cm、内径10mm的均匀玻璃管,管内注满水,留一个小气泡,两端密封。
2.实验原理:要测量速度,我们需要测量和,然后利用公式____________进行计算。
3.实验操作:倒转玻璃管,保持___________,观察气泡在管内的运动,从某一位置开始用停表计时,每______s在玻璃管上用记号笔记录小气泡的位置,最后用_______测量,将实验数据填入以下表格中。
4.下表是是小梅和绍杰同学在实验中测量出来的一组数据,请你帮他们算出各阶段气泡运动的速度并填入表格中。
通过数据分析看看气泡的运动有什么规律?5.图像研究:还可以用_________来记录数据,这样易于直观了解物理过程,找出其中的规律。
画图方法:在以上直角坐标系中,描述出气泡的位置,将这些点用连接起来,就得到了一幅关于气泡运动的路程-时间关系的图像。
如图可知:这是一条____线,表示该气泡做_________运动。
[及时练习]1. (多选题)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B.4s~8s内,甲乙同学都匀速直线运动C.0~8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D.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知识点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28-29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匀速直线运动。
在物理学中,一个物体沿着________运动,在时间内,通过的路程_____________,这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就是速要求:1、先独立思考2、组内交流讨论,补充完善3、三分钟后小组展示。
同学们完成后小组代表展示,其他小组质疑,老师完善,评价激励度_________的_______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
1.4 《物体运动的速度》同步练习一、单选题(共9题;共18分)1.如图所示,光滑斜面上的四段距离相等,质点从0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先后通过a、b、c、d…,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质点由O到达各点的时间之比ta :tb:tc:td=1:;:2B. 质点通过各点的速率之比va :vb:vc:vd=1:::2C. 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vaD. 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vb2.对速度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速度是标量B. 速度的单位是mC.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D. 速度的大小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3.一辆汽车沿直线运动,先以15m/s的速度驶完全程的四分之三,剩下的路程以20m/s的速度行驶,则汽车从开始到驶完全程的平均速度大小为()A. 16m/sB. 16.3m/sC. 17.5m/sD. 18.8m/s4.如图所示,一人沿一直山坡,自坡底A以速率v1跑到坡顶B,随即又以速率v2返回到A,已知AB间的距离为s,那么人在这一往返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A. 0B.C.D. 无法确定5.下列关于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做匀变速运动的物体在相同时间间隔里的平均速度是相同的B. 瞬时速度就是运动的物体在一段较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C. 某物体在某段时间里的瞬时速度都为零,则该物体在这段时间内静止D. 平均速度就是初末时刻瞬时速度的平均值6.下列情况中的速度,属于平均速度的是()A. 刘翔在110米跨栏时冲过终点线时的速度为9.5m/sB. 由于堵车,汽车在通过隧道过程中的速度仅为1.2m/sC. 返回地球的太空舱落到太平洋水面时的速度为8m/sD. 子弹射到墙上时的速度为800m/s7.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开始以2m/s的速度行驶了全程的一半,接着以速度3m/s行驶另一半路程,则全程的平均速度v等于()A. 2.5m/sB. 2.4m/sC. 2m/sD. 3m/s8.如图所示,小楼左手戴着一手表,右手拿着一画笔,在同伴沿直线牵动纸带的同时,用画笔在纸带上点下一个个点,这样做成了一台“打点计时器”.为了提高该计时器的准确性,应尽量()A. 让同伴匀带拉动纸带B. 使打点节奏保持均匀不变C. 使打点时间间隔接近于0.02sD. 使打点计节奏随同伴拉动纸带速度增大而加快9.甲乙两车沿平直公路通过同样的位移,甲车在前半段位移上以v1=40 km/h的速度运动,后半段位移上以v2=60 km/h的速度运动,乙车在前半段时间内以v3=40 km/h的速度运动,后半段时间内以v4=60 km/h的速度运动,则甲、乙两车整个位移中的平均速度大小关系是()A. v甲=v乙B. v甲>v乙C. v甲<v乙D. 无法比较二、填空题(共4题;共9分)10.某物体沿直线运动,其v﹣t图象如图所示:0~4秒内物体的加速度是________ m/s2;4~6s内物体的加速度是________ m/s2;0~8s内物体的位移是________ m.11.光电计时器是一种研究物体运动情况的常用计时仪器,其结构如图实(a)所示,a、b分别是光电门的激光发射和接收装置,当有物体从a、b间通过时,光电计时器就可以精确地把物体从开始挡光到挡光结束的时间记录下来.图(b)中MN是水平桌面,Q是长木板与桌面的接触点,1和2是固定在长木板上适当位置的两个光电门,与之连接的两个光电计时器没有画出,长木板顶端P点悬有一铅锤,实验时,让滑块从长木板的顶端滑下,光电门1、2各自连接的计时器显示的挡光时间分别为1.0×10﹣2s和4.0×10﹣3s.滑块的宽度为d=1.00cm,则滑块通过光电门1时的速度v1=________m/s,滑块通过光电门2时的速度v2=________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12.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装置如图所示。
第三节.物体运动的速度学习目标:理解平均速度、平均速率的概念;理解瞬时速度、瞬时速率的概念。
情感目标:学会观察物理现象和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学习重点:平均速度、瞬时速度概念学习难点: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应用,平均速率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一.平均速度1、初中物理:①速度的定义: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
③缺陷:路程不能确切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和运动方向,因而初中定义的速度不能准确反映物体运动中位置变化的快慢。
2、高中物理:290030500D 、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1250 30 500 C 、火车沿平直公路行驶 100 10 0 B 、公共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100 20 0 A 、自行车沿平直公路行驶末位置/m 经过时间/S初位置/m② 速度的定义:物体发生的位移与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叫做平均速度。
③ 公式:V=S/t讨论与交流:比较下列物体运动的快慢?④ 矢量性: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⑤ 单位:国际制(SI 制)单位是:m/s ,读做米每秒。
⑥ 意义:表示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3、 高初中物理的衔接:平均速率: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叫平均速率。
是标量。
平均速度:物体发生的位移与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叫平均速度。
是矢量。
二. 瞬时速度1、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叫瞬时速度。
简称速度。
瞬时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的单位:m/s瞬时速度的意义:反映运动物体每时每刻的运动快慢。
2、 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
瞬时速率是标量。
速度计: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速度计的指针所指的数值就是该时刻的瞬时速率。
八年级上册物理物体运动快慢美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相对而言的。
当我们谈论一个物体的运动快慢时,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它的运动速度。
运动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
我们常用的速度单位是米每秒(m/s)。
例如,一个物体在1秒内移动了10米,那么它的速度就是10米每秒。
速度的快慢取决于物体每秒移动的距离,值越大速度越快。
当我们看到一个物体运动时,很容易根据它的速度判断它的快慢。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辆汽车高速行驶时,我们就会说汽车跑得很快。
当我们看到一只乌龟爬行时,我们就会说它移动得很慢。
然而,速度只是判断物体快慢的一个因素。
我们还需要考虑物体运动的时间。
如果两个物体在同样的时间内移动了相同的距离,那么它们的速度是相等的。
但是,我们会觉得速度较快的物体比速度较慢的物体看起来快。
这是因为我们通常习惯性地将物体的速度与我们自身的速度相比较。
例如,当我们坐在一辆以3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的汽车上时,如果我们看到另一辆以5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的汽车,我们会觉得后者速度很快。
除了速度,物体的快慢还与加速度有关。
加速度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当物体的速度增加或减少时,它的加速度不为零。
如果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很大,那么它的加速度就大。
相反,如果它的速度几乎不变化,那么它的加速度就很小。
当一个物体的速度增加时,我们会说它的运动变快;当它的速度减少时,我们会说它的运动变慢。
例如,当一个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时,我们会觉得它的运动变快。
相反,当一个运动员减速跑步时,我们会觉得他的速度减慢。
此外,物体在空气、水等介质中的运动也会受到阻力的影响。
阻力是运动物体受到的阻碍力,它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速度和介质的性质。
当一个物体在高阻力的介质中运动时,它的速度会减慢。
相反,当一个物体在低阻力的介质中运动时,它的速度会变快。
总结起来,物体的运动快慢取决于它的速度、时间、加速度和阻力。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物体的速度来判断它的快慢,但是需要考虑加速度和阻力的影响。
高一物理物体运动的速度试题1.如图所示,一架飞机水平匀速地在一个同学头顶飞过,当他听到飞机的发动机的声音从头顶正上方传来时,发现飞机在他前上方约与地面成60°角的方向上.据此可估算出此飞机的速度约为声速的_________倍.【答案】【解析】因为光速是非常大的,忽略光传播的时间,飞机飞行与声音传播的时间相等,设为t,则飞机飞行的距离为s=v飞t,声音传播的距离是d=v声t.有数学知识可以知道:tan60°= ==,所以飞机的速度是声速的思路分析:根据几何知识可得,然后分别把声音传播的位移表达式,飞机飞行的位移表达式,代入可得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物体运动的速度的求解,是比较简单的匀速运动的速度求解,夯实基础,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2.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先以速度v1通过前位移,再以速度v2="50" km/h通过剩余的位移,若整个位移中的平均速度为37.5 km/h.则在第一段位移内的速度是多少?【答案】25 km/h【解析】设整段位移为s,通过前位移和后位移的时间分别为t1和t2,则根据可以解出第一段位移内的速度为:25 km/h.思路分析:根据公式分析,先算出第一段位移的时间表达式,然后再求出整体的平均速度表达式,从而得出第一段位移内的速度表达式,代入数据解题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关键是把握公式的灵活运用,3.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前一半位移内的平均速度为3 m/s,后一半位移内的平均速度为2 m/s,则整个位移内的平均速度为()A.2.5 m/s B.1.2 m/s C.2.4 m/s D.2.3 m/s【答案】B【解析】设两地之间的位移为s,前一半位移内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位移内的平均速度为v2,则整个位移内的平均速度v为:思路分析:两地之间的位移为s,前一半位移内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位移内的平均速度为v2,则整个位移内的平均速度v为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将位移平分为两段,然后求解整个位移的平均速度,结果可以当做一个结论来使用4.某人爬山,从山脚爬上山顶,然后又从原路回到山脚,上山的平均速率是v1,下山的平均速率是v2,则往返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和平均速率是()A.B.C.0,D.0,【答案】D【解析】由于此人爬山往返一次位移为0,平均速度v=0.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路程为山脚到山顶距离的2倍,取山脚到山顶距离为s,则平均速率思路分析:平均速度是物体所经过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此人爬山往返一次位移为0,平均速度v=0.平均速率是物体所经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根据定义分析试题点评:本题即考查了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又区分了两者的概念,是一道典型的区分概念题目5.图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图1-4-4中p1、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是p1、p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Δt=1.0 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v=340 m/s,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可知,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____________,汽车的速度是____________m/s.【答案】17 m 17.9【解析】设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时离测速仪的距离分别是s1、s2,则有2s1-2s2=vΔt′,其中Δt1=="0.1" s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前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s1-s2=17 m.已知测速仪匀速扫描,由题图可以求出汽车前进(s1-s2),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为Δt2=Δt- =(1.0-)s="0.95" s,汽车运动速度为="17.9" m/s.思路分析: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时离测速仪的距离分别是则有汽车运动速度为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公式的运用,是一道很经典的题目,关键是公式的灵活运用6.下列速度指瞬时速度的是()①子弹出膛的速度②足球被踢出时的速度③火车通过甲、乙两地间的速度④子弹头过某点的速度.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子弹出膛的速度是指子弹经过枪口时的速度;故为瞬时速度;故①正确;足球被踢出时的速度为一瞬间的速度;故为瞬时速度;故②正确;经过一段过程的速度为平均速度,则火车通过甲、乙两地间的速度为平均速度;故③错误;子弹头过某一点的速度为某一瞬间的速度;故为瞬时速度;故④正确;故选A。
物体运动的速度基础知识 一、平均速度1.定义:物体的位移s 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 的比值,叫做平均速度.2.表达式:公式v =st.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 ,读作米每秒.常用的单位还有km/h,1 m/s =3.6 km/h.4.矢量性:平均速度是矢量,即有大小又有方向,它的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5.物理意义: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填“粗略”或“精确”)地反映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 二、瞬时速度 1.定义:物体在某一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2.矢量性:瞬时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就是物体此时刻的运动方向,即物体在运动轨迹上过该点的切线方向.3.物理意义:瞬时速度能精确(填“粗略”或“精确”)地反映物体在某时刻的运动快慢.重点探究一、平均速度小明坐在沿直线行驶的汽车上,从甲地到乙地用时20分钟,行程20 km ,根据公式v =st ,他计算出自己的速度为60 km/h.而途中某时刻小明发现速度计显示为70 km/h.(1)上面提到的两个速度各表示什么速度? (2)速度计显示的是什么速度?(3)若小明由乙地返回甲地又用了20分钟,则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它能反映汽车运动的快慢吗? 答案 (1)60 km/h 为20分钟内汽车的平均速度;70 km/h 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 (3)因为全程的位移为零,所以平均速度为0 不能1.对公式v =st的理解(1)速度采用比值定义法,不能说v 与s 成正比.s 大,仅指物体的位置变化量大.位移大,速度不一定大;当物体位置变化快时,速度才大.(2)式中s 是位移不是路程,s 与t 具有对应性. 2.速度是矢量(1)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此时刻的运动方向. (2)比较两个速度是否相同时,既要比较其大小是否相等,又要比较其方向是否相同. 例1 关于速度的定义式v =st,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位移s 越大,速度越大B.速度v 的大小与运动的位移s 和时间t 都无关C.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D.v 1=2 m/s 、v 2=-3 m/s ,因为2>-3,所以v 1>v 2 例2 甲、乙两地相距60 km ,一汽车沿直线运动用40 km/h 的平均速度通过了全程的13,剩余的23路程用了2.5 h.求: (1)此汽车在后23路程的平均速度大小; (2)汽车在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 答案 (1)16 km/h (2)20 km/h二、瞬时速度如图1所示,在气垫导轨上A 处安装光电门,滑块上分别插上宽窄不等的遮光片.每次都从最高点释放滑块,则滑块上的P 点每次经过A 时的运动快慢相同.数字计时器可以记录P 点从A 点经过一段位移Δs 所需的时间Δt (Δs 为遮光片宽度).遮光片宽度Δs 和所需时间Δt 列表如下:(1)求出每次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并填入上表.(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随着Δs 的减小,平均速度的大小有什么特点?这反映了什么物理意义?(3)如何更精确地测定P 点经过A 处的瞬时速度呢?P 点经过A 处的速度更接近上述所求的哪一个速度? 答案 (1)0.56 0.51 0.50(2)随着Δs 的减小,平均速度的大小似乎在向某个数值靠拢.这说明,随着Δs 的减小,所得的平均速度就越接近P 点经过A 处的瞬时速度.(3)再缩小遮光片的宽度,使时间Δt 尽可能小.Δt 越小,ΔsΔt 就越接近P 点经过A 处的瞬时速度.P 点经过A 处的瞬时速度更接近0.50 m/s.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比较例3 (多选)下列速度属于瞬时速度的是( )A.火车以76 km/h 的速度经过“深圳到惠州”这一路段B.汽车速度计指示着速度50 km/hC.城市繁华路口速度路标上标有“15 km/h 注意车速”字样D.足球以12 m/s 的速度射入球门 例4 (多选)下面描述的几个速度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子弹以790 m/s 的速度击中目标时的速度指平均速度 B.信号沿运动神经传播的速度大约为10 m/s 指瞬时速度C.京沪高速铁路测试时的列车最高时速可达484 km/h ,指的是瞬时速度D.台风以360 km/h 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指平均速度 三、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1.平均速度: 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平均速度=位移时间.2.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路程时间.3.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4.注意(1)因为位移的大小小于等于路程,所以平均速度的大小小于等于平均速率. (2)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但是平均速度的大小不是平均速率.例5 一物体从A 点沿正东方向以5 m/s 的速度运动6 s 到达B 点,然后又以10 m/s 的速度向北匀速运动4 s 到达C 点,求物体在这10 s 内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答案 5 m/s ,方向由A 指向C 7 m/s随堂检测1.(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气象台对“玉兔”台风预报是:风暴中心以18 km/h 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在登陆时,近中心最大风速达到33 m/s.报道中的两个速度数值分别是指( ) A.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B.瞬时速度,平均速度 C.平均速度,平均速度 D.瞬时速度,瞬时速度 答案 A2.(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多选)如图2所示是三个质点A 、B 、C 的运动轨迹,三个质点同时从N 点出发,同时到达M 点(物体做单向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三个质点从N 到M 的平均速度相同B. 三个质点到达M 点的瞬时速度相同C. 三个质点从N 到M 的平均速率相同D. B 质点从N 到M 的平均速度方向与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方向相同 答案 AD3.(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计算)(多选)小明上午从家门口打车,经过一段时间又乘坐同一出租车回到小区门口.车票如图3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20 km/hB.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0C.小明全程的平均速率为20 km/hD.小明全程的平均速率为0 答案 BC4.(速度公式的应用)在某次海上军事演习中,一艘驱逐舰以90 km/h 的速度追赶在它前面120 km 处同方向匀速航行的航空母舰,驱逐舰总共追赶了270 km 才赶上,则航空母舰的航速为多大? 答案 50 km/h解析 根据追赶过程中驱逐舰的位移和速度,可求得追赶过程所用的时间 t =s 1v 1=3 h 追赶过程中,航空母舰的位移 s 2=s 1-120 km =150 km所以,航空母舰的速度大小为v =s 2t =50 km/h.【考点】平均速度的理解及简单计算 【题点】平均速度的计算课后练习一、选择题 考点一 平均速度1.日常生活中,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我们都称“速度”.下列速度中表示平均速度的是( ) A.百米赛跑运动员以9.8 m/s 的速度冲过终点线 B.由于堵车,在隧道内车速仅为1.2 m/s C.返回地面的太空舱以8 m/s 的速度落入太平洋中 D.子弹以800 m/s 的速度撞击在墙上 答案 B2.(多选)如图1所示,物体沿曲线轨迹的箭头方向运动,AB 、ABC 、ABCD 、ABCDE 四段曲线轨迹运动所用的时间分别是:1 s 、2 s 、3 s 、4 s ,已知方格的边长为1 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在AB 段的平均速度为1 m/s B.物体在ABC 段的平均速度为52m/s C.AB 段的平均速度比ABC 段的平均速度更能反映物体处于A 点时的瞬时速度 D.物体在B 点的速度等于AC 段的平均速度 答案 ABC3.一名短跑运动员在100 m 竞赛中,测得他5 s 末的速度为10.4 m/s,10 s 末到达终点的速度是10.2 m/s ,则运动员在100 m 竞赛中的平均速度为( ) A.10.4 m/s B.10.3 m/s C.10.2 m/s D.10 m/s答案 D考点二 瞬时速度4.下列关于速度的叙述中,属于瞬时速度的是( )A.火车以76 km/h 的速度通过南京长江大桥B.某汽车通过站牌时的速度是72 km/hC.公路上某雷达测速仪测得一卡车速度是56 km/hD.物体在第2 s 末的速度是4 m/s 答案 BCD考点三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5.2016年春井冈山红色旅游景区很受游客欢迎,为了使公路交通有序、安全,在景区路旁立了许多交通标志,如图2所示,甲图是限速标志,表示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是80 km/h ;乙图是路线指示标志,表示此处到井冈山还有150 km.关于上述两个数据表达的物理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80 km/h 是平均速度,150 km 是位移 B.80 km/h 是瞬时速度,150 km 是路程 C.80 km/h 是瞬时速度,150 km 是位移 D.80 km/h 是平均速度,150 km 是路程 答案 B6.2017年9月3日全运会男子100米决赛中,浙江队的谢震业以10秒04夺冠,广东队的苏炳添以10秒10遗憾摘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起跑阶段的速度一定是谢震业大B.全程的平均速度一定是谢震业大C.全程的任意时刻对应的瞬时速度都是谢震业大D.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一定是谢震业大 答案 B7.2013年10月11日,在天津举行的第六届东亚运动会女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比赛中,中国队以8分06秒06的成绩夺得冠军,中国队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个项目的冠军,取决于她们在800米中( )A.平均速率大B.平均速度大C.冲刺时的瞬时速度大D.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大 答案 A考点四 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8.(多选)2016年安徽的黄山和九华山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如图3,设游客甲驾车从九华山大门去黄山大门,行程162 km.游客乙驾车从黄山大门赶往九华山大门,行程158 km.若两人恰好同时出发且同时到达,则甲、乙在两地之间运动的过程中( ) A.研究甲车的行驶路程时能将车看成质点 B.甲车、乙车的平均速度相同C.甲车的平均速率大于乙车的平均速率D.游客乙驾车行驶“158 km ”指的是位移 答案 AC9.(多选)下表是唐山站至北京南站的某次列车运行时刻表,设火车在每站都能准点到达、准点开出,运行时间为全程所用总时间,由此可知( ) A.列车从唐山站到北京南站的位移为234 km B.列车全程的平均速率约为96 km/hC.列车由军粮城北站到北京南站的平均速率约为179 km/hD.列车由唐山站到北京南站共运行87 min 答案 CD 二、非选择题10.(平均速度的理解及简单计算)做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两个连续相等位移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分别为v 1=10 m/s ,v 2=15 m/s ,求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的大小. 答案 12 m/s解析 设两段相等位移均为s ,则两段用时分别为t 1=s v 1,t 2=s v 2,全程的平均速度v =2s t 1+t 2=2ss v 1+s v 2=2v 1v 2v 1+v 2=12 m/s.【考点】平均速度的理解及简单计算 【题点】平均速度的简单计算11.(平均速度的理解及简单计算)一支队伍匀速前进,通讯员从队尾追赶到队前传达命令后又立即返回到队尾时,队伍已前进了 200 m ,在整个过程中,通讯员共用时80 s ,比队伍多走了80 m 的路程,则全过程通讯员通过的路程及平均速度大小为多少?答案 280 m 2.5 m/s解析 队伍前进了200 m ,而通讯员多走了80 m ,故全过程通讯员通过的路程为200 m +80 m =280 m ,而通讯员走过的位移为200 m ,故平均速度大小v =s t =20080 m/s =2.5 m/s.【考点】平均速度的理解及简单计算 【题点】平均速度的计算12.(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的计算)登山运动中,小张用100 min(分钟)由宿营地X 爬到山顶Y .在山道上通过的路程是2 400 m ,相对于X 升高了1 200 m ,如图4所示,求:图4(1)小张由X 运动到Y 总的位移的大小; (2)小张爬山的平均速度的大小;(3)他的朋友小李从Z 点爬山,比小张晚20 min 开始,平均速率为0.5 m/s ,还比小张早20 min 到达山顶,问小李由Z 爬到Y 共通过了多少路程?答案 (1)2 000 m (2)13 m/s (3)1 800 m解析 (1)由X 到Y 总的位移的大小为 s = 1 6002+1 2002 m =2 000 m. (2)小张爬山的平均速度的大小为: v =s t =2 000 m 100 min =20 m/min =13 m/s.(3)小李爬山所用的时间t 2=100 min -20 min -20 min =60 min. 小李由Z 爬到Y 通过的路程s ′=v 2t 2=0.5 m/s ×60×60 s =1 800 m. 【考点】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 【题点】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