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疾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报道
- 格式:pdf
- 大小:257.66 KB
- 文档页数:1
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进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又称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靜脉血管内的凝结,此病会遗留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淤滞性溃疡等疾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有多种,本文主要讨论目前我国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以此希望为广大医护人员重视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
标签:剖宫产术;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研究;护理进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已经成为我国孕产妇常见的并发症,其中剖宫产术的产妇并发的几率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的产妇。
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会导致孕产妇血栓性静脉炎、浅表静脉代偿性曲张,更为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因栓子脱落继发急性肺梗死,严重威胁着我国孕产妇的生命安全[1]。
1 剖宫手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1.1静脉血流滞缓剖宫产术患者手在术中因全身或局部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而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坐月子”等习惯需要卧床休息,导致产妇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静脉壁损伤剖宫产术患者在手术中因静脉内注射某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或因感染了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常见的患者因增大的子宫压迫盆腔血管、盆腔充血或水肿所引起的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2,3]。
1.3静脉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静脉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最为基本因素之一[4]。
产后子宫内胎盘剥离能在短期内迅速止血,是因为产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有效抑制了产后大出血的发生。
患者妊娠时期胎盘会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最高峰,其雌三醇的含量是非妊娠时期的1000倍,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也大量增加,致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后再加卧床休息,使下肢血流滞缓,从而有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倾向[5]。
78生垦塞用匡型!Q!Q生!Q旦筮i!鲞筮!竺翅Q些璺矍』螋翼熊堕堕笪壁型丛盟i!塾塑Q!!:垫!Q:!堕:!!:塑!:!里病患者可呈假阴性反应№】,免疫系统受干扰,如急性传染病、发热、机体应激、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或免疫功能低下,如重症结核病、无反应结核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炎等)、肿瘤、结节病、艾滋病、结缔组织疾病、高龄等结核患者可能阴性,不能排除结核。
3.2.4C T检查:胸部C T为横断面扫描,无其他组织阴影遮盖,可清楚地显示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缘、是否分叶、有无卫星灶、支气管是否通畅、淋巴引流情况、C T值及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常规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应给予胸部C T 检查。
3.2.5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胸片不典型的肺下叶基底段结核和阻塞性肺炎征象、肺不张或近肺门的孤立性块状影,应及时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直视支气管管腔的情况,又可经支气管肺活检、刷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取得有价值的标本,以确定病变的性质。
3.2.6肺穿刺活检:对诊断困难贴近胸膜或与胸膜粘连的肺下叶基底段病变,可在B超、x线或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
3.2.7诊断性抗痨治疗:临床上高度怀疑肺下叶基底段结核病,可给予诊断性抗痨治疗。
一般的肺结核在S(或E) H R Z等强有力抗痨治疗下,其症状及病变在2—4周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若在抗痨过程中症状持续存在,应考虑是否为非结核或结核合并其他疾病的可能,应进一步检查以呀确诊断。
参考文献[I]刘剑君.中国结核病疫情吲空制对策[N].健康报,2004,(4):7—19.[2】李敬.临床拟诊结核患者痰检820例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8):144-145.[3]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9.[4]张思潮,邱志红,杨俊超.四种方法诊断涂阴肺结核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防痨杂志,2007,29(4):357-358.[5]李丹,杜德兵,何健,等.结核蛋白芯片联合P P D检测对肺结核快速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防痨杂志,2009,31(6):377-378.[6]马王与,朱莉贞,潘毓萱.结核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l83.(收稿只期:2010—06—20)(本文编辑:杨帆)妇产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3例王彦英【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 V T)的原因、高危因素、诊治及预防措施。
下肢静脉血栓病历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下肢静脉血栓的病历范例:
患者信息:
姓名:张三
性别:男
年龄:55岁
主诉:右腿肿痛、胀痛2天
现病史:
患者于2天前开始出现右腿肿胀和疼痛,无明确诱因。
开始时症状较轻,但逐渐加重。
患者于昨天晚上由于疼痛无法入睡,便前往就诊。
既往病史: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年,长期口服降压药物控制血压良好。
没有其他明显的过去病史。
家族史:
患者无明显家族史。
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患者面色正常,自主呼吸,精神状态良好。
眼部:无明显异常。
心肺听诊:心率72次/分钟,无明显异常心音。
下腹及双下肢皮肤:右下肢明显肿胀,发红,有压痛和热感,触之软硬度增加。
左下肢无异常发现。
神经系统检查:神经功能正常。
诊断:
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
辅助检查结果:
D-二聚体:正常范围
超声多普勒血管成像:显示右下肢股静脉内有血栓形成。
治疗计划:
1. 抗凝治疗: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每日1次。
2. 疼痛控制: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如布洛芬)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3. 卧床休息: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以减少下肢负荷和避免血栓进一步发展。
4. 神经保护:密切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避免神经损害发生。
随访计划:
患者需要在3天后进行复查,并根据病情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
根据医生的指示继续使用药物治疗和注意床上休息。
如有明显不适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诊。
中西医结合治疗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发布时间:2021-12-31T02:02:43.509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2期作者:张红娟[导读] 目的:妇产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治疗时应中西医结合并观察其效果。
方法:选择观察时间段设置张红娟滕州市妇幼保健院山东枣庄 277500摘要:目的:妇产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治疗时应中西医结合并观察其效果。
方法:选择观察时间段设置为2019年3月--2021年3月,选择观察患者为我科手术治疗后DVT72例,选择的分组方法为随机分成联合治疗组与传统组,选择的治疗方法分别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西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方法效果。
结果:(1)联合治疗组和传统组满意、有效率比较,联合治疗组满意、有效率高于传统组,(P<0.05),结果有差异。
(2)联合治疗组和传统组治疗后D-D指标、TT指标、aPTT指标比较,联合治疗组D-D指标低于传统组,联合治疗组TT指标、aPTT指标高于传统组,(P<0.05),结果有差异。
结论:妇产科手术后患者引起DVT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优良,该方法可推广。
关键词:DVT;中西医结合;妇产科手术妇产科开展疾病治疗过程中,许多患者可以使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后由于麻醉、患者长期卧床等因素,导致其血液循环受阻,因此容易出现DVT疾病的发生。
该种并发症发生对患者危害性大,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引起肺栓塞,最终出现其死亡。
因此,在妇产科手术治疗患者过程,如果患者有DVT并发症时需要积极治疗。
目前,对该类病症治疗时主要使用西医治疗模式,其临床使用后有良好效果。
但是,西医只是治标性强,并且治疗后副作用大,导致患者治疗效果受影响。
为了提高妇产科DVT患者治疗效果,可以结合中西医治疗,使用中医治本性强优点,帮助患者解决疾病问题,使其治疗效果提高。
以此,本组研究妇产科手术后DVT患者治疗时应中西医结合并观察其效果[1]。
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一、原因分析1.手术创伤妇科肿瘤手术通常需要切除子宫或卵巢等重要脏器,手术过程中对周围组织造成的创伤和术后创口局部炎症反应会导致血液凝固系统的活化,从而增加了患者形成血栓的风险。
2.术后休息不足妇科肿瘤手术后,患者常常需要卧床休息,术后活动受限。
长时间的卧床休息会导致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加上手术创伤对血液凝固系统的活化,容易造成血栓的形成。
3.血液高凝状态妇科肿瘤患者常常伴有血液高凝状态,具有高凝倾向的患者更容易形成血栓。
手术创伤和术后局部炎症反应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高凝状态,增加患者形成血栓的风险。
4.其他因素其他一些因素也可能导致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如患者的肥胖、剖腹术的创伤和止血带的使用等。
二、护理措施针对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原因,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护理措施。
1.术后早期活动术后尽早转身,帮助患者进行下肢肌肉肌肉练习,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液淤积。
同时,避免长时间坐卧不动,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2.穿弹性袜术后患者可以穿上弹性袜,有助于提高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速度,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3.积极控制疼痛疼痛会导致患者活动受限,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护理人员应积极进行疼痛评估,通过适当的镇痛措施减轻患者疼痛,促使患者积极活动。
4.抗凝治疗对于高危患者,如年龄大、术前存在血栓病史、手术持续时间长的患者,可以给予抗凝治疗,如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等,预防血栓的形成。
5.密切观察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下肢的肿胀、疼痛、发热等症状。
如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6.教育患者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相关护理知识的教育,如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佩戴弹性袜的正确方法以及疼痛管理等。
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配合护理措施。
三、小结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健康风险。
针对该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术后早期活动、穿弹性袜、积极控制疼痛、抗凝治疗、密切观察和教育患者等措施进行护理。
妇科肿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中图分类号】r6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562-01我院于2008年9月收治1例宫颈癌iia术后5天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人,现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女,54岁,宫颈癌iia术后第5天出现下肢疼痛肿胀。
查体:左下肢明显粗于右下肢。
左下肢膝上15公分与右下肢膝上15公分周径相差3公分。
左下肢触痛。
血管彩超提示:左下肢髂外血管静脉血管血流缓慢。
呈“云雾状”改变。
予制动抬高患肢,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钠4000u皮下注射。
治疗20天后好转,左下肢膝上15公分与右下肢膝上15公分周径相差1公分.抗凝药减量使用,转肿瘤科行放疗1疗程。
出院诊断:(1)宫颈鳞状细胞癌iia期,(2)左下肢深静脉血栓。
抗凝药使用3月停药。
随访2年患者肿瘤无复发,左下肢无明显异常。
2护理2.1心理护理: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易出现精神紧张、恐惧、抑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我们就主动关心患者病情变化,使其消除思想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护理人员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主动接受治疗,以提高对疾病的治疗效果[1],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治疗方案的优点及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
2.2常规护理:每日测量患肢周径及观察颜色的变化:如患肢周径不断增加,说明静脉回流受阻;颜色加深、温度升高,说明出现感染,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理。
抬高患肢:急性期嘱患者绝对卧床10~14天,并抬高患肢3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水肿。
因患者需大量静脉注射扩血管、抗凝及溶栓、抗炎等药物,为保护静脉血管,每日热敷穿刺处2次,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加强口腔护理,保持皮肤清洁,每2 h更换肢体受压部位,防止长时间的缺血而发生褥疮,但动作要轻柔,防止栓子脱落。
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饮食,忌食辛甘肥厚食品,以免增加血液黏稠度,加重病情。
妇科肿瘤术后预防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新进展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是周围血管疾病的一种,也是外科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由于女性盆腔解剖特点、手术相关因素、患者自身因素,以及术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妇科肿瘤术后的患者也是其高发人群中的一类。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不仅身心痛苦,也会延长住院时间占用不必要的医疗资源,甚至会因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栓子脱落随着血液进入肺而导致肺血栓栓塞症(PTE)。
肺血栓栓塞症起病急骤并且致死率高。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并不典型,易被漏诊和误诊,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处理。
在这个医疗水平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于疾病的预后也越来越重视。
因此妇科肿瘤术后预防和及时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而言尤为的重要。
通过药物预防、机械预防、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要做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诊治,改善病人生存质量。
本文是对目前妇科肿瘤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妇科肿瘤;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ABSTRACT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LEDVT) is a kind of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and one of the serious complications of surgery.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emale pelvic anatomy, surgery-related factors, patients' own factors, as well as long-term postoperative bed and limb braking,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al tumors are also one of their high incidence groups.If the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forms, the patient will not only suffer physical and mental pain, but also prolong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to occupy unnecessary medical resources, and evenlead to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 because of the embolusshedding of the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the bloodinto the lung.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has an acute onset and a high fatality rate.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is not typical, easy to be missed and misdiagnosed, oftennot timely treatment.In this era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level, people have discussed the prognosis of diseases in moredetail.Therefore,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patients to prevent and timely diagnosis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after surgery.The incidenc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the lower limbs is reduced by pharmacological prophylaxis, mechanical prevention, preoperative care, intraoperative care, and postoperative care.Doearly prevention, early detection, early diagnosis, early treatmen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This article is a review ofthe prevention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after gynecological tumors.Key words: gynecological tumor;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thelower limbs; prevention目录摘要ABSTRACT前言1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定义及发病机制1.1定义1.2发病机制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2.1女性盆腔解剖特点2.2手术相关因素2.3麻醉因素2.4恶性肿瘤2.5患者自身因素2.5.1年龄2.5.2肥胖3下肢DVT的诊断4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4.1风险评估4.2一般预防4.3护理预防4.4药物预防4.5机械预防5总结参考文献近年来,妇科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逐年增高,国外有文献报道,在妇科肿瘤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在11%~29%之间,我国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在0.2%~15.6% 之间,本文通过描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定义,形成的因素以及预防护理等方面,期望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妇产科疾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报道
发表时间:2011-07-08T11:34:56.6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7期供稿作者:李灵洁[导读]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外科术后常见并发症,妇科术后也屡见发生。
李灵洁(湖北省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湖北荆门 448000)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7-0036-02 1 病例
病例1:女,59岁,因左下肢疼痛肿胀半月住内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检查:血压150/90mmHg,心肺未闻及异常,腹部未及异常,左下肢肿胀压痛。
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盆腔彩超提示:宫腔内异常回声。
予抗感染、降压治疗。
入院诊断:左下肢深静脉炎,高血压病。
请妇产科会诊,询问病史,患者绝经已9年。
妇检:外阴、阴道萎缩,宫颈光滑,子宫正常大小,双侧附件触及不清。
宫腔镜检查发现子宫底有一灰白色病灶,行活检及诊刮术。
标本送病检,病理报告:子宫内膜腺癌。
患者转妇科治疗,肾脏彩超示:双肾积水。
观察左下肢膝上15公分周径大于右下肢3公分,左下肢呈暗红色,触痛。
血管彩超提示:左髂静脉内及左下肢静脉内呈“云雾状”改变,血流缓慢。
患者卧床制动,抬高患肢。
予低分子肝素钠6000u脐周皮下注射,治疗10天后左下肢肿胀疼痛减轻。
停抗凝药3天后手术。
术中见:子宫稍小于正常,双侧附件萎缩,左侧盆壁及盆底淋巴结与输尿管及髂血管致密粘连如冰冻骨盆,肝脾及肠系膜大网膜未见转移灶,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右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左侧盆腔转移病灶活检术。
术后行抗凝、抗感染、降压、支持治疗。
术后病检:子宫内膜呈复杂性增生。
患者术后感左下肢肿胀疼痛较术前减轻,适量下床活动,每日监测凝血功能。
但是术后40天感左下肢肿胀疼痛加重,左下腹触及一女拳大小包块,压痛明显。
盆腔CT示:盆腔左侧壁软组织包块,考虑术后炎性粘连包块或肿瘤扩散。
左髂部包块迅速增大,患者疼痛加重,影响活动。
转上级肿瘤医院再次手术,行左髂窝肿瘤切除,术中见髂血管床与肿瘤粘连包裹。
术后行腹腔DDP100mg化疗,紫杉醇210mg全身化疗,病检报告:左髂窝包块符合转移性乳头状腺癌,免疫组化结果符合子宫内膜转移腺癌。
子宫内膜腺癌转移,血管浸润,淋巴转移。
术后继行抗凝治疗,患者左下肢肿胀疼痛减轻,左下肢膝上15公分周径大于右下肢1公分。
改口服华法令5mg,1次/日,3-6个月。
出院诊断:子宫内膜腺癌左髂窝转移Ⅳ期,左下肢深静脉血栓,高血压病。
病例2:女,24岁,因孕20周感左下肢肿胀疼痛,常规产检时发现左下肢较右下肢周径大2公分,左下肢暗红色。
产检无异常,血管彩超示:左下肢髂外静脉血流缓慢,呈“云雾状”改变,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6000u皮下注射,监测凝血功能,减少活动,定期产检,孕39周时停抗凝药3天行剖宫产术,术后3天复用抗凝药,出院诊断:孕1产1孕39周剖宫产一活女婴,左下肢深静脉血栓。
产后42天复诊,左下肢肿胀消退,低分子肝素钠减量治疗,4000u皮下注射/日。
产后3月停药。
随访半年无异常。
病例3:女,54岁,宫颈根治术后第5天,左下肢疼痛肿胀。
查体:左下肢明显粗于右下肢,左下肢膝上15公分与右下肢膝上15公分周径相差3公分。
血管彩超提示:左下肢髂外血管静脉血管血流缓慢,呈“云雾状”改变。
予制动,抬高患肢。
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钠4000u皮下注射,治疗20天后好转,左下肢膝上15公分与右下肢膝上15公分周径相差1公分。
抗凝药减量使用,转肿瘤科行放疗1疗程。
出院诊断:宫颈鳞状细胞癌Ⅱa期,左下肢深静脉血栓。
抗凝药使用3月停药。
随访1年左下肢无明显异常。
2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外科术后常见并发症,妇科术后也屡见发生。
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妊娠期,产褥期,长期手术卧床患者,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肺栓塞,危及生命。
血栓性静脉炎分为表浅性,多发生于下肢静脉曲张,术中静脉长时间受压的患者。
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约75%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在术后24小时,常发生在小腿部,也可发生在大腿或盆腔中。
老年、肥胖、癌症、产褥期或某些药物是诱因。
临床表现为受累部位的远端侧小腿自觉疼痛,有触痛或腓肠肌痉挛,小腿可有轻微肿胀,Homan征阳性。
若栓塞发生于股静脉与盆腔静脉,其远端肿胀更甚,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核素Tc扫描或静脉血管造影等可确诊。
一旦确诊,应予积极处理。
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钠4000-6000u脐周皮下注射,下肢周径相差2公分以内后,改为口服华法令5mg,1次/日,3-6个月。
监测凝血酶时间,一般18-21秒,不大于30秒,需手术者停药7天手术,抗凝治疗前后做凝血功能监测,抗凝治疗后每天行PT监测。
以上3例患者有2例肿瘤患者,1例妊娠期患者,均为高危因素。
例2及例3发现较早,治疗效果好。
例1子宫内膜癌已是晚期,肿瘤侵犯压迫盆腔静脉已久,治疗效果不如后2例好,需时间长,但均未发生严重肺栓塞并发症。
总之,了解其高危因素,高度重视其病情,可预防和早期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辅助检查方法有血管彩超,血管造影检查,后者费用高,且有创,基层医院不具备条件。
早期抗凝或溶栓治疗预后好。
参考文献
[1]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P30-P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