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与背景
- 格式:docx
- 大小:21.41 KB
- 文档页数:3
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4课《主体与背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人:学校:教学内容:主体与背景课时: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美术创作中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准备:课件、水彩笔、A4纸、剪刀等。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中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绘画作品中正确表现出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主体与背景师:什么是主体、什么是背景?出示ppt名词解释。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课题含义,了解本节课需要我们做什么)师:老师要求画《大闹天宫》,小明说:我的画画完了。
小红说:我的画画完了。
请你来说说,谁的画,画完整了,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画面对比得出:原来小明的画只有主要人物,没有次要人物和背景,可见主体与背景是密不可分的,适当的背景更能烘托主体,突出主题。
初步感受完整的作品带给我们的画面效果。
)(二)、欣赏学习,探讨新知1、欣赏探究:(1)、出示美术书中王有政作品,中国画《悄悄话》,介绍作品。
师:一幅作品的画面,总有主次之分。
如果一个形象作为主体,其他形象就成为背景。
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吗?(2)、出示美术书中周思聪作品,中国画《荷塘夏趣》,介绍作品。
师:任何事物都可以做为画面的主体,关键看我们想表现什么(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名家作品,开阔学生眼界,增强学生审美能力,并让学生明确主体和背景的含义。
)(3)、如何突出主体,使背景成为陪衬?(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图片得出:大小、位置、虚实、色彩变化,会引起绘画作品的情感和内容变化。
)2、依次出示人和物在不同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相同主体,不同背景)人和物在不同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不同主体,相同背景)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能得出什么结论?(设计意图:再次明确,同一个主体搭配不同的背景,可以产生不同的内容变化和情感变化。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4课《主体与背景》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富有创意的美术作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主体与背景的概念,掌握创作主体与背景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1. 主体与背景的定义:介绍主体与背景的概念,让学生明确主体与背景在美术作品中的重要性。
2. 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分析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包括色彩、形状、大小等方面的对比和协调。
3. 创作方法与技巧:讲解创作主体与背景的方法和技巧,如如何选择合适的主体和背景,如何运用色彩、线条等元素突出主体等。
4. 实践与展示:让学生进行主体与背景的创作实践,并展示作品,进行交流与评价。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主体与背景的概念,掌握创作主体与背景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色彩、线条等元素突出主体,使作品具有层次感和美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教学视频等。
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主体与背景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授:讲解主体与背景的定义、关系以及创作方法和技巧。
3. 实践:让学生进行主体与背景的创作实践,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答疑。
4. 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交流与评价,总结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板书设计1. 《主体与背景》2. 内容:包括主体与背景的定义、关系、创作方法和技巧等。
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以主体与背景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2. 作业要求:作品要突出主体,背景要与主体协调,具有一定的创意和美感。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展示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主体与背景的概念、关系以及创作方法和技巧。
主体与背景的手抄报有前后关系
在绘画中,主体与背景总体来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
背景必须配合主体,不能喧宾夺主,主体在背景的衬托下更为突出,特别要注意的是人物不能与背景环境分离,它们有一定色彩关系的,色系相近,溶于一体,画面才会整体。
绘画中背景描绘的好坏往往会影响整个画面的好坏,特别是在处理背景与主体时,应谨慎严格地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使背景与主体和谐统一,使画面的表现更加完美。
例如中国人物画中,背景往往有着烘托主体、补充画面、意境表达的作用,而人物画中的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表现。
1 主体与背景1.1 背景的作用背景是绘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衬托主体,突显主体的形态和色彩,同时也有助于表现画面的情感和气氛。
背景的构图和色彩要与主体相呼应,不能与主体相争。
1.2 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在绘画中,主体和背景是相互依存的,主体需要背景来显现自身,而背景也需要主体来丰富自身的意境。
当然,在不同的情境下,主体和背景的关系会有所不同,有时候主体是背景的衬托,有时候背景是主体塑造的关键。
1.3 主体和背景的选材选择主体和背景的前提是要了解画面的主题和情感,要考虑到画面所需要表达的思想和氛围。
在选材时,不能在主体和背景中出现重复的元素,要避免视觉上产生冲突。
同样的,在色彩上也要考虑到主体和背景的相互融合。
1.4 设计一个合理的主体和背景在设计画面时,要有整体的构思,首先确定主体和背景的基调和色调,然后选择适当的构图,注意“三分法”和“黄金分割”的运用,使画面有一定的节奏感和平衡感。
在涉及到人物的时候,要注意人物的比例和表情,以及人物与背景的比例关系,不能让人物失去画面的主题性。
1.5 应用实例以下是一个应用实例:学员需要完成一幅描绘树木和花卉美景的画作。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选择比较丰富的花卉和树木品种,将它们布置在画面中心部位。
在色彩上,应该运用大量的绿色、红色、黄色等明亮鲜艳的颜色,以突出画面的生气和富有感。
在构图上,可以将树木以弧形或对称的方式排列,使画面显得有节奏、有层次感。
同时,可以在画面中央或近前方的位置设置一些小花或草丛,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1.6 总结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在绘画中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合理的选材、构思和运用,才能营造出完美的画面效果。
无论是在人物画、风景画还是静物画中,都要牢记这一原则。
第4课主体与背景一、教材分析:本课的主要知识点是让学生了解美术创作中主体与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
美术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总有主次之分。
主体,是指美术作品中的主要部分;背景,是指美术作品中衬托主体的背后景物。
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主体在不同背景的衬托下,整个作品的气氛与内容都会发生变化,反之,背景不变,而主体发生变化,作品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
二、学情分析:过年时学生们外出游玩都喜欢在喜欢的景物前拍照留念,在不同地方照的照片都能引起学生的美好回忆,也能和大家分享游玩时的快乐,也就对于这种主体与背景的奇妙关系有了一定的印象。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欣赏人或物在不同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认识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用剪贴的方式表现。
四、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中主体与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绘画表现中的二者关系是否和谐是难点五、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范画。
学生:绘画工具。
六、教学过程:1、引入师出示一幅画,问学生:图中出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和背景,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主次关系在哪里?学生答:人物(玩耍)---主体环境(建筑)——背景师揭题:主体与背景(课件1)2、讲授新课A、师出示四组同一主体、不同背景的图片进行欣赏:让学生说说他们的主次关系。
及对画面的不同感受B、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情景?如:学校、家里、游乐场所等C、师出示一幅画完的主体,学生思考可用什么样的背景来衬托。
师小结:同一主体,不同的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也反映出不同的意境。
不是任何的背景都符合主体。
(认真观察作品,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在一起产生和谐的。
)D、师生共同讨论作画步骤:先小组讨论、思考主体要画什么?主体在哪些情况下出现(背景)?小组讨论分工问题。
可由一人或两人来画主体,剩下的同学画背景、上色。
要做到主体与背景合情合理。
《主体与背景》教学设计
课型: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欣赏人或物在例外背景下,所产生的例外效果,认识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中主体与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范画、作业纸、水彩笔或油画棒、剪刀、胶
教学过程:
1、欣赏引入
展示优异的绘画作品:请欣赏,画面中画的是什么?谈话引入:A、人物是主体,环境是背景。
B、动物是主体,环境是背景。
出示课题:主体与背景
{设计思路:从欣赏作品中体会到主体与背景的存在。
}
2、讲授新课
A、教师分析图片:教材第6页
同一个主体“背着手”走路的猫。
分析例外背景带来的例外效果。
第一幅:一棵树,蝴蝶,小花。
心情非常好
第二幅:池塘边。
来池塘边看看,“鱼情”怎样。
第三幅:菊花园。
散步。
第四幅:下雪天。
找吃的。
小结:相同的主体在例外的背景下,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
{设计意图:体会例外背景下的相同主体,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
B、学生分析图片:教材第7页
师问:主体是什么?
学生发言:一个小男孩。
师问:什么表情?
学生发言:张大着嘴,在呼喊,伸开双臂。
师问:你觉得着四幅背景中,哪幅与这个主体最搭配了?
学生1发言:过山车。
过山车非常刺激,“啊----”。
(大多数同学都同意)
学生2发言:我觉得第二幅。
冲刺胜利了。
(有反对声音)学生3问:那到底哪个好?(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讨论)请学生思考,回答。
师总结:到底哪幅好呢?其实这个答案是非常多的,因为添加的背景比较统统,与主体气氛一致的都是好的作品,冲刺胜利的这幅,主体上面也被添加了“汗滴”,大汗淋漓的感觉,就是刚跑完的状态,画面添加的非常统统,背景和主体的关系是统一的,所有这样的作品也是好的。
就是看你喜欢哪个了。
(一致通过){设计意图:理解背景与主体的相互关系,体会例外背景下的例外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促进学生对画面统一的认识。
}
C、学生思考: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情景?
D、师展示主体:一个小朋友在放风筝。
学生讨论:给这个主体配上什么背景。
师展示(野外,草坪,广场,家里)。
师小结:同一主体,在例外的背景下有例外的意境。
不是任何的背景都符合主体的。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让学生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环境和主体都能产生调和的感觉的,还要看主体在哪些情况下会出现。
}E、师生共同讨论作画步骤:1)思考主体要画什么2)主体在哪些情况下出现。
3、作业要求:同桌合作。
完成主体。
剪下主体,同桌互换,添加背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养成优良的思维习惯。
}4、学生创作,教师辅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作业展示、评价
主体突出,背景统统,背景与主体气氛统一的作品。
6、学生收拾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