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炉操作
- 格式:doc
- 大小:158.12 KB
- 文档页数:21
高炉操作一. 高炉长时间减风初期可能会使高炉料速下降,如果此时喷煤等没有变化得话,炉温初期会上升,但是当过了这段时间由于减风降压会使炉内氧气含量降低燃烧速度变慢,高炉内反应变慢,造成热量不足,此时只有注意降低负荷。
来维持高炉正常的物理热喷煤的热滞后在喷煤的实践中发现,增加喷煤量后,炉缸出现先凉后热的现象,即煤粉在炉缸分解吸热,使炉缸温度降低,直到增加的煤粉量带来的煤气量和还原性气体(尤其是H2量)在上部改善热交换和间接还原的炉料下到炉缸,使炉缸温度上升,这一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叫做热滞后时间。
二 . 悬料炉料停止下降,延续超过正常装入两批料的时间,即为悬料;经过3次以上坐料未下,称顽固悬料。
◆悬料的原因:悬料主要原因是炉料透气性与煤气流运动不相适应。
◆悬料的种类:按部位分为上部悬料、下部悬料;按形成原因分为炉凉、炉热、原燃料粉末多、煤气流失常等引起的悬料。
◆悬料主要征兆:①悬料初期风压缓慢上升,风量逐渐减少,探尺活动缓慢。
②发生悬料时炉料停滞不动。
③风压急剧升高,风量随之自动减少。
④顶压降低,炉顶温度上升且波动范围缩小甚至相重叠。
⑤上部悬料时上部压差过高,下部悬料时下部压差过高。
◆悬料的预防:①低料线、净焦下到成渣区域,可以适当减风或撤风温,绝对不能加风或提高风温。
②原燃料质量恶化时,应适当降低冶炼强度,禁止采取强化措施。
③渣铁出不净时,不允许加风。
④恢复风温时,幅度不超过50C/h,加风时每次不大于150 m3/min。
⑤炉温向热料慢加风困难时,可酌情降低煤量或适当撤风温。
◆悬料处理:①出现上部悬料征兆时,可立即用改常压(不减风)操作;出现下部悬料征兆时,应立即减风处理。
②炉热有悬料征兆时,立即停氧、停煤或适当撤风温,及时控制风压;炉凉有悬料征兆时应适当减风。
③探尺不动同时压差增大,透气性下洚,应立即停止喷吹,改常压放风坐料。
坐料后恢复风压要低于原来压力。
④当连续悬料时,应缩小料批,适当发展边沿及中心,集中加净焦或减轻焦炭负荷。
简述高炉操作的基本制度高炉操作的基本制度一、前言高炉是钢铁生产的重要设备之一,是将铁矿石还原成生铁的主要设备。
为了保证高炉的正常运行和生产效率,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操作制度。
二、高炉操作人员1.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并经过培训和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2.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定,确保自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3.操作人员应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做好巡视、检查等工作,及时发现和排除故障。
三、高炉日常检查1.对高炉进行日常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对高炉各部位进行定期检查,如鼓风机、冷却水系统等。
3.对高炉各种仪表进行定期校准和维护,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四、高炉启停操作1.启动前需检查各部位是否正常运转,并按规定程序启动。
2.停机前需先关闭鼓风机等设备,并按规定程序停机。
3.在启停过程中需注意安全事项,如防止气体泄漏、防止设备损坏等。
五、高炉操作流程1.铁矿石装入高炉,加入适量焦炭和石灰,开始预热。
2.预热后,开启鼓风机和喷吹系统,开始送风和喷吹氧气。
3.在送风和喷吹过程中,需注意控制温度和压力,并及时调整送风量和喷吹量。
4.生铁产出后,停止送风和喷吹,并按规定程序将生铁倒出。
5.清理高炉内部残留物,并进行下一次生产准备工作。
六、高炉安全管理1.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如穿戴劳保用品、防止火灾等安全措施。
2.注意设备的维护保养,及时更换老化或损坏的设备部件。
3.对于故障情况要及时处理并进行记录,以便日后查找原因并采取措施。
七、高炉操作的质量管理1.对于生产数据要进行记录和统计,并根据统计结果进行优化调整。
2.对于产品质量要进行检测并记录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改进。
3.对于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操作质量和效率。
八、总结高炉操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严格遵守相关制度和规程,并注重安全和质量管理。
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保证高炉的正常运行和生产效率。
高炉炼铁操作教学-高炉四大操作制度及高炉日常操作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高炉炼铁是一项重要的冶金工艺,它是将铁矿石和焦炭等原料放入高炉中,通过高温还原反应,将铁矿石中的铁氧化物还原为铁的过程。
高炉的操作技术和管理制度对炼铁过程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在高炉炼铁操作教学中,高炉四大操作制度和高炉日常操作是至关重要的内容。
高炉四大操作制度包括风力控制制度、炉温控制制度、炉压控制制度和铁水控制制度。
这些操作制度是高炉操作的基础,对于保证炼铁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操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守这些制度,确保高炉生产的顺利进行。
首先是风力控制制度。
高炉炼铁是一个高温高压的反应过程,风力的控制对于反应的进行至关重要。
在高炉操作中,操作人员需要根据炉料的情况和生产需要,合理调节风量和风温,确保炉内气流的正常循环,避免炉料的堵塞或过热现象的发生。
其次是炉温控制制度。
高炉的炉温是炼铁过程中的关键参数之一,过高或过低的炉温都会影响炼铁过程的正常进行。
在高炉操作中,操作人员需要通过监测炉温变化,及时调节焦比和风量,确保炉温的稳定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最后是铁水控制制度。
铁水是高炉炼铁的产物,其质量直接影响铁水的成品率和品质。
在高炉操作中,操作人员需要通过监测铁水的流量和温度等参数,及时调节出铁口,确保铁水的质量达到生产要求。
除了以上四大操作制度,高炉日常操作也是高炉炼铁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高炉日常操作包括炉料的装料和排渣、煤气的调节和排放、铁水的流量和温度监测等内容。
在高炉操作中,操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操作,确保炉料的正常装料和排渣,煤气的有效利用和排放,铁水的顺利出铁,保证高炉生产的正常进行。
高炉四大操作制度和高炉日常操作是高炉炼铁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内容。
只有深入理解这些操作制度和规程,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操作,才能保证高炉生产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进行。
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介绍,能够帮助广大炼铁工作者更好地掌握高炉操作技术,提高炼铁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高炉操作第2章 高炉操作基本内容2.1 高炉操作四大基本制度高炉有四大基本操作制度:(1)热制度,即炉缸应具有的温度与热量水平,它反映了炉缸内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平衡状态;(2)造渣制度,根据原料条件,产品的品种质量及冶炼对炉渣性能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炉渣成分(重点是碱度)及软熔带结构和软熔造渣过程;(3)送风制度,即在一定冶炼条件下选择适宜的鼓风参数;(4)装料制度,即对装料顺序、料批大小和料线高低的合理规定。
高炉的强化程度、冶炼的生铁品种、原燃料质量、高炉炉型及设备状况等是选定各种合理操作制度的根据。
2.2 热制度的选择2.2.1 表示热制度的参数高炉生产操作者特别重视炉缸的热状态,因为决定高炉热量需求和燃料比的是高炉下部,所以常用说明炉缸热状态的一些参数作为热制度的指标。
(1)铁水温度。
1350~1500℃,以铁水温度表示,又称为物理热。
(2)铁水[Si]含量。
[Si]又叫化学热,[Si]高表示温度高。
2.2.2 热制度的选择确定高炉热制度时,一般要考虑以下诸因素与相应的条件:(1)冶炼生铁的品种(2)本厂的原料条件(3)高炉本体与设备状态(4)技术与管理水平(5)高炉容积的大小2.2.3 影响热制度的因素影响炉缸热制度的因素有:^_^---(1)炉料与煤气流分布状态是影响高炉热制度的主要因素。
例如发生悬料、崩料和低料线时,使炉料与煤气分布受到破坏,大量未经预热的炉料直接进入炉缸,导致了炉缸热量消耗的增加,使炉缸温度降低,造成炉温向凉甚至大凉;(2)影响高温(t 理)方面的因素,如风温、富氧、喷吹燃料,鼓风湿度等;(3)影响热量消耗方面的因素,如原料的品位和冶金性能,炉内间接还原发展程度等;(4)日常生产中设备与操作管理因素。
布料器工作失灵,亏料线作业,称量误差,槽下过筛。
由于燃料消耗既影响高温程度,又影响热量供应,所以生产上常将影响燃料比(或焦比)的因素与高炉热状态的关系联系起来分析。
2.2.4 影响焦比的经验参数原、燃料方面的影响因素见表2-1操作参数方面的影响因素见表2-2^_^---2.3 造渣制度的选择2.3.1 造渣制度选择原则选择造渣制度主要取决于原料条件和冶炼铁种。
对高炉操作的一些理解和思考昨天在“高炉炼铁技术分享”微信群里,关于炉墙结厚的处理方法引发了较激烈的争论,争论双方都是炼铁界的佼佼者,自然各持己见,各有论据,相信群内不少的朋友也在这名家争论中悟到了不少的道理,学到了一些书本上学不来的东西。
争论的焦点是针对炉墙结厚后的处理方法,主要是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中心加焦,保证中心气流。
另一种观点认为要发展边缘气流。
也正因为这是两种相反的观点,所以才引发了争论。
其实,对于炉墙结厚的处理方法,常规的方法就是强烈发展边缘气流配合热洗酸洗,使结厚在强烈的煤气流及渣铁冲刷和高温作用下熔化脱落。
非常规的方法笔者以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比如降料面打水法,大矿批法等。
这看似很明了的问题,为什么还能引起双方激烈的争论呢,当然,笔者因喝高了也参与了一下,确实也从争论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和悟到了一些道理,从而引发了一些思考。
1、高炉操作调剂的全面性与片面性。
高炉操作不仅是多工种配合的一门工艺,也是受多方面各因素影响的工艺,所以无论是高炉的调剂还是炉况的处理都应该全方面的考虑,综合判断而后动,片面的就事论事不利于操作水平的提高。
处理炉墙结厚,众所周知的要发展边缘,为什么还要中心加焦呢?其实细想一下,或者综合考虑一下,或许也就释然了。
对于结厚的高炉,边缘会自动加重,所以多数时侯,不是我们不想要发展边缘,而是无论你怎么操作调剂,边缘都很难放出来,这个时侯,如果中心再出不来,两股气流都压死会是什么结果?悬料、塌料加剧炉况恶化。
所以,中心加焦或者保证中心气流,其实是一种被迫的被动操作,是为了维持炉况的顺行争取处理时间而釆取的不得己的操作,而真正主动的操作应该是努力发展边缘气流。
当然,不同的操作者,不同的措施,力度会各有不同。
但全面考虑问题才能有效的处理问题,同样的,有人看到风口向热减煤,有人却加煤,条件不同,环境不同,综合考虑才能有的放矢,得心应手。
2、高炉操作的艺术性有人认为,高炉操作是一门严谨的科学,重在细节。
高炉日常操作技术[五篇范例]第一篇:高炉日常操作技术高炉炼铁日常操作技术高炉操作者的任务是要保持合理炉型,实现炼铁生产的“高效、优质、低耗、长寿、环保”。
稳定顺行是组织炼铁生产的灵魂。
原燃料准备、烧结、球团、焦化、动力等工序均是要做好为炼铁服务。
在生产组织上,应统一服从炼铁领导。
这样,可以追求炼铁效益的最大化,不追求某个指标的先进性,要实现综合效益的最佳化。
即实现高效化生产、生产成本低、节能减排效果好、劳动效率高等。
高炉要实现统一操作,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实现整体高炉的最佳化生产,不表扬某个工长的个人英雄主义,要提倡整个高炉操作协调统一,保证生产的稳定顺行。
进行红旗高炉的竞赛活动,推进企业炼铁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建设的发展。
1, 高炉炼铁是以精料为基础高炉炼铁应当认真贯彻精料方针,这是高炉炼铁的基础.,精料技术水平对高炉炼铁技术指标的影响率在70%,高炉操作为10%,企业现代化管理为10%,设备运行状态为5%,外界因素(动力,原燃料供应,上下工序生产状态等)为5%.。
高炉炼铁生产条件水平决定了生产指标好坏。
高炉工长的操作结果也要由高炉炼铁生产条件水平和工长的操作技能水平来决定。
用科学发展观来认知高炉炼铁的生产规律,要承认高炉炼铁是个有条件生产的工序.。
高炉工长要讲求生产条件,但不唯条件,重在加强企业现代化管理。
生产技术和企业现代化管理是企业行走的两个轮子,要重视两个轮子行走的同步,否则会出现来回摇摆或原地转圈。
精料方针的内容:·高,入炉料含铁品位要高(这是精料技术的核心),入炉矿含铁品位提高1%,炼铁燃料比降低1.5%,产量提高2.5%,渣量减少30kg/t,允许多喷煤15 kg/t。
原燃料转鼓强度要高。
<高炉炼铁工艺设计规范>要求,烧结矿转鼓强度≥71%~78%.焦炭转鼓强度M40≥78%~86%.大高炉对原燃料的质量要求是高于中小高炉。
如宝钢要求焦炭M40为大于88%,M10为小于6.5%,CRI小于26%,CSR大于66%。
高炉日常操作与控制提出问题(1)炉前操作任务是什么?(2)怎样维护好出铁口,出铁口的合理深度是什么?(3)炉前操作有哪些主要指标,各项指标是什么?(4)炉前设备有哪些?如何操作?知识准备炉前操作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渣口和铁口及时将生成的渣铁出净;维护好铁口、渣口和砂口及炉前机械设备(开口机、泥炮、堵渣机和炉前吊车),保证高炉生产正常进行。
(一)高炉炉前渣铁处理系统渣铁处理系统是高炉生产的重要环节,及时合理地处理好生铁和炉渣是保证高炉按时正常出铁、出渣,确保高炉顺行,实现高产、优质、低耗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手段。
1.1 风口平台及出铁场风口平台和出铁场的结构有两种:一种是实心的,两侧用石块砌筑挡土墙,中间填充卵石和砂子,以渗透表面积水,防止铁水流到潮湿地面上,造成“放炮”现象,这种结构常用于小高炉;另一种是架空的,它是支持在钢筋混凝土柱子上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板或直接捣制成的钢筋混凝土平台。
下面可做仓库和存放沟泥、炮泥,上面填充1.0~1.5m 厚的砂子。
出铁场的形式有两种:矩形出铁场、圆形出铁场。
出铁场的布置随具体条件而异。
1.2 铁口、渣铁沟和撇渣器1.2.1铁口铁口是高炉铁水流出的孔道,由铁口框、保护板、泥套和铁口砖通道组成1.2.2 主铁沟从高炉出铁口到撇渣器之间的一段铁沟叫主铁沟,其构造是在80mm厚的铸铁槽内砌一层115mm 的黏土砖,上面捣以碳素耐火泥。
容积大于620m3的高炉主铁沟长度为10~14m ,小高炉为8~1lm ,主铁沟的坡度,一般大型高炉为9%~12%,小型高炉为8%~10%。
1.2.3 撇渣器撇渣器又称渣铁分离器、砂口或小坑,1.2.4 支铁沟和渣沟支铁沟的结构与主铁沟相同,坡度一般为5%~6%,在流嘴处可达10%。
渣沟的结构是在80mm 厚的铸铁槽内捣一层垫沟料,铺上河沙即可,不必砌砖衬。
1.2.5 摆动溜嘴摆动溜嘴由驱动装置、摆动溜嘴本体及支座组成,如图8—4所示。
电动机通过减速机、曲柄带动连杆,使摆动溜嘴本体摆动。
高炉操作(blast furnace operation)指对高炉炼铁过程的监测、判断和控制。
高炉操作的任务是保持炉况稳定、顺行并且高效地生产,以达到产量高、质量好、消耗低、炉龄长的目的。
高炉操作的内容包括:基本操作制度的制订和控制,对炉况的判断和调节,对失常炉况的诊断和处理(见高炉故障),出渣、出铁操作(见高炉炉前操作),慢风操作,休风与复风,高炉开炉、高炉闷炉和高炉停炉。
为使高炉生产达到高效、优质、低耗、长寿的目的,须根据高炉使用的原料、燃料条件,设备状况以及冶炼的铁种,制定基本操作制度。
它包括热制度、造渣制度、送风制度和装料制度。
各项基本操作制度之间彼此有内在联系,制定基本操作制度时要综合全面考虑。
例如装料制度可以影响炉料和煤气流分布,送风制度也影响煤气流分布,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考虑。
又如造渣制度与热制度也须综合考虑:炉渣碱度定得低时生铁含硅量不能定得太低,否则,生铁含硫量太高,影响生铁质量;反之,当炉渣碱度较高或渣中MgO较高时,生铁含硅量则可定得低些。
送风制度与热制度也有联系:炉温高时(例如冶炼铸造生铁或锰铁)冶炼强度要低些;炉温低时则冶炼强度应高些。
热制度根据冶炼铁种、原料、燃料条件和炉容大小而确定的炉缸应具有的温度水平称为高炉热制度。
一般以铁水和炉渣的温度为代表。
由于原料质量、炉容大小、冶炼铁种和操作制度不同,各个高炉的铁水和渣水的温度水平是不同的。
铁水温度多在1400~1530℃之间,炉渣温度约比铁水温度高50~100℃。
在一定原料和冶炼条件下,生铁含硅量([Si]%)与炉温成正比关系。
炉温高则生铁含硅量高;反之,则低。
以铁水和炉渣温度代表的炉温称“物理温度”,以[Si]%代表的炉温称“化学温度”。
由于测量铁水和炉渣的温度比较麻烦,而生铁含硅量又是一个重要控制成分,所以高炉操作者习惯以生铁含硅量作为衡量炉温的标志。
于是热制度实际上就成了高炉操作者对根据原料条件和冶炼铁种而选定的生铁含硅水平的控制。
高炉车间高炉基本操作制度高炉操作制度主要包括:装料制度,送风制度,造渣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热制度。
装料制度对炉料,煤气流沿半径及圆周方向的合理分布有重大作用,并对炉缸工作状态有较大影响,送风制度关系到炉缸初始化,煤气流的分布状态是否合理,对炉缸工作状态起决定性作用。
造渣制度不仅直接影响到生铁质量的优劣和炉况的稳定顺行,也影响到炉墙表面整洁与否;热制度对炉况稳定和生铁质量起重要作用。
因此,必须根据冶炼条件,坚持上、中、下部调节相结合的原则,既慎重又不失时机地为高炉选择相适宜的基本操作制度,确保高炉顺行,以达到安全、高产、优质、低耗、长寿的目的。
5.1装料制度高炉布料主要是通过调整炉料的装入顺序,料线高低,批重大小,布料角度,即利用炉料在炉内的分布状态及透气性的差异,来调整炉内煤气分布和沿炉缸半径方向的温度分布,从而达到高炉稳定顺行的目的。
5.1.1炉料的装入顺序:为确保炉墙整洁,洗炉剂应装在高炉的边沿,依次向高炉中心装入铁矿石、碎铁及石灰石。
若需要清洗炉缸或炉墙局部区域,允许改变洗炉剂的装入顺序或偏装。
5.1.2装料的方法:正常的装料方法采用分装(KK↓JJ↓)。
5.1.3料线:无钟式炉顶:炉喉钢砖上缘为料线零点。
从零点到料面的垂直距离为料线。
正常料线为0.8m~1.5m,在此范围内提高料线疏松边沿,降低料线加重边沿。
两探尺之差应小于0.5m,超过此值则为偏料。
如发生偏料时,应按浅尺上料,正常情况下禁止单探尺工作,若两探尺同时损坏,应立即上报调度并组织休风抢修。
在修复前,应按料速、炉顶温度并参考时间下料。
5.1.4矿石的批重:矿石的批重是指每批矿石的重量,适宜的矿批重由煤气的分布情况,冶炼强度高低,原燃料理化性能,装料设备等因素确定。
矿石批重大,分布到中心的矿石较多,同时沿截面的矿石分布较均匀,因此能抑制中心气流,防止产生管道,提高煤气能量利用,缩小料批有利于顺行,对炉料质量波动适应性较强,但煤气利用较差。
高炉操作心得体会全球钢材几乎都是由氧气转炉炼钢、电弧炉炼钢两种方法生产,其中氧气转炉法生产了全球64%的钢材,其主要原料高炉铁水则是由高炉生产。
高炉使用铁矿石作为含铁原料,焦炭和煤粉作为还原剂以及石灰或石灰石作为熔剂,生产生铁即高炉铁水,以提供氧气转炉作为原料。
最早发现的铁制工具来自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古埃及,这些铁制工具可能是用陨铁制成的。
我国也是较早使用铁制品的国家之一,春秋晚期铁器已较为广泛的得到应用。
在当代一个国家的钢铁工业的发展情况反映其国民经济的发达的程度,而高炉则是是现代炼铁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炉具有庞大的主体和辅助系统,包括高炉本体、原燃烧系统、上料系统、送风系统、渣铁处理系统和煤气清洗处理系统等。
其中主要部分炉体包括:炉喉、炉身、炉腰、炉腹和炉缸。
其他要辅助设施:皮带传送机、临时储存原料的料斗、煤粉制备、压力输送的喷煤装置、热风炉、送风机、高炉炉顶余压回收透平机、除尘和回收装置、鱼雷罐车等。
高炉生产的目的是用铁矿石经济高效地得到符合工艺要求的高炉铁水。
为此一方面要实现矿石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化学分离:另一方面要实现已被还原的金属与脉石的机械分离。
高炉冶炼是把铁矿石还原成生铁的连续生产过程。
铁矿石、焦炭和熔剂等固体原料按规定配料比由炉顶装料装置分批送入高炉,并使炉喉料面保持一定的高度。
焦炭和矿石在炉内形成交替分层结构。
矿石料在下降过程中逐步被还原、熔化成铁和渣,聚集在炉缸中,定期从铁口、渣口放出。
煤气从炉顶导出,经除尘后,作为工业用煤气。
现代化高炉还可以利用炉顶的高压,用导出的部分煤气发电。
高炉内的化学反应高炉生产铁水的本质就是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还原反应,其中在炉内主要发生直接还原反应与间接还原反应。
"直接还原”主要指直接消耗固体碳素。
低价铁氧化物(FeO)直接与焦炭反应,生成金属铁和CO。
实际上连续发生了两个反应:FeO被CO还原以及CO2与焦炭接触快速生成CO:是1)FeO+CO=Fe+CO2;2)C02+C=2CO;总反应FeO+C=Fe+CO。
高炉基本操作制度的选择高炉是一种在金属冶炼中极有用的装置,是对金属原料进行烧结,蒸馏,净化和合金等高温处理的设备。
安全操作高炉必须遵循规范的原则和步骤,该原则和步骤主要体现在高炉基本操作制度中。
二、高炉基本操作制度的重要性高炉基本操作制度在高炉安全操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这些制度,对于高炉安全操作中的各种细节,所有的操作者必须严格遵守,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有效性。
因此,选择合适的高炉基本操作制度并牢固掌握其中的内容,是高炉安全操作的前提。
三、高炉基本操作制度的选择高炉基本操作制度的选择不仅依赖于操作者的知识水平,而且还依赖于高炉的设备设施、环境及其他相关因素,以及安全监督机构的要求。
因此,在选择高炉基本操作制度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作者的知识水平:于某种高炉基本操作制度,操作者必须熟悉其中的基本原则和步骤,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有效性。
+炉的设备设施和环境:据高炉的设备设施、环境及其他相关因素,选择最合适的高炉基本操作制度。
+全监督机构的要求:据安全监督机构的要求,选择最有效的高炉操作制度。
四、高炉基本操作制度的实施高炉基本操作制度的选择并不意味着高炉安全操作的完成,在实施这些制度之前,还必须进行安全培训,确保运行人员充分掌握这些制度,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有效性。
另外,在实施这些制度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不得非法改变,以确保高炉安全操作的顺利进行。
五、总结因此,高炉基本操作制度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既要根据操作者熟悉的知识和设备设施、环境及其他相关因素选择最合适的制度,又要根据安全监督机构的要求选择最有效的制度。
此外,在实施这些制度时,应认真培训运行人员,确保其充分掌握相关知识,并将规定严格执行,以确保高炉安全操作的顺利进行。
高炉基本操作制度的选择
高炉是一种在冶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设备,正确的基本操作制度对其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确选择基本操作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高炉基本操作制度的选择要考虑高炉的特性。
各种形式的高炉在结构、性能及热特性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因此在选择高炉基本操作制度时,首先要考虑相应高炉的特性,以适应不同性能及特点的高炉。
其次,高炉基本操作制度的选择要考虑高炉的功能。
不同的高炉在使用上有不同的功能,因此,在选择高炉基本操作制度时,需要根据高炉的不同功能来挑选制度,使其能够很好地满足高炉的操作要求。
此外,高炉基本操作制度的选择还要考虑国家的法律法规。
一些重大的操作活动要求有专门的操作限制,以确保安全生产,例如,高炉的炉容活动应遵守国家相关标准,不得擅自更改,以此来确保安全生产。
最后,高炉基本操作制度的选择要考虑实际操作情况。
每种高炉的基本操作制度都不尽相同,需要根据实际操作情况,仔细考察,灵活选择操作制度,以保证安全可靠的高炉操作。
综上所述,选择高炉基本操作制度时,要考虑高炉的特性、功能、法律法规及实际操作情况,以确保安全可靠的高炉操作。
- 1 -。
浅谈高炉操作摘要:高炉操作是一项生产实践与理论性很强的工艺流程。
本文介绍了高炉冶炼对原燃料(精料)的要求和高炉冶炼的四大基本操作制度(装料制度、送风制度、热制度、造渣制度)以及冷却制度的内容与选择;也介绍了高炉的炉前操作对高炉冶炼的影响,高炉操作的出铁口维护等内容;同时,还阐述了高炉冶炼的强化冶炼技术操作如高炉的高压操作,富氧喷煤操作(富氧操作、喷煤粉操作、富氧喷煤操作),高风温操作(风温对高炉的影响和风温降焦比等)等操作细节。
本文介绍的内容对高炉冶炼都很重要,望与高炉的实际情况结合,减少高炉操作失误,从而使高炉冶炼取得更好的经济技术指标。
关键词:基本操作制度、冷却制度、炉前操作、强化冶炼绪论:中国是世界炼铁大国,2007年产铁4.894亿吨,占世界49.5%,有力地支撑我国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工业高速发展,新建了大批大、中现代化高炉。
在当前国内外市场经济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各企业都面临如何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的问题。
在高炉炼铁过程中,如何操作,改善操作,保持炉况稳定进行,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是高炉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遵循高炉冶炼基本规则的基础上,根据冶炼条件的变化,及时准确地采取调节措施。
一.高炉炼铁以精料为基础高炉炼铁应当认真贯彻精料方针,这是高炉炼铁的基础.,精料技术水平对高炉炼铁技术指标的影响率在70%,高炉操作为10%,企业现代化管理为10%,设备运行状态为5%,外界因素(动力,原燃料供应,上下工序生产状态等)为5%.。
高炉炼铁生产条件水平决定了生产指标好坏。
因此可见精料的重要性。
1.精料方针的内容:·高入炉料含铁品位要高(这是精料技术的核心),入炉矿含铁品位提高1%,炼铁燃料比降低1.5%,产量提高2.5%,渣量减少30kg/t,允许多喷煤15 kg/t。
原燃料转鼓强度要高。
大高炉对原燃料的质量要求是高于中小高炉。
如宝钢要求焦炭M40为大于88%,M10为小于6.5%,CRI小于26%,CSR大于66%。
一般高炉M40要求为大于80%,M10为小于7%,CRI小于30%,CSR大于60%。
·熟熟料比(指烧结矿和球团矿)要高。
目前炼铁企业已不再追求高的熟料比,如宝钢熟料比为81%。
增加高品位块矿,可有效提高入炉料含铁品位,有利于节能减排;减少造块过程中的能耗和环境污染。
但我们认为熟料比不应小于80%。
否则炼铁燃料比会升高。
·净即筛除粉末,保持炉料干净。
粒度小于5mm的原料为粉末,无论是人造富矿或天然矿,含有粉末对高炉上部的透气性影响很大,粉末增多会导致炉况不顺,产量降低,焦比升高。
我国一些先进高炉的入炉料经过多次筛分,使入炉料的粉末尽量少。
·稳即提高入炉矿石化学成分的稳定性,以保证高炉生产的稳定。
矿石化学成分的波动会引起炉温、炉渣碱度和生铁成分的波动,从而破坏高炉的顺行,使高炉焦比升高,产量降低。
另外“稳”也是高炉生产实现自动化的要求。
·匀即缩小原料粒度上下限的差别,保持粒度均匀。
这样料柱透气性好,有利于高炉顺行,从而提高产量降低焦比。
对于粒度相差较大的矿石要按粒度分级分别装入高炉。
·小即缩小原料粒度。
矿石的还原过程是从表面向中心发展的,如果快度过大,当还原速度和炉料在炉内停留的时间一定时,就可能使矿石的中心部分来不及被气体还原,表面就已经软化了,从而引起直接还原度增加,导致焦比升高。
缩小矿石的粒度对降低焦比具有积极意义。
但粒度不能小于5mm因粒度过小会影响料柱透气性,使高炉炉尘增加。
二.高炉基本操作制度的选择1 送风制度的选择1.1送风制度高炉炼铁是以风为本,要尽量实现全风量操作,并且要稳定送风制度,以维持好合理炉型,煤气流分布合理,炉缸活跃。
选择风量的原则:风量必须要与料柱透气性相适应,建立最低燃料比的综合冶炼强度在1.0~1.1t/m³·d的概念,是高炉炼铁节能降耗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冶炼每吨生铁消耗风量值(不富氧)(表1)风机的选择为:送风量为炉容的二倍左右。
目前中小高炉大多数是选择大风机。
1.2 固定风量操作进行脱湿鼓风可使一年四季送风量均衡。
稳定操作制度,三个班的要求要统一,实行固定风量操作要求各班装料应装规定批数<±2批料。
风量波动不大于正常风量的3%。
1.3 调剂风量的原则和方法每次调剂风量要在总风量的3%左右,两次加风之间时间要大于20分钟,加风量每次不能超过原风量的10%。
以透气性指数为依据进行调整风量。
一般炉热不减风。
炉凉时要先提风温,提高鼓风温度,增加喷煤量,不能制止炉凉时可适度减风(5%~10%),使料速达到正常水平。
低料线大于半小时要减风,不允许长期低料线作业。
休风后复风一般用全风的70%左右(风压,压差不允许高于正常水平),待热风压力平稳或有下降趋势时才允许再加风,加风后的热风压力和压差不允许高于正常水平。
煤气流失常时,应以下部调剂为主,上部调剂为辅,上下不调剂相结合。
1.4 不同容积高炉风速和鼓风动能的选择 (如下表2)表2 不同容积高炉风速和鼓风动能的选择冶炼强度升高,鼓风动能降低,原燃料质量好的高炉风速和鼓风动能较高,喷煤量提高,鼓风动能低一些,但也有相反情况,富氧后,风速和鼓风动能均要提高,冶炼铸造铁的风速和鼓风动能比炼钢铁低。
长风口比短风口风速和鼓风动能均低一些。
风口数目多,鼓风动能低,但风速高。
矮胖多风口高炉,风速和鼓风动能均要提高。
随高炉炉容的扩大(生产中后期),风速和鼓风动能均要增加。
一般情况下,风口面积不宜经常变动。
2.装料制度的选择高炉煤气流合理分布取决于装料制度与送风制度的相互配合。
装料制度优化可使炉内煤气分布合理,改善矿石与煤气接触条件,减少煤气对炉料下降的阻力,避免高炉憋风,悬料。
提高煤气利用率和矿石的间接还原度,可降低焦比,促进高炉生产稳定顺行。
2.1 装料制度装料制度包括:装料顺序,炉料批重,布料方式,料线等。
2.2 炉顶设备装料方式正同装 OOCC↓正分装 OO↓CC↓半倒装 COOC↓倒分装 CC↓OO↓倒同装 CCOO↓大钟倾角一般为50~53°,大钟行程一般为400~600mm。
加重边缘装料的影响:由重到轻,正同装→正分装→混同装→半倒装→倒分装→倒同装。
2.3 无料钟炉顶设备一批料,流槽旋转8~12圈,矿和焦的α角差为2°~4°。
α0 = αc + (2°~4°)可实现单环、多环、扇形,螺旋布料,定点布料,中心加焦。
大高炉可选择α角12个档位。
无料钟布料易形成的料面:周边平台和中心漏斗,促进边缘和中心两股气流共同发展。
a布料效应使用不同炉料,加重边缘效应为天然矿石→大粒度球团矿→小粒度球团矿→烧结矿→焦炭→小粒度烧结矿石灰石要布到中心,防止边缘产生高粘度的炉渣,使炉墙结厚。
b批重的选择矿批重具有均整料面的功能,又有配合装料次序改变炉料纵深分布。
每座高炉均有一个临界矿批重,当矿批重大于临界矿批重,再增大矿批重时,会有加重中心的作用。
过大矿批重会加重边缘和中心的作用。
不同容积的高炉建议矿批重如下(表3)表3不同容积的高炉建议矿批重目前,原燃料质量的不断改善,有降低矿批量趋势。
大高炉的焦批厚在0.65~0.75m,不宜小于0.5m。
宝钢焦批在800mm。
调负荷一般不动焦批,以保持焦窗透气性稳定。
焦批的改变对布料具有重大影响,操作中最好不用。
高炉操作不轻易加净焦,只有在出现对炉温有持久影响的因素存在才用(如高炉大凉、发生严重崩料和悬料,设备大故障等)。
而且只有在净焦下达炉缸时才会起作用。
加净焦的作用:有效提炉温,疏松料柱,改料柱透气性,改变煤气流分布。
根据情况采取改变焦碳负荷的方法比较稳妥,不会造成炉温波动。
调焦炭负荷不可过猛,变铁种时,要分几批调剂,间隔最好1-2小时。
高冶炼强度,矿批重要加大。
喷煤比提高,要加大矿批重。
加大矿批重的条件:边缘负荷重、矿石密度大改用密度小时(富矿改贫矿)、焦炭负荷减轻。
减小矿批重的条件:边缘煤气流过分发展;在矿批重相同的条件,以烧结矿代替天然矿;加重焦炭负荷;炉龄后期等。
改变装料顺序的条件:调整炉顶煤气流分布,处理炉墙结厚和结瘤,开停炉前后等。
2.4 料线料线越高,则炉料堆尖离开炉墙远,故使边缘煤气流发展。
料线应控制在炉喉炉料碰撞点以上。
根据经验:中小高炉炉料线在1.2~1.5m,大型高炉在1.5m~2.0m。
装完料后的料线仍要有0.5m的余富量。
两个料面下降相差要小于0.3~0.5m。
低料线1小时,要加8%~12%的焦,料线深超过3m时,要加10%~15%的焦炭。
高炉低料线时间长,就应休风,也不允许长期慢风作业。
否则会造成炉缸堆积和炉墙结厚。
2.5 判断装料制度是否合适a.煤气利用率:CO2/(CO+CO2)值,0.5以上为好,0.45左右为较好,0.4以下为较差,0.3以下为差。
b.煤气五点分析曲线:馒头型差,双峰型有两条通道,喇叭花型中心发展,平坦形(双燕飞)最好。
c.炉顶温度,好的标准:中心500℃左右,四周150~200℃。
四周各点温差不大于50℃。
d.CO2含量表示能源利用情况:2000m³以上高炉应在20%~24%1000m³左右高炉为20%~22%1000m³以下高炉为18%~20%。
3.热制度的选择高炉炼铁热量来源:碳素燃烧(焦炭、煤粉)占78%,热风带入热量19%,炉料化学反应热3%。
3.1 影响热制度的因素影响炉缸温度方面因素:风温、富氧、喷煤、鼓风温度和湿度、焦炭负荷,炉料下降速度,矿石含铁品位等。
影响热量消耗方面因素:原燃料数量和质量,炉内间接还原程度,冷却水冷却强度(包括漏水),煤气热能利用,高炉操作水平(料速,崩料,悬料等)。
影响炉内热交换的因素:煤气流分布和流速,布料方式,炉料传热速度和热流比,炉料粒度、密度和气孔形式。
炼铁设备和企业管理因素:炼铁设备运行状态,冷却设备是否漏水,称量的准确度,高炉操作水平(四个制度稳定)。
表4 原燃料波动对燃料比的影响【Ⅰ】表5 影响炼铁燃料比变化(焦比+煤比)因素【Ⅰ】3.2 调剂炉温的原则:固定最高风温,用喷煤量来调剂炉温,注意喷煤热滞后现象,把握风量、喷吹强度对置换比的影响。
调剂量要适度,有提前量,准确。
低风温(低于1000℃)、小风量(正常风量的80%以下)时,不宜进行大喷吹量,防煤粉燃烧率低,煤焦置换比低,。
调剂炉缸热状态手段顺序为:富氧—喷煤—风温—风量—装料制度—变焦负荷—加焦对热制度影响由快变慢的顺序:风量、风温、喷煤、焦负荷。
两次铁之间要求生铁含Si量要稳定:炼钢铁波动小于0.2%,铸造铁小于0.45%。
3.3 调剂风温因炉热而减风温时幅度要大一些,一次可减到所需要的风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