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的诊疗疑难要点
- 格式:docx
- 大小:160.02 KB
- 文档页数:5
川崎病的诊治【概述】川崎病,又称为黏膜皮肤淋巴腺症候群,会侵犯全身中小型血管引起血管炎的病变。
【临床表现】(一)主要表现:共有六项1.发热:39-40℃,持续5天以上,呈稽留热型或弛张热型,抗生素治疗无效。
2.双侧球结膜充血:于起病3-4天出现,为一过性,为非渗川崎病,又称为黏膜皮肤淋巴腺症候群,会侵犯全身中小型血管引起血管炎的病变。
【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一)主要表现:共有六项1.发热:39-40℃,持续5天以上,呈稽留热型或弛张热型,抗生素治疗无效。
2.双侧球结膜充血:于起病3-4天出现,为一过性,为非渗出性或非化脓性,无疼痛、畏光表现。
3.唇及口腔表现:口唇鲜红,皲裂,出血,口腔及口腔粘膜弥漫性充血,杨梅舌。
4.手足症状: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掌趾及指趾端红斑,第2周从甲床移行处膜状脱皮,重者指、趾脱落。
5.皮肤表现:多型性红斑和猩红热样皮疹,常在第一周出现,以躯干部为主,会阴部明显。
肛周皮肤发红或脱皮。
6.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多为单侧和一过性,坚硬有触痛,不伴红肿及波动感(二)心脏表现该病于1-6周可出现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
发生冠状动脉瘤或狭窄者可无临床表现,少数可有心急梗塞的症状。
冠状动脉损害多发生于病程2-4周,但也可于疾病恢复期。
心急梗塞和冠状动脉瘤破裂可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三)其他可有间质性肺炎、无菌性脑膜炎、消化系统症状(腹痛、腹泻、呕吐、麻痹性肠梗阻、肝大、黄胆等)、关节痛和关节炎。
本病多呈自限性经过,一般于3-4周康复。
少数病例因严重心脏炎,乳头肌功能不全或瓣膜损伤,严重的心力衰竭;冠状动脉栓塞或冠状动脉瘤破裂致心急梗塞或猝死。
病死率约0.5-1%。
二、辅助检查1.血液检查:急性期有轻度或中度贫,白细胞增多及核左移。
血小板多于病程2周升高,可达1000×109/L。
血沉明显增快。
CRP 阳性。
血纤维蛋白原和血浆粘度增高;谷草转氨酶升高。
2.尿常规:可有轻度蛋白尿及红、白细胞,系尿道炎引起。
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急性、自限性且病因不明的血管炎症候群,随着对该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不完全川崎病〔incomplete KD的诊断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和难点。
因其临床表现各一,常常因误诊或漏诊而导致冠状动脉瘤〔CAA的发生。
国外有病例报告患儿可无发热症状表现,所以临床医生在诊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包括BCG接种部位的变化等不完全KD诊断标准的参考项目,在小儿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治过程中要常常考虑川崎病,尤其是不完全KD 的存在。
近期日本多中心研究显示,在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川崎病患者中有5%的病例临床表现症状少于3项,好发于6个月到1岁和5岁以上,需引起高度重视并给予全面的检查及必要的治疗。
1.不完全KD的定义不完全KD指不具备KD诊断标准条件者,可见于以下两种情况:<1>诊断标准6项只符合4项或3项以下, 但在病程中经超声心动图或心血管造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瘤者<多见于<6个月的婴儿或>8岁的年长儿>,属重症;<2>诊断标准中只有4项符合,但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冠状动脉壁辉度增强, 应除外其他感染性疾病。
因其临床症状不完全符合川崎病的诊断标准,故命名不完全川崎病。
国内一项大样本研究表示,不完全KD发病率为19.4%。
值的注意的是不完全KD好发于小婴儿,其临床症状更为隐蔽,冠状动脉病变率较年长儿更高。
美国诊断标准中提出对不明原因发热≥5天的小婴儿并伴有临床表现中符合一项者,应常规做2-DE检查,若合并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即可明确诊断。
KD在未确定不完全川崎病的命名以前称之为疑似川崎病。
目前日本定义为主要症状不足5项的患者均称为不完全川崎病。
在临床症状及病程变化表现为不典型〔atypical的病例,但不诊断为不典型川崎病。
2.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症状六大主要临床症状在不完全KD中以发热及恢复期肢端膜状脱屑多见,以颈部淋巴结肿胀少见。
病例讨论:川崎病-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的诊治病情介绍:患者,女,3岁10月,于入院前5天出现右侧颈部肿物,伴触痛,入院前4天,患儿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3℃左右,每6-7小时发热1次,于家中口服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治疗,病程中眼睑轻度水肿,无结膜充血,无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无乏力,饮食及睡眠稍差,二便正常。
入院时查体:T:36.6℃,P:102次/分,R:26次/分,精神较好,眼睑轻度水肿,双侧颈部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右侧为著,约4×100px,活动度欠佳,触痛明显,双扁桃体II度肿大,表面略充血,见炎性分泌物,咽部充血,舌乳头突起,颈软,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
辅助检查:颈部淋巴结彩超提示双侧颈部可见多个淋巴结回声,左侧大者大小约19.8×15.5mm,回声欠均匀,内可见小点样强回声,右侧大者大小约39.8×11.2mm;心脏彩超提示左冠脉开口处内径约2.3mm,左冠脉/主动脉根部约0.19,右冠脉开口处内径约2.5mm,右冠脉/主动脉根部约0.20,肝胆脾彩超未见异常;胸片提示右下肺纹理增强,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心电图:正常。
血常规:白细胞 12.03×10^9/L、淋巴细胞比率 36.04 %、单核细胞比率 4.74 %、中性粒细胞比率 55.94 %、血红蛋白 117.0 g/L、血小板 415.10 ×10^9/L, CRP:74.50 mg/L,红细胞沉降率定 57.59 mm/h,高于正常。
降钙素原正常,结核分枝杆菌IgG抗体检测 IgG阳性(+),EB病毒衣壳抗原IgM高于正常,余病原学检查均阴性;生化类检查基本正常。
药敏回报:呼吸道正常菌群生长。
治疗第3天:复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较前降低,分类中性粒细胞为主,CRP 较前升高;治疗第5天,复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较前略升高,C反应蛋白较前升高,治疗第9天,复查血沉、BNP较前略升高,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总数较前恢复正常,分类基本正常,血红蛋白较前恢复正常,血小板较前升高,C 反应蛋白较前降低;肾功基本正常;CK-MB正常。
川崎病诊疗指南【概述】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的全身性血管炎,多见于婴儿和年幼的儿童。
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明确。
【诊断要点】发热5天以上,伴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川崎病1.四肢变化: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
2.多形性红斑。
各种皮疹均可见,以多形性红斑多见,急性期可出现肛周脱皮。
3.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
结膜充血是指双则球结膜非渗出性充血,不伴疼痛和畏光,无水肿或角膜溃疡。
4.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呈草莓舌。
5.颈部淋巴结肿大。
颈淋巴结肿大多为单侧无痛性,不伴红肿及波动感。
【治疗】1.阿司匹林:急性期剂量每日30~50mg/kg,分3~4口服;热退后28~72小时(另有专家认为持续应用14天)后改为小剂量,每日3~5mg/kg;疗程8~12周。
如有冠脉异常,应持续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2.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剂量2g/kg单次应用。
IVIG2g/kg单次应用加阿司匹林的标准用法使冠脉发生率由15%~25%下降至2%~4%。
一般主张起病1O天内应用,如就医时发热未退,冠脉病变或ESR/CRP仍高,起病1O天后仍可应用;过早(起病5天内)使用IVIG,可能需再次应用。
3.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一般不作为治疗川崎病的首选药物,常用于IVIG标准使用后无反应者,但应与阿司匹林或肝素等抗凝药同时使用。
4.抗凝治疗:联合使用潘生丁每日3~5mg/kg,分2~3次口服。
有冠状动脉病变或血小板水平增高患儿可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0~100IU/kg皮下注射或静脉滴注抗凝。
同时在血小板明显升高或有血栓形成时可应用前列地尔抗血小板聚集。
5.并发有感染时给予抗感染治疗。
【病情观察及随访要点】1.本病需要长期随访;2.治疗疗程中(8~12周)需要密切注意血小板水平变化及冠状动脉病变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3.注意阿司匹林副作用观察,如皮疹、消化道出血等;4.有冠状动脉瘤形成及血栓形成的患儿需要长疗程治疗。
病例学习:川崎病诊断要点川崎病(Kawasaki diseaes)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
现结合宾夕法尼亚大学 Guzman 医生在 auntminnie 上的病例来对该病进行介绍。
病史28 岁男性,患者在儿童时期得过一次严重的疾病,现已治愈,该病与现在的影像学结果相关。
影像学检查图 1 前降支 CTA图 2 回旋支 CTA图 3 右侧冠脉 CTA影像学发现心脏冠脉造影示:右侧冠状动脉(RCA)显示清楚,其近端有两处局限性扩张,约 4.5 毫米,伴钙化并有 40% 的狭窄。
左冠主干显示清楚,远端呈非钙化动脉瘤样扩张,达 7 毫米,并与前降支的动脉瘤样扩张相延续。
前降支有一处直径 8 毫米的动脉瘤,瘤周钙化。
动脉瘤远端狭窄 80%。
第一对角支起源于前降支瘤样部分,起始处有 80% 狭窄。
回旋支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川崎病鉴别诊断急性川崎病、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病毒疹、蜱传疾病、过敏反应、腺病毒性结膜炎、眼眶蜂窝织炎、扁桃体/咽后脓肿、冠状动脉动脉瘤、先天性/医源性、动脉粥样硬化病例要点命名和病因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muco-cuta-m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又称川崎病(Kawasaki diseae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
1967 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
川崎病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但暴发性和流行性的特点意味着可能是感染性疾病。
患者可能有遗传倾向。
理论性病理过程传染性病原体感染支气管上皮纤毛,引起免疫球蛋白 A (IgA)免疫反应。
呼吸道上皮细胞内的病原体被巨噬细胞吞噬,并携带其全身传播,引起全身的感染,包括冠脉的感染。
全身性感染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包括心血管、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神经和淋巴系统的炎症反应。
巨噬细胞释放酶,溶解动脉壁的胶原纤维和弹性蛋白,形成动脉瘤。
川崎病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主持人总结尊敬的各位医务人员和专家,感谢大家参与这次的川崎病疑难病例讨论。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深入讨论,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和结论。
在此,我将对本次讨论的要点和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针对本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我们一致认为该患者很可能是患有川崎病。
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临床表现多样化,包括高热、结膜充血、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皮疹等特征性病征。
本例患者符合了主要的诊断标准,但也存在一些不典型的症状,例如无明显颈部淋巴结肿大和皮疹表现不典型。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和观察来确认诊断。
其次,我们提出了一些可能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的建议。
首先,对于典型的川崎病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但在不典型病例中,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和血管造影可能有助于确定诊断,并评估血管病变的程度和范围。
其次,我们推荐使用单质型丙种球蛋白(IVIG)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并建议早期使用,以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
此外,我们也讨论了一些与川崎病相关的问题。
我们一致认为川崎病可能与免疫系统异常、感染以及遗传因素有关。
然而,目前对于川崎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缺乏全面的了解,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也对川崎病的预后进行了讨论,发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至关重要。
最后,我要再次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和深入讨论。
通过这次讨论,我们更加了解了川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也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和研究方向。
希望我们能够继续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川崎病的研究和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谢谢大家!。
川崎病指南解读
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常常会对儿童的心血管系统造成影响,其中心血管病变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本篇文章主要对《川崎病指南》进行解读,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和处理儿童川崎病的相关问题。
首先,《川崎病指南》在病情诊断方面提出了严谨的诊断标准,包括发热、结膜炎、口腔黏膜改变、手足红肿、颈部淋巴结肿大等五项指标。
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排除其他可能引起以上症状的疾病,例如病毒性感染、药物过敏等。
其次,对于川崎病的治疗,《川崎病指南》提出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包括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抗血小板药物、皮质类固醇等药物的使用。
同时,还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帮助家长更好地掌握治疗过程。
最后,《川崎病指南》强调了川崎病的预防和长期随访的重要性。
在预防方面,建议家长关注儿童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感染源等。
在长期随访方面,建议在川崎病治疗结束后定期进行心血管系统检查和评估,以及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和发育情况。
总之,《川崎病指南》为家长提供了一份详细严谨的指南,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儿童川崎病的相关问题,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 1 -。
・述评・进一步提高川崎病的临床诊疗水平杜军保 川崎病(Ka wasaki disease,K D)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的全身血管炎,1967年由日本Tom isaku Ka wasaki首次报道。
该病主要累及婴儿和年幼的儿童[1]。
据统计,1991—1992年全日本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90/ 10万,1997—1998年为112/10万。
但是至今为止,我国K D的发病率还不清楚,上海和北京地区的发病率分别为1618~3618/10万和26~31/10万。
今后在我国还应进一步开展全国范围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的研究,以便寻找出该病在我国的流行病学特点。
一、关于病因学与发病机制明确该病的病因学对于K D的诊断、特异的治疗及预防至关重要。
近年来,有关K D病因学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
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表明,K D的病因学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包括感染、遗传易感以及细菌超抗原致病学说[224]。
但是对以上病因学的初步认识尚不能完全揭示K D的发病过程。
目前,有关K D病因学的研究仍在不断进行中[5]。
关于K D发病机制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机体免疫失调以及由此导致的多器官系统的炎症性损伤[6210]。
我国研究者在K D的发病机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本期刊登的“CD69、CD25及HLA2DR在川崎病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表达的研究”以及“T oll样受体信号途径活化在川崎病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等文章从不同侧面阐述了K D患儿免疫功能紊乱的多种表现形式,它既可以表现为CD+3T淋巴细胞早、中期的活化状态,还可以表现为Toll受体4(T LR4)及其相关分子MD22、My D88的异常增高状态。
但是,关于K D的发病机制,特别是关于机体免疫失调的介导途径、多器官系统炎症性损伤的分子病理基础等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我们相信,通过今后国内外多学科广泛科研协作,一定能够探索出K D发病的核心环节,在病因学与发病机制方面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川崎病疑难病例讨论川崎病疑难病例讨论川崎病是一种罕见的儿童全身性血管炎,首次在日本被描述并命名为川崎病,是由于川崎富作于1967年首次在日本报道的。
它主要影响5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亚洲地区的儿童。
尽管川崎病已经被广泛识别和研究,但仍然有一些病例存在疑难问题,这使得医生们在诊断和治疗上面临一定的挑战。
对于一些川崎病疑难病例,医生们常常面临的一个挑战是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川崎病的典型症状包括持续高热、结膜炎、口腔黏膜炎、手足红肿和皮疹等。
然而,有些病例中可能只出现部分症状,或者与其他疾病的症状相似,从而导致误诊或延误诊断。
对于这些疑难病例,医生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等综合判断,进行全面的鉴别诊断。
川崎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一些研究表明它可能与感染、免疫异常和基因因素有关。
病理学上,川崎病主要表现为中等程度的全血管炎,主要影响中型和大型动脉。
这导致了一系列临床症状和并发症,包括冠状动脉炎、动脉瘤和心血管疾病等。
及早诊断和积极治疗川崎病对于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在处理川崎病疑难病例时,医生们通常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策略制定。
他们需要收集详细的病史,包括发病情况、症状持续时间和其他相关病史等。
他们需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关注皮肤、眼部、口腔和心血管系统等多个方面的异常表现。
实验室检查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全血细胞计数、炎症指标、心肌损伤标志物和冠状动脉成像等。
针对不同的疑难病例,医生们可能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通常,川崎病的治疗包括高剂量的静脉免疫球蛋白和水杨酸类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少血管损伤和心脏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一些疑难病例,可能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例如较长时间的免疫球蛋白治疗、增加剂量或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
对于已经发生了冠状动脉炎和动脉瘤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以预防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
在对川崎病疑难病例进行总结和回顾时,我们可以得出一些重要的观点和理解。
最新:中国儿童川崎病诊疗循证指南推荐要点2023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是一种急性自限性血管炎性疾病,是引起5岁以下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最常见原因。
《中国儿童川崎病诊疗循证指南(2023年)》针对KD的分类及定义、不同类型KD的诊断、KD急性期治疗、超声心动图在KD并发症识别中的应用和KD合并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的处理等临床问题提出推荐意见。
关于KD的诊断和急性期治疗,指南主要提出以下推荐意见。
KD的诊断推荐意见1CKD的诊断:发热,并存在CKD定义中5项主要临床特征中的至少4项,即诊断为CKD(高质量证据,强推荐\推荐意见2IKD的诊断:发热持续5d或以上或热程不定,并存在5项主要临床特征中的2项或3项,同时明确存在CA1的超声心动图改变,即(1)左或右冠状动脉Z值≥2.0或(2)冠状动脉特征符合CA1相关标准(<5岁者内径>3mm,≥5岁者内径>4mm和/或相邻内径相比扩张≥1.5倍或管腔明显不规则),即诊断为IKD(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X推荐意见3疑似IKD的评估:任何患有长期不明原因发热、少于CKD定义中4个主要临床特征,但具有相关的实验室或超声心动图改变的患儿,在排除其他疾病的情况下,都应考虑IKD(高质量证据,弱推荐)。
图1疑似IKD的评估流程[KD]川崎病;[CRP]C反应蛋白;[ESR]红细胞沉降率KD的急性期治疗1 .阿司匹林(ASA)治疗推荐意见1对于所有确诊KD的患儿,急性期强烈建议使用ASA o推荐剂量及疗程:推荐急性期使用ASA30~50mg∕(kg∙d),分2~3次口服,至热退48-72h或发病14d后改为3~5mg∕(kg∙d),顿服维持。
持续口服6~8周,发生CA1的患儿则需口服至冠状动脉正常(高质量证据,强推荐)o推荐意见2未确诊KD和/或未使用IVIG之前的IKD患儿通常可以早期使用ASA3~5mg∕(kg∙d),顿服。
持续口服6~8周,发生CA1的患儿则需口服至冠状动脉正常(中等质量证据,弱推荐)o2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推荐意见1KD确诊后,推荐尽早开始大剂量W1G治疗。
川崎病的诊疗疑难要点
导读
1岁小儿,因“发热3天,发现颌面部肿大2小时”就诊。
患者治疗期间反复发热不退、病程中出现皮疹。
是川崎病吗?肠道病毒71型IgM抗体弱阳性却不是手足口病。
究竟是什么病?
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相似或相近的临床表现,单凭这些临床表现诊断疾病是不行的,需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作出鉴别,下面这例患者临床曾一度怀疑川崎病,但最终诊断却不是,值得深思。
病例介绍
一般情况:患儿,男,1岁。
主诉:发热3天,发现颌面部肿大2小时(其母代述)。
现病史:患儿于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8.5-38.7℃左右,无寒战,无抽搐,无嗜睡、惊厥,无咳痰、喘息,无呕吐,无腹泻,在家给予口服及肌注药物治疗(具体不详),体温降而复升,昨日去当地卫生院诊疗,给予查血常规+CRP,结果如下:“WBC:
18.36×10^9/LL:22.90%N:69.90%Hb106g/L,PLT408×10^9/L,CRP:40.8mg/L”,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需住院治疗,因输液困难,而改口服抗炎药物(具体不详)治疗,疗效不佳,自今日晨起(入院前2小时)发现,右侧颌面部肿大,体温进一步升高,最高达40°C,伴畏寒、寒颤,无咳嗽、咳痰,无呕吐、腹泻,无抽风发作。
为进一步治疗,转来我院就诊,完善检查收入院治疗。
来院前已口服退热药物,患儿自发病以来,精神可,食欲稍差,大、
小便正常。
既往史:既往因“急性喉炎”曾在我院住院治疗7天,痊愈出院。
来源于手足口病流行区,当
地有手足口病散发。
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及传染病接触史,无外伤、手术史,无输血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按程序接种疫苗。
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入院查体:T38.5℃P132次/分R30次/分Wt11.0Kg热病容,精神不振,查体欠合作。
全
身皮肤粘膜未见黄染、皮疹及出血点,右侧腮腺区前下方及颌下肿大,轻压痛。
头颅无畸形,毛发分布均匀,有光泽,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mm,对光反射灵敏。
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无分泌物。
鼻腔通气畅,鼻翼无扇动。
口唇干燥,无干裂、
出血,口腔黏膜光滑,牙龈无红肿,无龋齿,咽部充血,无疱疹、溃疡,双侧扁桃体无肿大。
颈软,无抵抗感,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
胸廓对称,无畸形,心、肺、腹(-)。
肛门及外生殖器无异常。
脊柱四肢无畸形,四肢活动自如,各关节无红肿。
双侧布氏征、克氏征、
巴彬斯基征阴性。
辅助检查:院外血常规+CRP:详见病史部分。
本院检查血常规+CRP+PCT:WBC:9.5×10^9/LL:34.20%N:55.50%Hb105g/L,PLT345×10^9/L,CRP:46.31mg/L;PCT:0.15ng/mL;肠道病毒71型IgM抗体:弱阳性。
尿常规:(-);颌面部局部彩超:双侧腮腺大小、形态可,
回声尚未见明显异常。
右侧腮腺区前下方探及多个大小不等的淋巴结回声,较大者约
2.1x1.2x2.4cm。
CDFI示腮腺实质内血流信号无明显异常。
入院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淋巴结炎;肠道病毒感染?
住院经过:入院后给予抗感染、退热、对症支持治疗。
患儿发热不退,入院第2日全身出现斑片状充血疹,淡红色,部分融合成湖状,压之褪色,可见于面部、躯干、四肢,伴四肢末端充血性水肿,未见膜状蜕皮。
鉴于病情较重,经科内讨论后,与其父母沟通,转上一级医院治疗。
后记
入院后给予抗感染、退热、对症支持治疗。
患儿发热不退,入院第2日全身出现斑片状充血疹,淡红色,部分融合成湖状,压之褪色,可见于面部、躯干、四肢,伴四肢末端充血性水肿,未见膜状蜕皮。
鉴于病情较重,经科内讨论后,一度怀疑川崎病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症,与其父母沟通,转上一级医院治疗。
患儿转院后,查心脏彩超冠状动脉无异常,EB病毒相关抗体检测阴性,临床诊断淋巴结炎,荨麻疹,返回医院治疗。
共住院10天,痊愈出院。
出院诊断: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脓毒症。
上呼吸道感染不除外。
讨论
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acutesuppurativelymphadenitis)多发于6岁以下儿童,好发于颈深上淋巴结和颌下淋巴结。
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牙源性感染或面颈部皮肤化脓性感染史。
其病原多为化脓性微生物,40%-80%的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化脓性链球菌(GAS)感染引起,王爱民[1]等报道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占65.6%,其它细菌占34.4%。
金葡菌存在广泛,能分泌血浆凝固酶,容易穿过皮肤屏障在体内繁殖,形成化脓性感染灶。
大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发病前可能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脓疱疮病史。
对于有牙周疾病史的年龄稍大儿童,急性颈部淋巴结炎通常是厌氧菌,如拟杆菌属细菌感染所致。
本例患儿没有牙源性感染及皮肤感染病灶,但查体发现有咽部充血,不排除上呼吸道感染。
超过80%的儿童期颈部淋巴结炎累及下颌下淋巴结或颈深淋巴结,因为这些淋巴结负责过滤大量来自头部和颈部的淋巴液。
颈部淋巴结炎的病理生理学尚未被完全阐明,但推测是由于微生物入侵头部和颈部的黏膜或皮肤,浸润周围组织,通过传入淋巴管输送至淋巴结,滤过来自淋巴液的感染性和抗原性物质,淋巴结被中性粒细胞浸润,引起迅速肿胀,导致囊性扩张、水肿,最终引起组织坏死和液化。
本例病程中出现荨麻疹样皮疹,考虑与感染的病原菌有关,是病原菌毒素在皮肤方面的反映。
故临床考虑该患儿合并脓毒症继发皮肤损害。
患儿出现一侧或两侧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局部发红、皮温升高、触之有压痛,并有炎性指标升高,应考虑化脓性淋巴结炎。
淋巴结超声评估是检测化脓性淋巴结炎的有效方法。
必要时还应将淋巴结组织做组织病理学检查。
近来快速发展的二代测序技术对化脓性淋巴结炎的病原诊断有很大价值。
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应与相应部位的牙源性蜂窝织炎、急性颌下腺炎相鉴别。
推荐对急性颈部淋巴结炎的患儿给予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GAS)的经验性口
服抗生素治疗。
一旦得到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应根据其调整抗生素。
治疗的总时长一般为10-14天。
小结
1.本例患者从发病过程看,与川崎病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经进一步检查,均被排除在外。
川崎病临床多表现可有发热、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眼结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杨梅舌、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等。
余莉等[2]研究提示不完全性川崎病患者皮疹、双眼球结膜充血、口唇黏膜充血、草莓舌、四肢端硬肿、颈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完全性川崎病患者。
临床仍需警惕不完全性川崎病的可能性。
川崎病的最大危害是损害冠状动脉,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因素。
本例转上一级医院心脏彩超未发现异常,不予考虑。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是由EB感染引起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
典型临床三联征为发热、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可合并肝脾肿大,外周淋巴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增高。
病程常呈自限性。
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出现噬血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本例EB病毒检测未见异常,故可排除。
2.患者虽然检测肠道病毒71型IgM抗体弱阳性。
但由于临床缺乏相应症状与体征,所以临床不予诊断。
鉴于患儿来源于手足口病流行区,临床考虑非近期感染。
3.本例根据临床表现与体征和临床辅助检查综合评估,诊断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成立。
对急性颈部淋巴结炎的患儿治疗推荐给予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GAS)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一旦得到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应根据其调整抗生素。
治疗的总时长一般为10-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