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实验报告-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制片与观察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506.50 KB
- 文档页数:3
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实验报告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实验报告一、实验原理双翅目昆虫(摇蚊、果蝇等)幼虫期的唾腺细胞很大,其中的染色体称为唾腺染色体。
这种染色体比普通染色体大得多,宽约5um,长约400um,相当于普通染色体的100—150倍,因而又称为巨大染色体。
唾腺染色体处于体细胞染色体联会配对状态。
并且唾腺染色体经过多次复制而并不分开,每条染色体大约有1000—4000根染色体丝的拷贝,所以又称多线染色体。
多线染色体经染色后,出现深浅不同、密疏各别的横纹,这些横纹的数目和位置往往是恒定的,代表着果蝇等昆虫的种的特征;如染色体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很容易在唾腺染色体上识别出来。
各染色体的异染色质的着丝粒部分互相靠拢形成染色中心;横纹有深浅、疏密的不同,各自对应排列,这意味着基因的排列。
唾腺染色体广泛应用于细胞遗传学、发生遗传学、进化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的研究中。
二、实验材料果蝇的三龄幼虫三、实验器材双目解剖镜,生物显微镜,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滤纸条,废物缸,托盘等。
四、实验试剂生理盐水,盐酸,蒸馏水,改良苯酚品红染色液等。
五、实验步骤1.剥离唾腺:在一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选择行动迟缓、肥大、爬在瓶壁上即将化蛹的三龄幼虫,或者选择经低温处理的果蝇三龄幼虫置于载玻片上。
每只手各持一个解剖针,在解剖镜下进行操作。
由于果蝇的唾腺位于幼虫体前1/3-1/4处,所以左手持解剖针按压住虫体前端三分之一的部位,固定幼虫,右手持解剖针扎住幼虫头部口器部位,适当用力向右拉唾腺腺体随之而出。
剔除脂肪体并弃除无关物质。
2.解离:加一滴45%乙酸溶液于腺体上,作用5-7s。
用滤纸吸干溶液。
在唾腺组织上滴一滴1mol/lLHCl,解离30-40s,以松软组织,利于染色体的分散。
3.吸去 HCl,用水冲洗2-3次.4.染色:滴加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30min,染色时间不可过长,否则背景也着色。
果蝇唾液腺染⾊体的制⽚与观察果蝇唾液腺染⾊体的制⽚与观察121140083 朱琪璋⼀实验⽬的1观察果蝇的唾腺染⾊体,练习果蝇幼⾍唾腺分离技术及唾腺染⾊体的制⽚⽅法2观察了解果蝇唾液腺染⾊体的形态特征3了解果蝇唾腺染⾊体在遗传学研究中的意义⼆实验原理(预备知识)1果蝇唾液染⾊体的介绍果蝇、摇蚊幼⾍唾液腺细胞中的巨⼤染⾊体。
双翅⽬昆⾍的唾液腺细胞发育到⼀定阶段之后就不再进⾏有丝分裂,⽽永久停留在分裂间期。
但随着幼⾍的⽣长,唾液腺染⾊体仍不断地进⾏⾃我复制⽽且不分开,经过许多次的复制形成约 1 000—4 000拷贝的染⾊体丝,合起来直径达5µm,长度达400µm,⽐普通细胞中期染⾊体约⼤100~150倍,所以⼜称为多线染⾊体或巨⼤染⾊体。
唾液腺染⾊体的另⼀特点是体细胞中同源染⾊体处于紧密配对状态,这种状态称为“体细胞联会”。
在以后不断的复制中仍不分开,由此成千上万条核蛋⽩纤维丝唾液腺染⾊体是⼀类存在于双翅⽬昆⾍,如果结合在⼀起,紧密盘绕。
所以细胞中染⾊体只呈单倍数。
⿊腹果蝇的染⾊体数⽬2n=8其中第Ⅱ、第Ⅲ染⾊体为中部着丝粒染⾊体,第Ⅳ染⾊体和第IX染⾊体为端着丝粒染⾊体。
唾液腺染⾊体形成时,染⾊体着丝粒和近着丝粒的异染⾊质区聚于⼀起形成⼀个染⾊中⼼,所以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从染⾊中⼼处伸出6条配对的染⾊体臂,其中5条为长臂,l条为紧靠染⾊中⼼的很短的臂。
唾液腺染⾊体经染⾊后,呈现深浅不同,疏密各异的横纹。
这些横纹的数⽬,位置,宽窄及排列顺序都具有物种的特异性。
研究认为这些横纹与染⾊体的基因是有⼀定关系的。
通过⼀定的实验⽅法使果蝇唾液腺染⾊体各臂分散开,并且使带纹、膨突等特征不受杂质影响清晰地显⽰出来,是进⾏果蝇遗传学研究的很重要的⼀个环节.果蝇唾液腺染⾊体在不同种间的共同点是染⾊体的着丝点位于⼀个染⾊区域,但不同的种类往往其染⾊体臂数⽬不同.每条染⾊体臂上分布着染⾊深浅不同、粗细各异的磺纹,这些横纹的宽窄疏密程度以及排列顺序和数⽬⼜都有种的特异性和种内的差异.由此,果蝇唾液腺染⾊体近⼏⼗年来,已⼴泛⽤于种内系统发⽣和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中,因为种间及种内不同品系和近缘种中的遗传差异经常反映在唾液腺染⾊体的不联会、形成泡、缢虞和间带区的伸缩性以及顶体的形态等多⽅⾯的差异,⽽特别重要的是研究它的基因序列的差异(观察是否产⽣了例位以及染⾊体的断裂、融合和重排)。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标本制备和观察实验报告实验时间:2011.3.8果蝇唾腺染色体在进行染色体畸变分析及对染色体的原位杂交和基因定位等研究方面具有很强的优越性。
本次实验使用果蝇三龄幼虫,取其唾液腺染色体制片观察,获得延展良好的染色体切片,目的是掌握果蝇三龄幼虫唾腺的剖离方法及标本的制备方法,了解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引言】多线染色体比较大,识别标记比较多是遗传学研究染色体的好材料。
早在1881年Balbiani在摇蚊幼虫唾腺发现了多线染色体,人们将之命名为“spireme”。
Heitz和Bauser 的实验证实了spireme的本质是DNA。
Painter等意识到这正是研究遗传学的理想染色体,发现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及特定唾腺染色体臂的表示方法等。
研究发现多线染色体广泛存在于双翅目、弹尾目昆虫的消化道及消化腺中。
这种巨大染色体的形成机制在于,果蝇幼虫的唾腺细胞发育到一定阶段后,停止在间期,但紧密配对的同源染色体仍能不断复制,复制后的子染色体彼此不分开,复制可达9次之多,因此一对染色体最终可产生2*29=1024条染色质丝,它们集结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多线染色体。
[1]由于染色质丝的不同部位螺旋化程度不同而形成了横纹结构,成为了进行基因定位的坐标。
多线染色体上基因转录活跃的部位DNA会解螺旋而形成涨泡,是多线染色体的又一标志。
本实验中对剥离的唾腺染色体解离、染色、压片而制备临时标本,从而观察果蝇唾腺染色体的结构。
【实验用品】果蝇三龄幼虫,生理盐水,蒸馏水,HCl溶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吸水纸,解剖针,载破片,盖玻片,滴管,解剖镜,显微镜等【实验方法】1.剥离唾腺在一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选择行动迟缓、肥大、爬在瓶壁上即将化蛹的三龄幼虫置于载玻片上。
每只手各持一个解剖针,在解剖镜下进行操作。
左手持解剖针按压住虫体前端三分之一的部位,固定幼虫,右手持解剖针扎住幼虫头部口器部位,适当用力向右拉唾腺,腺体随之而出。
【实验目的】1.练习解剖果蝇幼虫的技术2.掌握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片方法3.了解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形态结构特点【实验原理】果蝇为双翅目完全变态的昆虫,幼虫期分三龄。
其幼虫期具有很大的唾腺细胞,其中的染色体是巨大的多线染色体。
双翅目昆虫的整个消化管细胞发育至一定阶段后就停止有丝分裂,终止在分裂间期。
但随着幼虫整体器官以及这些细胞本身体积的增大,唾液腺细胞核的染色体仍不断地进行自我复制而并不分开。
经多次复制后,形成约1000~4000拷贝的染色体丝,比普通中期相染色体大得多(约100~500倍),因此又称为多线染色体。
黑腹果蝇染色体数2n=8,存在体联会。
各染色体的着丝粒互相靠拢形成染色中心,由染色体中心向外伸出5条很长的染色体臂和一条极短的染色体。
(如右图)染色体Ⅰ为端着丝粒染色体,所以它的一端在染色中心上,另一端游离;Ⅱ、Ⅲ染色体为中着丝粒染色体,他们从染色中心呈V字形向外伸展,所以分别能看到2L、2R、3L和3R 4条长而宽的“带状物”;点状的第Ⅳ染色体很短小,为端着丝粒。
因此可以见到5条很长的和一条仅靠染色中心的短小的染色体。
在雄性幼虫中,唾腺染色体上不见Y染色体,他捕鱼X染色体联会,而且其着丝粒及其附近的异染色质参与染色中心的形成。
这可能是雄性幼虫唾腺染色体中的X染色体比其他几对染色体相对狭窄一些的缘故。
果蝇唾腺染色体特点:巨大,是多线染色体;有丝分裂停在间期,DNA不断复制,着丝点不分开;同源染色体紧密配对—体细胞联会,染色体呈单倍数。
整个唾腺染色体上分布着染色深浅不同、粗细各异的横纹,这意味着基因的排列。
这些横纹的宽窄、疏密程度以及排列顺序和数目都具有物种的特异性。
黑腹果蝇的多线染色体具有大约5000条横纹。
染色体各条臂的端部,即远离染色中心的游离端恒定的横纹特征,是准确识别各对染色体的重要依据。
在果蝇的特定发育时期,横纹会出现不连续的膨胀,称为疏松区(puff),目前认为这是该部分基因被激活的标志。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观察实验报告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常见的模式生物,在遗传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观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观察果蝇唾液腺细胞的染色体结构,可以了解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变化,为遗传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果蝇唾液腺细胞进行染色体观察,掌握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和形态特征,为今后的遗传学研究奠定基础。
实验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成年果蝇、盐酸乙醇、醋酸乙酯、苏木精、酒精、冰醋酸、苏木素、甲醛、石蜡等。
2. 实验方法:(1)取一只成年果蝇,用镊子夹住果蝇的头部,将果蝇的身体用另一只镊子拔去。
(2)将果蝇头部置于盐酸乙醇中,浸泡5分钟,然后用镊子将头部转移到醋酸乙酯中,浸泡5分钟。
(3)将处理后的果蝇头部转移到苏木精中,浸泡5分钟,然后用酒精逐级脱水,最后转移到冰醋酸中浸泡5分钟。
(4)将果蝇头部转移到甲醛中,固定30分钟,然后用苏木素染色,再经过酒精逐级脱水,最后转移到石蜡中浸泡。
(5)将处理后的果蝇头部置于石蜡中,浸泡30分钟,然后取出制作切片,用显微镜观察果蝇唾液腺细胞的染色体结构。
实验结果和分析。
经过实验操作,观察果蝇唾液腺细胞的染色体结构,可以看到染色体呈现出条状的形态,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染色体的着丝粒和染色单体。
染色体的数量在观察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初步的统计,一般情况下,果蝇唾液腺细胞的染色体数量为8条。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了果蝇唾液腺细胞的染色体结构,了解了染色体的基本形态特征和数量变化。
这为今后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果蝇的遗传特性奠定了基础。
总结。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观察实验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观察果蝇唾液腺细胞的染色体结构,可以了解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变化。
本次实验的成功进行,为今后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果蝇的遗传特性奠定了基础。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备及观察》实验综述报告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备及观察实验是一项相对简单的实验,能帮助我们深入地分析生
物体的遗传信息。
它有助于研究基因的定位,可以直接检测果蝇多种遗传现象,如基因重组、遗传连锁等。
同时,它也可以用于对果蝇染色体进行染色,以指导染色体的解剖研究。
本文将对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备及观察实验进行综述,并简要说明该实验的主要操作步骤。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备及观察实验的前期准备较松散,需要准备的主要物品有果蝇、
固定液或甲醛、盐酸和对果蝇唾腺染色体染色所需要的染色剂。
在准备过程中一定要保证
果蝇是新鲜及易于收集的,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接下来是正式操作步骤:
(1)采集已经准备好的果蝇,在蝇斗背部用盐酸麻醉后放置在显微镜上;
(2)选择感兴趣的唾腺,将其夹紧,用毛笔蘸取染色剂,缓慢地涂抹到唾腺上;
(3)将果蝇用固定液或甲醛固定后放入、在水夹中放置,让蝇子充分固定;
(4)把固定好的果蝇放入蒸气器中,以上水蒸气状态来加强染色剂的渗入,再以滴
管仔细煮沸果蝇,使其外皮脱落;
(5)放入固定液或甲醛中,然后仔细观察标本,观察其染色情况;
(6)最终,用酒精把标本浸泡清除染色剂,待它恢复原色后,将标本用45%乙醇中
保存,打包发成图片,保持它的完整性。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备及观察实验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实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果蝇的染色体,并且可以应用到许多方面,如分子进化学研究等等。
但是,该实验也有许
多潜在风险,如暴露在有毒药物、辐射等环境中可能会对果蝇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在实验
过程中非常注意安全措施,严格控制暴露时间和剂量。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片方法,了解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形态结构特点并练习解剖果蝇幼虫的技术。
二.实验原理唾腺染色体是一类存在于双翅目昆虫的幼虫唾液腺内的巨大染色体。
果蝇的唾腺染色体是典型的巨大染色体,它的巨大性的成因是核内有丝分裂造成的。
由于其染色体DNA经过多次复制(可达210~215次),但并未发生细胞核分裂,同时唾腺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是处在配对状态即体细胞联会,重复复制后的染色体聚集在一起,所以在显微镜下看到唾腺染色体要比一般的染色体大得多,又称多线染色体。
三.实验用品1.实验材料:普通果蝇的三龄幼虫、生理盐水2.实验器材和试剂:双筒解剖镜、显微镜、解剖针、改良苯酚品红溶液、HCI四.实验方法和步骤1. 幼虫的培养为了在解剖镜下便于操作,使用的幼虫应发育充分而且个体较大。
在实验中,人们通常采用两个措施控制幼虫的生长。
A.良好的培养基提供了果蝇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因此在培养瓶内放置的亲本不易过多,否则将产生过多的卵而造成养分不足。
B.培养果蝇的环境温度应比正常培养时略低一些,一般可控制在16~20℃范围内,低温下生长的果蝇个体较大。
果蝇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成虫交尾后将卵产在培养基内。
在适宜的温度下,卵发育为幼虫并经过一、二龄幼虫的发育后,三龄幼虫要爬到瓶壁上化蛹,为了能够在实验时获得较多的幼虫,可以分批将亲本放入培养瓶。
实验时从培养瓶的瓶壁上挑选那些发育良好的、个体较大的幼虫。
2. 剖取唾腺用解剖针从培养瓶内挑取1只三龄幼虫置于载片上,并滴加1滴生理盐水。
将载片放在载物台上,用解剖镜进行观察。
首先将幼虫的头尾分清,果蝇的头部有一黑点(口器),头部不断作伸缩状。
解剖时,双手各持一个解剖针,一支针先压在幼虫身体的前1/3处,另一支针压住果蝇头部并向前轻轻移动,即可将头部与身体拉开,仔细观察可看见一对透明做白的囊状体即为唾腺。
在唾腺前端各伸出一条细管在前面汇合成一总管。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标本制备和观察摘要多线染色体存在于某些生物特定生命周期的某些细胞中。
本实验观察的多线染色体是果蝇唾腺染色体,在其染色体标本中可以观察到果蝇唾腺染色体形态巨大,由5条长染色体和1条短小的染色体组成,他们聚集在染色中心,横纹条带深浅不一,疏密各异,遍布每条多线染色体臂,有些地方有还胀泡出现。
由于多线染色体因其形态巨大,横纹明显,它常被作为基因定位的良好材料,并且广泛应用于细胞遗传学、发生遗传学、进化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的研究中。
关键词多线染色体果蝇唾腺染色体横纹胀泡1.引言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作为DNA的载体,有着不可或缺的的作用,因此是科学家广泛研究的材料。
然而染色体的研究通常面临两个困难:一是染色体很小;二是除极少数动植物,如玉米粗线期的染色体上具有染色粒这样的结构可以作为识别或定位的标志外,大多数生物的染色体都没有标志。
而多线染色体的染色体足够大,染色体上的识别标记足够多,这将对遗传学研究将提供不少的便利。
本次实验观察的多线染色体有如下特征:①果蝇唾腺染色体是一种缆状的巨大染色体。
由于果蝇幼虫的唾腺细胞发育至一定阶段就停止有丝分裂,终止在间期,但唾液腺细胞核的染色体仍不断地进行自我复制,但并未发生细胞核分裂,复制后的子染色体彼此不分开,形成了多线染色体,对于黑腹果蝇唾腺染色质的复制可达9次之多,单条染色体臂可达275μm,约为普通中期染色体的150倍。
②果蝇唾腺染色体由5条长染色体和1条短小的染色体组成,他们聚集在染色中心。
唾腺染色体由于体联会的原因只有二倍体的单元数,第Ⅰ染色体(X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所以染色体的一端在染色中心上,另一端游离,第Ⅱ、Ⅲ染色体均为中着丝粒,它们从染色体中心呈V字形向外伸展,所以分别能看到2L(left arm)、2R( right arm) 、3L和3R4条长臂;点状的第Ⅳ染色体很短小,为端着丝粒。
因此,可以见到5条很长的和一条紧靠染色体中心的短小的染色体。
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摘要本次实验以果蝇三龄幼虫唾腺为实验材料,为掌握果蝇三龄幼虫唾腺的剖离技术、掌握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方法,并且为对唾腺染色体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
实验过程中取果蝇三龄幼虫唾腺进行装片制作,并且于显微镜下观察。
由于在幼虫消化道或消化腺中存在大体积的多线染色体,并且腺体易剥离,故为实验材料。
理想状况下应为唾腺染色体从染色体中心向四周放射状地伸出5长1短的6条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实现分散均匀。
所以实验最终得到的染色体多为臂与臂相互纠缠重叠或未伸展完全,除染色中心,可较容易观察到横纹结构。
1.引言染色体(Chromosome)由脱氧核糖核酸、蛋白质和少量核糖核酸组成的线状或棒状物,是生物主要遗传物质的载体。
因是细胞中可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故名。
其形态和数目具有种系的特性,在细胞间期核中,以染色质丝形式存在,在细胞分裂时,染色质丝经过螺旋化、折叠、包装成为染色体,为显微镜下可见的具有不同形状的小体。
染色体的发现历程:早在1883年,鲁克斯(W·Roux)就观察到细胞核内能被染色的丝状体。
1888年,德国人沃尔德耶(W·Waldeyer)称这种丝状体为“染色体”(英语:chromosome;希腊语:chroma=颜色,soma=体),意即可染色的小体,并猜测染色体与遗传有关。
1902年,博韦里(T·Boveri)和萨顿(W·S·Sutton)指出,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的行为与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平行:两者在体细胞中都成对存在,而在生殖细胞中则是成单的;成对的染色体或遗传因子在细胞减数分裂时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子细胞中,不同对的染色体或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因而,博韦里和萨顿认为,染色体很可能是遗传因子的载体。
染色体研究通常面临两个困难:一是染色体很小,二是除极少数动植物,如玉米粗线期的染色体上具有染色粒这样的结构可以作为识别或定位的标志外,大多数生物的染色体都没有标志,由此提出了多线染色体的概念。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片与观察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片与观察一、实验目的1、练习果蝇幼虫唾腺分离技术及唾腺染色体的制片方法;2、观察果蝇的唾腺染色体。
二、实验原理1、唾腺染色体:唾腺染色体是双翅类昆虫唾腺细胞的间期核中所看到的巨型染色体。
唾腺染色体的显著特征是:(1)形状为带状,宽达5微米,长达2000微米它相当于普通染色体的100~200倍;(2)核不分裂,由于染色体不断复制,形成了多线性染色体,宽度增加,同时长度也增加,成为巨型染色体;(3)带的全长几乎都有明显的嗜碱性的横纹,横纹的宽度有大有小,密度有疏有密,但是它的数目,位置等等对于同源染色体来说却都是同样的。
唾腺染色体的DNA含量达4,000—8,000c。
横纹被认为是染色小粒横向排列而成的。
横纹是详细研究染色体的部分缺失、倒位、重复、反复、易位等现象的标记;(4)由于2条同源体细胞染色体联会,在黑腹果蝇(2n= 8)中,V形的第二染色体和第三染色体各有两条臂,又各条染色体在异染色质多的着丝粒附近互相靠拢,与核仁一起在核的中央形成一个染色中心。
唾腺染色体的一条或几条横纹常显著膨起,这部分称为Bal- biani 环。
一般把多线性的巨大染色体中的这种膨大起称为疏松结构。
许多双翅类以及二、三种脉翅类昆虫的食道、肠、马氏管和神经细胞中,以及在植物界的Rhinanthus(胡麻科)的胚盘细胞、虞美人草的反足细胞等都能看到具有这样特征的染色体(巨大染色体或多线染色体)。
果蝇唾液腺:2、果蝇三龄幼虫的唾腺发育到一定阶段后,细胞的有丝分裂停留在间期,构成一个永久间期系统。
唾腺细胞数目不增加,但体积增大,其中每条染色体的常染色质区的核蛋白纤维(染色质纤维)不断复制,多则可达2的10次方至15次方次复制,其复制产物不分开,成千上万条染色质纤维平行而精巧地排列形成一大束宽而长的带状物,称为多线染色体。
由于细胞分裂停止在间期,核物质螺旋化程度低而充分伸展,这种染色体比普通染色体大得多,宽约5um,长约2000um,是其体细胞中期染色体长度的100—200倍。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制片与观察一、实验目的学会果蝇幼虫的解剖技术学习唾腺染色体的染色制片方法观察唾腺染色体了解染色体横纹的特点二、实验原理黑腹果蝇幼虫期的唾腺细胞核非常大,唾腺染色体比其它细胞染色体大200多倍并且总是处于前期状态。
这是由于染色体复制而分不开,纵向并列形成像电缆那样的巨大染色体,这样的染色体称为多线染色体,染色体上的染色粒排列在成横带在染色体的部位是一定的。
从唾腺染色体的制片中可以看到五条长臂,好似从一共同的中心发射出来的,这个中心叫做染色中心。
它是由于所有染色体在刚一接近其纺锤丝附着点时,即被相互吸引及紧密结合而成,这五条臂分别称为X、2L、2R(第二染色体的左右臂),3L及3R(第三染色体的左右臂),还有一小段用4来表示(第四染色体),每一条臂都含有二条紧密聚合的同源染色体,一条是母本的,来自卵核,一条是父本的,来自精子。
在雄体的唾腺中,Y染色体大大的萎缩,X染色体则呈现不配对而成细长的一条。
因为,每一条臂都含有二条紧密聚合的同源染色体,所以,当它们有相同的构造时,没有办法从两条紧密配对的双股的染色体复合体来彼此区分它们。
但两条同源染色体之间有差别时,则很容易看出来。
例如,当一条染色体缺失一个片段时,它的同源染色体,在这一段不能配对,就会拱起来,形成了一弧状结构,此外重复、倒位、易位等染色体畸变也可以看到。
所以,果蝇唾腺染色体是研究染色体畸变的好材料,制备唾腺染色体标本,可以用果蝇3令幼虫,越肥越好,(温度在15℃左右,能使幼虫长得肥而大),果蝇的幼虫呈半透明状,有黑点的一端是头部,黑点是它的神经节,唾腺在神经节下面,呈两个半透明的棒状物,中间有一个细丝相连。
三、 实验材料及器材解剖镜、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吸水纸、醋酸洋红、85%的生理盐水、1NHCl 的盐酸,以及果蝇幼虫(3令的越肥越好的果蝇幼虫)。
四、 实验步骤1、从果蝇的培养瓶中的找出一只又大又肥的果蝇幼虫,用解剖针将其挑出放在载玻片上,滴两滴85%的生理盐水在果蝇的幼虫上。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学会果蝇幼虫解剖技术,唾液腺分离的方法,学习唾腺染色体的制片步骤2.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的结构,了解染色体横纹的特点3.了解果蝇唾腺染色体在遗传学研究中的意义二.实验原理本世纪初,D. Kastoffs用压片法首先在D. melanogaster 果蝇幼虫的唾液腺细胞核中发现了特别巨大的染色体——唾液腺染色体(salivary gland chromosome)。
事实上,双翅目昆虫(如摇蚊、果蝇等)的幼虫期都具有很大的唾腺细胞,其中的染色体就是巨大的唾液腺染色体。
这些巨大的唾液腺染色体具有许多重要特征,为遗传学研究的许多方面,如染色体结构、化学组成、基因差别表达等提供了独特的研究材料。
双翅目昆虫的整个消化道细胞发育到一定阶段之后就不再进行有丝分裂,而停止在分裂间期。
但随着幼虫整体器官以及这些细胞本身体积的增大,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尤其是唾液腺染色体仍不断地进行自我复制而不分开,经过许多次的复制形成约1000~4000拷贝的染色体丝,合起来达5m宽,400m长,比普通中期相染色体大得多(约100~150倍),所以又称为多线染色体(polytene chromosome)和巨大染色体(giant chromosome)。
唾液腺染色体形成的最初,其同源染色体即处于紧密配对状态,这种状态称为“体细胞联会”。
在以后不断的复制中仍不分开,由此成千上万条核蛋白纤维丝合在一起,紧密盘绕。
所以配对的染色体只呈现单倍数。
黑腹果蝇的染色体数为2n=2×4,其中第II、第III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IV和第I(X染色体)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染色体(图1)。
而唾液腺染色体形成时,染色体着丝粒和近着丝粒的异染色质区聚于一起表成一染色中心(chromocenter),所以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从染色体中心处伸出6条配对的染色体臂,其5条为长臂,1条为紧靠染色中心的很短的臂(图2,图3)。
实验四果蝇唾液腺染色体制片和观察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实验目的:理解果蝇巨大染色体产生的原因和特点;掌握果蝇睡腺剥离技术以及果蝇唾腺染色体制片法;观察果蝇睡腺染色体。
2.实验要求:本实验为必做实验。
二、实验类型本实验为验证型实验。
三、实验原理及说明20世纪处,D Kostoff用压片法首先在黑腹果蝇幼虫唾液腺细胞核中发现了特别巨大的染色体。
双翅目昆虫(摇蚊、果蝇等)幼虫的睡腺细胞很大,唾液腺染色体比普通染色体大得多,唾液腺染色体经过多次复制不分开,大约有1000-4000根染色线拷贝,称为巨大染色体;具有体联会的特点,即体细胞同源染色体呈配对状态,是前期中一种永久性配对形式,所能观察到的染色体只有半数(n);多线染色体经染色后,出现深浅不同、密疏各异的横纹,这些横纹的数目和位置往往是恒定的,代表着果蝇等昆虫的种的特征。
如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很容易在唾液腺染色体上识别出来,所以果蝇的唾液腺是研究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的好材料。
四、实验仪器五、实验内容和步骤1.实验准备:(1)用具:双筒解剖镜,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滤纸等.(2)药品:醋酸洋红,冰醋酸,盐溶液(0.7%的氯化钠),1NHCL,蒸馏水,45%醋酸,乳酸-醋酸溶液(乳酸-60%=1:1)醋酸,乳酸-醋酸-地衣红染色液。
乳酸-醋酸-地衣红染色液的配法:A液:饱和地衣红乳酸溶液(2g地衣红+100 ml乳酸,加热,谨防沸腾),充分溶解后过滤。
B液:饱和地衣红醋酸溶液(2g地衣红+100 ml冰醋酸,加热,谨防沸腾),充分溶解后过滤。
1份A液:1份B液+1份蒸馏水充分混合后在棕色瓶中保存备用。
2.实验步骤:(1)取载玻片于双筒镜下,其上滴一滴生理盐水,幼虫置于生理盐水内,两手各握一枚解剖针,以针揿住幼虫末端的1/3处。
固定幼虫,将另一针揿住幼虫头部,用力向拉,把头部自身体拉开,腺体即随之而出。
腺体们于食道两侧,中间夹有神经球。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制片与观察一、实验目的1、练习果蝇唾液腺的分离方法2、掌握唾液腺染色体的制片技术3、观察了解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二、实验原理1、双翅目昆虫(果蝇)幼虫期的唾液腺细胞很大,其中的染色体称唾液腺染色体,相当于一般普通染色体的100-150倍,又称巨大染色体。
2、在幼虫发育过程中,唾液腺染色体仍进行复制,但细胞只生长不分裂,从而产生多线染色体。
多线染色体经染色后,出现深浅不一、宽窄不同的横纹,这些横纹的数目和位置是恒定的,代表着果蝇等昆虫的种的特征。
如果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结构变异时,很容易在唾腺染色体上识别出来。
3、多线染色体的特征:a 巨大;b体细胞配对,所以染色体只有半数(n=4);c 各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多份额着丝粒部分相互靠拢形成染色中心;d 横纹有深浅、疏密的不同,各自相应排列,这意味着基因的排列。
三、实验材料和用品实验材料:黑腹果蝇的三龄幼虫实验用品: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滤纸。
生理盐水、1%醋酸洋红。
四、实验步骤1、载玻片置于显微镜下,上面滴加一滴生理盐水,放上果蝇幼虫(有一钝尾和带黑色口器的尖头,可根据其在盐水中爬行方向确定头部),两手各拿一枚解剖针,左手解剖针按住幼虫的后端1/3, 右手解剖针按住头部(尽量靠近口器)用力后拉,把头部从身体拉出,唾液腺随之而出。
(一对双叉形透明的囊状腺体)。
2、除去幼虫其他组织部分,把唾液腺周围脂肪组织(不透明)剥离干净,然后将多余生理盐水吸走,滴一滴醋酸洋红在载玻片上。
3、染色10 分钟,盖上盖玻片,用滤纸轻压一下吸去多余的染色液,然后平放在桌子上,用大拇指适当均匀用力压住,并横向揉几次(勿使盖玻片移动,用力和揉动是一个方向,不能来回揉!)。
4、显微镜观察,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找到分散好的染色体图像,再高倍镜观察。
用显微镜可以看到四对染色体,第一对染色体(X-)组成一个长条,第二和第三对各自组成了具有左右两臂的染色体对,它们都以中部的着丝区聚集,而第四对染色体很小,分布在着丝区呈点状或盘状。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制片与观察
一、实验目的
1、练习果蝇唾液腺的分离方法
2、掌握唾液腺染色体的制片技术
3、观察了解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1、双翅目昆虫(果蝇)幼虫期的唾液腺细胞很大,其中的染色体称唾液腺染色体,相
当于一般普通染色体的100-150倍,又称巨大染色体。
2、在幼虫发育过程中,唾液腺染色体仍进行复制,但细胞只生长不分裂,从而产生多
线染色体。
多线染色体经染色后,出现深浅不一、宽窄不同的横纹,这些横纹的数
目和位置是恒定的,代表着果蝇等昆虫的种的特征。
如果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
易位等结构变异时,很容易在唾腺染色体上识别出来。
3、多线染色体的特征:a 巨大;b体细胞配对,所以染色体只有半数(n=4);c 各染
色体的异染色质多份额着丝粒部分相互靠拢形成染色中心;d 横纹有深浅、疏密的
不同,各自相应排列,这意味着基因的排列。
三、实验材料和用品
实验材料:黑腹果蝇的三龄幼虫
实验用品: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滤纸。
生理盐水、1%醋酸洋红。
四、实验步骤
1、载玻片置于显微镜下,上面滴加一滴生理盐水,放上果蝇幼虫(有一钝尾和带黑色口
器的尖头,可根据其在盐水中爬行方向确定头部),两手各拿一枚解剖针,左手解剖针按住幼虫的后端1/3, 右手解剖针按住头部(尽量靠近口器)用力后拉,把头部从身体拉
出,唾液腺随之而出。
(一对双叉形透明的囊状腺体)。
2、除去幼虫其他组织部分,把唾液腺周围脂肪组织(不透明)剥离干净,然后将多余生
理盐水吸走,滴一滴醋酸洋红在载玻片上。
3、染色10 分钟,盖上盖玻片,用滤纸轻压一下吸去多余的染色液,然后平放在桌子上,
用大拇指适当均匀用力压住,并横向揉几次(勿使盖玻片移动,用力和揉动是一个方向,不能来回揉!)。
4、显微镜观察,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找到分散好的染色体图像,再高倍镜观察。
用显微镜可以看到四对染色体,第一对染色体(X-)组成一个长条,第二和第三对各自组成了具有左右两臂的染色体对,它们都以中部的着丝区聚集,而第四对染色体很小,分布在着丝区呈点状或盘状。
这样,从压好的较为模式的片子中便可看到五条弯曲展开的染色体臂(X-、ⅡL、ⅡR、ⅢL、ⅢR),和一个点状的第四染色体对,它们在着丝区构成染色中心并向四周伸开。
五、实验结果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