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唾液腺
- 格式:pdf
- 大小:827.25 KB
- 文档页数:8
果蝇幼虫唾液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实验目的】练习分离果蝇幼虫唾腺的技术,学习唾腺染色体的制片方法。
观察了解果蝇唾腺学特征。
【实验原理】本世纪初,D Kostoff 用压片法首先在D Melanogaster果蝇幼虫的唾液腺细胞核中发现了特别巨大的染色体——唾液腺染色体。
事实上,双翅目昆虫(如摇蚊、果蝇等)的幼虫期都具有很大的唾腺细胞,其中的染色体就是巨大的唾液腺染色体。
这些巨大的唾液腺染色体具有许多重要特征,为遗传学研究的许多方面,如染色体结构、化学组成、基因差别表达等提供了独特的研究材料。
双翅目昆虫的整个消化道细胞发育到一定阶段之后就不再进行有丝分裂,而停止在分裂间期。
但随着幼虫整体器官以及这些细胞本身体积的增大,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尤其是唾液腺染色体仍不断地进行自我复制而不分开,经过许多次的复制形成约1000~4000拷贝的染色体丝,合起来达5μm宽, 400μm长,比普通中期相染色体大得多(约100~150倍),所以又称为多线染色体和巨大染色体。
唾液腺染色体形成的最初,其同源染色体即处于紧密配对状态,这种状态称为“体细胞联会”。
在以后不断的复制中仍不分开,由此成千上万条核蛋白纤维丝合在一起,紧密盘绕。
所以配对的染色体只呈现单倍数。
黑腹果蝇的染色体数为2n=2×4,其中第II、第III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IV和第I(X染色体)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染色体(图21-1)。
而唾液腺染色体形成时,染色体着丝粒和近着丝粒的异染色质区聚于一起表成一染色中心,所以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从染色体中心处伸出6条配对的染色体臂,其5条为长臂,1条为紧靠染色中心的很短的臂(图21-2)。
由于唾腺细胞在果蝇幼虫时期一直处于细胞分裂的间期状态,所以每条核蛋白纤维丝都处于伸展状态,因而不同于一般有丝分裂中期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
唾腺染色体经染色后,呈现深浅不同,疏密各异的横纹。
这些横纹的数目、位置、宽窄及排列顺序都具有种的特异性。
果蝇唾腺染色体引言果蝇(学名:Drosophila melanogaster)作为模式生物,被广泛用于生物学研究领域。
它具有短寿命、高繁殖率和相对简单的基因组,因此成为了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理想研究对象。
其中,果蝇唾腺染色体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本文将介绍果蝇唾腺染色体的概述、结构和功能。
概述果蝇唾腺是一种分泌液体的器官,位于果蝇头部部分,主要用于消化食物和帮助摄食。
唾腺染色体是唾腺细胞内的染色体结构,其中包含了果蝇蛋白质合成和分泌所需的基因。
结构果蝇唾腺染色体属于聚体染色体,其以团块的形式存在于细胞核内。
它的特点是致密且呈现棒状结构。
唾腺细胞中通常有数个染色体团块,每个团块之间由非染色质区域分隔,有利于基因的表达和调控。
功能果蝇唾腺染色体在果蝇的唾液合成和分泌中起着重要作用。
唾液中包含了一系列的消化液和酶,这些物质主要通过唾腺细胞合成并最终通过细胞分泌进入口腔。
唾腺染色体中的基因编码了这些消化液和酶的合成蛋白质,起到了调控和控制合成过程的功能。
唾腺染色体的另一个功能是在果蝇的发育过程中起到调控作用。
在果蝇发育的不同阶段,唾腺细胞会经历一系列的细胞分裂和分化。
唾腺染色体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和转录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程度,从而对果蝇的发育起到重要的影响。
研究方法目前,研究者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方法来研究果蝇唾腺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
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1.细胞培养:通过培养果蝇唾腺细胞,观察其形态和功能变化,进一步了解唾腺染色体的特性。
2.染色技术:利用染色技术,如荧光染色和原位杂交等,观察和分析唾腺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
3.基因编辑:通过CRISPR/Cas9等遗传工具,对果蝇细胞进行特定基因的编辑,研究其对唾腺染色体的影响。
结论果蝇唾腺染色体作为果蝇唾液合成和分泌的核心结构,对果蝇的正常生理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果蝇唾腺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果蝇生物学中的基因调控网络和发育过程,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基础。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观察实验报告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常见的模式生物,在遗传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观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观察果蝇唾液腺细胞的染色体结构,可以了解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变化,为遗传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果蝇唾液腺细胞进行染色体观察,掌握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和形态特征,为今后的遗传学研究奠定基础。
实验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成年果蝇、盐酸乙醇、醋酸乙酯、苏木精、酒精、冰醋酸、苏木素、甲醛、石蜡等。
2. 实验方法:(1)取一只成年果蝇,用镊子夹住果蝇的头部,将果蝇的身体用另一只镊子拔去。
(2)将果蝇头部置于盐酸乙醇中,浸泡5分钟,然后用镊子将头部转移到醋酸乙酯中,浸泡5分钟。
(3)将处理后的果蝇头部转移到苏木精中,浸泡5分钟,然后用酒精逐级脱水,最后转移到冰醋酸中浸泡5分钟。
(4)将果蝇头部转移到甲醛中,固定30分钟,然后用苏木素染色,再经过酒精逐级脱水,最后转移到石蜡中浸泡。
(5)将处理后的果蝇头部置于石蜡中,浸泡30分钟,然后取出制作切片,用显微镜观察果蝇唾液腺细胞的染色体结构。
实验结果和分析。
经过实验操作,观察果蝇唾液腺细胞的染色体结构,可以看到染色体呈现出条状的形态,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染色体的着丝粒和染色单体。
染色体的数量在观察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初步的统计,一般情况下,果蝇唾液腺细胞的染色体数量为8条。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了果蝇唾液腺细胞的染色体结构,了解了染色体的基本形态特征和数量变化。
这为今后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果蝇的遗传特性奠定了基础。
总结。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观察实验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观察果蝇唾液腺细胞的染色体结构,可以了解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变化。
本次实验的成功进行,为今后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果蝇的遗传特性奠定了基础。
果蝇唾腺染色体制片技术PB12207007 王思雨一、背景知识1、实验对象介绍: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昆虫纲,双翅目,果蝇科,果蝇属。
2、选择原因:①饲养容易。
在常温下,以玉米粉等作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
②生长迅速,产量大。
十二天左右就可完成一个世代,每个受精的雌蝇可产卵400~500个,因此在短时间内就可获得大量的子代,便于遗传学分析。
(25℃下,卵→幼虫5天,幼虫→成虫4天)③染色体数少。
只有4对。
④唾腺染色体制作容易。
横纹清晰,是细胞学观察的好材料。
⑤突变性状多,而且多数是形态突变,便于观察。
饲养简便:形体小,食物简单⑥实验处理方便,易于重复实验,便于观察分析结果。
3、成虫雌雄的鉴别4、果蝇染色体模式图染色体的带间带异染色质染色中心胀泡5、实验实例6、实验目的和要求①练习分离果蝇幼虫唾腺的技术,掌握唾腺染色体的制片方法。
②观察了解果蝇唾腺的形态学及遗传学特征。
③认识黑腹果蝇的形态学特征;了解果蝇在遗传学研究中的突出贡献。
7、唾液腺的分离效果图8、道德9、注意事项①染色十分钟时最好盖上盖玻片②敲片时染色液稍多些,或用物垫着盖玻片,轻轻敲打③剥离好唾液腺请让老师帮助确定④在四倍物镜下解剖果蝇⑤在前一个虫子没确定失败之前不要进行下一个虫子的解剖⑥晚七点之前必须全部离开教室10、实验结果果蝇唾液腺分离(显微镜下直接观察4*10)果蝇唾液腺分离(显微镜下直接观察4*10)果蝇唾液腺染色体压片观察(40*10)果蝇唾液腺染色体压片观察(40*10)果蝇唾液腺染色体压片观察(40*10)果蝇唾液腺染色体压片观察(40*10)11、实验反思实验中遇到的比较大的问题是果蝇唾液腺的分离。
经过体验发现,解剖时的手法比较重要,要分别按压住头部与尾部,使得果蝇幼虫在相应的位置断开,记得滴加清水。
然后认真寻找,要有耐心,因为显微镜下操作与肉眼操作正好相反。
故开始有些不喜欢,可以先用一个解剖针在肉眼下确定大致位置,然后在显微镜下缓慢移动。
实验二: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一、实验目的1、练习果蝇唾液腺的分离方法2、掌握唾液腺染色体的制片技术3、观察了解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二、实验原理1、双翅目昆虫(果蝇)幼虫期的唾液腺细胞很大,其中的染色体称唾液腺染色体,相当于一般普通染色体的100-150倍,又称巨大染色体。
2、在幼虫发育过程中,唾液腺染色体仍进行复制,但细胞只生长不分裂,从而产生多线染色体。
多线染色体经染色后,出现深浅不一、宽窄不同的横纹,这些横纹的数目和位置是恒定的,代表着果蝇等昆虫的种的特征。
如果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结构变异时,很容易在唾腺染色体上识别出来。
3、多线染色体的特征:a 巨大;b体细胞配对,所以染色体只有半数(n=4);c 各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多份额着丝粒部分相互靠拢形成染色中心;d 横纹有深浅、疏密的不同,各自相应排列,这意味着基因的排列。
三、实验材料和用品实验材料:黑腹果蝇的三龄幼虫(选择行动迟缓、肥大、爬上管壁、就要化蛹了的三龄幼虫观察最佳)实验用品: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滤纸。
0.9%生理盐水、1%醋酸洋红。
四、实验步骤1、载玻片置于显微镜下,上面滴加一滴生理盐水,放上果蝇幼虫(有一钝尾和带黑色口器的尖头,可根据其在盐水中爬行方向确定头部),两手各拿一枚解剖针,左手解剖针按住幼虫的后端1/3, 右手解剖针按住头部(尽量靠近口器)用力后拉,把头部从身体拉出,唾液腺随之而出。
(一对双叉形透明的囊状腺体)。
2、除去幼虫其他组织部分,把唾液腺周围脂肪组织(不透明)剥离干净,然后将多余生理盐水吸走,滴一滴醋酸洋红在载玻片上。
3、染色10 分钟,盖上盖玻片,用滤纸轻压一下吸去多余的染色液,然后平放在桌子上,用大拇指适当均匀用力压住,并横向揉几次(勿使盖玻片移动,用力和揉动是一个方向,不能来回揉!)。
4、显微镜观察,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找到分散好的染色体图像,再高倍镜观察。
用显微镜可以看到四对染色体,第一对染色体(X-)组成一个长条,第二和第三对各自组成了具有左右两臂的染色体对,它们都以中部的着丝区聚集,而第四对染色体很小,分布在着丝区呈点状或盘状。
果蝇幼虫唾液腺简易分离法
1.准备工具:显微镜、显微镜光源、显微钳、显微刀、细胞刮刀、96孔板。
2.培养果蝇,待果蝇卵孵化后,将果蝇幼虫移至培养皿中,用含有适量食物的蛹化培养基进行培养,并放置在摇床上摇晃培养。
3.在培养2~3天后,将幼虫捞出,放在一张准备好的腹部朝上的玻片上。
4.用显微钳夹住幼虫的顶部,轻轻拉起幼虫,将它的腹部伸出来。
5.用显微刀沿幼虫的腹部割开,将唾液腺暴露出来。
6.用细胞刮刀轻轻刮取唾液腺,将唾液腺细胞收集到96孔板中。
7.加入所需的缓冲液或酶解液,进行后续实验。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练习剖取果蝇三龄幼虫唾液腺的方法。
2)掌握制作果蝇唾液腺染色体标本的技术3)观察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1)果蝇三龄幼虫的唾液腺细胞处于永久早期,染色体解旋呈伸展状态.在幼虫发育过程中细胞核中的DNA多次复制,但细胞、细胞核不分裂。
复制后的染色单体DNA不分开,这种现象叫做核内有丝分裂,从而形成了多线染色体。
加之唾液腺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互相靠拢在一起呈现一种联会状态,而使其比一般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粗1000—2000倍,长100-200倍。
2)唾腺位于幼虫体前1/3-1/4处,所以左手持解剖针按压住虫体前端三分之一的部位,固定幼虫,右手持解剖针扎住幼虫头部口器部位,适当用力向右拉唾腺腺体随之而出。
如图。
3)由于在唾液腺细胞中8条染色体之间以着丝粒互相连结在一起形成染色盘或异染中心和同源染色体之间的假联会,经碱性染料染色后,可以观察到一个染色较深的染色盘和以染色盘为中心向外辐射出的5条染色体臂。
在这些染色体臂上可以看到染色深浅不同,被称做明带、暗带的横纹,这些横纹的位置,宽窄、数目都具有物种的特异性。
不同物种,不同染色体的不同部位形态位置是固定的。
因此根据染色体各条臂带纹特征和各条臂端部带纹特征能准确识别各条染色体。
在染色体臂上还可看到某些带纹通过染色体的解旋、膨大形成的疏松区和巴尔比尼氏环,其富含转录出来的RNA,因此不着色,是基因活动的区域。
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疏松区或巴尔比尼氏环在染色体上出现的部位不同,据此研究基因的表达,开展各种染色体变异的研究等等。
三、器具和生物实验生物:果蝇的三龄幼虫;器具:双筒解剖镜、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实验试剂:醋酸洋红染液、蒸馏水、lNHCI。
四、实验步骤1)准备发育充足、肥大的三龄幼虫(选择在低温下(16°C-18°C培养下,充分发育但尚未化蛹但活动十分活跃的幼虫);2)剥离唾腺:在一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蒸馏水,选择行动迟缓、肥大、爬在瓶壁上即将化蛹的三龄幼虫,置于载玻片上。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标本制备和观察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生物学研究中常见的模式生物之一,其唾腺染色体是生物学中经常使用的标本之一。
本文将介绍如何制备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并展示如何观察这些标本。
制备标本材料制备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需要的材料如下:•果蝇成虫•酒精•醋酸•乙醇•0.5% 的乙酸-洋红溶液•1% 的氧化铬酸钾溶液•100% 的甘油•盖片•显微镜步骤1.将成虫放入酒精中,浸泡5分钟至失去活性。
2.用镊子将成虫头部部分取下,然后将其剪开,将唾液腺取出。
3.将唾液腺置于醋酸中浸泡2分钟,然后转移到乙醇中浸泡2分钟,最后放入1%的氧化铬酸钾溶液中浸泡1-2分钟。
4.从氧化铬酸钾溶液中将唾液腺转移到100%的甘油中浸泡1-2分钟,以使其变色,然后将其取出,并放入盖片上。
5.加入0.5%的乙酸-洋红溶液,然后用另一个盖片覆盖,压扁唾液腺。
6.将盖片放入显微镜,用40倍或100倍放大倍数观察。
观察标本染色体结构果蝇唾腺染色体呈现为极细线状,可根据其结构分为两类:•染色体较长的一端为钩状,称为钩端。
•另一端较短,称为非钩端。
染色体数量成虫染色体数目为8条,如下:•一对#1染色体•一对#2染色体•一对#3染色体•两对#4染色体染色体组成果蝇唾腺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中蛋白质主要为组蛋白和非组蛋白。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轻松制备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并通过显微镜观察其结构和数量。
这对于生物学研究和遗传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压片及其观察一、实验目的1、练习果蝇唾液腺的分离方法2、学会制作唾腺染色体压片3、观察了解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二、实验材料黑腹果蝇的三龄幼虫,活跃的,雌性幼虫。
盖玻片、载玻片、解剖针、解剖镜、45%醋酸溶液、卡宝—品红染液、盐酸、乳酸醋酸溶液三、实验原理唾腺染色体的特点:大、粗。
唾腺细胞是一个处于间期的细胞,染色体处于一个伸展的状态,所以特别长,因为这个唾腺细胞是一个多倍体的细胞,每条染色体的话有1000到4000条核蛋白纤维丝(包括DNA和蛋白质)。
唾腺染色体的所有的着丝粒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染色中心,伸开五条臂。
X染色体体联会在一起。
果蝇染色体分区:果蝇染色体一共分为120个区,从端部开始1-20为x染色体,21-40在第二染色体的左臂,61-80在第三染色体的左臂,101—102位于点状染色体。
右臂是从基部开始分区,41-60在第二染色体的右臂, 81-100位于第三染色体的右臂。
每一个分区里边又分成段这个段,用A、B、C、D来表示。
四、实验步骤唾液腺制片:1、取一张载玻片,擦干净表面的酒精,放在解剖镜的载物台上。
2、打开解剖镜,使用上光源。
并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
3、用解剖针取一只黑腹果蝇的三龄幼虫。
4、用一支解剖针固定幼虫头部,另外一支解剖针压入口沟的位置,将其拉断。
找到口沟附近的一对透明的唾液腺,将唾液腺留在中间,用吸水纸将其他的部分擦去。
5、加入45%的醋酸溶液固定,时间为 5—7秒。
让唾液腺离开原来的位置,时间到了之后将多余的液体吸掉。
6、加一滴盐酸起软化作用,再加一滴蒸馏水洗去多余的盐酸,时间大概1—2秒。
让唾液腺离开原来的位置。
7、滴加染液,染色三十分钟。
8、重新做一张制片9、吸掉多余的染液,加一滴乳酸醋酸溶液,将唾液腺充分的洗涤。
吸去多余的溶液。
10、盖上盖玻片,用两层滤纸,中间打折压住盖玻片手点住盖玻片的两个角轻轻的按抚,吸去多余的溶液。
11、压片显微镜观察: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找到分散好的染色体图像,再高倍镜观察。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分离及观察山东大学实验报告 2013年 03 月 22 日姓名班级同组人科目遗传学实验题目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制备和观察组别一、研究背景1.发现1881年,意大利的细胞学家巴尔比尼(Balbiani)在双翅目昆虫摇蚊幼虫的唾腺细胞间期核中发现了一种巨大的染色体,由于存在于唾腺细胞中,所以又称为唾腺染色体。
1933年,美国学者贝恩特(Painter)等又在果蝇核其它双翅目昆虫的幼虫唾腺细胞间期核中发现了巨大染色体。
这种染色体宽约5μm,长400μm,相当于普通染色体的100-150倍,因而又称为巨大染色体。
2.原因(1)染色体螺旋化程度不高。
(2)果蝇幼虫的唾腺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细胞核内的DNA多次复制,但细胞、细胞核不分裂,复制后的染色单体DNA也不分开,形成了多线染色体。
(3)同源染色体相互靠拢在一起呈现一种联会状态,使其比一般的体细胞染色体粗大。
3.基本概念核内有丝分裂:不伴随核分裂和细胞分裂的染色体分裂。
核内复制;不伴随细胞内核分裂的染色体复制现象。
体联会:唾腺细胞中的染色体复制后,所有同源染色体一直处于紧密配对的前期状态,如同减数分裂的联会,这种现象称为体联会。
4.果蝇的染色体组成由于在唾腺细胞中8条染色体之间以着丝粒相互连结在一起形成染色盘或异染中心和同源染色体之间的假联会,经碱性染料染色后,可以观察到一个染色较深的染色盘和以染色盘为中心向外辐射出的5条染色体臂。
在这些染色体臂上可以看到染色深浅不同,被称为明带和暗带的横纹,这些横纹的位置、宽窄、数目都具有物种的特异性,不同物种,不同染色体的不同部位形态和位置是固定的,因此根据染色体各条臂带纹特征和各条臂端部带纹的特征能准确识别各条染色体。
在染色体臂上还可看到某些带纹通过染色体的界旋、膨大形成的疏松区和巴尔比尼环,其富含转录出来的RNA ,因此不着色,是基因活动的区域。
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疏松区或巴尔比尼环在染色体上出现的部位不同,因此可以研究基因的表达,开展各种染色体变异的研究等等。
果蝇唾腺染色体制片技术
PB12207007 王思雨
一、背景知识
1、实验对象介绍: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昆虫纲,双翅目,
果蝇科,果蝇属。
2、选择原因:①饲养容易。
在常温下,以玉米粉等作
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
②生长迅速,产量大。
十
二天左右就可完成一个世代,每个受精的雌蝇可产卵
400~500个,因此在短时间内就可获得大量的子代,便于
遗传学分析。
(25℃下,卵→幼虫5天,幼虫→成虫4天)
③染色体数少。
只有4对。
④唾腺染色体制作容易。
横纹
清晰,是细胞学观察的好材料。
⑤突变性状多,而且多数
是形态突变,便于观察。
饲养简便:形体小,食物简单⑥
实验处理方便,易于重复实验,便于观察分析结果。
3、成虫雌雄的鉴别
4、果蝇染色体模式图
染色体的带间带
异染色质
染色中心胀泡
5、实验实例
6、实验目的和要求
①练习分离果蝇幼虫唾腺的技术,掌握唾腺染色体的制片方法。
②观察了解果蝇唾腺的形态学及遗传学特征。
③认识黑腹果蝇的形态学特征;了解果蝇在遗传学研究中的突出贡献。
7、唾液腺的分离效果图
8、道德
9、注意事项
①染色十分钟时最好盖上盖玻片
②敲片时染色液稍多些,或用物垫着盖玻片,轻轻敲打
③剥离好唾液腺请让老师帮助确定
④在四倍物镜下解剖果蝇
⑤在前一个虫子没确定失败之前不要进行下一个虫子的解剖
⑥晚七点之前必须全部离开教室
10、实验结果
果蝇唾液腺分离(显微镜下直接观察4*10)
果蝇唾液腺分离(显微镜下直接观察4*10)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压片观察(40*10)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压片观察(40*10)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压片观察(40*10)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压片观察(40*10)
11、实验反思
实验中遇到的比较大的问题是果蝇唾液腺的分离。
经过体验发现,解剖时的手法比较重要,要分别按压住头部与尾部,使得果蝇幼虫在相应的位置断开,记得滴加清水。
然后认真寻找,要有耐心,因为显微镜下操作与肉眼操作正好相反。
故开始有些不喜欢,可以先用一个解剖针在肉眼下确定大致位置,然后在显微镜下缓慢移动。
剥离脂肪时要小心,以免破坏唾液腺。
在吸干水分时要注意,避免唾液腺吸附在吸水纸上。
可以用解剖针拦在吸水纸前方,以防被吸走。
染色时间要充分,敲击染色体要用力以使其分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