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和吸收
- 格式:doc
- 大小:394.50 KB
- 文档页数:24
第09讲消化和吸收目标导航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描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4.分析小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其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知识预习知识点一食物的消化1.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
2.消化系统的组成: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
3.食物的消化过程:牙齿舌唾液腺麦芽糖收缩和蠕动胃腺蛋白质肠腺胰腺葡萄糖氨基酸4.食物消化的两个方面:(1)将食物切断、磨碎、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2)食物中大分子有机物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能被细胞吸收的小分子有机物。
知识点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不变蓝变蓝变蓝知识点三营养物质的吸收1.主要器官: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2.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1)成人小肠长5~6米。
(2)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
(3)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4)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对点训练知识点一食物的消化【例1】丽丽在吃杨梅时将核咽了下去,杨梅核在体内的“旅行”路线是( )A.口腔→咽→胃→大肠→食道→小肠→肛门B.口腔→食道→小肠→胃→咽→大肠→肛门C.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D.口腔→小肠→胃→咽→食道→大肠→肛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消化道的组成顺序。
人体的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杨梅核在体内“旅行”的顺序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例2】下列有关人体消化和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消化道中的器官都具有消化功能B.糖类都可以直接被吸收C.消化和吸收都在小肠D.胰液中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消化和吸收。
消化道中的咽、食道和肛门等器官没有消化功能;糖类中只有葡萄糖可以直接被吸收;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场所,胃等也有消化或吸收功能;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其中包括消化蛋白质的酶。
消化、吸收的概念消化和吸收是人体消化道内基本的生理过程。
消化是指将食物分解成小分子,以便人体吸收利用的过程,而吸收则是指从消化道将这些小分子吸收到人体内部的过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消化过程是指将复杂的食物成分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化作用分解成小分子,以满足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
消化过程包括口腔消化、胃部消化、小肠消化和大肠吸收四个阶段。
1、口腔消化口腔消化主要是指通过咀嚼和唾液中的酶将食物进行机械性和化学性的分解。
口腔消化的主要目的是使食物变得更容易进入胃,并为胃部消化做好准备。
2、胃部消化胃部消化是将食物进一步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
在胃里,胃酸和酶会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形成胃食糜。
胃食糜经过反复混合和挤压,使得食物变得更加细碎。
3、小肠消化小肠消化是指将胃食糜从胃转移到小肠中,进一步分解为更小的营养分子。
小肠内分泌的胰酶和肠酶分别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将这些分子分解为氨基酸、脂肪酸和单糖等小分子。
4、大肠吸收大肠吸收是指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小分子从大肠吸收到人体内。
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肠壁的细胞膜将小分子有选择地吸收到人体内。
吸收过程是指从消化道将消化后的小分子吸收到人体内部的过程。
吸收过程直接影响到人体对营养素的利用率,进而影响着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功能。
以下是人体中吸收过程的几个关键部分:1、肠壁的细胞膜肠道细胞上的细胞膜是吸收和排泄的主要途径。
由于细胞膜是半透性的,只允许某些离子和小分子通过。
例如,肠壁细胞膜允许单糖和氨基酸通过,但不允许多糖和蛋白分子通过。
2、血管和淋巴管吸收的小分子经过肠壁细胞膜后,可以通过血管和淋巴管进入人体内部,被运输到各个组织器官。
这些小分子包括单糖、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质。
三、总结消化和吸收是非常重要的生理过程,对人体的健康和生命都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人体可以从中提取出必要的营养素,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以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机能。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都在不断的演绎着消化和吸收,我们的身体能够正常的工作,就离不开消化和吸收,但是大家对于具体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有了解吗,我们身体能够正常的消化和吸收,才能够正常的进行每一天的工作。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具体的关于消化和吸收的概念吧。
消化(Digestion)是机体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腺分泌物的酶解作用,使大块的、分子结构复杂的食物,分解为能被吸收的、分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化学物质的过程。
其中,通过机械作用,把食物由大块变成小块,称为机械消化;通过消化酶的作用,把大分子变成小分子,称为化学消化。
消化消化有利于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管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吸收,从而为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消化过程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前者指通过消化管壁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如口腔的咀嚼,胃、肠的蠕动等)把大块食物磨碎;后者指各种消化酶将分子结构复杂的食物,水解为分子结构简单的营养素,如将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脂肪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多糖水解为葡萄糖等。
吸收是机体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到体内的过程。
单细胞动物直接从生活的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多细胞动物消化管内,各种食物的消化产物和水分、盐类等物质通过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以及脊椎动物肾小管中的物质重新转运到血液,都属于吸收。
吸收的方式多种多样,但都是为了供应机体营养和保持机体内环境的恒定。
吸收的机制不论单细胞生物和高等动物,营养物的吸收过程都是物质分子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或再由细胞内穿过另一侧的细胞膜离开细胞,进入组织液或血液。
随着生物的进化,对不同物质的专一性的特殊吸收机制占有更重要地位。
现以哺乳动物的小肠吸收为例,说明吸收的一般机制。
单纯扩散一种纯物理现象,即物质的分子从浓度高的区域进入浓度低的区域。
细胞膜是处于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之间的一层脂质膜,因此,只有能溶于脂质的物质分子,才有可能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也叫弥散)。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Digestion and Absorption)第一节概述(Overview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System)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长约8~10m的消化道和与之相连的许多消化腺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对食物进行消化(digestion)和(absorption),为机体新陈代谢提供质和能量来源。
消化是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
它包括两种方式:①机械性消化(mechanical digestion):即通过消化道的运动,将食物磨碎,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向消化道的远端推送。
②化学性消化(chemical digestion):即通过消化液中的各种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主要是蛋白质、脂肪和多糖)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通常这两种消化方式相互配合,同时进行。
吸收是指经过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blood)和淋巴(lymph)的过程。
消化和吸收是两个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过程。
不能被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残渣,最终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of Gastrointestinal Smooth Muscles)在整个消化道中,除口、咽、食管上端和肛门外括约肌是骨骼肌外,其余部分均由平滑肌组成的。
(一)一般生理特性(General Characteristics)消化道平滑肌具有肌肉组织的一般特性,如兴奋性(excitability)、传导性(conductivity)和收缩性(contractility)。
与骨骼肌和心肌相比,消化道平滑肌的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但伸展性大,且经常保持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
消化道平滑肌对电刺激不敏感,而对机械牵张、温度变化和化学刺激敏感。
许多部位的消化道平滑肌有自发的节律性运动,但频率慢且节律不稳定。
(二)电生理特性(Electrical Properties)1.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消化道平滑肌细胞的静息电位为-40~-80 mv,波动较大。
其形成原因主要为K+向膜外的扩散和生电钠泵的活动。
此外,静息状态下存在少量的Na+内向扩散和Cl-外向扩散,对静息电位也产生一定影响。
2.慢波电位(slow wave potential)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可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自发性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动,其频率较慢,故称为慢波电位(slow wave potential),又称为基本电节律(basal electric rhythm)。
消化道不同部位的慢波频率不同,人的胃平滑肌慢波为3次/min,十二指肠为12次/min,回肠末端为8~9次/min。
慢波波幅约为10~15mV,持续时间由数秒至十几秒。
用细胞内微电极记录到的慢波多为单向波,包括快速的去极化相和缓慢的形成平台的复极化相。
关于慢波产生的离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认为,慢波的起步点是存在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的Cajal细胞。
Cajal细胞是兼有成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特性的间质细胞,它与两层平滑肌细胞均形成紧密的缝隙连接(gap junction),可将慢波以电紧张的形式传给平滑肌。
慢波的发生是肌源性的,因为切断支配胃肠的神经,慢波仍然存在,但神经和体液因素可影响慢波的产生。
慢波本身不引起肌肉收缩,但它可使静息电位减少,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膜上的电压依从性离子通道开放而产生动作电位。
3.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当慢波去极化达阈电位时,在慢波基础上会产生一个至数个动作电位(图6-1)。
消化道平滑肌动作电位时程较骨骼肌长(约10~20 ms),幅值较低,它的去极化相主要是由慢钙通道开放,Ca2+ (以及少量Na+)内流造成的。
Ca2+ 内流可加强平滑肌的收缩,因此,动作电位的频率越高,平滑肌收缩的幅度越大。
复极化相是由于K+通道的开放,K+外流引起的。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Secretion of the Digestive Glands)消化腺包括存在于消化道粘膜的许多腺体以及附属于消化道的的唾液腺、胰腺和肝脏。
消化腺的分泌过程是腺细胞主动活动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分泌过程包括由血液内摄取原料、在细胞内合成分泌物,以及将分泌物由细胞内排出等一系列复杂的活动。
正常人每日由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digestive juice)总量达6~8L,其主要成分是水、无机物和有机物(包括各种消化酶、粘液、抗体等)。
消化液的主要功能有:①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②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③稀释食物,使消化道内容物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接近,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④通过分泌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保护消化道粘膜,防止物理和化学性损伤。
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Innervation of the Digestive Tract)胃肠的神经支配包括内在神经系统(intrinsic nervous system)和外来神经系统(extrinsic nervous system)两大部分。
两者相互协调,共同调节胃肠功能(图6-2)ˇ(一)内在神经(I ntrinsic Nerve)胃肠道的内在神经系统又称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包括位于纵行肌与环行肌之间肌间神经丛(myenteric plexus)和环行肌和粘膜层之间的粘膜下神经丛(submucosal plexus )(图6-3),是由大量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组成的复杂的神经网络。
其中的感觉神经元可以感受胃肠道内化学、机械和温度等刺激;运动神经元支配消化道的平滑肌、腺体和血管;还有大量的中间神经元。
各神经元之间以及两种神经丛之间都通过短的神经纤维互相联系,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可以独立完成反射活动的整合系统。
肠神经系统释放的递质和调质种类繁多,包括乙酰胆碱(ACh)、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多巴胺(DA)、r-氨基丁酸(GABA)、一氧化氮(NO)和多种肽类,如脑啡肽、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肽Y(NPY)、胆囊收缩素(CCK)、P物质等。
总的说来粘膜下神经丛主要参与消化道腺体和内分泌细胞的分泌,肠内物质的吸收和局部血流的调节;肌间神经丛主要参与对消化道运动的控制。
虽然肠神经系统能独立的行使其功能,但外来神经的活动可进一步加强或减弱它的活动。
(二)外来神经(Extrinsic Nerve)胃肠道的外来神经包括交感神经(sympathetic nerve)和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 nerve)(图6-4)。
交感神经从脊髓胸5至腰2段的侧角发出,节前纤维在腹腔神经节和肠系膜神经节换元后,发出的节后纤维(其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主要终止于肠神经系统中的胆碱能神经元,抑止其释放乙酰胆碱;少量交感节后纤维终止于胃肠平滑肌、血管平滑肌和胃肠道腺体。
支配消化道的副交感神经主要行走在迷走神经(分布于横结肠及其以上的消化道)和盆神经(分布于降结肠及其以下的消化道)。
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进入消化道管壁后,主要与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的神经元形成突触,发出节后纤维支配胃肠平滑肌、血管平滑肌及分泌细胞。
副交感节后纤维主要为胆碱能纤维,少量为非肾上腺素能纤维。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混合神经,即含有传人和传出纤维。
胃肠交感神经中传人纤维占50%,迷走神经中有80%的纤维是传人纤维。
胃肠道感受器的传人纤维可将冲动传导到壁内神经丛,并引起肠壁的局部反射,还可以通过椎前、椎旁神经节、脊神经节、脊髓及脑干中继的其他反射,调节胃肠活动。
一般情况下,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使消化液分泌增加,消化道运动加强;交感神经的作用则相反,但引起消化道括约肌收缩。
四、胃肠激素(Gut Hormones)消化器官的功能除了受神经调节外,还受激素的调节。
这些激素主要是由存在于胃肠粘膜层和胰腺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以及由胃肠壁的神经末梢释放的,统称为胃肠激素(gut hormones or gastrointestinal hormones)。
胃肠激素几乎都是肽类,故又称之为胃肠肽(gastrointestinal peptides)。
迄今已发现和鉴定的胃肠肽多达20多种,其中被认为是起生理性调节和循环激素作用的有5种,即胃泌素(gastrin)、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in, CCK)、促胰液素(secretin)、抑胃肽(gastric inhibitory peptide, GIP)和胃动素(motilin)(表6-1)。
表6-1 主要胃肠激素名称及分布部位胃肠激素英文名称内分泌细胞分布部位胃泌素Gastrin G 细胞胃窦十二指肠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in (CCK) I细胞小肠上部促胰液素Secretin S细胞小肠上部抑胃肽Gastric inhibitory peptide (GIP)K细胞小肠上部胃动素Motilin Mo和ECL细胞胃小肠结肠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 -胃肠粘膜和肌层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on N细胞小肠上部脑啡肽Enkephalin -胃肠粘膜和肌层胰岛素Insulin B细胞胰岛胰高血糖素Glucagon A细胞胰岛胰多肽Pancreatic polypeptide PP细胞胰岛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D细胞胃肠粘膜胰岛胃肠激素与神经系统共同调节消化器官的功能,其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2)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例如抑胃肽有很强的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食物对消化道的刺激引起抑胃肽的分泌,很快引起胰岛素的分泌,这对防止血糖升得过高而从尿中丢失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3)营养作用。
一些胃肠激素具有促进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生长的作用,称为营养作用(trophic action)。
例如,胃泌素能刺激胃泌酸部位粘膜和十二直肠粘膜的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促进其生长。
胆囊收缩素能引起胰腺内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增加,促进胰腺外分泌组织的生长。
胃肠内分泌细胞都具有摄取胺前体,进行脱羧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
具有这种能力的细胞通称为APUD (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细胞。
除胃肠内分泌细胞外,神经系统、甲状腺、肾上腺髓质、垂体、胰腺等组织也含有APUD细胞。
研究证明,多数的胃肠肽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如胃泌素、胆囊收缩素、胃动素、生长抑素、血管活性肠肽、脑啡肽和P物质等,这种双重分布的肽统称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