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的CT、MRI影像诊断及价值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90.46 KB
- 文档页数:5
虽然X线片使用经济、操作简单,但是因为X线片的密度分辨率不高,对先期微小病变的显示会有一定的限度和缺乏敏感性。
CT虽然可以弥补X线片密度分辨率及组织重叠显示的缺点,但是CT检查对早期的骨髓水肿及椎体骨炎缺乏敏感性,同样面临着无法达到早期诊断出疾病的要求。
脊柱结核一般起病较慢,早期不易引起注意[1],而磁共振成像(MRI)是断层成像的一种,它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具有软组织高分辨率、在脊椎矢面、轴面和冠面等均可扫描成像等特点,能够很好地弥补X线片和CT影像检查的缺点。
本文探讨脊柱结核患者MRI的征象,分析MRI的临床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31.2(12~58)岁。
患者平均病程6个月(3个月~1.5年)。
均接受在系统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加手术治疗。
患者临床表现:胸腰背部慢性疼痛,倦怠无力、食欲减退、活动受限等。
1.2 方法1.2.1 研究方法术前对本组患者的MRI资料逐一分析,术后根据疗效结果再次分析讨论。
扫描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1.5T磁共振。
矢状位T1WI/T2WI/TIRM:层厚4mm,层间距25%;轴位T2WI:层厚4mm,层间距10%。
1.2.2 手术方法 60例患者中20例胸椎结核患者采用胸膜外入路、22例腰椎及胸腰段结核采用肾切口,从严重侧进入,18例腰椎及胸腰段结核采用倒“八”型腹膜外入路。
完成切口,首先吸净脓液,刮除被破坏的椎体和椎间盘组织,清除结核病灶。
采用一期病灶清除加用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待按正常完成切口暴露后,清除结核病灶及脓肿,彻底脊髓减压,再按照“Z-plate”、“Zidlke”、“USS”、“TRSH”、Kaneda等内固定术植入内固定器械,矫正脊柱后突畸形,植入自体骼骨或者肋骨。
1.2.3 统计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2 结果2.1 本组60例患者中,57例获得成功回访,随访率:95%,随访时间为12~38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后治疗结果见表1。
CR、CT、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作者:李慎江,赵勇,吴寿臣,刘德斌,梁文杰,徐向东崔学峰,蔺大伟,朱岩,朱峰【摘要】目的]评价计算机X线摄影(CR)、计算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1例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资料。
41例做了CR,22例做了CT,31例均做了MRI。
[结果]41例中38例CR片清晰显示骨质改变及椎间隙狭窄或消失,30例CR片可看到软组织阴影。
22例CT均清晰显示了钙化,22例CT检查附件均未见明显异常,21例CT清晰显示椎体骨质改变,20例CT显示了软组织阴影。
31例MRI均显示软组织均受累,附件均未见受累,其中29例椎间隙狭窄或消失。
病变T1WI均以低信号为主,T2WI均以高信号为主。
[结论]CR片仍为脊柱结核的基本检查方法,CT较好显示了结核的破坏范围及细微钙化,MRI对显示结核的侵犯范围、软组织异常及椎间盘异常有明显优势。
三者相结合有助于脊柱结核的诊断。
【关键词】脊柱;结核; CR; CT;磁共振成像目前,全球结核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全球目前每年新增800~1000万〔1〕。
我国是结核高发国家之一,脊柱结核致残率高,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大。
脊柱也是骨肿瘤的好发部位且肿瘤种类繁多〔2〕。
很多脊柱结核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3、4〕,需要与很多疾病,尤其是脊柱骨肿瘤鉴别,影像诊断在脊柱结核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尤为重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影像设备近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目前,CR、CT和MRI在国内已较普及。
如何合理、恰当将这些先进设备用于脊柱结核的诊断就成为脊柱结核影像诊断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评价CR、CT、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筛选出2004年3月~2006年1月间连续受检的脊柱结核患者41例(男21例,女20例;年龄8~81岁,平均35.5岁。
)。
41例均做了CR,22例做了CT,31例做了MRI。
磁共振成像在脊柱转移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在脊柱转移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分析某院2008~2013年35例经过手术病理或者是随访证实的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的磁共振成像的资料。
结果本次研究病例一共有35例,总共侵犯了68个椎体,其中颈椎7个,胸椎32个,腰椎20个,骶椎9个,只有7例患者是侵犯单个椎体,61例都是多个椎体受到侵犯。
结论磁共振成像在脊柱转移性肿瘤的诊断中有着重要意义。
标签:磁共振成像;脊柱转移性肿瘤;诊断价值脊柱转移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的较难医治的疾病。
脊柱也是肿瘤最常见的骨转移部位。
每年有40%~80%是死于肿瘤患者的骨转移[1]。
脊柱转移的患者20%以上有神经损害症状。
75%的骨转移发生于乳腺癌、肺癌、肾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和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
近年来,医疗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对脊柱转移性肿瘤诊断的最佳方法是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的运用有利于对脊柱转移性肿瘤的认识以及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某医院2008~2013年35例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36~80岁,平均58.2岁,单发椎体的患者有7例,其余患者都是多发。
原发性肿瘤:肺癌患者有21例,乳腺癌患者有5例,肝癌患者有2例,肾癌患者有2例,胃癌有1例,鼻咽癌患者有1例,食道癌患者有1例,结肠癌患者有1例,子宫癌患者有1例。
以上病例都是经过穿刺活检、手术或者临床随访得到的证实。
1.2 检查方法在磁共振成像检查中使用的是东芝1.5t磁共振成像设备,颈椎检查使用的是颈线圈,胸腰骶椎检查使用的是体线圈,常规行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STIR序列矢状位扫描,FSE序列T2WI横轴位扫描,层厚是4~5mm,间隔是1mm,14例使用的是Gd-DT-PA增强扫描,使用的剂量是0.1~0.2mmol/kg,经由肘静脉注入[2-3]。
2 结果3 讨论在一般情况下,椎体通常是最先受累的,椎间盘因为缺少血管多并且不受累及。
脊柱结核脊柱结核曾是非常多见的感染性疾病骨结核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约占50%以上。
是以骨质破坏为主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
由于抗结核药物的使用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脊柱结核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但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所上升。
脊柱结核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30岁以下病人占80%。
其中,椎体结核约占99%、锥弓结核占1%左右。
在整个脊柱中,腰椎结核发病率高,胸椎次之,胸腰段占第三位,颈椎和骶尾部较少。
【病因】脊柱结核病变多发生在椎体,少数在锥板、锥弓、棘突及横突。
脊柱结核椎体病变因循环障碍及结核感染,有骨质破坏及坏死,有干酪样改变和脓肿形成,椎体因病变和承重儿发生塌陷,使脊柱形成弯度,棘突隆起,背部有驼峰畸形。
当椎体塌陷,死骨、肉芽组织和脓肿形成后,可使脊髓受压发生截瘫。
【病理类型】由于初起病变所在的部位不同,而将脊椎结核分为四型。
1.中央型病变起于椎体中心松质骨,椎体破坏后塌陷呈楔形,此型应与椎体肿瘤特别是转移癌鉴别。
2.骨骺型最常见,往往相邻椎体骺部同时受累,早期x线摄片显示间盘狭窄,约占脊柱结核75%。
3.骨膜下型常见于胸椎椎体前缘,脓肿在前纵韧带和骨膜下,纵向广泛剥离,多椎体前缘被破坏;这类型应与胸主动脉瘤侵蚀椎体相鉴别。
4.附件型系指病变原发于棘突、横突、锥板或上下关节突的致密骨处。
椎体结核致椎体破坏后形成的寒性脓肿有两种表现形式:锥旁脓肿和流注脓肿。
常见脓肿部位:1)颈椎结核可有咽喉壁脓肿,可流注到锁骨上窝。
2)胸椎结核多为锥旁脓肿3)胸腰段结核可同时有锥旁和腰大肌脓肿4) 腰椎结核脓液聚集在腰大肌鞘内,可沿髂腰肌流注到腹股沟部、小转子,甚至腘窝部,形成脓肿。
5) 腰骶段结核可同时有腰大肌脓肿和骶前脓肿,脓肿破溃可引成窦道,并发混合性感染。
【临床表现】1.全身症状病起隐渐,发病日期不明确。
病人倦怠无力,食欲减退、午后低热、盗汗和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状。
偶见少数病情恶化急性发作体温39℃左右,多误诊重感冒或其他急性感染。
脊柱结核:临床表现、诊断与PCR检测摘要脊柱结核(Pott病)是一种结核病的严重形式,主要影响椎体及椎间盘,导致椎体塌陷和脊柱变形。
本文综述了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包括全身症状、背痛、脊柱压痛、脊柱畸形、瘫痪、冷脓肿和影像学表现。
此外,本文详细探讨了冷脓肿的成因和影像学表现,以及PCR检测脊柱结核的过程和方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脊柱结核,临床表现,冷脓肿,影像学表现,PCR检测引言脊柱结核(Pott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严重传染病,主要累及椎体和椎间盘。
其发病率在结核病高发地区较高,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防止严重并发症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将综述脊柱结核的主要临床表现、冷脓肿的特征及其影像学表现,并详细介绍PCR检测的过程和方法。
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全身症状、局部疼痛、脊柱畸形和瘫痪等。
以下是详细描述:全身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体重减轻和疲劳等全身症状。
这些症状往往比较隐匿,不易引起注意。
背痛背痛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持续存在且逐渐加重。
疼痛可能局限于受影响的脊柱区域,并在夜间加重。
脊柱压痛受影响的椎体区域可能会出现压痛,特别是在按压或移动时加重。
脊柱畸形随着疾病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脊柱畸形,例如驼背(后凸畸形)和椎体楔形变形。
这些畸形通常由于椎体的破坏和塌陷引起。
瘫痪脊柱结核的严重并发症包括截瘫和四肢瘫痪,通常是由于脊髓受到压迫或炎症波及神经系统所致。
患者可能出现下肢无力、感觉异常或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冷脓肿:冷脓肿是脊柱结核的典型表现之一,其特点是无明显的炎症反应,如红肿热痛等。
以下是冷脓肿的相关特征:成因冷脓肿通常由于结核菌感染导致的慢性脓肿形成,没有急性细菌感染常见的急性炎症反应。
它们常出现在脊柱周围的软组织中,如腰大肌或椎旁软组织。
MRI表现在T1加权成像上,冷脓肿通常显示为低信号,在T2加权成像上则显示为高信号。
脊柱结核的磁共振成像表现和诊断[摘要]目的:探讨脊椎结核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方式:回忆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明的脊柱结核患者的MRI资料,观看椎体、椎间盘、椎弓根、附件破坏、硬膜囊和脊髓受压情形。
结果:12例患者26个椎体受累,单椎体受累2例,2个椎体6例,3个椎体4例。
T1WI上呈均匀低信号或混杂信号。
T2WI上呈均匀高信号或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成不均匀强化。
结论:MRI能清楚显示脊柱结核椎体骨炎,椎间盘破坏,椎旁脓肿及神经损害。
对脊柱结核有确切诊断价值。
[关键词]脊柱;结核;磁共振成像脊柱结核是脊柱外科常见病,由于X片和CT对脊柱结核诊断较困难,MRI检查是脊柱结核初期诊断最准确手腕之一。
本文回忆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明的脊柱结核患者的MRI影像资料,探讨脊柱结核的MRI表现特点,以提高脊柱结核的诊断水平。
1 材料和方式一样资料12例患者中,男5例,女7例,年龄23岁~58岁,平均年龄岁。
病程2个月~3 a。
所有病例有胸背部和(或)腰背部疼痛,7 例有下肢病症,8例有驼背,2例有结核中毒病症低热、盗汗和消瘦。
检查方式利用飞利浦公司T双梯度超导型磁共振。
脊柱相控阵线圈,采纳SE序列及FSE/T2/SPIR。
矢状位T1WI(TR/TE 500 ms/13 ms~600 ms/13 ms),T2WI(TR/TE2 250 ms/120 ms~3 200 ms/120 ms)。
层厚4 mm,层距mm,FOV为320 mm。
轴位T2WI(TR/TE 2 250 ms/110 ms~3 500 ms/110 ms),FOV 220 mm。
必要时加做冠状位成像。
9例患者行Gd DTPA增强T1WI。
2 结果病变部位颈椎2例,胸椎4例,腰椎4 例,腰骶椎2例。
单椎体受累2例,2个椎体受累6例,3个椎体受累4例。
椎体及附件改变椎体破坏以与椎间盘相邻处为主,离椎间盘较远的部位MRI显示正常,其中前中部破坏为主者8例,椎体全数破坏4例,2例患者椎弓根受累。
脊柱结核的CT、MRI影像诊断及价值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脊柱结核的CT、MRI影像诊断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进入本院接受诊治的58例脊柱结核患者资料,结合其影像诊断方式划入CT 组与MRI组(n=29)。
在分别实施CT与MRI检查后,比较其诊断准确率。
结果:MRI组诊断准确率为96.55%,CT组诊断准确率为79.31%,数据比较包含统计学意义(p<0.05)。
CT诊断下可观察到患者椎骨骨质变化情况,具有规则或者圆形骨质缺损的特征。
边缘毛躁,增强扫描后冷脓肿壁均环状强化。
MRI诊断T1WI为中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可观察到椎体楔形变,增强后破坏椎体强化,呈现出虫蚀状破坏强化不均匀的特征,患者硬膜囊与脊髓受压。
结论:CT与MRI均为临床诊断脊柱结核的有效方法,但是MRI诊断的检出率相对较高。
临床诊断中可以将MRI与CT诊断方式联合应用,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脊柱结核;CT诊断;MRI影像诊断
脊柱结核为骨科严重的疾病类型之一,多因为循环障碍或者结核感染所诱发[1]。
患者存在脊柱弯曲、棘突隆起等临床症状,其致死率较高,对患者生存质量影响较大[2]。
当前临床诊断脊柱结核多采用结核分肢杆菌培养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难以得到普及。
随着现代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方式逐渐在脊柱结核患者临床诊断中得到推广。
文章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进入本院接受诊治的58例脊柱结核患者资料,结合分组调查的结果,评估差异性影像诊断方法的应用价值,将资料及数据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进入本院接受诊治的58例脊柱结核患者资料,结合其影像诊断方式划入CT组与MRI组(n=29)。
入选患者均存在低热、下肢放射性疼痛及背部疼痛的特征,通过影像学检查、病灶活检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
CT组患者中男女数量占比为16:13,年龄范围25-65岁,均数为(47.71±3.37)岁。
病程时间3个月至8年,均数值为(3.19±0.47)年。
骨质椎间盘损伤14例,椎旁肿块11例,脊膜强化4例。
MRI组患者中男女数量占比为15:14,年龄范围26-65岁,均数为(47.77±3.29)岁。
病程时间2个月至8年,均数值为(3.22±0.37)年。
骨质椎间盘损伤14例,椎旁肿块11例,脊膜强化4例。
患者均无全身性感染、心肺功能障碍以及肝肾功能障碍等疾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可以实施分组调查(P>0.05)。
1.2方法
CT组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 16排螺旋CT机为患者实施临床诊断,球管电压控制在120~130kV范围中,层厚5~10mm,电流150~280mA。
骨窗重建后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静脉团注适当的碘佛醇。
MRI组采用安科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实施临床诊断,间隔距离控制在1~2mm范围中,层厚3~5mm。
造影剂作用下实施矢状位与轴位的T2WI、T1WI平扫。
观察扫描区域情况且进行记录。
1.3评价标准
在分别实施CT与MRI检查后,比较其诊断准确率,分析其影像学特征。
1.4统计学处理
将SPSS20.0作为数据统计软件,2值对比计数材料之间差异,P<0.05则包含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对比
MRI组诊断准确率为96.55%,CT组诊断准确率为79.31%,数据比较包含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对比(n,%)
组别骨质椎间盘损伤椎旁肿块脊膜强化准确率MRI组(n=29)1311496.55% CT组(n=29)1010379.31% x27.04
P0.006
2.2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骨质椎间盘损伤:CT诊断下能够观察到患者椎骨的骨质发生损伤,具有规则或者圆形骨质缺损的特征。
边缘毛躁,增强扫描后冷脓肿壁均环状强化。
椎旁肿块:CT观察下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影,其密度存在一定差异。
脊膜强化:CT检查显示软组织突入椎管
中,硬膜与脊髓受到侵袭。
骨质椎间盘损伤:MRI诊断T1WI为中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通过MRI可观察到病患椎体楔形变,增强后椎体破坏显著,呈现出虫蚀状破坏强化不均匀的特征。
椎旁肿块:MRI 检查椎旁肿块呈现出信号异常状态。
脊膜强化:MRI下显示患者硬膜囊与脊髓受压。
3讨论
脊柱结核具有发病缓慢的特征,患者具有低热、疲惫以及消瘦等临床症状,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贫血、强烈疼痛等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3]。
脊柱结核患者病情多比较严重,在肺部感染后会通过血液遍及全身[4]。
但是由于脊柱结核的临床诊断难度较高,故而一些患者会出现未能准确诊断,延误最佳治疗时间的问题,危及患者生命健康。
CT为临床诊断脊柱结核的有效方法,能够清晰观察患者的脊柱状态、周围组织情况等[5]。
但是CT检查中其分辨力具有局限性特点,影响临床诊断的检出率及准确率。
同时在CT 扫查的过程中会由于辐射影响诊断结果,对患者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6]。
MRI诊断技术具有较强的组织分辨率,能够多方位对患者实施扫查。
MRI在脊柱结核患者诊断中的应用,能够清晰观察到患者脊柱病变情况。
MRI诊断T1WI为中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在累及全椎体的情况下,则能够观察到椎体楔形变,增强后破坏椎体强化,呈现出虫蚀状破坏强化不均匀的特征。
在保证脊柱结核患者临床诊断准确率的同时,还能够减少辐射对患者机体健康所带来的影响,临床诊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价值突出。
本次实验研究结果显示,MRI组诊断准确率为96.55%,CT组诊断准确率为79.31%,在MRI诊断方式下,其诊断准确率相对较高。
CT与MRI均为临床诊断脊柱结核的有效方式,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均比较明显,可以结合患者的病灶软组织影像、密度以及信号状态实施症状判断。
但是相比而言,MRI诊断的图像质量更高,对重叠位置或者细小损伤的检出率更高,分型判断更加准确。
综上所述,CT与MRI均为临床诊断脊柱结核的有效方法,但是MRI诊断的检出率相对较高。
临床诊断中可以将影像学诊断方式融合,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建议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辉,唐晨虎,童俊,等.CT与MRI影像在诊断脊柱结核方面的诊断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2):44-45.
[2]姜庆,陈吉妍.观察脊柱结核、转移瘤的MRI影像学情况与诊断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99):146.
[3]沈中元.MRI以及CT影像学检查对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诊断意义[J].现代医用影像
学,2018,(7):2300-2301.
[4]陆聪,孟祥光.10例脊柱结核的CT及MRI影像诊断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
用,2018,2(22):167-169.
[5]郭艳娜,翟冬枝,刘小玲,等.脊柱结核、转移瘤的MRI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4):135-137.
[6]张鹤亭,吴永光,张勇刚,等.X线、多层CT、MRI影像检查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2):137-139.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