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诗意
- 格式:docx
- 大小:13.67 KB
- 文档页数:1
小学六年级下册古诗翻译与注释寒食韩翃[ 唐]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注释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的燃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迢迢牵牛星佚名[ 两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在银河东南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
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
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只相隔了一条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
注释迢(tiáo)迢:遥远的样子。
牵牛星:河鼓三星之一,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东。
皎皎:明亮的样子。
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隔河相对。
河汉,即银河。
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
擢(zhuó):引,抽,接近伸出的意思。
素:洁白。
札(zhá)札:象声词,机织声。
弄:摆弄。
杼(zhù):织布机上的梭子。
章:指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此句是用《诗经·小雅·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
《诗经》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
而这里则是说织女因相思,而无心织布。
涕:眼泪。
零:落下。
清且浅:清又浅。
相去:相离,相隔。
《十五夜望月》原文作者:王建年代:唐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句子划分:文章分析《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知识链接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
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作者介绍王建:唐代诗人,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
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
代表作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
句子分析1.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诗意: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上的鸦雀停止了活动,进入了梦乡。
夜已经很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这三个字,应该是作者听到的,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 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它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冷”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写出的是月夜的冷清,还表现了作者的心也是清冷的。
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诗中写桂花是因为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
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下04.3《十五夜望月》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十五夜望月》是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下册第三课,这篇课文是一首描绘中秋月夜的诗。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想象力,生动地描绘了中秋月夜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篇佳作。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这首诗的意境较为深远,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和赏析,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意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表达,诗歌的修辞手法的把握。
2.教学难点:诗歌深层意境的理解,古代诗歌表达方式的特点。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意境的图片,播放诗歌朗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理解诗意:通过提问、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深层意境。
4.赏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5.应用拓展: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美景。
6.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的意境——-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表达——-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想象力八.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诗歌鉴赏能力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体裁:诗题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作者:名字:王建年代:唐代描述: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
其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
翻译:原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原文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只知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寄友人杜元颖的。
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赏析二:思想内容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赏析三:艺术特色“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诗人写中庭月色,“地白”二字给人以清冷之感。
“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
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
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耐人寻思。
“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