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县名的由来
- 格式:pdf
- 大小:339.54 KB
- 文档页数:1
那么,三秦是什么意思?这要从“陕西”说起,“陕西”二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要从历史说起,下面,咱们就谝一谝陕西各地地名的来历——陕西:起于西周。
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
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
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
陕西始见于史。
陕西的简称是“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
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国。
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
陕西在口语中还被称为“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
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
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
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
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
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延安:商以前延安属鬼方。
公元前13世纪时,武丁伐鬼方,延安成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
西周时期,此处为大戎等民族控制。
春秋时、晋人大败那里的白狄,将这里纳入晋国版图。
战国时,秦人置上郡管辖该地。
汉时设高奴县于此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见于史。
延安地控1个区和12个县。
其中,区为宝塔区。
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榆林: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
陕西省名、九个市名、八十六个县名的来历那么,三秦是什么意思?这要从“陕西”说起,“陕西”二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要从历史说起,下面,咱们就谝一谝陕西各地地名的来历——陕西:起于西周。
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
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
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
陕西始见于史。
陕西的简称是“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
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国。
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
陕西在口语中还被称为“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
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
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
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
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
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延安:商以前延安属鬼方。
公元前13世纪时,武丁伐鬼方,延安成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
西周时期,此处为大戎等民族控制。
春秋时、晋人大败那里的白狄,将这里纳入晋国版图。
战国时,秦人置上郡管辖该地。
汉时设高奴县于此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见于史。
延安地控1个区和12个县。
其中,区为宝塔区。
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榆林: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
陕西:起于西周。
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
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
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
陕西始见于史。
陕西的简称是“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
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国。
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
陕西在口语中还被称为“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
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
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
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
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
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延安:商以前延安属鬼方。
公元前13世纪时,武丁伐鬼方,延安成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
西周时期,此处为大戎等民族控制。
春秋时、晋人大败那里的白狄,将这里纳入晋国版图。
战国时,秦人置上郡管辖该地。
汉时设高奴县于此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见于史。
延安地控1个区和12个县。
其中,区为宝塔区。
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榆林: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
因当地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榆树和柳树,故名。
榆林地处沙漠地带,城置其中,又似一匹行进中的骆驼,故又名“骆城”。
陕西各县名称的由来,原来眉县是这样来的……陕西各县的来历户县:原名鄠县为夏代有扈氏居地,秦朝置县。
“鄠”字生辟,而且专用,1964年改“鄠”为户,称户县。
周至县:原名盩厔县,峰廻为盩,水曲为厔,根据其地貌、地形特点命名为盩厔,汉武帝设盩厔县,盩厔生辟字,并切专用,1964年改为周至县。
千阳县:原名汧阳县,因汧水得名。
北周设汧阳县,汧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千阳县。
眉县:原名郿县,秦朝设县,郿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眉县。
礼泉县:原名醴泉县,县北有泉水甘美如醴,北周置醴泉宫,隋朝设县,醴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礼泉县。
彬县:原名邠县。
古豳地是周人祖先公刘的居地。
西魏置豳州,唐开元十三年改为邠州,1913年改为邠县。
邠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彬县。
旬邑县:原名三水县,1914年因和广东三水县重名,改为栒邑县,因县北有栒邑塬,盛产栒木而定为栒邑县。
栒字生辟,1964年改为旬邑县合阳县:原名郃阳县,战国时魏文侯筑合阳城,秦朝设合阳县,汉朝因县在郃水边改郃阳县,郃字生辟,1964年改为合阳县。
勉县:原名沔县。
汉朝设置沔阳县,后为沔县,因境内有沔水而得名。
沔字生辟,1964年改为勉县。
旬阳县:原名洵阳县,晋朝设置洵阳县,因县城在洵水之阳而得名。
洵字生辟,1964年改为旬阳县。
洛南县:原名雒南县,隋朝设雒南县,因在雒河之南而得名。
雒字生辟,1964年改为洛南县。
佳县:原名葭县,县境内有芦川,芦丛生。
古人把苇牙叫葭,出穗前叫芦,出穗后叫苇。
宋朝筑城叫葭州。
葭字生辟,1964年改为佳县。
富县:原名鄜峙县是黄帝祭天的地方,县境内有鄜水而得名鄜县。
鄜字生辟,1964年改为富县。
澄城县:春秋时期晋国设置徵邑,西汉设徵县,徵、澄二字音近,后来讹徵为澄,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设为澄城县。
宁强县:原为宁羌县,该地区古代为氐、羌人居住区,宋代设三泉县,元代设大安县,明代设宁羌卫后改宁羌县,1913年,民国政府取“羌地永宁”之意,改为宁羌县,1942年元旦改为宁强县。
武功--- 我可爱的家乡
我的家乡—武功,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山川秀美。
这里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苏武墓;这里有风光秀丽的康定山;这里有川流不息的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这里有享誉国内的武功八景;这里还是古代及近代许多名人的故乡。
武功位于渭河之滨,处于黄土高原,位于关中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这里土地肥沃,物产富饶,素有“关中米粮仓“的美誉,堪称关中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的家乡也是我国古代及近代许多名人的故乡。
比如:民族英雄苏武、旷古才女苏惠、盛世明君李世民、文学大家富家谟、明代状元康海、秦中杰士焦易堂、中共革命烈士高子时? 我为家乡的辉煌历史感到无比自豪。
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最有名的美食—旗花面。
旗花面盛名远扬,因它将鸡蛋饼切成菱形小旗子状,并伴有葱花、海带丝等“挑起如旗,放下似花”,故而得名“旗花面”。
旗花面历史悠久,别具风味。
旗花面的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考究,可以用七个字概括:汪煎、清、稀、细、软、长及做出的面油而不腻,热不烫口,面多汤少、面细而长,入口含香,余味悠长。
我的家乡武功县,食物是多么的可口,气候是多么的宜人,
历史是多么的悠久,我爱我的家乡,我为我的家乡感到无比的骄傲!。
咸阳市武功县详细资料咸阳有秦都区、渭城区、武功县、三原县、泾阳县、乾县、礼泉县、永寿县、彬县、长武县、旬邑县、淳化县等3个区10个县,兴平市1个县级市武功县辖8个镇、4个乡:普集镇、苏坊镇、武功镇、游风镇、贞元镇、长宁镇、小村镇、大庄镇、代家乡、河道乡、南仁乡、普集街乡。
武功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东迄兴平,西邻杨凌、扶风,北接乾县,南隔渭河与周至相望。
全县总面积397.8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2.5 万亩,人均 1.1 亩,是陕西省人均土地面积较少、人口密度较高的县区之一。
境内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满、白、壮、蒙古、侗、傣、朝鲜、土家、锡伯、土族等11个少数民族。
陇海铁路、西宝高速公路、西宝公路中线、北线和107 省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城区东距古城西安70 公里,咸阳国际机场50 公里,西距工业重镇宝鸡80 公里,地势平坦开阔,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关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武功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东迄兴平,西邻杨凌、扶风,北接乾县,南隔渭河与周至相望。
全县共有8镇4 乡,262 个自治村,6 个社区居委会,4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35.3 万人。
全县总面积397.8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2.5 万亩,人均 1.1 亩,是陕西省人均土地面积较少、人口密度较高的县区之一。
武功建县始于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王莽新朝天凤二年(15),改为新光县。
东汉初,废入眉县。
永平八年(65),复置武功县。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置武功郡。
建德三年(574),废郡设县。
五代后晋时,置武功郡,后周改郡为县。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县名为武亭。
元代复名武功县。
1958年12月,武功县并入兴平县。
1961年9月武功县制恢复。
1983年10月,本县由宝鸡市改属咸阳市。
武功县武功县属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均气温12.9℃度,极端最高温度42℃,最低温度-9.4℃。
全年无霜期221天,年均降水量552.6—663.9毫米。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武功镇地处武功县西北部,南隔湋河与杨凌示范区相望,西临宝鸡市扶风县,古丝绸之路穿镇而过.面积46.7km2,人口45921人,境内有回、满、白、壮、蒙、侗、傣、土等11个少数民族,辖2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8所中小学,34个驻镇单位。
主城区面积3.6km2人口15698人,农业人口11643人。
武功镇作为武功县治从南北朝武帝建德三年(公元621年),“宇文造周,易治中亭”以来,已有近一千四百年历史。
武功原为古有邰国,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关中平原西部,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农业祖师弃在这块热土上教民稼穑,树艺五谷成功推动了我国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的过渡,创造了先古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和杨凌农业的辉煌。
自古以来,“武功八景“名满三秦大地,是许多武功人引以为耀的。
其实,通过调查发现,武功有十二景:宝意烟霞、凤岗积雪、姜嫄古墓、后稷教稼、苏武节碑、上阁钟声、东桥花柳、万笏来朝、二水投峡、喀山晚照、状元浒灯、胡燕朝塔。
这十二景仅位于武功旧城(即今武功镇)周围远不过五里范围内,仿佛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古城周围,成为历代文人骚客吟诵的对象。
然而今天我们所探寻的对象不在这八景或者十二景上,我要探讨的是武功镇“金龟戏水”九街十八巷逸闻轶事。
尽管许多人都知道有九街十八巷一说,但是存在着很大的误区,认为只有九街双什八巷。
其实,真的有十八巷,我走访了整个老城区的大街小巷,关于这九街十八巷的记忆似乎仅存在于八十岁以上老人的脑海里,而且是残缺不全的,始终未能凑齐。
九街已有共识,西街宣化街(粮食街)大北街学前街上南街下南街(三槐街)小北街东街(碾盘街)后街。
经老人建议,我去了“天下城隍戴相帽,武功城隍佩皇冠”的武功城隍庙里,才翻开了那一段尘封的往事。
它们分别是东顺城巷(庙东巷)、南顺城巷、北顺城巷、当铺巷、三鉴巷、蒋家巷、月菊巷(乐伎巷)、西寺巷、马道巷、韩家巷、草场巷、铁楼巷、仁义巷、北仓巷、东厅巷(孙家巷)、文昌巷、分水巷、道宗巷(迎宾巷上阁巷宝意巷)。
陕西省名、九个市名、八十六个县名的来历。
三秦是什么意思?这要从“陕西”说起,“陕西”二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要从历史说起,下面,咱们就谝一谝陕西各地地名的来历——陕西:起于西周。
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
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
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
陕西始见于史。
陕西的简称是“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
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国。
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
陕西在口语中还被称为“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
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
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
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
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
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延安:商以前延安属鬼方。
公元前13世纪时,武丁伐鬼方,延安成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
西周时期,此处为大戎等民族控制。
春秋时、晋人大败那里的白狄,将这里纳入晋国版图。
战国时,秦人置上郡管辖该地。
汉时设高奴县于此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见于史。
延安地控1个区和12个县。
其中,区为宝塔区。
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榆林: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