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投入产出动态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962.50 KB
- 文档页数:20
经济统计学中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经济统计学是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的科学,而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是经济统计学中的一种重要工具。
它通过分析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经济系统中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和企业制定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最早由俄国经济学家列昂捷夫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并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不断发展完善。
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构建一个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矩阵,来描述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赖程度。
投入产出关系矩阵是投入产出分析的核心工具,它将经济系统中的各个产业按照其相互关系和相互依赖程度进行分类和排列。
矩阵的每一行表示一个产业的产出情况,每一列表示一个产业的投入情况。
通过矩阵的乘法运算,可以计算出每个产业的总产出和总投入,从而揭示出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一个重要应用是计算产业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应。
直接经济效应是指一个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影响,而间接经济效应是指其他产业对一个产业的增长的影响。
通过计算这些经济效应,可以评估一个产业的重要性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除了计算经济效应,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还可以用于估算产业的就业效应和环境效应。
就业效应是指一个产业的增长对就业人数的影响,而环境效应是指一个产业的增长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影响。
通过计算这些效应,可以评估一个产业的可持续性和对社会的影响。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还可以用于制定经济政策和企业决策。
政府可以通过分析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选择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率。
企业可以通过分析产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
然而,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基于静态的假设,没有考虑到经济系统的动态变化和不确定性。
其次,它只能提供总量的信息,无法提供详细的细节和个别的数据。
最后,它对数据的要求较高,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和计算资源。
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的功能的认识夏升089114314 统计082摘要:投入产出分析是分析特定经济系统内投入与产出间数量依存关系的原理和方法。
亦称产业部门间分析。
它的理论基础包括劳动价值论、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的理论等等,投入产出分析是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来实现的。
投入产出分析的提出已经近半个世纪,在这段时间里,它有很大的发展。
除上面所说的产品模型外,还有固定资产模型、生产能力模型、投资模型、劳动模型以及研究人口、环境保护等专门问题的模型。
除上面所说的静态模型外,还有动态模型、优化模型等。
关键词:实物表价值表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方法。
一列方向称为投入,反映某一部门的费用构成情况,即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原材料、燃料,劳动力等支出的内容。
一行方向称为产出,反映某一部门生产的货物和服务销售给哪些需求部门,销售了多少。
正是由于投入产出表能够反映各个部门货物和服务的投入和产出的构成情况,所以称为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分析的应用领域投入产出分析是综合了理论、统计和应用三个方面的一种应用经济学,其理论的着眼点是经济体系的结构。
投入产出分析是一种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可以用于研究和分析各种经济问题,也可以进行各种经济政策的模拟。
投入产出分析应用领域包括:生产分析、经济结构分析、价格与成本分析、就业分析、进口需求分析、出口分析、能源分析、环境分析等。
(一) 生产分析生产分析是投入产出分析的基础,它通过投入产出表反映的国民经济各产品(或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直接消耗系数和列昂惕夫逆矩阵系数),分析最终使用与国民经济各产品(或产业)部门生产水平(总产出)的数量关系,同样还可以构建最终需求变化与国民经济各产品(或产业)部门生产水平变化之间的数量关系。
比如通过生产分析方法,可以掌握为满足某一时期(通常为一年)最终消费支出的需求,国民经济各产品(或产业)部门需要生产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量。
投入产出法百科名片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说,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目录简介投入产出法(input-output method )投入产出法,就是把一系列内部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投??投入产出法入(购买)来源与产出(销售)去向排成一张纵横交叉的投入产出表格,根据此表建立数学模型,计算消耗系数,并据以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的方法。
这是由美国的WassilyW.Leontief 教授创立的。
严格地讲,投入产出法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计量模型,它广泛应用于研究国民经济两大部类间、积累与消费间的比例关系,预测各部门的投入量和产出量。
从应用范围上看,可分为中国性、地方性、专业性、大型企业、一般企业等形式。
当预测中分析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各部门内部或企业内部组织之间生产和消费相互依存关系,根据投入产出综合平衡关系,来推测预测目标的变动方向和程度,常用投入产出关系建立的数学模型。
学说创立投入产出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创立的。
他于1936年发表了投入产出的第一篇论文《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并于1941年发表了《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一书,详细地介绍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内容;到1953年又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一书,进一步阐述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发展。
列昂惕夫由于从事“投入产出分析”,于1973年获得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曾受到二十年代苏联的计划平衡思想的影响。
因为列昂惕夫曾参加了苏联二十年代中央统计局编制国民经济平衡表的工作。
按照列昂惕夫的说法,“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所使用的数学方法,主要来自于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型(瓦尔拉斯在《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一书中首次提出(1874年))。
因此,列昂惕夫自称投入产出模型是“古典的一般均衡理论的简化方案”。
投⼊产出分析⽅法简介以及投⼊产出表⼀、投⼊产出分析⽅法(⼀)投⼊产出分析⽅法的产⽣与发展P76-771、产⽣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许多经济现象原有的经济理论解释不了。
美国经济学家沃西⾥•列昂节夫在前⼈(主要是弗朗索⽡•魁奈)的启发和⼯作基础上,提出了投⼊产出分析⽅法。
2、产⽣及发展该⽅法产⽣于20世纪30年,是美国经济学家沃西⾥•列昂节夫提出来的。
他从1931年开始研究投⼊产出分析⽅法,并⽤此⽅法研究美国的经济结构。
1936年8⽉,第⼀篇论⽂——美国经济体系中的定量的投⼊产出关系(《经济与统计评论》发表;1941年,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1953年,与他⼈合作出版——美国经济结构研究在这些著作中,利⽤美国公布的经济统计资料,编制了美国经济的1919、1929、1939年的投⼊产出表。
1968年,在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斯通等⼈的⼯作之后,被有机结合到严密的SNA体系,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推⼴和运⽤。
(⼆)投⼊产出分析⽅法的基本思路P78⾸先,把各部门的投⼊来源和产出去向纵横交叉地编制成投⼊产出表;然后,根据投⼊产出表的饿平衡关系,建⽴投⼊产出模型;最后,借助于投⼊产出表和投⼊产出模型进⾏各种经济分析。
(三)投⼊产出分析⽅法的特点P781、投⼊产出表是投⼊产出分析的基本形式;2、投⼊产出分析能够深⼊分析各部门之间(或各种产品之间)复杂的依存关系以及主要⽐例关系,揭⽰国民经济各种活动间的连锁反应,分析国民经济复杂的因果关系和相互联系;3、投⼊产出分析是在投⼊产出表的基础上,利⽤线性代数等数学⽅法建⽴数学模型,据此进⾏各种经济数量分析;4、投⼊产出分析的应⽤有很⼤的灵活性。
既可解决具体的经济问题,也可研究环境污染治理问题、国际贸易问题、⼈⼝问题、教育问题;5、投⼊产出分析的局限性。
如编表的技术性很强;同质性假定的满⾜;⽐例性假定等。
⼆、投⼊产出核算(⼀)涵义P88(钱书)1968年被有机结合到严密的SNA体系,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推⼴和运⽤后,投⼊产出分析⽅法就成为了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投⼊产出分析⽅法称为投⼊产出核算,是在GDP核算基础上的扩展。
投入产出分析的应用1. 简介投入产出分析是一个用于评估经济活动影响的方法。
它用于衡量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出资资源如何在一个经济系统中被配置和分配。
投入产出分析可以帮助政府、企业和其他机构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开展可行的项目,并评估各种决策的经济效益。
2. 概念和原理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概念包括投入、产出、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
•投入:指用于生产物品和提供服务的资金、劳动力和资源。
•产出:指在一个经济系统中生产的物品和服务。
产出可以分为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
直接产出是指生产者直接生产出的物品和服务,而间接产出是指通过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引发的其他行业的产出。
•中间需求:指一个行业为了生产其最终产出而需要购买的来自其他行业的产品和服务。
•最终需求:指最终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个人消费、政府采购、出口和固定资本投资等。
投入产出分析的核心原理是通过构建一个投入产出模型来描述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
投入产出模型采用一个矩阵来表示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矩阵运算可以得到各个产业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系数,如产出弹性、投入密度和技术变迁指数等。
3. 投入产出分析的应用领域3.1 经济政策制定投入产出分析可以帮助政府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
通过该分析,政府可以了解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度,以及对外依赖度。
政府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调整税收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
3.2 项目可行性评估投入产出分析可以用于评估项目的可行性。
通过分析项目的投入产出关系,可以预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潜在风险。
这有助于企业和投资者做出明智的决策,选择具有良好经济前景的项目。
3.3 决策支持投入产出分析可以为决策提供支持。
通过分析不同决策的影响,可以评估其对经济的影响。
这有助于决策者制定合理的决策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
3.4 区域经济分析投入产出分析可以用于区域经济分析。
通过分析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的投入和产出关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优势。
投入产出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让学生掌握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和数据分析。
3. 培养学生运用投入产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概念:投入、产出、产业、部门等。
2. 投入产出表的编制:静态投入产出表、动态投入产出表。
3. 投入产出分析的方法: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投入产出比值等。
4. 投入产出分析的应用:产业关联、经济结构调整、政策评估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概念、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投入产出分析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投入产出分析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投入产出分析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第二课时: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和数据分析。
3. 第三课时:完全消耗系数和投入产出比值的计算。
4. 第四课时:投入产出分析在产业关联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应用。
5. 第五课时:投入产出分析在政策评估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与反馈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及其对投入产出分析的应用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投入产出分析的知识点掌握。
七、拓展与延伸1. 国际投入产出分析:介绍国际间的投入产出分析,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关联。
2. 绿色投入产出分析:探讨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运用投入产出分析评估环境影响。
3. 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介绍如何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改进投入产出分析。
八、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练习题,加深对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解。
第1篇一、报告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财务投入产出分析成为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本报告以某公司为例,对其财务投入产出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公司财务状况,为决策层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公司概况某公司成立于20XX年,主要从事XX行业的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现有员工XXX人,资产总额为XXX万元,年销售收入为XXX万元。
近年来,公司加大了研发投入,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市场份额逐年上升。
三、财务投入分析1. 研发投入公司近年来逐年增加研发投入,以提升产品竞争力。
以下是公司近三年的研发投入情况:年份研发投入(万元)20XX年 10020XX年 15020XX年 200分析:从数据可以看出,公司研发投入逐年增加,体现了公司对技术创新的重视。
然而,与同行业领先企业相比,公司研发投入仍有较大差距。
2. 人力资源投入公司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了人力资源投入。
以下是公司近三年的员工薪酬及福利支出情况:年份员工薪酬及福利支出(万元)20XX年 30020XX年 40020XX年 500分析:从数据可以看出,公司员工薪酬及福利支出逐年增加,体现了公司对人才的重视。
然而,随着薪酬福利支出的增加,公司人力资源成本压力也在不断加大。
3. 营销投入公司加大了营销投入,以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以下是公司近三年的营销费用支出情况:年份营销费用支出(万元)20XX年 10020XX年 15020XX年 200分析:从数据可以看出,公司营销费用支出逐年增加,表明公司注重市场开拓。
然而,与同行业领先企业相比,公司营销投入仍有较大差距。
四、财务产出分析1. 销售收入公司近年来销售收入逐年增长,以下是公司近三年的销售收入情况:年份销售收入(万元)20XX年 50020XX年 60020XX年 700分析:从数据可以看出,公司销售收入逐年增长,表明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强。
然而,与同行业领先企业相比,公司销售收入仍有较大差距。
兰州商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设计)题目:国民经济部门间依存关系动态分析学院、系:统计学院、统计系专业 (方向):统计学(经济与社会统计)年级、班:2005级1班学生姓名:王燕指导教师:王永瑜2009 年 5月 25 日国民经济依存关系动态分析摘要动态分析我国1995-2005年的投入产出表中的时序数据,计算其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综合直接消耗系数、综合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并根据国民经济17部门系数的变化来分析国民经济内部的依存关系,总结这些年来我国经济部门技术水平和经济结构方面的系统性变化特征。
并依据1995-2005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确定国民经济的关键产业,分析1995-2005年我国的关键部门是否有变化及变化的原因,并分析所谓的关键产业是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
[关键词]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ABSTRACTDynamic analysis of the 1995-2005 input-output table of time-series data to calculate the direct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coefficient of total consumption, integrated direct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the integrated total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sensitivity coefficients, and 17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sector changes in factor analysis of the interdependence within the national economy, summed up the years, the technological level of China's economic sectors and economic structural features of systemic change. 1995-2005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fluence of coefficient of sensitivity factor to determine the key industrie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1995-2005 Analysis of the key sectors in our country whether there are changes and the reasons for change and an analysis of the so-called key industries are not the constraints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ottleneck" industries.[Key Words] Direct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Influence coefficient; Sensitivity coefficient目录一、引言 (1)二、投入产出表中各系数的介绍 (1)(一)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的计算 (1)(二)综合直接消耗系数 (2)(三)完全消耗系数矩阵B的计算 (2)(四)综合完全消耗系数 (2)(五)影响力系数F的计算 (3)j的计算 (3)(六)感应度系数Ei三、国民经济各部门直接经济依存关系动态分析 (3)(一)直接消耗系数动态分析 (3)(二)综合直接消耗系数动态分析 (7)四、国民经济完全依存关系动态分析 (10)(一)完全消耗系数动态分析 (10)(二)综合完全消耗系数动态分析 (11)五、关键部门的确定与分析 (12)(一)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确定关键部门 (12)1、确定关键部门的标准 (12)2、1995-2005年关键部门的确定 (12)(二)关键部门的动态性分析 (14)1、关键部门的变化 (14)2、关键部门变化的原因 (14)六、结论 (15)参考文献 (15)国民经济依存关系动态分析一、引言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各产业部门间存在着既广泛又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因而某一个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的任何变化,都将通过产业间的关联关系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一定的波及作用。
而投入产出分析作为整个国民经济各产业以及各产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的重要模型,可以定量的分析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
投入产出表中将国民经济分成以下17个部门:(1)农业(2)采掘业(3)食品制造业(4)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5)其他制造业(6)电力、热力及水生产和供应业(7)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8)化学工业(9)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0)金属产品制造业(11)机械设备制造业(12)建筑业(13)运输邮电业(14)批发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15)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6)金融保险业(17)其他服务业。
二、投入产出表中各系数的介绍(一)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的计算直接消耗系数a又叫投入系数,其经济含义是生产j单位产品所ij直接消耗的i产品的数量。
其计算方法是将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品取出它所消耗的各种投入要素分量。
其计算公式为:)2,1,(n j i x x a j ijij ⋯⋯==其矩阵表达式为:A=(二)综合直接消耗系数综合直接消耗系数:∑∑⋯⋯===jij j i ijcj n i a x x a )2,1( 又叫做中间消耗系数,反映了j 部门与所有部门的直接依存关系。
(三)完全消耗系数矩阵B 的计算 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为:)2,1,(1n j i a b a b ki nk ik ij ij ,⋯=+=∑=用矩阵表示就是B=A+BA ,因此得到I A I B --=-1)(。
其中)(ij b B =称为完全消耗矩阵,I 为单位阵。
B 的经济意义是:B 行的方向表示第i (i=1,2,…,n )种产品为列各种产品生产单位最终产品的完全投入量,B 列的方向表示,生产单位第j (j=1,2,……,n )种最终产品对行各种产品的完全消耗量。
(四)综合完全消耗系数综合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为:∑=⋯⋯==ni ij cj n j b b 1),2,1(表示第j 部门生产1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品需求的波及程度/影响程度(拉动作用)。
(五)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影响力系数:),2,1(1111n j b n b F n i n j ij n i ij j ⋯⋯==∑∑∑===又称为拉动力系数,反映了j 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各个部门产品的需求所波及的程度。
某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大于或小于1,表明该部门的影响力在全部部门中居于平均水平以上或以下。
影响力系数越大,表明该部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需求带动作用越大。
(六)感应度系数的计算感应度系数:)2,1(1111n i b n bE n i n j ij n j ij i ,⋯⋯==∑∑∑===又称为推动力系数,反映了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i 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即i 部门对各部门生产的供给推动作用。
某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大于或小于1,表明该部门的感应度在全部部门中居于平均水平以上或以下。
三、国民经济各部门直接经济依存关系动态分析(一)直接消耗系数动态分析根据定义,直接消耗系数a反映了任何两个部门之间的直接经济ij联系,即j产品的生产与i产品(流动资产)生产之间的求与供的关系,因此,由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可以清楚地从列向看出该部门消耗的各种产品、消耗比例。
由1995、1997、2000、2002、2005年的投入产出表(附表1-5)直接消耗系数来看,部门间的消耗系数有以下变化:1、农业部门对大多数部门的使用水平都有所提高,尤其是对建筑业、电力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工业,但对自身部门的使用有下降的趋势。
2、采掘业对机械设备制造业的使用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由1995年的直接消耗系数11.92%下降到2005年的5.45%,对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和电力、热力和水生产供应业的比重大幅上升,以对热力和水生产供应业的比重为例,由1995年4.97%的直接消耗系数上升到2005年的10.29%,在10年间上升了5.32个百分点。
3、食品制造业对农业的依赖程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由1995年40.23%的直接消耗比重到2005年35.69%的直接消耗比重,下降了接近4.5个百分点;对自身行业的使用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由1995年的11.63%到2005年的15.72%,也上升了接近于4.5个百分点,多半是由于深加工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促成了对其自身行业的依赖程度加深。
4、其他制造业和化学工业只对其自身的依赖较大,前者保持22%左右的直接消耗系数,后者保持38%左右的直接消耗系数,而且在10间的变化不大。
5、电力、热力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和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这两个产业都对采掘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的依赖程度较大。
电力、热力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对采掘业的直接消耗系数10年来在22%左右波动,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对采掘业的直接消耗系数由1995年的39.47%快速增长到2005年的61.61%。
6、建筑业对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金属产品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在10来均有所下降,下降幅度不大。
7、邮电运输业对机械设备、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及批发、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变化不是很明显。
其余的没有很明显的趋势变化,在此不予以分析。
在1995年的投入产出表中,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对其自身的消耗系数最高(44.91%),其次是食品制造业对农业的直接消耗系数(40.23%),到2005年的投入产出表中,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对采掘业的消耗系数最大,达到61.61%,其次是化学工业对其自身的直接消耗系数,达到38.67%。
从这可以看出,我国在1995年是以发展物质基础来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到2005年是以工业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1995至2005年间投入产出表中消耗系数的变化,同样可以反映出我国经济内发生的系统性变化:第一、我国各部门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工业化进程有了较大的进步。
比如,我国三次产业普遍对第二产业使用率的大幅增加,就反映部门生产倾向于投入更多的制造业和其他使用较多中间投入的工业类产品,制成品投入增加必然伴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同时间接导致全社会对公用事业(电力)和石油等基础能源行业消耗系数的增加,而这些都是工业化进程和部门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