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管炎
- 格式:pptx
- 大小:8.10 MB
- 文档页数:45
血管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血管炎概述血管炎(vasculitis)是一组以血管壁或血管周围组织炎症伴坏死为基本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血管炎是指不合并有另一种已明确疾病的系统性血管炎,继发性血管炎是指继发于另一确诊疾病的血管炎,如感染、肿瘤、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等。
其症状随血管病变位置而呈现不同变化。
临床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病情严重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患者在确诊本病后,应及早就医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英文名称:vasculitis。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血液系统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有一定的遗传相关性。
发病部位:其他。
常见症状:发热、乏力、关节肌肉疼痛、食欲减退。
主要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感染与免疫、药物等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尿常规、抗原抗体检测、血管造影、CT、血管MRI、彩色多普勒超声、病理活检。
重要提醒:血管炎可累及多器官病变,可能造成患者临床死亡,应及早就医治疗。
临床分类:根据主要受累血管的大小进行分类:1、累及大血管的系统性血管炎包括大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
2、累及中等大小血管的系统性血管炎包括结节性多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川崎病。
3、累及小血管的系统性血管炎(1)ANC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血管炎:包括显微镜下多血管炎、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和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2)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包括抗肾小球基底膜病、冷球蛋白性血管炎、IgA 血管炎、低补体血症性荨麻疹性血管炎。
4、累及血管大小可变的系统性血管炎包括贝赫切特病、科根综合征。
5、单器官血管炎包括皮肤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皮肤动脉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孤立性主动脉炎。
6、与系统性疾病相关的血管炎包括红斑狼疮相关血管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血管炎和结节病相关血管炎。
肺原发性小血管炎的C T表现(附4例分析)赵先泉(山东省临沂市胸科医院,山东临沂276034)摘要目的探讨肺部原发性小血管炎的cT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临床确诊的原发性小血管炎肺脏受累病例cT表现。
结果肺部表现:(1)肺内多发斑片影;(2)两肺弥漫浸润性阴影,类似肺间质性改变。
结论肺原发性小血管炎C T表现无明显特异性,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关键词原发性小血管炎;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中图分类号】R445.3[文献标识码]B学科分类代码:320.1140文章编码:1001—813l(2008)05—0016—02原发性小血管炎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可累及多个系统,其病理特点是小血管壁的炎症和纤维素样坏死。
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粕t i neut m phi l c”o pl a8m i c ant i body A N C A)阳性是原发性小血管炎诊断的指标¨j。
原发性小血管炎肺脏受累以往很少报道,笔者整理4例以提高对该病肺部C T表现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搜集我院1995年至2007年临床确诊的原发性小血管炎8例,其中4例有肺部改变,2例男性,年龄是30岁和65岁;2例女性,年龄是43岁和62岁。
临床症状4例均有咳嗽、发热、胸闷,2例有咯血。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常规、血清学抗体检查、痰培养。
4例均无副鼻窦炎、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诱发疾病。
4例患者间接免疫荧光法(I I F)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 uSA)检测A C N A(+),肾活检提示血管炎性新月体肾炎伴急性间质性肾病,故原发性小血管炎诊断明确。
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G B M)(一),可排除抗基底膜类肾病,如肺出血一肾炎综合征。
2结果本组4例原发性小血管炎C T表现主要以肺野多发斑片影为主和以两肺弥漫浸润病灶为主,类似肺间质改变。
肺野多发斑片影2例,病灶分布无规律,两肺任何部位均可发病,病灶大小不等,边缘模糊,可呈点状锥积样(肺泡出血),也可有小片磨玻璃样影。
白塞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诊疗进展白塞综合征是一种慢性、多系统、炎症性疾病,表现为复发和缓解反复发生。
一些新发现重塑了我们对白塞综合征的认识,目前白塞综合征被归类为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可累及任何大小的静脉和动脉。
这篇综述探讨了白塞综合征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新兴靶向疗法的最重要、最新进展。
流行病学历史上,白塞综合征曾出现在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
目前的流行病学因地理位置和族群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
患病率最高的是土耳其,每10万人中有420例。
白塞综合征的平均确诊年龄约为30岁,大多数患者的发病年龄在15~45岁之间。
疾病活动度往往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弱。
虽然白塞综合征的发病率没有性别差异,但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更有可能患重型白塞综合征。
发病机制白塞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人们认为它是由遗传易感宿主暴露于各种环境诱因后发病。
微生物(细菌、病毒及其副产物)、食用引起组胺释放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坚果和奶酪)、口腔卫生不良和压力等都被认为是潜在诱因。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白塞综合征患者的肠道和唾液黏膜菌群平衡发生改变,这提示这些失衡可能会产生与该疾病相关的抗原。
白塞综合征既有自身免疫特征,也有自身炎症特征。
皮肤和黏膜表现复发性口腔溃疡是白塞综合征的特征之一,也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次是生殖器溃疡、丘疹脓疱性皮损和结节性皮损。
多达三分之一的患者在整个病程中仅有这些表现。
口腔溃疡通常是白塞综合征的首发症状,也是最持久症状。
遗传学研究结果提示,白塞病样疾病构成了从复发性阿弗他口炎到周期性发热、阿弗他口炎、咽炎和颈淋巴结炎等综合征的疾病谱。
白塞综合征患者可能会出现生殖器溃疡,约三分之二的病例会形成瘢痕。
这些溃疡比口腔溃疡更大、更深、更持久。
溃疡大多出现在阴囊或阴唇。
丘疹脓疱性皮损常被描述为“痤疮样”,结节性病变可能是脂膜炎或浅表血栓性静脉炎的征兆。
临床上,白塞综合征相关性脂膜炎与结节性红斑相似,组织病理学分析可能显示中性粒细胞性血管炎。
免疫抑制剂在原发性小血管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摘要:原发性小血管炎称为局灶节段坏死性肾炎,其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会发现多动脉炎以及韦格内肉芽肿,中老年人属于该疾病的多发群体,患者会出现体重下降、发热等非特异性症状。
免疫抑制剂属于该疾病较为常见的一种治疗手段,经多年研究,学术界累积了众多研究成果,本文针对原发性小血管炎免疫抑制剂治疗做出综述,具体如下。
关键词:原发性小血管炎;免疫抑制剂;应用进展引言血管炎可以是单发疾病,也可与其他疾病并发,患者会出现血管炎症与破坏问题。
该疾病可局限某一器官,也可是系统性的,受累血管位置不同、类型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会有所不同[1],原发性血管炎发病初期,患者会出现肌肉关节疼痛、发热、贫血等症状,对于多系统侵犯者,还会出现皮疹、头痛、鼻塞等问题,临床中主要以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主。
1免疫抑制剂类型免疫抑制剂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主要治疗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常见类型为:第一,抑制IL-2类药物。
包括环孢素、他克莫司、雷公藤总苷等,应用环节可能存在一些副作用,如食欲减退、胃肠道反应等。
第二,抑制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类药物。
包括泼尼松龙等糖皮质激素,抗炎、抗免疫效果良好,若使用剂量过大,会出现消化道溃疡等不良反应。
第三,抑制嘌呤或嘧啶合成类药物,包括氨甲蝶呤、硫唑嘌呤等,可能存在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
第四,阻断T细胞表面信号分子类药物,如单克隆抗体等,不良反应为寒战、发热、呼吸困难等。
2. 原发性小血管炎治疗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进展2.1环磷酰胺环磷酰胺属于一种盐酸氮芥类烷化剂,初期属于抗肿瘤药物。
环磷酰胺应用环节,能够对B、T淋巴细胞增殖产生抑制作用,降低其对抗原刺激的反应,还能达到良好的抗炎作用。
其属于当前治疗原发性小血管炎的有效药物,宁跃君[2]将原发性小血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双盲法对30例患者进行分组,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一组15例,一组患者选择非甾体抗炎药与肾上腺皮质激素药联合治疗的方式,另一组以此为基础,应用环磷酰胺进行治疗,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以及副作用情况。
神经病学‘j神经康复学杂志2010年6月第7卷第2期J N e urol N euror ehabi l,J u ne2010,V01.7,N o.2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例及文献复习短篇陈刚1,孙燕1,杨烁慧2,俞晓飞1,潘卫东1(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神经内科,上海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放射科,上海201203)1临床资料患者,男,26岁,工程师。
因“言语不利伴短暂性意识模糊1周”于2010年7月10日收治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神经内科。
患者于1周前剧烈运动后,突感双下肢乏力,并伴有言语不利、短暂性意识模糊及咽痒感。
无恶心、呕吐、眩晕等不适症状,即至我院急诊就诊,查血常规示白细胞9.73×10’/L,中性粒细胞51.8%,红细胞5.15×10”/L,血红蛋白159.5g/L,血小板284×109/L。
头颅C 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
考虑短暂性缺血发作(t r a ns i ent i s chem i c at t ack,T I A)合并感染可能,给予抗生素、中药活血化瘀通络等治疗。
治疗后,咽痒感症状明显改善,但仍有言语不利及偶发的短暂性意识模糊。
入院时,患者诉肢体偶有麻木感,发作性言语不利,舌体僵硬感,无恶心、呕吐、眩晕等不适症状。
患者近4月来常有短暂性眩晕感并伴有剧烈头痛发作,可自愈且无后遗症,未进行正规治疗。
既往有血压升高病史,最高160/90m m H g,未明确诊断高血压,平时不服用药物,未监测血压。
有脂肪肝史2—3年。
否认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肝炎、结核等病史。
否认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查体:体温37℃、心率75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45/85m m H g。
神清,形体偏胖,口齿欠清,自主体位。
查体合作,应答略慢但尚切题,水平眼震(+),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居中,双耳听力初测正常;双侧提腭好,悬雍垂居中,双侧咽反射存在。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要点
1.定义和分类:
-PACNS是指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炎,而不是与全身性结缔组
织病、感染或其他免疫疾病有关的继发性血管炎。
-根据病理学表现,PACNS可分为血管壁浆液型、淋巴细胞性和坏死
性三种类型。
2.临床表现:
-PACNS的临床表现多样,可以是急性(短时间内出现),也可以是
慢性(数月至数年才出现)。
-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认知功能障碍、癫痫、意识障碍等。
3.诊断:
-PACNS的诊断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磁共振成像(MRI)和脑脊液检查等多方面的资料。
-MRI可以显示脑部血管的异常信号,脑脊液检查可以排除其他疾病
并发现炎症细胞等指标。
-病理学检查是PACNS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但通常需要侵入性的脑活
检手术。
4.治疗:
-首先要确定PACNS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一般情况,然后制定个体化
的治疗方案。
-高剂量的静脉脉冲用法甲泼尼龙(IVMP)是PACNS的常规初始治疗。
-对于IVMP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细胞毒药物(如
环磷酰胺)作为维持治疗。
-对于合并有电解质紊乱、高血压等并发症的患者,应予以相应的对
症处理。
5.随访和预后:
-PACNS的预后依赖于疾病的严重程度、是否及时诊断和治疗等因素。
-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应定期进行神经系统的评估和影像学检查,并调整治疗方案。
一例儿童原发性ANCAf关性小血管炎的护理抗中性粒细胞细胞质抗体(ANCA相关的原发性血管炎是一组由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异常相互作用引起的疾病[1] 。
是在1982 年由Davies 等[2] 第一次在节段坏死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发现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自1988年Walters等⑶ 首次报道了3例儿童期ANCA目关性小血管炎以来,国内外学者才开始逐渐重视儿童型病例,但与成该病人期研究相比,还是相差甚远。
在于峰等 4 的研究中标明,少年儿童原发性ANCAf关性小血管炎患者例数占同期诊断的ANCAf关性小血管炎患者的7.87%,说明儿童期患儿并不少见。
根据Ellis 等[5]报道,儿童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及终末期肾病更为常见,而成人肺部受累则更为常见,说明对于儿童期ANCAf关性小血管炎的护理应别于成人。
现就我院确诊的1例儿童期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的相关护理进行分析。
1 病历资料患儿男,12岁,主因头晕乏力10天,发现双下肢浮肿、肾功能不全5天入我院儿科肾脏病房。
患儿入院 1 0天前自觉头晕乏力,6天前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5天前查胸部CT示双肺多片高度片状影。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示HGB 60g/L;血生化示尿素34.05mmol/L ,肌酐411.8umol/L ;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为1183mg 胸片为双肺纹理增粗,可见团块渗出影。
治疗:住院期间予甲基泼尼松龙20mg/kg/d 连续冲击 3 天为 1 疗程,环磷酰胺10mg/kg/d 连续冲击 2 天为 1 疗程,各冲击 1 疗程。
行血浆置换一次,隔日一次CRRT台疗共三次。
2 护理2.1 一般护理患儿入院后有体温高热,波动在38.3〜39C。
发热时嘱患儿卧床休息,适当限制活动量,定时监测体温变化,必要时给予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
保持皮肤清洁,内衣柔软,避免损伤皮肤。
由于患儿有口腔溃疡,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流质饮食,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小血管炎症如何进行治疗小血管炎症只要指的是原发性小血管炎,属于不是很常见的一种病症,经常还会引发节段性坏死性肾小球肾炎、常伴肾功能不全等疾病。
小血管炎症给患者的健康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还需要有效的解决并发症,让患者很关怀解决的方式。
那么,小血管炎症如何进行治疗?下面咱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主要的治疗方式。
(一)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CTX) (A级)1.强的松(龙)1mg/kg/d ×4~6周,病情掌握后,可较快速减量;多数学者常强调糖皮质激素治疗2个月时剂量应≤1/2的初始剂量,6个月时应≤隔日20mg或每日10mg,进入维持缓解治疗。
维持缓解治可3~6个月或更长。
2. ①CTX2mg/kg/d (口服) ×3~6个月,进入维持缓解治疗。
②现更多学者实行CTX静脉冲击治疗:CTX0.8~1.0g/次或0.75g/m2(如Ccr30ml/min,减量至0.5g/m2),每月1次,连续6个月,其后维持治疗为2~3个月一次,剂量与前相同。
整个疗程(包括诱导及维持缓解)为2年。
** CTX静脉冲击与口服相比,其存活率、缓解率、缓解时间、复发率及肾功能的维持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然而WBC下降、严峻感染和性腺受损等副作用CTX静脉冲击组治疗显著降低。
(二)甲基泼尼松龙(MP)冲击疗法(A级):相宜于有重要脏器受损的重症患者,如细胞新月体、肺出血和小血管纤维素样坏死等,诱导治疗初期可采纳MP冲击治疗。
详细方法:MP0.5~1g/次静脉点滴,每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然后口服强的松1mg/kg/d×1个月,逐步减量为隔日口服,约于3~4月内终止治疗。
(三)血浆置换疗法(PE)(A级):主要适应证为合并抗GBM抗体或表现为ARF起病并依靠透析患者,及威逼生命的肺出血。
PE对于防治肺出血作用快速、确定。
详细方法:每次置换血浆2~4升,每日一次,连续7天,其后可隔日或数日一次,直至肺出血或其它明显活动指标得到掌握,置换液可用白蛋白或新奇血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什么是血管炎?血管炎的病因与保健
导语:血管炎是内皮细胞及肌细胞坏死的炎症,而且很多时候病因是不明确的,所以需要注意加强身体的免疫力合抵抗力,注意饮食保健,丹参酒和赤豆煮
血管炎是内皮细胞及肌细胞坏死的炎症,而且很多时候病因是不明确的,所以需要注意加强身体的免疫力合抵抗力,注意饮食保健,丹参酒和赤豆煮米仁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症状特征
血管炎是血管壁及血管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并伴有血管损伤,包括纤维素沉积、胶原纤维变性、内皮细胞及肌细胞坏死的炎症,又称脉管炎。
致病因素作用于血管壁直接引起者为原发性血管炎,在其基础上引起一定症状和体征者就是血管炎疾病;由邻近组织病变波及血管壁引起者为继发性血管炎,但这只是其病变之一,故不是血管炎疾病。
而在所谓胶原血管疾病中,血管损伤是重要的伴发病变之一,则宜属于广义的血管炎疾病。
血管炎疾病不少见。
血管炎病变不仅累及血管本身,还累及血管所支配的组织和脏器,有些可以致命,自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以来,预后已大为改观。
血管种类、大小和功能不同,血管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也不同。
病理病因
多数病因不明,少数病因较明确,如血清病,药物变态反应及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已证实是长期多种血管炎的病因,进而又发现中华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成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均能引起血管炎。
原发性血管炎的发生主要是由免疫异常引起,而研究较多的是体液免疫,对细胞免疫等研究则较少。
其致敏原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