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嵌线工艺简介(ppt)
- 格式:ppt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18
电机嵌线方法和步骤电机嵌线是指将线圈导线固定在定子铁心上的过程。
电机嵌线的质量直接影响电机的性能和效果,因此在电机制造过程中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电机嵌线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一、电机嵌线的一般方法1.1 嵌线材料准备需要准备好嵌线所需的材料。
常用的嵌线材料有导线、绝缘材料、绝缘胶带等。
导线是电机的线圈导线,可以选择铜线或铝线,铜线导电性好,但成本较高,铝线成本相对较低;绝缘材料用于保护导线,常见的有绝缘漆、绝缘纸等;绝缘胶带用于固定导线。
1.2 导线长度测量接下来,需要根据电机的设计要求,测量导线的长度。
根据电机的线圈结构和绕组方式,确定每根导线的长度,并进行标记。
1.3 导线剪切根据测量的长度,使用导线剪切工具将导线剪切成所需长度。
1.4 导线绝缘处理将导线的两端进行绝缘处理,可以使用绝缘漆或绝缘纸包裹导线的两端,以保证导线不会短路。
1.5 导线固定将绝缘处理后的导线固定在定子铁心上。
根据电机的绕组方式,将导线依次穿过定子铁心的槽口,并使用绝缘胶带固定导线,避免导线松动或脱落。
1.6 导线连接根据电机的绕组方式,将不同的导线进行连接。
可以使用焊接或插接的方式进行导线的连接。
二、电机嵌线的步骤2.1 准备工作需要对电机进行准备工作。
检查电机的定子铁心和绕组槽口,确保其表面光滑、无毛刺和杂质。
2.2 导线固定根据电机的绕组方式,将导线依次穿过定子铁心的槽口,并使用绝缘胶带固定导线。
确保导线固定牢固,不会松动或脱落。
2.3 导线绝缘将导线的两端进行绝缘处理,可以使用绝缘漆或绝缘纸包裹导线的两端,以保证导线不会短路。
2.4 导线连接根据电机的绕组方式,将不同的导线进行连接。
可以使用焊接或插接的方式进行导线的连接。
2.5 导线整理对导线进行整理,确保导线之间不会交叉或纠缠。
可以使用绝缘胶带将导线固定在定子铁心上,以保持整洁。
2.6 检查和测试完成嵌线后,需要对电机进行检查和测试。
检查导线的固定情况和导线之间的连接是否正确。
嵌线的⼀般过程及操作⽅法 嵌线就是将绕制好的线圈下到槽⾥的过程。
对⼀般的⼩容量电动机,其绕组线径⼩,匝数多,线圈须逐根嵌⼊槽中,所以称之为散嵌线圈。
散嵌线圈有交叠法和整嵌法两种嵌线⽅法,在此只介绍交叠法在单层链式绕组嵌线中的应⽤。
交叠法的嵌线特点是:先嵌⼀个线圈的其中⼀个有效边,另⼀个有效边暂时不能嵌⼊(称为吊把),只有当该槽下层边(对双层绕组)或前⼀槽沉边(对单层绕组)已嵌⼊后,才能将该边嵌⼊。
由于其端部线圈连接线呈交叠分布,故称其为“交叠法”。
(1)嵌线的⼀般过程 嵌线前定⼦要放在⼯作台上,引出线孔应在轴⾝侧。
将裁好的槽绝缘插⼊槽内,并使槽绝缘均匀地伸出铁芯两端。
由于在嵌线时,经常左右拉动线圈,易使槽绝缘⾛偏移位,因此每嵌完⼀个线圈边,应检查槽绝缘在槽中的位置。
放置好槽绝缘后,将线圈经槽⼝分散嵌⼊槽内。
嵌线时,槽⼝须垫引槽纸(或将槽绝缘伸出槽⼝),以防槽⼝棱⾓刮伤电磁线绝缘。
虽然散嵌线圈对电磁线排列元严格要求,但电磁线不能太乱,更不能交叉太多,以免槽内容纳不下和损伤电磁线绝缘。
对于槽满率⾼的电动机,尤其要注意将电磁线整理整齐。
在嵌线过程中,须时时注意将绕组端部整形,两端长度须整齐对称,每嵌完⼀组线圈,即应压出线圈端部斜边。
绕组端部相间绝缘必须到位。
对于双层绕组,相间绝缘要与层间绝缘交叠;对于单层绕组,相间绝缘要与盖槽绝缘交叠。
否则容易引起短路故障。
(2)操作⽅法 ①将线圈整理扁平。
因为散嵌线圈嵌⼊的是半闭⼝槽,槽⼝较窄,故须将软线圈整理扁平到适当尺⼨才容易将线圈下到槽内。
其操作⽅法如下所述。
a.将线圈缩宽。
⽤两⼿的拇指和⾷指分别抓压线圈直线转⾓处,使线圈宽度压缩到进⼊定⼦内腔时不碰到铁芯。
b.扭转直线边。
⽤左⼿⼤拇指和⾷指捏住直线边靠转⾓部分,将两边同向扭转,如图1. 59所⽰。
使上层边外侧导线扭向上,下层边外侧导线扭向下。
c.捏扁直线边。
将右⼿移到下层边与左⼿配合,尽量将下层直线边靠转⾓处捏扁,然后左⼿不动,右⼿指边捏边向下滑动,使下层边梳理成扁平的形状。
电机嵌线接线工艺规范1. 引言电机嵌线接线工艺是电机制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电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为了确保电机嵌线接线质量,提高电机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制定电机嵌线接线工艺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档旨在制定电机嵌线接线工艺规范,确保电机嵌线接线工作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使得电机的嵌线接线工艺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
2. 接线材料•电机嵌线接线所使用的线缆材料应符合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要求,确保其导电性能、耐温性能和绝缘性能良好。
•线缆应检查无损坏、变形或腐蚀等现象。
3. 接线工具•接线工具应保持整洁、完好,无损坏情况。
•工具使用前应进行检查和校准,确保其正常工作状态。
4. 接线标准4.1. 接线步骤1.将电机与电源断开连接,并确保电机处于停机状态。
2.根据电气图纸的要求,将电机绕组的每个端子与终端台相对应的连接。
3.采用正确的接线方法,确保不同极性的线路、信号与电源线路的正确连接。
4.使用压接工具进行线缆与终端台的连接,确保接触良好、无松动现象。
4.2. 绝缘处理1.确保线缆裸露的金属部分经过绝缘处理,避免直接接触到终端台或其他导体。
2.使用绝缘套管、绝缘胶带等材料进行绝缘处理,确保线缆与终端台之间的绝缘性能符合要求。
5. 接线质量控制1.在每次接线完成后,应进行质量检查。
2.检查线缆与终端台的连接是否牢固,无松动现象。
3.检查接线部位的绝缘处理是否完好,无裸露的金属部分。
6. 安全注意事项1.在接线操作中,应戴好工作手套和护目镜,确保人身安全。
2.当接线操作涉及到高压电源时,应切断电源,并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7. 总结本文档规定了电机嵌线接线工艺的规范要求,包括接线材料的选择、接线工具的使用、接线标准、绝缘处理、接线质量控制和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
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确保电机的嵌线接线质量和安全性能达到要求,提高电机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图解电动机绕组嵌线技巧目录基本信息内容简介目录编辑本段基本信息ISBN号: 9787121124464出版日期: 2011-1-1字数:521千字定价:¥78.00元编辑本段内容简介本书是结合电动机类图书的现状和读者的实际需要而编写的彩色图集,收录了300多个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电动机型号。
内容包括三相电动机定子单层绕组、双层绕组、单双层混合绕组和双速绕组、三相电动机转子绕组、直流电动机和单相交流绕组的嵌线技巧。
图例采用绕组的展开画法,绘制成彩色的绕组布接线图。
每幅图还设计有绕组参数、嵌线顺序、嵌线步骤,同时在图上还增加了绕组的首、尾端位置,某一时刻的电流方向和所形成的磁极位置等多种实用信息。
读者对象:电机维修、制造工人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也是大中院校、职业学校有关师生用作学习实践和专业培训的参考资料。
编辑本段目录第1章三相交流电动机定子单层绕组1.1 单层链式绕组1.1.1 12槽2极单层链式绕组(y=5,a=1)1.1.2 12槽4极单层链式绕组(y=3,a=1)1.1.3 18槽6极单层链式绕组(y=3,a=1)1.1.4 24槽4极单层链式绕组(y=5,a=1)1.1.5 24槽8极单层链式绕组(y=3,a=1)1.1.6 30槽10极单层链式绕组(y=3,a=1)1.1.7 36槽6极单层链式绕组(y=5,a=1)1.1.8 36槽6极单层链式延边三角形绕组(y=5,a=1)1.1.9 36槽6极单层链式绕组(y=5,a=2)1.1.10 36槽6极单层链式绕组(y=5,a=3)1.1.11 36槽12极单层链式绕组(y=3,a=1)1.1.12 42槽14极单层链式绕组(y=3,a=1)1.1.13 48槽4极单层链式绕组(y=10,a=1)1.1.14 48槽8极单层链式绕组(y=5,a=1)1.1.15 48槽8极单层链式延边三角形绕组(y=5,a=1)1.1.16 48槽8极单层链式绕组(y=5,a=2)1.1.17 48槽8极单层链式绕组(y=5,a=4)1.1.18 48槽16极单层链式绕组(y=3,a=1)1.1.19 60槽10极单层链式绕组(y=5,a=1)1.2 单层叠式绕组1.2.1 24槽2极单层叠式绕组(y=10,a=1)1.2.2 24槽6极单层叠式绕组(y=4,a=1)1.2.3 36槽2极单层叠式绕组(y=15,a=1)1.2.4 36槽6极单层叠式绕组(y=6,a=1)1.2.5 48槽8极单层叠式绕组(y=6,a=1)1.2.6 48槽8极单层叠式绕组(y=6,a=2)1.2.7 48槽4极单层叠式绕组(y=10,a=2)1.3 单层同心式绕组1.3.1 24槽2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11、9,a=1)1.3.2 24槽2极单层同心式延边三角形绕组(y=11、9,a=1)1.3.3 24槽2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11、9,a=2)1.3.4 36槽2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17、15、13,a=1)1.3.5 36槽2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17、15、13,a=2)1.3.6 48槽4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7、5,a=1)1.3.7 48槽4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11、9,a=1)1.3.8 48槽4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11、9,a=2)1.3.9 48槽4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11、9,a=4)1.3.10 72槽8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11、9、7,a=2)1.4 单层交叉式绕组1.4.1 18槽2极单层交叉式短等矩绕组(y=7、8,a=1)1.4.2 18槽2极单层交叉式绕组(y=8、7,a=1)1.4.3 18槽2极单层交叉式绕组(y=9,a=1)1.4.4 36槽4极单层交叉式绕组(y=7,a=1)1.4.5 36槽4极单层交叉式绕组(y=8、7,a=1)1.4.6 36槽4极单层交叉式绕组(y=8、7,a=2)1.4.7 36槽4极单层交叉式绕组(y=9,a=1)1.4.8 54槽6极单层交叉式绕组(y=8、7,a=1)1.4.9 54槽6极单层交叉式绕组(y=8、7,a=3)1.4.10 60槽8极单层交叉式绕组(y=7、8,a=2)1.5 单层同心式绕组1.5.1 12槽2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7、5,a=1)1.5.2 18槽2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11、9、7,a=1)1.5.3 24槽2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11、10,a=2)1.5.4 24槽4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7、5,a=1)1.5.5 36槽2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17、15、13,a=1)1.5.6 48槽4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11、9,a=2)1.6 单层同心交叉式绕组1.6.1 18槽4极单层同心交叉式绕组(y=5、3,a=1)1.6.2 18槽4极单层同心交叉式绕组(y=9、7,a=1)1.6.3 30槽2极单层同心交叉式绕组(y=15、13、11,a=1)1.6.4 30槽2极单层同心交叉式延边三角形绕组(y=15、13、11,a =1)1.6.5 30槽4极单层同心交叉式绕组(y=9、7、5,a=1)1.6.6 36槽4极单层交叉式延边三角形绕组(y=7、8,a=1)第2章三相交流电动机定子双层绕组2.1 双层叠式绕组2.1.1 12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5,a=1)2.1.2 12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2,a=1)2.1.3 18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8,a=1)2.1.4 24槽2极超短距双层叠式绕组(y=7,a=1)2.1.5 24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8,a=1)2.1.6 24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9,a=1)2.1.7 24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9,a=2)2.1.8 24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5,a=1)2.1.9 24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5,a=2)2.1.10 24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4,a=1)2.1.11 27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4,a=1)2.1.12 30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10,a=2)2.1.13 30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11,a=1)2.1.14 30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11,a=2)2.1.15 30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6,a=1)2.1.16 36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10,a=1)2.1.17 36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10,a=2)2.1.18 36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11,a=1)2.1.19 36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11,a=2)2.1.20 36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12,a=2)2.1.22 36槽2极双层叠式延边三角形绕组(y=13,a=1)2.1.23 36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13,a=2)2.1.24 36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7,a=1)2.1.25 36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7,a=2)2.1.26 36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7,a=4)2.1.27 36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8,a=1)2.1.28 36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8,a=2)2.1.29 36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8,a=4)2.1.30 36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9,a=1)2.1.31 36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5,a=1)2.1.32 36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5,a=2)2.1.33 36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4,a=1)2.1.34 36槽10极双层叠式绕组(y=3,a=1)2.1.35 36槽12极双层叠式绕组(y=2,a=1)2.1.36 42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14,a=2)2.1.37 42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15,a=2)2.1.38 42槽2极双层叠式延边三角形绕组(y=15,a=2)2.1.39 42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16,a=2)2.1.40 45槽12极双层叠式绕组(y=3,a=1)2.1.41 45槽10极双层叠式绕组(y=4,a=1)2.1.42 45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5,a=1)2.1.43 45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6,a=1)2.1.44 45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9,a=1)2.1.45 48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17,a=2)2.1.46 48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9,a=2)2.1.47 48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9,a=4)2.1.48 48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0,a=1)2.1.49 48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0、a=2)2.1.50 48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0,a=4)2.1.51 48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2,a=1)2.1.52 48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6,a=1)2.1.53 48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5,a=1)2.1.54 48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5,a=2)2.1.55 54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7,a=1)2.1.56 54槽6极双层叠式延边三角形绕组(y=8,a=2)2.1.57 54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8,a=2)2.1.58 54槽6极双层叠式延边三角形绕组(y=8,a=3)2.1.60 54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9,a=1)2.1.61 54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5,a=2)2.1.62 54槽10极双层叠式绕组(y=5,a=2)2.1.63 54槽12极双层叠式绕组(y=4,a=2)2.1.64 54槽12极双层叠式绕组(y=4,a=1)2.1.65 54槽16极双层叠式绕组(y=3,a=1)2.1.66 60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1,a=2)2.1.67 60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1,a=4)2.1.68 60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2,a=1)2.1.69 60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3,a=1)2.1.70 60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3,a=4)2.1.71 60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4,a=4)2.1.72 60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6、a=2)2.1.73 60槽10极双层叠式绕组(y=5,a=1)2.1.74 60槽10极双层叠式绕组(y=5,a=2)2.1.75 60槽10极双层叠式绕组(y=5,a=5)2.1.76 72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6,a=4)2.1.77 72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9,a=3)2.1.78 72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9,a=6)2.1.79 72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10,a=1)2.1.80 72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10,a=6)2.1.81 72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11,a=2)2.1.82 72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10,a=1)2.1.83 72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7,a=1)2.1.84 72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8,a=1)2.1.85 72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8,a=2)2.1.86 72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8,a=4)2.1.87 72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8,a=8)2.1.88 84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9,a=1)2.1.89 84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9,a=2)2.1.90 90槽10极双层叠式绕组(y=7,a=1)2.1.91 90槽10极双层叠式绕组(y=8,a=1)2.1.92 90槽10极双层叠式绕组(y=8,a=5)2.1.93 90槽10极双层叠式绕组(y=8,a=10)2.1.94 96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11,a=8)2.1.95 96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23,a=2)2.2 双层链式绕组2.2.2 18槽6极双层链式绕组(y=3,a=1)2.2.3 24槽8极双层链式绕组(y=3,a=1)2.2.4 36槽12极双层链式绕组(y=2,a=1)2.2.5 45槽16极双层链式绕组(y=3,a=1)2.2.6 48槽16极双层链式绕组(y=3,a=1)2.2.7 54槽20极双层链式绕组(y=3,a=1)2.2.8 72槽24极双层链式绕组(y=3,a=1)2.3 双层同心式绕组2.3.1 36槽4极双层同心式绕组(y=9、7、5,a=1)第3章双速电动机绕组3.1 24槽2/4极2Y/2Y双速绕组(y=6)3.2 24槽2/4极△/2Y双速绕组(y=6)3.3 24槽4/6极△/2Y双速绕组(y=4)3.4 24槽4/8极△/2Y双速绕组(y=3)3.5 36槽2/4极△/2Y双速绕组(y=9)3.6 36槽2/8极Y/2Y双速绕组(y=15)3.7 36槽4/6极△/2Y双速绕组(y=6)3.8 36槽4/6极3Y/4Y双速绕组(y=6)3.9 36槽4/6极Y/2Y双速绕组(y=6)A3.10 36槽4/6极Y/2Y双速绕组(y=7)B3.11 36槽4/6极Y/2Y双速绕组(y=7)C3.12 36槽4/6极Y/2Y双速绕组(y=7)D3.13 36槽4/6极△/2Y双速绕组(y=7)3.14 36槽6/8极△/2Y双速绕组(y=4)3.15 36槽4/8极△/2Y双速绕组(y=5)3.16 36槽6/12极△/2Y双速绕组(y=3)3.17 48槽2/4极△/2Y双速绕组(y=11)3.18 48槽4/8极△/2Y双速绕组(y=6)A3.19 48槽4/8极△/2Y双速绕组(y=6)B3.20 48槽4/16极Y/2Y双速绕组(y=9)3.21 54槽4/8极△/2Y双速绕组(y=7)3.22 54槽6/12极△/2Y双速绕组(y=3)3.23 54槽6/12极△/2Y双速绕组(y=5)3.24 54槽6/8极△/2Y双速绕组(y=6)A3.25 54槽6/8极△/2Y双速绕组(y=6)B3.26 60槽4/8极△/2Y双层绕组(y=5)3.27 60槽4/8极△/2Y双速绕组(y=8)3.28 72槽4/6极△/2Y双速绕组(y=13)3.29 72槽4/8极△/2Y双速绕组(y=9)3.30 72槽6/12极△/2Y双速绕组(y=6)3.31 72槽6/12极3△/6Y双速绕组(y=6)3.32 72槽6/12极Y/2Y双速绕组(y=8)第4章三相交流电动机单双层混合绕组4.1 18槽2极单双层混合绕组(y=9、7,a=1)4.2 30槽2极单双层混合绕组(y=15、13、11,a=1)4.3 30槽4极单双层混合绕组(y=7、6、5,a=1)4.4 36槽2极单双层混合绕组(y=17、15、13、11,a=1)4.5 36槽2极单双层混合绕组(y=17、15、13、11,a=2)4.6 36槽4极单双层混合绕组(y=8、6,a=1)4.7 48槽2极单双层混合式绕组(y=23、21、19、17、15,a=2)4.8 60槽4极单双层混合式绕组(y=14、12、10,a=4)第5章三相交流电动机转子绕组5.1 三相交流电动机转子单层绕组5.1.1 36槽6极单层链式绕组(y=5,a=1)5.1.2 36槽6极单层链式绕组(y=5,a=3)5.1.3 48槽8极单层链式绕组(y=5,a=2)5.1.4 48槽8极单层链式绕组(y=5,a=4)5.1.5 54槽6极单层交叉链式绕组(y=8、7,a=1)5.1.6 54槽6极单层交叉链式绕组(y=8、7,a=3)5.1.7 60槽8极单层交叉式绕组(y=8、7,a=1)5.1.8 72槽8极单层交叉链式绕组(y=8、7,a=2)5.1.9 72槽8极单层交叉链式绕组(y=8、7,a=4)5.2 三相交流电动机转子双层绕组5.2.1 12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5,a=1)5.2.2 24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9,a=1)5.2.3 24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5,a=1)5.2.4 24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5,a=2)5.2.5 27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4,a=1)5.2.6 36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8,a=1)5.2.7 36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8,a=2)5.2.8 36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5,a=1)5.2.9 36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4,a=1)5.2.10 36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4,a=2)5.2.11 36槽10极双层叠式绕组(y=3,a=1)5.2.12 36槽12极双层叠式绕组(y=2,a=1)5.2.14 45槽12极双层叠式绕组(y=3,a=1)5.2.15 48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0,a=1)5.2.16 48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1,a=2)5.2.17 48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1,a=4)5.2.18 48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2,a=1)5.2.19 48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3,a=1)5.2.20 48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7,a=1)5.2.21 48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7,a=2)5.2.22 54槽4极双层叠式波绕组(y=13、14,a=1)5.2.23 54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8,a=6)5.2.24 54槽6极双层叠式波绕组(y=9,a=1)5.2.25 54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9,a=1)5.2.26 60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1,a=2)5.2.27 60槽10极双层叠式波绕组(y=6,a=1)5.2.28 72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8,a=1)5.2.39 72槽4极双层叠式对称换位波绕组(y=17、18,a=1)5.2.30 72槽6极双层叠式对称换位波绕组(y=12,a=1)5.2.31 72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8,a=1)5.2.32 75槽10极双层叠式绕组(y=5,a=5)5.2.33 81槽6极双层叠式波绕组(y=13、14,a=1)5.2.34 84槽8极双层叠式波绕组(y=10、12,a=1)5.2.35 84槽8极双层叠式对称换位波绕组(y=11、12,a=1)5.2.36 90槽6极双层叠式波绕组(y=15,a=1)第6章直流电动机绕组6.1 8×3槽2极串励电枢绕组6.2 9×3槽2极串励电枢绕组6.3 10×2槽2极串励电枢绕组6.4 11×3槽2极串励电枢绕组6.5 12×2槽2极串励电枢绕组6.6 12×3槽2极串励电枢绕组6.7 15×2槽2极串励电枢绕组6.8 15×3槽2极串励电枢绕组6.9 16×3槽2极串励电枢绕组6.10 19×2槽2极串励电枢绕组第7章单相交流电动机绕组7.1 单层绕组7.1.1 16槽2极单层叠式绕组(y=6,a=1)7.1.3 16槽4极双速单层链式绕组(4-2-2)(y=3,a=2)7.1.4 18槽2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9、8、7、6、4,a=1)7.1.5 18槽2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9、8、7、6、5,a=1)7.1.6 24槽2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11、9,a=1)7.1.7 24槽4极单层链式绕组(y=5,a=1)7.1.8 24槽4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5、3,a=1)7.1.9 24槽4极单层叠式绕组(y=5、4,a=1)7.1.10 24槽4极单层叠式绕组(y=6,a=1)7.1.11 24槽4极单层交叉绕组(长等距)(y=6,a=1)7.1.12 24槽4极单层叠式绕组(y=6,a=1)7.1.13 24槽4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6、4,a=1)7.1.14 24槽4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7、6、5,a=1)7.1.15 28槽14极单层链式绕组(y=2,a=1)7.1.16 32槽6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5、4、3,a=1)7.1.17 32槽16极单层链式绕组(y=2,a=1)7.1.18 36槽18极单层链式绕组(y=2,a=1)7.2 双层绕组7.2.1 8槽4极双层链式绕组(y=2,a=1)7.2.2 8槽4极L-2型双速单双层混合绕组(4/2-2/2-2/2)(y=2,a=1)7.2.3 12槽2极正弦双层同心式绕组(3/3-A)(y=6、4、2,a=1)7.2.4 12槽4极正弦双层交叉式绕组(2/1-A/B0)(y=3、2、1,a=1)7.2.5 16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3,a=1)7.2.6 16槽4极(2/2-A)正弦双层同心式绕组(y=4、2,a=1)7.2.7 18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4,a=1)7.2.8 24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4,a=1)7.2.9 24槽4极双层交叉式绕组(y=4,a=1)7.2.10 24槽4极(3/3-A)正弦双层绕组(y=6、4、2,a=1)7.2.11 24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3,a=1)7.2.12 28槽14极双层链式绕组(y=2,a=1)7.2.13 32槽16极双层链式绕组(y=2,a=1)7.3 单双层混合绕组7.3.1 12槽2极正弦绕组(2/2B)(y=5、3,a=1)7.3.2 12槽2极正弦绕组(5A/2;罩极式)(y=6、4,a=1)7.3.3 12槽2极单双层混合绕组(y=6、4,a=1)7.3.4 12槽4极单双层混合式绕组(y=2,a=1)7.3.5 12槽4极正弦绕组(2A/A;罩极式)(y=3、1,a=1)7.3.6 16槽2极正弦绕组(4/2;罩极式)(y=4,a=1)7.3.7 16槽2极正弦绕组(3B/1;罩极式)(y=7、5、3,a=1)7.3.8 16槽2极正弦绕组(3/3-B)(y=7、5、3,a=1)7.3.9 16槽2极正弦绕组(4B/2;罩极式)(y=7、5、3、1,a=1)7.3.10 18槽2极正弦绕组(4/4-B/A)(y=8、6、4、2,a=1)7.3.11 18槽2极正弦绕组(3B/3;罩极式)(y=8、6、4,a=1)7.3.12 20槽2极正弦绕组(5/2;罩极式)(y=5,a=1)7.3.13 20槽2极正弦绕组(5B/2;罩极式)(y=9、7、5、3、1,a =1)7.3.14 24槽2极5/2正弦绕组(y=7,a=1)7.3.15 24槽2极(6/4-B)正弦绕组(y=11、9、7、5、3、1,a=1)7.3.16 24槽2极(5/3-B)正弦绕组(y=11、9、7、5、3,a=1)7.3.17 24槽2极(5/5-B)正弦绕组(y=11、9、7、5、3,a=1)7.3.18 24槽2极正弦绕组(5A/2;罩极式)(y=12、8、6、4,a=1)7.3.19 24槽4极2B/2正弦绕组(y=5、3,a=1)7.3.20 24槽4极单双层混合式绕组(y=5、3、1,a=1)7.3.21 24槽4极(2/2-A)正弦绕组(y=6、4,a=1)7.3.22 24槽6极单双层混合式绕组(y=4、2,a=1)7.3.23 32槽4极3/2-B正弦绕组(y=7、5、3,a=1)7.3.24 32槽4极单双层混合式绕组(y=7、5、6,a=1)7.3.25 32槽4极4/3-B正弦单双混合绕组(y=8、6、4、2,a=1)。
嵌线规律(一)三相单层绕组三相单层绕组常见型式有等宽度式、交叉式、同心式等,不同的型式有不同的嵌线规律,但基本的嵌线规律是相同的。
1.嵌线的基本规律规律一: 线圈嵌线后的分布为“一边倒”,呈多米诺骨牌推倒状; 规律二: 每次连续嵌线槽数q x ≤(每极相槽数); 规律三: 吊边数q y =(每极相槽数);规律四: “嵌槽-空槽”为一个操作周期,而每个操作周期所占槽数q t =(每极相槽数)。
2.单层等宽度式绕组以3相4极24槽60°相带绕组为例,经计算2=q ,即一组为两个线圈。
由规律 二得知,每次连续嵌线槽数2≤x ;由规律三反映出吊边数2=y ;从规律四获得每个 作周期2=t 。
(a) 1=x (b) 2=x 图1-5-4 3相4极24槽单层等宽式绕组嵌线顺序图当1=x 时,其嵌线规律为: 嵌1槽,吊1边,空1槽;嵌1槽,吊1边,空1槽; 嵌1槽,收1边,空1槽; 重复最后这个程序,直到嵌线结束。
当2=x 时,其嵌线规律为: 嵌2槽,吊2边,空2槽;嵌2槽,收2边,空2槽;重复最后程序,直到嵌线结束。
通过图1-5-4所示,可直观地看出单层等宽度式绕组线圈,嵌线后的分布完全满足上述规律,当q x ≤、q y =、q t =时,归纳单层等宽度式绕组嵌线规律:嵌x 槽,吊x 边,空x 槽; 嵌x 槽,吊y 边,空q 槽; 嵌x 槽,收 边,空q 槽。
重复最后一个程序,直到嵌线结束。
3.单层交叉式绕组以3相4极36槽60°相带绕组为例, 得知3=q ,依照嵌线规律,3≤x (规律二)、3=y (规律三)、3=t (规律四),其具体 嵌线规律为:嵌2槽,吊2边,空1槽; 嵌1槽,吊1边,空2槽; 嵌2槽,收2边,空1槽; 嵌1槽,收1边,空2槽。
重复后两个程序,直到嵌线结束,嵌线顺序 见图1-5-5所示。
归纳任意q 值的交叉式绕组,当3≤x的整数时,其一般嵌线规律是: 图1-5-5 3相4极36槽单层交叉式绕组嵌线顺序图嵌x 槽,吊x 边,空(x q -)槽; 嵌(x q -)槽,吊(x q -)边,空x 槽; 嵌x 槽,收x 边,空(x q -)槽;嵌(x q -)槽,收(x q -)边,空x 槽; 重复后两个程序直到收完所有边,嵌线结束。
电机嵌线方法和步骤电机嵌线是电机制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艺,它是将线圈嵌入电机的铁芯槽中,以实现电机正常运转。
电机嵌线的方法和步骤决定了电机的性能和效果,下面将详细介绍电机嵌线的方法和步骤。
电机嵌线的方法主要有手工嵌线和自动嵌线两种。
手工嵌线是传统的方法,操作简单,但效率较低;自动嵌线则是利用机械设备进行嵌线,效率高但要求设备精密。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种方法的步骤。
手工嵌线的步骤如下:1. 准备工作:首先,准备好需要使用的线圈和铁芯槽。
线圈是由绝缘导线缠绕而成,铁芯槽是电机铁芯的一部分,用来容纳线圈。
2. 固定线圈:将线圈固定在嵌线工作台上,确保线圈的位置准确。
3. 嵌线:按照电机的设计要求,将线圈逐一嵌入铁芯槽中。
需要注意的是,线圈应该嵌入到正确的位置,并且不能有错位或交叉。
4. 线圈固定:线圈嵌入后,使用胶水或绝缘胶带将线圈固定在铁芯槽中,以避免线圈移位或短路。
5. 清理和检查:清理嵌线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和杂物,并对嵌线结果进行检查,确保线圈嵌入正确且固定牢固。
自动嵌线的步骤如下:1. 准备工作:同样需要准备线圈和铁芯槽,同时还需要调整自动嵌线机的参数,以适应不同的电机型号和尺寸。
2. 安装线圈:将线圈放置在自动嵌线机的送料装置上,并调整好线圈的位置和角度。
3. 启动嵌线机:启动自动嵌线机,它会按照预设的程序自动将线圈嵌入铁芯槽中。
在嵌线的过程中,自动嵌线机会根据需要进行自动调整,以确保线圈的位置和角度准确无误。
4. 检查和修正:嵌线完成后,对嵌线结果进行检查,如果有错位或交叉等问题,需要及时进行修正,以确保线圈嵌入正确。
5. 清理和整理:清理自动嵌线机和工作台上的废料和杂物,并整理好线圈和铁芯槽,以备下一次使用。
除了手工嵌线和自动嵌线,还有一些特殊的嵌线方法,如波形线嵌线和分层嵌线等。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电机的具体要求和设计需要来选择和采用。
总结起来,电机嵌线的方法和步骤主要包括准备工作、固定线圈、嵌线、线圈固定、清理和检查等。
电机人不得不看的电机绕组展开图,掌握电机人该懂的绕组嵌线工艺第一节、三相单层链式绕组嵌线工艺单层链式绕组由形状、几何尺寸和节距相同的线圈连接而成,整个外形如长链。
链式绕组的每个线圈节距相等并且制造方便;线圈端部连线较短并且省铜。
主要用于q=2的4、6、8极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
图1是三相4极24槽单层链式绕组展开图。
每极每相槽数为2,线圈节距为1—6。
图1展开图上面一行数字表示嵌线顺序,下面一行数字表示线槽序号。
由图可以看出每一相都有4个线圈。
每一个线圈都有两个边,通常我们把先下的那一个边称为下层边,例如本例中的奇数槽里下的那一边(图上每个线圈的左边),都是下层边;后下的那一边称为上层边,例如本例中的偶数槽里下的那一边(图上每个线圈的右边),都是上层边。
每一个上层边都压着两个下层边,例如本例中的6槽里下的上层边压着5槽、3槽下的下层边,由此可见,单层链式绕组嵌线时一定要吊起两把线圈最后下,即吊把线圈2把。
嵌线步骤是按次序先嵌下层边,后嵌上层边;最后嵌吊起的两把线圈的上层边。
具体的嵌线顺序如下:(1)选好第一槽位置,靠近机座出线口。
(2)嵌槽1(U相第一个线圈的下层边),上层边吊起。
(3)空一槽24,嵌23槽(W相第一个线圈的下层边),上层边吊起。
(4)再空一槽22,嵌21槽(V相第一个线圈的下层边),上层边按节距1—6压着1槽、23槽的下层边嵌入槽2。
(5)再空一槽20,嵌入19槽(U相第二个线圈的下层边),上层边按节距1—6压着23槽、21槽下层边嵌入24槽。
此线圈与本相第一个线圈的连接关系是上层边与上层边相连或下层边与下层边相连,即尾、尾或首、首相连。
(6)以后W、V相按空一槽嵌入一槽的次序,轮流将U、W、V 三相的4个线圈嵌完。
最后把吊把线圈两把嵌入,至此整个绕组全部嵌完。
单层链式绕组的嵌线规律是:嵌1槽,空1槽,吊2把线圈。
简称为“嵌1空1吊2”。
按此种方法嵌线,同相线圈之间的过桥线可不截断,连接时要注意翻把,使其首首相连、尾尾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