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和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9.23 KB
- 文档页数:6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1、(2018浙江学考)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匾上大书“敕造..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宁国府”五个大字 B.寡人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寡人:古代君王的自称。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句读:句子末尾的停顿。
君子:先秦儒家著作中常指古代贤人。
2、(2018浙江学考)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道.芷阳间行C.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3、(2018浙江学考)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青山白水相互萦绕,远处与天交会。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猪狗吃人吃的食物却不知道检讨。
C.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于是酒喝得很欢畅,拍打着船舷赞美它。
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只有您会考虑这么做。
4、(2018浙江学考) 下列对《琵琶行》节选部分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卧病”“地僻”等词语点出诗人也是“沦落人”。
A.“辞京”“苦竹”“杜鹃”等意象营造了住地凄清的氛围。
B.“黄芦”C.两处问答照应“终岁不闻丝竹声”,写出诗人“无音乐”的苦闷。
D.春花秋月的美景让诗人暂时忘却痛苦,自斟自饮中独得其乐。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6、下列对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高考语文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拜”指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指贬官。
B.“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C.“侍郎”是汉代的官名,地位次于尚书。
“进士”指唐代凡参加礼部考试者。
D.“未第”指应科举考试未中榜。
“及第”则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2.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是()A.“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左迁”一词。
B.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前的一天或两天。
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C.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轼,车厢前边可以手扶的横木,扶轼低头是表示敬意。
B.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
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
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士用四佾,大夫用二佾。
C.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的地。
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
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中“邦”和“国”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
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
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脚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两脚的距离。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
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
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一)人物称谓(附答案解析)一、判断题1.臣最初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官吏对君主的自称。
2.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古代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男子十五岁。
3.卿最初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民的称呼。
4.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5.愚,谦称自己不聪明,愚见是称自已的见解。
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6.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7.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如战国时廉颇蔺相如和好后,结为刎颈之交。
8.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冠礼一般在宗庙内举行,大都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9.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豆蔻”指十八岁的少女。
10.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
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11.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和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2.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辞有微臣、老臣、下官、卑职、末官、小吏、哀家、足下等。
13.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
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即堂叔。
14.卑已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称对方的母亲用“家慈",称自己的母亲用“令堂”。
15.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如韩愈是河阳人,但因其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16.“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父亲。
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
17.龆龀,意为垂考换齿之时,借指童年。
古人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分别代称小孩儿、老人。
18.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1. 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 孔子的弟子中,被称为“七十二贤”的是有多少个学生? 72个。
3.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曹雪芹。
4. 《西游记》中的唐僧本名是什么?陈玄奘。
5. 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
6.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施耐庵。
7. 《诗经》中的“风、雅、颂”分别指什么?“风”是各地民歌,“雅”是宫廷音乐,“颂”是宗庙祭祀乐歌。
8. 屈原的代表作品有哪些?《离骚》、《天问》、《九章》。
9. 李白的字是什么?李太白。
10. 杜甫的字是什么?杜子美。
11. 王羲之的代表作是什么?《兰亭序》。
12. 颜真卿的著名书法作品是什么?《颜勤礼碑》。
13. 柳公权的著名书法作品是什么?《玄秘塔碑》。
14. 张择端的著名画作是什么?《清明上河图》。
15. 顾恺之的著名画作是什么?《洛神赋图》。
16.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武则天。
17.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公元前221年。
18.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谁?李渊。
19. 宋朝的开国皇帝是谁?赵匡胤。
20. 明朝的开国皇帝是谁?朱元璋。
21. 清朝的开国皇帝是谁?努尔哈赤。
22. 《史记》的作者是谁?司马迁。
23. 《汉书》的作者是谁?班固。
24. 《后汉书》的作者是谁?范晔。
25. 《三国志》的作者是谁?陈寿。
26.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司马光。
27.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哪四本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8. 《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是指哪五本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9.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状元”是什么意思?第一名。
30.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榜眼”是什么意思?第二名。
31.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探花”是什么意思?第三名。
32. 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是指什么?“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传统文化常识100题附答案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2.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
3.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的《》。
4.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是()的《》。
5.“天下第一行书”指()的《》。
6.“天下第一关”指()。
7.“两司马”指汉辞赋家()和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
8.“二陆”指西晋文学家()和陆云。
9.书法史上的“二王”指东晋时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父子。
10.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指唐代诗人()和()。
11.“二程”指北宋时期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和()兄弟。
12.“乐府双璧”指《木兰诗》和《》。
13.“二拍”指明末()编著的话本集及拟话本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4.“二乔”指()时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
15.“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子()、曹植。
16.“三苏”指北宋文学家()与子苏轼、苏辙。
17.“三袁”指明代后期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宗道、()、袁中道三兄弟。
18.“三玄”指《》、《老子》、《庄子》三书的统称。
19.“春秋三传”简称“三传”,指解释《春秋》的《》、《公羊传》、《穀梁传》。
20.“三吏三别”指唐朝杜甫创作的组诗,包括《新安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六篇。
21.“三言”指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话本集及拟话本集《喻世明言》、《》、《醒世恒言》。
22.《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的“三英”指刘备、()、张飞。
23.“三皇”通常指伏羲、()、神农。
24.“三教”指儒教、()、佛教。
25.“三纲”指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26.“三才”指天、地、()。
27.“三牲”指用于祭祀的牛、羊、()。
28.“三省”指中书省、()、尚书省。
29.“连中三元”中的“三元”指封建科举考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解元、()、状元。
30.殿试三鼎甲:指状元、榜眼、()。
31.“岁寒三友”指松、竹、()。
32.“江南三大名楼”指湖北武汉的()、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70题及答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讳”:隐讳,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讳名,是古人对身份显赫的人或自己的尊长不能直称其名,避称其名。
B.“《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后来有补充注释《春秋》的书,称为春秋三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C.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一甲若干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字”,旧指男子冠礼女子及笄时取与本名意义无关的别名,自称称名,称人用字。
B.“天宝末”,指用天宝年号纪年的最后一年,天宝是区别于开元的唐玄宗晚期年号。
C.“牢醴”,指祭祀用的牲品和甜酒,牢又分为太牢与少牢两种,牛羊猪各一叫太牢。
D.“赠司空”,指死后被追封为司空,古代朝廷对功臣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B.“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
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
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D.“匈奴”: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
《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居于南夷,随畜牧而转移。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起家:起之于家而任官职。
婴儿。
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
孩提:2~3 岁的儿童。
1. 垂髫(ti áo ):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2. 总角:指幼年儿童。
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
3. 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女子。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
4. 及笄j ī :指15岁女子。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
5.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6. 冠、加冠、弱冠:7. 而立:指30 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8. 不惑:指40 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9.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指50 岁10. 花甲、平头甲子,耆,耳顺:指60 岁。
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11. 古稀:12. 耄(mào)耋(di é):指八九十岁。
13. 期颐:指百岁。
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
【学以致用】1. 下列文化常识中说法不确切的一项是()A.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总角”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 都是指幼年儿童。
B. “束发”“及笄”分别表示男女15岁,而“结发加冠”则表示男子已经20 岁了。
C. 古人称六十岁为“花甲”“耳顺”,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一百岁为“期颐”。
D. 古代作品可以地名、书斋名、谥号、名号、字号、官职年号来命名。
如《临川先生文集》《欧阳文忠公文集》《杜工部集》就是分别以地名、谥号、官职来命名的。
2.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
男子20 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 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100道中华文化常识题及答案1.《红楼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其别名是《石头记》。
2.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长江。
3.“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句诗是XXX写的。
4.“滥竽充数”出自《庄子》。
5.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药王”的是XXX。
6.XXX发明的地动仪上有22条龙。
7.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8.木版年画发源于四大名镇中的佛山镇。
9.“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XXX”,这里的“XXX”指的是酒。
10.“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右手在外。
11.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黑色一般表示神怪形象。
12.耀州窑不属于宋代五大名窑。
13.“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刀工的。
14.《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括305首完整的诗。
15.《孙子兵法》的作者是XXX。
16.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其中“做”指的是面部表情。
17.成语“机不可失”出自XXX之笔,其下句是“时不再来”。
18.XXX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晚春的景色。
1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七夕节。
20.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2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XXX的诗句。
22.我国有“三山五岳”之称,其中五岳不包括嵩山。
23.下面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的字是戌。
24.“揭竿为旗,XXX为兵”形容的是XXX起义。
25.被后世称为“XXX”的是XXX。
26.“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说的是历史上的XXX。
27.下面成语与XXX有关的是指鹿为马。
28.陕西省一块著名的“无字碑”,它与XXX有关。
29.西湖白堤的得名与XXX有关。
30.被称为“千古词帝”的是XXX。
31.“一琴一鹤”所形容的是淡泊名利的品质。
32.在古代,人们尊称对方的妻子为令正。
33.XXX不是唐代著名书法家。
XXX一百单八将中有三位女性。
35.XXX以“羽扇纶巾”形容的是XXX。
文化常识知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国的四大名著是哪些?A.《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B.《红楼梦》《西游记》《聊斋志异》《金瓶梅》C.《红楼梦》《西游记》《封神演义》《儒林外史》D.《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聊斋志异》答案:A2. 以下哪个选项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A.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B.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瓷器C.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丝绸D.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铁器答案:A3. 被誉为“诗仙”的中国古代诗人是?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维答案:A二、填空题4.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学说的核心是“______”。
答案:仁5. 中国传统戏曲中,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其中“旦”指的是女性角色,而“净”通常指的是______。
答案:花脸6.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出自唐代诗人______的《清明》。
答案:杜牧三、判断题7. 中国的春节是农历的正月初一。
答案:正确8.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起源于北京。
答案:错误(京剧起源于湖北汉剧)9. 中国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0. 请简述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
答案: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先秦时期、汉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
先秦时期,书法以甲骨文、金文为主;汉唐时期,书法发展为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宋元明清时期,书法艺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书法大家和流派。
11. 请列举三个中国传统节日及其主要习俗。
答案:春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团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
五、论述题12. 请论述中国古典文学中“四大名著”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四大名著分别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它们各自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红楼梦》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著称;《西游记》则以其奇幻的故事情节和寓意深刻受到人们的喜爱;《水浒传》展现了农民起义的悲壮与英雄气概;《三国演义》则以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人物关系著称。
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题200道1.正确答案为C,因为古人以十为计量单位,而非九。
2.正确答案为A,因为古代的五音确实指的是宫、商、角、徵、羽。
3.正确答案为B,因为古代宴席的四面座位中,东向最尊,南向次之,西向再次,北向为侍坐。
4.正确答案为A,因为河和江在古代专指黄河和长江,而河北、河南则是指黄河以北和以南的地区。
1.西汉时期的XXX所著的《过秦论》和宋代XXX所著的《六国论》被誉为历史和论述方面的双重经典。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中的“XXX”指的是月亮。
3.XXX最近将QQ签名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这是因为他的妻子生了个男孩。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XXX”,这里的“XXX”指的是酒。
5.在中国文化中,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将左手放在外面,以示尊敬。
6.京剧脸谱的颜色具有丰富的含义,红色通常表示忠勇侠义,白色通常表示阴险奸诈,而黑色通常表示忠耿正直。
7.《三十六计》是一部体现中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兵书,而“反戈一击”不属于其中。
8.XXX的名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井上的围栏。
9.在1932年的XXX招生考试中,有一道对对子题,“孙行者”和“XXX”是最合适的下联。
10.描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句适合用水墨画来表现的是“孤舟蓑笠翁,独钓XXX”。
11.成语“破釜沉舟”与XXX有关,而《百家姓》中没有“XXX”这个姓。
23.京剧中的行当包括“生旦净末丑”,其中“净”是男角色的代表。
24.“十八般武艺”最初指的是使用十八种兵器的技能。
25.如果一首五绝诗被杂志社采用,按照每字5元的标准计算稿费,那么应该得到100元的稿费。
26.“戊”是常用来表示顺序的第五位的字。
27.典故“白马非马”能够体现名家注重逻辑辩证的特点。
28.古人的婚礼通常在傍晚举行。
2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相似。
3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
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面,古代君主面向南方而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向北方,因此“北面”一词有向别人臣服的意思。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 “秦伯”皆是用爵称。
C. 四书为儒家经典,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春秋》合为四书。
D. “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盲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著作。
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
C.按剑而跽,握着剑,挺直身子。
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
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
D.冠者,成年人。
古代女子和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童子。
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3.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其中全部采用了委婉讳饰说法的一组是( )①慈父见背②舅夺母志③猥以微贱④愿乞终养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 “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 “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
1. 孔子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答案:儒家2.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答案:罗贯中3. 《西游记》的主角是谁?答案:唐僧4. 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答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5.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哪位历史人物?答案:屈原6.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答案:隋朝7. 中国的国花是什么?答案:牡丹8. 中国的国鸟是什么?答案:丹顶鹤9. 中国的国石是什么?答案:和田玉10. 中国的第一大城市是?答案:上海11. 中国的首都是哪个城市?答案:北京12. 中国的货币单位是什么?答案:人民币(CNY)13. 中国的国旗是什么颜色?答案:红色和黄色14. 中国的国徽上有哪两种动物?答案:龙和凤凰15. 中国传统的婚礼服饰是什么颜色的?答案:红色16. 中国传统的葬礼服饰是什么颜色的?答案:白色或黑色17. 中国的十二生肖中,第一个生肖是什么?答案:鼠18. 中国的十二生肖中,最后一个生肖是什么?答案:猪19. 中国的农历新年通常在哪个月份?答案:正月(农历一月)20. 中国的中秋节通常在哪个月份?答案:八月(农历八月十五)21. 中国的重阳节通常在哪个日期?答案:九月初九(农历九月九日)22. 中国的传统戏曲形式有哪些?(列举至少三种)答案:京剧、越剧、黄梅戏等23. 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有哪些?(列举至少三种)答案:国画、水墨画、工笔画等24. 中国的传统音乐形式有哪些?(列举至少三种)答案:古筝、二胡、笛子等25. 中国的传统舞蹈形式有哪些?(列举至少三种)答案:京剧舞、民族舞、古典舞等26. 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有哪些?(列举至少三种)答案:宫殿式、园林式、寺庙式等27.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除了春节、中秋节、重阳节外,请列举至少三个。
答案: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等。
28. 孔子的弟子中,哪位是以孝行著称?答案:曾参(曾子)29.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谁?答案: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30. 中国的五岳是指哪五座山?答案: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31.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答案:曹雪芹32. 中国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是什么?答案:中医33. 中国书法中的“四宝”指的是什么?答案:笔、墨、纸、砚34. 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是为了纪念谁的爱情故事?答案:牛郎织女35. 中国的国粹指的是哪些艺术形式?(列举至少两种)答案:京剧、中医、国画等36. 中国的传统乐器有哪些?(列举至少三种)答案:二胡、琵琶、笛子等37. 中国的传统服饰汉服的主要特点是?答案:交领、直裾、圆领等38. 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哪种屋顶风格最为常见?答案:歇山顶39. 中国传统的婚礼习俗中,新娘通常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答案:红色40. 中国传统的葬礼习俗中,逝者的家属通常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答案:白色或黑色41. 中国的十二生肖中,哪个生肖代表智慧?答案:蛇42. 中国的十二生肖中,哪个生肖代表勤劳?答案:牛43. 中国的农历新年通常在哪个月份?答案:正月(农历一月)44. 中国的中秋节通常在哪个月份?答案:八月(农历八月十五)45. 中国的重阳节通常在哪个日期?答案:九月初九(农历九月九日)46. 中国的传统戏曲形式有哪些?(列举至少三种)答案:京剧、越剧、黄梅戏等47. 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有哪些?(列举至少三种)答案:国画、水墨画、工笔画等48. 中国的传统音乐形式有哪些?(列举至少三种)答案:古筝、二胡、笛子等49. 中国的传统舞蹈形式有哪些?(列举至少三种)答案:京剧舞、民族舞、古典舞等50. 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有哪些?(列举至少三种)答案:宫殿式、园林式、寺庙式等。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1.下列对古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
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写国史的材料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D.“词课”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深渊、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答案:A(“布衣”是指平民,非读书之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B.“庶”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如“庶子”“庶母”“庶弟”等C.“大理”古代掌刑法的官。
隋置大理寺卿、少卿、北齐置大理寺,历代相沿。
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制事”“制政”“修政”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答案:A(“出”一般是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劝进”指旧时部署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政权。
B.“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
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
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日有黑子”被视为朝廷有关的证据答案:B(“藩镇”是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的节度使,掌管当地军政大权)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A.武帝是皇帝的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指代辅佐国君的贤才。
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奏章的那个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最高行政长官。
D.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景平、元嘉、贞观等。
答案:C(“南北朝时期,事实上为最高行政长官”错误。
“尚书”作为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
秦为少府属官,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
后各朝均有设置,清代相沿不该)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入对,指古代臣子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在官员任职、国家有重大事件、皇帝有疑难问题等时候,臣子可能会被要求入对。
B.男、伯、都是中国古代的爵位;爵位是对宗室及功臣的封赐,据记载,周代有公、候、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的爵位制度则因朝代而异。
C.殁,表示死亡。
古代对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去世后,称呼也不同。
如天子死称“崩”或“薨”。
大夫死称“卒”D.奉辞,宋代五品以上的官员,不能任职或因年老退休后,任以宫观使,提科举宫观,提点宫观等职。
答案:C(薨指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伏閤,唐朝大明宫中的紫宸殿称閤,是天子朔望日接见群臣的便殿,后因以“伏閤”指朝臣俯伏閤下向天子奏事。
B.工部尚书,古代官职名。
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的大臣。
C.家庙是为祖先立的庙。
庙中供奉神位等,依时祭祀。
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上古叫宗庙,唐朝为私庙,宋改为家庙。
D.篆,即篆书,汉后的一种书体,通常包括大篆、小篆。
大篆是秦统一后规定的书体写法。
此处指篆体写法。
答案:D(小篆才是秦统一后规定的书体写法)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拜”指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比如文中“拜而出之”的“拜”B.“幸”指封建帝王亲临某地或宠爱妃嫔,“明宗行幸汴州”中的“幸”即前一个意思。
C.“用事”指执掌政权,“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两词中的“事”均指政事。
D.“崩”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表示天子的死,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
答案:A(“拜”的意思有:①表示敬意的礼节②恭敬地③行礼祝贺④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或结成某种关系等,“拜而出之”的“拜”是“叩拜”的意思,即表示敬意的礼节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有时也掌管科举、学校等。
B.课,按规定的数额和时间征收赋税,也指赋税。
有时考核、督促也叫课。
C.乾兴,宋真宗年号之一。
年号是封建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
汉武帝即位,称建元元年,始有年号。
D.服阙,古丧礼规定,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服,称服阙。
阙,终了。
服终,为父亲服丧结束答案:A(科举、学校是礼部掌管)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子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监”或“国子寺”。
B.“至顺”是年号,“元年”是一个皇帝登上帝位的第一年。
用年号纪年的方法始于西汉汉武帝时。
C.古时称遭遇父母之丧为“丁艰”“丁忧”,“丁内艰”指遭遇母亲丧事,又称“丁内忧”D.元代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许多行中书省,行中书省总览各地政务,简称“行省”直属中央政府管辖。
答案:B(元年是一个年号的第一年,一个皇帝可能有多个年号)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学博士”中国宋朝时设立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教授学生兵书、弓马等军事方面的知识。
B.“秩”在古代既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官阶、品级。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辞职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又称“乞骸”。
D.“太师”是官名,为辅弼国君之臣,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拥有实际的职权。
答案:D(太师,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三师”,从一品。
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三少”,正二品。
太子太师教文,太子太傅教武,太子太保保护其安全。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
古代不少人的太子太保等头衔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并不是真的给太子上课,有的皇帝根本就没太子,也封别人做太子太保。
有的皇帝还是小孩,就封别人做太子太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眷遇,即礼遇、厚待之意,一般指古时皇帝优待大臣,给予大臣特殊的待遇。
B.山陵,指山岳,旧指皇帝或皇后的陵墓。
山陵崩是帝王或皇后死亡的委婉语。
C.京师,通常指古代帝王所在的都城,如唐时的洛阳,北宋时的汴梁,南宋时的临安等。
D.转运使,指古代帝王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首见于唐朝,以后各王朝均有设置。
答案:C(唐时的洛阳不是京师,是长安,今西安)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秘书省”,古代官署名,“三省六部”中的“三省”之一,其余二省分别为“尚书省”和“门下省”。
B.“京畿”中的“京”指国都,“京畿”指国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也作“京圻”。
注:[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出处:京畿一词出现于中国唐朝,当时将唐长安城周边地区分为京县(赤县)和畿县,京城所管辖的县为赤县,京城的旁邑为畿县,统称京畿。
中国唐时有京畿道,宋时有京畿路。
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各地实行郡县制,两级行政管理,在首都咸阳设内史,不属于任何郡县,直属中央政府。
内史管辖京畿各县,行政区划与官职同名,为郡级建制,今西安市辖域属其管辖范围之内。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将右内史东部改为京兆尹,西部改为右扶风,左内史改为左冯翊,称"三辅",共治长安城中。
这三者既为行政区划,也为官职名,与郡守相当,共同管辖京畿地区。
]C“兼旬”中“兼”为“二”之意,“旬”指“十天”,“兼旬”意为“二十天”。
D.“提举”原意是“管理”,宋代以后设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即以“提举”命名。
答案:A(秘书省不是三省六部中的三省之一,三省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在文中是“京官调任地方官”之意,“入”在文中是“地方官员进入中央任职”之意。
B.“给事中”是古代官职名,秦汉时为加官,晋以后为正官。
唐宋以来,居门下省要职,随从规谏皇上。
C.“左授”译为“降官、贬职”,因为古代交际场合的座次讲究尊卑有别,崇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D.“陈乞”在文中可译为“请求退休”,常见的类似称谓还有“乞身”“致仕”“致事”“致政”“乞骸骨”“请老”等。
答案:C(古代交际场合,座次以左为尊)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大德六年”就用了就用了帝王纪年的方法,“大德”是帝王的谥号。
B.“北面”即面向北。
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则面朝北,表示对皇帝的尊敬。
注: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C.“城郭”指城墙或城邑,“城”指内城的墙或内城,“郭”指外城的墙或外城。
D.“谢事”指辞职、免除俗事,和前文的“请老”一样都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答案:A(“大德”是帝王的年号)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意为选拔、提拔人员,使其担任更重要的职务,与“迁”意思相同。
B.“巡抚”,古代官职名,明代时始设立,指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
C.“按察使”,明代为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主管一省的司法。
D.“乘传归”指乘坐驿车告老还乡,这是皇上给予退休臣子的一种殊荣。
答案:A(“迁”不专指晋升,还有贬谪、调动官职等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