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吴让之篆书对联 精品

最新-吴让之篆书对联 精品

最新-吴让之篆书对联 精品
最新-吴让之篆书对联 精品

吴让之篆书对联

篇一:吴让之篆书《宋武帝与臧焘敕》文档篇二:篆书历代名作欣赏篆书第十五周:篆书历代名作欣赏(二)七秦公簋銘此铭在民国初年出土于甘肃天水。

其铭文继承大篆而近《石鼓文》与《诅楚文》,既有浓郁的西周金文气息,又有秦小篆之雏形。

笔画细匀而劲健,整饬而趋圆,气势生动,笔致豪迈,在先秦金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八石鼓文石鼓文,因文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故称“石鼓文”。

是春秋时期秦国的文字,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出土于唐代初年。

石鼓文的书法艺术历来备受推崇,其结体方正严谨,笔画饱满圆润,布局匀称疏朗,呈现出古朴浑厚、卓然不凡的艺术风貌,对后来的小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历代评论家常有“习篆当从石鼓文开始”之说,学习效法者代不乏人。

九秦诏铭此为秦二十六年秦始皇下诏统一度量衡的诏文,均刻在权、量上。

秦诏版有多器,文字风格基本一致,不少学者将其称为“秦刻凿金文”。

由于诏版的功用性质,诏文没有过多的雕琢和修饰,一任简单质朴,随手而出。

正是在有意无意中,构成了相承起伏的韵律,留下了生动自然而节奏多变的作品,给后世书家以珍贵的艺术参照和借鉴。

十峄山刻石又称“峄山碑"。

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登峄山,丞相李斯为颂秦德而立,石久佚,今传本乃宋淳化四年郑文宝以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

此碑文笔画简净圆润,字形规整匀称,空间分割均等,具有很强的规范性特征。

这种规范,一直为习篆者的立身之本,并对后来的汉隶和唐楷的结字构形具有示范作用。

十一袁安碑全称《汉司徒袁安碑》。

东汉永元四年立。

篆书历代名作欣赏

篆书第十五周:篆书历代名作欣赏(二) 七秦公簋銘 此铭在民国初年出土于甘肃天水。其铭文继承大篆而近《石鼓文》与《诅楚文》,既有浓郁的西周金文气息,又有秦小篆之雏形。笔画细匀而劲健,整饬而趋圆,气势生动,笔致豪迈,在先秦金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八石鼓文 石鼓文,因文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故称“石鼓文”。是春秋时期秦国的文字,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出土于唐代初年。石鼓文的书法艺术历来备受推崇,其结体方正严谨,笔画饱满圆润,布局匀

称疏朗,呈现出古朴浑厚、卓然不凡的艺术风貌,对后来的小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代评论家常有“习篆当从石鼓文开始”之说,学习效法者代不乏人。 九秦诏铭 此为秦二十六年秦始皇下诏统一度量衡的诏文,均刻在权、量上。秦诏版有多器,文字风格基本一致,不少学者将其称为“秦刻凿金文”。由于诏版的功用性质,诏文没有过多的雕琢和修饰,一任简单质朴,随手而出。正是在有意无意中,构成了相承起伏的韵律,留下了生动自然而节奏多变的作品,给后世书家以珍贵的艺术参照和借鉴。

十峄山刻石 又称“峄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登峄山,丞相李斯为颂秦德而立,石久佚,今传本乃宋淳化四年郑文宝以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此碑文笔画简净圆润,字形规整匀称,空间分割均等,具有很强的规范性特征。这种规范,一直为习篆者的立身之本,并对后来的汉隶和唐楷的结字构形具有示范作用。

十一袁安碑 全称《汉司徒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立。1929年发现于河南偃师县。此碑属小篆体势,字迹清晰,用笔流畅自如,笔势强健遒劲,字形飞动,结体宽博,给人以温和婉转之感,和同一地方出土的《袁敞碑》篆法相同,合称《二元碑》。为汉代篆书的代表之作。

篆书对联欣赏范文

篆书对联欣赏范文 邓散木篆书作品选草书对联行书 ..隶书立轴 名菊初。钝铁,字散木,别号芦中人、无恙、粪翁。1960年因动脉硬化,截去左腿,因自署一足、夔,斋馆名有厕简楼,三长两短斋(三长者,篆刻、作诗、书法;两短者,绘画、填词,这是散木先生对自已艺术的评价)。以字行。江南大书家萧退庵的弟子。工行草书,一笔王字,但于篆隶真书,也都下过极深的工夫。楷书以唐楷为主,也写北碑,但终于还是帖意浓于碑意。隶书则汉代名碑大多涉及,以笔酣墨饱、结字谨严胜。篆书初学《峄山碑》,继杂以钟鼎款识,上溯殷商甲骨文,融会贯通,最后写出一种个人风格强烈的草篆。 邓散木在近代,是以篆刻著称的。当年印坛所谓“北齐南邓”,就是指北京的齐白石与江南的邓散木。篆刻初学浙派,后师秦汉玺印。早年得李肃之先生发蒙,壮年又得赵古泥、萧蜕庵两位先生亲授,艺事大进,又从封泥、古陶文、砖文中吸取营养,形成了自已章法多变,雄奇朴茂的风格。1931年至1949年之间,曾在江南一代连开十二次展览,艺坛瞩目,有书坛的“江南祭酒”之称。他的篆刻,追求的是汪洋恣肆、不计工拙的效果。但显得有些破碎,境界不高。书法也如此,这可能是天分使然吧。 邓散木艺术活动年表 1898年 10月16日生于上海,初名土杰,后名铁,字钝铁,30 岁后改为粪翁,抗战胜利后易名散木。晚年居北京,因病截去一足,

因号“一足”、“夔”。 1913年 16岁在原英人所设华童公学肄业。因不愿接受洋奴教育,愤然离校,自习国文和书法。 1924年 27岁办南离公学,任校长。 1926年 29岁 4月,与张建权女士结婚。 1928年 31岁从虞山赵石(古泥)先生学习篆刻、虞山萧蜕先生学习书法,因称“虞山弟子”。 1931年 34岁在上海觉林首次举办金石书法个展,至1948年,先后在上海等地举办个展及师生合展12次。 1935年 38岁在南京环球旅社举办书法篆刻个展,结识画家徐悲鸿先生。 1936年 39岁在杭州为净慈寺书写巨型扁额“佛殿”两大字,每字高丈余。 1938年 41岁在上海大新公司展厅举办“杯水”展览,将作品义卖,以所得支援抗战。 1950年 53岁上海解放,参加居委会工作并当选为二届上海市新成区人民代表及市政府委员。参加上海市文职土改工作队到绍兴道墟工作,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5年 58岁应人民教育出版社邀请赴北京,用简化字书写小学语文课本及学生字帖,对于我国文字简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后定居北京,在京二年成《京华新咏》八十六首。 1957年反右斗争中,被错划为“右派”。 1960年 63岁患血管堵塞症,截去左下肢。 1961年 64岁右手腕伤筋不能握笔,此后间或以左手作书。此时刻印有时以锤子凿成。

吴昌硕题画诗(22)

吴昌硕题画诗(22) 2301.吴昌硕篆书七言联立轴 释文:棕阴中曾射虎,柳华多处有游鰘。 2302.吴昌硕辛酉(1921年)作石鼓文八言联立轴释文:左阪右原骆我二马,橐弓执矢射彼大麋。 2303.吴昌硕壬戌(1922年)作篆书五言联立轴释文:同井表散邑,一宫馀土墙。 2304.吴昌硕已未(1919年)作石鼓文七言联立轴释文:既逢君子同求道,多识贤人为写真。 2305.吴昌硕甲子(1924年)作石鼓文七言联立轴释文:棕桕阴中曾射虎;柳华多处又游骖。 2306.吴昌硕金文立轴 释文:王曰:颂,令女官辞武周贮监辞新造贮用宫御,易汝玄衣黹屯。赤市朱黄。 2307.吴昌硕石鼓文联立轴 释文:出辞独异箬矢有镞,道导可乐如舟载花。 2308.吴昌硕 1923年作行书自作咏梅诗一首立轴释文:留影旧时月,未仙前度人。霜天干气象,老格斗精神。研食我常道,偈云何处尘。横枝挂瓢处,一笑碍乌巾。 2309.吴昌硕 1925年作节临石鼓文立轴 释文:吾车既工,吾马既同。吾车既好,吾马既。君子员猎,员猎员游。鹿速速,君子之求。

2310.吴昌硕草书自作诗一首立轴 释文:舞影花枝乱,依人石势孤。见君如见佛,令我一诗无。学力开金石,灵光老夫。岁寒重握珍,年年在江湖。 2311.吴昌硕 1920年作红梅立轴 铁如意击珊瑚毁,东风吹作梅花蕊。艳福茅檐共谁享?匹以簄敲尊垒簋。苦铁道人梅知己,对花赋诗是长技。霞高势逐蛟龙舞,本大力驱山石徙。昨踏青楼饮眇倡,窃得燕支尽调水。燕支水酿江南春,那容堂上枫生根? 2312.吴昌硕疏林幽静镜心 录文:水石绝妙,界画自然,钦佩久之。 2313.吴昌硕 1919年作兰石丛蕙图立轴 录文:峭壁参天,流水潺礒。但闻花香,欲渡无船。 2314.吴昌硕竹石图立轴 录文:红於二月花,在山非小草。微霜染容华,秋光比春好。 2315.吴昌硕 1914年作博古花卉立轴 录文:△曾见大梅用笔,法其古穆沈毅之气。甲寅秋仲吴昌硕。花明晓露烘,稦老生铁铸。岁寒有同心,空山赤松树。大垄老缶。 2316.吴昌硕 1914年作风竹立轴 录文:月明满地金错刀。 2317.吴昌硕 1925年作行书润例篇立轴 录文:诗文书画,古人皆有索润之先例。寒士生涯,鬻字亦

隶书五言对联书法作品

隶书五言对联书法作品 隶书五言对联书法作品欣赏: 隶书五言对联书法作品1 隶书五言对联书法作品2 隶书五言对联书法作品3 隶书五言对联书法作品4 隶书五言对联书法作品5 隶书的美学内涵: 解读隶书的美学内涵和产生背景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有助于对隶书本体的深层认知。通常,是从现存的汉碑和简牍两种载体来认识隶书的。但是,通过汉碑和简牍两种载体来认识隶书还远远不够。因为这样还无法认识隶书美学内涵的形成渊源。因此,要将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置放在秦汉文化背景中去解读,探求出隶书美形成的文化和思想渊源。也只有这样,才算了解了一些隶书的传统。 在两汉,隶书不但通过隶变过程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同时还有着向草率和规范两极方向发展的整体趋势。一方面,隶书在过分强调书写便利的极端中逐步脱离了隶书的原本实用立场,进而在持续草化过程中因书写的运动态势不同最终形成了所说的章草和今草;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对隶书原本书写形态的规范建构,而且这种规范建构是以形式秩序确立为前提的。

因为文字的形式秩序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民族文化交流的畅通和社会进步。这是历来被官方重视的重要环节。因此,随着西、东汉王权的相继确立,对现实生活中广泛流通的隶书进行规范整理也就成为必然。八分书以规范为手段,有效的克服了篆之捷隶书的随意性书写倾向,使形式秩序趋向于稳固的位置选择和有序的结构图式。加上汉代官方文人审美观念的不断容入,最终形成了八分书规范、和谐、静穆、左撇右挑的风格特征。两汉刻石存在的从西汉的质朴率真向东汉工稳规范化发展的整体趋势,也从一方面印证了官方对篆之捷隶书进行规范建构的历史进程。 然而,当今学界和书法界普遍把两汉刻石方面的逐步工稳规范的发展趋势认定为隶书走向成熟的标志了。这样做不但牵强,也为隶书的本体理论阐释带来困难。这是因为:一、八分书对隶书的改造是以美术规范化和线条装饰化为前提的。不但不具备书写的随意性与合理性,反而增加书写的难度,失去了隶书书写简捷流便的原本实用立场;二、从八分书的书写主体来看,已经由隶书的原本社会公众立场上移到了文人和官方了。从、《乙瑛碑》、《礼器碑》《华山碑》、《曹全碑》、《张迁碑》等刻石文本可以看到八分书已经开始具有雅化、规范化和文人化的艺术特征。这些书法文本有着一个大致相同的特征,那就是波蹀。其实这种波蹀是对篆之捷原本隶书书写的美化。飞动的线条和波蹀已经使刻石隶书脱离了隶书原本的简单和质朴,而开始具有雅化、和文人化的艺术特征,是汉代文人那种浪漫、潇洒的艺术审美精神的体现。而正是这种雅化、规范化和文人化的艺术特征,却失去了隶书在社会广泛流通的内在条件和社会基础,因而也就不应该属于原本意义

七言春联篆书

八法龙蛇寻奥 妙万方翰墨出精 微﹍﹍﹍﹍﹍﹍﹍﹍﹍﹍﹍﹍﹍﹍﹍﹍﹍﹍﹍﹍﹍﹍﹍﹍﹍﹍﹍﹍﹍﹍﹍﹍﹍﹍﹍﹍﹍﹍﹍笔走龙蛇资雅 韵诗题福寿贺新 春﹍﹍﹍﹍﹍﹍﹍﹍﹍﹍﹍﹍﹍﹍﹍﹍﹍﹍﹍﹍﹍﹍﹍﹍﹍﹍﹍﹍﹍﹍﹍﹍﹍﹍﹍﹍﹍﹍﹍辰龙回宫欣报 捷巳蛇出洞喜迎 新 壬辰胜岁堂堂 去癸巳芳春鼎鼎 来﹍﹍﹍﹍﹍﹍﹍﹍﹍﹍﹍﹍﹍﹍﹍﹍﹍﹍﹍﹍﹍﹍﹍﹍﹍﹍﹍﹍﹍﹍﹍﹍﹍﹍﹍﹍﹍﹍﹍壬辰传捷龙辞 旧癸巳报春蛇迎 新﹍﹍﹍﹍﹍﹍﹍﹍﹍﹍﹍﹍﹍﹍﹍﹍﹍﹍﹍﹍﹍﹍﹍﹍﹍﹍﹍﹍﹍﹍﹍﹍﹍﹍﹍﹍﹍﹍﹍金蛇狂舞迎新 纪瑞雪纷飞兆好 年篇二:2015 经典篆书带横批对联 1.上联:欢声笑语贺新春 下联:欢聚一堂迎新年 横批:合家欢乐 2.上联:春归大地人间暖 下联:福降神州喜临门 横批:福喜盈门 3.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 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五福临门 4.上联:欢天喜地度佳节 下联:张灯结彩迎新春 横批:家庭幸福 5.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万象更新 6.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永开花喜迎新春 7.春满人间百花吐艳福临小院四季常安欢度春节 8.百世岁月当代好千古江山今朝新万象更新 9.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喜迎新春 10.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吉星高照 11.百年天地回元气一统山河际太平国泰民安 12春雨丝丝润万物红梅点点绣千山春意盎然 13.一干二净除旧习五讲四美树新风辞旧迎春 14五湖四海皆春色万水千山尽得辉万象更新篇三:2014七言春联【带横批的对联精选:】 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横批:家和万事兴 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永开花横批:喜迎新春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福临小院四季常安横批:欢度春节

篆书特点4

简述篆书的特点 篆字种类很多,概括起来讲,有甲骨、金文、小篆三体。甲骨文和金文,都可统称之为大篆,小篆是经过秦代统一文字后的书体,还有秦汉专供制印人使用的缪篆。篆字在今天的实用性比较小了,因为现在这种字体不易为群众识别,但是由于书体结构充满了装饰性,并有很大的书法艺术价值,所以仍被保留在书法园地里,作为书法家的书写字体形式之一。下面简略的介绍一下大小篆的结构和用笔的特点:结构 一、方正平稳,笔画匀称 汉字结体的外形,在未形成一种完整成熟的字体之前是不规则的,后来由于使用的需要,加上统治阶级的提倡,逐渐趋于成熟完备。从甲骨到金文,笔画变化较多,字形大小悬殊较大;到石鼓文,尤其到了小篆阶段,不但摆脱了“画成其物”,而且逐渐成为独立完整的方正艺术符号。从外形来看,多属方正,笔画虽具粗细、长短、正斜,其间距、疏密都较匀称,左右两边有的对称,有的均衡,整个字重心平稳。如小篆《泰山刻石》外形方而偏长,笔画圆转流丽,粗细变化不大,排列较对称均匀。《天发神讖碑》外形方而偏长,笔画多方笔,转折明显,排列虽均匀,但多上紧下疏。汉缪篆多偏方正,也有偏长方或偏方的,笔画方中带圆。 二、上覆下承,左右相顾

一般字体的结构以合体字为多,有上下叠置的,有上下三叠的,有品字垒叠的,也有左右搭配的,或左中右三者并列的,篆刻时均应根据结构单位和笔画多少、长短,而注意有天覆地载之情,左右迎让之趣。一般承覆迎让的规律大都是:少让多,短让长,窄让宽,上覆下,下承上,高扶低,主迎宾,外包内,大抱小等。总之,使各部结构能配置成一个有机整体,如同一家人一样,扶老携幼,左右相顾,互有揖让,彼此照应,而不是机械分裂,各行其是,彼此不相往来。以上盖为主或以下承为主的字,均应写的宽大一些,以照顾其他部分。上中下三叠,笔画多少不一的,或同样大小的,均应量其疏密,布置匀称,使之谨严而舒展。如上下或上中下单位结构相同,或笔画相差不多的字,一般上部分结体笔画应收紧缩小,下部分笔画略伸展放大。相同的笔画结构可用不同的笔法,分出轻重、主次,避免单调、重复、乏味。左右偏旁应笔画有多少,不能平分位置,应视其位置适当收缩,彼此相让。左右结体相同的字,一般左右相等、对称。若少有变化,则左小右大,左短右长,或左低右高,左窄右宽。 三、收放团结,自由有神 一般的字,都是“中宫收敛,四肢伸展”,即字的中心部分应收聚较紧,头尾四肢部分依其体势自然收放。这样,字的结构有紧有松,有聚有散,变化丰富而不失一定法则。好像一个人,血管散于四肢,聚于心脏,形成统一的整体,生机勃勃,精神抖擞。篆字由于结体与用笔不一,重心有的偏于上方,有的偏于下方。一般说,篆书中宫多居于中或上

乔迁对联书法作品欣赏

乔迁对联书法作品欣赏 导读:本文是关于乔迁对联书法作品欣赏,希望能帮助到您! 乔迁新居的意思也就是搬家,一般乔迁入户都会为新居张贴新的对联来祈求家人入住平安,这是一篇关于乔迁对联大全,供您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上联:旭日乍临家室乐; 下联:和风初度物华新。 上联:日丽风和锦铺院; 下联:冬暖夏爽笑满堂。 上联:向阳庭院风光好; 下联:勤劳人家幸福多。 上联:画栋连云光旧业; 下联:华堂映日耀新居。 上联:门迎春夏秋冬福; 下联:户纳东西南北祥。 乔迁对联书法作品欣赏 上联:红日高照新居户; 下联:喜花常开幸福家。 上联:基实奠定千秋业; 下联:柱正撑起万年梁。 上联:三阳日照平安宅; 下联:五福星临吉庆门。

上联:迁居新逢吉祥日; 下联:安宅正遇如意春。上联:门对青山千古看; 下联:家居旺地四时新。上联:乔第喜迁新气象; 下联:换门不改旧家风。上联:居卜风和仁是里; 下联:堂开景聚德为邻。上联:地久天长门有喜; 下联:年丰人寿福无边。上联:有福有寿勤俭户; 下联:无虑无忧康乐家。上联:地无寒舍春常在; 下联:居有芳邻德不孤。上联:祥云环绕新门第下联:红日光临喜人家上联:新屋落成千载盛下联:阳光普照一家春上联:江山聚秀归新宇下联:蓬壁联辉映画堂上联:宏图大展兴隆宅下联:泰运长临富裕家上联:新厦落成增瑞气下联:华门安居进财源

上联:五色祥云笼甲第 下联:三多景福集门闾 上联:门庭多喜气 下联:家室驻早春 上联:新春迎新气 下联:福地启福门 上联:风和新居暖 下联:日丽甲第安 上联:新居迎万福 下联:仁宅集千祥 上联:新居焕彩 下联:华堂生辉 上联:门迎百福 下联:户纳千祥 上联:千祥云集 下联:百禄并臻 上联:燕贺新禧 下联:莺歌阳春 上联:春光入户 下联:福气临门 上联:福临吉地 下联:春满华堂 上联:值升平华厦乔迁福禄满堂下联:遇盛世新楼矗立紫阳高照

篆书春联吴昌硕

金石拙美的集成 ——吴昌硕篆书 王福州 2012-12-28 15:31:23 来源:中国艺术报 观赏吴昌硕篆文书法,感受金石文字拙美,是一件快事,更是一种享受。金石书法是中国视觉美术独特的美感发现,因其苍厚高古,须像老者观赏一件称心古玩,细细把玩远近端详。纵览中国书法史,元代赵子昂推崇摹古复古,发展至明清美学上的重大收获便是逐步摆脱帖学纤弱气质,推动了对“拙”美的挖掘和金石美学的繁荣。伴随大量吉金碑版的出土,金石学、文字学、考古学兴盛。金石拙美在气息在味道,来自吉金乐石,来自钟鼎盘盂,来自碑碣摩崖,来自纸墨槌榻。透过古今对金石书法朴茂、遒劲、浑厚、古拙、沉雄、苍老等的溢美之辞,便体味到金石拙美的一鳞半爪。 吴昌硕是近现代金石美学的集大成者和总结者,谈论金石美学绕不开吴昌硕。吴昌硕的书法,以石鼓篆文最为夺目,尤其是篆书,真力弥满,古趣横溢,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欣赏吴昌硕篆书,感受金石拙美,一方面必须了解石鼓文。石鼓作为先秦石刻,历经千年风霜,先放置凤翔夫子庙,再放置汴梁的保和殿,最后被金人运往北京放置国子监。石鼓文书写停匀婉通,镌刻工整精细,远超西汉石刻。随着搬运和重复椎拓,鼓上字迹日益磨损,至乾隆年间曾另选贞石征工摹刻,所以石鼓又分新旧两种。吴昌硕认为宁波范氏天一阁所藏北宋拓本最佳,可惜咸丰十年化为灰烬。他退而以书家阮元所摹刻的天一阁本石鼓,作为日夜临写的对象。甚至有传说他没有真正的阮刻本,只能重复从迟鸿轩所临出来的石鼓样本。石鼓文线质浑劲,结体略呈纵势,籀文的繁复结构贯穿其中,章法疏密有致,纵横有象。 习石鼓过程中,常熟书家杨沂孙、贵州莫友芝对吴昌硕都有相当影响。吴昌硕融会贯通,相互为助,其篆书脱胎于石鼓文,以天玺碑为骨干,蓄意变化创立草篆,参以三代金笔意及绘画的笔法结构,形成拙美金石书法。石鼓文因其优劣难辨,晦涩难懂,鲜有近代书法家喜爱,唯吴昌硕一以贯之钟情改造。另一方面应对书法气韵有了解,即学会望气,体察书品气局,品味气眼气口。吴昌硕篆书将石鼓文整饬丰茂的特点与邓石如等人婀娜飘逸的小篆相结合,再融入如篆刻般凝重而爽利的“金石气”。 金石书法美在用笔。用笔中的中锋、侧锋、藏锋、出锋和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皆以点画成就其变化,表达情感。如音乐运用少数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构成优美乐曲。常说吴字力透纸背力能扛鼎,即说其有骨风骨力,是生命和行动的支撑点,引申到精神层面,就是有气节,有骨头,站得住。吴昌硕长期沉浸于斑驳陆离的钟鼎彝器和碑碣瓦甓,沉醉于款识和铭词千百年深沉的修养熔铸,历经时间和历史的淘洗和孕育,使人如观满天星斗,精神四射。吴昌硕的篆文用笔上,倚重笔锋,施展弹性,其功用限于构线。行、顿,转折果断遒劲,线条粗厚,节奏变化丰富。一笔下去,无论点面,都不是几何学上的点面,而是圆的立体的点面。中锋下笔,背阳光照射,正中间有道黑道,黑线周围是淡墨,俗称“绵裹铁”,圆滚滚产生立体感觉。线是点的延长,块是点的扩大;点是有体积的,点是力之积,积力成线达到生死刚正。吴昌硕用笔浑朴厚重,饱满鼓荡,起笔藏锋回护,行笔圆润充实,收笔或戛然而起,或轻顿缓提,尽显遒劲老辣。用墨上其功用止于涂染。以浓湿为主,饱墨铺毫,意韵生动,有时墨尽笔枯,更添苍莽朴拙之趣。从其发展过程看,由清逸渐浑厚,由平稳趋纵肆,由整齐转参差,最终形成恣肆老辣、遒劲豪迈的风格。纵观吴昌硕篆书,骨法用笔由点块构成而非线,从合理性、逻辑性走到艺术性,憨态可掬,栩栩如生,凝练遒劲,气度恢弘。像疏景横斜,苍藤盘结,具有“字中有画”之趣,非书非画,亦书亦画,堪称奇观。 金石书法美在文字结构。吴昌硕长期浸淫于中国书法篆、隶、真、草、飞白的空间美,临摹石鼓文同时兼顾改造创新,布白运用匠心独具。笔画上,他把结字方正形体变为纵向取

七字对联100副欣赏

七字对联100副欣赏 七字对联100副欣赏七字对联欣赏篇一:1. 气雄河汉开天镜;声振关山度月魂。付出九牛二虎力;不作七拼八凑文。(老舍)2. 人间清品如荷极;学者虚怀与竹同。人到万难须放胆;事当两可要平心。(张大千)3. 人品若山极崇峻;情怀与水同清幽。(集兰亭序字)人品清于在山水;天怀畅若当风兰。(集兰亭序字)4. 人得交游是风月;天开图画即江山。八体六书生奥妙;五山十水见精神。集怀仁圣教序字)5. 九万里风斯在下;八千年木自为春。(集怀仁圣教序字)几枝疏影千秋色;一缕东风万户春。6. 三春花满香如海;八月涛来水作山。(集圣教序字)三春陌上沾时雨;四野田间看庆成。7. 于人何不可容者;凡事当思所以然。(集争坐位帖字)大文间世有述作;至乐在人无古今。(集兰亭序字)8. 大贤自合为九列;清风可以流万年。(集兰亭序字)大胆文章拚命酒;坎坷生涯断肠诗。9. 大惧与众人同数;须知保晚节尤难。(集争坐位帖字)万花深处松千尺;群鸟喧时鹤一声。10. 万里山川皆入画;一庭花木又催诗。万里秋风吹锦水;九重春色醉仙桃。(集杜甫句)11. 万里波涛归海国;一山花木作香城。(集怀仁圣教序字)万顷洪波闲眉界;九秋鹤举健精神。12. 万岫烟云迷岭外;千重紫气锁山头。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13. 万卷图书天禄上;四时云物月华中。(集唐诗句)万类静观咸自得;一春幽兴少人知。(集兰亭序字)14. 万树苍颜千里翠;一楼新色满城辉。万象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15. 书到右军难品次;文如开府得纵横。(集争坐位帖字)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16. 今日方知心是佛;前身安见我非僧。月写个文疏映竹;山行之字曲通花。17. 月沼观心清若镜;云房养气润于珠。(集醴泉铭字)月寮烟阁标清兴;文府书城纵古今。(集争坐位帖字)18. 月榭琴弹新制曲;晓窗画展旧游山。丹光出林掩明月;玉气上天为白云。(高邕)19. 勿施小惠伤大体;毋以公道逐水情。风人所咏托于古;静者之怀和若春。(集兰亭序字)20. 风节为贞金乐石;心神如秋月春云。(集王居士砖塔铭字)风度鹤声闻远谷;山横雨色卷浮岚。21. 文从疑古参同始;道在黄花翠竹间。(马一浮)文比韩公能识字;诗追老杜转多师。(尹秉绶)22. 文生于情有春气;兴之所至无古人。(集兰亭序字)文能换骨余无法;学到寻源自不疑。23. 文如秋水尘埃净;诗似春云态度妍。(刘墉)文章或论到阃奥;笑谈与世殊臼科。24. 文章奇古原西汉;诗律精深祖后山。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翁同龢)25. 文章散作生灵福;议论吐为仁义辞。六经以外无奇籍;一室之中有太和。26.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王夫之)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于右任)27. 为人不外修齐事;所乐自在山水间。(集兰亭序字)为人树起脊梁铁;把卷撑开眼海银。(谭嗣同)28. 为有才华翻蕴籍;每从朴实见风流。为学深知书有味;观心澄觉宝生光。(集醴泉铭字)29. 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心肠铁石梅知己;肌骨冰霜竹可人。(黄宾虹)30. 劝子勿为官所腐;知君欲以诗相磨。(集苏轼句)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消万古愁。31. 一人知己亦已足;毕生自修无尽期。(集兰亭序字)池翠影游鱼乐;三径红香舞蝶忙。32. 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随于义义随文。(释弘一集华严经句)一帘风雨王维画;四壁云山杜甫诗。33. 一帘花影云拖地;半户书声月在天。一诚有定同葵向;百故皆恬若海容。(集争坐位帖字)34. 一亭尽揽山中趣;幽室能观世外天。(集兰亭序字)一庭花发来知己;万卷书开是古人。35. 一庭花影三更月;千里松阴百道泉。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36. 一室图书自清洁;百家文史足风流。(集醴泉铭字)一路沿溪花复水;几家深树碧藏楼。(集唐诗句)37. 一窗佳景王维画;四壁青山杜甫诗。一溪烟水明如画;十亩桑田谁并耕。38. 一榻梦生琴上月,百花香入案头诗。(林则徐)一藏梵声涛在口;满林花影月苞山。(集怀仁圣教序字)39. 二分诗景八分画;楼外江声天外峰。卜邻喜近清凉宅;与客同参文字禅。40. 水天秋晚时呼茗;芦荻风来欲系船。(翁方纲)水不求深鱼自乐;人之好吾鹿则鸣。41.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水宽山远烟霞迥;天澹云闲今古同。42. 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峰。玉子半枰敲净几;炉香一缕上藏书。(王文治)43. 玉海金涛千里秀;绿树红楼万家春。玉堂修史文皆典;香案承书望若仙。(集西岳华山碑字)44. 玉瑟瑶琴倚天半;白波青嶂非人间。(梁启超)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更虚心。(李苦禅)45. 正值万株红叶满;问言何处芙蓉多。(集韩愈句)功深书味常流

篆书春节对联

篆书春节对联 篇一:篆书春联吴昌硕 金石拙美的集成 ——吴昌硕篆书 王福州 2012-12-28 15:31:23 来源:中国艺术报 观赏吴昌硕篆文书法,感受金石文字拙美,是一件快事,更是一种享受。金石书法是中国视觉美术独特的美感发现,因其苍厚高古,须像老者观赏一件称心古玩,细细把玩远近端详。纵览中国书法史,元代赵子昂推崇摹古复古,发展至明清美学上的重大收获便是逐步摆脱帖学纤弱气质,推动了对“拙”美的挖掘和金石美学的繁荣。伴随大量吉金碑版的出土,金石学、文字学、考古学兴盛。金石拙美在气息在味道,来自吉金乐石,来自钟鼎盘盂,来自碑碣摩崖,来自纸墨槌榻。透过古今对金石书法朴茂、遒劲、浑厚、古拙、沉雄、苍老等的溢美之辞,便体味到金石拙美的一鳞半爪。 吴昌硕是近现代金石美学的集大成者和总结者,谈论金石美学绕不开吴昌硕。吴昌硕的书法,以石鼓篆文最为夺目,尤其是篆书,真力弥满,古趣横溢,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欣赏吴昌硕篆书,感受金石拙美,一方面必须了解石鼓文。石鼓作为先秦石刻,历经千年风霜,先放置凤翔夫子庙,再放置汴梁的保和殿,最后被金人运往北京放置国子监。石鼓文书写停匀婉通,镌刻工整精细,远超西汉石刻。随着搬运和重复椎拓,鼓上字迹日益磨损,至乾隆年间曾另选贞石征工摹刻,所以石鼓又分新旧两种。吴昌硕认为宁波范氏天一阁所藏北宋拓本最佳,可惜咸丰十年化为灰烬。他退而以书家阮元所摹刻的天一阁本石鼓,作为日夜临写的对象。甚至有传说他没有真正的阮刻本,只能重复从迟鸿轩所临出来的石鼓样本。石鼓文线质浑劲,结体略呈纵势,籀文的繁复结构贯穿其中,章法疏密有致,纵横有象。习石鼓过程中,常熟书家杨沂孙、贵州莫友芝对吴昌硕都有相当影响。吴昌硕融会贯通,相互为助,其篆书脱胎于石鼓文,以天玺碑为骨干,蓄意变化创立草篆,参以三代金笔意及绘画的笔法结构,形成拙美金石书法。石鼓文因其优劣难辨,晦涩难懂,鲜有近代书法家喜爱,唯吴昌硕一以贯之钟情改造。另一方面应对书法气韵有了解,即学会望气,体察书品气局,品味气眼气口。吴昌硕篆书将石鼓文整饬丰茂的特点与邓石如等人婀娜飘逸的小篆相结合,再融入如篆刻般凝重而爽利的“金石气”。 金石书法美在用笔。用笔中的中锋、侧锋、藏锋、出锋和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皆以点画成就其变化,表达情感。如音乐运用少数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构成优美乐曲。常说吴字力透纸背力能扛鼎,即说其有骨风骨力,是生命和行动的支撑点,引申到精神层面,就是有气节,有骨头,站得住。吴昌硕长期沉浸于斑驳陆离的钟鼎彝器和碑碣瓦甓,沉醉于款识和铭词千百年深沉的修养熔铸,历经时间和历史的淘洗和孕育,使人如观满天星斗,精神四射。吴昌硕的篆文用笔上,倚重笔锋,施展弹性,其功用限于构线。行、顿,转折果断遒劲,线条粗厚,节奏变化丰富。一笔下去,无论点面,都不是几何学上的点面,而是圆的立体的点面。中锋下笔,背阳光照射,正中间有道黑道,黑线周围是淡墨,俗称“绵裹铁”,圆滚滚产生立体感觉。线是点的延长,块是点的扩大;点是有体积的,点是力之积,积力成线达到生死刚正。吴昌硕用笔浑朴厚重,饱满鼓荡,起笔藏锋回护,行笔圆润充实,收笔或戛然而起,或轻顿缓提,尽显遒劲老辣。用墨上其功用止于涂染。以浓湿为主,饱墨铺毫,意韵生动,有时墨尽笔枯,更添苍莽朴拙之趣。从其发展过程看,由清逸渐浑厚,由平稳趋纵肆,由整齐转参差,最终形成恣肆老辣、遒劲豪迈的风格。纵观吴昌硕篆书,骨法用笔由点块构成而非线,从合理性、逻辑性走到艺术性,憨态可掬,栩栩如生,凝练遒劲,气度恢弘。像疏景横斜,苍藤盘结,具有“字中有画”之趣,非书非画,亦书亦画,堪称奇观。 金石书法美在文字结构。吴昌硕长期浸淫于中国书法篆、隶、真、草、飞白的空间美,临摹石鼓文

吴昌硕题画诗(29)

吴昌硕题画诗(29) 3001.吴昌硕甲寅(1914年作)篆书七言联 释文:树角夕阳归猎马,花阴微雨写来禽。 3002.吴昌硕丁卯(1927年作)行书七言联 释文:柳是典书楼叠翠,李香画扇血湔红。 3003.吴昌硕丁巳(1917年作)篆书七言联 释文:华角树憣出深秀,臾中寓帛道平安。 3004.吴昌硕篆书七言对联 释文:江近惯听蓤芡雨,径香先得惠兰风。 3005.吴昌硕戊子(1888年作)篆书十言对联释文:六国印何如负镐二顷田,千载名不及即时一盃酒。 3006.吴昌硕苍柯翠竹轴 款识:苍柯翠竹影徘徊,白石亭亭缀绿苔。同是山中好寿侣,岁寒相保不须猜。庚申岁杪。吴昌硕。 3007.吴昌硕双松轴 题识:僵卧有如龙蜕骨,后凋不比凤栖梧,岁寒矫矫凌霜雪,肯受秦封作大夫。拟清湘泼墨。上岛先生雅属,戊午(19l8年)冬抄,安吉吴昌硕年七十有五。 3008.吴昌硕富贵长寿轴 题识:一品名花,阳春最早,千年乔松,经冬不老,既大富贵亦长寿考。蒲生老兄台正之,壬子(1912年)初冬吴昌硕。 3009.吴昌硕红梅博古镜心

题识:红梅艳亭亭,松风寒萧萧。郁郁交枝柯,宛若连理木。古缶辨文字,蝌蚪仲复缩。嗟我久为客,供养无茅屋。乙卯(1915年)冬写红梅博古昌硕。 3010.吴昌硕石鼓文四屏 款识:月泉仁兄属书,为临旧拓猎碣字应之。戊午(19l8年)暮春之初时客海上禅甓轩之南窗,安吉吴昌硕老缶年七十有五。 3011.吴昌硕菊花轴 题识:几番沈醉惹颜红,为有东篱鞠数丛。乱插满头归未晚,且开笑口对西风。甲寅孟夏,拟花之寺僧设色。吴昌硕。 3012.吴昌硕梅花石屋轴 题识:梅花石屋坐谈诗,梦里清游偶得之。如此芜园归不得,岁寒依旧费相思。缶道人并题。 3013.吴昌硕己未(1919年)作篆书七言对联立轴释文:小囿花滋微雨后,平原水漫夕阳时。 3014.吴昌硕甲寅(1914年)作行书七言诗立轴释文:空庭如甕小窗明,雁过云飞哄有声。太白游仙诗浩荡,留侯决胜策纵横。眉间侠气随风色,胸次天河洗甲兵。同上酒楼拌一醉,长波大海有时平。 3015.吴昌硕丁巳(1917年)作行书五言对联镜心释文:离乱垂垂老,寒梅亦可怜。梅枯春有脚,我老病无天。纵使梅为我,而愁鹤去仙。回头看素壁,墨汁化云烟。

新春对联书法图片

新春对联书法图片 篇一:行书书法春联作品 一一年年四四季季行春好常运在 八万方紫财千宝红进永家开门花 横横批批::财喜源迎广新进春 一一年乾好二运净随除春旧到习 四五季讲彩四云美滚树滚新来风横横批批::万辞事旧如迎意春一一帆帆风风顺顺年吉年星好到 万万事事如如意意步福步临高门横横批批::吉财星源高广照进五一湖乾四二海净皆除春旧色习 万五水讲千四山美尽树得新辉风横横批批::万辞象旧更迎新春春百雨年丝天丝地润回万元物气 红一梅统点山点河绣际千太山平横横批批::春国意泰盎民然安一喜帆居风宝顺地年千年年好旺 万福事照如家意门步万步事高兴横横批批::吉喜星迎高新照春1 百一世年岁四月季当春代常好在 千万古紫江千山红今永朝开新花横横批批::万喜象迎更新新春和楼顺外一春门阴有鸠百唤福雨 平庭安前二日字暖值蝶千翻金风横批:万象更新一四家面和荷睦花一三家面福柳四一季城平山安色四半季城春湖生东意风兴吹隆出通千

四山海绿 财春源雨茂洒盛来达万三象江新爆梨竹花声院声落辞溶旧溶岁月 红柳梅絮朵池朵塘迎淡新淡春风篇二:十大行书欣赏(书法爱好者不可不知)[1]十大行书欣赏(书法爱好者不可不知)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

篆书春节对联

[标签:标题] 篇一:篆书春联吴昌硕 金石拙美的集成 ——吴昌硕篆书 王福州 2012-12-28 15:31:23 来源:中国艺术报 观赏吴昌硕篆文书法,感受金石文字拙美,是一件快事,更是一种享受。金石书法是中国视觉美术独特的美感发现,因其苍厚高古,须像老者观赏一件称心古玩,细细把玩远近端详。纵览中国书法史,元代赵子昂推崇摹古复古,发展至明清美学上的重大收获便是逐步摆脱帖学纤弱气质,推动了对“拙”美的挖掘和金石美学的繁荣。伴随大量吉金碑版的出土,金石学、文字学、考古学兴盛。金石拙美在气息在味道,来自吉金乐石,来自钟鼎盘盂,来自碑碣摩崖,来自纸墨槌榻。透过古今对金石书法朴茂、遒劲、浑厚、古拙、沉雄、苍老等的溢美之辞,便体味到金石拙美的一鳞半爪。 吴昌硕是近现代金石美学的集大成者和总结者,谈论金石美学绕不开吴昌硕。吴昌硕的书法,以石鼓篆文最为夺目,尤其是篆书,真力弥满,古趣横溢,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欣赏吴昌硕篆书,感受金石拙美,一方面必须了解石鼓文。石鼓作为先秦石刻,历经千年风霜,先放置凤翔夫子庙,再放置汴梁的保和殿,最后被金人运往北京放置国子监。石鼓文书写停匀婉通,镌刻工整精细,远超西汉石刻。随着搬运和重复椎拓,鼓上字迹日益磨损,至乾隆年间曾另选贞石征工摹刻,所以石鼓又分新旧两种。吴昌硕认为宁波范氏天一阁所藏北宋拓本最佳,可惜咸丰十年化为灰烬。他退而以书家阮元所摹刻的天一阁本石鼓,作为日夜临写的对象。甚至有传说他没有真正的阮刻本,只能重复从迟鸿轩所临出来的石鼓样本。石鼓文线质浑劲,结体略呈纵势,籀文的繁复结构贯穿其中,章法疏密有致,纵横有象。习石鼓过程中,常熟书家杨沂孙、贵州莫友芝对吴昌硕都有相当影响。吴昌硕融会贯通,相互为助,其篆书脱胎于石鼓文,以天玺碑为骨干,蓄意变化创立草篆,参以三代金笔意及绘画的笔法结构,形成拙美金石书法。石鼓文因其优劣难辨,晦涩难懂,鲜有近代书法家喜爱,唯吴昌硕一以贯之钟情改造。另一方面应对书法气韵有了解,即学会望气,体察书品气局,品味气眼气口。吴昌硕篆书将石鼓文整饬丰茂的特点与邓石如等人婀娜飘逸的小篆相结合,再融入如篆刻般凝重而爽利的“金石气”。 金石书法美在用笔。用笔中的中锋、侧锋、藏锋、出锋和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皆以点画成就其变化,表达情感。如音乐运用少数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构成优美乐曲。常说吴字力透纸背力能扛鼎,即说其有骨风骨力,是生命和行动的支撑点,引申到精神层面,就是有气节,有骨头,站得住。吴昌硕长期沉浸于斑驳陆离的钟鼎彝器和碑碣瓦甓,沉醉于款识和铭词千百年深沉的修养熔铸,历经时间和历史的淘洗和孕育,使人如观满天星斗,精神四射。吴昌硕的篆文用笔上,倚重笔锋,施展弹性,其功用限于构线。行、顿,转折果断遒劲,线条粗厚,节奏变化丰富。一笔下去,无论点面,都不是几何学上的点面,而是圆的立体的点面。中锋下笔,背阳光照射,正中间有道黑道,黑线周围是淡墨,俗称“绵裹铁”,圆滚滚产生立体感觉。线是点的延长,块是点的扩大;点是有体积的,点是力之积,积力成线达到生死刚正。吴昌硕用笔浑朴厚重,饱满鼓荡,起笔藏锋回护,行笔圆润充实,收笔或戛然而起,或轻顿缓提,尽显遒劲老辣。用墨上其功用止于涂染。以浓湿为主,饱墨铺毫,意韵生动,有时墨尽笔枯,更添苍莽朴拙之趣。从其发展过程看,由清逸渐浑厚,由平稳趋纵肆,由整齐转参差,最终形成恣肆老辣、遒劲豪迈的风格。纵观吴昌硕篆书,骨法

清代书法对联赏析

清代书法对联赏析 程恩泽龙门对长联图 清代是我国书法艺术集大成阶段。在“以书取士”之风下,经清代科举之路选拔的两万名进士,几乎人人写一手好书法。他们的别字楹联,多隐藏着书家特殊的期望与祝福。 即将收展的首届海南民间收藏精品展上,一组清代对联书法依旧引人注目,他们之中大多是当时的进士或“三甲”:程恩泽、汪洵、谭延闿、张岳崧、喻长霖、林世熹…… 与其他朝代不同,清代盛行“以书取士”,尤以乾隆时代更甚。当时,文人若想考取功名,首先要练就一手好书法,因而清中晚期的进士几乎人人写得一手好书法。省收藏家协会理事、字画鉴定专业委员会主任李有骨介绍,清代可谓中国书法最繁荣的时期,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当时流派纷涌、个性奔放,丝毫不逊于唐代的楷书、宋代的行书、明代的草书。 起自五代的对联书法,则是将文学艺术与书法艺术结合得最好的一个品种。李有骨说,此次海南民间收藏精品展展出的清代对联书法,代表了中国古代极高的对联书法水准,他们的别字楹联,多隐藏着书家特殊的期望与祝福。 程恩泽:龙门对长联图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广陵涛匡庐瀑布合宇宙奇观绘之斋壁,青莲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

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襄阳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于山窗”。 清代嘉庆进士程恩泽的这幅龙门对长联图,洋洋洒洒共74字。上联摄景,集合了神州古国的九处胜景奇观———泰山极顶观东海日出、赤城栖霞、峨眉山雪景、巫山十二峰、洞庭月色、鄱阳湖奇观、潇湘夜雨、扬州曲江潮、庐山瀑布,可谓五彩纷呈;下联取文,提及我国古代九位名人及其绝艺:杜甫的诗、王维的画、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司马迁的《史记》、薛涛的小笺诗、王羲之的书法、庄子的道家经典著作《南华经》、司马相如的汉赋、屈原的《离骚》,可谓绮章叠秀。 李有骨介绍,所谓龙门对,是指上联从右边读起,下联从左边读起,上下联的落款刚好能对在一起。此联上下气脉连贯,一气呵成,内容之丰富、气势之恢宏、写作方法之独绝,令人击节赞叹。 其实据史料考证,这对龙门对的原创者乃明代诗人李东阳:“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广陵潮,匡庐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青莲诗,摩诘画,右军书,左氏传,南华经,马迁史,薛涛笺,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这副《题书斋联》历来被誉为是奇联绝对,联中绝唱,在中国楹联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而后,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对《题书斋

篆书对联作品欣赏

篆书对联作品欣赏 篇一:篆书各种形制的创作练习 篆书各种形制的创作练习 (一) 中堂 中堂因悬挂在厅堂正壁中央而得名。中堂的形制较为宽大,比斗方长,比条幅宽,其长宽比例大致为二比一或三比二,一般用四尺或六尺整张宣纸或长度稍短—一些的宣纸为宜。书写内容适宜表现恢宏和气势苍茫的题材或形式端正的整篇内容。此作诸葛亮共86字,正文书写后,最后一行只剩2个字的空格,无法落款,只能另起一行落长款较为适宜。 释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二)条屏 条屏为条幅的组合,有四条屏、六条屏、八条屏、十条屏等,但必须是偶数。书写的内容可写一条内容,也可写一个专题的多个内容。要注意的是书写前后必须一直,整体协调。常见的条屏每条行数字数相等,惟末条因有落款可灵活变化。此作为陶渊明诗,末条屏因从整体考虑,故将其诗出处写进正文,只落名款,也较为统一。 (三)条幅

条幅指直挂的长方形字幅,形制和中堂一样取纵势,一般用四尺或 六尺宣纸竖折对裁,即为两张条幅,也就是常说的四尺对开或六尺对开。条幅是参加展览、赠送友人最多、最普遍也最简便的一种表达形式,书写内容范围广泛,行气贯通。宜于发挥。此作为虞世南五言绝句,正文三行,行八字,末行中段结束,下段落款。 释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四)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是书法艺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传统幅式,也最适合于书写篆书和隶书。对联的内容要求非常严谨,必须是对仗工整的诗句和文句,而且上下联字数、大小、粗细、宽窄都要对应一致。用四尺宣纸对开裁,即成一副对联,也可用现成的瓦当对联纸。对联落款较为独特,单款落在下联即可,双款可分上下联落。上款落在上联正文的右侧,比正文略低;下款落在下联正文的左侧,也要低于正文。此幅对联作品只落穷款,也是一种形式。 释文:石壁挂藤通篆意 桐阴滴露聆琴声 (五)横幅 横幅,也称“横披”,是传统的书写形式之一,较适宜居室、书斋及厅堂悬挂。章法上要考虑到”横”的幅面要求,注意行与行之间的统一协调。字数少的横幅接近于匾额,应写得厚重、坚挺、有力。此作为王虚

【书法家必备】适合书写的对联,都在这了

【书法家必备】适合书写的对联,都在这了

写人

篆书入门期末试卷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篆书入门》期末试卷(A)适用班级全校选修(开)卷总页数共2页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 成绩_____ 1、秦代用于印章的字体是() A、秦篆() B、摹印篆() C、大篆() 2、唐朝时,谁的诗歌与裴旻的舞剑和张旭的草书并称为“三绝”() A、王维() B、李白() C、杜甫() 3、唐朝武则天的《升仙太子碑》的书体是() A、楷书() B、行书() C、草书() 4、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推为集清代隶书之大成的人是() A、郑簠() B、邓石如() C、伊秉绶() 5、现存最早的丛帖是() A、《大观帖》() B、《宝晋斋法帖》() C、《淳化阁帖》( ) 6、现存最早的名家法书真迹是() A、《平复帖》()B、《姨母帖》()C、《伯远帖》() 7、“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则可绍于古人。”这段话的作者是() A、王僧虔()B、张怀瓘()C、孙过庭() 8、著名的《爨宝子碑》的时代是() A、三国()B、东晋()C、北魏() 9、“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这句诗的作者是() A、苏轼()B、米芾()C、郑燮() 10、“天真烂漫是吾师”这句诗表明了以下哪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旨趣()A.苏轼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1、曹全碑的主要特征是(): A、清秀 B、龙飞凤舞 C、长方形 D、扁形 E、逆锋起笔 F、交叉处顿笔 2、下列碑名中那些是隶书碑贴,哪些是楷书碑贴?(隶书:)(楷书:) A、曹全碑 B、玄秘塔碑 C、乙瑛碑 D、张迁碑 E、神策军碑 F、多宝塔碑 3、楷书的基本笔划一共有多少种?() A.16 B.12 C.8 D.4 4、中国书法的字体演变规律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